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译文语篇的连贯性(论文文献综述)
乔双艳[1](2020)在《模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表达 ——《中国现代奇迹》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做交替传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次实践报告以央视纪录片《中国现代奇迹》为素材,进行模拟交传实践。从口译实践内容上看,本纪录片包括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陈述部分,主要是一些背景知识,信息表达较为正式,多用书面语叙述,第二部分是中间穿插的很多采访,语言信息表达上比较口语化。本纪录片涉及较多习语和工程学上的知识。另外被采访者口述信息较为繁杂,不容易全都记住,讲话形式比较口语化,逻辑性不明显。从信息表达的特征来看,信息表达冗余和不连贯较为典型。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者作为信息传达和交流的桥梁,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完整传达原语讲话者信息的前提下,还要顺应目的语的文化和表达习惯,让信息充分有效地传递。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探讨了交替传译过程中如何来处理译者在信息表达的过程中出现的冗余,漏译,以及不连贯问题。通过具体的口译实践与反思,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括:顺应语境的压缩与整合,顺应语义的意译与增译,顺应语言结构的显化逻辑词与句式重组等解决方案。希望对解决同类纪录片交传过程中信息表达方面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邢璐[2](2020)在《释意理论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中译语连贯性问题实践报告 ——以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为例》文中指出陶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网络公开课作为知识交流共享的载体,在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间的交流与沟通。目前国内有大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公开课,对这一类公开课进行交传有利于使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次口译实践选取的语料为网络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的前两讲。该课程系统地讲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选取该课程作为语料进行口译实践,一方面可以使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本实践报告探讨了影响译语连贯性的原因,分别为信息冗余累赘、逻辑关系不清以及句子语义缺失,并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理论,发现通过省译重复同义信息和合译冗赘信息可以解决信息冗余累赘的问题;通过增译显性连接、重组逻辑顺序和调整逻辑连接词可以解决逻辑关系不清的问题;通过主被动句转换、增补缺失语义和阐释源语信息可以解决句子语义缺失的问题。希望在本文提出的译语连贯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可以在今后对公开课的口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贺佳[3](2020)在《学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交际基本指南》第五章、六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外的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将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文本进行汉译,有助于更多的大学生,尤其是英文专业、跨文化交际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鉴于此,笔者以跨文化交际专家珍妮弗·威利斯·里维拉(Jennifer Willis-Rivera)的着作《跨文化交际基本指南》(The Essential Guide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第五章——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关系与组织;第六章——跨文化交际和大众文化为汉译实践的材料,翻译并探讨此类文本翻译的难点及应对策略。通过认真研习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笔者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类文本的书面语特征及口语化特点,二者分别体现在原文本的理论阐述部分和事例作证部分;描述了规范的翻译流程——译前准备、译中事项及译后审校的各个要点;对中文译者感到较难处理的英文比较句、被动句句式,副词、形容词等词类,衔接与连贯等语言现象进行剖析,阐述了这些语言点的汉译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增词、删减句子主语、颠倒句子语序、活用标点符号等翻译技巧和方法。笔者发现学术类文本翻译虽然没有成文的原则,但可以从译者自助和读者他助的角度入手进行翻译和审校。译者自助是指译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系统学习该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译前准备;读者他助是指请该领域的专业学者审校术语翻译。通过译者和读者的协同作用,学术文本翻译的学术性、严谨性得以体现,译文质量也得以提高。笔者的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与完善,以期为今后的学术类文本翻译实践提供启发和借鉴。
贾立平,祝香丽[4](2020)在《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越来越完善,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也愈加频繁与紧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为了让饱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文学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中目的论以及此框架下的"译者主体性"来研究《丰乳肥臀》英译本中,译者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处理饱含中华文化信息的翻译,为译文注入新鲜活力,从而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启示。
