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胫骨结节骨折的治疗——8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航[1](2021)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讨论经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与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以指导胫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研究方法:从一段时期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通过对相关指标统计、对比,总结规律,应用实践。本次研究收集了自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将使用髌上、髌下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所收集的病例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B组使用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两组不同入路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跟踪回访,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三个月johnerWruhs临床优良率,术后三个月HS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P:0.000)、出血量(P:0.000)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P:0.000)短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P:0.022)小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44)小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三个月HSS评分(P:0.000)高于B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P:0.317)、住院时间(P:0.669)、术后三个月johner-Wruhs临床优良率(P:0.839)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经髌上、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胫骨骨折的治疗都具有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而经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少软组织损伤、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并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于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具有一定优势。
陈辉璜[2](2021)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9月期间采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共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7岁-51岁,平均26.4±12.3岁;左膝11例,右膝7例;按照改良Meyers-Mc KeeverZaricznyj分型标准:II型10例,III型5例,IV型3例,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运动伤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天-52天,平均12.8±13.0天,2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余均为新鲜骨折。记录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收集术前、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患侧及健侧膝关节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月、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对整体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分钟-182分钟,平均102.1±37.4分钟;术后随访6月-26月,平均17.7±6.6月。术前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34分-53分,平均41.7±5.0分,Lysholm评分为32分-48分,平均38.1±5.4分;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6分-97分,平均89.9±4.0分,Lyshmol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1.6±3.7分;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8分-98分,平均93.4±3.1分,健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3±3.2分,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4.0±3.3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6±3.4分。检验结果示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较术前、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月均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整体较健侧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膝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都能顺利回归正常运动及生活;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块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骺损伤及活动度缺损等并发症。结论: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具有全镜下操作、无需建立胫骨隧道、不受骨折类型限制、探查范围广、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相对稳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牛竞辉[3](2021)在《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目的: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不良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而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同样被认为是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但是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仍未见研究报道。下肢扭转包括有股骨扭转和胫骨扭转,而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和胫骨扭转角分别为衡量上述二者的常用指标。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的改变,旨在探讨早期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0只一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后肢(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包括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30膝),未施行任何手术操作。于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及兔子成熟时(手术后5个月时)对兔子后肢行CT扫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股骨前倾角或后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SPSS 2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于髌骨外侧脱位手术结束即刻,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前倾角及胫骨扭转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大白兔成熟后,股骨颈一般在股骨后髁冠状面之后,呈股骨后倾。于手术后5个月,实验组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5.50±6.13°)较对照组股骨后倾程度(股骨后倾角:-10.90±4.74°)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胫骨扭转角(7.17±7.25°)和对照组胫骨扭转角(4.47±6.34°)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144)。