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希[1](2017)在《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综述、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综述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动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构成。文献研究通过对5年来收录于中国三大主要中文数据库有关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献用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探讨核心用药、药对、基础方等用药规律,进一步归纳总结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实验部分由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两部分构成。[目的]探讨辅助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以及单独使用对Z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并从小分子代谢物角度探讨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及药物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及基础。[方法]8周龄雄性ZDF大鼠诱导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二甲双胍组(X)、辅助降糖颗粒组(Z)、联合组(辅助降糖颗粒+二甲双胍)(L)各12只,以及同系非糖尿病ZL组(N)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摄食量、体质量等变化,治疗12周后进行血糖、OGTT、糖化血清蛋白、血脂四项、空腹胰岛素等指标检测。同时各组随机抽取血清样本10个,进行GC-TOFMS检测。[结果]相对于N组,M组摄食量及体质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TT空腹及各时间点血糖均升高(P<0.05);OGTT曲线下面积(AUC)升高(P<0.05);Fins升高及ISI下降(P<0.05);糖化血清蛋白(GSP)升高(P<0.05);TC、TG、HDL、LDL升高(P<0.05)。与M组相比,X、Z、L三组摄食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M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分别从8周、1 1周及12周开始X、Z及L组与M组差异持续有统计学意义(p<0.05);OGTT空腹时点Z组及L组血糖下降(P<0.05),30、60和120分钟时点L组血糖下降(P<0.05);AUC比较,X组及Z组具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组下降(P<0.05);X组、Z组的Fi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的Fins下降(P<0.05);X组及L组ISI升高(P<0.05);X组、Z组及L组的GSP下降(P<0.05);X组、Z组及L组的TC、HDL、LDL均降低(P<0.05),三组的TG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X组,Z、L两组的摄食量及体质量组间差异均不明显;OGTT则只有L组120分钟时点血糖下降(P<0.05);X组、L组在AU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Fins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I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组、L组的G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的TC、HDL、LDL均降低(P<0.05),TG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由5组大鼠的PCA散点图可见,M组和N组样本各自集中,分离显着。X组、Z组及L组样本各自集中,尽管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有明显分离趋势。依据代谢物与质谱检测峰的匹配度大于80%的标准,M组对N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缬氨酸、肌醇、丙氨酸、氧代脯氨酸、氨基丙二酸、磷酸盐、花生四烯酸,显着上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油酸;X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油酸、棕榈酸、乙醇酸、2-羟基丁酸、2-羟基吡啶、磷酸盐、花生四烯酸;Z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油酸、乙醇酸、羟胺、琥珀酸、花生四烯酸;L组对M组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的包括天冬氨酸,显着上调的包括甘氨酸、脯氨酸、棕榈油酸、异亮氨酸、肌醇、丙氨酸、磷酸盐、亚油酸、羟胺、花生四烯酸;L组对X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羟胺和花生四烯酸;L组对Z组差异代谢物未见显着下调,显着上调的包括硬脂酸、甘氨酸、棕榈油酸、异亮氨酸、肌醇、丙氨酸、磷酸盐、油酸、花生四烯酸。[结论]辅助降糖颗粒可以降低ZDF大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及TC、LDL。联合组可以降低摄食量和体质量、OGTT当中0’、30’、60’、120,血糖、AUC、Fins、GSP、TC、LDL,并升高ISI。联合用药相比较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更加有利于降低120’血糖、TC、LDL及改善ISI。由此得出辅助降糖颗粒可以改善T2DM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及糖脂代谢,联合组除了以上作用外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对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代谢组学提示辅助降糖颗粒联合二甲双胍或者单独使用的良好药效,可能是通过干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代谢、嘧啶代谢以及胰岛素信号传导等途径来实现的。饱和脂肪酸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具有增加饱和脂肪酸浓度的副反应,联合用药则可以避免这一不利影响。因此辅助降糖颗粒可以起到减轻副反应的作用。
丰秀静[2](2014)在《Apigenin靶向激活PPARγ及其对肥胖相关炎症的抑制》文中提出肥胖相关炎症为重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机体脂质过量堆积引发多重应激,造成代谢失衡,炎症即为伴随代谢紊乱发生的重要病理现象。肥胖相关炎症具有慢性炎症性质,且在代谢紊乱向代谢综合征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肥胖相关炎症及其临床治疗学研究进展显示:一些用于治疗脂质代谢失衡、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如他汀类、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TZD)、二甲双胍等,在治疗糖、脂代谢综合征的同时,对代谢相关炎症也具有抑制或消减作用。其中,TZD类药物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以下简称PPARγ)的完全激动剂,它们在有效激活PPARγ的状况下,不仅可介导脂肪细胞分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可抑制代谢炎症进程,因此TZD在抑制肥胖相关炎症方面表现出多重药效。但是,TZD类分子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等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具有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如强心脏毒性,致液体潴留、体重增加、骨质疏松,甚至肾、肝衰竭等。匹格列酮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小,却依然具有PPARγ全激动剂不可避免的弱点。因此,在靶向PPARγ的药物研发领域内,近期工作正致力于对全激动剂进行改构,将具PPARγ配体性质的化合物改变为半激动剂或无典型激动剂性质的活性结构分子。同时,在天然药源分子中筛选具调控PPARγ功能的调控子,以期达到在调控PPARγ功能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同时控制代谢紊乱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PPARγ构像的可塑性特点为从天然产物中筛选PPARγ调控子提供了极大可能性,因此,从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中筛选PPARγ调控子,不仅能提供大于标准组合化学所能提供的结构多样性,而且也有希望发现新型先导结构分子。基于以上思考,本实验室在天然产物库中,针对靶向调控PPARγ的天然产物库,进行了动物、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多重筛选,Apigenin(芹菜素)为前期工作中所发现的对PPARγ有调控作用的黄酮化合物。Apigenin富含于多种可食用、药用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特别是在抗氧化、抗炎、抗过敏反应中,表现出显着作用特点。不仅如此,众多研究表明Apigenin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皮肤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Apigenin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虽然已有多年历史,但对其确切分子机制的了解较少,特别是其在细胞内的分子靶向功能,至今鲜有报道。基于此,本论文研究工作从Apigenin遏制肥胖相关炎症的角度展开,得出Apigenin通过靶向结合并激活巨噬细胞中PPARγ进而对肥胖相关炎症起到显着遏制作用的重要结论。如前所述,PPARγ是调控细胞代谢的重要药物靶点,Apigenin所显示出的靶向结合PPARγ的特性提示我们:Apigenin在控制肥胖相关炎症及相关代谢紊乱方面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本论文研究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Apigenin显着抑制肥胖相关炎症进展1.小鼠肥胖模型的构建及炎症进展分析:建立高脂喂食(High-fat induced,以下简称HFD)诱发的小鼠肥胖模型。取12周小鼠肝脏、肌肉、附睾脂肪组织进行切片分析,H&E染色检测发现:HFD导致小鼠肝脏、肌肉呈现明显脂变性,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大幅度浸润。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清中谷丙转苷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的水平以及全蛋白中羰基化蛋白质的含量,均显示有意义增加,说明机体处于代谢紊乱状态。ELISA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CCL2等),显示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说明机体处在炎性状态中。考虑到巨噬细胞为代谢性炎症的中枢功能细胞,我们随后对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行了重点分析。流式检测表明肥胖程度与M1巨噬细胞增加呈正相关。M2型巨噬细胞在肥胖后期显着下降;RNA-Seq数字表达谱分析16周HFD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转录组情况,发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与胰岛素抵抗、T细胞激活相关基因表达显着提高,与炎症抑制相关的基因表达丰度降低,说明HFD在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的同时,诱发了炎症,且肥胖程度越高,炎症症状越严重。2.Apigenin显着抑制肥胖相关炎症:运用16周龄HFD小鼠模型,不同剂量(10 mg/kg,30 mg/kg,50 mg/kg)Apigenin处理21天,H&E检测分析结果显示Apigenin显着遏制肝脏、肌肉的脂变性,阻断脂肪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并减小脂肪细胞的大小,这些效应呈剂量依赖性。