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时单片机通讯网络中的内存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杰[1](2021)在《在用柴油车OBD远程监控排放平台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2019年的2.6亿辆。由汽车产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了大难题。为此,我国发布了国六标准,不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还首次将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远程OBD)的要求应用到国家标准。因此远程监控系统的搭建,为环保部门对车辆的远程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用柴油车OBD远程监控排放系统,实现了对柴油车的实时监控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包括车载OBD终端以及远程监控平台两个部分。车载终端基于Keil5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使用Free RTOS操作系统以满足系统高实时性的要求。系统选用STM32F105RCT6作为主控芯片,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域网)数据采集模块获取车辆状态数据、尾气后处理相关数据,通过SIM7600采集位置信息,最后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上传至远程监控平台。远程监控平台采用B/S架构,前端使用VUE+Element UI,服务器端采用Spring Boot+Mybatis框架进行搭建。针对系统不同数据的特点,采用多种数据库以提高系统性能,其中Redis作系统缓存,My SQL存储系统数据,Mongo DB存储实时数据,并采用Elastic Search检索历史数据。针对监控页面数据实时刷新的要求,采用Web Socket协议向前端推送数据。本系统实现对多源数据的接收、储存、展示等功能,以便于环保部门的监管。最后,通过模拟试验和实车测试,对数据采集以及远程监控平台的各模块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车辆数据采集正常,定位信息准确,信息传输可靠,监控平台各模块功能正常。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管理等功能。
孙超杰[2](2020)在《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空断路器是电力机车的核心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真空断路器在运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且有些故障难以捕捉。因此,对真空断路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检测,是电力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电力机车真空电路器工作状态缺乏检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真空断路器的实时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判断真空断路器的实时故障状态,减轻了真空断路器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电力机车稳定运行的安全系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研究了真空断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真空断路器的电路模型、合闸、分闸等动态过程,总结了真空断路器常见的故障及其故障产生的原因。针对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故障,分析了故障度模型输入层所要确定的参量,设计了故障度模型输出层参量,搭建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2)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对真空断路器的故障度模型与原有检修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验证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与原有检修策略的结合效果,为实现状态差异性检修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对故障度模型进行了实际效果验证,确定了故障度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对真空断路器所采集的训练组数量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当数据组达到100组及以上时,故障度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3)提出了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需求,提出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构建了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系统的框架结构,根据在线检测系统的方案和结构,设计了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为在线检测故障度模型提供了软硬件平台。(4)构建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试验平台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首先对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了实物研制,并结合具体情况,对系统的各种界面一一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了实地安装和试验,通过检测信号数据,分析出真空断路器的实际故障原因,并发现和解决了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验证了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王艳[3](2020)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人们对肉类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肉类市场的供应,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生产。近些年来,在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格局下,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得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生了很大改变,正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和智能化发展。