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N“日本空调冷暖信息”简介

JARN“日本空调冷暖信息”简介

一、JARN《日本空调供暖和制冷信息》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航[1](2021)在《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减少供暖制冷用户的燃气耗气量核查工作消耗的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工作效率,本项目开展了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能耗合理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对于供暖用户的耗气量核查,最直观的方式是对该用户进行能耗模拟,综合考虑其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供暖系统运行效率以及室外气象参数,得出较为精确的理论耗气量与实际耗气量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合理。但是对于燃气管理部门来说,其辖区内的供暖、制冷建筑数量庞大,无法逐一获取建筑参数进行详细的模拟,尤其是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建筑窗墙比、体型系数等难以获取的关键性建筑热负荷影响参数。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应用在较大供暖范围内的整体性评价方法。作者依据国家对供暖、制冷用户的相关规定,简化了建筑热负荷模拟所需的参数,且通过随机采样、回归分析等方法处理关键参数,总结出了一个耗气量估算模型,并充分地考虑到了模拟误差,设计并引入数据验证了建立在用户耗气量模拟偏差度这一概念上的能耗合理化评价流程,对样本范围内的用户进行了能耗合理化评价分析,将0-80%的模拟偏差度确定为合理的偏差范围,对少数偏差度为负的用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其偏差原因,排除偷盗气嫌疑。该算法在保证了耗气量分析准确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能耗核查的工作量。在进行能耗合理化评价的同时,作者还依据调研的资料,对决定耗气量的各项锅炉设备、建筑热负荷影响参数以及各项国家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究了主要的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的影响效果,保证合理化评价能够随着建筑的改造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对于能耗重点用户,作者设计并安装了燃气用户末端监测系统,对用户的燃气输入量以及锅炉输出热量的相关参数进行记录,并引入了广义互相关算法,通过多耦合参数分析判断不同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在实际用户的安装与模拟运行中得到了代表参数波动耦合的明显峰值,且求得了燃气输入波动与锅炉出水温度波动之间5分钟的时间延迟,证明了该系统能够完成实时的分析与预警。

徐昭炜[2](2021)在《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热泵因其安装便捷、使用灵活、高效节能等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空气源热泵供热能力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与建筑热需求随环境温度降低而升高的非稳定供需特性耦合在一起,造成空气源热泵长期处于部分负荷工况运行。针对当前应用中存在的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评价方法不完善、系统运行能效影响因素权重量化分析方法缺失、系统部分负荷运行策略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基于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分析,对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影响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表征方法。通过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分析,揭示了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下启动过程和待机过程对能效损失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的影响,对国内外空气源热泵测评标准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计算方法进行修正,解决了仅考虑单一损失因素造成测评差异的问题。其次,建立了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方法。设计了空气源热泵启停循环运行非稳态实验,对3套不同结构和配置的低环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启停循环运行损失与运行工况、机组配置等有关,不同机组的启动性能差异较大。通过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验证了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影响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表征方法的准确性。然后,构建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开展了北京市103套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运行性能实测,结果表明不同系统运行能效存在明显差异。引入热力学完善度表征稳定运行性能,建立了运行时间、待机时长与运行能效损失的解析关系,构建了可量化计算稳态性能衰减、启动损失、待机损失和除霜损失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分析模型,辨识分析了6个项目运行能效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不同项目的启停循环运行损失占比介于9%~17%之间。最后,提出了基于供需匹配的动态回差控制运行策略。揭示了运行回差对部分负荷工况运行能效提升的影响机制,利用建筑与系统热惯性对室温波动的平抑作用,采用优化运行回差控制以降低启动损失,采用循环水泵与热泵启停联动控制以降低待机损失。建立动态仿真模型论证其可行性后,经项目实测验证,在日均室外温度为-1.7℃的典型日,可减少启停次数接近80%,提升系统能效超过25%,降低系统耗电量超过33%。本文提出的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方法和系统运行策略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能效提升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小涵[3](2021)在《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能达成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与环境友善的一种建筑。