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调查进口蔬菜

菲律宾调查进口蔬菜

一、菲律宾将对进口蔬莱进行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胜[1](2020)在《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在全球广泛种植,在中国也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马铃薯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本研究通过测算中国和其他贸易强国马铃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分析近20年(1999-2018)来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演变特征,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做出整体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近20年来中国马铃薯贸易增长的内在机理,剖析竞争力因素和其他因素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及其所对应出口国家的层面,揭示中国和出口对象国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模型模拟的贸易值测度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的实际贸易潜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但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1999-2018年,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速远超过世界贸易额的增速,但是与世界马铃薯产品贸易额相比,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仍较小,2018年仅占2.03%。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结构与世界市场对马铃薯需求不一致,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的出口额占全部马铃薯产品出口额的89.80%。进口产品则以加工品为主。2.过去20年,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虽然保持上升趋势,但与主要出口国家相比仍较弱。主要表现在就整体而言,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贸易顺差小,生产效率竞争优势微弱,由于马铃薯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导致生产者价格大幅上升。中国4种主要马铃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和变化有所差异,自1999至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07增长到0.94,竞争优势指数从0.86增长到1.00;冷冻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从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48增长到1.11,竞争优势指数从-0.21增长到1.00,表明马铃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3.根据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将1999-2018年划分为3个阶段:(1)1999―2006年为缓慢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7 466.78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都表现为正向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1.31%、55.51%、33.18%,其中马铃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引起出口贸易增加的最主要因素。(2)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18 059.95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21.19%、75.69%、3.12%,竞争力效应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但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与世界市场进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不一致。(3)2015―2018年为波动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2 662.52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78.23%、-62.49%、-15.74%,竞争力大幅减弱,对中国马铃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但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增长,出口额仍然保持增长。过去20年间,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促进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出口结构并不符合世界市场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4.中国不同类型马铃薯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1)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3个因素与马铃薯国际贸易为负相关关系。(2)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两国空间距离、是否“一带一路”国家等。其中中国经济规模因素为正相关关系,其余均为负相关关系。(3)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马铃薯产量、替代品进口额、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为正相关关系,其余为负相关关系。(4)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两国空间距离等。其中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两国空间距离为负相关关系,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5.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近20年来4类马铃薯产品总体表现为贸易稳定,即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还有拓展空间。其中,鲜薯或冷藏马铃薯表现为由贸易稳定向贸易不足转变,贸易潜力巨大;冷冻马铃薯和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近10年均表现为总体贸易稳定,但仍有待挖掘的贸易空间;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变现为由贸易过度向贸易稳定转变,未来也可进一步拓展贸易空间。

宋建欣[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指出“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阮氏艳香[3](2020)在《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提出越南和中国关系密切,越中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贸易历史。自1991年以来,越中两国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活动中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了越南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消费国。2004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以来,为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农业贸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2014年至2018年,越南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以每年3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活动,特别是有序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这篇文章主要是利用一种比较的分析法和一种定量、定性的分析法,着重分析了越南和中国在两国贸易方面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第一章重点选题部分提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重点选题研究背景和其重要意义,分析方法与重点研究发展方向,国内外研究状态等。第二章主要是针对本篇文章的的主要理论特点是对比较战略优势分析理论、要素资源禀赋优势分析理论、国际竞争战略优势分析理论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主要是对目前两国贸易现状进行阐述。第四章和第五章对越中两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定量分析了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最后指出越南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的2009-2018年间,对中国与越南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互补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越南和中国两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比较相似;通过HS的二分位数据计算越南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发现,越南和中国经常进行农产品贸易。越中两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是共同存在的,且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越南有很强的优势,农产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优势。综上,本文提出越中两国应更加完善双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同时,越中双方应优势互补,大力合作,利用“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机制和农业创新能力。

