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蕾蕾[1](2022)在《降费背景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意在为企业减轻税收和降低社保缴费负担,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负担,提振市场信心。本文基于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内涵的理论基础,以待遇充足性、成本可负担性、制度稳健性、财务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取熵值法来测算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利用自然断点法来评价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下不同省份的水平。
穆怀中[2](2022)在《从“金字塔”到“橄榄型”:新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养老保障收入再分配的三种性质,可以将养老保障的代际转移现收现付收入再分配、个人生命周期再分配、社会财富收入再分配,称为养老保障"新三支柱",其资金供给和给付形成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第一支柱替代率在25%左右,第二支柱替代率在45%左右,第三支柱替代率在30%左右。在理论上,"橄榄型"养老保障模式是依据人口老龄化的全民养老责任、国民财富养老人口结构均衡分配原理归纳得出,是人口可持续发展协同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表达。"橄榄型"养老保障模式具有更多的可持续发展元素:一是资金动态平衡上,"橄榄型"结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橄榄型"结构具有更大的抗风险性。因此应当以此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梁杰[3](2020)在《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突显,可持续运行面临风险,G省的基金运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本文以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理论、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内涵、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对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近期、远期收支情况进行预测,并结合可持续性内涵,对G省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维持G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越来越困难,对财政补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基金可持续运行面临较大风险。其次,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制度设计等方面分析了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其中,使用SPSS软件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变动因素、支出变动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在岗参保职工人数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有一定影响,前者对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的影响稍大于后者;G省养老金人均支出和参保离退休人数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均比较显着,前者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不及后者。最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养老基金运行的经验,提出推进G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参保缴费人数、减少中断缴费人数、实行适当的缴费率、增加财政投入等措施,拓展基金收入来源。二是通过适度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待遇审批内控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杜绝基金跑冒滴漏等措施,严格控制基金支出。三是通过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完善养老金计发及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制定鼓励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政策等措施,完善基金制度设计。四是加强个人养老金制度,减轻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增强国民养老保障水平。
郭婷[4](2020)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退休劳动者给予的经济补偿,是保障退休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既关系人民生活福祉,也关系社会稳定。但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不匹配,缴费基数低等问题,随着在职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养老金支出的增加,养老金赤字将急剧增加,这些问题的存在冲击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各项参数进行精算分析,得出可信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贴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出发,总结和分析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及制约因素,阐述了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然后,通过建立PADIS-INT人口预测模型,得出2017年~2050年城镇劳动人口数量以及离退休人口数量,再以人口预测结果为基础构建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模型,预测2017~2050年四种不同方案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收支、结余概况;最后通过对四种方案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收支、结余概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一方面发现仅仅调整企业缴费率时,此时统筹账户的基金收入会比基准方案基金收入少4个百分点,基金缺口出现的时间提前3年。而在降低缴费率的同时引入退休政策,发现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弥补因降费而导致的基金缺口,延长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自我平衡存在一定难度,养老基金的征缴收入只能满足一定时期内的基金支出,无论在何种方案下养老基金终会出现收支失衡,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是制度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基金面临的支付风险需要一揽子的综合措施来应对,以此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论文创新点:一方面论文采用了Cite Space分析了国内外养老保险研究趋势与热点;另一方面区别与其他研究,论文在缴费变动基础上综合考虑制约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内、外因素,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基金收支状况,其结果更贴近现实,较为准确反映基金运行的财务状况。
张声慧[5](2018)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正式统一,即“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并轨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按照国务院此前出台的相关意见,当前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到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应能够与既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适应,同时也还对继续发挥传统家庭保障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毋庸置疑的是,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也仍然处于改革和选择的过程之中,而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以及地区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都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依据最新的权威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并不存在全国层次的“养老金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正在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人们始终也没有真正放松过对上述问题的持续热议和关注。在此背景之下,就本文所研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言,由于统一的时间较短并牵涉到规模庞大的基层参保对象,任何一个哪怕是细节上的问题也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邢社会效应。另一方面,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需求并未得到极为充分和较高水平的满足,并联系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实际遭遇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关于如何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加快推动我国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以及整个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关键问题与解决对策;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则主要在于,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对养老保险的制度、财务和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行问题的梳理,而且有助于找准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财务和管理的可持续性水平,提供更多的有益思路和现实对策。