肉类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增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随之而来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也与日俱增。长期的养殖经验表明,在养殖源头加强管理能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因此,畜禽舍的养殖环境是否健康安全就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通过研究国内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现有的监测系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畜禽养殖舍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应用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现代控制算法等先进技术,开发设计了一套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养殖场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为畜禽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长环境。系统在确定总计设计方案和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上位机和下位机软硬件结合方式,以单片机STM32F103VET6为主控制中心,将单片机和传感器模块、执行机构连接,通过Lo Ra模块进行无线通信联系;以PC为上位机监测平台,将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参数在上位机的监测软件中实时显示和存储,经过算法处理后发出控制指令并发送回单片机,完成对相应执行机构的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测软件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实现了系统的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查询和算法处理等功能。采用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利用三层神经网络,将采集的环境参数输入已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数据融合,从而得到控制指令,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养殖场环境,对本文设计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整体调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稳定,能够准确采集和实时显示各环境参数,方便养殖人员查询历史数据,并且能及时的自动控制执行机构,有效改善畜禽舍的养殖环境,在畜禽养殖业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包淳溢[4](2020)在《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通信时代即将到来,智能家居正在国内日益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流销售产品仍是各自成体系的、缺乏统一标准的智能单品,而非完整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已有的家居控制系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比如通讯方式单一、数据安全性缺乏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开发一套结合多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嵌入式硬件设计、Wi Fi通讯、蓝牙通讯、Android开发等技术设计了结合Wi Fi与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完成了基于两种通讯方式的家居设备通讯协议的制定和Android客户端软件的开发,设计完成了一个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对整体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具体如下:(1)基于智能家居网关需求分析,完成了结合两种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其主体架构由主控制器CPU,Wi Fi通信模块,蓝牙5.0通信模块,Android客户端软件四部分组成。该架构设计具有中心化与模块化的特点,帮助系统达到控制逻辑集中,数据流向界限清晰,硬件分布明确的目标。(2)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主控芯片STM32编程方面的工作是开发了系统的主要控制逻辑程序,包含与两个通讯模块之间的数据收发与数据协议解析,传感器的控制等。Wi Fi通信模块软件采用串口RS232透传方案,实现数据透传和控制协议解析功能。蓝牙5.0通信模块采用TI-RTOS协议栈编程方式,编写蓝牙广播嵌入式软件并烧写至蓝牙芯片,实现与智能手机的蓝牙数据收发,与主控芯片的IO口通信协议编解码。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其主要功能是显示设备状态与发送协议指令控制家居设备。(3)完成了系统的各项实验测试。针对已有需求设计了智能窗帘机系统,根据指定的控制逻辑进行了手机控制功能测试实验。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其他模块系统性能测试,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说明,本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两种不同通信方式从客户端对设备的有效控制,设备的状态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通讯方式在客户端界面显示,同时传感器或设备可以执行指定通讯协议命令。本系统具有一定功能性、操作便捷、传输路径安全等优势,相较于已有方案具有更高的控制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颜旗铭[5](2020)在《履带式煤矿救援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各类室内消杀机器人为室内环境的消毒杀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同样在煤矿环境中,机器人同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我国煤炭开采普遍难度大且事故频发,因此迫切需要一款在灾后辅助救援的机器人,该类机器人通常需要在恶劣的煤矿环境中工作,因此机器人环境构建与路径规划是其核心技术,课题以履带机器人为实验平台,设计其软件及硬件控制系统以达到导航要求。本文以ROS系统为开发框架,主要分为建图与导航两大块对救援机器人进行总体设计,其硬件系统主要分为IMU单元、MCU控制单元、串口驱动、ADC采样以及动力驱动单元;其软件系统主要分为机器人底盘闭环控制、全局与局部路径规划、未知环境建图。通过ROS分布式通讯的方式使得各个功能模块化,实现松耦合的控制方式,便于功能的扩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主要分析运动学模型、姿态模型、以及地图模型,实现机器人运动闭环控制以及矿井环境的建模。