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平素坑金成矿地质特征

广东和平素坑金成矿地质特征

一、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汤谨晖[1](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吕东霖[2](2016)在《广东信宜贵子地区锡金矿成矿综合信息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广东信宜贵子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地处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交汇处,笔者在收集前人以往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以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比锡坪典型锡钼矿床找矿模型,运用地、物、化、遥等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圈出成矿远景区,客观评价区内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为该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区内地层较为发育以中元古界蓟县系云开群为主,其次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高州表壳岩组合、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区内侵入岩发育,白垩世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属酸性的浅成次火山相的小岩枝,与本区锡、金矿化密切相关。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为主,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有利位置。综合区内找矿标志,同时结合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广东信宜贵子地区地球化学Sn、Au、Mo、Cu元素呈高背景场,Sn、Bi高值与区内锡矿化有直接关系,高精度磁法测量表现为低缓正磁异常,属成矿有利部位,遥感影像解译的线性构造与环形构造交汇部位为成矿的有利地段。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综合信息成果,在区内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同时结合典型矿床研究成果,全区共圈定出5处不同级别成矿远景区。其中Ⅰ级4处,Ⅱ级1处。本次工作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对比区域典型矿床找矿模型,运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对本区开展成矿预测研究是可行且有效的,这为区内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昌明[3](2016)在《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为对象,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对白石坑、田子坑、韩家等6条重要构造路线剖面实测、天井山矿区17条坑道的大比例尺地质编录及地质填图和大量室内显微构造的专题研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的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精确厘定;结合“汪村—流口—鹤城—瑶里—鹅湖—大背坞”区域构造剖面的测制,完成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分布略图(1:25万)的编制;通过对区内天井山、小贺、白石坑、田子坑、韩家、九亩丘、璜尖、小连口金矿和邻区的金山、大背坞金矿的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重点对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精细分析和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揭示了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皖南地区的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以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对象,准确厘定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三大路径,进行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1)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大型韧性剪切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喇叭状展布,宽约2-5km,向NE发散,向SW收敛。宏观上强弱分带明显,以元古代地层和晋宁期岩体的接触带为最强应变带,发育超糜棱岩,应变强度向两侧逐渐减弱,在弱应变带发育糜棱岩化千枚岩和初糜岩。在元古代糜棱岩地层中可见A型褶皱,S-C组构,透镜状石英发育。在长英质糜棱岩中可见长石石英斑晶形成的旋转碎斑,且面理线理均较为发育,面理线理产状显示韧性剪切带总体呈NE-NNE走向,且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期的次级剪切系变形强度显着低于主剪切带,以脆韧性或脆性剪切特征控矿;2)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相符,初糜岩-超糜岩均有分布,宏观上S-C组构和透镜状石英以及微观上的旋转碎斑和书斜构造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兼具左行和右行剪切的特征,而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石英为中低温变形和低温变形的叠加,同样指示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通过宏观上岩脉的变形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先右行剪切,后左行剪切。结合本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初步推断为在印支-早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形成了右行剪切韧性剪切带,而在晚燕山期则形成了左行的韧性剪切带;微观上,在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普遍具有波状消光、拔丝状拉长、亚颗粒化等膨凸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部分石英颗粒显微破裂作用形成布丁构造,书斜构造,局部可见压溶作用形成的压力影、对向不对称生长石英脉等,以及晶质塑性变形形成的旋转碎斑等,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突重结晶以及少量的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长石无显着变形,仅少量双晶弯曲,指示主剪切带韧性变形温度不超过400℃。