在建筑能耗中,公共建筑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办公建筑数量最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办公建筑能耗,尤其是对老旧办公建筑开展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哈尔滨位于我国寒区,供热/制冷所产生的能耗较大,地源热泵技术作为绿色建筑中的重要节能手段,可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因此,本文针对寒区老旧办公建筑供热制冷耗能量大的问题,结合地源热泵技术等绿色建筑节能手段对其进行节能改造与研究。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地区一供暖示范工程,对其三年供暖期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地源热泵进出水温度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变化,且三年进出水温差基本在4℃左右;三年供暖期能效比均在3.15以上;土壤温度的下降速率均随室外温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地源热泵三年供暖期单位面积电价比传统集中供暖价格分别降低了 33.50%、31.90%、30.28%。实验结果表明地源热泵在寒区建筑供暖中具有可行性。在实验结果基础上,利用数值分析软件(TRNSYS)搭建建筑负荷和地源热泵系统模型,针对三年供暖期相关参数进行了模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值进行对比,比较发现误差均未超过允许值5%。针对哈尔滨市一老旧办公建筑,基于地源热泵运行系统,在冬季供热条件下,增加夏季制冷工艺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办公建筑的舒适性。数值研究结果显示供热季、供冷季能效比在3.26、4.25左右,经一年供热供冷土壤温度下降约2.59%。本文设计地源热泵系统在夏季增加制冷后,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符合绿色建筑节能要求。为更好地改善土壤温度的恢复,增加太阳能补热措施,分别模拟埋深100m、350m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单一地源热泵进行对比,找出最优方案。比较发现当埋深为350m时供冷季与供热季系统能效比在4.26、3.27左右,均高于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下降率分别降低了 0.41%、1.35%,证明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比较了地源热泵及其耦合系统与传统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性、环保性、经济性,同时结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相关评价。发现埋深350m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率最高且减排效果最好,初投资最低为118万元,年经营成本节省了近10.5万元且投资回收期最短,费用年值最低,最为经济。绿色建筑评分最高为82分。综合分析埋深350m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为最优寒区老旧办公建筑供热制冷改造方案。

PAK CHOL[4](2021)在《夏热冬冷区的平壤铁路客运站节能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运输是国家的重要交通手段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朝鲜经济建设也正在进入迅速发展的途径。最近几年来朝鲜已经进入了新经济发展时期,同时国家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现状来看,朝鲜国土面积大部分为山区,因而铁路运输对于国家来讲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行业,但是传统的和新建的火车站之间差异不大,并没有设计理念的创新。而且火车站建成年限已久,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严重落后于当代社会要求,特别是候车区等功能空间的能耗问题非常突出。铁路客运站的室内热舒适度是衡量其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设计的潜力也很大。如何进行室内空间节能改造保证热舒适度,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从空间设计和室内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研得出朝鲜火车站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区域气候特征和室内环境为主,火车站站房改造与模拟验证,从而得出为保证火车站室内热环境的新设计方法。并且为以后新建或对于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可以提供节能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平壤铁路客运站节能改造的研究,不仅可以减少建筑能耗,还可满足旅客对火车站室内环境的服务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本文以平壤铁路客运站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铁路客运站室内环境改善问题,运用现当代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完成对平壤铁路客运站进行实际改造的应用实践以及理论验证研究,满足当代旅客对乘车环境的要求,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供方法指导。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阐述研究背景与当代朝鲜铁路客运站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气候特征、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室内环境的调研,得出平壤铁路客运站的能耗现状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得出的对铁路客运站的调研结果,建立平壤铁路客运站的标准计算模型,采用分析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对标准模型从气候条件、室内环境感受等方面进行改造研究,得出其与建筑能耗及节能之间的关系,提出铁路客运站站房节能技术。然后,考虑作为公共交通建筑的火车站特点,从室内人员数及人员行为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关系出发,以功能空间布局及流线组织为主,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视域分析方法,采用Depthmap空间分析软件对平壤铁路客运站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平壤火车站的可达性评价及优化方案,将功能空间改造方案与基于气候适应的火车站房节能技术相结合,从而得出对平壤火车站站房的节能改造及设计方案,对朝鲜火车站新建或改建提供建筑设计依据。