ELISA分析显示Apigenin极显着地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CCL2等的释放,提高了抑炎因子IL-10、Adiponectin的释放;Apigenin显着降低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的水平,这些数据说明Apigenin对HFD引起的代谢紊乱状态具有矫正作用;实验同时考察Apigenin对炎症进展的作用,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附睾脂脂肪相关巨噬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及RT-QPCR分析,结果显示Apigenin提高了巨噬细胞中M2型分子的高表达,降低了 M1型分子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质。说明Apigenin处理可改变巨噬细胞中M1/M2比例,Apigenin所导致的巨噬细胞M1/M2比例降低,有利于炎症向消减方向发展。3.Apigenin作用特性分析:在HFD模型中,我们将Apigenin作用特点与经典的PPARγ全激动剂罗格列酮进行比较,发现Apigenin 50 mg/kg剂量组显示出与罗格列酮相同的改善肝脏、肌肉脂变性,抑制脂肪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功效。值得强调的是:Apigenin不具有罗格列酮的典型毒副作用,不引起小鼠体重增加与骨质疏松症。说明Apigenin可能是PPARγ的调控子,并具备不同于PPARγ的完全激动剂罗格列酮的作用特点。4.细胞实验分析Apigenin对巨噬细胞的功能、表型影响:在证实了 Apigenin可调控HFD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并抑制机体炎症进展的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了体外细胞模型,运用IL-4和LPS分别刺激巨噬细胞使之分别激活为经典M2、M1型巨噬细胞模型,在此模型中,首先采用MTT和CCK-8分析Apigenin对巨噬细胞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可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的生存率,流式分析结果说明在低于10 浓度时,Apigenin不引起巨噬细胞死亡;对Apigenin影响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Apigenin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抗原递呈能力以及ROS和NO的释放。在M1、M2细胞模型中,Apigenin对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分析发现:Apigenin可以极显着地抑制M1型表型分子如NO释放,IL-6、IL-12、TNF-α等的表达,增强M2型分子精氨酸酶活性、抑炎因子IL-10等的表达,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说明Apigenin的确具有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和表型的作用。二、Apigenin 靶向结合PPARγ的分析1.Apigenin与PPARγ直接结合分析:在ANA-1巨噬细胞中,运用RT-QPCR分析,发现Apigenin不影响PPARγ的mRNA水平,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Apigenin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激活PPARγ,并激活PPARγ下游靶基因CD36,NOS2。在证实了 Apigenin对PPARγ活性具有调控功能的情况下,我们进一步对Apigenin与PPARγ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首先构建了 pCzn1-PPARγ原核表达载体,在Arctic Expression TM原核宿主菌中表达,最终分离纯化获取了鼠源的PPARγ-his融合蛋白。将PPARγ-his融合蛋白与 Apigenin 进行等温滴定量热试验(Isothermal quantitative thermal test,ITC),以Origin软件中独立结合试验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方差拟合,计算出Apigenin与PPARγ作用的本征结合常数K、PPARγ的Apigenin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4.49E4±6.04E4M.1,13.8±7.25 Sites,本征摩尔结合Gibbs 自由能和本征摩尔结合熵分别为△H=-4.324E6±9.487E4 cal/mol,AS=-1.43E3 cal/mol/deg,说明 Apigenin 可以与 PPARγ直接结合。2.PPARγ截短体实验:基于二、1的研究结果,我们进一步寻找PPARγ与Apigenin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首先构建了 PPARγ的N端截短体,继后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对Apigenin活化PPARγ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DBD,△Hinge和WT组对Apigenin的响应是一致的,而△LBD对Apigenin无应答反应,说明PPARγ181-475aa区域对Apigenin结合PPARγ是必需的。3.点突变试验:为进一步鉴定PPARγ181-475aa区域中与Apigenin结合的氨基酸或序列,我们首先运用Autodock4.2软件对Apigenin与人源的PPARγ进行了分子对接虚拟预测,结果表明Apigenin通过氢键可以与PPARγ序列中的四个氨基酸263Lys,265 Lys,340Leu,342Ser结合;根据这一预测结果,我们运用Direct-mutant方法进行了点突变试验,结果证实若将4个氨基酸分别突变为Arg,Phe,Thr后,Apigenin失去激活PPARγ的功能,说明这四个氨基酸对Apigenin激活PPARγ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又进行了两两组合突变,三三组合突变实验以及全突变,发现这四个氨基酸形成的口袋及其酸碱性质符合Apigenin结合并激活PPARγ的需要。二、Apigenin遏制肥胖相关炎症的机制1.Apigenin对M1/M2巨噬细胞比例的调控依赖于PPARγ:为验证Apigenin通过活化PPARγ而使巨噬细胞中M1与M2型细胞比例发生改变,实验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了过表达PPARγ和ShRNA敲减的PPARγ巨噬细胞株。继后,通过流式细胞分析、RT-QPCR以及酶活性分析等方法检测,发现细胞过表达PPARγ的情况下Apigenin降低M1/M2巨噬细胞的功效增强;ShRNA敲减PPARγ、PPARγ拮抗剂GW9662处理的情况下,Apigenin降低M1/M2巨噬细胞的功效被减弱了。证实ApigeninM1/M2巨噬细胞比例的的调控依赖于PPARγ。2.Apigenin抑制NF-κB通路:多项前期研究已证实通过激活PPARγ,可对NF-κB通路进行抑制。本研究中,在对HFD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RNA-Seq表达谱分析时,也得到相似结果,HFD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NF-κB/P65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P65的蛋白水平明显上调。Apigenin腹腔注射HFD小鼠后,活化腹腔巨噬细胞中PPARγ的同时,P65表达量显着下调。NF-κB的抑制结合蛋白IκBα磷酸化水平下降,进而免疫荧光分析结果亦显示Apigenin在激活PPARγ的同时,抑制NF-κB/P65入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分析显示Apigenin显着抑制NF-κB/P65的活性。结合已知的PPARγ抑制NF-κB通路的特性,我们认为在脂肪相关炎症进展中,Apigenin通过激活PPARγ,改变了 PPARγ与NF-κB/P65的交互对话方式,从而抑制了 NF-κB/P65通路,降低了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鉴定了 Apigenin具有靶向结合PPARγ并激活其转录活性的功能;与此同时,发现Apigenin通过结合PPARγ而调控M1/M2巨噬细胞比例、进而抑制肥胖相关炎症的效应;阐明了 Apigenin可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NF-κb通路、改变巨噬细胞炎性表型与炎性状态的作用特点。值得强调的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工作,证实Apigeni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具激动剂性质的PPARγ调控子,这可为基于Apigenin进一步研发相关药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杨红[3](2014)在《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已知心脏是人体能量需求最大的器官,心肌发生代谢紊乱,提示心肌供能不足,影响心肌泵血能力。糖尿病引起的高糖高脂会导致心肌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中血管收缩增强,减少血管血流量,会引发心肌缺血。所以,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生代谢紊乱的同时,还伴随着收缩功能的异常。本研究从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收缩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尾加压素Ⅱ(UⅡ)的研究着手,研究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的机制,探讨运动干预及其药物联合干预是否能改善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等问题,从而起到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作用。方法1.健康SD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A组),安静糖尿病组(B组),运动糖尿病组(C组),运动加药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C组D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D组给予罗格列酮。2.大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变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干预结束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大鼠糖化血清蛋白、血脂三项的结果。3.心肌和血管组织石蜡包埋,进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4.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和血管中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1)和收缩功能因子(ET-1、UⅡ)的基因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1.1软件处理,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处理。结果1.实验大鼠出现三高一低症状:安静糖尿病组体重明显降低(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体重增加;糖尿病组心脏重量降低,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升高;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增大,运动糖尿病组心重/体重指数降低;糖尿病大鼠糖耐量试验阳性。2.实验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糖尿病组血糖明显升高(p<0.01),运动糖尿病组和运动加药组血糖明显降低(p<0.01),且运动加药组降低幅度更明显;糖尿病组糖化血清蛋白升高(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含量降低,且运动加药组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都升高,且总胆固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物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且综合干预后总胆固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加药物组降低甘油三酯含量。3.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变化: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细胞肥大扭曲,细胞间隙增大,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心肌排列尚整齐,肥大心肌减少,细胞间隙变小;糖尿病大鼠血管内膜增厚病灶,病灶表面内皮细胞肿胀、肥胖,局部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运动组和运动加药组内膜较为平坦,细胞平行排列,破坏较轻。4.