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魏肖杰[1](2021)在《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我国林业发展正处于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产业集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典型地理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其对于我国林业产业持续、高效和均衡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机制性影响。论文聚焦我国林业产业地理集聚,分析其集聚特征及集聚机制,研究林业产业集聚对产业经济增长及质量的影响,从而为优化地区林业产业政策制定、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通过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对林业产业集聚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了研究思路和路线框架,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方法手段,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工具,较深入地研究了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特征、机理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得到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研究结论:(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显着,省域层面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文中分别采用行业集中度(CR)、空间基尼系数(G)和区位熵系数(LQ)等指标对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显着,同时区位熵系数还揭示各省域林业产业集聚的演变特征各异;采用莫兰指数I(Moran’s I)验证了我国省域间林业产业集聚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Moran散点图显示这种空间相关性在逐渐增强。(2)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之间存在互动机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各地林业产业集聚内部结构存在差异,依据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理论,对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基于三次产业集聚度的面板数据VAR模型,分别从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面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同时对比分析了三大地区之间的互动机制差异。(3)空间因素深刻影响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制。通过将空间因素纳入林业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分析,使林业产业集聚机制理论框架更趋完善,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各类空间计量模型中,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滞后系数非常显着,关键影响因素如产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等的空间溢出影响也非常明显,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都为地区间开展林业产业区域合作提供了依据支持。(4)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文中通过理论分析阐明林业产业集聚将通过汇聚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经济增长要素,同时利用其集聚外部性效应,带来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实证分析发现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集聚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化的趋势,但目前还处于左半边区域,通过提高产业集聚度来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广阔的空间;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关联同样深刻影响了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表现,而且林业产业集聚是林业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条件因素。(5)林业产业集聚通过其三种外部性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林业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文中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并分析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我国林业经济增长质量持续向好;理论和实证分析指出林业产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即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分别通过林业综合技术效率和林业技术进步指标,从产业内技术进步和创新、产业间技术交流和创新、企业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机制类型。依据所得的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地区林业产业集聚;(2)加强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3)因地制宜,发挥林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4)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提升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5)加强林业产业的跨地区空间合作,形成林业产业集聚的新态势。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徐焕富[3](2020)在《东莞YS设备公司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从最初的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且成为全球唯一的拥有全类别的制造强国。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针对智能制造、新能源战略、物联网等一系列带动产业经济转型的措施不断落地。智能制造作为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最近几年也得到的飞速发展,各种制造业工厂升级的案例层出不穷。YS设备公司在智能制造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也逐步转型木工行业智能制造设备生产。公司从2016年进入该行业,有着行业内少有的整厂智能制造建造经验,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公司需要有新的经营思路。本文将根据该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更好地促进该公司发展。本文在依托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属于战略环境分析阶段,其主要内容是笔者利用各种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对YS设备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和总结;第二部分包含战略的选择分析以及确定阶段,在之前全面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适合YS设备公司采用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第三部分则属于战略的实施和保障阶段,采用产品研发、质量把控,财务措施等方面保障战略的实施,并通过改变和完善企业组织类型和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完成战略实施保障。通过分析YS公司当前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以及内部资源后,根据SWOT矩阵分析后,运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其战略制定,确定了横向一体化战略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通过软硬件结合,与标准设备厂家联合等方式,拓宽自身能力,希望可以中小型民营设备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经验提供一些思路。

侯睿婕[4](2020)在《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法并采用BEA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然后,按照不同核算规则将企业、非企业部门的R&D计入GDP;最后,在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R&D资本产出弹性并对规模报酬不变性质进行检验。R&D资本化核算引起GDP上调,但各省份上调的幅度不一,可能导致排名变化。此外,R&D资本化核算对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进行R&D资本化,R&D的产出弹性会被低估,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反之则可以提高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相对准确地测算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地区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全国R&D资本存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距显着,地区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转变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全国科学研究资本存量约占试验发展资本存量的1/4,各省份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9,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在0.15-0.16之间;除中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呈规模报酬递增,东部、中部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西部、东北R&D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开始显现;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2009-2017年期间,R&D资本产出弹性为0.27,其中,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4、0.23。总体而言,我国R&D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空间关联日益显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地区间R&D资本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东部地区和试验发展的R&D产出弹性相对较高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因此,R&D资源不断流向经济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和获益速度快的试验发展,导致地区创新能力、R&D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行业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0-201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8-0.09,呈倒U型变化;高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R&D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38-0.40,呈陡峭的倒U型变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3-0.10,但未能产生持续显着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不断累积,对行业发展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且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高技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依靠R&D资本驱动,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但其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虽然不断加大R&D投入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目前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持续,说明R&D成果在转化环节还存在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补充R&D资本化核算理论与方法,多层面核算R&D资本并测算效应,有效解决基础数据缺失不可比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R&D统计分类指标、统一我国R&D统计核算口径、优化R&D结构及地区间配置、促进R&D成果的转移和吸收、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新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有效融合。

