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技术在微机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韵思[1](2021)在《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整合运用研究》文中指出
李艳[2](2021)在《Scratch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入以及编程教育和学科融合的发展,教育学家和中小学教师启动了编程教育和学科融合的探索,从而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以课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的上课模式。Scratch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易用、丰富有趣、交互性强的图形化编程软件,近年来逐渐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对于Scratch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有了其现实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首先对Scratch技术的概念、发展阶段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了Scratch技术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通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的备课阶段、具体运用的上课阶段以及课堂小结及评价等四个环节,展示了Scratch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步骤;此后,通过传统历史教学和Scratch技术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对比实验,检验Scratch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研究结果显示,Scratch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但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这也是笔者继续研究的动力,同时,也期望本研究对Scratch技术在其它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简丽[3](2021)在《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以务川县茅天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步伐,21世纪正经历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地普及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在我国,城市中学普遍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但相对较为落后的乡镇中学受限于自身条件和教师能力很难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乡镇初中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当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进行整合为乡镇初中生提供新的学习空间和内容,不断丰富生物课堂学习内容,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务川县乡镇初中生物教师和务川县茅天中学的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在乡镇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初中生物教材可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总结、特征、选取原则、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选取《血液循环》和《人的生殖》两节内容进行具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最后以茅天中学为例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本文研究本本以下结论:对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可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素材进行总结归纳,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flash动画以及NOBOOK虚拟实验,其中视频和NOBOOK虚拟实验各达100多个,多媒体课件覆盖初中生物教材所有内容;利用爱剪辑、Camtasia2018、录丸APP、剪映APP、格式工厂等软件对初中生物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自建信息化教学资源数据库;乡镇初中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资源的选取原则应遵循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且在导入、重难点讲解、科学探究等教学环节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通过案例教学实践后分析,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蕴藏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将抽象知识直观展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实践一学年后发现,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前后差异极显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堂学习集中度、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开拓视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康雯[4](2021)在《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相关文件对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学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部分,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国家部署的、教育部力推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增进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和样本价值,且该活动的初衷和落脚点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平台中的初中数学优课课例为研究对象,以TPMK知识理论和SAMR模型为指导,采用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对相关课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级别“优课”所呈现出的TPMK特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级别优课课例呈现出的教师TPMK结构整体差异不大,但TPMK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取向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高级别优课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初中数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均未达到重塑水平,主要集中于替代和增强层次。3.高级别初中数学优课中信息技术应用更为频繁,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较低级别优课更高,多属于增强和修改水平,低级别初中数学优课多属于增强和替代水平。4.各级优课课例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两大维度表现突出,在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维度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表征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错误,以及设置任务驱动等;在整合技术的评价知识维度主要利用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比较少。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的TPMK水平,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1.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目标设定,深化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提升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意识。2.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更有效地发挥数学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深度融合,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生成性教学。
周紫艳[5](2021)在《技术融入教育历程、机制及其哲学意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寓旨人必须依靠技术才能适应环境和后天生存,技术是人身体和大脑的分泌物,是构造人与世界的中间环节。技术建构了教育世界以及教育要素,教育技术与教育者具有相互规定性。教育技术是教育世界的存在者,既要“向前寻视”追问教育技术何所用,也要“向后寻视”追问教育技术何所是,即从经历“上手状态”转向追问生成过程。以身体器官为依附的身体技术展现了人身体和大脑信息,由此“原促创”了教育世界。语言文字符号外化和承载着人的信息,促使正式教育诞生。器具技术相对长久地保存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人类信息,为积累教育内容提供可能。造纸印刷术不仅让教育信息更加规范而且批量复制,催生了以学校为标志的正式教育机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教育实施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教育评价模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将至已至,“人机共生”的教育大片即将精彩上演。技术融入教育世界生成教育技术属于技术跨领域迁移,经历教育与技术的互相选择、孕育生成及应用推广过程,教育技术成为教育世界的“站出”者。教育在技术环境中孕育而生,技术规约了教育目标、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技术通过“放大-简化”以及具身关系改变教育者经验教育世界的方式,通过器具范式、焦点实践等改变教育世界的存在方式。教育技术在建构教育世界过程中完善自身建构,逐渐成为自行规定的存在者,“意向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世界,以“后种系生成”特有方式积累本性。教育技术在大量注入信息过程中,逐渐微型化甚至透明化,实体逐步简化、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齐全、力量更为强大,并具有学习、适应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构建了内部强大的进化生态圈,从而具有生物乃至生命特征,加快了自主进化步伐。教育世界要不失时机地引进、原创新技术,促使教育技术在人性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构建更加生态、人性、系统的教育技术体系,迎接“人机共生”的教育新世界。