针对SLAM部分,分别理论分析了基于粒子滤波、高斯牛顿法、以及图优化的建图方法,并基于以上算法移植了Gmapping、Hectorslam、cartographer,并针对此三种算法在GAZEBO物理仿真平台上加以验证,结果表明Gmapping算法过于依赖里程计;Hector-slam对硬件要求较高;cartographer在复杂的大环境建图效果最优,适合煤矿环境下的复杂环境。(2)分析了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分为全局路径规划以及基于DWA局部路径规划算法,针对全局路径规划主要分析了基于Dijkstra与基于A*的两种方法,并在matlab仿真后明确A*算法在运算效率上更具有优势;针对局部路径规划算法采用动态窗格的方法,并经matlab仿真后验证此算法能够解决救援机器人的局部避障问题,最终验证避障算法的整体性能,将机器人模型在开源机器人模拟器Autolabor Simulator进行仿真,实际效果证明该算法能够完成复杂环境下的煤矿救援任务。(3)完成救援机器人的电路搭建与程序编写逻辑分析,并在GAZEBO物理引擎的仿真下测试了其有效性,为了便于机器人性能实验,以便得出关于其运动扭矩特性,设计了一个基于Labview的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动态检测机器人运动的扭矩特性,便于机器人的各类实验;另外基于RVIZ的交互界面,是为了便于机器人操作与其运行的状态检测,可以在机器人运行的过程中得到其路径轨迹、姿态变化以及建图模型,并结合最新开源YOLOv4识别井下人员,以便简化操作人员对机器人的控制。综上,本课题样机搭载Cartographer算法适合煤矿环境的地图搭建,采用A*以及DWA的路径规划可以完成机器人路径导航任务。该论文有图66幅,表5个,参考文献99篇。
隋贤圣[6](2020)在《基于移动终端的加工单元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在“德国工业4.0”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和智能生产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现代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设备被投入使用,但由于设备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造成设备的突发故障,直接影响生产进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本文基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款数控铣床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B/S架构和C/S架构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加工单元状态的远程监控。本文通过对现有数控铣床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设计了针对加工单元状态的远程监控系统。系统设计分为数据采集、数据远程浏览两个部分。采集的数据包括机床参数采集平台所采集到的温度参数、从数控系统中采集到的机床信息以及程序信息。首先基于小型三轴数控铣床开发了状态监控平台,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了传感器的布置位置。整体系统通过C#进行编写,其次运用Visual Studio平台设计了PC端应用程序,利用开发的PC端程序实现采集平台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和报警功能,并且将电主轴温度信息、机床信息、机床程序信息统一存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接着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设计了网站前端的展示页面,并且在前端页面上使用Javascript和XML(AJAX)技术实现了网页的实时刷新。最后在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本文所开发的系统实现了基于移动终端对数控机床等加工单元状态的实时监控。使用户只要登陆网站就能进行对信息的浏览,解决了人为监控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张栋才[7](2019)在《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严重的行车安全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汽车的网联化研究被提上日程。车联网旨在通过网络有效地将人-车-路以及云端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解决潜在的交通问题,同时提高车主驾乘便捷性。数据作为车联网一切应用场景的基础,研究如何实时、安全、有效地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数据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认知,本文以工业级控制芯片STM32为核心,在GBT 32960国家车载终端规范的指导下,结合车载总线技术、无线通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进行了车辆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的研发。同时开发了基于阿里云ECS服务器和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的云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车载数据采集系统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探究了汽车CAN总线、OBD接口、GPS、4G、蓝牙等车载终端中常用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在车载终端国家规范GBT 32960的指导下设计了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系统方案。其次,在硬件方面,基于STM32F103C8T6等芯片开发了面向电脑端的汽车CAN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基于STM32F103RET6、WHG405tf等芯片开发了面向手机和云端的行车数据采集与交互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使用Altium Designer13完成了PCB板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方面,开发了GPS信息以及行车信息的采集功能、基于FTP协议的OTA远程升级功能以及基于Bluetooth、TCP、HTTP等协议的车辆远程控制功能等,并使用AES高级对称性加密算法结合BASE64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次,在阿里云ECS平台和Onenet物联网平台上开发了云端应用程序。搭建了FTP文件传输服务器;实现了行车数据的云端解析、存储及展示功能;并且该应用能够向车载端下发预警、控制等指令信息,实现云车交互。最后,设计了测试方案,并开发了CANtest等多个测试辅助工具,分别于室内和实车环境下对车载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密、传输以及远程升级等功能进行了检测,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安雨龙[8](2019)在《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质量正稳步上升。