刘科[5](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钱一栋[6](2020)在《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能源消耗总量快速攀升,夏季尖峰负荷不断上涨,建筑节能降耗压力巨大。此外,随着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这一可再生能源,以热泵技术供热(制冷)为主的地热能利用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旧面临着已开采量占比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为缓慢。本文以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绍兴镜湖新区平原河网为例,就平原河网水资源用于地表水源热泵进行了潜力研究。再以处于该地区的某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性能实测及对比等手段论证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该地区应用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实测结果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水资源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分析、取水水位安全分析、取水便捷性分析、水质适宜性分析、水温适宜性分析对绍兴镜湖平原河网水资源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该平原河网水资源可用作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冷热源且应用潜力巨大。(2)以绍兴镜湖平原河网下某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例。通过对冬季、夏季不同负荷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测,得出制热性能系数COP、制冷能效比EER等实测指标数据,并与常见系统进行能效比较。结果显示,供热期在消耗能源折算为相同量的标准煤下,水源热泵可以提供的热量为燃气锅炉的2倍以上。供冷期EER均优于对照的水冷式空调系统。通过与原空调系统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得出在现行工况下,增加投资的静态回收期为9.1年。(3)将与案例系统同处一栋建筑内的VRF系统作为对比对象。就单位面积能耗、室内热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达标率、用户热环境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具备相当的室内热环境参数达标率和用户热环境满意度的情况下,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冬季较VRF系统有更低的能耗,而在夏季则与VRF系统能耗基本相当。(4)通过案例空调系统实测工况与设计工况相比较,发现系统长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但运行策略按设计负荷配置并执行,导致系统出现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及能量供需不平衡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以策略优化为主,配合以水池容量选择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对蓄能水池进行仿真,掌握蓄能水池的运行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的具体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并就策略间转换提出可行的判定条件。通过对策略优化前后的经济性分析可知优化后系统全年累计节能量可达7.28万k Wh,降低运行费用3.11万元,降幅分别达到14.9%和14.2%。

符越[7](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礼静[8](2020)在《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寒冷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能耗研究》文中指出办公建筑能耗占比大、节能策略不足,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敏感性分析可以找到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在建筑新建、改造及运行过程中给设计者、管理者和工程人员等提供参考,明确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节能重点。本文首先对办公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利用Openstudio和Sketchup建立典型办公建筑——条形建筑和回字形建筑的基础模型。确定建立建筑模型的参数取值,包括办公建筑的体形参数、围护结构、室内得热和空调系统等相关参数。在动态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中根据调研参数,建立典型建筑的基础能耗模型。并构建办公建筑常用的六种空调系统形式——定风量系统、风机盘管系统、整体式热泵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输出能耗模拟结果。采用室温波动分析、逐月分项能耗、办公建筑实际能耗指标对比三种方式进行能耗模拟结果的验证。输出六种空调系统的照明能耗、制冷能耗、供暖能耗和建筑总能耗,分析典型办公建筑不同空调系统的能耗特征。利用Simlab对输入参数进行定义和抽样,生成1000个建筑模型,在Jeplus中调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批量计算。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SRC)和标准化秩回归系数(SRRC)两种敏感性分析方法对能耗模拟输出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能耗数据显示,采光控制照明较无采光控制照明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回字形建筑六种空调系统的各项能耗均高于条形建筑,得到了六种空调系统各项能耗的高低排序,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调系统能耗占比和总能耗占比统计。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回归系数(SRC)和标准化秩回归系数(SRRC)两者趋势基本相同;得到了影响条形建筑和回字形建筑的输入参数的重要性排序,并从设计参数和空调系统参数两方面给出了节能优化方案。

