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资企业总机构如何提取管理费并在税前扣除(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1](2013)在《企业所得税改革与公司薪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薪酬激励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内学者围绕公司高管激励主要从“最优契约论”、“管理权力论”以及“政府管制”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近些年来,少量学者开始聚焦职工激励问题,探讨了职工工资的激励作用。然而在对公司薪酬激励制度的经验研究中,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对公司薪酬政策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事实上,公司的薪酬契约不仅内生于公司绩效,同时也会受到一系列外部税收政策的影响。企业所得税作为税收政策中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部分,是影响企业薪酬契约的重要推动因素。2007年3月16日,我国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内资企业适用的“计税工资制”,改为内外资企业都适用“实际发生的合理薪金支出可据实扣除”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企业激励高管、员工等放开了原先的“紧箍咒”,那么税收上这一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呢?鉴于本次所得税改革涉及工资薪金“限额抵扣”政策的取消,国外并没有类似的政策变化,因而此次变化为深入观察企业所得税对公司薪酬政策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以2007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为研究背景,首次从“财富分配、资源配置”这一维度探讨企业所得税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两个具体政策——劳动力成本的税前抵扣政策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影响,揭示了企业所得税是否是影响企业薪酬契约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考察了企业所得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的职工薪酬契约。随着“限额扣除”政策的取消,企业的职工工资显着提高,并且相较于税改前不受计税标准约束的企业,受约束企业提高的程度更为显着。然而,伴随着职工工资的提高,企业职工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并没有显着变化,反而略微下降。此外,随着“限额扣除”政策的取消,“税收侵占工资”现象也不复存在。本文其次考察了企业所得税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结果显示“限额扣除”政策抑制了高管货币薪酬激励的税盾收益,随着“工资帽”的取消,企业高管货币薪酬显着增加,并且货币薪酬对在职消费的替代程度也显着提高。与职工不同,“限额扣除”政策取消以后,企业高管货币薪酬的业绩敏感度也显着提高。此外,企业所得税税率对高管薪酬的抑制作用在“限额扣除”政策取消以后也随之消失。本文最后从税收角度探讨了企业所得税对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由于高管与职工税后成本下降的趋势有所不同,“限额扣除”取消后,高管与职工的工资级差进一步扩大,并且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工资级差扩大的则更为显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对企业所得税税收抵扣政策与薪酬政策关系的影响后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税改影响下薪酬契约存在不同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本次企业所得税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首次全面分析了企业所得税两个具体的税收政策对企业职工薪酬政策的影响,并从微观视角揭示了企业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初次分配的过程中对提高职工薪酬水平、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重要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戴诗友[2](200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三)》文中研究表明一、税前扣除的基本条件、一般原则和总体框架(一)税前扣除的基本条件从理论上讲,为取得应税收入实际发生的全部必要正常的支出都应允许在税前扣除,以确定净所得。《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
王海勇,金菁[3](2008)在《中国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允斌[4](2008)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解读》文中认为 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颁布实施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税收法律法规。新法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统一了税率,统一了税前扣除办法和
缪慧频[5](2008)在《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合二为一。新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与原制度相比,在纳税人、纳税义务、税率、收入、扣除、资产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税收优惠和反避税管理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变化,标志着新制度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国际性,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税师信息咨询中心[6](200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操作指南·精选》文中认为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顺利通过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第512号令批准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通过和公布,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两法并存的终结,宣告持续多年的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大功告成!这是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先锋之作",是中国"十一五"税收立法的"重头戏",也是国内、国外、各行各业万众瞩目的焦点,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本刊应读者要求,本期特推出由中税师信息咨询中心独家供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
神方立[7](2007)在《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区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于12月11日正式颁布,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为新法)的颁布实施为各