郭炎华[6](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徐晓玲[7](2020)在《基于同屏技术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平台、教育软件、教育技术开始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些平台、软件、技术等除了有助于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获取学习资源之外,还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与此同时,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精准地服务于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支持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和2019年的课程标准,在语文习作课堂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教学也是大势所趋。本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在语文习作课堂实施的精准教学研究,是对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出有效改善当前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写作问题的精准教学策略和精准教学结构,从而提升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语文习作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习作水平,近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实现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基于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通过问卷和访谈获取笔者所在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现状,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明确当前的研究现状,最后结合调查现状和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明确研究内容之后,笔者结合信息技术为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课程制定了精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构,依据精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构进行了精准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习作课堂开展精准教学。本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先通过走访笔者所在地区的几所学校并对学校的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当前所在地区的中年级小学语文写作的问题和现状,然后通过文献查阅的数据获取当前我国农村中年级小学生语文习作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方面是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同屏技术,制定精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构并展开三轮实践教学,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课堂观察、效果分析、教学反思和精准教学策略、精准教学结构的改进;第三方面是行动研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三轮行动后的现状调查,对比行动研究前的现状数据,进行精准教学策略和精准教学结构的效果分析;第四方面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研究过程中有效的精准教学策略、精准教学结构,以及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对未解决问题的陈述和对未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展望。研究表明,在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课堂使用精准目标策略、精准材料策略、精准干预策略和精准评价策略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习作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习作的喜爱之情,可以实现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与此同时,在通过同屏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关闭移动设备的消息提醒功能、要对展示的信息素材进行合理的处理、要避免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点击广告等。对于本文提到的培养学生语文习作修改习惯的问题,文中所设计的精准教学策略和精准教学结构未能通过在语文习作课堂的精准教学对其起到明显效果,故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沈伟艺[8](2020)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调查 ——以H县九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认为21世纪,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诸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社会对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今天,农村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更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小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地筛选、处理教学资源,善于借助现代科技展开教学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农村小学教师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H县九所农村小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首先,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发现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信息能力个体差异性较大;男教师信息能力偏低;老教师信息能力偏低;乡镇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偏低;专科学历的教师信息能力偏低;教师信息能力培训华而不实,培训效果欠佳。其次,针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的个人条件具有局限性;教师职业性别结构不合理,青年男教师的数量偏少;老教师的学习能力较差,终身学习意识淡薄;乡镇小学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专科学历的教师专业素养薄弱;教师的信息能力培训体系不健全。再次,基于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适应教师的个别需要;优化教师结构,平衡男女教师比例;帮助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在职教育,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素养;拓宽培训渠道,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侯丽娜[9](2020)在《多媒体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与实践 ——以吉林省公主岭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得教育不断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多媒体设备的购进、资源的分配、技术的创新,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的作用.根据数学学科总体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充分分析了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原本抽象、静态、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通过研究有利于在理解数学本质的基本上实现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是以公主岭乡镇中学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入手点,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主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为主要理论依据.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初中数学一线教师以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多个独立样本变量进行样本频率分析、spearman二列等级相关分析性以及?2分析等,以表格、条形图、饼图、直方图等多种形式呈现,经过对数据处理筛选,当渐进显着性小于0.05时,概括结论并找出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影响因素.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日常相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多媒体教学中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给予合理化建议,优化现有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席思田[10](2020)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深入,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已经提出了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为此中职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驾驭各类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是背景分析——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探讨——现状分析——策略制定,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绪论,重点研究了问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二是理论探讨,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养成依据、提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三是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重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四是对策建议,针对问题及成因,重点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二、多媒体技术在微机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微机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Scratch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一、Scratch技术概述 |
(一)Scratch技术概念解析 |
(二)Scratch技术的发展沿革 |
(三)Scratch技术的特点 |
二、Scratch技术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1.多感官参与记忆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二)Scratch技术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 Scratch 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2.丰富的网络资源为 Scratch 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充裕的历史教学素材 |
3.学校的支持为 Scratch 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
4.历史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 Scratch 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实际可能 |
5.中学生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为 Scratch 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
三、Scratch 技术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步骤——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 |
(一)备课 |
1.知识准备 |
2.技术准备 |
(二)上课 |