曹佳玲[9](2020)在《寒区沿江地铁站江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与高效换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能源以及大型公共交通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需要。热泵是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高效、环保、节能装置,整个热泵所消耗的能量仅为输出的能量中的一小部分。中国有大量城市在建或已获批建设地铁,地铁站建筑越来越多,地铁站空调系统所需的能源也与日俱增。若能将地铁站建筑与热泵因地制宜的结合起来,将能有效的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本论文对严寒地区哈尔滨的沿江地铁站的空调冷热源系统展开研究,分析江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与地铁站建筑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对哈尔滨的气候特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质、水温、水量等分析,得出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江水是比较合适的天然冷热源,论证了以江水作为沿江地铁站的冷热源的可行性。只是在具体实际应用中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其次,根据地铁站建筑项目实际情况,利用DeST软件模拟地铁站运行全年逐时动态负荷,设计三种不同江水源热泵系统以及江水取水方案,分别为直接式、间接式和闭式江水源热泵系统。利用TRNSYS软件对三种系统以及对比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全年系统运行的仿真模拟,并对系统能耗和性能等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效益上分析江水源热泵系统在地铁站应用比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越性。并搭建江水源热泵换热器结垢与防除垢实验台,分析研究流速、泥沙中值粒径以及含沙量对结垢影响和超声波系统对防除垢的影响。最后,从经济性、节能性以及环保效益等方面分析对江水源热泵系统的优越性,选出最适合地铁站建筑的是闭式江水源热泵系统。总之,超声波系统可以解决江水源热泵系统的结垢问题,为江水源热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与指导,闭式江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也为寒区地表水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泓[10](2020)在《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运行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被动实验房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工作是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的必由之路,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节能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研究方向。目前我国针对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实践主要借鉴国外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及建筑特征进行调整,形成地域化设计,建设示范项目。由于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较晚,具体技术路线下的运行研究成果较少,而具体的运行情况对分析相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运行效果及可行性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基于近零能耗建筑理论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超低能耗被动实验房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效果进行测试分析,找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优化模拟,分析优化改造后的能耗水平及效益。本文首先从近零能耗建筑基础理论出发,对定义框架内物理边界、平衡周期、衡量指标、能耗计算范围等因素进行限定。根据相关规范标准提出从室内舒适性、建筑能耗指标两方面对建筑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对国内外示范项目调研,总结近零能耗建筑常用技术措施。其次,以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超低能耗被动实验房为研究对象,介绍该示范项目设计理念、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措施及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对建筑运行情况进行实测,统计室内外热湿环境数据、记录运行能耗数据,基于测试数据分析室内热湿环境,从用能、产能角度对建筑运行效果做出评价。结合测试数据及现场测试观察对建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对建筑能耗产生的影响。再次,利用DesignBuilder能耗模拟软件对示范项目理想状态下能耗进行模拟,并根据实测数据与模拟数值之间的联系,估算出平衡周期内建筑能耗情况,对建筑运行做出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异及现存问题,对示范项目进行优化,分析各项技术措施对建筑运行能耗产生的影响,得出示范项目现有技术体系基础上各项技术组合优化模拟后的能耗情况。最后,评估优化模拟的效益,评价优化后的能耗情况。根据运行测试结果、存在的问题、能耗对比分析及最终优化结果探讨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方法,为寒冷地区近零能耗设计提供参考。

二、JARN《日本空调供暖和制冷信息》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ARN《日本空调供暖和制冷信息》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锅炉房配置与供暖建筑热负荷相关参数的调研分析
    2.1 供暖用户设备调研
    2.2 末端建筑调研与模拟分析
        2.2.1 供暖末端建筑调研
        2.2.2 模拟软件介绍
        2.2.3 建筑耗气量影响参数模拟分析
    2.3 节能措施改造对建筑耗气量的影响分析
        2.3.1 节能改造的参考依据
        2.3.2 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锅炉耗气量预测与核查方法研究
    3.1 历史数据分析
