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南京大屠杀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一、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丽[1](2021)在《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乐凡[2](2020)在《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研究(1938年2月-1941年12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军占领南京后,20多位在宁外籍人士成立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南京国际安全区,为无数难民提供了庇身之处。然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保护和救济难民工作引来日军当局的敌视,遭受到日军当局的压制。1938年2月18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改组成立“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立后,成为一个纯粹的民间救济组织,继续进行对南京难民的救济工作,积极帮助返回原籍的难民恢复正常生活。本文第一章分析了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立前的背景,即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遭受日军当局的敌视和压制,同时也面临着物资储备告急、难民收容所管管治和成员安全等问题。为缓解与日军当局的紧张关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迫改组成立“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第二章对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人员变动、经费来源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与上海“南京国际救济会”、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的运行关系。第三章阐述了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依据前期的调查,开展了难民收容与救济、现金救济与贷款、以工代赈、农村救济、医疗救助工作。此外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还开办了各类学校,教授难民知识和技能。第四章分析了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与日军当局的矛盾与摩擦以及救济空间的挤压。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也被迫解散。最后对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救济行为进行评价,他们的救济工作帮助了南京难民的生活步入正轨。南京国际救济委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和平主义精神应得到歌颂和赞扬。

苗蕴祺[3](2019)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与抗日救亡》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基督教青年会是成立于民国初年的泛宗教社会服务性组织,抗战爆发前便致力于开展军人服务,进行抗日宣传的工作。抗战爆发初期,先是组织义工支援中国上海抗战,后来又根据在上海抗战中吸取的经验组建了联合服务团,进行军人服务工作直到抗战结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其时任会长费吴生更是参与组织了南京国际安全区,拯救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的生命,并且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张颖[4](2018)在《南京城市防空研究(1932-1937)》文中研究表明1931年9月,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期间日军出动航空部队对重要城市进行轰炸。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并出动飞机轰炸上海市区,造成上海军民大量伤亡;此外,日机还飞抵南京上空频繁进行侦察和威慑。日军的航空部队对中国的国防安全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的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和国民政府所在地,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在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为了保卫南京的安全,展开了包括加强空军力量在内的系统防空建设工作。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加快了城市防空建设,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空袭。8月,日军开始进攻上海,并出动航空部队轰炸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从8月15日到12月13日,南京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防空战斗。本文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和历史人物回忆录等材料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分析从1932年到1937年南京城市防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得失。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介绍一·二八事变与南京城市防空的关系,二是南京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两方面的准备,三是论述日机的空袭和南京的应对,五是论述防空作战行动,六是关于南京城市防空建设的评价。

孙明涛[5](2017)在《中国心理史学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史学是以跨学科研究视角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历史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更全面地把握的一门交叉学科。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心理史学进一步划分为狭义心理史学和心态史学,其中狭义心理史学研究侧重考察相对短期内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变动,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深度应用为特征,而心态史学侧重考察中、长时段视角下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切面,以跨学科研究视角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特征。本文拟就中国心理史学研究的产生背景、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及未来发展进行粗浅的论述。在近代以来社会思潮与史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史学研究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被系统地引入中国史学研究领域。理论建构方面,以彭卫和胡波为代表的心理史学家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心理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针对心理史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重要内容展开了深刻的讨论,为中国心理史学实践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狭义心理史学实践研究方面,中国史家考察了历史上政治领袖、商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将历史主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与心理建构相联系,论述了个体客观行为的心理动因,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心态史学实践研究方面,中国史家针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群体、商业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平民群体展开了文化心态研究,考察了群体社会行为背后的文化心态动因,并形成了系统的跨学科范畴与研究范式。在本文的最后,笔者针对中国心理史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粗陋的建议,希望能够在中国心理史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实现其微薄的借鉴价值。