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中PPARα、IGF-I、ET-1表达降低和CPT-1、UⅡ升高,且ET-1、UⅡ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管中PPARα、CPT-1、IGF、ET-1、UⅡ降低,且CPT-1、IGF-I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糖尿病组心肌PPARα、CPT-1、ET-1、UⅡ降低和IGF-I升高,血管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运动加药组心肌中PPARα、CPT-1、IGF-I、ET-1、UⅡ降低,且UⅡ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管中PPARα、IGF-I、ET-1、UⅡ升高和CPT-1降低,且PPARα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大鼠心肌血管代谢收缩因子蛋白水平的变化:安静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CPT-1、IGF-I降低和ET-1、UⅡ升高,且心肌PPARα(p<0.01)和血管CPT-1(p<0.05)降低有显着性差异;运动糖尿病组心肌血管中PPARα、IGF-I升高和ET-1、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加药组心肌血管PPARα、IGF-I升高和UⅡ降低,血管CPT-1升高和ET-1降低,且血管IGF-I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升高。同时,心肌血管代谢和收缩因子发生改变,尤其心肌和血管代谢因子PPARα、CPT-1、IGF-I显着降低,收缩因子ET-1和UⅡ显着升高,势必造成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能量代谢障碍,且血管过度收缩,心肌供血量不足,最终影响心血管舒缩功能。2.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糖、脂代谢紊乱和收缩功能异常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在改善心血管细胞摄取糖、脂类物质受限和能量代谢障碍方面有一定效果。同时,还可改善血管收缩异常,增加心肌供血量。此外,运动干预对血管代谢和收缩功能的作用比心肌更明显。3.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紊乱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运动联合药物干预是改善心血管代谢的有效方法。
吴宝庆[4](2011)在《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IR)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饮对IR型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以诱导大鼠IR模型的建立,依据胰岛素敏感指数确定造模成功后,分别应用复方丹参饮作为中药治疗组及罗格列酮作为西药对照组,继续喂养8周,于大鼠胸主动脉取血,测定血糖、血脂、ICAM-1.VCAM一1的含量。结果:1.实验8周:与生理盐水组、中药预防组比较,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体重、血糖、血压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清胰岛素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建造成功。2.实验16周:(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药预防组体重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血压、血脂、血糖、ICAM-1.VCAM-1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ICAM-1.VCAM-1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预防有效。(2)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改变(P<0.01),有统计学意义,VCAM一1降低(P<0.01)、ICAM一1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体重升高幅度低(P>0.05),无统计学意义,血压、血糖、血脂改变(P<0.01),有统计学意义,VCAM-1降低(P<0.01)、ICAM一1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预防组体重、血压、血糖、血脂、VCAM-1. ICAM-1改变(P<0.01),有统计学意义。(3)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体重升高、血压升高幅度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糖、血脂、VCAM-1.ICAM-1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药预防组VCAM-1. ICAM-1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升高幅度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血糖、血脂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复方丹参饮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的体重、血压,调节糖脂代谢的紊乱2.复方丹参饮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中ICAM-1. VCAM-1的表达。
张曾[5](2011)在《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模型2、观察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3、研究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蛋白的作用;4、研究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5、在证实益气散聚固肾方防治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疗效确切的基础上,对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拮抗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研究,为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该药提供较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清洁级雄性SD大鼠65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2组:普通饲料组(进食普通饲料)10只和高脂组(进食高脂饲料)55只。2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4周。4周后,隔夜空腹12小时,高脂组55只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35mg/kg(体重);普通饲料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相应容量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4)。注射3天后,尾尖采血测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6.67mmol/L者作为2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大鼠。于注射STZ后第7天用毛细管眼眶后静脉丛采血(隔夜空腹12小时)测血糖、胰岛素、血脂,计算HOMA-IR;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计算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计算大鼠24h尿液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腹腔注射胰岛素耐量试验评价胰岛素抵抗状态。与普通饲料组比较以确认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模型成功。持续观察9周至研究结束,以确定模型的稳定性。2、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动物实验分组: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益气散聚固肾方低剂量组、益气散聚固肾方中剂量组、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氯沙坦治疗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每组10只)。普通饲料组作为对照组(10只)。益气散聚固肾方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47、1.41、2.82g(生药)/100g(体重),氯沙坦剂量为20mg/kg(体重),罗格列酮剂量为4 mg/kg(体重)。益气散聚固肾方、氯沙坦和罗格列酮每天灌胃1次,持续8周。实验过程中除对照组大鼠予普通饲料外,余实验大鼠均予高脂饲料。在药物干预后的第4周(腹注STZ后第5周)、第8周(腹注STZ后第9周),收集24小时尿液、空腹采血,取肾脏和骨骼肌组织-80℃冻存。检验指标同前,并取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氯沙坦组、罗格列酮组大鼠骨骼肌组织,匀浆、抽提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骨骼肌组织GLUT-4胞浆、胞膜蛋白表达。3、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蛋白作用的研究取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氯沙坦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肾组织做石蜡切片行HE染色、PAS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肾脏组织nephrin、VEGFR2、p-VEGFR2(Tyr951)、p-VEGFR2(Tyr1175)、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4、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的研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肾脏组织Ang II与AT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模型的建立与普通饲料组大鼠比较,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予STZ(35mg/kg)诱导的模型组大鼠在腹注STZ后第7天:空腹血糖(12.82±1.08 mmol/L vs.3.60±0.31 mmol/L, P<0.01)、TG (2.24±0.12 mmol/L vs.0.78±0.05 mmol/L, P<0.01)、TC (8.40±0.49 mmol/L vs.2.14±0.06 mmol/L, P<0.01)、LDL-c (7.84±0.51 mmol/L vs.0.72±0.04 mmol/L, P<0.01)明显升高,HDL-c (0.57±0.03 mmol/L vs. 1.27±0.03 mmol/L, P<0.01)明显降低;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52.59±6.61ug/24h vs.5.01±0.56 ug/24h, P<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17.57±3.37 ug/umol vs.8.94±1.19 ug/umol, P<0.01)明显增高,血清肌酐无明显差异;血清胰岛素水平、HOMA-IR评分明显增高;体重增加明显;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证实模型组胰岛素抵抗明显。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在9周的研究期内,与普通饲料组比较,高脂饲养联合STZ诱导的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胰岛素水平、体重明显下降;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均明显升高;血肌酐无明显变化;胰岛素抵抗明显。结果提示高脂饲养联合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模型成功,稳定、可靠。2、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防治效果呈现量效与时效性,其疗程长、剂量大者效果佳。