由长石、石英变质变形特征可以得出,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机制主要是在中低温条件下的位错滑移、显微-超显微破裂以及压溶作用;重结晶石英新晶粒粒径在镜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蚀变的糜棱岩与没有蚀变的糜棱岩的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无明显差别,均在0.015-0.025mm之间,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大小法对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进行计算,得到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差应力值变化范围为74.97-106.08MPa;3)EBSD对韧性剪切带的石英组构分析显示,韧性剪切带中石英以中低温菱面滑移和低温底面滑移为主,说明韧性剪切带主要为中低温、低温变质环境;石英光轴表现为平行于b轴和c轴的点极密,叠加ac环带极密,即说明石英以柱面{10-10}滑移和菱面{10-11)叠加底面{0001}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中温、中低温(400~550℃)和低温(<400℃)。塑性变形机制和EBSD石英组构特征均显示韧性剪切带为中低温条件下的变质变形;4)宏微观运动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活动,且先为右行韧性剪切,后为左行韧性剪切;5)石英、长石变形机制及EBSD石英组构指示的变质温度环境说明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变质相主要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局部可达低-中角闪岩相。(2)系统研究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获得了皖南地区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充分证据。1)重点厘定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2)综合研究显示,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化可划分为糜棱岩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三种矿化类型空间上均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糜棱岩型矿化为同韧性剪切带矿化,其矿体产出直接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而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破裂控制,时间上属后韧性剪切成矿,但其空间产出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特别是石英脉型矿体,其总体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一致;3)将璜茅地区未受韧性剪切带作用的灵山花岗岩与韧性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做金等相关元素含量对比,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对金等相关元素有明显的汇聚作用;将研究区内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岩体进行金及相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井潭组地层中与金相关的元素绝大部分含量高于灵山岩体,相对晋宁期岩体,井潭组地层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更充分的成矿元素;4)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井潭组地层与晋宁期灵山岩体配分模式一致,指示了两者可能为同源,而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轻稀土特征和不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对金矿体的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稀土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相似而与燕山期岩体相差较大,指示成矿元素更可能来自于井潭组地层和灵山岩体,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较小;5)天井山金矿的黄铁矿和毒砂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于两个区间:8‰~10‰和1‰~3‰,指示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深源和浅源混合的特征,且以浅源为主,三种矿化类型中黄铁矿、毒砂的634S值接近也可以说明其矿化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或继承性;6)热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3种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测温显示,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呈现明显的两个最佳均一温度区间,分别集中于125~150℃之间和225~275℃之间,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矿化阶段早期到晚期,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均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明显,流体密度则在较小范围内波动,略微显示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0H20值为-8.93~1.5%o,δD值为-76.4~-62.8%o,三个主要成矿阶段的氢氧同位素值均落入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的位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并且伴随矿化过程大气降水的比例不断升高,最后以大气降水为主;7)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空间关系显示,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在区域内的分布,也控制了不同矿化类型的空间展布,其中小贺为强应变带发育区,以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为主;产于主剪切带中的