周美亚[5](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务合同翻译工作者在商务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合同翻译的质量对于国家间的商务合作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素材为巴马丹拿集团国际顾问有限公司与独立广场设计咨询服务公司签订的商务合同英译汉翻译。译者从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济南金榜翻译公司实习,主要负责商务合同类文本翻译。根据目的论三大法则,译文内容应当与原文保持一致性,即译文必须符合忠实性法则。此外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行文习惯,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即译文必须符合忠实性法则。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际行为,因此译文必须符合交际目的,即译文必须符合目的论目的性法则。为了对合同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商务合同使用了大量成对出现的近义词,译者对合同中成对出现的近义词分别采取了直译和减译两种翻译策略。译者对法律性词汇和术语进行翻译时直接套用译入语相对应的表达,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和专业性。针对合同中出现的长难句,译者采取转译、长难句拆分、增译以及减译等翻译方法,保证译文通顺流畅。语篇翻译注重语篇的层次结构和语内连贯,力求译文再现原文的风貌满足读者期待。译者从四个方面撰写了此篇翻译实践报告。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包括“翻译实践背景和意义”、“翻译文本特点”、“翻译任务要求”等三个方面;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和“具体翻译过程”两个方面;第三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译者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分析目的论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指导性作用;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译者对本次合同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为商务合同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鲍存[6](2019)在《《建筑史之旅》(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此次翻译实践报告文本选自《建筑史之旅》(Travel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第二章“希腊建筑史之旅”。文本主要是对古希腊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风格构图、比例、布局和功能的介绍。此次翻译与研究,有助于国内读者对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洲后来的八大经典建筑设计风格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反思文化遗址的保护。本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翻译作品的材料来源、作者及作品简介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对原文的阅读分析、翻译方法和辅助工具的选择、译中难点和译后检查;第三部分是翻译实例分析,对一些重难点实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进行分析。词汇层面主要对建筑专有名词、普通词、介词短语的翻译和词类转换进行探讨;句法层面挑选了英语中的长难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语篇层面从语境、照应、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此次翻译实践让笔者更好地认识到灵活掌握英汉双语转换技巧、充分了解所涉及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拓宽研究领域外的知识储备是做好翻译的必要条件。
常培丽[7](2019)在《《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当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桥梁。与典籍、诗歌、小说相比,由于散文语言通俗易懂,受众更广,在向外推介中华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显着。中国着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学贯中西的集大成者。此次翻译报告选取了杨绛先生于96岁高龄时所着的一部散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为翻译材料。这部作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杨绛先生的人生哲思,后半部分记录了她一生中难忘的人和事。本翻译报告选取了作品的前半部分,即选取了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五章节作为翻译对象,以期推介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作品。此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以英汉对比为手段,不仅希冀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还希望准确转达原作的意旨。通过研读原文作品,笔者发现本次翻译任务的重点与难点主要集中在大量文化负载词和作品风格的传译上。在借鉴杨绛先生着名作品《我们仨》的英译本和归纳前人散文翻译策略的基础上,本文以范畴理论、刘宓庆的风格标记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指导,保证了译文的流畅自然,能够较好地顺应译入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以尽量满足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译入语读者的需要。