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1)有效减轻微量白蛋白尿: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9.64±6.32ug/24h vs.51.50±6.54 ug/24h, P<0.05)、尿微量白蛋白/肌酐(8.52±0.65 ug/umol vs. 17.21±3.32 ug/umol, P<0.01)明显下降,疗效与氯沙坦组相当;(2)有效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下调空腹血糖水平(12.16±1.00 mmol/L vs.17.65±2.22 mmol/L, P<0.01),TG下调56.3%(0.87±0.15 mmol/L vs.1.99±0.26 mmol/L, P<0.01)、TC下调49.1%(3.31±0.52 mmol/L vs.6.50±1.04 mmol/L, P<0.01)、LDL-c下调58.8%(2.47±0.50 mmol/L vs.6.00±1.07 mmol/L, P<0.01)、HDL-c上调68%(0.84±0.08 mmol/L vs.0.50±0.03 mmol/L, P<0.01),益气散聚固肾方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综合作用与氯沙坦和罗格列酮相比优势明显;(3)不引起体重增加;(4)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小HOMA-IR评分,IPGTT示改善葡萄糖耐量异常,ITT示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GLUT-4由胞浆转位至胞膜,效果与罗格列酮组相当。3、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蛋白作用的研究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9.80±1.02 um vs.13.83±2.37 um,P<0.05)、细胞外基质增生(0.23±0.03 vs.1.06±0.22,P<0.01)明显减轻。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表达明显上调,肾组织VEGFR2蛋白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p-VEGFR2(Tyr951)、p-VEGFR2(Tyrl 175)水平均明显下调,肾组织TNF-α、IL-6蛋白表达明显下调。4、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的研究治疗8周后,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益气散聚固肾方高剂量组大鼠肾组织AngII与ATl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1、高脂饮食联合单次低剂量STZ腹腔注射可诱导出稳定可靠的2型糖尿病及其早期肾病大鼠模型。适合药物及机制的研究。2、益气散聚固肾方可明显减轻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治疗效果与氯沙坦相当。可明显减轻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增生;上调肾组织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表达;下调肾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下调肾组织TNF-α、IL-6蛋白表达。可拮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双重阻滞肾组织AngⅡ与AT1蛋白表达。提示该方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其治疗效果呈现量效与时效性,高剂量治疗效果最佳。3、益气散聚固肾方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促进模型大鼠骨骼肌组织GLUT-4由胞浆至胞膜的转位,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与罗格列酮相当,但不引起体重增加。其综合调脂作用与氯沙坦和罗格列酮相比,存在一定优势。总之,益气散聚固肾方可改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糖脂代谢紊乱、肾组织病理学改变,调节糖尿病肾病相关蛋白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拮抗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其作用与罗格列酮及氯沙坦相当,体现了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综合作用的特色,为在时相上提前干预糖尿病肾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林长青[6](2009)在《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胰岛素抵抗的文献综述和中药糖脂平干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部分。1文献研究本论文文献综述分两个部分,即中医文献研究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两部分。中医文献从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和辩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述;现代医学综述研究系统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进展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在糖脂平干预糖耐量低减(IGT),改善胰岛素抵抗疗效确切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糖脂平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胰岛素受体传导通路中蛋白激酶B(PKB/Akt)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糖脂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靶点和途径,为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诱发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符合条件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糖脂平组、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中药组给予糖脂平10ml/kg/d(生药20g/kg/d)灌胃;西药组给予文迪亚0.8mg/kg/d灌胃8周;采用胰岛素抵抗评价“金标准”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糖脂平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RT-PCR技术观察了糖脂平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胰岛素受体传导通路中蛋白激酶B(PKB/Ak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空腹胰岛素升高、脂代谢紊乱、葡萄糖输注率(GIR)显着降低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符合人类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特点,是比较理想的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2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升高葡萄糖输注率(GIR)M值(P<0.05、P<0.01),均可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降低TC、LDL-C(P<0.05),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体重(P<0.05)。3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上调高脂诱导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P<0.05、P<0.01)。4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5),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下调高脂诱导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P<0.05、P<0.01)。5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与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明显上调附睾脂肪这种和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表达(P<0.05)。结论糖脂平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M值,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可上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基因表达;下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可上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及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基因表达。糖脂平可能通过影响脂肪组织的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脂肪与肌肉组织蛋白激酶B基因表达,而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王玉[7](2008)在《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行病资料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大多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IR时高血压病发病率显着增加,IR被认为是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学环节。目前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中利尿剂和β受体拮抗剂不利于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此两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病并非理想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长效钙通道拮抗剂对IR也无明确的改善效应,它们在高血压药物治疗中的地位也颇有争议。因此,能否干扰胰岛素抵抗已成为评价高血压药物发展前景的重要技术指标。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有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尚无文献报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内皮细胞也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导致毛细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进而促进胰岛素靶组织(如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消耗利用;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状态下,胰岛素介导的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无法将葡萄糖和胰岛素充分的输送到周围组织中,使糖耐量和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进一步降低,IR程度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相互促进,对机体代谢及循环系统产生恶性循环。埃他卡林为新结构类型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临床试验表明其抗高血压作用持久、平稳。其激活KATP的作用具有亚型选择性,对SUR2B/Kir6.1激活作用最强,强于对SUR2A/Kir6.1的激活作用,对SUR1/Kir6.2无激活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主要表达SUR2B/Kir6.1,作为抗高血压药物埃他卡林显着的特征是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本室前期工作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上发现埃他卡林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阻止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高果糖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上,评价埃他卡林对血压、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并分析其内皮细胞作用的分子机理。为埃他卡林应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一、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1.