在全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待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演进过程与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可持续性分析;第五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第六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第七部分为全文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过程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而又多变的改革过程,既牵涉“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后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又牵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不同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进行研究,必须要以深入地了解“城居保”和“新农保”两者的发展过程,以及整个建国以来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情况,否则就很难去把握当前局面的形成和一些关键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为此,本文在对关键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之后,就分别对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以及刚刚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与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选择以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作为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既是由于政府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主导性责任,同时也是由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推动养老保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核心动力。事实上,这在近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正如德国19世纪末率先通过“社会保险立法”,而建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一样。同时,制度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是结合制度“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对于制约和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制约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供需平衡的各种因素,需要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关系接续转移、激励机制和待遇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养老保险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方面,因为养老保险发展既需要以基金的筹集作为基础和起点,同时也需要以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待遇的支付作为终点和目标,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基金和财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而言,财务的可持续性涉及缴费率的设定、覆盖面的大小和遵缴率的高低,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状况等等,结合人口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条件的变化等情况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实际上涉及非常多的环节和因素。为此,这一部分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笔者的分析从财务可持续性的内涵、要求和条件出发,对当前影响和制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增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主要对策;四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对制度需求的更好满足,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都是服从并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需求的充分满足。为此,从管理与服务的角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样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这一方面在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中往往被搁置在了相对不重要的地位或者干脆就是完全被忽视了。为此,本文这部分研究就从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内涵与要求入手,着重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如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等。最后,结合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了现阶段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研究内容也可以算作是对前文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和“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的回应和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按照“制度”、“财务”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制度”作为第一个维度是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首先是以“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为基本条件的,而在政府主导的基本发展模式之下,“制度”及其供给可以看做是一个基本的发展动因;“财务”作为第二个维度,既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基金的筹集和运营及待遇的支付,始终都是最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管理”作为第三个维度,则主要是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并结合实际来分析和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这样的分析框架,实质上更加明确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基础和目标,并针对现阶段及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更为充分的研究。二是以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所以无论是单纯的经济学分析,还是单一的公共政策分析,都不能够充分地揭示其相对复杂的成因和影响。为此,按照前述的三个维度,本文研究以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不同侧面,包括制度供给、财务运行和管理服务等,由此也就实际上比较合理地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分析视角和方法,从而避免了局限于相对单一的分析视角和过程并且得出过于狭隘的研究结论。最后,本文研究当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既与作者的研究时间有限和研究资料缺乏等方面的客观限制有关,同时也与作者本人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研究精力等方面的尚有欠缺有关。总而言之,与其说本文研究是作者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最终成果,不如说是作者对于养老保险以及整个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一个开端。对于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却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的其他问题,都成为了作者今后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的具体指引和努力的方向。
张永祎[6](2018)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和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差距。农业、农村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农民难以保证“老有所养”。尽管我国早已建立“五保户”政策方针,但却难以很好地保障农村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体现“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提出以地方主导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为了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200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推行旨在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相对于老农保,新农保具有较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养老金支付水平不足和基金可持续性方面的隐患。其中,居民参保意愿、基金统筹范围、政府补贴、人口老年化、生育率以及生育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尽管有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关注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但是尚未有文献报道同时考察多个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研究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综合分析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现状的基础上,以地区特征分明、集体经济发展良好的江苏省为例,考察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成果,更为提高农村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综合运用了理论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具体的说,首先对农村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理论性的探索。