陈鹏[4](2019)在《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经济交往密切,双方已成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为开展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借助“一带一路”这个新合作平台,通过与东盟开展产能合作,一方面使中国优质的过剩产能“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东盟工业化进程,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本文首先在对国际产能合作、国际产能合作效率的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指出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在合作规模、合作层次和合作领域上取得积极进展。当然,在产能合作效率上,由于受东道国员工罢工、东道国汇率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合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为稳定,文莱和新加坡是中国产能合作效率最高的国家;2.从纯技术效率上看,东盟大部分国家纯技术效率表现较好,但是各国表现差异大;3.从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上看,中国对柬埔寨、文莱、老挝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中国下一步产能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东盟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4.由于东盟的现实发展状况,笔者按照联合国的指标对影响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因素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东盟政府办事效率、腐败控制水平的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国际责任的增加以及东盟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有利于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提高;而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则没能促进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开展产能合作的潜在改进方向。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变动程度,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战略对接,规范投资行为;深化认识各国特点,采取本土化战略;突出合作重点领域,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焦金锋[5](2018)在《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文中指出南海权益是我国海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权益维护是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的要求。声索国遵从务实主义精神,通过国家行为借助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不断窃取我国在南海的主张权益,形成了集军事、外交、法律、经济等多元手段,对我国南海权益实施岛礁占领、海域分割、资源掠夺。尽管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等就南海争议处理的相关共识,但是,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仍蠢蠢欲动,肆意攫取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越南、菲律宾等国利用国际平台寻求声援,引进美日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也意欲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以更好从中得利。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再次为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制造了不小的压力。如何适应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形势,提升我国在南海问题处理的制海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探寻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所使用的安全防卫手段,分析发现操作上的不足,提升总体海洋安全权益保障水平十分必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下,该研究结合海洋权益、海洋安全理论,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特别是冷战后的情况展开讨论。从海洋权益和安全的普适性理论出发,该研究探讨了南海权益与安全的特殊性问题,紧接着指出南海问题面临的安全环境。该研究在我国南海权益受侵犯部分,对声索国的侵犯动因、行为特征做出分析,接着整理了具体的侵犯手段,从而揭示了他们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图谋;然后,展开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反制行为研究,梳理出了具体的反制手段,包括外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军事手段;最后,围绕具体反制手段进行分析,分析了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阶段性、内在机理、非充分性等方面内容,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指出要树立海洋强国意识的时代观念、完善海洋权益维护的安全法制、增强海上安全行政的综治能力、强化海上安全保障的护卫力量、贡献国际海洋发展的中国智慧等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保障体系,提升我国政府维护海上权益和海上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冯晶[6](2016)在《进境苏丹苜蓿草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苜蓿草(Medicago sativa)是一种多年生豆科有花植物,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种植,是一种优良的饲草,苏丹气候适宜苜蓿草生长。本研究应苏丹向我国出口苜蓿草的申请,按照中国农产品准入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进出境植物和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工作指南》(GB/T 21658-2008)和《进出境植物和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要求》(GB/T 20879-2007),开展进境苏丹苜蓿草风险分析。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根据苏丹官方提供的资料和查阅文献资料,已知发生在苏丹苜蓿草(Medicago sativa)上的有害生物共66种,其中昆虫27种,杂草16种,真菌8种,病毒7种,线虫5种,细菌2种,螨类1种。以在中国是否有分布、是否处于官方管制为标准,确定其中的16种为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对16种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从进入可能性、定殖可能性、定殖后扩散可能性和经济影响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筛选出具很高风险的种类10种:三叶草斑潜蝇、墙生藜、田野菟丝子、毒麦、小列当、非洲狼尾草、菊迪卡氏菌、花生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高风险的2种:塞内加尔小车蝗、海灰翅夜蛾;中风险1种:蓝堇;低风险的3种:薄叶日影兰、苜蓿耳突病毒、花生矮化病毒。结合对苏丹官方饲草管理体系评估,以及对苏丹苜蓿种植企业产地预检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本研究部分结果已被国家质检总局采用。