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室内环境的质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对家居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子女不在身边情况的普遍化。老年人的生活面临着更多的威胁,比如室内环境温湿度对健康的影响、容易摔倒等安全问题,都需要更智能的方式进行解决。本文首先研究了现有家居环境监测技术和发展现状,通过对不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选取了成本低、组网灵活、通信可靠的ZigBee技术,作为整个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随后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参考国家养老住区系统的设计规范,研究出一套针对老年人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在整个过程中,本人参与了系统整体框架的确定,完成了系统硬件设计方面的具体工作。系统硬件设计方面,对硬件组成的器件做了介绍,通过参数对比和实用性分析的方法,对硬件用到的MCU、ZigBee模块、温湿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度计进行了器件选型,绘制了家居环境监测系统硬件总体组成图。设计过程研究了MCU、ZigBee模块的电路图,完成了系统中传感器与单片机连接的电路图,其中无线模块与单片机的连接采用了RS232串口方式。设计实验用通信模块由两个ZigBee路由器、一个ZigBee协调器构成,以此来实现无线组网。在软件方面,主要对温湿度DHT11模块、三轴加速度计ADXL345模块进行程序设计和驱动程序的编写。用上位PC机实现对MCU所存储的数据的读取,硬件通过异步串口通信连接。对整个系统硬件模块连接做了说明,制定了调试内容及流程,对连接后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联调,调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定位和分析,反复联调进行修改,直至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稳定运行后,开展了系统功能测试,重点是环境温湿度监测实验,模拟老人跌倒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来验证系统的功能性,并总结了在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试中,系统运行正常,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系统使用后,可及时监测住宅内部环境参数和老人的跌倒行为。系统可以保障老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缩短了老人遇到突发情况的延误时间,保护了老人的安全。
吴文博[9](2017)在《基于STM32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污染能源的巨大消耗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恶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够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家庭居住环境,需要对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有效的监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措施。在对国内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后,针对传统监测系统监测参数少、指示功能差等缺陷,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单片机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监测节点、总监测站、服务器和手机APP组成。监测节点放置于不同屋内,采用主从控单片机和485总线收集处理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室内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浓度和空气温湿度,并控制指示灯发出不同颜色灯光指示当前空气质量。总监测站采用基于UDP协议的WIFI无线通讯方式与监测节点通讯,收集监测数据,处理数据后采用HTTP-GET方式传送数据至服务器。手机APP与服务器交互获取监测数据并实时显示。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包括监测节点硬件设计和总监测站硬件设计两部分。监测节点硬件设计包含单片机系统设计、无线通讯电路设计、传感器选型与电路设计、指示灯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和印制电路板结构设计。总监测站硬件设计则包含单片机系统设计、无线通讯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和印制电路板结构设计。监测系统软件设计部分包括单片机程序设计与通讯协议设计。单片机程序设计包含监测节点主从控单片机程序设计和总监测站单片机程序设计。通讯协议设计包括监测节点内部通讯协议设计、监测节点和总监测站间通讯协议设计、总监测站和服务器间通讯协议设计。最后对监测系统进行相应测试,包含硬件电路测试和系统通讯可靠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电路运行正常,数据传输准确可靠。现该系统已交付使用,运行平稳无异常。
张凤兰[10](2010)在《液位测量与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液体的存储和运输在各行各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液位测量和监控工作有助于保持正常的液位,进而保证液体存储和运输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液位自动检测领域出现了多种的测量手段,并且其功能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单片机作为下位机与PC机作为上位机相结合的测量和控制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基于该思想和实验室现有的三容水箱控制系统,本设计旨在设计一款智能仪表,用于对水箱液位信号的测量;同时设计其上位机界面,增强系统的可视性;实现下位机与上位机的多机通讯,用于对水箱液位信号的监控,同时存储相关数据。本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三大部分。在硬件方面,本设计选用AVR单片机ATMEGA16作为下位机。在软件方面,该设计应用了定时器中断、A/D中断、USART(通用同步和异步串行接收器和发送器)数据接收和发送中断,还采用了状态转移法。在上位机方面,本设计选用了亚控公司的组态王软件设计界面。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过RS485总线连接,采用组态王HEX协议进行通讯。实验表明,该设计实现了对信号的测量和显示、系统参数的调节;实现了上位机的报警显示、曲线记录和数据存储;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间的多机通讯,能很好的对信号进行测量和监控。上位机界面可视性强,便于用户操作,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