总结梳理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福利经济学和代际转移等相关理论,提出农村养老保险符合社会养老保险的一般性质,与此同时也是平衡各个代际人群之间的储蓄与消费的手段。接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旧转换过程。随后,总结分析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措施。在我国农保基金可持续分析的研究中,从制度变迁角度把握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旧转换过程,从中挖掘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为此,回顾了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过程,就典型地区分析三种典型的农村养老模式,并从保障层次、保障水平、基金增值、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把握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借此分析出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持续的原因。本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从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养老保险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出发,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性质的养老保险现状做出定量的分析。搜集了我国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从2012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并设定待检验假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参保人数、领取人数、收入和支出的决定因素做出分析。随后,针对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对于江苏省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作了案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考察了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问题和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为了有效分析两个可持续性问题,案例以江苏省新农保基金的相关政策措施及其变化规律为主线,以农村户籍人口为参保基数,核算和估计江苏省新农保基金收支均衡条件和地方财政均衡条件。最后,在考察新农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和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基础上,对于预期寿命的增加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对于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做了分析。在对我国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新农保制度和基金收支可持续性提出对策建议。与现有研究成果比较,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一个独立运作的新农保基金运作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大多数文献聚焦全国新农保政策、财政可持续性和地区差异性,国发(2009]32号提出,新农保基金按照省级管理。因此,本文的研究既是新颖的,又是切合实际的。此外,本文案例研究得到完整的新农保基金收支数据支持,为我国新农保制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案例支持。
周娅娜[7](2018)在《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们目前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长寿时代。纵观全球,无论作为社会整体现象,还是个人切身感受,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既定事实。然而,在人类欣喜于活得更长久的同时,预期寿命延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特定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公共养老保险成本上升,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偿付能力。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预期寿命延长给西方传统公共养老保险计划举办者施加了较大压力,使他们承担了更长期、更不确定的风险,导致政府公共养老金支出严重膨胀。因此,有关长寿风险及其对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冲击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难点问题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社会政策逐步扩展和医疗卫生技术不断进步,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史较短,且长寿风险的形成又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加之受“长寿是福”等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蕴含的长寿风险问题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现行制度设计严重低估了人口预期寿命,诸多制度参数尚未构建与人口预期寿命相联动的调整机制,这不仅给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埋下重大隐患,而且造成政府过度集中承担了长寿风险,加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压力。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加、高龄化现象的凸显将会对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带来严重挑战。鉴于此,深入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问题,从长寿风险视角评估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在老有所养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现实背景,本文以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入点,立足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为总体目标,综合运用经济学、人口学、精算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制度优化措施和应对策略,以期为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积极应对长寿风险冲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做出理论贡献和政策参考。论文共分7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1章导论。在提出本文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介绍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并提出论文的可能创新方向和有待改进之处。第2章长寿风险影响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了支撑本选题展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养老保险经济学、人口转变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社会保险精算理论,这些理论是本研究的基石,亦是指导本研究的理论和思想武器。第3章长寿风险及其对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首先,厘清长寿风险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并将其与人口老龄化进行辨析,得出长寿风险是人口老龄化深入发展必然趋势的结论。其次,简要概述了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概念、构成及基本模式。最后,从理论上研究了长寿风险影响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传导途径,认为长寿风险可通过经济增长、养老金给付久期、参保人口数量以及微观主体行为四条途径影响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并从数理角度分析了长寿风险对三种主要公共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影响,分析指出在公共养老保险目标下无论何种财务机制都将会受到长寿风险冲击,并没有单一、完美的财务机制能化解应对长寿风险。第4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问题审视。首先,梳理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演进历程,总结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特征。其次,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既定事实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陷的现实约束,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长寿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采用我国1995~2014年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维度验证了预期寿命延长对我国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与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增加呈显着正向关系,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增加的重要因素。第5章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影响评估。本章的基本逻辑是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会对人口总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口数的变动,进而影响养老保险基金财务收支状况。首先,通过构建参保人口预测模型,测算了长寿风险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及制度抚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寿风险导致了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差和制度抚养比差异将会逐年增大。