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脉状,产于强烈韧性变形的剪切蚀变带中,产状与糜棱面理一致,而且矿脉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也与糜棱面理上线理一致,显示主剪切带对金矿体的三维空间控制;而产于其上盘次级剪切带中的天井山、田子坑、白石坑、金背坞、捉马矿段则以弱应变域的脆性破裂为主,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化;7)深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结构与金矿化富集、金矿体定位的对应匹配关系,重点查明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和成生联系,建立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认为本区金成矿过程与陈柏林等(1999)提出的长期活动韧性剪切带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模式一致,所以皖南地区金矿应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3)天井山金矿是一个发育石英脉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糜棱岩型矿化的多矿化类型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之间的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成矿演化宏观结构划分为初始沉积期、构造-岩浆作用预富集期和内生热液富集期,主成矿期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划分为Ⅰ.微量金-石英阶段;Ⅱ.金-单一硫化物-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天井山金矿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但其主成矿阶段表现为晚期脆性破裂控矿;从控矿构造、矿物标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金矿的矿床规模应与大背坞金矿相当,后者之所以成为大型金矿,主要是充分开发利用了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低品位矿石,而天井山金矿目前则仅限于开采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4)突破前人只在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找含金石英脉型矿的禁区,明确提出应关注和重视内接触带的花岗岩型糜棱岩带的找矿工作。因为野外工作发现在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外接触带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千枚岩带;而内接触带的花岗质岩石则以糜棱岩带和碎粒岩带为特征,提出了沿袭内接触带发育的含金韧性剪切带(岩体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有可能发现规模型花岗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体的新认识。目前已在天井山XJ9的106米中段进入岩体80多米处见0.6—1.46米厚的花岗糜棱岩型矿体,以毒砂、黄铁矿为主,含金品位O.n—n克吨,延长已工程控制>80米。其可能为皖南金矿的勘查提供新对象,并孕育新突破;发现并评价了二种新的金矿化类型:即花岗糜棱岩型(200中段、XJ6等)和含金蚀变岩型。其中后者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开采对象和地勘单位的主要勘查对象,但前者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力倡导重视和加强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极为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天井山金矿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储量过吨的成型金矿床,并被国家授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徐庆鸿[4](2007)在《流体中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及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界中烃类组分赋存空间之广、范围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地表和近地表各类岩石和土壤中普遍存在烃类组分;研究证据表明现代海底烟囱、海槽现代活动热水区和火山喷发气体中也含有烃类组分;现代大陆、大洋深钻手段已证实在地壳8~12km的深度仍存在大量含烃类的高盐度流体;幔源基性——超基性岩以及玄武岩的包裹体中也发现有烃类组分的存在;甚至在陨石(碳质球粒陨石)中同样发现了包括烷烃组分在内的各类有机化合物。对烃类组分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矿产,而应该推广到金属矿床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中来。烃类气体具有组分多元化和性质稳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烃类各组分间的相关特征和配分规律是其地质流体演化过程的重要参数,所以通过对烃类组分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和成矿模式,从而指导今后找矿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为了将流体演化过程中烃类组分的细微变化用直观的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来,本文提出了建立烃类组分标准化背景并将各类烃类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的思路,其意义类似地球化学中球粒陨石作为标准化稀土元素背景的建立。探索性将具有幔源流体特征的峨眉山玄武岩作为烃类组分的标准化背景,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手段可将不同类型地质体烃类组分的差异性和演化的规律性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来,使研究方法从以往单纯的烃类组分宏观异常特征归纳,发展为对烃类组分的叠加改造、配分模式以及相关特征的微观规律研究;将以往烃类组分仅作为有机质参与金属成矿的表征现象,发展为一种应用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作用和规律的研究工具和手段。