    3.2 耗气量估算模型的回归分析
        3.2.1 回归分析原理
        3.2.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3.2.3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检验)
        3.2.4 耗气量估算模型的确定
    3.3 耗气量评价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冷用户的耗气量面积指标分析
    4.1 基于温频法的制冷耗气量模拟
        4.1.1 建筑模型的设定
        4.1.2 温频气象参数生成与温频法计算过程
        4.1.3 DeST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冷负荷对温频法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
    4.2 基于Dest-H的制冷耗气量模拟
        4.2.1 建筑物概况
        4.2.2 建筑的基本参数设定
        4.2.3 模拟计算结果与历史实测数据对比
    4.3 基于标准能耗限值的制冷耗气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末端用户智能监测系统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
    5.1 末端用户监测设备的设计与安装
    5.2 广义互相关算法的模拟应用
        5.2.1 广义互相关算法简介
        5.2.2 广义互相关分析的模拟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机组部分负荷性能评价
        1.2.2 系统运行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1.2.3 系统运行策略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热力学模型研究
    2.1 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
    2.2 部分负荷因子表征方法
    2.3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实验研究
    3.1 部分负荷性能实验设计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系统
        3.1.3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稳态性能
        3.2.2 启动与停机过程
        3.2.3 不同工况下启停损失
    3.3 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4.1 运行性能实测
        4.1.1 测试和分析参数
        4.1.2 测试系统
        4.1.3 测试平台
    4.2 测试样本及结果
        4.2.1 测试地点和样本选择
        4.2.2 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4.3 运行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4.3.1 供水温度对性能的影响分析
        4.3.2 运行负荷率对性能的影响分析
    4.4 运行能效损失辨识
        4.4.1 稳态能效衰减因子辨识
        4.4.2 待机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3 启动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4 除霜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5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准确性验证
        4.4.6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5.1 运行策略优化方法
    5.2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5.2.1 动态仿真模型建立
        5.2.2 仿真模型验证
    5.3 运行优化策略模拟分析
        5.3.1 基于供需匹配的动态回差控制策略
        5.3.2 循环水泵启停联动控制策略
    5.4 运行优化策略效果实测验证
        5.4.1 控制策略设计
        5.4.2 运行效果分析
    5.5 运行优化策略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3)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耗背景
        1.1.2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4.2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1.4.3 地源热泵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图
2 寒区地源热泵运行状态分析
    2.1 实验运行分析概述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运行数据分析
        2.3.1 进出水温度变化
        2.3.2 系统COP变化
        2.3.3 土壤温度场变化
    2.4 运行费用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TRNSYS简介及模块介绍
        3.1.1 TRNSYS软件介绍
        3.1.2 地源热泵的TRNSYS系统介绍
        3.1.3 地源热泵模型假设条件
        3.1.4 主要模块简介
    3.2 展厅逐时负荷模型
    3.3 地埋管换热器模型
    3.4 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与验证
    3.5 办公建筑概况与负荷模型搭建
        3.5.1 建筑围护信息
        3.5.2 室内参数设计
        3.5.3 建筑空调时间安排
        3.5.4 办公建筑逐时负荷模型
    3.6 办公建筑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4.2 太阳能集热系统选型设计
        4.2.1 哈尔滨太阳能辐射及气候情况
        4.2.2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4.2.3 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
        4.2.4 太阳能集热器的参数计算
    4.3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
        4.3.1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仿真部件
        4.3.2 太阳能地源热泵模型假设条件