降低高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6周龄SD大鼠喂养高果糖饲料8周,代谢特征表现为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抵抗;在实验后4周灌胃给予IPT1,3,9 mg/kg/day治疗可剂量依赖性降低模型升高的收缩压,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而实验后4周灌胃给予正常SD大鼠IPT 9 mg/kg/day,对收缩压、心率、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无影响,提示IPT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病理状态下血压,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2.改善胰岛素抵抗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2.1改善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高果糖饮食能显着降低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IPT治疗后能明显改善ACh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2升高NO和6-Keto-PGF1α含量,降低ET-1含量高果糖饮食能明显升高血浆中ET-1和AngⅡ水平,降低血清NO和血浆6-Keto-PGF1α的水平;同时高果糖饮食能上调主动脉ET-1 mRNA的表达,下调eNOS mRNA的表达;而给予IPT 3 mg/kg/day 4周降低血浆中ET-1水平,增加血清NO和血浆6-Keto-PGF1α水平,对AngⅡ水平无明显影响,并能抑制主动脉ET-1 mRNA表达的上调,增加eNOS mRNA的表达。2.3升高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高果糖饮食能降低血清adiponectin的水平;而给予IPT 3 mg/kg/day 4周可升高血清adiponectin水平。提示IPT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与血清中adiponectin水平升高密切相关。2.4减轻肝、脂肪组织病理损伤高果糖模型组局灶性的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肝窦淤血;经IPT 3 mg/kg/day治疗后局灶性肝细胞轻度肿胀,脂肪变性,肝窦轻度淤血;高果糖模型组的脂肪间质炎细胞增多,经IPT 3 mg/kg/day治疗后,脂肪间质炎细胞减少;比目鱼肌HE结果未发现病理学形态异常。二、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1.促进NO和NOS的释放以及增加eNOS蛋白表达IPT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升高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NOS含量以及促进eNOS蛋白表达;KATP拮抗剂格列苯脲可阻断IPT升高模型NO的作用,提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内皮细胞KATP发挥保护效应的。2.抑制ET-1的释放、促进6-Keto-PGF1α的释放IPT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ET-1含量。IPT在10-5mol/L浓度下升高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6-Keto-PGF1α含量,而对模型升高的PAI-1无影响。3.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IPT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U937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三、IPT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培养的肝细胞(HepG2细胞)、骨骼肌细胞(L6细胞)和脂肪细胞(3T3-L1细胞)与IPT 10-810-5mol/L作用24 h,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IPT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结果发现埃他卡林在10-810-5剂量范围内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HepG2肝细胞、L6骨骼肌细胞、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均无直接影响,提示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途径不同于罗格列酮类药物。四、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SUR2B/Kir6.1亚型选择性开放剂纳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的分析血管内皮细胞KATP主要为SUR2B/Kir6.1亚型,采用SUR2B/Kir6.1亚型选择性开放剂纳他卡林进一步观察激活该亚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发现:1.降低高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6周龄SD大鼠喂养高果糖饲料8周,后4周灌胃给予纳他卡林3 mg/kg/day治疗可降低收缩压,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提示纳他卡林3 mg/kg/day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病理状态下血压,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2.改善胰岛素抵抗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灌胃给予纳他卡林3 mg/kg/day 4周可降低高果糖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时血浆中ET-1水平,增加血清NO和血浆6-Keto-PGF1α水平,增加血清adiponectin水平,对AngⅡ水平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果糖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上,口服埃他卡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和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高血压;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2.在胰岛素抵抗的大鼠整体模型和内皮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改善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改善NO/ET-1释放失调,增加eNOS蛋白表达和NOS分泌,促进PGI2释放,减少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其促进NO释放的作用可被ATP敏感性钾通道拮抗剂格列苯脲所拮抗,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内皮细胞KATP发挥保护效应。3.血管内皮细胞KATP主要为SUR2B/Kir6.1亚型,采用SUR2B/Kir6.1亚型选择性开放剂纳他卡林进一步研究了激活该亚型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埃他卡林的作用相似,可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大鼠胰岛素抵抗,可降低高血压,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增加NO释放,减少ET-1释放,促进PGI2释放,增加脂联素水平。4.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埃他卡林和纳他卡林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KATP亚型SUR2B/Kir6.1,促进内皮细胞NO和PGI2释放,抑制ET-1的释放,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这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埃他卡林对RAS系统无影响,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途径不同于干扰RAS系统的ACEI类药物。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包括肝脏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消耗无直接影响,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途径也不同于罗格列酮类药物。
周晖[8](2007)在《化瘀降浊合剂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对部分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部分内容。在文献综述部分系统回顾了近20年来国内外中西医在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对MS流行病学、诊断、评价方法、发病机制、临床危害和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现代中医药学家对MS在病因病机、分证论治、中医药干预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展望了中医药干预MS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切入点。在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化瘀降浊合剂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部分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符合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且辨证为湿浊血瘀证候的MS患者70名,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5例,西药对照组35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化瘀降浊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作用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肱动脉舒张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化瘀降浊合剂可有效改善MS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79%,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轻中度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与马来酸罗格列酮的作用相似(P>0.05)。化瘀降浊合剂与马来酸罗格列酮对血压都有轻度改善作用,同时化瘀降浊合剂可以降低脉压差,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IAI均有提高,HOMA-IR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化瘀降浊合剂具有与马来酸罗格列酮相近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另外,化瘀降浊合剂可显着降低hs-CRP、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肱动脉舒张功能,对这些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改善作用提示化瘀降浊合剂可能具有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作用。在观察期内未发现中药的明显不良反应及肝肾副作用。在实验研究中采用高脂高盐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了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观察了化瘀降浊合剂对胰岛素抵抗大鼠体重、糖脂代谢、血压、胰岛素敏感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联素等影响以及脂肪组织中TNF-αmRNA和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化瘀降浊合剂可显着抑制胰岛素抵抗大鼠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大鼠的体重增长速度与空白对照组相近;明显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敏感性(P<0.05),与罗格列酮作用相近(P>0.05);轻度降低血压,但无统计学差异;抑制脂肪组织TNF-αmRNA的表达而降低血清TNF-α水平;促进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而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化瘀降浊合剂具有改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升高血管保护因子脂联素的作用,这些作用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代谢紊乱的同时有利于血管内皮的保护,可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李勇[9](2007)在《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了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认为: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病机是气阴两虚、瘀毒内蕴。