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从矿质的初始富集到活化转移、富集成矿、直至矿体形成后的变质改造整个过程,烃类作为重要的伴生组分始终参与其中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全面而系统地研究烃类组分在各类金属矿床以及不同地质体上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一方面有利于成矿流体来源性质、成矿特征和成矿模式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实际金属矿产勘查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杨慧[5](2005)在《广东省金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资源量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地球化学块体是地球上某种元素高含量的巨大岩块。由于其所具有的巨大的成矿元素供应量,为大型或巨型矿床或矿集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本文系统介绍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及其应用于资源潜力预测的方法技术。在总结广东省区域地质特征及金矿成矿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1:20万区域化探所取得的Au分析资料,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的原理及方法,圈定了广东省Au地球化学块体共9个,并详细描述了Au地球化学块体的空间分布及谱系特征,以及块体内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初步分析了块体演化过程及与已知矿床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广东省内中型以上的金矿床全部产于块体内,地球化学块体中丰富的成矿元素供应量为矿床的形成,特别大中型矿床或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块体的规模反映了块体所在区域的成矿能力,块体规模越大,其形成的大型矿床的可能性就越大。块体中的矿床具体产出位置因不同的成因类型而有所不同:由于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蚀变破碎带型矿床,其产出部位一般与块体中元素浓集中心吻合好;产于碳酸盐岩或碎屑岩中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其所在块体中元素含量层次较少且没有明显的浓集趋势,矿床在块体中的位置需要综合研究该类型矿床的成矿富集条件确定。最后利用块体内的金属供应量与已知矿床的资源量关系,对块体的成矿率进行计算,块体或异常的成矿率为0.05%1.07%,根据成矿率分别对全省块体按2.0ng/g、4.0 ng/g两个含量级次的潜在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分别为813吨和550.97吨。

毛晓冬[6](2003)在《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文中提出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滇黔桂地区发现卡林型金矿后,九十年代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的发现,是我国在东南沿海该类型金矿床的首次重大突破。金矿体和银矿体都严格受控于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z)和三叠系上统小坪组(T3x)之间的层间构造破碎带,呈似层状或大透镜状分布。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30~50°,下部较缓(15~30°)。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其间常见数十米厚的糜棱岩带。伴随金、银矿化的围岩蚀变以硅化(形成多期石英和玉髓)、泥化(形成伊利石、地开石、少量高岭石)和硫化物化(形成黄铁矿、辉锑矿、雄黄、雌黄、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其次是重晶石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金以次显微金(少量自然金)分布于黄铁矿、石英微裂隙或者它们的边缘或吸附于伊利石的边缘。银矿则以含硫盐和单硫化物(如辉银矿、螺状硫银矿)产出,并见少量的自然银。主要的含银矿物包括深红银矿、硫锑铅银矿、辉锑银矿、银黝铜矿、辉银矿,其次还有脆硫锑银矿、淡红银矿、硫锑铜银矿。 金矿具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显着特征,却与银矿共存在同一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内,这一特征又非完全意义上的卡林型金矿。近十年国内许多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对该矿床分别从地层、岩石、矿物、矿床及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对矿床进行了诸多研究(杜均恩,等,1993,1996;南颐,1993;林毓川,等,1993;夏萍,等,1996;张生,等,1997,1998;梁华英,等,1998,2000;关康,等,1997;林建南,2000),相继提出了构造蚀变岩(杜均恩等,1993)、热水沉积(夏萍,等,1996)、热(卤)水溶滤(饶家光,等,1997)、热液交代(张生,等,1997)等不同成矿模式,但对于矿床上金、下银金银分离的原因讨论得却不多,而对于矿床的形成年代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通过对金、银矿矿石及围岩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不同:金可能来源于矿区周围的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地层,银则来源于粤西地区广泛分布的中-古元古代地层(云开杂岩)。 通过对金、银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测试及前人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讨论了金、银矿床δ 34S特征。在δ 34S分布图上:金矿δ 34S的分布呈波浪式,说明硫源较复杂,银矿δ 34S分布呈塔式,反映硫来源单一。运用平克尼一拉夫特法作出的△34 δ SStn-Py和△34SSp-Gn对δ 34SA和δ 34SB关系图上,分别得到金矿和银矿成矿热液δ 34S∑s为-1.0‰~+1.6‰和+0.8‰~+6.0‰,证明金矿硫来源以深源硫和有机还原成因硫(地层硫)为主,银矿硫源为无机还原成因硫,揭示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硫来源上的一定差异。 测定的金、银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钳同位素组成变化幅度较大,在单阶段增长曲线图上均呈线性分布,金矿石拟合直线与μ=8.64的普通铅单阶段增长曲线相切,表明金矿石铅乃普通和放射成因的两阶段混合而成的异常铅,单阶段演化方程计算结果显2002年成都理工大学博士论文示,金矿石混合铅的正常端元在1048.IMa前已从它的放射性母体中(源区)分离出来,铅的来源最大的可能是云开地区老于1048.IMa的中元古代地层;按两阶段异常铅演化方程,给定假设的含异常铅矿物的结晶时间的可能范围(晚三叠世到古近纪)t:二227一23.3Ma,计算得到对应tl二1225.91357.IMa,也表明异常铅来源于中元古界,属两阶段演化的产物;银矿石铅同位素组成部分落在金矿石的铅异常直线上,说明银矿石异常铅是富’。