二、实时单片机通讯网络中的内存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单片机通讯网络中的内存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在用柴油车OBD远程监控排放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OBD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车载OBD远程监控的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关键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1.1 国六排放标准介绍 |
2.1.2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车载终端相关技术 |
2.2.1 无线通讯技术 |
2.2.2 GPS技术 |
2.3 监控平台相关技术 |
2.3.1 TCP/IP协议 |
2.3.2 数据库技术 |
2.3.3 Spring Boot |
2.3.4 B/S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载终端设计 |
3.1 车载终端设计方案 |
3.2 功能模块设计 |
3.2.1 主控制模块 |
3.2.2 定位和无线通讯模块 |
3.2.3 CAN数据采集模块 |
3.2.4 存储模块 |
3.2.5 电源模块 |
3.2.6 终端模块连接图和实物图 |
3.3 车载终端程序设计 |
3.3.1 KeilμVision5 |
3.3.2 FreeRTOS |
3.3.2.1 FreeRTOS介绍 |
3.3.2.2 FreeRTOS的移植 |
3.3.2.3 FreeRTOS的应用 |
3.3.3 程序设计 |
3.3.3.1 CAN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3.3.3.2 存储模块开发 |
3.3.3.3 定位和无线通讯功能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监控平台设计 |
4.1 远程监控平台设计方案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MySQL数据库 |
4.2.2 Redis |
4.2.3 MongoDB |
4.2.4 ElasticSearch |
4.3 数据接入模块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
4.4.2 车辆监控模块 |
4.4.2.1 实时数据监控 |
4.4.2.2 历史数据查询 |
4.4.2.3 预警信息查询 |
4.4.2.4 车辆定位 |
4.4.2.5 轨迹回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模拟测试 |
5.1.1 测试方案 |
5.1.2 测试结果 |
5.2 实车测试 |
5.2.1 测试方案 |
5.2.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真空断路器的特性及故障度分析 |
2.1 真空断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真空断路器的特性分析 |
2.2.1 真空断路器电路模型的分析 |
2.2.2 真空断路器开合过程分析 |
2.2.3 真空断路器线圈电流的分析 |
2.3 真空断路器常见故障分析 |
2.4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 |
2.4.1 输入层参量的确定 |
2.4.2 输出层故障度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真空断路器故障度模型 |
3.1 BP神经网络模型 |
3.2 故障度模型数据处理 |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3.2.2 数据的预处理 |
3.2.3 网络层数与神经元个数的确定 |
3.3 故障度模型仿真分析 |
3.4 故障度评价模型的验证 |
3.5 故障度评价模型的分析 |
3.5.1 效果分析 |
3.5.2 训练组数量对结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
4.1 真空断路器在线检测方案设计 |
4.2 在线检测系统结构 |
4.3 在线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3.1 直流电压采集电路 |
4.3.2 直流电流采集电路 |
4.3.3 交流电流采集电路 |
4.3.4 USB数据下载电路 |
4.3.5 嵌入式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 |
4.3.6 霍尔传感器以及微型精密电流互感器 |
4.3.7 电源电路设计 |
4.4 在线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4.1 主程序流程 |
4.4.2 USB数据下载部分流程 |
4.4.3 GPRS无线数传部分流程 |
4.4.4 串口屏显示部分流程 |
4.4.5 数据采集部分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及试验 |
5.1 故障度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 |
5.1.1 在线检测装置实物 |
5.1.2 检测系统软件界面 |
5.2 故障度在线检测装置的试验 |
5.2.1 HXD1B0009 机车数据分析 |
5.2.2 HXD1B0099 机车数据分析 |
5.2.3 HXD1B0221 机车数据分析 |
5.2.4 试验分析及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养殖环境概述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研究的相关技术基础 |
2.3.1 传感器技术 |
2.3.2 无线传输技术 |
2.3.3 单片机技术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2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
3.2.1 温湿度传感器 |
3.2.2 C_O2传感器 |
3.2.3 NH_3传感器 |
3.2.4 H_2S传感器 |
3.2.5 光照传感器 |
3.3 控制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
3.4 无线传输模块的选型与设计 |
3.5 执行机构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 系统功能设计 |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
4.3.1 LabVIEW软件简介 |
4.3.2 前面板设计 |
4.3.3 程序框图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源信息融合的算法研究 |
5.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5.1.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分类 |
5.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 |