陈嘉[7](2016)在《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如何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扩散,是目前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经济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国际间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而台商直接投资除具备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外,其在大陆投资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台湾农业先进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向大陆地区扩散的现状、机制及特征等,是对现有技术扩散研究、农业研究及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拓展。随着台商对大陆地区农业投资的不断发展,其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投资态势必将有所转变,而农业投资区位选择及其技术扩散,与地区自然条件等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及其技术扩散的现状、趋势及驱动机制等,将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文章首先充分对比了两岸农业及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禀赋及现状,认为闽台间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条件及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具有较大的农业产业转移与合作潜力。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台商在大陆及福建省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结论表明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整体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从投资累积量看,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显着集中于沿海地区,其空间格局呈“T型”分布,以沿海与长江经济带为主要轴线,在沿海地区以广东与江苏为双核心,同时沿闽、浙两省形成双核心的“过度地带”;而在福建省内的台商农业投资则显着集中于福州、漳州两市,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聚—分散—再集聚的变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侧重从地理学视角,以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在大陆及福建省内的空间扩散,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种空间尺度对比分析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机制、途径与模式,得到结论如下:①在宏观尺度下,开放因子对于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十分显着,FDI、TDI及闽台农业贸易对于福建农业均存在持续的技术溢出,但其溢出效应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却存在变化,体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闽台农业贸易是主要溢出渠道,闽台贸易则在闽台全面开放阶段方显示出其对福建农业的显着溢出效应。②在中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表现出独特的时空规律。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并随之带来的新品种技术,其时间维度的扩散符合“S型”曲线发展,技术扩散速率的变动符合“钟型”曲线变化,但其扩散周期较其他果树品种更短,且扩散发展迅速,目前扩散已进入平稳发展期。而空间维度扩散,则由于其非政府主导、较少市场经营机构参与的扩散机制,表现为在福建省内形成以一级扩散源为主,叠加二级扩散源扩散效应,呈蔓延式接触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并存的扩散格局,而影响技术扩散强度及效果的主要因子有农业投入及地区政府推广机制,同时距离因子、技术扩散源的技术保护对技术扩散也存在显着影响。③在微观尺度下,通过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源(台资企业)及技术受体(本地农户)研究,认为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透过多向联系、劳动力流动效应及示范效应多种渠道产生技术的溢出,而其溢出效应的独特性表现在:以“前向溢出”为主的产业链方向的溢出效应,且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对于台资企业的影响较小。而形成上述特殊的溢出效应,与台资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技术保护策略有关,还与本地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与公司战略有关。而技术受方的采纳行为,则与家庭劳动力、兼业情况、作物种植现状及种植历史等因子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及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周慕蓉[8](2016)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货物优惠关税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政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FTA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是我国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正式建立。至今,东盟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亦已实现零关税。作为中国签署的最早,实施时间最久,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CAFTA协定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双边进出口企业对CAFTA协定下优惠关税的利用效果如何?这不仅是双方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双边进出口企业的切身利益,并且对我国进一步发展自贸区战略有着重大意义。进行相关的研究,不仅是对我国关于自贸区建设相关理论的完善,更是为我国以后签署新的自贸协定,建设新的自贸区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收集2006年-2014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进出口额,分别对东盟十国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其次根据所收集的2012年-2014年CAFTA协定优惠关税情况下进口受惠货值的数据,通过不同国别和不同产品分别来计算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货物时的进口优惠利用率:最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CAFTA协定下的优惠进口情况与其他自贸协定进行比较,来研究CAFTA协定中降税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且根据对上海500家外贸公司的问卷调查结果,结合文中CAFTA协定的实施情况,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来探讨CAFTA的实施效果以及企业对零关税政策的利用情况。从文中分析来看,发现进口优惠税率利用情况与企业的产业特征、贸易方式、报关类型、企业进口市场、企业获取优惠原产地规则等信息的渠道、企业有无特定部门办理优惠原产地等事务、企业对自由贸易协定的了解程度等众多因素有关。中国对东盟各成员国进口优惠利用率呈现出参差不齐、部分主要应税进口产品利用率偏低等特点,协定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如政府、海关和企业多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推进CAFTA更好的实施,也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自贸协定的实施的参考,为我国进一步发展自贸区战略提供借鉴。