了Pb的端元铅与金矿石的两阶段异常铅(普通铅和放射性异常铅)的不同比例混合铅,是三阶段演化的异常铅: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反映金矿石铅的壳源性质,而银矿石铅则有壳慢混合源的特点。 金银矿床原生矿石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硅质矿石、钙硅质矿石和铝硅质矿石。似碧玉岩(j aspero记)构成了硅质矿石和钙硅质矿石,主要由次生石英、黄铁矿及少量重晶石、雄黄、雌黄、伊利石、地开石等组成,次生石英含量上一般为70%一90%,具典型热液交代和交代残余结构,普遍发育典型的构造岩的角砾状构造、碎裂构造、碎斑构造、微裂隙及孔洞构造,无沉积岩结构构造。含金银似碧玉岩主要由成矿过程中硅化作用形成,经显微镜下观察,其硅化作用在金矿化期可划分为四期,银矿化阶段为一期。含金银似碧玉岩稀土元素组成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呈右倾斜式展布,Ce轻度负异常,几乎全部样品均为Eu负异常,与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显着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截然不同,所以似碧玉岩非热水沉积作用和海水沉积作用产物,而是热液交代所致,说明金银矿床不是发生于海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的热水沉积成因,也不是SEDEx型矿床,而是低温热液交代矿床。 长坑一富湾金、银矿床,上金、下银,彼此互不重叠、互不包容,分别构成独立的金矿体和银矿体。金矿具有微细浸染型金矿(miero一desseminated gold deposit)的特征,与银矿紧密共生,通常,卡林型金矿床中金、银含量比大于1,部分矿床还达到100:1,而长坑一富湾金银矿床却小于1,甚至达到1:10或l:100,使该矿床变得非常独特。为深入了解金银矿床成矿时代

毛晓冬,黄思静[7](2002)在《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金、银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前人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 ,系统讨论了金、银矿床δ3 4S的特征。在δ3 4S分布图上金矿δ3 4S的分布呈波浪式 ,说明硫源较复杂 ,银矿δ3 4S分布呈塔式 ,反映硫来源较单一。运用平克尼 -拉夫特法作Δ3 4S辉锑矿 -黄铁矿 和Δ3 4S闪锌矿 -方铅矿 对δ3 4SA 和δ3 4SB 关系图 ,分别得到金矿和银矿成矿热液δ3 4SΣS为 - 1 0‰~ +1 6‰和 +0 8‰~ +6 0‰ ,进一步证明金矿硫来源以深源硫和有机还原成因硫为主 ,银矿硫源为无机还原成因硫 ,揭示出金、银矿床成矿物质硫来源上的一定差异。

蔡明海[8](2002)在《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桂东-粤西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矿床时空分布、中生代构造变形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了桃花金矿、东桃铅锌矿和长坑-富湾金银矿的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区内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了成矿区带,厘定了矿床成矿系列:探讨了成矿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区域热流值增高是区内构造动力学机制转换和成矿的动力来源的新认识。长坑-富湾金银矿石英Rb-Sr等时线测年值(长坑金矿128±3Ma,富湾银矿62±1.7Ma)表明其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表明,长坑金矿受早白垩纪(K1)滑脱构造控制,富湾银矿则与晚白垩(K2)控矿构造进一步伸展滑脱有关。金银矿是同期不同阶段的产物,控矿构造的差异导致了金银矿体的空间分离。通过桂东大瑶山隆起区内桃花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S、Pb、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研究,提出了桃花金矿属沉积-改造成因,成矿过程经历了早寒武世沉积富集、加里东晚期岩浆热液成矿和后期热液改造成矿,后者为主成矿期的新认识。主成矿期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48±10Ma,属燕山早期。金浸取试验结果表明,桃花金矿矿石中的金以微细-超微细金为主。桃花金矿成因的新认识对大瑶山隆起区找金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东桃铅锌矿区构造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期逆掩推覆(Rb-Sr等时线年龄为426±15Ma)和燕山早期滑覆作用,成矿受产于奥陶系砂岩和页岩中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矿石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52±3Ma,代表了热液改造成矿时代。东桃铅锌矿的成矿过程经历了中奥陶世初始沉积富集和燕山早期热液改造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早期推覆、后期滑覆,成矿受滑覆构造控制的构造模式在桂东-粤西地区具有普遍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本项目组在富贺钟古生代拗陷区发现了一种新类型锡矿(观音山锡矿),锡矿体严格受近SN向断裂构造控制,并以少硫化物为特征,其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这种构造蚀变岩型锡矿在南岭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成矿年龄数据和矿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作者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成矿单元(湘桂成矿单元和华夏成矿单元)和6个成矿区带(富贺钟W、Sn、Sb、Pb、Zn成矿区、三水Au、Ag、Cu、Pb、Zn成矿区;大瑶山-怀集Au、Cu、Pb、Zn成矿带:博白-岑溪-罗定-广宁Au、Ag、Cu、Pb、Zn成矿带;信宜-廉江Au、Cu、Pb、Zn、Sn成矿带:新兴-阳春Cu、Pb、Zn、Sn成矿带)。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是区内2个最重要的成矿期,且自北西至南东(大瑶山隆起区→云开隆起及周缘→粤中三水盆地)中生代成矿时代总体显示出由老到新的演化趋势(150Ma±→70Ma±)。研究区内有色、贵金属矿床可分为7种类型,即:剪切带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型、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微细浸染型和沉积-改造型。本文厘定了7个矿床成矿系列和3个成矿系列组合。其中,湘桂成矿单元有:Ⅰ-燕山早期中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W、Sn、Sb、Pb、Zn矿床成矿系列:Ⅱ-燕山晚期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W、Sn矿床成矿系列;Ⅲ-燕山早期构造-热事件有关的Au、Ag、Cu、Pb、Zn矿床成矿系列。