其次,构建养老金精算模型,在上述参保人口预测结果基础上,测算了现行制度下长寿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基金支出、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预测期内长寿风险对基金总体支出规模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对基金收入规模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基金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一直保持赤字,且随着时间延长赤字规模逐年扩大,到2050年基金当期赤字规模和累计赤字规模将分别达到11507.89亿元和101348.34亿元,这表明在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下,制度本身无法化解和应对长寿风险冲击,基金偿付能力和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最后,通过政策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以期找到提升制度抗长寿风险能力的优化路径和政策,为本研究后续提出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第6章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首先,从全球视角出发,归纳总结了国际社会养老保险防范和化解长寿风险的改革趋势,指出将预期寿命与养老保险挂钩是国际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其次,分析了德国、智利、瑞典和日本四个典型国家公共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总结了提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抗长寿风险能力的启示:一是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应立足国情,因地制宜;二是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三是构建与预期寿命相关联的自动调整机制。第7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政策思路和对策建议。在明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防范化解长寿风险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步伐、建立养老保险与预期寿命相联动的调整机制、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管理系统、强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建立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长效机制、鼓励老年人口就业七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防范化解长寿风险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论文重点探讨了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拓宽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野领域。如何提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世界各国公共养老保险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关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多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特别是生育率视角展开,而从长寿风险视角进行的研究则较为稀缺。本文将长寿风险纳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入探究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因此,本项研究是一个新的有益尝试。(2)论文注重从理论研究上剖析长寿风险对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影响机理,探索了长寿风险对公共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影响的传导途径。同时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从制度分析视角,探讨了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影响的程度并提出了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此外,论文还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视角分析了其对长寿风险分散和转移的影响。而上述分析也少见于前期国内研究中。(3)论文从实证上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与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增加的正相关性,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综合预测分析了长寿风险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和基金收支缺口的影响,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探讨了长寿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的影响程度。
严晓玲[8](2017)在《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于2009年开始试点,2010年全面启动实施,率先在全国全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历经9年的发展,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不断完善,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日趋精细化。但是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也存在一些问题,养老保障作用有限。对此,如何分析形势,指出问题,对于推动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老有所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调查问卷基础上,收集了相关文件,并整理分析了相关数据,对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以国内外理论研究为基础,从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制定背景、发展历程及运行情况入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首先总结了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取得的成绩,如提前实现制度全覆盖,建立基础养老金增长机制,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等。其次指出了当前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政策吸引力不足、配套政策滞后、工作经费匮乏等问题。再次指出当前影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制度设计、管理服务、基金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制约。最后本文立足长沙市实际并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提出了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旨在通过实现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搭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推进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李增航[9](2017)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为环境保护领域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应用范畴得到极大的拓展,社会发展领域也同样可以用其对一系列现象进行解读。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的全面展现,我国的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在逐年加剧。随着老人的数量的增多,关于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时代难题。相较于城市的完整的社保体系,广大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趋瓦解的情况下,尚未形成完善的养老体系,而农民所依赖的土地资源也逐渐丧失,使得广大农民进入了无依无靠的发展境地。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数亿民众所关心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好农村养老问题,是维护好广大农村安定祥和并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农村养老保险作为稳定社会经济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稳定器”,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即不仅要满足当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又不能对广大农民的后代有害的可持续性,既要保证财政的有效供给同时又可以获得广大社会阶层的支持,如此方能获得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构建。探索解决好我国农民的基本的养老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占总人数一般的农民的晚年的生活问题,使其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可以让广大农村的向更加稳定和谐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从而让城乡之间从制度、经济等方面逐年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这项制度的运行的好坏,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此背景下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可深入探索贵港市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实际,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研究认为,当前的贵港市新农保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了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制度运行方面的问题、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和社会因素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1、新农保的制度设计方面。可以从完善新农保制度以保证未来养老金水平、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做好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三个层面展开。2、新农保制度运行方面。可以从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等三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3、优化经济环境方面。可以从加大政府对新农保财政支付力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三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4、优化社会环境方面。可以从提高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年轻农民参保意愿等两个层面展开新农保的可持续性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港市为例”,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可位贵港市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故而研究很有意义。