宋凤轩[8](2007)在《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所得税改革是当今世界税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当前财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世界所得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所得税国际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所得税减税改革波及全球,企业所得税税率明显下降并达到国际趋同;发达国家仍保持所得税主体地位,发展中国家所得税地位明显上升,税制结构出现了国际趋同;社会保障税得以普遍开征,各国所得税体系日趋完善;所得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所得税国际协调不断增强。从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改革,所得税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所得税地位有所增强,但是,所得税收体系仍不完善,所得税主体税种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所得税的调控功能亟需加强;企业所得税刚刚统一,还未付诸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需要改进,各项具体制度要素需要进一步调整;社会保障缴费虽已经有地税机关代征,但是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仍处于众说纷纭之中。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现状,既不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推进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加强所得税国际化研究,顺应所得税国际化发展趋势,借鉴世界所得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所得税改革,便成为所得税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论文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以所得税国际化为研究视角和主线,以所得课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并对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明晰了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同时,对所得税一体化理论、税收原则理论、最适课税理论、供给学派理论观点、国际税收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些成果不仅是研究所得税国际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中国所得税改革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和社会保障税制度的研究,从静态角度考察了国际上规范所得税制度的基本状态,为中国所得税改革和税制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共同特征的研究,从动态角度考察了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将来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趋势的研究,把握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和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基本经验,为中国参与所得税国际竞争和加强所得税国际协调明确了基本立场和原则。再次,作为整篇论文的过渡,论文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评价,并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方向与原则进行了总体阐述。关于所得税国际化的评价既呼应了论文所提出的相关经济、财政理论的观点,体现了相关经济思想与财政理念的发展和税收原则的转变,也是对所得税国际化具体内容的总结;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所得税国际化经验的借鉴,也明确了中国税制结构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确定了中国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的基本原则,还引导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个人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和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内容的详细论证。最后,论文对国际化发展视野下的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做了进一步研究。论文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国际化改革,论文回顾了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的历程,全面评价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宏观经济发展、微观经济运行、和谐社会构建及中国税制建设的影响,并指出了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个人所得税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论文回顾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并从税收模式、具体制度和征收管理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对策建议;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税问题研究,论文在对“费”与“税”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社会保障税收制度进行了具体设计。
刘佐[9](2007)在《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研究》文中提出
廖益新[10](2007)在《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制改革评析》文中研究指明与现行的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相比较,中国新近颁布的统一《企业所得税法》贯彻了公平税负、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原则,体现了进一步规范税制和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优惠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鼓励产业和技术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调控作用,以及加强对各种避税行为的控制防范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若干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
二、内资企业总机构如何提取管理费并在税前扣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资企业总机构如何提取管理费并在税前扣除(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所得税改革与公司薪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职工薪酬文献回顾 |
2.1.1 职工工资的相关研究 |
2.1.2 税收规制与职工薪酬 |
2.1.3 企业所得税税率与职工薪酬研究 |
2.2 高管薪酬文献回顾 |
2.2.1 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 |
2.2.2 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 |
2.2.3 政府规制与高管薪酬 |
2.2.4 企业所得税税率与高管薪酬 |
2.3 薪酬差距文献回顾 |
2.3.1 薪酬差距宏观层次的相关研究 |
2.3.2 薪酬差距微观层次的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背景 |
3.1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史回顾 |
3.2 工资制度的历史回顾 |
3.3 政府规制与企业薪酬 |
3.3.1 税收规制与企业薪酬 |
3.3.2 政府“限薪”与企业薪酬 |
第四章 企业所得税政策与职工薪酬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税收抵扣政策与职工薪酬 |