小结:幼年新西兰大白兔髌骨脱位后可以导致股骨后倾的改变。所以早期髌骨脱位可能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此发现丰富了髌骨脱位的病理学,为髌骨脱位和下肢扭转力线异常带来了新的思考。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影响目的:髌骨脱位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常见疾病。髌骨脱位的病人时常伴随着髌股关节发育不良,同时动物实验证实了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引起髌股关节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但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了。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通过增加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促进成骨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分泌,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因此,BMP-2、RunX-2及ALP的表达与成骨水平密切相关。然而,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是否存在成骨水平改变,而此改变是否与滑车发育有关,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应用幼年新西兰大白兔制做髌骨脱位模型,观察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形态及其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RunX-2及ALP表达的变化,以探讨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分子机制。方法:本项研究选用30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为左后膝(30膝)行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对照组为右后膝(30膝)未行任何手术。于手术后2周、6周和10周各处死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取双侧股骨远端行Micro-CT(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Micro-CT),观察并测量滑车沟角度和滑车沟深度,及选定区域内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的ALP、BMP-2、RunX-2的表达水平。取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MP-2及RunX-2的表达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行绘图及数据处理,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Micro-CT下观察及测量:髌骨外侧脱位手术后6和10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股骨滑车深度明显较小、而股骨滑车沟角明显较大(P<0.05),同时实验组目标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中BV/TV、Tb.N和Tb.Th明显减低,而Tb.Sp则显着增高(P<0.05)。髌骨外脱位手术后2周,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qRT-PCR检测:髌骨外侧脱位术后2和6周,实验组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BMP-2、ALP及RunX-2的光密度值(MOD值)均显着较其对照组低(P<0.05),BMP-2、RunX-2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在脱位术后10周时,BMP-2、ALP和RunX-2的MOD值,BMP-2和RunX-2 mRNA转录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幼兔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软骨下骨组织中成骨水平较低,与成骨相关的BMP-2、RunX-2及AL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有关。这些可能与早期髌骨脱位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相关。第三部分髌骨脱位的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动物实验证实早期髌骨脱位可以导致股骨滑车及髌骨发育异常,且早期复位脱位的髌骨可改善股骨滑车发育。而临床上已验证早期髌骨复位治疗可有效改善发育不良的股骨滑车形态。但髌骨形态发育是否同样获得改善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本研究纳入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的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测量其髌骨形态指标,并与无髌骨不稳的对侧膝关节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患者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治疗后髌骨形态发育的改变。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因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行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或髌内侧支持带成型术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术的儿童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9.9岁(7岁~12岁)。观察组为手术侧膝关节(22膝)、对照组为对侧无髌骨不稳症状的膝关节(22膝)。应用Kujala评分对手术前及手术后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患者髌骨的稳定性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行双侧膝关节CT检查,对双侧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髌骨Wiberg角、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股骨滑车沟角和股骨滑车沟-胫骨结节间距进行测量,并计算髌骨Wiberg指数。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将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8.0±3.3个月。在手术后的随访过程中,所有病人在体格检查中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阴性,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均为阳性、对照组则均为阴性。在观察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倾斜角、髌股适合角及滑车沟角较其手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对比对照组,髌骨横径、髌骨厚度和髌骨Wiberg角在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手术前,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74±0.06)较其对照组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0.64±0.04)明显增高(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髌骨Wiberg指数(0.67±0.05)与其对照组髌骨Wiberg指数(0.65±0.04)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观察组中,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比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明显减小(P<0.05);而在对照组,手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髌骨Wiberg指数与其手术前髌骨Wiberg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在骨骺未闭合且患有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儿童中,行软组织手术矫正有效治疗后,其髌骨形态发育可获得明显的改善。并且其股骨滑车沟角明显减小,有益于维持其髌股关节正常对合关系的稳定性。第四部分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v.s.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目的:内侧髌股韧带重建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主要方法,重建韧带固定方法很多,但依然具有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和花费大的缺点。