齐鹏[10](2016)在《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于2014年2月正式并轨。这是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实施时间比较短暂,既无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也无厚实的实践经验参照,加之制度覆盖人口多,制度不完善,所以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本文在梳理和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把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具体分解为五方面,即基金支付能力问题、基金监管能力问题、待遇给付公平问题、经办服务能力问题、政策认同提高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访问研究法分别对每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后又选择在这些方面或某个方面占优势或与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接近的四个典型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中国的启示。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村社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对策。这是对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运用基金支付能力衡量指标,即基金支付率、基金支付GDP占比和基金累结支出倍数,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和各地区基金支付能力问题,并从筹资能力角度分析了成因。第二,通过分析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监管能力的特征,即独立自治、协调制衡、科学监控、社会监督,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问题,并从统筹管理层次、监管行政化及政府责任角度分析了成因。第三,运用年金现值模型,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同类型参保居民待遇收益公平问题;基于地区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人口指标,比较分析了政府补贴地区分配公平问题。而且,从缴费制度、政府补贴制度的弹性及待遇公平调控等角度分析了成因。第四,基于公共政策认同理论,分析了养老保险政策认同的基本内容和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存在的问题,并从待遇保障、政府责任、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利益表达等角度分析了成因。通过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本文结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整体压力大且地区不平衡。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筹资结构上轻下重、村社补助配套政策缺失、基金收益低、缴费累退激励等造成的。因此,必须调整参保、缴费、待遇等制度设计,建立基于政府财政的高效基金筹集及基金平衡制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高效基金收益制度。第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不足,质量和效率低,突出表现为监管独立自治不够、协调制衡不强、科学监控不足及社会监督缺位。主要是由统筹层次低、监管行政化、法规不健全、监管投入不足等造成的。因此,必须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次,建立独立自治型基金监管机制,建立基金投资风险评定与控制机制,健全监管法规,完善社会监督。第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公平问题凸出,缴费收益、地区待遇给付及政府补贴分配等不公平,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大。主要是由缴费“收入关联”弹性不足、政府补贴“梯度层级”不够、待遇公平调控机制不健全等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比例缴费机制、以县区及其指标为基础的政府补贴“梯度”分配机制及待遇公平调控机制等。第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足,质量和效率低,不能满足“制度规模”不断增大的需要,主要是镇村(社)经办机构及服务点不健全、经办服务人员少且自身经办能力存在问题、经办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等。主要是由政府对经办服务认识不到位、经办服务政策制定不科学、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基于政府和社会的高效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第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提高乏力,限制了城乡居民参保及缴费档次提高。主要是由制度待遇定位低且待遇调整未规范落实、政府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建设不够、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问题等造成的。因此,除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待遇和加强经办服务建设外,还必须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及转变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等。
二、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降费背景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 |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待遇充足性 |
(二)财务可持续性 |
(三)成本可负担性 |
(四)制度的稳健性 |
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测度 |
(一)数据来源和测度方法 |
(二)测度结果 |
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评价 |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
(3)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逻辑结构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2.1.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2.1.3 养老保险基金平衡 |
2.1.4 基金筹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世代交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可持续性分析 |
3.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内涵 |
3.2 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
3.2.1 基金收入情况分析 |
3.2.2 基金支出情况分析 |
3.2.3 基金结余情况分析 |
3.3 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预测 |
3.3.1 近期基金收支情况预测分析 |
3.3.2 远期基金收支情况预测分析 |
3.4 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可持续性分析 |
3.4.1 养老金保障水平的合理性分析 |
3.4.2 缴费负担的合理性分析 |
3.4.3 基金收支平衡分析 |
3.4.4 基金风险可控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基金收入变动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方面 |
4.1.2 在岗参保职工人数方面 |
4.2 基金支出变动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
4.2.1 养老金人均支出方面 |
4.2.2 参保离退休人数方面 |
4.3 制度设计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制度转轨方面 |
4.3.2 制度激励约束机制方面 |
4.3.3 基金管理机制方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借鉴 |
5.1 德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概况 |
5.1.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
5.1.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
5.1.3 基金收支平衡情况 |
5.1.4 实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 |
5.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概况 |
5.2.1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
5.2.2 基本养老金基金支出 |
5.2.3 基金收支平衡情况 |
5.2.4 实行半强制性的积累制养老金计划 |
5.3 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进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对策建议 |
6.1 拓展基金收入来源 |
6.1.1 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
6.1.2 增加参保缴费人数 |
6.1.3 减少中断缴费人数 |
6.1.4 实行适当的缴费率 |
6.1.5 增加财政投入 |
6.2 严格控制基金支出 |
6.2.1 适度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 |
6.2.2 完善待遇审批内控机制 |
6.2.3 运用信息化手段杜绝基金跑冒滴漏 |
6.3 完善基金制度设计 |
6.3.1 消化“转轨成本” |
6.3.2 完善制度激励约束机制 |
6.3.3 完善基金管理机制 |
6.4 加强基金外个人养老金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的创新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2.1.2 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