刘若楠[9](2016)在《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的动因(1997-2015)》文中认为本文试图解释的核心困惑是,东南亚国家为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普遍采取对冲战略而非制衡以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作为典型的中小国家有着较为强烈的对冲倾向,即希望并行不悖地发展与邻近大国的安全关系,以缓解其安全依赖和独立自主两个目标之间的内在张力。不过,这种对冲倾向能否转化为政策实践则受到邻近大国安全竞争性质的显着影响。具体而言,在大国对抗性竞争时期,东南亚国家几乎没有对冲的战略空间,追随特定大国因此成为其普遍选择;在不存在大国安全竞争的时期,东南亚国家则普遍寻求弱化既有的安全依赖。而在大国包容性竞争时期,东南亚国家普遍具备对冲的战略空间,奉行对冲战略因此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趋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安全竞争呈现出典型的包容性特征,东南亚国家因此获得了较为充裕的对冲战略空间,对冲战略随之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选择。研究表明,中美包容性竞争主要源于中国崛起进程中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安全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源于美国的综合实力优势,更来自于美国的东亚安全保护体系。通过提供安全保护,美国赢得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盟友和安全伙伴对其主导地位的认可和支持。为缓解美国安全保护体系的压力,中国一方面尽力维持中美战略关系稳定,另一方面坚持睦邻友好政策,深化与东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从而塑造了中美包容性安全竞争的局面。随着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和安抚战略取得进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包容性竞争态势局部有所弱化。一方面,美国强化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存在,并随之促使其部分安全保护伙伴奉行更为对抗性的对华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为缓解压力在部分安全议题上采取了更为进取的政策。中美包容性竞争的局部弱化使得东南亚国家的对冲战略空间有所缩小,对冲随之出现了分化。菲律宾和越南的对冲战略空间被显着压缩,菲律宾甚至转向制衡战略;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则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采取更为谨慎地平衡战略。而此前没有受到中美安全竞争影响的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国也开始因与一方接近而受到另一方的压力。不过,在美国实力优势较为突出及其安全保护体系得以延续的背景下,中美包容性竞争整体转向对抗性竞争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东南亚国家的普遍对冲倾向将能够得以延续。为塑造更为有利的地区安全环境,中国有必要在东亚主要安全问题上保持总体克制,同时恰当选择进取时机和对象。

檀云坤[10](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二、菲律宾将对进口蔬莱进行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将对进口蔬莱进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马铃薯贸易研究
        1.2.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1.2.3 贸易潜力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2.1.2 国际贸易与贸易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世界与中国马铃薯生产与贸易分析
    3.1 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分析
        3.1.1 世界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
        3.1.2 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
    3.2 中国马铃薯生产分析
        3.2.1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单产分析
        3.2.2 中国马铃薯的生产布局分析
        3.2.3 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3.3 世界马铃薯贸易现状分析
        3.3.1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产品结构
        3.3.2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市场结构
        3.3.3 世界马铃薯主要贸易国情况
    3.4 中国马铃薯贸易分析
        3.4.1 中国马铃薯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3.4.2 中国马铃薯贸易市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3 竞争优势指数
    4.4 生产者价格与出口价格
        4.4.1 生产者价格
        4.4.2 出口价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变动效应分解分析
    5.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形式
    5.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5.3 数据选取及分段处理
    5.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4.1 第一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5.4.2 第二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影响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形式
    6.2 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6.2.1 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3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6.3.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6.3.2 冷冻马铃薯
        6.3.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6.3.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6.4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6.4.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6.4.2 冷冻马铃薯
        6.4.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6.4.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3)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越南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国外研究相关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
        1.4.1 论文的难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绝对优势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要素禀赋理论
    2.4 产业内贸易理论
    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越中农产品贸易现状
    3.1 越中贸易现状
        3.1.1 越中双边贸易规模
        3.1.2 越中双边贸易结构
        3.1.3 越中双边贸易方式
    3.2 越南农产品贸易现状
        3.2.1 越南农产品贸易规模
        3.2.2 越南农产品贸易结构
        3.2.3 越南农产品贸易市场
    3.3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3.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
        3.3.2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3.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
    3.4 越中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
        3.4.1 越中农产品贸易规模
        3.4.2 越中农产品贸易结构
    本章小结
4 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4.1 市场占有率指数(MS)分析
    4.2 贸易竞争力指数(RCA)分析
    4.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
    本章小结
5 越中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5.1 越南和中国互补的农产品种类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分析
    5.3 产业内贸易指数(GL)分析
    本章小结
6 越中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6.1 越方存在的问题
        6.1.1 农产品质量问题
        6.1.2 通关基础设施问题