四、Scratch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1.中国史部分 |
2.世界史部分 |
(二)Sratch技术平台的可操作性 |
五、学习效果检测与分析 |
(一)检测手段 |
1.学生自我评价 |
2.试题检测 |
3.问卷调查 |
4.邀请同学科老师听课并听取意见 |
(二)运用效果评价 |
1.成效 |
2.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调查一 |
问卷调查二 |
致谢 |
(3)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以务川县茅天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环境下生物教师对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 |
1.1.2 信息化环境下生物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
1.1.3 信息化环境下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
1.2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及相关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信息化教学 |
2.1.3 信息化教学资源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初中生物学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征 |
2.3.1 系统性 |
2.3.2 直观性 |
2.3.3 灵活性 |
2.3.4 生命性 |
3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研究 |
3.1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学生生物学习情况的现状分析 |
3.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3.1.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3.1.3 学生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
3.2 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物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2.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
3.2.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3.2.3 教师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
3.3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教学理念和观念落后 |
3.3.2 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
3.3.3 缺乏学习兴趣 |
3.4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析 |
3.4.1 初中生物教材可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素材库构建 |
3.4.2 初中生物学教材基于网络信息化资源的自建数据库 |
3.4.3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硬件条件 |
3.4.4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信息化教学资源软件条件 |
4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设计 |
4.1 《血液循环》案例设计 |
4.1.1 案例设计 |
4.1.2 案例分析 |
4.2 《人的生殖》案例设计 |
4.2.1 案例设计 |
4.2.2 案例分析 |
5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策略 |
5.1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环节中的应用 |
5.1.1 在导入新课中的应用 |
5.1.2 在讲授重难点中应用 |
5.1.3 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
5.1.4 在实验环节中的应用 |
5.1.5 在复习环节中的应用 |
5.2 初中生物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资源的选取原则 |
5.2.1 目标控制原则 |
5.2.2 内容符合原则 |
5.2.3 科学性原则 |
5.2.4 适度性原则 |
5.3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5.3.1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
5.3.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
5.3.3 优化教学环境 |
6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效果 |
6.1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6.1.1 实验设计 |
6.1.2 实验目的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效果调查 |
6.3 教学实践结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调查问卷(教师) |
附件二 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
附件三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件四 初中生物教材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析 |
附件五 自制信息化教学资源部分截图 |
致谢 |
(4)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信息技术 |
(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 |
(三)视频课例研究 |
二、研究综述 |
(一)视频课例研究综述 |
(二)信息技术融合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及启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一、相关理论基础 |
(一)TPMK理论 |
(二)SAMR模型理论 |
(三)教学结构理论 |
(四)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
(一)课例选取说明 |
(二)视频课例的整理分类 |
三、研究工具 |
(一)编码体系 |
(二)编码分析软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4章 编码系统的制定与实施 |
一、《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设计依据 |
(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 |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制定 |
三、《初中数学教师TPMK课堂编码表》的实施 |
四、信效度检验 |
第5章 广西初中数学优课课例分析与结果 |
一、广西初中数学课例视频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
(一)平台中不同级别优课教学资源数量情况分析 |
(二)不同教学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分析 |
二、基于TPMK视角的信息技术融合初中数学教学情况分析 |
(一)整合技术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分析 |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结果与分析 |
三、部级优课课例《信息技术应用——探究旋转的性质》分析 |
(一)教学路线图 |
(二)《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师TPMK行为表现统计分析 |
(三)《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教学过程局部分析 |
(四)小结与启示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方面 |
(二)不同级别优课教师的TPMK特征方面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反思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数学教师 TPACK 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探索旋转的性质(第一课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技术融入教育历程、机制及其哲学意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教育与技术相伴而生 |
第一节 教育缘起及界说 |
第二节 技术缘起及界说 |
第三节 技术与教育相伴而生 |
第三章 技术融入教育的历程 |
第一节 身体技术融入教育 |
一、身体器官融入教育 |
二、语言文字技术融入教育 |
第二节 器具技术融入教育 |
一、造纸和印刷术融入教育 |
二、物化技术融入教育 |
第三节 视听技术融入教育 |
第四节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 |
一、信息技术融入教育 |
二、系统方法技术融入教育 |
第五节 智能技术融入教育 |
一、教育大数据 |
二、“互联网+”重塑教育领域 |
三、“AI+”赋能教育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时代技术融入教育的机制 |
第一节 教育技术选择 |
一、建构教育世界的现实需要 |
二、技术发展的潜在需要 |
第二节 教育技术生成 |
一、教育与技术“整合”生成论 |
二、教育与技术“融合”生成论 |
第三节 教育技术应用 |
一、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世界 |
二、教育技术在应用中创新推广 |
第五章 技术融入教育的哲学意涵 |
第一节 教育技术是教育世界的“站出者” |
一、作为“源出于……”意义上的“站出” |
二、作为“站入到……”意义上的“站出” |
第二节 教育技术建构了教育世界 |
一、教育技术“原促创”了教育世界 |
二、技术建构了教育世界 |
第三节 教育技术具有自主性 |
一、教育技术是自行规定的存在者 |
二、教育技术自我进化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基于同屏技术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文献查阅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3.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精准教学 |
2.写作能力 |
3.多种媒体教学 |
4.同屏技术 |
(二)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教学设计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多种媒体原则 |
5.符号互动理论 |
三、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分析 |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五)访谈信息分析 |
1.访谈问题的设计 |
2.访谈对象 |
3.访谈内容分析 |
(六)调查结论 |
1.学校的教学设施情况 |
2.语文写作课堂的学生情况 |
3.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情况 |
四、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策略和结构 |
(一)课程标准与内容分析 |
1.语文写作和习作教学 |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写作课程 |
4.小学四年级语文习作的课程标准 |
5.小学语文写作的评价 |
(二)学生分析 |
1.小学中年级学段 |
2.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
3.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 |
4.四年级是学生习惯养成和改正的关键时期 |
5.四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
(三)资源分析 |
1.同屏资源 |
2.多媒体资源 |
(四)精准教学策略设计 |
1.精准目标策略 |
2.精准材料策略 |
3.精准干预策略 |
4.精准评价策略 |
(五)精准教学结构的构建 |
(六)精准教学方案的设计 |
1.四年级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
2.教学方案设计中精准教学的要求 |
3.四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设计 |