5.2 基于BP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5.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建立 |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5.2.3 基于MATLAB的 BP神经网络设计 |
5.2.4 基于LabVIEW的 BP神经网络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数据采集功能 |
6.1.2 设备控制功能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
1.2.2 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
1.2.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应用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家居关键技术分析 |
2.1 物联网架构与体系 |
2.2 IEEE802.11协议 |
2.2.1 WiFi连接交互过程 |
2.2.2 802.11系列协议标准 |
2.2.3 WiFi体系架构 |
2.3 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
2.3.1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3.2 微处理器芯片选型 |
2.3.3 单片机结合传感器 |
2.4 BLE5.0通信技术 |
2.4.1 蓝牙技术特点 |
2.4.2 5.0新核心协议栈特性 |
2.4.3 蓝牙5.0设备应用 |
2.5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介绍与对比 |
2.6 通讯协议数据校验 |
2.6.1 CRC循环冗余码校验 |
2.6.2 CRC生成多项式计算方式 |
2.6.3 其他数据校验方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 |
3.1.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需求与目标 |
3.1.2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架构设计 |
3.1.3 结合WiFi与蓝牙5.0的必要性分析 |
3.1.4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
3.2 WiFi通讯子模块设计 |
3.2.1 ESP-8266EX |
3.2.2 ESP-8266EX模块电路设计 |
3.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设计 |
3.3.1 TI-CC2640R2F模块与电路设计 |
3.3.2 Sensor Controller扩展 |
3.4 传感器模块 |
3.4.1 光照采集模块 |
3.4.2 温度采集模块 |
3.4.3 温湿度采集模块 |
3.4.4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
3.5 电源管理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网关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1 开发环境简介 |
4.1.2 控制方式与逻辑设计 |
4.1.3 主控制器与数据模块的通讯协议 |
4.1.4 拓展使用GPIO端口 |
4.2 WiFi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
4.2.1 WiFi网关设计 |
4.2.2 串口透传模式设计 |
4.2.3 数据转化 |
4.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
4.3.1 蓝牙5.0网关设计 |
4.3.2 IO码流串行协议 |
4.3.3 蓝牙5.0数据转化 |
4.4 数据通讯协议定义与动态安全加密 |
4.5 WiFi与蓝牙5.0通讯协议的兼容性与差别 |
4.6 Android客户端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实践 |
5.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 |
5.1.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窗帘硬件选择与电路设计 |
5.1.3 智能窗帘控制数据通讯协议 |
5.1.4 智能窗帘控制的特殊性 |
5.2 控制窗帘系统Android客户端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对比测试 |
5.4 系统安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履带式煤矿救援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矿用救援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机器人运动规划算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履带式煤矿救援机器人系统建模分析 |
2.1 履带式机器人运动模型 |
2.2 履带式机器人姿态模型描述 |
2.3 传感器模型 |
2.4 环境地图模型 |
2.5 传感器噪声模型和系统噪声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机器人建图算法研究 |
3.1 煤矿环境下SLAM技术架构及概率模型 |
3.2 基于Gmapping算法分析与仿真 |
3.3 基于Hector SLAM算法分析与仿真 |
3.4 基于Cartographer算法分析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履带式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4.1 全局路径规划 |
4.2 局部路径规划 |
4.3 AMCL定位 |
4.4 路径规划算法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矿用履带式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搭建 |
5.1 机载硬件与控制系统设计 |
5.2 基于ROS的节点设计与导航算法实现 |
5.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4 基于YOLOv4的伤员识别 |
5.5 本章小结 |
6 履带式救援机器人建图与导航实验 |
6.1 实验环境搭建 |
6.2 建图效果对比 |
6.3 路径规划效果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展望与总结 |
7.1 论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移动终端的加工单元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趋势 |
1.3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床参数采集平台设计 |
2.1 引言 |
2.2 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数控机床监控系统要求 |
2.2.2 数控机床采集参数 |
2.3 机床参数采集平台的搭建 |
2.3.1 单片机简介 |
2.3.2 主流单片机及其优缺点 |
2.4 传感器模块 |
2.4.1 传感器选择原则 |
2.4.2 传感器测量范围确定 |
2.4.3 传感器选型 |