2.2 基础理论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2.2.2 收支平衡理论 |
2.3 支撑模型 |
2.3.1 世代交叠模型 |
2.3.2 保险精算模型 |
2.4 文献综述 |
2.4.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热点与趋势分析 |
2.4.2 国外养老保险研究现状 |
2.4.3 国内养老保险研究现状 |
2.4.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3.1.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演变历程 |
3.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现状分析 |
3.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分析 |
3.2.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分析 |
3.2.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区域收支分析 |
3.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 |
3.3.2 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问题 |
3.4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
3.4.1 制度内因素 |
3.4.2 制度外因素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模型构建 |
4.1 基于PADIS-INT的人口预测 |
4.1.1 模型简介 |
4.1.2 参数设置 |
4.1.3 人口结构与规模分析 |
4.2 .基金收支模型构建 |
4.2.1 模型概述 |
4.2.2 基本假设 |
4.2.3 参数设置 |
4.2.4 模型构建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实证分析 |
5.1 不同模拟场景中职工养老基金收支规模分析 |
5.1.1 模拟方案1:职工养老基金收支分析 |
5.1.2 模拟方案2:职工养老基金收支分析 |
5.1.3 模拟方案3:职工养老基金收支分析 |
5.1.4 模拟方案4:职工养老基金收支分析 |
5.2 不同模拟场景中职工养老基金收支差异分析 |
5.2.1 职工养老基金收入差异分析 |
5.2.2 职工养老基金支出差异分析 |
5.2.3 职工养老基金当期结余差异分析 |
5.2.4 职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差异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建议 |
6.1 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
6.1.1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制度建设 |
6.1.2 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 |
6.1.3 建立健全保险管理体制 |
6.2 实现基金财务收支平衡 |
6.2.1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 |
6.2.2 夯实缴费基数 |
6.2.3 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
6.3 政策性措施提高基金收入 |
6.3.1 推进合理缴费政策 |
6.3.2 落实延迟退休 |
6.3.3 取消生育限制 |
6.4 提高基金投资收益 |
6.4.1 强化基金投资监管 |
6.4.2 拓宽基金投资渠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1.3 主要的创新与可能的不足 |
1.3.1 主要的创新 |
1.3.2 可能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保险 |
2.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2.1.3 可持续发展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国内外文献的简要评价 |
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演进过程与现状分析 |
3.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
3.1.1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办的“现收现付制”阶段 |
3.1.2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向“部分积累制”转型阶段 |
3.1.3 按照“统账结合”模式走向统一的深化发展阶段 |
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演变 |
3.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萌芽阶段 |
3.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传统模式发展阶段 |
3.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
3.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发展 |
3.3.1 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
3.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态势 |
3.3.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可持续性分析 |
4.1 基于制度供需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 |
4.1.1 养老保险的制度供给与设计目标 |
4.1.2 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与影响因素 |
4.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移不够顺畅 |
4.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
4.2.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相对低下 |
4.3 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
4.3.1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接续转移政策 |
4.3.2 改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激励机制设计 |
4.3.3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 |
4.4 本章小结 |
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
5.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内涵与现状 |
5.1.1 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基本内涵 |
5.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现状 |
5.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的预测与分析 |
5.2.1 基本参数的假定与测算 |
5.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预测 |
5.2.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预测 |
5.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 |
5.2.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预测分析结论 |
5.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
5.3.1 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水平 |
5.3.2 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多元筹资格局 |
5.3.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水平 |
5.3.4 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 |
6.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
6.1.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
6.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 |
6.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内容 |
6.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面临的基本问题 |
6.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
6.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问题 |
6.2.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精细化管理问题 |
6.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
6.3.1 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水平 |
6.3.2 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系统建设 |
6.3.3 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 |
6.3.4 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供给网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福利经济学理论 |
四、代际转移理论 |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外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制度可持续模式 |
第一节 全球主要国家养老保险现状 |
第二节 典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模式 |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模式研究——以美国为例 |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模式研究——以德国为例 |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分结合混合制度研究——以日本为例 |
四、外国农村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评述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可持续性分析 |
第一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三、新农保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第二节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分析 |
一、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的概念框架 |
二、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可持续性 |