五、研究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教学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六、三轮行动研究后的效果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
1.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效果分析 |
4.总结与反思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习作现状调查(学生卷)A |
附录二 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习作现状调查(学生卷)B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课堂观察量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调查 ——以H县九所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
2.国家政策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
3.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
4.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必然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农村小学教师 |
2.教师信息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二、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调查设计、实施及结果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选取 |
2.调查工具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1.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调查结果 |
2.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调查结果 |
三、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信息能力的个体差异大 |
(二)男教师信息能力偏低 |
(三)老教师信息能力偏低 |
(四)乡镇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偏低 |
(五)专科学历教师信息能力偏低 |
(六)培训华而不实,培训效果欠佳 |
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个人条件的局限性 |
(二)教师职业性别结构不合理,青年男教师偏少 |
(三)老教师学习能力较差,终身学习意识淡薄 |
(四)乡镇小学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 |
(五)专科学历教师专业素养薄弱 |
(六)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体系不完善 |
五、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
(二)优化教师结构,平衡男女教师比例 |
(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四)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信息化校园 |
(五)加强在职教育,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素养 |
(六)拓宽培训渠道,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
1.拓宽培训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 |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适应农村教师实际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多媒体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与实践 ——以吉林省公主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趋势 |
1.1.2 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
1.1.3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特点 |
1.2 研究目的 |
1.2.1 了解多媒体在乡镇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情况 |
1.2.2 找出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探查问题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多媒体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调查问卷设计 |
2.1.1 教师问卷设计 |
2.1.2 学生问卷设计 |
2.2 调查问卷分析 |
2.2.1 教师问卷分析 |
2.2.2 学生问卷分析 |
第三章 多媒体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3.1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
3.2 影响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因素 |
3.2.1 学校方面 |
3.2.2 教师方面 |
3.2.3 学生方面 |
第四章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 |
4.1 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观点的学习理论 |
4.1.2 建构主义观点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论分析 |
4.2 多媒体使用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
4.2.1 多媒体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4.2.2 多媒体在函数图象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4.2.3 多媒体在平面几何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4.2.4 多媒体在数与代数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多媒体辅助教学几点建议 |
5.2.1 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
5.2.2 对教师方面的建议 |
5.2.3 对学生方面的建议 |
5.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教师问卷 |
附录B:学生问卷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信息素养 |
(二)教师信息素养 |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概述 |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
(一)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需求 |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养成的理论依据 |
(一)终身学习理论 |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三)数字化生存理论 |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政策要求 |
(一)加强中职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政策要求 |
(二)增强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要求 |
(三)加强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政策要求 |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
(一)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前提 |
(二)信息知识——信息素养的基础 |
(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保证 |
(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的准则 |
第三章 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 |
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访谈调查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 |
三、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信息意识较为薄弱 |
(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较为匮乏 |
(三)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较为薄弱 |
(四)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
(五)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滞后 |
第四章 提升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
一、政府管理层面 |
(一)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 |
(二)营造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氛围 |
(三)搭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沟通平台 |
(四)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激励政策 |
二、学校监管层面 |
(一)加强并完善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二)完善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
(三)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和交流活动 |
(四)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
三、教师自身层面 |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信息意识 |
(二)加强自主学习,增强信息知识 |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信息能力 |
(四)正确使用信息资源,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多媒体技术在微机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整合运用研究[D]. 林韵思. 西南大学, 2021
- [2]Scratch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的实践探索[D]. 李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乡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以务川县茅天中学为例[D]. 简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4]TPMK视角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频课例研究 ——以2019年广西“一师一优课”为例[D]. 康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技术融入教育历程、机制及其哲学意涵研究[D]. 周紫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7]基于同屏技术的农村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的精准教学研究[D]. 徐晓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调查 ——以H县九所农村小学为例[D]. 沈伟艺.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多媒体在乡镇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与实践 ——以吉林省公主岭地区为例[D]. 侯丽娜. 北华大学, 2020(12)
- [10]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 席思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