        6.1.3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
        6.1.4 农产品出口没有得到越南企业的重视
    6.2 中方存在的问题
        6.2.1 农产品质量问题
        6.2.2 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
        6.2.3 出口许可证问题
    6.3 双方存在的共同问题
        6.3.1 通关口岸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商品运输
        6.3.2 双方对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6.3.3 虚假贸易信息误导
        6.3.4 走私
        6.3.5 农产品附加值低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越方的建议
        7.2.1 建立安全控制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
        7.2.2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通关能力
        7.2.3 越方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开展贸易
        7.2.4 推动互联互通平台,提高农产品贸易发展
    7.3 对中方的建议
        7.3.1 放宽对越农产品进口限制
        7.3.2 规范信息平台
    7.4 对双方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综述
        二、关于产能合作效率的综述
        三、关于产能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综述
        四、关于提高产能合作效率的对策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能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产能的定义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定义
        三、国际产能合作效率的定义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二、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概况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动因
        一、中国对外产能合作需求增大
        二、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存在梯度转移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演进历程
        一、1961-2000 年:产能合作萌芽
        二、2001-2013 年:产能合作初现雏形
        三、2013 年至今:产能合作加快步伐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成效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二、中国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东盟总额整体上升
        三、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园区合作进展顺利
        四、中国与东盟工程承包合作日益深入
    第四节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产能合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东道国汇率波动大
        二、募集土地过程受阻
        三、东盟的基础设施落后
        四、东盟各国政府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五、东盟各国劳动力效率有待提高
    第五节 本章述评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评价
    第一节 DEA模型介绍及指标构建
        一、DEA模型介绍
        二、产能合作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测算及结果评估
        一、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三、规模效率分析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介绍
        二、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介绍及其理论依据
        三、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回归
        二、模型回归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五章 提升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战略对接,规范投资行为
        一、加强中国产能合作规划与东盟自身战略的对接
        二、推进高级咨询机构建设
        三、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
    第二节 深化认识各国特点,采取本土化战略
        一、深化认识各国资源禀赋特点
        二、深化认识各国政治和经济金融特点
        三、采取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
    第三节 突出重点领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突出产能合作重点领域
        二、加强境外示范产业园区建设
    第四节 优化投资结构,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一、优化投资结构
        二、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第五节 本章述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海洋权益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海洋权益
    2.2 海洋安全
    2.3 冷战后南海区域的安全环境
        2.3.1 冷战后国际格局新形势
        2.3.2 域外大国的亚太战略
        2.3.3 声索国家面临新殖民主义
3 我国南海权益受声索国侵犯的行为表现
    3.1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安全动因
        3.1.1 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刺激
        3.1.2 国际海洋法提供驱动力
        3.1.3 国际格局形势的助推
    3.2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行为特征
        3.2.1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行为主体分析
        3.2.2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指涉对象分析
        3.2.3 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目标手段分析
    3.3 声索国侵犯我国南海权益的实施手段
        3.3.1 法律手段
        3.3.2 外交手段
        3.3.3 行政手段
        3.3.4 经济手段
        3.3.5 军事手段
4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反制手段
    4.1 法律手段
        4.1.1 法理性权益维护
        4.1.2 法制性权益维护
    4.2 外交手段
        4.2.1 协商谈判
        4.2.2 建立信任共识
        4.2.3 外交部职能活动
    4.3 行政手段
        4.3.1 完善海洋行政机构
        4.3.2 展开海洋行政合作
    4.4 经济手段
    4.5 工程手段
    4.6 军事手段
5. 对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分析
    5.1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运用的阶段性
        5.1.1 韬光养晦阶段(冷战后至1995年)
        5.1.2 有所作为阶段(1995至2009年)
        5.1.3 主动有为阶段(2009年至现在)
    5.2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安全的影响因素
        5.2.1 海权实现的和平因素
        5.2.2 海洋权益的思想认知
        5.2.3 政治经济的安全形势
    5.3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内在机理
        5.3.1 和平外交: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理念
        5.3.2 外法内化:海洋权益维护的基本依据
        5.3.3 经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的服务主旨
        5.3.4 安全价值:防御性现实主义与复合反制
    5.4 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反制手段的非充分性