本次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报告概述,包括撰写背景、撰写意义与目的、源语文本及作者简介和翻译报告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翻译重难点及应对策略和翻译校对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结合本翻译报告的重难点,从文化负载词、句子风格和语篇衔接等方面,运用范畴理论、风格标记论和顺应论相关理论对具体的汉英翻译实例展开了分析研究;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发现、收获与不足,为日后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刘慧[8](2018)在《The Talk Show Revolution:How TV and Radio Talk Shows Have Changed America(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的社会科学着作被大量引进,形成了庞大的翻译市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脱口秀变革:电视和广播脱口秀如何改变美国》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汉译作为翻译项目,运用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发现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寻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赖斯的文本类型主要有三大文本: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笔者认为所选文本是混合型文本。一方面主要阐述脱口秀历史发展的信息和观点,属于信息型文本;另一方面文本使用大量对话形式的英语口语,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属于感染型文本。文本类型理论关注的不仅是单词或句子层面,更是文本层面,讨论在这一层面如何达成交际以及实现对等。它有助于对语言功能、语言特点、交际情景、文本分类等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题材类文本翻译的特点。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从翻译任务描述、翻译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及翻译实践总结五方面进行。首先,笔者详细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与意义。同时简要阐述本次翻译任务的理论指导。其次,分析翻译文本的来源、内容以及特征。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描述整个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对。再者,针对文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式,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特殊词语的处理、长难句的翻译及语篇衔接策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翻译实践总结部分,从准备工作、学习态度、双语素养、译后审校、翻译方法等层面总结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的收获。同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译者的专业知识和翻译工具运用层面归纳翻译过程中的不足。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为历史题材类文本中的脱口秀翻译提供学习素材,为未来的脱口秀翻译者提供参考案例。二是笔者从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展开历史题材类文本的翻译,期望能提供新思路。受众深入了解脱口秀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向人们普及脱口秀的学术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学习中西思想文化、增强文化交流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三是立足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以批判性的视角正确审视国外电视节目媒体的内容,为中国的广播电视和媒体事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提供多维借鉴。
李玉[9](2018)在《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文中提出学术书评是对新出版学术着作的介绍和评价,主要发挥信息性和评价性功能,是各个学科话语社团的成员了解所在研究领域发展前沿的重要手段,为知识构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但它在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被视为学术文献的“二等公民”,这在学术语类系统中留下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学术书评写作视为社交活动和基于期待的实践,具有对话性和互动性。书评作者需要妥善处理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需要将自身投射到书评语篇中,依据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经验对目标读者的认知水平、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并通过对修辞手段的策略运用构建和维护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说服读者接受其论断的交际目标;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恰当处理与学术话语社团中其他成员的关系,通过文本间性与同行协商,将自己所做论断置于整个学科领域中,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对学术书评的这种认识,本研究以调整过的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结构模式和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类模式为分析框架,对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语篇的语类结构以及元话语资源的各个项目在各个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思维视角、文化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分析结果进行多维解读。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1)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英语国家的写作者如何在国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2)在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规约中,中国的写作者如何在国内语境下处理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并使用元话语资源?