陈丹[5](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年均GDP增速近10%、人均GDP增速约9%的高速增长“奇迹”。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工业发展进入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17年的44.9%,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加之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放缓态势,2011年我国经济结束了10%的高速增长速度,转而进入增速换挡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首次将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判定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围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全文共八章,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第3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产业结构相关概念、演进规律等,并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新路径、新方式和新方向,构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文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包括第4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和第5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部分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揭示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为后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计量分析部分,为第6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本部分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使用计量模型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和选择,即是对前文理论部分的论证,也是后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部分,为第7章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主要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应对本国经济疲软所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目的是通过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为第8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化为核心,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面对新环境、新发展理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新的目标,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3)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要有新路径和新方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4)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业作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从经济学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方向。(2)基于新时代的研究背景,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我国三次产业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新趋势。(3)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方向进行分析,清晰的界定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选择出现阶段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

王银[6](2019)在《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成本转向技术,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制造业的核心推动力,论文试图过理论机制、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结合对中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不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方面拓展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技术创新方面也开创了新理论。此外试图寻找适合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实践借鉴意义。论文首先进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分析相应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专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包括R&D投入、自主研发和学习模仿,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路径包括科技进步、市场竞争和技术垄断,影响效果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然后分别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现状分析,发现R&D投入和专利数量两个反映技术创新的指标分别与反映制造业升级的高技术化指标、加工化指标、生态环保指标、附加值指标和制造业升级综合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接下来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前述机理分析和现状分析确定变量选择,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得出回归分析结论:R&D投入和专利拥有量对制造业升级的整体方面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促进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有效实现。这些影响在区域上存在差异性,东部区域效果最好,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分行业类别来看,R&D投入和专利拥有量对高技术行业、加工度行业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产值增长率均具有正向作用,R&D作用最大的是高技术行业、其次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最后是加工度行业,专利拥有量作用最大的是高耗能好排放行业、其次是加工度行业、最后是高技术行业。论文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政策建议,一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二是要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提升产业结构;三是要引导制造业发展由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四是要搭建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潘红玉[7](2019)在《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质量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方面还面临较大的压力。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体制机制约束、行业同质竞争、技术研发能力、人才培育、融资约束等,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不断升高的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对制造业行业的发展和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高房价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资本的逐利性吸引了更多的贷款和社会投资进入房地产行业,甚至部分制造业市场主体转投房地产业。制造产业投资下降和融资约束的影响,造成制造业缺乏在生产投资和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以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人口红利为基础,近些年由于房地产价格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阶段,促使制造业企业相关的生产要素价格和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不断上升。如此一来,那些靠低成本生存的制造业无法承担高房价带来的高成本,他们会选择转移和搬离。那么,这种转移和搬离究竟会为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何种结果,或许会导致城市产业的“空心化”。亦或者是能够为城市高附加值产业链向上攀升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房地产价格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大城市,其具有优秀的人才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向大城市聚集,且这些企业一般情况下都属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每一个城市或者每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制造业升级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有影响,其影响效应的大小如何。此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增加劳动力的生活成本,然而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即使房地产价格水平非常的高,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流入与流出,那么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破除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障碍,首先必须厘清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尽管国内已有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房价波动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包括房价波动与调控政策、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房价波动引起的制造业集聚与转移等等,但是对于房价波动是怎样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房价波动如何通过劳动力流动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深刻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背景,深入剖析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将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构建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回顾了关于房价波动的成因、房价波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产业升级、房价波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对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以产业升级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房地产经济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将房价因素纳入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边缘模型,说明房价差异会对制造业的升级水平产生影响。接着从成本驱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房价波动影响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升级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房价波动无论是通过影响生产成本还是生活成本,其价格的上涨都显着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再从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和绿色发展4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其综合指数。