上述三个成矿系列可归并为一个成矿系列组合,即燕山期岩石圈构造转换-伸展剪切有关有色的、贵金属金属成矿系列组合。华夏成矿单元有:Ⅰ-燕山早期中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Au、Ag、Cu、Mo、W、Sn矿床成矿系列:Ⅱ-燕山晚期中酸性-酸性花岗岩类有关的Au、Ag、Cu、Mo、Pb、Zn、W、Sn矿床成矿系列:Ⅲ-韧性剪切带有关的Au、Ag矿床成矿系列:Ⅳ-加里东晚期构造-热事件有关的Au矿床成矿系列。上述4个成矿系列进一步归并为2个成矿系列组合,即:1-加里东晚期岩石圈挤压收缩有关的Au矿床成矿系列组合;Ⅱ-燕山期岩石圈构造转换-伸展剪切有关的有色、贵金属金属成矿系列组合。通过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区内岩石圈构造经历了201×106~277×106a之间碰撞挤压、152×106a~163×106a间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换及80×106a~120×106a之间伸展剪切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成矿作用集中于中侏罗纪和白垩纪,分别与区内构造转换和伸展剪切构造阶段相对应,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转换是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一级控制因素,矿床定位则受局部动力学转换部位控制。根据中生代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分析数据进行了热流值的计算,前加里东期平均热流值为A=2.33μw/m3,海西-印支期A=3.07μw/m3,燕山早期A=4.52μw/m3,燕山晚期A=4.47μw/m3,表明中生代时期区内热流值大幅度增高,热流值的增高导致了岩浆的底辟侵位和岩石圈的减薄,区内构造动力学机制转换和成矿的动力主要源自岩石圈自身热流值增高。

郭家松[9](2001)在《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文中提出对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矿化区内有剪切带型、破碎带型、层控型、裂隙型等四种金矿化类型 ,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黄家厅,苏世川,洪尧萍[10](1985)在《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及火山作用》文中研究表明 序言笔者有机会于1981年至1983年期间参加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区金属矿产成矿远景区划工作。在工作期间,得到山东、安微、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局及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作,系统全面地搜集了东南沿海七省区(其范围:郯庐断裂及其南延赣江断裂以东、渤海湾以南,包括福建、浙江全境和山

二、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广东信宜贵子地区锡金矿成矿综合信息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1.3.1 区域地质调查
        1.3.2 区域物化探及遥感工作程度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岩浆岩
        2.1.3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航磁场特征
        2.2.3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成矿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4 区域地球遥感背景
        2.4.1 罗定-阳春地区遥感构造解译与成矿
        2.4.2 信宜-罗定地区遥感概况
    2.5 区域矿产分布特征
        2.5.1 区域矿产概况
        2.5.2 区域主要典型矿床特征
        2.5.3 区域成矿规律
第3章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特征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特征
        3.1.2 岩浆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构造特征
    3.2 地球物理特征
        3.2.1 岩石磁性特征
        3.2.2 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样品采集及元素含量总体特征
        3.3.2 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3.3.3 综合异常评序
    3.4 遥感影像特征
        3.4.1 遥感影像特征
        3.4.2 遥感解译分析
第4章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研究
    4.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
    4.2 锡坪锡钼铁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4.2.1 地质找矿标志
        4.2.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4.2.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4.2.4 遥感找矿标志
第5章 主要矿种区域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5.1 主要矿种区域找矿模型
        5.1.1 金矿找矿模型
        5.1.2 锡矿找矿模型
    5.2 成矿远景区圈定原则及特征
        5.2.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原则
        5.2.2 成矿远景区的特征及评价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成矿地质背景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技术路线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进展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2.1.1 矿床基本特征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构造
    3.4 区域岩浆岩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5.1 地球物理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
        4.1.9 线理、面理特征