(3)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的修辞框架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分布有何异同?(4)如何对同一学科社团、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这些异同进行多维度解读?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我们从国际和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中选取10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篇(50篇为英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际期刊的书评,50篇为汉语语境下撰写的发表在国内期刊的书评),对语料中的语步、步骤和元话语项目进行人工的和基于功能的识别与标注,并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呈现英汉语书评语篇的“语步-步骤”结构和元话语项目的分布特点,并统计分析语步和步骤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元话语项目在不同语步和步骤中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使用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两者的共性为:(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英汉学术书评语篇都以语步1开始,其中以步骤4开头的语篇均占较大比例;语步结构都涉及语步的逆序、循环、套嵌等现象;语篇的发展趋势均为“整体”(语步1)-“局部”(语步2和语步3)-“整体”(语步4);对英汉语书评中各个步骤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7、步骤8、步骤10和步骤12为英汉语书评的必选步骤,步骤11为英汉书评的可选步骤。(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英汉学术书评中都使用了丰富的元话语资源;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均多于互动式元话语;消息来源标记语均是引导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态度标记语均是互动式元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话语类别;元话语项目多集中在语步1的步骤4、语步2的步骤8、语步3的步骤10和语步4的步骤12;元话语项目都多集中在作为书评主体部分的语步2和语步3。两者的差异表现在:(1)书评语篇修辞结构的构建方面:对四个语步在英汉书评语篇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发现,英语书评中的四个语步均为必选语步,在汉语书评中,语步1、语步2为必选语步,语步3为常规语步,语步4为可选语步;对语步结构的呈现方式和语步在书评语篇中出现频次的统计表明,英语书评的语步结构比汉语书评的语步结构复杂,英语作者在书评结构的构建中更具灵活性;英汉书评语篇在必选步骤和可选步骤的选项方面也存在差异,步骤3和步骤6在英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汉语书评中为必选步骤,步骤2和步骤9在汉语书评中为可选步骤,在英语书评中则为必选步骤;步骤3在英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使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它在实施介绍作者信息的修辞功能时,所评着作作者的所属单位这项信息在汉语书评语篇中出现较多,英语书评语篇则较少涉及。(2)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语步和步骤中的分布方面:总体说来,根据标准化处理过的使用频数,英汉语书评具有不同的修辞倾向,英语书评使用的元话语资源远远多于汉语书评,每一种元话语类别在英语书评中的使用也都多于汉语书评;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英语作者多使用单数第一人称代词“I”,用于凸显作者的论断和对学科社团所做的贡献。而汉语作者即使在单一作者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使用排他性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强调对集体的融入。英汉语书评语篇在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使用方面的相似之处表明,学术写作是一项基于话语社团的行为,同属于应用语言学学术书评语类话语社团的英汉语作者在书评语篇的撰写中遵循了相同的学科规约和语类规约,通过对书评语篇中人际关系的考察恰当地呈现修辞结构,并运用元话语手段在“语步-步骤”结构中实现交际意图,反映了英汉作者作为书评语类内部成员的身份,他们以这种群体内身份构建与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表明,思维模式、文化、语用等因素在语类强加的规约外也会对学术书评写作带来影响,来自英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以及处在国际、国内不同发表语境的书评作者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潜在的读者需求产生不同预期、对交际目标产生不同期待、对自身与学术话语社团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定位,并通过对语类结构和元话语资源的策略运用构建不同的人际关系,实现特定交际功能。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为Motta-Roth(1995)书评语类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对元话语项目在书评这个学界较少关注的语类中使用情况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元话语分类模式的应用范围,加深了人们对学术书评特征的了解;标识特定交际意图的元话语资源与实施特定交际功能的“语步-步骤”的结合,能更全面深入地展现学术书评语篇的互动性和策略性,为其他语篇类型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研究结果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文化和语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语类结构理论和元话语理论置于跨文化和多学科的语境下考察,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语类能力,掌握特定话语社团的语类规约;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元话语意识,帮助他们发展读者意识、掌握与读者建立关系的恰当手段、获取表达与协商态度的资源,并最终参与到特定社团的对话中;有助于培养学术写作新手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其发展更具批判性和更有效的学术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英语已成为世界“学术通用语”的语境下,本研究有助于学术写作新手了解国际学术领域的写作规约,迎合新的文化语境期待,有利于提升学术观点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达到传播学术思想、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