基于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利用2007-2016年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省市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信息技术,这说明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当前最主要的还是依赖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为后续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国各省市区制造业升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可知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制造业产值、制造业劳动力情况、R&D经费投入情况以及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整体表现为上涨趋势,但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房价波动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阶段差异。在对房价波动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时,首先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再定量分析房价波动对制造业升级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并分区域讨论了相对房价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数据期内,滞后期被解释变量与当期被解释变量变动方向相同,解释变量参数估计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相对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当相对房价不断上涨时,制造业升级水平也会呈现出在拐点之前上升,拐点之后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房价波动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联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在劳动力流动作为中间变量的房价驱动间接引致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方面,从空间视角进行研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还在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基于这三个不同角度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房价波动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房价水平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我国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存在显着的非线性影响,房地产价格与制造业产业相对就业率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现阶段我国整体的房价水平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产生了强烈的空间冲击效应,相对房价升高,促使制造业产业由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但北京、上海两地间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早已经跨入倒U型曲线的右边;制造业相对就业率的提升,都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相对产值,而房价的上涨最终都将导致劳动力的流出,随着劳动力的持续外溢,最终将不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政府应把区域位置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纳入制造业升级相关政策的框架之中,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的制定房价分类调控政策,将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房价调控政策纳入统一政策体系,实现制造业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和房价调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赵磊[8](2019)在《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企业更是引领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以专利、科技论文等为代表的创新产出数量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我国制造业在创新过程中过于重视专利、科技论文的数量,轻视了科技成果的物化与创新产出的价值化,创新投入并没有完全转化成最终的经济价值。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如何找出我国制造业创新低效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有研究大多将制造业创新视为一次投入产出的活动,这种思想无法找出我国制造业创新低效的根本原因,不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本文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进行细分,把我国制造业创新分为科技产出、物化产出以及价值产出三个环节,并对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环节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及评价,同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环节创新效率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空间外溢效应以及价值链外溢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创新性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将我国制造业创新分为了科技产出、物化产出以及价值产出三个环节,并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环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分行业还是分地区,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科技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较高,而物化产出效率较低的情形。从分行业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结果中可以看出,以医药、专用设备、交通运输、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为代表的相关行业科技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较高,物化产出效率较低,而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物化产出效率较高。从分地区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科技产出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也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的高低并不完全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安徽、四川、贵州等省份的科技产出效率也较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都存在科技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较高,而物化产出效率较低的情形。可见,我国制造业物化产出效率还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有机配合,这俨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第二,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科技产出环节,人均科研经费对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弱。同时政府投入水平对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虽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政府投入过高会对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降低了科技产出效率。产学研合作程度对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这说明我国制造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还存在不足。在物化产出环节,生产制造能力对我国制造业物化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生产制造能力与我国制造业科技成果物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物化产出效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但环境规制的负向影响程度较低,表明环境规制虽然会挤占企业的创新资源,但也会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因此环境规制并不会大幅度抑制我国制造业的物化产出效率。在价值产出环节,营业费用对我国制造业价值产出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外从实证结果还可以看出,企业规模除了对科技产出效率影响不显着外,对物化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在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中,无论是物化产出环节还是价值产出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规模经济。同时,外商投资水平对物化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均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这表明随着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三,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价值链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以及价值产出效率都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外溢效应,这表明本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创新效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与物化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而科技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这表明物化产出环节作为我国制造业创新价值实现过程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物化产出效率的提高对科技产出效率及价值产出效率都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而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环节和价值产出环节连接较为松散。第四,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本文进行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只有不断加强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我国制造业生产制造能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率,同时推动产学研等创新主体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促进政府投入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加强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各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发展,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才能显着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孙梦欣[9](2019)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大省,稳居前列的粮食产量、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改善的产业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入机遇期和瓶颈期,亟待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应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研究的科学方法,利用其动态拓展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对时间和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得出量化的评价结果。