我们发明了一种髌骨内侧钻取半隧道,外侧打结的固定方法。此法保证了一定腱骨接触面积,髌骨骨量丢失不大,且髌骨侧没有内置物。本研究描述了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法。对应用此种方法行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和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价两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手术方法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0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育性髌骨脱位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T组)和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组(F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髌骨侧两条半隧道的固定方式,T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行单根肌腱双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F组患者取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行两根肌腱四束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于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均采用髌骨外推恐惧实验对髌骨稳定性进行评价。于手术前及术后采用膝关节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于术后36个月,行Crosby-Insall评级,并对患者主观感受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36个月行膝关节CT检查,并测量髌骨倾斜角和髌股适合角以评估髌骨和股骨滑车的位置关系。除此之外,记录手术后随访过程中,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膝关节感染和关节僵硬等病例。应用SPSS 21.0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术后观察指标与其术前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学处理的T组38位患者(38膝)和F组38位患者(38膝),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36个月。手术前患者的性别比例、手术时的年龄、患膝的左右侧比例等一般资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Kujala评分和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患侧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均为阴性。组内比较:T组和F组于术后1个月及术后36个月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及髌骨倾斜角较其术前均明显变小(P<0.05),并且术后36个月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手术前显着提高(P<0.05)。患者主观感受调查问卷显示T组92%患者和F组97%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组间比较:手术后36个月时,F组患侧膝关节髌股适合角和髌骨倾斜角均较T组明显减小(P<0.05),并且F组Kujala评分及Crosby-Insall评级优秀率均较T组显着提高(P<0.05)。同时,T组有30位(79%)患者和F组有37(97%)位患者认为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T组中的28(74%)位患者及F组中36(95%)位患者认为自己可以恢复到术前运动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所有患者均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也未发现髌骨骨折或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小结:采用髌骨半隧道的固定方式,应用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及双根自体肌腱四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对于治疗发育性髌骨脱位都是安全的手术技术,同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随访结果。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方式,获得了比单根自体肌腱双束重建方式更好的临床结果和影像学结果,或许是髌股韧带重建更好的手术方式。结论:幼兔早期髌骨脱位后可导致下肢扭转发育异常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并且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与其软骨下骨组织成骨水平降低有关。临床上,对复发性髌骨脱位儿童早期行软组织矫正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髌骨乃至股骨滑车的形态发育;这些研究显示早期髌骨脱位及治疗对下肢生长发育的影响,提示我们髌骨脱位是一种发育性疾病。目前针对髌骨脱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手术。通过对行该术式的发育性髌骨脱位病人临床随访,采用双根自体肌腱四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较单根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或许是更好的手术方式。
周鹏[4](2021)在《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评估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第一部分:方法:取猪膝关节2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双头加压空心螺钉组(A组);缝线桥结合外排锚钉组(B组);经胫骨隧道缝线桥组(C组)。将标本制作成Meyers-MckeeverⅢ型骨折模型分别按照上述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对骨折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首先进行循环负载测试,即将所有标本在0-60N的负载下运行10个周期,记录初始位移大小。循环负载测试完成后,将前向的胫骨剪切力以1mm/s的速度作用于胫骨,对每个样本进行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直至内固定物完全失效,记录峰值负载、屈服负载与内固定失效类型情况。结果:循环负载检测结果发现:C组的初始位移为1.01±0.27mm,明显小于A组(2.39±0.24 mm)和B组(2.50±0.32mm)的初始位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结果示:B、C两组的峰值负载分别为509.25±22.38N、505.50±22.38N,皆明显大于A组(425.00±36.6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屈服负载分别为420.25±24.35N、424.63±18.41N,明显大于A组(385.88±27.4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分别观察到了不同的失效模式:A组失效是由于螺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B组失效是由于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4例)、ACL断裂(1例);C组失效是由于锚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3例)。结论: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与力学强度:其初始位移明显少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与缝线结合外排钉;其固定峰值负载与屈服负载皆明显高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而与缝线结合外排钉相当。第二部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经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青少年与儿童患者,术后通过MRI与X片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骨骺板损伤与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胫骨前向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侧-侧”差值及Lachman试验分级以评估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使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活动等级评分以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9~16岁,平均1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天,平均6.2天。