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姚璐[2](2020)在《德富芦花《不如归》的帝国主义话语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小说《不如归》是明治时期最畅销的文学作品之一,不仅促发了当时日本社会各种文类的改写热潮,更是作为第一部被译介到西方的日本通俗小说引发广泛关注。成书于明治后期的小说《不如归》选自真人真事进行文学塑造,在故事设定上以甲午战争为历史背景,小说的文本生成与帝国日本的对外侵略、对内统合有着密切的“互文”关系。本文以《不如归》为例探讨小说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共谋”关系,分析帝国主义话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首先,论文第一章着眼于小说的文本生成,从叙事时间、连载方式入手,分析小说畅销背后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背景,探讨战争话语如何“渗透”在小说文本之中。第二章从小说的两个核心因素“疾病”和“爱情”展开分析。“疾病”的出现凸显了“爱情”被建构的一面,“爱情”从男女之情“分身”成为连接陆军岳父和海军女婿的情感纽带,在家庭关系之中完成了对其情感内核的置换,而在家庭关系之外又彰显了战争背景对时代的“染指”。第三章在前述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作品的角度,通过对小说出版后日本社会的改编“热潮”和及其最早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传播状况的爬梳,希望能够重返“历史现场”,从日本国内、国外两方面重审文化型塑和帝国主义扩张的密切连动。通过对小说话语生成的深入剖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复杂性和多重立面,也得以从一个具体的文本型塑出发窥见明治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贺先叶[3](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治理是政治学永恒关注的话题,国家治理能力更是判别一个政权活力与能力的有力标准。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问题日益重视,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更是决定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要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对国家治理有关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应该且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紧急的国内外形势,选择了“运动式治理”的方式对当时的国家与社会进行有关治理,推动着当时的国家、社会、民众随之运转,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导致“运动式治理”在今天仍旧影响超群,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治理清单方式上依然是选项之一。归国华侨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部分,起着联系国内与海外的作用,在当下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对归侨的治理可以了解自身治理逻辑和机制的优势与缺陷,华侨可以通过观察国家对归侨的治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生机与活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华侨归国回乡,参与着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为新中国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归侨地位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归侨的社会适应性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在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运动式治理”路径选择的优劣的同时,分析“运动式治理”方式下归侨地位变化的原因及结果,以期为今天中国共产党对归侨的治理方式甚至对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方式选择建言献策。为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探讨归侨归国前后的相关背景,分析当时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勾勒出国内外相关势力对归侨的做法及影响,总结出当时归国华侨的身份特征及心理状态;第二个部分主要探讨归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下的地位变化,具体是以“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为研究背景,将“运动式治理”引入对归侨地位的变化的分析研究,分析出归侨地位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及有关意义;第三个部分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进行评析,分析出对当前归侨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即“关心团结归侨,加强统战工作;更新侨务观念,优化侨务工作;推进治理升级,加快制度建设”。
陈程,吴瑞君[4](2014)在《回流视野的大陆新移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在成为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的同时也迎来越来越多回流的新移民。新移民的回流呈现出有别于国内跨区域流动和普通跨境外迁的特点。在跨境移动和迁徙的空间化和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回流有可能只是整个迁徙计划的一部分。迁移的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个体迁移行为的趋同性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等外部因素在迁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需要国家在态度上的重视、制度上的照拂和环境上的兼容,以及国内应对策略的跟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新移民的高效回流。