胡玉新[6](2016)在《战时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成因探析——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文中指出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在长达6周的时间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然而,日本随军记者却集体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客观性原则,极力掩饰战时日军的暴虐行为,鼓噪"日中亲善""东亚共荣"的"和谐"气氛,以图蛊惑日本民众,混淆国际视听。他们在战时充当"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暴露出了群体的狂热与非理性。导致这种群体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在南京大屠杀时期,以石川达三为代表的少数日本随军记者出于职业本能,如实写出了反映日军暴行的作品,最后却遭到了日本法西斯当局残酷的镇压。战后,随着日本传媒的逐步解禁,人类良知的回归,部分日本随军记者陆续出版了他们的回忆录,以反思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屈胜飞[7](2015)在《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兼具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课特点的课程,鉴于授课对象是历史专业之外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时应特别注意政治性、可信性、生动性三个原则。

朱继光,姜良芹[8](2015)在《日军大屠杀前南京人口疏散检讨》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鉴于战争的发展,计划疏散南京城市人口。但实际仅秘密疏散了公务人员眷属。上海沦陷前后,国民政府将南京公职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疏散,对普通居民则发布了"战时妇孺迁移办法",而实际对其缺乏有效的疏散组织。究其原因,国民政府企图通过稳定首都南京社会秩序,向外界展示抗日的决心;所统制的交通工具,忙于军事输送及国府西迁,无暇顾及平民百姓的疏散。南京城陷后,大量市民滞留南京,日军大屠杀得以上演。嗣后,国民政府吸取了教训,在重点城市开展了人口疏散工作。

刘燕军[9](2015)在《《藕孔日记》中的南京浩劫》文中提出《藕孔日记》是"落水文人"顾蔗园在南京沦陷前后的避难日记,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关涉现实的作品之一。日记依然秉承其一贯的疏离文风,面对民族的危难,试图在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寄托,逃避现实,在风花雪月中遣愁寄情,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中寻找乐趣。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同样感受到异族统治的屈辱,南京城的残破也使他痛心不已。作为旧政权的失意文人,通过记述农村的残破、战争的苦难,对旧政权暗含嘲讽,宣传抗战无益,迎合伪政权的"和平救国"需要;作为"合作者",当他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时,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材料取舍,甚至遣词造句上煞费苦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欲说还休的无奈。

薛媛元[10](2014)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文中提出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人们处于一种极端恐怖和绝望的境地。幸运的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有20多位西方人士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组织并成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这对于面临杀戮的难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留在南京的下层民众,由于经济贫困,纷纷躲进安全区,成为难民,安全区难民人数最多时有25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在当时缺乏物资供应的南京城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这是笔者试图在本文中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安全区难民概况入手,对安全区组建的原因和条件、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与难民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概述,以便对安全区和难民有个整体的认知;其次对难民的生存状况,包括粮食、住宿、治安、医疗、卫生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评价,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再现日军恐怖统治下安全区难民的艰难生活历程;最后对难民生活状况作出更加深入的评析,揭露侵华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创伤,分析这一时期难民的两面性,赞扬西方人士高度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还从本文中得出一些启示,不管在任何时候民众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行为应该坚决抵制;此外,国际救援精神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该积极发扬。

二、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2)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研究(1938年2月-1941年12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成立
    第一节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一、伪自治委员会的成立
        二、物资被封
        三、难民被遣
    第二节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面临的问题
        一、物资告急问题
        二、难民管治问题
        三、成员安全问题
    第三节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成立
        一、调整工作
        二、寻求合作
        三、最终成立
第二章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组织与运作
    第一节 组织结构
        一、结构变化
        二、人事变动
    第二节 经费来源
    第三节 与其他慈善组织的关系
        一、与上海“南京国际救济会”
        二、与红卍字会南京分会
第三章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
        一、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救济工作
        一、难民收容与救济
        二、现金救济与贷款
        三、以工代赈
        四、农村救济
        五、医疗救助
    第三节 开办各类学校
第四章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困境与解散
    第一节 日方的敌视与渗透
        一、与日军当局的冲突
        二、日方势力的渗透
    第二节 救济空间的挤压
        一、日伪政权的救济活动
        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的救济工作
    第三节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解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与抗日救亡(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国民政府的合作与早期抗日宣传
    (一) 通过与励志社合作, 与国民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二) 反对日本侵华, 开展抗日宣传
二、支援抗战与揭露大屠杀暴行
    (一) 组织战地义工, 援助中国上海抗战
    (二) 组建联合服务团, 进行敌后军人服务
    (三) 参与筹建南京国际安全区, 揭露日军屠杀暴行
三、结语