        4.3.3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型
    4.4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建筑评价与效益效果分析
    5.1 节能性分析
    5.2 环保性分析
    5.3 经济性分析
        5.3.1 初投资计算
        5.3.2 年经营成本
        5.3.3 投资回收期计算
        5.3.4 动态费用年值计算
    5.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能源指标
    5.5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夏热冬冷区的平壤铁路客运站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铁路客运站的实地调研
    2.1 朝鲜建筑气候特点
        2.1.1 朝鲜气候的一般特征
        2.1.2 建筑气候区划
        2.1.3 平壤气候特点
    2.2 影响人体热感受的因素
        2.2.1 环境因素
        2.2.2 个体因素
        2.2.3 人体热能量平衡
    2.3 研究对象的选取
        2.3.1 平壤铁路客运站的概况
    2.4 调研方法与方案
        2.4.1 调研方法
        2.4.2 测试方案
    2.5 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
        2.5.1 数据收集简介
        2.5.2 室外环境参数测试
        2.5.3 室内热环境测试
        2.5.4 功能空间布置以及流线分析
        2.5.5 问卷调查分析
        2.5.6 综合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客运站站房的节能改造
    3.1 改造的意义
    3.2 对现有平壤站站房的物理模型建立
        3.2.1 计算模型的简化
        3.2.2 室内热源设定
        3.2.3 围护结构
        3.2.4 通风
    3.3 对物理模型的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逐月能耗量分析
        3.3.2 各系统能耗量分析
    3.4 计算模型的改造研究
        3.4.1 节能改造要素
        3.4.2 节能改造要素的选择
    3.5 各节能要素的能耗量分析
        3.5.1 保温与隔热
        3.5.2 窗户优化
        3.5.3 遮阳
    3.6 本章小结
4 平壤铁路客运站改造模型的提出与节能设计
    4.1 对平壤站功能空间布局的分析
        4.1.1 分析方法
        4.1.2 平壤铁路客运站现状分析
        4.1.3 分析结果
    4.2 平壤火车站功能空间布局改造以及优化
        4.2.1 火车站站房功能要素
        4.2.2 平面模型的选定
        4.2.3 平壤站功能空间布局的改造以及优化
    4.3 基于节能技术的改造方案的确立及其能耗量分析
        4.3.1 根据候车室旅客行为及建筑平面布局的改造方案
        4.3.2 能耗量分析
        4.3.3 根据运营模式下空间利用方式的改造方案
        4.3.4 能耗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火车站现状与存在问题
        5.1.2 节能要素的选择与能耗分析
        5.1.3 火车站改造方法与能耗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平壤站室外天气状况(2020年8月7日~8月10日)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6)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源热泵空调技术研究
        1.2.2 楼宇柔性负荷下的需求响应研究
        1.2.3 热泵技术与蓄能技术结合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平原河网水资源利用潜力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区域水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研究方法
        2.1.2 取水水位安全性研究方法
        2.1.3 取水便捷性研究方法
        2.1.4 水质适宜性研究方法
        2.1.5 水温适宜性研究方法
    2.2 以绍兴镜湖新区平原河网为例的潜力研究
        2.2.1 区域水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研究
        2.2.2 取水水位安全性研究
        2.2.3 取水便捷性研究
        2.2.4 水质适宜性研究
        2.2.5 水温适宜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实测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建筑概况
        3.1.2 空调系统概况
    3.2 测试分析方法
        3.2.1 测试内容
        3.2.2 计算分析方法
    3.3 冬季供暖运行性能
        3.3.1 典型日测试结果及分析
        3.3.2 典型周测试结果及分析
        3.3.3 供暖运行性能评价
    3.4 夏季供冷运行性能
        3.4.1 典型日测试结果及分析
        3.4.2 典型周测试结果及分析
        3.4.3 供冷运行性能评价
    3.5 与常见系统的比较
        3.5.1 冬季性能比较
        3.5.2 夏季性能比较
    3.6 系统经济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运行效果及能耗对比分析
    4.1 测试分析方法
        4.1.1 测试对象选取
        4.1.2 系统能耗计量
        4.1.3 室内温湿度环境测试
        4.1.4 人员主观评价调查
    4.2 系统单位面积能耗
        4.2.1 水源热泵系统能耗计量
        4.2.2 VRF系统能耗计量
        4.2.3 能耗对比分析
    4.3 室内温湿度环境
        4.3.1 水源热泵系统室内温湿度环境
        4.3.2 VRF系统室内温湿度环境
        4.3.3 温度、相对湿度环境对比分析
    4.4 使用人员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4.4.1 温度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4.4.2 相对湿度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4.5 本章小结
5 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5.1 优化方向选择
        5.1.1 蓄能系统初始设计