刘媛[10](2018)在《《犹他州风情》(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英语旅游文本的翻译需求逐年增加。然而,我国对旅游杂志翻译的系统研究较少,有关于英语旅游杂志的翻译也只有寥寥几篇。鉴于此,笔者以美国旅游杂志《犹他州风情》作为翻译实践材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旅游杂志《犹他州风情》英译汉翻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反思和总结。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将读者作为翻译的核心,认为译者要最大限度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对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除过引言和总结之外,本研究报告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犹他州风情》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包括翻译项目来源、翻译文本介绍。第二章是《犹他州风情》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第三章是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本部分主要探讨目的论在旅游杂志英译汉中的应用,并陈述将该理论与本项目翻译实际进行结合的理由。第四章是案例分析。以《犹他州风情》的翻译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总结笔者所应用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以及处理翻译难点的做法。笔者希望通过全面呈现此次翻译任务的执行过程和反思成果,为今后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借鉴,使中国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英语国家,促进旅游杂志翻译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译文语篇的连贯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译文语篇的连贯性(论文提纲范文)
(1)模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表达 ——《中国现代奇迹》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交替传译任务描述 |
2.1 任务描述 |
2.2 任务过程 |
第三章 交替传译中的信息表达问题 |
3.1 特殊语义与结构容易形成口译信息表达冗余 |
3.1.1 语义重复造成的信息表达冗余 |
3.1.2 并列句式造成的信息表达冗余 |
3.2 习语与专业词汇密集容易形成口译信息漏译 |
3.2.1 习语信息表达漏译 |
3.2.2 专业词汇信息表达漏译 |
3.3 口语信息零散容易形成口译信息表达不连贯 |
3.3.1 信息表达逻辑不明 |
3.3.2 信息表达方式零散 |
第四章 信息表达问题的解决方案 |
4.1 解决方案一:顺应语境的压缩与整合 |
4.1.1 压缩语义重复造成的信息冗余 |
4.1.2 整合并列句式重复造成的信息冗余 |
4.2 解决方案二:顺应语义的意译与增译 |
4.2.1 意译习语信息 |
4.2.2 增译专业词汇信息 |
4.3 解决方案三:顺应语言结构的信息衔接与连贯 |
4.3.1 显化逻辑词实现信息衔接 |
4.3.2 重组句式实现信息连贯 |
第五章 口译实践总结 |
5.1 译后反思 |
5.2 提高译者信息表达流畅性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释意理论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中译语连贯性问题实践报告 ——以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口译任务简介 |
2.1 任务描述 |
2.2 任务内容 |
2.3 任务意义 |
2.4 任务进度安排 |
三、口译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背景资料准备 |
3.1.2 设备和工具准备 |
3.1.3 音频特征分析 |
3.1.4 术语表的制定 |
3.1.5 释意理论综述 |
3.1.5.1 释意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
3.1.5.2 口译过程三程序与口译过程三角模型 |
3.1.5.3 释意理论对网络公开课口译的指导意义 |
3.2 译中过程 |
3.2.1 信息输入 |
3.2.2 信息整理 |
3.2.3 译语输出 |
3.2.4 应对突发事件 |
3.2.5 录音审核 |
3.3 译后整理与反思 |
3.3.1 音频与文本的整理 |
3.3.2 音频与文本的校对 |
3.3.3 口译评分表 |
3.3.4 译后反思 |
四、口译案例分析 |
4.1 汉英模拟交传的主要问题 |
4.1.1 信息冗余累赘 |
4.1.2 逻辑关系不清 |
4.1.3 句子语义缺失 |
4.2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解决策略 |
4.2.1 信息冗余累赘的解决策略 |
4.2.1.1 省译重复同义信息 |
4.2.1.2 合译冗赘信息 |
4.2.2 逻辑关系不清的解决策略 |
4.2.2.1 增译显性连接 |
4.2.2.2 重组逻辑顺序 |
4.2.2.3 调整逻辑连接词 |
4.2.3 句子语义缺失的解决策略 |
4.2.3.1 主被动句转换 |
4.2.3.2 增补缺失语义 |
4.2.3.3 阐释源语信息 |
五、口译实践总结 |
5.1 口译时译语连贯性问题的总结 |
5.2 口译时译语连贯性问题的建议 |
5.3 口译实践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附录3 术语表 |
附录4 口译评分表 |
致谢 |
(3)学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交际基本指南》第五章、六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与内容 |
1.2 翻译研究现状 |
1.3 翻译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研究平行文本 |
2.1.2 制定术语表 |
2.2 译中事项 |
2.3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文本分析 |
3.1 文本的语言类型 |
3.1.1 叙述语体的书面化 |
3.1.2 叙述语体的口语化 |
3.2 文本的语言特色 |
3.2.1 词汇特点 |
3.2.2 句式特点 |
3.2.3 语篇特点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词汇层面的翻译 |
4.1.1 专业词汇 |
4.1.2 副词和形容词 |