4.2.2 税率政策与职工薪酬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 |
4.3.2 变量设计 |
4.3.3 模型设计 |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单因素分析 |
4.4.3 多元回归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所得税政策与高管薪酬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税收抵扣政策与高管薪酬 |
5.2.2 税率政策与高管薪酬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 |
5.3.2 变量设计 |
5.3.3 模型设计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单因素分析 |
5.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所得税与内部薪酬差距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 |
6.3.2 变量设计 |
6.3.3 模型设计 |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单因素分析 |
6.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局限性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1、中文参考文献 |
2、英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三)(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前扣除的基本条件、一般原则和总体框架 |
(一) 税前扣除的基本条件 |
1. 真实性。 |
2. 相关性。 |
3. 合理性。 |
(二) 税前扣除的一般原则 |
(三) 税前扣除的总体框架 |
二、税前扣除的具体规定 |
(一) 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
1. 成本。 |
2. 费用。 |
3. 税金。 |
4. 损失。 |
5. 其他支出。 |
(二) 不得税前扣除的项目 |
1. 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
2. 企业所得税税款。 |
3. 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
4. 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 |
5. 公益性捐赠以外的捐赠、赞助支出。 |
6. 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
7. 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
(三) 准予扣除或限制扣除的项目 |
1. 工资薪金支出。 |
2. 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
3. 利息支出。 |
4. 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 |
5. 公益性捐赠支出。 |
三、资产的税务处理 |
(一) 资产税务处理的基本框架 |
1. 资产税务处理的主要内容。 |
2. 资产税务处理的历史成本原则。 |
(二) 资产的初始计价 |
1. 外购的资产。 |
2. 自行建造的资产。 |
3. 融资租入的资产。 |
4. 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 |
5. 盘盈的资产。盘盈资产的初始成本, 按同类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
(三) 资产的价值转移 |
1. 固定资产折旧。 |
2. 无形资产摊销。 |
3. 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 |
4. 存货成本的结转。 |
5. 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
(四) 资产的处置 |
(3)中国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纳税人 |
二、关于纳税义务 |
(一) 关于居民企业的判定标准。 |
(二) 关于所得来源地的判定。 |
三、关于税率 |
(一) 关于法定税率。 |
(二) 关于优惠税率。 |
四、关于收入 |
(一) 关于收入总额的组成。 |
1.不征税收入包括: |
2.免税收入包括: |
(二) 关于收入的确认。 |
五、关于扣除 |
(一) 关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 |
(二) 关于工资薪金税前扣除。 |
(三) 关于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 |
(四) 关于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 |
(五) 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 |
(六) 关于企业支付的管理费的税前扣除。 |
(七) 关于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 |
(八) 关于准备金的税前扣除。 |
六、关于资产的税务处理 |
七、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
(一) 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原则。 |
(二) 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定义。 |
(三) 关于清算所得的定义。 |
八、关于境外所得税收抵免 |
(一) 关于直接抵免。 |
(二) 关于间接抵免。 |
九、关于税收优惠 |
(一) 关于税收优惠的基本格局。 |
(二) 关于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 |
十、关于反避税管理 |
(一) 关于反避税管理的总体框架。 |
(二) 关于成本分摊协议。 |
(三) 关于防范外国受控企业 (CFC) 延迟纳税。 |
(四) 关于防范资本弱化。 |
(五) 关于一般反避税条款。 |
(六) 关于对补征税款加收利息。 |
(七) 关于纳税调整的追溯期。 |
(5)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纳税人 |
二、关于纳税义务 |
三、关于税率 |
四、关于收入 |
五、关于扣除 |
六、关于资产的税务处理 |
七、关于应纳税所得额 |
(一) 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定义 |
(二) 关于清算所得的定义 |
八、关于境外所得税收抵免 |
(一) 关于直接抵免 |
(二) 关于间接抵免 |
九、关于税收优惠 |
十、关于反避税管理 |
(8)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 |
1.4.1 框架结构 |
1.4.2 逻辑关系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1.5.1 论文选题角度独特 |
1.5.2 论文研究体系完整 |
1.5.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 |
第2章 所得税国际化概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所得税国际化概述 |
2.1.1 所得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2.1.2 所得税国际化的界定 |
2.1.3 所得税国际化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
2.1.4 所得税国际化的实质 |
2.2 所得税国际化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所得税一体化理论 |
2.2.2 税收原则理论 |
2.2.3 供给学派的减税观点 |
2.2.4 最适课税理论 |
2.2.5 国际税收相关理论 |
第3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
3.1 企业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
3.1.1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确定 |
3.1.2 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确定 |
3.1.3 对不同类型所得征税的处理 |
3.1.4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形式 |
3.1.5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
3.1.6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