        4.1.10 小结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6 初步结论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
        5.1.1 天井山金矿
        5.1.2 小贺金矿点
        5.1.3 白石坑金矿点
        5.1.4 捉马金矿点
        5.1.5 新岭脚金矿点
        5.1.6 大片金矿点
        5.1.7 璜尖金矿点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
        5.4.3 硫同位素示踪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流体中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及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有机质、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
    2.1 有机质对金属元素的初步富集作用
    2.2 有机流体是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成矿的重要介质和催化剂
    2.3 有机—金属络合物是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形式
    2.4 有机质参与金属成矿的作用极为广泛
    2.5 有机流体及其烃类组分是寻找金属矿的重要标志
第3章 流体中烃类组分的测试和研究方法
    3.1 烃类组分测试方法
    3.2 地质流体中烃类组分的研究方法
    3.3 不同类型地质体烃类组分特征比较
第4章 典型锡多金属矿烃类组分特征研究
    4.1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
    4.2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高峰100 号矿体烃类组分特征及成因探讨
第5章 部分金矿床烃类组分特征研究
    5.1 山东招远夏甸金矿烃类组分特征与幔源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5.2 陕西马鞍桥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烃类组分特征与成矿作用探讨
第6章 烃类组分在实际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6.1 烃类组分在内蒙古柴胡栏子金矿应用效果
    6.2 烃类组分预测辽宁瓦家堡子隐伏铅锌矿体的应用效果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广东省金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资源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地球化学块体方法概述
    1.1 勘查地球化学概述
    1.2 地球化学块体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概况
    1.3 地球化学块体的基本概念
    1.4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进行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
    1.5 地球化学块体方法技术简介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金矿成矿特征
    2.1 广东省金矿资源概况
    2.2 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
第三章 Au 地球化学块体特征
    3.1 Au 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
    3.2 块体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3.3 Au 地球化学块体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块体的金资源潜力预测
    4.1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进行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
    4.2 基于地球化学块体的广东省金资源潜力预测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成果
    5.2 主要结论
    5.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6)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关键词
前言
第1章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1 区域地层
    1.2 区域断裂
    1.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基本地质特征
    2.2 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第3章 似碧玉岩成因
    3.1 似碧玉岩的岩石学特征
    3.2 似碧玉岩的化学组成
    3.3 似碧玉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第4章 矿床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4.1 矿石及围岩微量元素组成
    4.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时代讨论
第5章 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包裹体类型
    5.2 包裹体均一温度Th(℃)
    5.3 盐度和密度
    5.4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
    5.5 流体包裹体成分
第6章 三水盆地演化
    6.1 大地构造背景
    6.2 晚古生代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3 中生代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4 古近纪沉积史及盆地演化
    6.5 盆地演化与岩浆岩
    6.6 三水盆地演化阶段
第7章 矿床区域对比与成矿模式
    7.1 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
    7.2 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
    7.3 长坑-富湾、滇黔桂及美国内华达卡林型金矿特征对比
    7.4 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区域成矿预测
图版及图版说明

(7)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3 总硫同位素组成
4 结论