据此拟定了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的复方中药制剂“生芪颗粒”,并通过生芪颗粒干预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实验研究,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生芪颗粒干预胰岛素抵抗大鼠后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主动脉及血清ET-1、主动脉PKC、心脏AT1,血清AngⅡ等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变化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同时将其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进行比较,探讨中药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①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养,其余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从中选取体质量增长80%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枸椽酸钠溶液。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人鼠单位体质量用药量直接换算后剂量的5、10、20倍灌胃生芪颗粒溶液。罗格列酮组:灌胃100 g/L的马来酸罗格列酮悬浊液。生芪颗粒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1次;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每天灌胃2次;共灌胃3个月。测定实验前、高脂饲养4周后、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及治疗12周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水平;测定治疗前后血清ET-1、AngⅡ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治疗前后主动脉ET-1、PKC,心脏AT1的变化。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①实验前: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差异不明显(P> 0.05)。②高脂饲养4周后:中药各剂量组、罗格列酮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均较实验前明显提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正常组相近(P>0.05)。③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各治疗组和模型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空腹胰岛素水平则与正常组相近(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减低(P<0.05)。④治疗12周后:生芪颗粒各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注射链脲佐菌素1周后明显下降(P<0.05-0.01);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及中药低剂量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⑤生芪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主动脉ET-1、PKC表达均较模型组下降,其中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而且生芪颗粒高剂量组主动脉ET-1表达明显低于罗格列酮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生芪颗粒各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心脏AT1和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和罗格列酮组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⑦生芪颗粒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AngⅡ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生芪颗粒中、高剂量组、罗格列酮组AngⅡ与模型组存在显着差异(<0.05)。结论:生芪颗粒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ET-1、AngⅡ等指标,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对抗胰岛素抵抗,改善主动脉ET-1、PKC、心脏AT1的免疫组化表达,作用效果与罗格列酮相当,并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的中药制剂生芪颗粒可以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改善内皮功能,对抗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直接起到治疗胰岛素抵抗和预防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各种疾病的作用,对胰岛素抵抗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吴静[10](2006)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病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及罗格列酮对其影响 目的:观察糖耐量异常(IGT)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对其的影响。 方法:糖耐量异常(IGT)及T2DM患者共124例,分成IGT组(36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DM1组,57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DM2组,31例),另选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NC组,25例),均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然后把IGT和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病人分成三个治疗组: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0.75g/d)、联合治疗组(二甲双胍0.75g/d+罗格列酮4mg/d)和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4mg/d),连续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组和T2DM组BMI、WHR、FPG、
二、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动态 |
1.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 |
2. 组织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
3. 肥胖、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 |
4. 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 |
5. 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 |
6.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 |
7.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 |
8. 微量元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 |
9. 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 |
10. 其他 |
11.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1. 古文献中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概念及流程 |
2. 代谢组学与糖尿病的研究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岛素抵抗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辅助降糖颗粒对ZDF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2)Apigenin靶向激活PPARγ及其对肥胖相关炎症的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一、芹菜素简介 |
1. 芹菜素的抗肿瘤作用 |
1.1 芹菜素与乳腺及生殖系统癌症 |
1.2 芹菜素与消化系统癌症 |
2. 芹菜素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
2.1 降血压和扩血管作用 |
2.2 调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3. 芹菜素的抗氧化作用 |
3.1 清除自由基 |
3.2 抑制DNA氧化损伤 |
3.3 抑制NO的生成 |
3.4 抑制脂质过氧化 |
3.5 抑制LDL氧化损伤 |
4. 芹菜素的抑炎作用 |
5. 芹菜素的临床试验研究 |
6. 展望 |
二、肥胖相关炎症 |
1. 肥胖介导炎症的机制 |
1.1 脂肪细胞肥大 |
1.2 巨噬细胞浸润 |
1.3 组织局部缺氧 |
1.4 内质网应激 |
1.5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itance,IR) |
2. 肥胖相关炎症的信号传导通路 |
2.1 IKKβ/NF-κB炎症通路 |
2.2 JNK炎症通路 |
2.3 肥胖相关慢性炎症的干预 |
三、巨噬细胞的极化及其调控机制 |
1. 巨噬细胞的极化 |
2. M1和M2的分子标志物 |
3. 巨噬细胞极性调控因子 |
4. 巨噬细胞极化现象与疾病的关系 |
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
1. PPARγ的结构和组织分布 |
2. PPARγ的激活 |
3. PPARγ的配体和调节子 |
4. PPARγ配体的作用机制 |
5. PPARγ的生物学功能 |
5.1 PPARγ与炎症 |
5.2 PPARγ与胰岛素敏感性 |
5.3 PPARγ与脂肪细胞 |
5.4 PPARγ与巨噬细胞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pigenin抑制肥胖相关炎症 |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 实验动物 |
3. 动物给药处理 |
3. 试验方法 |
3.1. 血清水平检测 |
3.2. 组织切片的病理学分析 |
3.3. 脂肪组织相关巨噬细胞的分离 |
3.4. 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 |
3.5. 细胞培养 |
3.6. MTT和CCK-8检测Apigenin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3.7. Annexin V/PI双染测定Apigenin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 一型精氨酸酶活性检测 |
3.9. 巨噬细胞表面分子检测 |
3.10.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3.11. 细胞吞噬实验 |
3.12. 细胞上清中NO检测 |
3.13. 胞内ROS检测 |
3.14. Realtime-PCR |
4.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1. 对高脂喂食诱发的肥胖相关炎症小鼠模型的综合评价 |
1.1 12周龄HFD小鼠的表型特征 |
1.2 组织水平评价12周龄小HFD鼠炎症进展 |
1.3 血清水平评价不同周龄HFD小鼠的炎症及代谢进展 |
1.4 随着肥胖的进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1/M2比例升高 |