3.2 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
3.2.1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 |
3.2.2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
3.2.3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 |
3.2.4 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 |
3.2.5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 |
3.2.6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
3.3 社会保障税制度设计的国际惯例 |
3.3.1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模式 |
3.3.2 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 |
3.3.3 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对象 |
3.3.4 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制度 |
3.3.5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管理 |
第4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
4.1 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经济背景 |
4.1.1 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的滞胀 |
4.1.2 原有所得税制的弊端 |
4.1.3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4.2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
4.2.1 降低税率并简化税率档次 |
4.2.2 拓宽所得税税基 |
4.2.3 减少优惠并加强征管 |
4.2.4 实行税收指数化措施 |
4.2.5 推行所得税一体化措施 |
4.2.6 社会保障税制度地位普遍提高 |
4.3 21世纪初期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 |
4.3.1 直接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 |
4.3.2 降低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 |
4.3.3 加快所得税一体化步伐 |
4.3.4 突出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
第5章 所得税国际化: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趋势 |
5.1 所得税国际竞争趋势 |
5.1.1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内涵 |
5.1.2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产生与发展 |
5.1.3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表现形式 |
5.1.4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影响 |
5.1.5 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 |
5.2 所得税国际协调趋势 |
5.2.1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积极意义 |
5.2.2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内容 |
5.2.3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方式 |
5.2.4 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发展趋势 |
5.3 区域所得税一体化趋势 |
5.3.1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背景 |
5.3.2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5.3.3 欧盟所得税一体化的借鉴 |
第6章 所得税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思路 |
6.1 所得税国际化的评价 |
6.1.1 所得税国际化顺应了经济财政思想的发展 |
6.1.2 所得税国际化贯彻了所得税收原则 |
6.1.3 所得税国际化促使了世界税制结构的趋同 |
6.1.4 所得税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6.2 中国所得税改革的基本原则 |
6.2.1 适度减税的原则 |
6.2.2 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 |
6.2.3 强化收入公平分配的原则 |
6.3 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思路 |
6.3.1 中国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与实现机制 |
6.3.2 中国所得税具体税种改革的指导思想 |
6.3.3 中国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的理性选择 |
第7章 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进程与评价 |
7.1 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历程 |
7.1.1 自发国际化改革阶段 |
7.1.2 自为国际化改革阶段 |
7.1.3 自觉国际化改革阶段 |
7.2 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社会效应 |
7.2.1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影响:宏观层面 |
7.2.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经济影响:微观层面 |
7.2.3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
7.2.4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国所得税制的影响 |
7.3 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7.3.1 总机构汇总纳税情况下税收收入的分配问题 |
7.3.2 国家和地方两套征税机关所得税征管权限的划分问题 |
7.3.3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后的税收优惠管理问题 |
7.3.4 所得来源国际化条件下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问题 |
7.3.5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反避税管理问题 |
第8章 中国个人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回顾与展望 |
8.1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回顾 |
8.1.1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 |
8.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 |
8.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统一 |
8.1.4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调整 |
8.2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1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存在的问题 |
8.2.2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存在的问题 |
8.2.3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存在的问题 |
8.2.4 个人所得税存在对股息的经济性双重征税 |
8.2.5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