2.5 机床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C端状态监控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软件模式的确定 |
3.2.1 基于C/S的状态监控模式 |
3.2.2 基于B/S的状态监控模式 |
3.2.3 B/S状态监控模式与C/S状态监控模式的区别 |
3.2.4 基于B/S和C/S相结合的状态监控模式 |
3.3 现场状态监控软件设计 |
3.3.1 开发平台及开发语言的选择 |
3.3.2 数据库的简介与选择 |
3.3.3 现场监控软件设计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远程状态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开发环境 |
4.3 Web前端开发的兼容性 |
4.4 远程状态监控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4.1 Socket技术 |
4.4.2 Java Script页面优化技术 |
4.4.3 状态保持技术 |
4.4.4 AJAX数据交互技术 |
4.4.5 MD5加密技术 |
4.5 WEB前端页面的设计与实现 |
4.5.1 用户的登陆注册 |
4.5.2 系统页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的发布及系统测试 |
5.1 引言 |
5.2 远程访问的实现 |
5.2.1 IIS服务器 |
5.2.2 网站的发布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1信息采集系统注册界面相关程序代码 |
附录 A.2信息采集系统登陆界面相关程序代码 |
致谢 |
(7)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 |
1.2.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状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关键技术及方案设计 |
2.1 汽车CAN总线技术 |
2.2 ON BOARD DIAGNOSTICS接口技术 |
2.3 无线通讯技术 |
2.3.1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
2.3.2 移动蜂窝通讯技术 |
2.4 GPS全球定位技术 |
2.5 GBT32960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终端标准 |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开发 |
3.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需求分析 |
3.2 车载终端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2.1 电脑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2.2 云端和手机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3 车载终端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3.4 车载终端关键电路设计 |
3.4.1 电源单元电路设计 |
3.4.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
3.4.3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设计 |
3.4.4 通讯单元电路设计 |
3.4.5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
3.5 车载终端PCB设计 |
3.5.1 PCB板布局设计 |
3.5.2 PCB板走线设计 |
3.5.3 PCB板铺铜设计 |
3.5.4 规则检查与生产 |
3.6 本章小结 |
4 车载终端软件与云平台开发 |
4.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
4.1.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1.2 车载终端软件框架设计 |
4.2 车载终端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3 车载终端软件驱动层开发 |
4.3.1 CAN控制器驱动程序 |
4.3.2 USART驱动程序 |
4.3.3 SPI驱动程序 |
4.3.4 其他驱动 |
4.4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模块层开发 |
4.4.1 CAN总线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2 OBD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3 GPS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4 数据存储功能开发 |
4.4.5 云端通讯功能开发 |
4.4.6 OTA远程升级功能开发 |
4.4.7 其他功能模块开发 |
4.5 车载终端软件逻辑应用层开发 |
4.6 云端交互平台开发 |
4.6.1 文件传输功能开发 |
4.6.2 数据通讯格式设计 |
4.6.3 云端数据解析与存储功能开发 |
4.6.4 云端数据动态展示与交互功能开发 |
4.7 本章小结 |
5 车载终端室内测试与实车测试 |
5.1 测试环境准备 |
5.2 测试方案设计与功能验证 |
5.2.1 数据采集功能室内测试 |
5.2.2 数据采集功能实车测试 |
5.2.3 OTA远程升级功能实车测试 |
5.2.4 车辆远程控制功能室内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
B.科技竞赛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室内监测系统的现状分析 |
1.2.1 人们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认知盲目性 |
1.2.2 室内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
1.3 室内环境监测系统的发展 |
1.4 老年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 |
1.5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
2.1 ZigBee技术 |
2.2 ZigBee网络设备类型 |
2.3 ZigBee协议 |
2.4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养老住区系统的设计规范 |
3.2 基于ZigBee技术养老住区感知层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4 家居环境无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4.1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系统设计 |
4.1.1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硬件选型 |
4.1.2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MCU选型 |
4.1.3 ZigBee无线模块选型 |
4.1.4 家居环境监测传感器选型 |
4.2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电路设计 |