在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在研究期间都实现了正的实际增长,国家经济增长对各行业的带动作用在增强,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所培育的发展优势对不同行业增长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上具备结构和竞争力优势,是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部门。时间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竞争力呈现出行业差异大和阶段性同步变化的特征;结构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略有下降和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减弱的特征;市场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进步但缺乏稳定性,以及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增强的特征。在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实际增长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明显,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对各行业空间结构优势的正面影响居上,但效果有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空间竞争力优势进步明显,但下行压力大。就平均水平而言,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多数行业相较于邻近省份为具备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部分行业基础较好但竞争实力不足,应加快培育竞争优势。空间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竞争力呈现为整体规模大但生产效率较低的特征;空间结构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和在增长中贡献作用依旧重要的特征;空间市场竞争力表现出整体水平有所上升但稳定性不足,以及在增长中贡献作用增强的特征。进一步地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劣势形成的原因,包括:产业政策具有局限性、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相应地,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具体为: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可以为客观地评价和判断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竞争力提供必要的逻辑支持,由此进行的原因探究和对策建议也会对现实中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杜娇阳[10](2019)在《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实体经济与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密切相关,而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因种种原因,仍存在战略定位不够清晰、结构特色不够鲜明、新兴技术占比不高、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等突出问题。在国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推动陕西省制造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市场化、国际化迈进成为提高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以陕西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陕西省制造业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与区位熵分析,为之后竞争力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三个层面评价了陕西省制造业整体以及具体行业目前的竞争力排名情况,找出了整体以及各行业的优势与劣势因素;最后采用SSM分析法(偏离一份额分析法)着重分析了陕西省制造业行业与全国相比的竞争力优劣水平,并根据优劣的具体程度进行了分类,结合前章分析总结了可能导致竞争力优劣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制造业总体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增长势头较大,地位呈上升趋势,在全国几乎不存在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经济实力低下;(2)陕西省制造业31个行业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各行业综合得分差距较大,产业发展不均衡;(3)陕西省制造业中近年来综合竞争力显着上升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显着下降的行业是汽车制造业;(4)与全国同行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有20个,具有竞争劣势的行业有11个;(5)导致各行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各异。本文研究认为,未来陕西省制造业整体应将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增长快速且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发展对象;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革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基于此发展战略,文末提出了坚持“硬科技”;多渠道融资;完善人才制度等对策建议来提升其竞争力水平。

二、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
        1.4.2 产业集聚及林业产业集聚
        1.4.3 林业产业集聚空间范围界定
        1.4.4 林业经济增长及其效率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理论
        2.1.1 静态视角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
        2.1.2 动态过程视角的产业集聚演进研究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经济增长理论
        2.2.1 古典经济增长研究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研究
        2.2.3 内生经济增长研究
        2.2.4 经济增长效率测度研究
    2.3 理论评述及研究启示
第三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概况及测度
    3.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3.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及比较
        3.2.1 产业集中度(CR_n)
        3.2.2 空间基尼(G)系数
        3.2.3 区位熵(LQ)系数
    3.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3.1 林业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判断
        3.3.2 林业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4.1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的初步考察
        4.1.1 林业产业集聚度内部结构分析
        4.1.2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度的区域差异
    4.2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理分析
        4.2.1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的直观考察
        4.2.2 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理分析
    4.3 我国林业三次产业集聚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4.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5.1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理分析
        5.1.1 产业集聚的基本逻辑
        5.1.2 构建林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5.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机制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5.2.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6.1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衡量及其空间差异
        6.1.1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衡量及描述分析
        6.1.2 林业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6.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6.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7.1 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和分析
        7.1.1 测度方法
        7.1.2 测度指标的描述分析
        7.1.3 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7.2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7.3 我国林业产业集聚影响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择
        7.3.2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东莞YS设备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YS设备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2.2.2 替代品威胁分析
        2.2.3 现有竞争者分析
        2.2.4 供应方议价能力分析
        2.2.5 销售对象议价能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S设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YS设备公司概况
        3.1.1 YS设备公司基本情况
        3.1.2 YS设备公司人员情况及组织架构职责
    3.2 YS设备公司拥有的资源分析
        3.2.1 公司社会资源分析
        3.2.2 公司业务资源分析
        3.2.3 公司技术资源分析
    3.3 YS设备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3.4 YS设备公司品牌度分析
    3.5 YS设备公司能力分析
        3.5.1 研发与设计能力
        3.5.2 生产制造能力
        3.5.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3.6 YS设备公司面临的问题分析
        3.6.1 YS设备公司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3.6.2 YS设备公司技术创新问题
        3.6.3 YS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问题
        3.6.4 YS设备公司财务状况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YS设备公司战略制定
    4.1 YS设备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4.1.1 SWOT与战略组合分析
        4.1.2 YS设备公司总体战略选择
    4.2 YS设备公司总体战略设计
        4.2.1 YS设备公司的战略定位
        4.2.2 YS设备公司的战略目标
        4.2.3 战略目标实施规划
    4.3 YS设备公司重点实施战略
        4.3.1 软硬件融合的研发战略
        4.3.2 集约化的生产战略
        4.3.3 合作共赢的融资发展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S设备公司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5.1 加强产业链组织协调
    5.2 搭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5.3 强化资金和金融支持
    5.4 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制造基地
    5.5 鼓励探索新发展模式
    5.6 改良组织架构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R&D资本化核算文献综述
    第一节 R&D的定义及其资产属性
        一、R&D的定义及分类
        二、R&D的资产属性及相关概念
        三、R&D易混概念辨析
    第二节 R&D资本化进程及核算内容
        一、R&D资本化进程
        二、R&D资本化核算研究现状
        三、R&D资本化核算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估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与现状