1.5 HFD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1.6 RNA数字表达谱分析高脂饲喂对巨噬细胞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2. Apigenin能够抑制肥胖相关炎症 |
2.1 Apigenin对HFD小鼠表型没有影响 |
2.2 Apigenin剂量依赖性改善HFD鼠肝脏、肌肉脂变性以及脂肪组织的炎性 |
2.3 Apigenin对肥胖相关炎症的消减作用 |
3. Apigenin改善了HFD鼠的骨质疏松 |
4. Apigenin调控HFD小鼠中原代巨噬细胞的功能 |
4.1 Apigenin调控脂肪组织相关巨噬细胞的M1/M2比例 |
4.2 Apigenin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影响 |
5. Apigenin调控细胞模型中巨噬细胞的功能及表型 |
5.1 Apigenin在巨噬细胞中的毒性检测 |
5.2 Apigenin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3 Apigenin抑制了M1型巨噬细胞 |
5.4 Apigenin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Apigenin靶向结合PPARγ的分析 |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胞转染 |
2.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e assay) |
2.3 EMSA |
2.4 PPARγ蛋白的表达纯化 |
2.5 点突变试验 |
3. 数据统计 |
二、实验结果 |
1. Apigenin激活PPARγ |
2. PPARγ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
3. 等温滴定量热试验检测Apigenin与PPARγ的相互作用 |
4. PPARγ的截短体试验 |
5. Apigenin和PPARγ的Docking试验 |
6. PPARγ的点突变试验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Apigenin抑制肥胖相关炎症的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1.1 细胞培养 |
1.2 试验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mPPARγ-ShRNA的构建 |
2.2 细胞转染 |
2.3 Western Blot |
2.4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2.5 NF-κB EMSA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二、试验结果 |
1. 过表达PPARγ加强了Apigenin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1.1 过表达PPARγ增强Apigenin对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
1.2 过表达PPARγ促进Apigenin对M2巨噬细胞的促进作用 |
2. 敲减PPARγ较弱Apigenin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
2.1 PPARγ ShRNA细胞株的干扰鉴定 |
2.2 敲减PPARy减弱Apigenin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
3. PPARγ拮抗剂GW9662预孵试验 |
3.1 GW9662预孵巨噬细胞减弱了Apigenin对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
3.2 GW9662预孵巨噬细胞阻断了Apigenin对M2型巨噬细胞的促进作用 |
4. Apigenin靶向结合PPARγ抑制NF-κB/P65的活性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一 实验所需的引物 |
附录二 RNA-Seq差异基因表达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综述 |
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2 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现状 |
3 糖尿病心血管代谢收缩因子的研究现状 |
4 运动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
5 药物对糖尿病心肌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
1 仪器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
1.3 分组和运动干预、运动加药干预 |
1.4 一般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1.5 心肌和血管形态学观察 |
1.6 心血管代谢和功能因子的基因蛋白检测 |
1.7 统计学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大鼠的一般生理变化 |
2.1.1 实验大鼠体重变化 |
2.1.2 实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
2.1.3 实验大鼠的心脏相对重量和心脏/体重指数 |
2.2 实验大鼠一般生理化指标 |
2.2.1 实验大鼠血糖的变化 |
2.2.2 实验大鼠糖化血清蛋白的变化 |
2.2.3 各组大鼠口服糖耐量试验的结果 |
2.2.4 各组大鼠血脂三项的变化 |
2.3 实验大鼠心肌和血管组织形态的改变 |
2.4 实验大鼠心肌代谢因子的变化 |
2.5 实验大鼠血管代谢因子的变化 |
2.6 实验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
2.7 实验大鼠血管收缩功能因子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 |
3.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
3.2.1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
3.2.2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
3.2.3 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
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的影响 |
3.3.1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生理的影响 |
3.3.2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代谢因子的影响 |
3.3.3 运动联合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收缩因子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1.1 胰岛素抵抗的概念及诊断 |
1.2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与发病机理 |
1.3 胰岛素抵抗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1.4 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 |
1.5 IR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2.1 IR的病因病机探讨 |
2.2 痰瘀与IR相关综合征的关系 |
2.3 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步骤及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大鼠IR模型的制备 |
2.3 确立大鼠IR模型后给药方法 |
2.4 实验标本采集 |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大鼠体重的变化 |
4.3 大鼠血压的变化 |
4.4 大鼠FPG的变化 |
4.5 大鼠血清FBG、FINS、ISI的变化 |
4.6 大鼠TC、TG、HDL-C、LDL-C的变化 |
4.7 大鼠血清ICAM-1、VCAM-1的变化 |
讨论 |
1. IR大鼠模型的评价 |
2. 西药对照药物的选择 |
3. 复方丹参饮治法的确立 |
4. 复方丹参饮的方义分析 |
5. 复方丹参饮单味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6. 复方丹参饮对IR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6.1 对IR大鼠体重的影响 |
6.2 对I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3 对IR大鼠糖代谢方面的影响 |
6.4 对IR大鼠脂质代谢方面的影响 |
6.5 对IR大鼠血清中ICAM-1 VCAM-1的影响 |
7. 对本课题的评价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微量白蛋白尿、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蛋白作用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大鼠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机研究 |
2 分型论治 |
3 临床治疗 |
4 实验研究 |
5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胰岛素抵抗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2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
3 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方法 |
4 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治疗 |
5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糖脂平对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糖脂平对IR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脂平对IR大鼠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糖脂平对IR大鼠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糖脂平对IR大鼠脂肪组织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资料 |
实验六 糖脂平对IR大鼠肌肉组织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及细胞 |
二、主要药品及试剂 |
三、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实验方法 |
一、动物分组及饲养 |
二、高果糖饲料配方 |
三、血压和心率的测定 |
四、ECV304 细胞培养 |
五、U937 细胞培养 |
六、HepG2细胞、3T3-L1 细胞、L6 细胞的培养 |
七、Griess 法测定 NO |
八、蛋白质提取及 Western Blot |
九、单核细胞粘附试验(monocytes adhesion assay) |
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十一、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HECT) |
十二、代谢指标的检测 |
十三、AngⅡ,ET-1,6-Keto-PGF_(1α),NO 的测定 |
十四、主动脉组织形态学观察 |
十五、大鼠主动脉离体血管环实验 |
十六、RT-PCR |
十七、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ATP 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一章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1.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收缩压及心率的影响 |
2.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代谢指标的影响 |
3.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第二章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 |
1.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 |
2.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NO 含量的影响 |
4.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ET-1 含量的影响 |
5.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PG12 含量的影响 |
6.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AngⅡ含量的影响 |
7.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Adiponectin 含量的影响 |