4.2.1 单片机最小系统及外围电路 |
4.2.2 温湿度传感器连线图 |
4.2.3 三轴加速度模块连线图 |
4.2.4 电源电路 |
4.2.5 串口通信电路 |
4.2.6 LCD1602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 |
4.2.7 ZigBee模块电路 |
4.3 家居环境无线监测终端主控程序设计 |
4.3.1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驱动程序设计 |
4.3.2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 驱动程序设计 |
4.3.3 液晶显示器LCD1602 程序设计 |
4.3.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测试 |
5.1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连接 |
5.2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调试流程 |
5.3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软件编程 |
5.4 家居环境监测终端软硬件调试问题 |
5.5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STM32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监测节点设计要求 |
2.1.2 总监测站设计要求 |
2.1.3 其他设计要求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监测节点方案设计 |
2.2.2 总监测站方案设计 |
2.2.3 无线通讯方案设计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监测节点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1 单片机系统 |
3.1.2 无线通讯电路 |
3.1.3 传感器选型与接口电路 |
3.1.4 灯光指示电路 |
3.1.5 电源电路 |
3.1.6 印制电路板结构 |
3.2 总监测站硬件设计与实现 |
3.2.1 单片机系统 |
3.2.2 无线通讯电路 |
3.2.3 电源电路 |
3.2.4 印制电路板结构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编程环境介绍 |
4.2 系统通讯协议设计 |
4.2.1 监测节点内部通讯协议设计 |
4.2.2 监测节点与总监测站间通讯协议设计 |
4.2.3 总监测站与服务器间通讯协议设计 |
4.3 监测节点与总监测站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1 监测节点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2 总监测站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5章 系统配置与测试 |
5.1 系统配置 |
5.1.1 单片机配置 |
5.1.2 无线通讯模块配置 |
5.1.3 服务器配置 |
5.2 系统测试 |
5.2.1 监测节点电路测试 |
5.2.2 总监测站电路测试 |
5.2.3 系统通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测量数据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液位测量与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1.1 系统硬件结构 |
2.1.2 ATMEGA16芯片介绍 |
2.2 部分电路设计 |
2.2.1 电源部分设计 |
2.2.2 信号通道设计 |
2.2.3 按键设计 |
2.2.4 D/A转换电路设计 |
2.2.5 通讯设计 |
2.3 液位控制器控制面板结构 |
2.4 电路原理图和PCB的实现 |
2.4.1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 |
2.4.2 PCB图的绘制 |
3 下位机程序设计 |
3.1 程序调试环境 |
3.2 下位机程序要求 |
3.3 下位机主程序流程图 |
3.4 部分程序设计 |
3.4.1 状态键盘设计 |
3.4.2 软件校正零/满度 |
3.4.3 片内看门狗复位 |
3.4.4 片内E~2PROM编程 |
3.4.5 定时器中断与A/D采样中断 |
4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1 组态王介绍 |
4.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2.1 建立新工程 |
4.2.2 定义数据词典 |
4.2.3 水箱控制结构画面 |
4.2.4 系统流程画面 |
4.2.5 曲线记录画面 |
4.2.6 报警画面 |
4.2.7 定义设备 |
4.2.8 定义SQL访问管理器 |
4.2.9 打印设置 |
5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讯设计 |
5.1 通讯协议介绍 |
5.2 ATMEGA16 USART介绍 |
5.3 通讯参数 |
5.4 数据传输格式 |
5.5 通讯时序 |
5.6 通讯协议说明 |
5.7 单片机通讯程序设计 |
5.7.1 通讯主程序流程图 |
5.7.2 数据定义 |
5.7.3 串口中断 |
5.7.4 接收数据的CRC校验 |
5.7.5 协议处理程序 |
5.7.6 初始化程序 |
6 系统实验结果 |
6.1 实验步骤 |
6.2 实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实时单片机通讯网络中的内存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用柴油车OBD远程监控排放平台设计[D]. 李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电力机车真空断路器故障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 孙超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D]. 王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包淳溢.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履带式煤矿救援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D]. 颜旗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移动终端的加工单元监控系统研究[D]. 隋贤圣.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D]. 张栋才.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安雨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基于STM32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吴文博. 北京工商大学, 2017(06)
- [10]液位测量与监控系统设计[D]. 张凤兰.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
标签:真空断路器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 车载蓝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