4.2 句法层面的翻译 |
4.2.1 比较句 |
4.2.2 被动句 |
4.3 语篇层面的翻译 |
4.3.1 形式上的衔接 |
4.3.2 语义上的连贯 |
第五章 结语 |
5.1 翻译总结 |
5.2 局限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4)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目的论视角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3 基于目的论对《丰乳肥臀》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分析 |
3.1 目的原则下方言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
3.2 连贯原则下粗暴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3.3 忠实原则下习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4 结束语 |
(5)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实践背景和意义 |
1.2 翻译文本特点 |
1.3 翻译任务要求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目的论概述 |
2.1.2 理论适用 |
2.2 具体翻译过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翻译过程 |
2.2.3 译后审校 |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策略 |
3.1.1 古体词的直译和增译 |
3.1.2 法律性词汇的套译 |
3.1.3 近义词连用的直译和减译 |
3.2 句子翻译策略 |
3.2.1 固定表达的套译 |
3.2.2 复杂长句的拆分翻译 |
3.2.3 短句顺译法 |
3.3 篇章翻译策略 |
3.3.1 语义连贯 |
3.3.2 语篇照应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经验与收获 |
4.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建筑史之旅》(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材料来源 |
1.2 作者简介 |
1.3 作品简介 |
1.4 选题意义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
2.1.2 翻译方法与原则的选择 |
2.1.3 翻译辅助工具的选择 |
2.2 译中难点 |
2.3 审阅、润色、定稿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专有名词的翻译 |
3.1.2 普通词的翻译 |
3.1.3 介词短语的翻译 |
3.1.4 词类转换 |
3.2 句法层面 |
3.2.1 定语从句的翻译 |
3.2.2 状语从句的翻译 |
3.2.3 被动句的翻译 |
3.3 语篇难点 |
3.3.1 语境 |
3.3.2 照应 |
3.3.3 词汇衔接 |
3.3.4 逻辑连接 |
4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附录 术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实践报告概述 |
1.1 撰写背景 |
1.2 撰写目的及意义 |
1.3 源语文本及作者简介 |
1.3.1 作者简介 |
1.3.2 源语文本内容简介 |
1.3.3 源语语言风格分析 |
1.4 翻译报告的结构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
2.1.2 翻译工具的选择 |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2 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应对策略 |
2.2.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2.2.2 原文风格的传译 |
2.2.3 文化语境的顺应 |
2.3 翻译校对 |
2.3.1 自我校对 |
2.3.2 在线校对 |
2.3.3 导师校对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3.1.1 范畴错位法 |
3.1.2 直译和意译法 |
3.1.3 音译和加注法 |
3.2 风格标记论下的句子翻译 |
3.2.1 对应式换码 |
3.2.2 重构式换码 |
3.2.3 淡化式换码 |
3.3 顺应论下的篇章翻译 |
3.3.1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
3.3.2 语境选择的顺应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新发现 |
4.2 经验与收获 |
4.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汉英对比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The Talk Show Revolution:How TV and Radio Talk Shows Have Changed America(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1.3 理论指导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内容 |
2.3 文本特征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原文本的细读 |
3.1.2 平行文本的梳理 |
3.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
3.1.4 术语表的制定 |
3.2 翻译过程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
4.1.1 历史背景词语的意义增补 |
4.1.2 比喻性词语的解释性翻译 |
4.1.3 俚语词语的转译 |
4.1.4 汉语四字格词语的运用 |
4.2 历史题材类文本中长难句的翻译 |
4.2.1 复合长句的翻译 |
4.2.2 排比句的翻译 |
4.3 历史题材类文本中的语篇衔接策略 |
4.3.1 同义词汇的复现 |
4.3.2 形容词物主性代词的省译 |
4.4 小结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术语表 |
致谢 |
(9)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元话语研究 |
2.1.1 元话语的定义 |
2.1.2 元话语的分类模式 |
2.1.3 元话语的研究视角 |
2.1.4 国内外元话语研究现状 |
2.1.5 小结 |
2.2 语类研究 |
2.2.1 语类概念的发展 |
2.2.2 语类的定义 |
2.2.3 语类与话语社团 |
2.2.4 语类研究的流派 |
2.2.5 小结 |
2.3 学术书评研究 |
2.3.1 书评研究的历史 |
2.3.2 学术书评的特征和功能 |
2.3.3 国内外学术书评研究现状 |
2.3.4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
3.1 Motta-Roth(1995)的书评语步分析结构 |
3.2 Hyland(2005a)的元话语分析框架 |