(8)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依据和意义
    2.研究简史及现状
    3.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4.野外和室内的工作量
    5.创新之处以及主要进展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及构造单元划分
        1.1.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研究简史
        1.1.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2 区域构造特征
        1.2.1 区域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
        1.2.2 主要区域性断裂带及其特征
    1.3 中生代(含部分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
        1.3.1 花岗岩类岩石的时空分布特征
        1.3.2 花岗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3.3 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
        1.3.4 成矿花岗岩类岩石时空分布及其成矿作用
    1.4 区域构造发展与成矿的关系
        1.4.1 基底形成成矿阶段
        1.4.2 盖层沉积成矿阶段
        1.4.3 板内变形成矿阶段
    1.5 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1.5.1 富贺钟W、Sn(Mo、Bi、Sb)异常带(Ⅰ)
        1.5.2 大瑶山-怀集Au异常带(Ⅱ)
        1.5.3 中苏-陆川-岑溪Au、Ag多金属异常区(Ⅲ)
        1.5.4 新兴-阳春W、Sn、Mo、Cu、Pb、Zn综合异常区(Ⅳ)
        1.5.5 高村河台-新州Au异常带(Ⅴ)
        1.5.6 高明三水异常带(Ⅵ)
第二章 典型矿床研究
    2.1 河台剪切带型金矿床
        2.1.1 成矿地质条件
        2.1.2 矿床地质特征
        2.1.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2.2 长坑-富湾微细浸染型金、银矿床
        2.2.1 成矿地质条件
        2.2.2 矿床地质特征
        2.2.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2.3 桃花沉积-改造型金矿床
        2.3.1 成矿地质条件
        2.3.2 矿床地质特征
        2.3.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2.3.4 桃花金矿与穆龙套金矿床特征的对比
    2.4 东桃沉积-改造型铅锌矿
        2.4.1 成矿地质条件
        2.4.2 矿床地质特征
        2.4.3 矿床成因
    2.5 观音山构造蚀变岩型锡矿
        2.5.1 成矿地质条件
        2.5.2 矿化特征
        2.5.3 矿床成因初步分析
第三章 有色、贵金属矿床区域成矿规律
    3.1 成矿时代
    3.2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与成矿区带划分
        3.2.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3.2.2 成矿区带划分
    3.3 成矿区带基本特征
        3.3.1 富贺钟钨、锡、锑、铅锌成矿区(Ⅰ)
        3.3.2 三水金、银、铜、铅锌成矿区(Ⅱ)
        3.3.3 大瑶山-怀集金、铜、铅锌成矿带(Ⅲ)
        3.3.4 博白-岑溪-罗定-广宁金、银、铜、铅锌成矿带(Ⅳ)
        3.3.5 信宜-廉江金、铜、铅锌、锡成矿带(Ⅴ)
        3.3.6 新兴-阳春铜、铅锌、锡成矿带(Ⅵ)
    3.4 成矿系列
        3.4.1 成矿系列的划分
        3.4.2 成矿系列的特征
    3.5 成矿的控制因素
        3.5.1 变质基底对成矿的制约
        3.5.2 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
        3.5.3 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
        3.5.4 构造作用对成矿的控制
第四章 中生代成矿动力学机制及区域成矿模式
    4.1 研究区中生代构造体制及其演化
        4.1.1 海西-印支期板块碰撞及逆冲推覆作用
        4.1.2 燕山早期构造体制转换
        4.1.3 燕山晚期的伸展剪切
    4.2 成矿动力学机制探讨
        4.2.1 区域动力系统转换对成矿的控制
        4.2.2 局部动力系统转换对成矿的控制
    4.3 成矿动力来源
    4.4 中生代区域成矿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四、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2]广东信宜贵子地区锡金矿成矿综合信息与找矿预测[D]. 吕东霖. 吉林大学, 2016(09)
  • [3]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陈昌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4]流体中烃类组分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及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D]. 徐庆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5]广东省金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资源量预测[D]. 杨慧. 中山大学, 2005(03)
  • [6]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作用[D]. 毛晓冬. 成都理工大学, 2003(04)
  • [7]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J]. 毛晓冬,黄思静.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2(01)
  • [8]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动力学研究[D]. 蔡明海.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2(04)
  • [9]广东和平苏坑金矿化地质特征[J]. 郭家松. 矿产与地质, 2001(S1)
  • [10]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及火山作用[J]. 黄家厅,苏世川,洪尧萍. 福建地质, 1985(04)

标签:;  ;  ;  ;  ;  

广东和平素坑金成矿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