        5.1.2 实际工况与设计工况对比
        5.1.3 优化方向选择
    5.2 蓄能水池仿真模拟
        5.2.1 软件选用
        5.2.2 模型建立
        5.2.3 模型验证
    5.3 现行策略分析
        5.3.1 冬季策略分析
        5.3.2 夏季策略分析
    5.4 策略优化及模拟验证
        5.4.1 优化后运行策略
        5.4.2 模拟验证
    5.5 策略优化后经济性分析
        5.5.1 对比方法
        5.5.2 冬季运行策略优化前后经济性对比
        5.5.3 夏季运行策略优化前后经济性对比
        5.5.4 全年节能降费
    5.6 策略间转换判定条件
        5.6.1 冬季策略转换
        5.6.2 夏季策略转换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7)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1.1.2 农村住宅能耗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1.3.4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2.1 综合评价法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3.1 评价目标一致
        2.3.2 核心内容相通
        2.3.3 科学的互补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2.5 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3.2 地域气候特征
        3.2.1 地域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3.4.2 能耗构成水平
        3.4.3 调研测试方案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建筑遮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4 遮阳措施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6.4.2 分项权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7.2.2 清单分析
        7.2.3 环境性评价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4 分项权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8.2.1 研究方法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8.3 数学模型
        8.3.1 无量纲化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8.4.1 节能性
        8.4.2 经济性
        8.4.3 环境性
        8.4.4 设计与创新
        8.4.5 评价结果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8.6 试评价
        8.6.1 建筑基本信息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8.7 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寒冷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现状
        1.1.2 节能与敏感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办公建筑节能研究进展
        1.2.2 敏感性分析在建筑能耗研究中的应用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2 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
        2.2.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2.2.2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
    2.3 典型建筑模型的建立
        2.3.1 气候特征
        2.3.2 体形参数
        2.3.3 围护结构
        2.3.4 室内得热
        2.3.5 空调系统
    2.4 敏感性分析理论研究
        2.4.1 抽样方法
        2.4.2 敏感性分析方法和软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Energyplus的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能耗模拟计算程序
    3.3 能耗模拟结果验证
        3.3.1 室温波动分析
        3.3.2 逐月分项能耗
        3.3.3 办公建筑能耗指标
    3.4 能耗特征模拟分析
        3.4.1 冷负荷和热负荷
        3.4.2 照明能耗
        3.4.3 空调系统能耗
        3.4.4 总能耗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敏感性方法的能耗分析及优化
    4.1 引言
    4.2 敏感性分析程序
    4.3 建筑能耗的敏感性分析
        4.3.1 制冷能耗
        4.3.2 供暖能耗
        4.3.3 照明能耗
        4.3.4 总能耗
    4.4 节能优化方案分析
        4.4.1 输入参数重要性排序
        4.4.2 设计参数优化方案
        4.4.3 空调系统参数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寒区沿江地铁站江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与高效换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表水源热泵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表水源热泵研究现状
        1.2.3 水源热泵换热器结垢研究现状
        1.2.4 地铁空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地铁站江水源热泵系统设计
    2.1 江水源热泵可行性分析
        2.1.1 项目介绍
        2.1.2 松花江水文研究
        2.1.3 松花江哈尔滨段最大供热能力
    2.2 系统设计
        2.2.1 开式江水源热泵系统
        2.2.2 闭式江水源热泵系统
        2.2.3 两种系统对比
    2.3 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型
        2.3.1 方案一
        2.3.2 方案二
        2.3.3 方案三