杨文瑜[5](2013)在《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文中认为《不如归》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的代表作,单行本问世于1900年。1904年,岩谷荣与E.F.Edgett合译完成了英译本Nami-ko,这也使《不如归》成为第一部被译介到欧美的日本近代小说。自从1908年林纾与魏易合译了《不如归》,相继出现了多个中文译本。1913年,春柳社首次在中国上演了新剧《不如归》,马绛士的剧本译编为新剧《不如归》创造了必要的接受条件。随着春柳社的解散,新剧《不如归》也逐渐退出了舞台。1926年国光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不如归》虽然昙花一现,但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如归》的接受史。1939年,薛觉先首演粤剧《胡不归》,情节取自新剧《不如归》,至今仍是粤剧的保留剧目。粤剧《胡不归》在大陆和香港的传播情况不尽相同,大陆的《胡不归》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衍生出众多演出版本;香港则相继拍摄了七部《胡不归》题材的粤语戏曲电影。可以说,《不如归》在中国之旅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论文主要着眼于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考证文本流变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探讨影响文本接受的因素。第一章梳理、考证自林纾译本开始近代出现的《不如归》的各种汉译本。日本人杉原幸的译本国内介绍不多;钱稻孙与殷雄的译本与黄翼云的《后不如归》也是先行研究的盲点。本章考证各个汉译本的成立史,同时探讨译本差异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言、白话的文体对立。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申报》等近代报刊的梳理,还原新剧《不如归》的上演情况,特别对春柳社解散之后《不如归》的上演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如归》演出的特点。第二部分集中分析马绛士译编的《不如归新剧本》,将译本与柳川春叶原作进行比对。马绛士以舞台上演为目的对原作进行了较为适度的改编,保留了原剧的框架、分场、情节与大部分的台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改写,基本上忠实地呈现了作品的悲剧性。第三章首先考证粤剧《胡不归》如何成立,确定剧本的来源及所受影响。然后分析流传最广的原装本,对比新剧《不如归》与粤剧剧本在情节、分场、人物方面的差异,结合粤剧的特点研究《胡不归》剧本的特点。最后集中分析解放后粤剧团上演《胡不归》的剧本,结合粤剧史分析左右剧本变迁的因素。第四章研究《不如归》与电影的关系。首先从近代的相关文献着手对国光影片公司的《不如归》展开研究,分析拍摄动机与剧情特点,并对电影的接受环境以及观众的反应进行研究。张石川在1942年导演的《不如归》虽然与日文原作没有直接关联,但他的经历也与新剧《不如归》存在联系。《胡不归》改编成粤语戏曲电影是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本章对七部电影逐一进行梳理,并对存世的三部集中展开研究,对比电影与粤剧《胡不归》分场、情节、人物形象中产生的差异,分析接受环境对于电影改编的影响。《不如归》是中日近代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范本,文本的移植与流通过程包含了文本接受的主要问题,本论文是近代东亚文学交流史研究的一个环节,相信基于实证的研究能有助于还原《不如归》在中国的接受史。
吴开军[6](2003)在《中国加入WTO与海外华人人才回流》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及 2 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 ,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吸引海外华人专才和留学生归国创业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 ,中央和地方审时度势地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 ,中国经济连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推动着新的一轮留学生归国创业潮的涌现
张举[7](2002)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WTO的加入,中国正日益溶入全球经济的浪潮中,国家“十五”规划的提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描述了一个光明前景。相应地,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等都会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无疑也会受到冲击。本文从我国目前总的就业状况出发,引导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作了详细的剖析,指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对大学生更高的素质要求,以此为基础,笔者从大学生自身、高等院校与政府部门三个方面出发,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和设想。以期抛砖引玉,征得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与科学决策。
蔡恩泽[8](2001)在《千万遍,我们呼唤你──留学人员归国难现象透视》文中提出
蔡恩泽[9](2001)在《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文中提出 据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1978~1999年20年中,我国大陆年均出国2万人,累计达40余万人,学成回国者10万,在校学习者10万,尚有20万留学生滞留国外,回归率仅为33%,出现1:2的倒比现象,这应当引起有关方而的高度重视。
蔡恩泽[10](2000)在《筑巢引凤 凤何难栖——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文中指出 据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1999年20年中,我国大陆年均出国2万人,累计达40余万人,学成回国者10万,在校学习者10万,尚有20万留学生滞留国外,回归率仅33%。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而我国的情况却是1:2的倒比,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人才外流 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国门乍开,连续数次的出国潮,让人触目惊心。不少留学人员则长期滞留国外,“乐不思蜀”。 据《经济日报》披露,日前我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去了美国。在北京大学,1998年各系共有600名本科毕业生申请自费出国,分别占物理系、化学
二、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德富芦花《不如归》的帝国主义话语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 |
2. 国内研究 |
一、 战争与帝国主义话语建构 |
(一) 战争与小说文本生成 |
1. 报纸连载与读者动员 |
2. 战争背景与小说时间设定 |
(二) 小说中的战争书写 |
1. 前方的战争实况描写 |
2. 后方的战时生活展开 |
二、 被疾病“处决”的完美爱情 |
(一) “完美”爱情的建构 |
1. 明治日本现代“爱情”的确立 |
2. 对“爱情”的加工和改写 |
(二) 终结爱情的疾病 |