        一、R&D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分析
        二、R&D资本化核算之前的存量估算
        三、R&D资本化核算之后的存量估算
    第四节 R&D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R&D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二、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宏观分析视角
        三、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核算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A框架下中国R&D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第一节 SNA中的资本核算理论
        一、资本核算相关概念
        二、资本存量核算框架
        三、R&D资本的特殊性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估算思路
        一、R&D支出及其构成
        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
        三、R&D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第三节 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一、R&D投资价格指数
        二、R&D资产折旧率
        三、初始R&D资本存量
    第四节 我国科技统计现状及数据处理思路
        一、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历程
        二、我国现有科技统计数据
        三、R&D基础数据处理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省际R&D支出构成的估算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四、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及分解
    第二节 我国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R&D资本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我国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不同活动类型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省际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二、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分地区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的估算
        一、制造业分行业R&D支出的估算与调整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三、估算结果及典型行业分析
    第二节 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调整
        二、制造业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三、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第三节 典型行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技术领先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二、技术兴起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装备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投入产出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产业结构界定
        2.1.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2.1.4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测度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2.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2.3 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
        2.2.4 最优产业结构测算
        2.2.5 主导产业选择
        2.2.6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2.2.7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研究文献评价
        2.3.2 本文拓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概念
        3.1.2 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
    3.2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2.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模式
        3.2.3 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指标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
        3.3.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3.3.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
        3.3.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
        3.3.5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
        3.3.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进入新时代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4.1.1 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工业化”阶段
        4.1.2 改革开放后从纠正失衡到均衡发展阶段
        4.1.3 本世纪以来重工业化阶段
    4.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新趋势
        4.2.1 产业产值结构逐渐实现高度化
        4.2.2 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日趋合理化
        4.2.3 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
        4.2.4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4.2.5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日渐协同化
    4.3 当前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1.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
        5.1.2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1.3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2.1 第二产业结构现状
        5.2.2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2.3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3.1 第三产业结构现状
        5.3.2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3.3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
    6.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6.1.1 变量的选取
        6.1.2 模型的建立
        6.1.3 实证分析
        6.1.4 实证分析结论
    6.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
        6.2.1 模型的设定
        6.2.2 数据的选取
        6.2.3 影响力系数分析
        6.2.4 感应度系数分析
        6.2.5 赫希曼判别基准分析
        6.2.6 实证分析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7.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1.2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2.1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2.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3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3.1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3.2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4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4.1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4.2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8.1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1.1 高度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
        8.1.2 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
        8.1.3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8.2.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2.3 加快农业创新驱动速度
        8.2.4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8.3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机遇,推动工业向4.0 迈进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8.3.2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8.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8.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8.4 以中国制造2025 为指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8.4.1 政府全面统筹规划
        8.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8.4.3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8.4.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8.5 统筹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8.5.1 健全发展机制体制
        8.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5.3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
        8.5.4 实施一地一策方案
        8.5.5 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2.1.1 R&D投入
        2.1.2 自主研发
        2.1.3 学习模仿
    2.2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路径
        2.2.1 科技进步
        2.2.2 市场竞争
        2.2.3 技术垄断
    2.3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果
        2.3.1 劳动生产率提高
        2.3.2 资源节约
        2.3.3 环境保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3.1 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情况
        3.1.1 R&D投入
        3.1.2 专利情况
    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情况
        3.2.1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
        3.2.2 各类行业的产值情况
        3.2.3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区域现状
    3.3 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取和模型建立
        4.1.1 数据和变量选取
        4.1.2 模型建立
    4.2 实证结果
        4.2.1 全国情况
        4.2.2 各区域情况
    4.3 行业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
    5.2 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