    2.4 开式江水源热泵系统取水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江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模拟分析
    3.1 地铁站负荷模拟计算
        3.1.1 DeST软件简介
        3.1.2 建筑物概况
        3.1.3 模型建立
        3.1.4 地铁站负荷统计
    3.2 基于TRNSYS的系统能耗模拟
        3.2.1 TRNSYS软件简介
        3.2.2 系统主要应用模块
        3.2.3 系统模型建立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能耗分析
        3.3.2 性能系数分析
        3.3.3 水温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江水源热泵换热器结垢与防除垢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法与原理
        4.1.1 江水源换热器结垢原理
        4.1.2 超声波防除垢强化换热原理
    4.2 实验系统
        4.2.1 实验台设计
        4.2.2 实验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处理
        4.3.2 流速对江水源热泵结垢影响
        4.3.3 泥沙中值粒径对江水源热泵结垢影响
        4.3.4 含沙量对江水源热泵结垢影响
        4.3.5 超声波系统对江水源热泵防除垢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江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性分析
    5.1 经济性分析
        5.1.1 初投资分析
        5.1.2 运行维护费用分析
    5.2 节能与环境效益分析
        5.2.1 节能性分析
        5.2.2 环境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运行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被动实验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问题及环境污染
        1.1.2 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近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近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近零能耗建筑理论基础与节能技术
    2.1 近零能耗建筑基础理论
    2.2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方法
        2.2.1 室内舒适性
        2.2.2 建筑能耗指标
    2.3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措施
        2.3.1 国内外示范建筑节能技术
        2.3.2 低层近零能耗公共建筑适用节能措施
    2.4 小结
第3章 示范项目设计策略及运行分析
    3.1 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济南地区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潜力
        3.1.3 设计理念与目标
    3.2 建筑设计及节能技术措施
        3.2.1 建筑方案设计
        3.2.2 节能技术措施
        3.2.3 可再生能源利用
        3.2.4 节能率计算
    3.3 测试内容、方案及过程
        3.3.1 测试的内容与目的
        3.3.2 测试方案介绍
        3.3.3 建筑能量关系及测试过程概况
    3.4 运行分析与评价
        3.4.1 室内舒适性
        3.4.2 用能产能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示范项目近零能耗目标影响因素与优化
    4.1 示范项目建筑能耗模型
    4.2 影响示范项目近零能耗目标因素分析
        4.2.1 模型可靠性验证及结果分析
        4.2.2 用能产能影响分析
    4.3 建筑用能优化
        4.3.1 建筑遮阳设计
        4.3.2 可变体形设计
        4.3.3 室内功能空间组织优化
    4.4 太阳能光伏系统
        4.4.1 发电量影响因素及优化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5 组合优化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优化改造效益估算及近零能耗目标方法探讨
    5.1 优化改造效益估算及评价分析
    5.2 寒冷地区实现近零能耗目标途径探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附录一 国内部分示范项目汇总分析

四、JARN《日本空调供暖和制冷信息》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供热制冷用户耗能合理化评价及能量核查技术与方法研究[D]. 李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D]. 徐昭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
  • [3]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D]. 王小涵.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4]夏热冬冷区的平壤铁路客运站节能改造研究[D]. PAK CHOL.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6]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 钱一栋. 浙江大学, 2020
  • [7]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寒冷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能耗研究[D]. 张礼静. 山东大学, 2020(11)
  • [9]寒区沿江地铁站江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与高效换热研究[D]. 曹佳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10]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运行分析与优化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被动实验房为例[D]. 张泓.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JARN“日本空调冷暖信息”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