12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X片与MRI示患者的骨骺板未发生损伤,术后3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较:ATT“侧-侧”差值[(8.6±3.1)vs.(1.5±1.5)mm]、Lachman试验分级[(0级:0例/I级:0例/II级:7例/III级:5例)vs.(0级:10例/I级:2例/II级:0例/III级:0例)]较术前明显减小、IKDC主观评分[(48.3±9.8)vs.(95±3.8)]、Lysholm膝关节评分[(53.9±6.7)vs.(92.2±6.7)]、Tegner活动等级评分[(3.2±1.7)vs.(8.3±1.5)]、ROM[(42.8±22.1)°vs.(133.2±2.5)°]较术前皆有改善。上述指标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启捷,刘兆杰,张金利,刘忠玉,李恩琪,赵宝成,郑玉晨,曹清,张弢,邢国胜[5](2020)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卢江枫[6](2020)在《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髌骨切除对幼年新西兰白兔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目的:滑车发育不良是髌骨不稳疾病中常见的解剖形态异常。髌骨的稳定与股骨滑车沟的几何形态密切相关。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新西兰幼兔髌骨切除术后的软骨下骨滑车沟及软骨滑车沟角度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为一月龄新西兰白兔48只。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两组:髌骨切除组(n=24)接受髌骨切除术,而对照组(n=24)只切开缝合皮肤,不切除髌骨。术后3个月及6个月作为测量时间点,分别处死一半动物。股骨远端进行切片后HE染色,测量参数包括术后3月及6月的软骨下骨滑车沟及软骨滑车沟。此外包括滑车沟上的最深处,内、外侧关节面中点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结果:术后3个月,对扫描后的切片进行软件测量,髌骨切除组软骨滑车沟角度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51.9°±2.4°及144.2°±1.5°,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的软骨下骨滑车沟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两组之间的软骨滑车沟及软骨下骨滑车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然而组内的两种滑车沟没有统计学差异。三个位置的软骨厚度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髌骨切除术后导致滑车沟扁平,可能是由于异常的机械应力导致软骨发生改变,继而软骨下骨滑车沟发生改变而引起。异常机械应力是滑车沟形态发育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基于三维模型的滑车发育不良形态学分析研究目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是髌股关节不稳的重要影响因素。Dejour分型在X线及MRI的一致性较差。此研究的目的是对滑车发育不良的纯侧位股骨3D模型进行评估分型。方法:将收集的2017年至2019年髌骨不稳病例96例(49人,34女,15男)髋膝踝三关节CT进行收集与分析。根据3D模型的纯侧位及CT图像,由资深外科医师进行分型。交叉点的位置及滑车外侧髁的形态(外侧髁突起或上滑车突起)作为分型的标准。结果:所有的滑车发育不良被分为四型。1型(7.3%):交叉点位于滑车近端区,无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2型(19.8%):交叉点位于滑车近端区,有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3型(13.5%):交叉点位于滑车远端区,无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4型(59.4%):交叉点位于滑车远端区,有外侧髁突起征或上滑车突起征。结论:在髌骨不稳的患者中,滑车发育不良的表现差异较大,但可归纳总结为4种分型。根据3D模型的纯侧位,这种分型可为临床使用滑车沟成形术治疗滑车发育不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第三部分内侧撑开截骨与外侧闭合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对髌股关节的影响目的:比较外侧闭合截骨术与内侧撑开截骨术治疗内侧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包括79例在2002年至2008年接受胫骨高位截骨的患者。术前、术后X线和CT用于评估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胫股角、胫股内外侧关节间隙。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系统评估关节炎的术前和术后程度。术前和术后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86.1个月。接受内侧截骨的患者,内侧胫股关节间隙有所增加。这反映内侧间室压力下降,AKS评分及LKS评分增加。内侧截骨的病人胫骨后倾角增大,外侧截骨术的胫骨后倾角减小。结论:内侧截骨术与外侧截骨术对于膝关节的功能改善相似。然而,内侧撑开截骨更容易导致髌骨低位及髌股关节炎;外侧闭合截骨更容易导致外侧间室关节炎。
李左安,林昊,高翔[7](2018)在《双固定锚钉系统微创治疗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9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9例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微创切开复位双固定锚钉系统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本科室从2011年9月至2017年2月中的9例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特点,使用微创切开复位骨折,用双固定锚钉系统固定治疗。9例患者依据Ogden分型,ⅠB型3例,ⅡA型5例、ⅢA型1例;其中男8例,女1例,左侧7例,右侧2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3.6岁;随访时间为9~18个月,平均13.7个月。评价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随访X线表现、术后膝关节HSS(hospital for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评分。结果全部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获得一期愈合,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度平均125°,HSS评分都为优,平均(95.0±0.1)分。结论微创切开复位并用双固定锚钉系统固定治疗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杜香平,张自明,赵黎,陈秋,丁晶[8](2013)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18例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2.817.1岁,平均14.3岁,左侧11例,右侧7例,均为单侧。其中,1例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再次出现同侧骨折。按照改良的Ogden分型将上述骨折(19例骨折)进行分型:I A:1例,II A:2例,II B:2例,III A:4例,III B:6例,IV B:3例,V B:1例。采用闭合复位长腿石膏外固定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按IIII型和IV、V型骨折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组比较,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18例患者获得平均13个月(63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平均12周),按Mosier评估标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所有患者结果均为优。IV、V型骨折行石膏外固定术后出现2例并发症,多于IIII型术后并发症(P<0.05)。结论对于有移位、粉碎性和(或)累及关节面的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黄钰坚,方挺松,曾雪伟,何伟红[9](2012)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都为男性)急性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例右侧,4例左侧。除1例为跌倒致伤外,其余5例为运动损伤。X线平片检查6例,CT平扫2例,MRI平扫3例。结果:X线平片表现,根据Ogden’s分型,1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6例均有髌骨上移征象。CT表现,2例ⅡB患者显示骨碎块移位,髌骨往上移位,其中1例合并髌骨陈旧性骨折。3例合并髌韧带撕裂,1例ⅡB型骨折合并髌韧带撕裂患者CT、MRI显示髌韧带肿胀,扭曲,T1WI、T2WI髌韧带信号增高。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急性胫骨结节撕脱性首选的影像方法,CT对骨折分型也有一定的帮助。