1. 结核病的隐喻 |
2. 肺结核:爱情杀手抑或爱情装置 |
三、 作为战前文学装置的《不如归》 |
(一) 日本国内对《不如归》的改写 |
1. 《不如归》系列作品的出现 |
2. 《不如归之歌》对《不如归》的改写 |
(二) 《不如归》的英译 |
1. 《不如归》的译介及意义 |
2. 英译《不如归》呈现的“明治日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归侨回国前后的相关背景 |
一、国际上呈现地位上升与阻挠加深的特征 |
(一) 华侨在国际上的地位上升 |
(二) 华侨归国遭遇的阻挠加深 |
二、国内体现着新旧势力交杂与斗争的态势 |
(一) 主要侨乡得到解放,侨务机构纷纷建立 |
(二) 反动势力造谣生事,政策推行遭遇困难 |
(三) 人民政协顺利召开,华侨参与侨乡治理 |
三、国际国内背景下归国华侨的特点 |
(一) 归侨身份呈现两极化特征 |
(二) 华侨学生较多 |
(三) 乡村归侨较多 |
第二章 “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 “土地改革”运动蕴含的治理逻辑 |
(二) 侨乡土地改革的过程 |
(三) 归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
(四) 归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变化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 “抗美援朝”运动蕴含的治理逻辑 |
(二) “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的贡献 |
(三) “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对归侨地位变化的影响评析 |
一、对两次“运动式治理”的评析 |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在治理上的异同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的优缺点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关心团结归侨,加强统战建设 |
(二) 更新侨务观念,优化侨务工作 |
(三) 推进治理升级,加快制度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回流视野的大陆新移民(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移民潮中的回流新移民 |
二、新移民回流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
(一) 留学移民和新归侨回流以一次性终结和长久返迁居多。 |
(二) 华侨华人新移民在住在国与祖籍国之间循环流动, 成为双向流动的跨国移民 |
(三)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从“投资”回流为主向“投智”回流为主转变。 |
(四) 新移民回流具有显着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的特点。 |
三、对新移民回流现象的思考 |
(5)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要旨 |
绪论 |
第一节 《不如归》的文本谱系 |
第二节 《不如归》的先行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
第一章 《不如归》的译介 |
第一节 林纾与《不如归》 |
第二节 《不如归》的两个文言译本 |
第三节 《不如归》的白话文译本 |
第四节 黄翼云与《后不如归》 |
第二章 《不如归》与新剧 |
第一节 春柳社与《不如归》 |
第二节 《不如归新剧本》 |
第三章 《不如归》与粤剧 |
第一节 粤剧《胡不归》的成立 |
第二节 原装本《胡不归》的改编 |
第三节 粤曲《不如归》 |
第四章 《不如归》与电影 |
第一节 黑白故事片《不如归》 |
第二节 粤语戏曲电影《胡不归》综述 |
第三节 粤语戏曲电影《胡不归》评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中国加入WTO与海外华人人才回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 当今世界人才需求现状和我国吸引人才状况 |
二、人才吸引进来后存在的问题 |
三、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对策 |
第一, 筑巢引凤, 大力优化环境。 |
第二, 多方面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的人才回国效力。 |
第三, 加大宣传, 让海外学子多了解现在的中国。 |
四、结语 |
(7)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我国当前的就业状况 |
(一) 我国当前总的就业形势 |
(二) 我国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
第二部分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
(一) WTO的加入产生的影响 |
(二) 十五期间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
(三)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的作用 |
(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 |
(五) 劳动力供需矛盾带来的挑战 |
第三部分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
(一) 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自我完善 |
(二) 高等教育的积极应对 |
(三) 政府部门采取的相应措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 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综述 |
四、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德富芦花《不如归》的帝国主义话语建构[D]. 姚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D]. 贺先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回流视野的大陆新移民[J]. 陈程,吴瑞君. 广西社会科学, 2014(10)
- [5]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D]. 杨文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6]中国加入WTO与海外华人人才回流[J]. 吴开军. 青年研究, 2003(01)
- [7]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举.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8]千万遍,我们呼唤你──留学人员归国难现象透视[J]. 蔡恩泽. 国际人才交流, 2001(08)
- [9]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J]. 蔡恩泽. 人才开发, 2001(01)
- [10]筑巢引凤 凤何难栖——留学生归国难现象透视[J]. 蔡恩泽. 中国人才,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