        5.4.1 反制手段的整体结构
        5.4.2 反制手段的固有不足
        5.4.3 反制手段的效果评估
        5.4.4 反制行为面临的挑战
    5.5 完善海洋权益保障体系:提升总体国家安全维护能力
        5.5.1 树立海洋强国意识的时代观念
        5.5.2 完善海洋权益维护的安全法制
        5.5.3 增强海上安全行政的综治能力
        5.5.4 强化海上安全保障的护卫力量
        5.5.5 贡献国际海洋发展的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致谢

(6)进境苏丹苜蓿草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苜蓿草生产和贸易概况
        1.1.1 世界苜蓿草生产和贸易概况
        1.1.2 我国苜蓿草生产和贸易情况
        1.1.3 苏丹苜蓿草生产和贸易情况
    1.2 我国苜蓿草检疫准入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进境苏丹苜蓿草风险评估
    2.1 风险分析启动
    2.2 有害生物名单的确定
    2.3 需进一步评估的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2.3.1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2.3.2 塞内加尔小车蝗Oedaleus senegalensis
        2.3.3 海灰翅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
        2.3.4 薄叶日影兰Asphodelus tenuifolius
        2.3.5 墙生藜Chenopodium murale
        2.3.6 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2.3.7 蓝堇Fumaria officinalis
        2.3.8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2.3.9 小列当Orobanche minor
        2.3.10 非洲狼尾草Pennisetum macrourum
        2.3.11 菊迪卡氏菌Dickeya chrysanthemi
        2.3.12 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2.3.13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3.14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2.3.15 苜蓿耳突病毒Lucerne enation rhabdovirus
        2.3.16 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
        2.3.17 评估结论
3 苏丹官方饲草管理体系评估
    3.1 苏丹官方管理体系评估
        3.1.1 法律法规标准
        3.1.2 官方管理机构
        3.1.3 实验室检测能力
        3.1.4 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3.1.5 评价小结
    3.2 苏丹苜蓿草产地检疫
        3.2.1 苏丹苜蓿草企业概况
        3.2.2 苏丹苜蓿草产地检疫结论
4 风险管理措施
    4.1 中方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4.2 针对产品的措施
        4.2.1 特殊要求
        4.2.2 除害处理
        4.2.3 入境检查
        4.2.4 禁止携带
    4.3 预防或减少感染措施
        4.3.1 对苏丹官方植物检疫要求
        4.3.2 生产企业要求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7)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技术路线
4.研究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综述
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1 技术与农业技术
    1.2 技术扩散及相关概念
    1.3 技术扩散相关概念辨析
    1.4 农业技术扩散及其特征
2.技术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
    2.3 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
3.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1 技术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3.2 FDI技术扩散研究进展
    3.3 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
    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闽台农业技术发展条件及历程比较
1.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农业资源
    1.3 经济发展水平
    1.4 人口与劳动力
2.闽台农业发展历程
    2.1 福建农业发展历程
    2.2 台湾农业发展历程
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台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研究
1.数据来源
2.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2.1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历程
    2.2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空间格局
    2.3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行业分布
3.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的时空格局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台农业发展及其技术进步对比
1.引言
2.模型与数据
    2.1 农业生产效率计算模型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计算结果及分析
    3.1 农业产值及部门结构对比
    3.2 闽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
2.闽台开放对福建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
    2.1 回归分析模型
    2.2 变量选取及说明
    2.3 回归分析结果
3.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研究区概况
2.台湾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以台湾青枣为例
    2.1 农业技术的时间维扩散
    2.2 农业技术的空间维扩散
    2.3 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机制
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观尺度下的台商农业技术扩散
1.台商农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技术源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调研结果分析
2.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技术受方行为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框架
    2.2 台商农业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3.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主要结论
    1.1 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水平对比研究
    1.2 宏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的扩散效应
    1.3 中观尺度下特殊的农业技术时空扩散模式
    1.4 微观尺度下台商农业技术源及技术受方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子
    1.5 政策建议
2.研究展望 附录1:漳浦县青枣种植面积各年扩散分布图 附录2: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企业主)调查问卷 附录3: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环境(农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货物优惠关税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介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2.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由来
        2.1.2 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2.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文件的签署
    2.2 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
        2.2.1 早期收获计划的产品范围