3.2.1 引导式元话语 |
3.2.2 互动式元话语 |
3.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3.3.1 本研究的书评语类结构分析框架 |
3.3.2 本研究的元话语分析框架 |
3.4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1 语料收集的原则 |
3.4.2 语料描述 |
3.4.3 分析程序 |
3.4.4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英汉学术书评的语类研究 |
4.1 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步分析 |
4.1.1 语步的总体分布 |
4.1.2 语步的循环与套嵌 |
4.2 英汉学术书评中的步骤分析 |
4.2.1 英汉学术书评中步骤的总体分布 |
4.2.2 英汉学术书评中步骤的具体分析 |
4.2.3 步骤的套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汉学术书评的元话语比较研究 |
5.1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总体使用情况以及在语步中的分布情况 |
5.1.1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中的总体使用情况 |
5.1.2 元话语资源在英汉书评语篇语步中的分布情况 |
5.2 引导式元话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2.1 逻辑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2.2 框架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2.3 消息来源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2.4 注解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3 互动式元话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3.1 模糊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3.2 增强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3.3 态度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3.4 交际主体标记语在英汉书评语步及其步骤中的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的多维度解读 |
6.1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思维模式视角 |
6.1.1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
6.1.2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6.1.3 归纳法和演绎法 |
6.2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文化视角 |
6.2.1 大文化 |
6.2.2 小文化 |
6.3 对英汉学术书评中语类结构和元话语使用情况解读的语用视角 |
6.3.1 礼貌策略 |
6.3.2 合作原则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理论启示 |
7.2.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犹他州风情》(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犹他州风情》翻译任务描述 |
1.1 项目来源 |
1.2 文本介绍 |
1.3 《犹他州风情》的文本特征 |
1.3.1 语言自然朴实 |
1.3.2 专有名词较多 |
第二章 《犹他州风情》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知识准备 |
2.1.2 翻译理论准备 |
2.1.3 翻译工具准备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 |
3.1 目的论简述 |
3.2 目的论对《犹他州风情》英译汉的翻译启示 |
3.2.1 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启示 |
3.2.2 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启示 |
3.2.3 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启示 |
第四章 目的论指导下的《犹他州风情》英译汉研究 |
4.1 案例分析 |
4.1.1 目的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
4.1.2 目的论指导下的句子翻译 |
4.1.3 目的论指导下的语篇翻译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译文 |
附录2 原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与译文语篇的连贯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表达 ——《中国现代奇迹》口译实践报告[D]. 乔双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释意理论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中译语连贯性问题实践报告 ——以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为例[D]. 邢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3]学术文本汉译实践报告 ——以《跨文化交际基本指南》第五章、六章为例[D]. 贺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 贾立平,祝香丽. 海外英语, 2020(04)
- [5]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翻译实践报告[D]. 周美亚. 天津大学, 2019(06)
- [6]《建筑史之旅》(第二章)翻译实践报告[D]. 鲍存. 郑州大学, 2019(08)
- [7]《走到人生边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常培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The Talk Show Revolution:How TV and Radio Talk Shows Have Changed America(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刘慧. 湘潭大学, 2018(02)
- [9]英汉学术期刊中应用语言学书评比较研究:语类与元话语[D]. 李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10]《犹他州风情》(节选)英译汉实践研究报告[D]. 刘媛. 西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