怀疑有合并髌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时,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郑金文,池雷霆,李智,刘显东,王小兵,徐强[10](2011)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2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13~18岁,平均15.6岁;左侧13例,右侧9例。骨折采用Ogden改良分类法以及Ryu和Debenham、McKoy和Stanitski的补充进行分型:ⅠA型3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3例,ⅢA型6例,ⅢB型4例,Ⅳ型2例,V型1例。5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7例采用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2h;其中松质骨螺钉固定5例,交叉克氏针固定1例,张力带钢丝固定2例,1/3管型钢板和螺钉固定9例。结果 22例患者治疗后获平均22.7个月(10~81个月)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骨折愈合时间为8~16周,平均11.8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0~100分,平均98.3分。1例术后出现轻度内固定物皮肤刺激感,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股四头肌萎缩;1例出现髌下感觉减退;1例出现膝关节下蹲时疼痛,但症状轻微;3例胫骨结节出现较明显的突起,但无任何症状。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双下肢不等长或膝反张的发生。结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需急诊闭合复位,若骨折能良好复位且稳定性较好,则施以非手术治疗,否则早期采用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患者,1/3管型钢板和螺钉是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
二、青少年胫骨结节骨折的治疗——8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胫骨结节骨折的治疗——8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胫骨骨折的受伤机制 |
2.2 胫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
2.3 胫骨及相关关节解剖特征 |
2.4 胫骨骨折的诊断 |
2.4.1 病史 |
2.4.2 症状和体征 |
2.4.3 辅助检查 |
2.5 胫骨骨折分型 |
2.6 胫骨骨折的治疗 |
2.6.1 非手术治疗 |
2.6.2 手术治疗 |
2.6.3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
2.6.4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
2.6.5 儿童胫骨干骨折 |
2.6.6 外固定架 |
2.6.7 胫骨开放性骨折处理 |
2.7 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 |
2.8 相关并发症 |
2.9 小结 |
第3章 临床资料 |
3.1 研究对象 |
3.2 临床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手术方法 |
3.3.1 术前评估 |
3.3.2 麻醉方式 |
3.3.3 手术方式 |
3.4 术后护理 |
3.5 疗效评估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局限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学习经历 |
致谢 |
(2)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发育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幼兔髌骨脱位对股骨滑车发育及其成骨水平的改变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髌骨脱位儿童术后髌骨形态发育变化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发育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半隧道固定技术双束 V.S.四束 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髌股关节的生长发育及髌骨脱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治疗青少年与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
研究背景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髌骨切除对幼年新西兰白兔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三维模型的滑车发育不良形态学分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内侧撑开截骨与外侧闭合截骨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对髌股关节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儿童髌骨不稳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滑车成形术治疗髌骨不稳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双固定锚钉系统微创治疗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9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指标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8)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诊断和分型 |
三、治疗方法 |
1.保守治疗: |
2.切开复位内固定: |
3.术后处理: |
四、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随访结果 |
二、术后并发症 |
讨论 |
一、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特点 |
二、治疗措施 |
三、并发症分析 |
四、预后 |
(9)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 |
2结果 |
2.1 X线表现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3讨论 |
3.1损伤机制 |
3.2 X线、CT和MRI对骨折分型的应用价值 |
3.3生长板损伤的MRI应用价值 |
3.4并发症 |
3.5治疗及预后 |
4结论 |
四、青少年胫骨结节骨折的治疗——8例临床病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D]. 杨航.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D]. 陈辉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髌骨脱位对下肢扭转和股骨滑车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D]. 牛竞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 周鹏.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J]. 沈启捷,刘兆杰,张金利,刘忠玉,李恩琪,赵宝成,郑玉晨,曹清,张弢,邢国胜.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8)
- [6]髌骨切除后股骨滑车改变的动物实验研究及髌骨不稳的相关临床研究[D]. 卢江枫.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双固定锚钉系统微创治疗成人胫骨结节撕脱骨折9例疗效分析[J]. 李左安,林昊,高翔.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8(03)
- [8]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及并发症[J]. 杜香平,张自明,赵黎,陈秋,丁晶.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07)
- [9]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影像学诊断[J]. 黄钰坚,方挺松,曾雪伟,何伟红.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2(03)
- [10]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治疗[J]. 郑金文,池雷霆,李智,刘显东,王小兵,徐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09)
标签: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症状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胫骨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骨折的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