8.3 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国际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
8.3.1 居民纳税义务人标准的确定 |
8.3.2 分类与综合项目的划分 |
8.3.3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 |
8.3.4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设计 |
8.3.5 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 |
8.3.6 个人所得税指数化调整措施的选择 |
8.3.7 所得税一体化的目标与实施步骤 |
8.3.8 对存款利息征税的改革方向 |
8.3.9 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政策选择 |
第9章 中国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
9.1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现状与问题 |
9.1.1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概述 |
9.1.2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9.2 中国社会保障税开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9.2.1 中国社会保障税开征的必要性 |
9.2.2 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
9.3 中国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的原则与制度设计 |
9.3.1 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遵循的原则 |
9.3.2 中国社会保障税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的发展 |
(一) 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的起源。 |
(二)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所得征税制度。 |
(三)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所得征税制度。 |
(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所得征税制度。 |
二、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的现状 |
(一) 企业所得税。 |
1.纳税人。 |
2.计税依据。 |
3.扣除项目。 |
4.不可扣除项目。 |
5.税率。 |
6.保险企业的特殊规定。 |
7.证券投资基金的特殊规定。 |
(1)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 |
(2)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
8.纳税期限。 |
(二)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
1.纳税人。 |
2.计税依据。 |
3.税率。 |
4.特殊规定。 |
(1) 银行、保险业。 |
(2) 证券业。 |
5.纳税期限。 |
(三) 个人所得税。 |
1.纳税人。 |
2.征税项目和应纳税所得额。 |
3.税率。 |
4.免税规定。 |
5.证券业个人所得税的特殊规定。 |
(1) 股票。 |
(2)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 |
(3)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 |
(四) 2006年中国金融所得税收入情况。 |
三、中国现行金融所得征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税负偏高。 |
1.企业所得税。 |
(1) 名义税率偏高。 |
(2) 实际税负偏重。 |
2.个人所得税。 |
(1) 名义税率偏高。 |
(2) 实际税负偏重。 |
(二) 税制设计不够科学、规范。 |
1.内资金融企业与外资金融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差异。 |
2.内资金融企业的所得税制度与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协调。 |
3.金融企业呆账准备的税务处理与财务处理不协调。 |
4.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不协调。 |
5.投资收益的征税规定不同, 税负不公平。 |
6.预提税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 |
7.金融税收覆盖面偏窄。 |
(1) 金融衍生品。 |
(2) 金融信托。 |
四、关于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改革的初步探讨 |
(一) 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 |
1.统一税制。 |
2.降低税率。 |
3.修订税前扣除规定。 |
4.改革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 |
5.统一税收优惠政策。 |
6.完善预提税制度。 |
(二)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 |
1.改变征税模式。 |
2.调整税前扣除项目。 |
3.允许将资本损失从资本利得中扣除。 |
4.降低税率。 |
5.避免或者减少重复征税。 |
(三) 完善投资收益征税制度。 |
(四) 完善与金融衍生品所得相关的税制。 |
(10)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制改革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贯彻公平税负原则, 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和适用同一税率, 实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
二、参照国际惯例原则,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
三、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服务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
四、加强对各种避税行为的控制防范, 维护所得税的课税公平 |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的若干问题 |
四、内资企业总机构如何提取管理费并在税前扣除(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所得税改革与公司薪酬[D]. 王娜. 南京大学, 2013(05)
-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三)[J]. 戴诗友. 涉外税务, 2008(07)
- [3]中国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研究[J]. 王海勇,金菁. 经济研究参考, 2008(21)
- [4]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解读[J]. 高允斌. 财务与会计, 2008(03)
- [5]新旧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差异比较[J]. 缪慧频. 涉外税务, 2008(0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操作指南·精选[J]. 中税师信息咨询中心. 经济视角(中国纳税人), 2007(12)
- [7]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区别[J]. 神方立. 齐鲁珠坛, 2007(06)
- [8]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D]. 宋凤轩. 河北大学, 2007(04)
- [9]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研究[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07(55)
- [10]中国统一企业所得税制改革评析[J]. 廖益新. 中国法学, 2007(04)
标签:企业所得税论文; 税前扣除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