8.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主动脉壁eNOS 和ET-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9. 埃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形态学的影响 |
结语 |
第二部分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 |
1.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NO 释放降低的影响 |
1.1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NO 释放量的影响 |
1.2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NOS 释放降低的影响 |
1.3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eNOS 蛋白表达降低的影响 |
1.4 格列苯脲对埃他卡林促进内皮细胞NO 释放作用的影响 |
2.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释放ET-1 作用的影响 |
3.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释放PGI_2 降低作用的影响 |
4.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细胞释放PAI-1 作用的影响 |
5.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
结语 |
第三部分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1.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HepG_2 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2.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3T3-L1 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3.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L6 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结语 |
第四部分 新型ATP 敏感性钾通道SUR2B/Kir6.1 亚型选择性开放剂纳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的分析 |
第一章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1.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收缩压及心率的影响 |
2.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代谢指标的影响 |
3.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饮食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第二章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 |
1.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NO 含量的影响 |
2.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ET-1 含量的影响 |
3.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PGI_2 含量的影响 |
4.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AngⅡ含量的影响 |
5. 纳他卡林对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 Adiponectin 含量的影响 |
结语 |
讨论 |
1.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作用特征 |
2. 在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上,埃他卡林对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 |
3. 埃他卡林对胰岛素代谢效应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4. 新一代衍生物纳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前景 |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化瘀降浊合剂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对部分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化瘀降浊合剂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对部分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化瘀降浊合剂对喂养型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化瘀降浊合剂对喂养型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TNF-α 水平及其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化瘀降浊合剂对喂养型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mRNA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生芪颗粒对大鼠胰岛素抵抗影响及量效关系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条件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仪器 |
1.5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造模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取材及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4.2 各组大鼠实验前FBG, TG, TC, FINS, ISI 测定结果。(见表1) |
4.3 各组大鼠高脂饲料喂饲4 周后FBG, TG, TC, FINS, ISI 测定结果(见表2) |
4.4 各实验组注射STZ 1 周后FBG, TG, TC, FINS, ISI 测定结果(见表3) |
4.5 治疗前后FBG,TG,TC 测定结果比较 |
实验二 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抵抗鼠主动脉ET-1、PKC、心脏AT1 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条件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仪器 |
1.5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造模及给药方法 |
3 取材及检测方法 |
3.1 血糖测定 |
3.2 主动脉ET-1、PKC 的免疫组化测定 |
3.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主动脉ET-1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比较。见表9 |
4.2 各组主动脉PKC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比较。见表10 |
4.3 各组心脏AT1 免疫组化结果比较。见表11 |
实验三 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抵抗鼠血清ET-1、AngⅡ的作用 |
1 材料及造模给药方法 |
2 血清ET-1、AngⅡ酶联免疫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血清AngⅡ酶联免疫测定结果见表12 |
3.2 血清ET-1 酶联免疫测定结果。见表13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探讨 |
1.1 祖国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病因的认识 |
1.2 气阴两虚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基本病机 |
1.3 血瘀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病理因素 |
1.4 热毒内蕴加重胰岛素抵抗 |
2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治法探讨 |
2.1 益气养阴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基本原则 |
2.2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 |
2.3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胰岛素抵抗标本兼治之法 |
3 生芪颗粒的功效 |
3.1 药物组成 |
3.2 药物特点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4 实验结果分析 |
4.1 实验模型的建立 |
4.2 胰岛素抵抗的诊断标准 |
4.3 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 |
4.4 胰岛素抵抗与ET-1、PKC 的关系 |
4.5 胰岛素抵抗与心脏AT1 和血清AngⅡ的关系 |
4.6 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目录 |
四、缩略词 |
五、论文正文 |
引言 |
第一章 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病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变化及罗格列酮对其影响 |
1.1 前言 |
1.2 对象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PI3K、PKB、eNOS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罗格列酮对高血糖和高胰岛素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和P13K/PKB/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综述 |
八、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九、致谢 |
四、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辅助降糖颗粒干预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组学机制研究[D]. 吴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2]Apigenin靶向激活PPARγ及其对肥胖相关炎症的抑制[D]. 丰秀静. 南京大学, 2014(05)
- [3]运动及综合干预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代谢与收缩功能因子的影响[D]. 杨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14(02)
- [4]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的影响[D]. 吴宝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5]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 张曾. 复旦大学, 2011(12)
- [6]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D]. 林长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埃他卡林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王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8]化瘀降浊合剂干预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及其对部分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影响[D]. 周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生芪颗粒对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D]. 李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3)
- [10]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吴静. 中南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