(4)南京城市防空研究(193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一·二八事变与南京城市防空
    一、一·二八事变前的南京防空
    二、防空计划的出台
    三、防空组织和机构的设立
第二章 南京城市防空建设的开展
    一、防空宣传
    二、防空教育和训练
    三、防空演习
    四、防空设施的建设
    五、防空军事力量的组建和部署
第三章 南京的战时防空建设
    一、日机对南京的空袭
    二、战时防空建设的继续和加强
    三、空袭后果的消除
第四章 南京防空作战
    一、空中作战
    二、地面防空作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心理史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选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心理史学发展背景
    第一节 社会思潮与心理史学
    第二节 史学思潮与心理史学
第二章 中国心理史学的理论认知
    第一节 心理史学的引入
    第二节 中国心理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
    第三节 心理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与一般意义
第三章 狭义心理史学在中国的应用
    第一节 狭义心理史学在中国的应用成果
    第二节 中国狭义心理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中国狭义心理史学应用的方法论价值
    第四节 中国狭义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式
第四章 心态史学在中国的应用
    第一节 心态史学在中国的应用成果
    第二节 中国心态史学研究的跨学科范畴
    第三节 中国心态史学的研究范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战时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成因探析——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勒庞着作中的群体心理特征界定
三、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历史原因
        1. 地理环境
        2. 民族文化传统
        3. 军国主义教育
    (二)现实原因
四、部分日本随军记者的记述与回忆
    (一)战时记述
    (二)战后回忆
五、结语

(7)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料的政治性
二、史料的可信性
三、史料的生动性

(9)《藕孔日记》中的南京浩劫(论文提纲范文)

一、《藕孔日记》的作者白莲其人
二、兵荒马乱中的“乡村风月”
三、物是人非的南京城
四、日记中的“隐”与“显”
余论

(10)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相关时间和概念界定
第一章 安全区难民概况
    第一节 安全区的组建原因及其条件
        一、组建原因
        二、组建条件
    第二节 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与难民的数量
        一、难民收容所的数量及其位置
        二、难民的数量及其分布
第二章 安全区难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第一节 安全区难民的粮食
        一、难民的粮食来源
        二、粮食供给与难民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安全区难民的住宿
        一、难民的住宿方式分类
        二、难民的住宿条件与环境卫生状况
第三章 安全区难民的治安状况
    第一节 安全区难民的治安管理
        一、国际委员会为难民安全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二、安全区警察是难民治安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日军宪兵既有阻止暴行又有参与暴行
        四、日本使馆领事警察对难民安全无济于事
    第二节 安全区难民治安状况分析
        一、区内的治安管理对难民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二、区内治安力量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导致安全区内的暴行
第四章 安全区难民的医疗卫生状况
    第一节 安全区难民的医疗救助
        一、医疗机构及其救助工作
        二、医疗救助挽救了无数难民的生命
    第二节 安全区难民的卫生状况
        一、卫生设施
        二、卫生防疫工作
        三、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以及对难民健康的积极影响
第五章 安全区难民生活状况评析及其当代启示
    第一节 对安全区难民生活状况的评析
        一、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给难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二、安全区难民呈现出两面性
        三、西方人士对难民的救助体现了高度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节 研究安全区难民生活状况的当代启示
        一、民众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尊重
        二、日本企图为南京大屠杀翻案的行为应当受到抵制
        三、当今仍然需要发扬国际救援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研究[D]. 杨雅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研究(1938年2月-1941年12月)[D]. 乐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3]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与抗日救亡[J]. 苗蕴祺. 学理论, 2019(05)
  • [4]南京城市防空研究(1932-1937)[D]. 张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心理史学方法论研究[D]. 孙明涛. 云南大学, 2017(05)
  • [6]战时日本随军记者群体心理的成因探析——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J]. 胡玉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6)
  • [7]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 屈胜飞.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07)
  • [8]日军大屠杀前南京人口疏散检讨[J]. 朱继光,姜良芹. 军事历史研究, 2015(02)
  • [9]《藕孔日记》中的南京浩劫[J]. 刘燕军. 民国档案, 2015(01)
  • [10]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难民生存状况实证研究[D]. 薛媛元.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南京大屠杀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