        2.2.2 早期收获产品的降税模式
    2.3 全面降税安排
        2.3.1 正常产品
        2.3.2 敏感产品
    2.4 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现状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对一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 基于贸易总量的分析
    3.2 基于国别因素的分析
        3.2.1 马来西亚
        3.2.2 越南
        3.2.3 新加坡
        3.2.4 泰国
        3.2.5 印度尼西亚
        3.2.6 菲律宾
        3.2.7 缅甸
        3.2.8 老挝
        3.2.9 柬埔寨
        3.2.10 文莱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优惠关税政策的实施效果
    4.1 基于贸易总量的分析
        4.1.1 进口优惠利用率显着上升
        4.1.2 减免税额逐年递增
    4.2 基于国别因素的分析
        4.2.1 中国对东盟各国进口优惠利用率差别较大
        4.2.2 东盟各国所享有的减免关税和增值税额差别较大
        4.2.3 东盟各成员国受惠进口货值涨幅差别较大
    4.3 基于产品因素的分析
        4.3.1 农产品领域的受惠货物占比较大
        4.3.2 受惠进口产品种类较为集中
        4.3.3 受惠进口货值高的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4.4 基于其它自贸区的对比分析
        4.4.1 进口优惠利用率居中
        4.4.2 关税减免额居首位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的相关企业调研
    5.1 问卷调查介绍
    5.2 与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
        5.2.1 使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优惠证书企业的类型
        5.2.2 使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优惠证书企业的贸易方式
        5.2.3 使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优惠证书企业的产业特征企业
        5.2.4 使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优惠证书企业的行业类型
        5.2.5 出口申领优惠性原产地证书时是否被拒签过
        5.2.6 进口提交优惠性原产地证书时是否被拒绝给予优惠
        5.2.7 企业使用优惠性原产地证书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利润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相关的政策建议
        6.2.1 从政府角度来看
        6.2.2 从海关角度来看
        6.2.3 从企业角度来看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的动因(1997-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1.3.2 对冲的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1.3.3 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家对冲战略的既有解释路径
    2.1 地区环境
    2.2 国内政治
    2.3 国家和精英的认知
    2.4 跨层次分析
    2.5 评估与反思
第3章 大国安全竞争态势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空间
    3.1 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倾向
        3.1.1 东南亚国家的中小国家属性
        3.1.2 东南亚国家寻求安全依赖与自主性的平衡
    3.2 东南亚国家对冲的战略空间:邻近大国的安全竞争态势
        3.2.1 大国对抗性竞争
        3.2.2 大国包容性竞争
        3.2.3 大国竞争不存在
    3.3 小结
第4章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东南亚国家的对冲战略
    4.1 美国安全保护体系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压力
        4.1.1 美国安全保护体系的构成
        4.1.2 美国安全保护体系的层级与变化
        4.1.3 美国安全保护体系对中国的安全压力
    4.2 中美包容性安全竞争与东南亚国家的对冲战略
        4.2.1 美国安全保护体系与中国安抚战略的形成
        4.2.2 中国安抚战略与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空间的出现
    4.3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的变化
        4.3.1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
        4.3.2 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空间的变化
    4.4 小结
第5章 菲律宾和越南的对冲战略
    5.1 菲律宾
        5.1.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菲律宾对冲战略空间的形成
        5.1.2 中美包容性竞争的加剧与菲律宾对冲战略转向
        5.1.3 对菲律宾对冲战略竞争性解释的回应
    5.2 越南
        5.2.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越南对冲战略空间的形成
        5.2.2 中美包容性竞争的加剧与越南的对冲战略
        5.2.3 对越南对冲战略竞争性解释的回应
    5.3 小结
第6章 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对冲战略
    6.1 新加坡
        6.1.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新加坡的对冲战略空间
        6.1.2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新加坡的对冲战略
    6.2 印度尼西亚
        6.2.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印尼对冲战略空间的形成
        6.2.2 2002 年至2010年印尼在中美之间的对冲
        6.2.3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印尼的对冲战略
        6.2.4 对印尼对冲战略竞争性解释的回应
    6.3 马来西亚
        6.3.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马来西亚对冲战略空间的形成
        6.3.2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马来西亚的对冲战略
    6.4 文莱
    6.5 小结
第7章 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对冲战略
    7.1 泰国
        7.1.1 中美包容性竞争与泰国对冲战略空间的拓展
        7.1.2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泰国的对冲战略
        7.1.3 对泰国战略行为其他解释的回应
    7.2 缅甸
        7.2.1 亚洲金融危机至2011年前缅甸的战略空间
        7.2.2 中美包容性竞争加剧与缅甸的对冲战略
    7.3 柬埔寨和老挝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未来研究方向
    8.3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菲律宾将对进口蔬莱进行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D]. 张玉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3]越中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阮氏艳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冷战后我国政府维护南海权益的反制手段研究[D]. 焦金锋. 海南大学, 2018(08)
  • [6]进境苏丹苜蓿草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D]. 冯晶. 浙江大学, 2016(09)
  • [7]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的技术扩散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8]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货物优惠关税的实施效果研究[D]. 周慕蓉. 上海海关学院, 2016(07)
  • [9]东南亚国家对冲战略的动因(1997-2015)[D]. 刘若楠. 清华大学, 2016(11)
  • [10]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菲律宾调查进口蔬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