    5.3 引导制造业发展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5.4 搭建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1.2.1 关于房价波动的文献回顾
        1.2.2 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回顾
        1.2.3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献回顾
        1.2.4 关于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文献回顾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升级理论
        2.1.2 劳动力流动理论
        2.1.3 房地产经济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2.2.1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模型推导
        2.2.2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升级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
    3.1 引言
    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方法
        3.2.1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2 以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2.3 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
    3.3 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2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体系
        3.3.3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标说明
    3.4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测度
        3.4.1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
        3.4.2 分省市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与特征
    4.1 我国房价波动的现状分析
        4.1.1 房价的内涵及其指标的选取
        4.1.2 房价收入比现状分析
        4.1.3 房价波动的区域差异
    4.2 制造业产业发展状态
        4.2.1 制造业产值情况
        4.2.2 制造业劳动力情况
        4.2.3 制造业R&D经费投入情况
        4.2.4 制造业产品贸易进出口情况
    4.3 房价波动对劳动力流动及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4.3.1 我国房价波动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4.3.2 我国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分析
        4.3.3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房价波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果关系检验
        5.2.1 单位根检验与面板协整检验
        5.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取
    5.4 实证研究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分地区房价波动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价波动、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1 引言
    6.2 空间计量模型介绍与构建
        6.2.1 空间相关性检验介绍
        6.2.2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6.2.3 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1 变量选取
        6.3.2 数据来源
        6.3.3 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6.4 实证分析
        6.4.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4.2 经典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6.4.3 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新价值链理论
    2.1.2 效率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创新价值链的研究
    2.2.2 关于创新效率的研究
    2.2.3 关于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关于创新外溢效应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3.1.1 制造业创新活动的三次投入产出分析
    3.1.2 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
3.2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3.2.1 创新资源配置
    3.2.2 市场结构
    3.2.3 制度环境
3.3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外溢效应的数理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实证分析的基本原则
4.3 研究方法
    4.3.1 DEA模型
    4.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4.4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4.1 指标选取
    4.4.2 数据来源
4.5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分析—行业视角
    4.5.1 分行业制造业科技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5.2 分行业制造业物化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5.3 分行业制造业价值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6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分析—区域视角
    4.6.1 分区域制造业科技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6.2 分区域制造业物化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6.3 分区域制造业价值产出环节效率评价
4.7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7.1 科技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4.7.2 物化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4.7.3 价值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空间计量模型
    5.2.2 空间权重矩阵
5.3 指标选取与变量定义
    5.3.1 指标选取
    5.3.2 变量定义
5.4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外溢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空间相关性分析
    5.4.2 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空间外溢效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对策分析
6.1 加强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
6.2 提升我国制造业生产制造能力
6.3 推动产学研等创新主体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6.4 提高我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率
6.5 完善政府投入制度、促进政府投入方式的多样化
6.6 加强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各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2.1 引言
    2.2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2.1 基本模型及数据处理
        2.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2.3 时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特征描述
        2.3.1 生产竞争力特征
        2.3.2 结构竞争力特征
        2.3.3 市场竞争力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3.1 引言
    3.2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2.1 基本模型及数据处理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空间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特征描述
        3.3.1 生产竞争力特征
        3.3.2 结构竞争力特征
        3.3.3 市场竞争力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4.1 引言
    4.2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劣势形成的原因分析
        4.2.1 产业政策具有局限性
        4.2.2 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
        4.2.3 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4.2.4 创新能力不足
    4.3 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4.3.1 完善产业政策
        4.3.2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4.3.3 转变机制并调整产业结构
        4.3.4 增强创新能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双重优势理论
3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
    3.1 陕西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3.2 陕西省制造业现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
    4.1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4.3 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3.1 陕西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4.3.2 陕西省制造业各行业竞争力评价
        4.3.3 陕西省制造业各行业与周围六省竞争力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SM分析法的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5.1 SSM分析法的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5.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基于SSM分析法的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5.3.1 总体分析
        5.3.2 各行业竞争力优劣分析
        5.3.3 影响竞争力优劣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增长效应研究[D]. 魏肖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东莞YS设备公司战略研究[D]. 徐焕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侯睿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丹. 辽宁大学, 2019(10)
  • [6]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银. 湖南大学, 2019(05)
  • [7]房价波动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D]. 潘红玉. 湘潭大学, 2019(11)
  • [8]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D]. 赵磊.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9]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D]. 孙梦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陕西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 杜娇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湖北家具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