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 |
第三节 人口老年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性 |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社会养老保险金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
第一节 基本统计数据 |
一、主要数据 |
二、其他变量 |
第二节 待检验假设 |
一、参保人数和实际领取人数 |
二、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
三、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
第三节 分析方法和模型设定 |
一、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
二、面板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分析结果和讨论 |
一、参保人数影响因素 |
二、养老保险基金领取人数影响因素 |
三、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影响因素 |
四、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 |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新农保可持续性案例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
第一节 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况 |
一、江苏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演变 |
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办法及其演变 |
第二节 江苏省新农保参保人口估计与预测 |
一、基本假设 |
二、江苏省农村户籍人口核算 |
三、江苏省新农保参保人口基数核算与预测 |
第三节 江苏省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
一、基本假设 |
二、地方财政负担可持续性 |
三、新农保基金收支平衡与缺口预测 |
第四节 预期寿命上升对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
一、江苏省居民的预期寿命预测 |
二、基于预期寿命的江苏省农村户籍人口预测 |
三、预期寿命延长情况下江苏省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
第五节 “二孩”政策效应分析 |
一、国家“二孩”政策措施 |
二、“全面二孩”政策对江苏省农村户籍人口的影响 |
三、“二孩”政策对江苏省新农保基金可持续性影响 |
四、三种情况的比较分析 |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二、全国新农保制度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四、养老保险基金计量分析结论 |
五、江苏省案例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优化新农保基金管理模式 |
二、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
三、放宽新农保基金的属地管理原则 |
四、深入推进“全面二孩”政策改革 |
五、关于通货膨胀率导致的公平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长寿风险的研究 |
1.2.2 关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2.3 文献简要评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2.长寿风险影响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养老保险经济学 |
2.2 人口转变理论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2.4 社会保险精算理论 |
3.长寿风险及其对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长寿风险内涵和外延 |
3.1.1 长寿风险的界定 |
3.1.2 长寿风险的种类 |
3.1.3 长寿风险的特征 |
3.1.4 长寿风险和人口老龄化辨析 |
3.2 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理论阐释 |
3.2.1 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及其构成 |
3.2.2 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基本模式 |
3.3 长寿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1 长寿风险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传导途径 |
3.3.2 长寿风险影响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数理分析 |
4.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问题审视 |
4.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演变历程及现行制度设计 |
4.1.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演进历程 |
4.1.2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
4.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现状与趋势 |
4.2.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现状 |
4.2.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长寿风险发展趋势 |
4.3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长寿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
4.3.1 外部导因:预期寿命延长的不可逆转性 |
4.3.2 内部导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 |
4.4 预期寿命对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
4.4.1 预期寿命对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影响的作用机理 |
4.4.2 预期寿命对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影响的效应 |
4.4.3 预期寿命对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影响的预测 |
5.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影响评估 |
5.1 长寿风险影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分析框架 |
5.2 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口的影响 |
5.2.1 养老保险参保人口预测模型及参数设置 |
5.2.2 长寿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影响的测度结果 |
5.3 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状况的影响 |
5.3.1 养老保险精算模型及参数选择 |
5.3.2 长寿风险对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状况影响的测度结果 |
5.4 政策模拟与敏感性分析 |
5.4.1 渐进延迟退休年龄 |
5.4.2 合理设计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 |
5.4.3 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
5.4.4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 |
6.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社会养老保险防范化解长寿风险的改革趋势 |
6.1.1 渐进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推进退休年龄性别均等化 |
6.1.2 增加缴费年限,鼓励老年就业 |
6.1.3 积极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合理共担长寿风险 |
6.1.4 养老保险与预期寿命“自动”关联:重要的创新举措 |
6.2 典型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 |
6.2.1 德国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 |
6.2.2 智利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 |
6.2.3 瑞典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 |
6.2.4 日本应对长寿风险的改革实践与经验 |
6.3 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3.1 改革应立足国情因地制宜 |
6.3.2 加快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 |
6.3.3 构建与预期寿命相关联的自动调整机制 |
7.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政策思路和对策建议 |
7.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政策思路 |
7.1.1 总体思路 |
7.1.2 基本目标与原则 |
7.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对策建议 |
7.2.1 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步伐,提升制度抗长寿风险能力 |
7.2.2 建立养老保险与预期寿命相联动的调整机制,增强制度自动回应长寿风险的能力 |
7.2.3 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减轻政府养老责任,实现长寿风险的合理转移和共担 |
7.2.4 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管理系统,实现对长寿风险的精算管理 |
7.2.5 强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助力养老保险制度抵御长寿风险 |
7.2.6 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储备能力 |
7.2.7 实行积极的老年政策,鼓励老年人口就业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两个基准情形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口及参保人口结构预测 |
附录2 两个基准情形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预测结果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保险制度 |
2.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2.1.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
2.2 基本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城乡统筹理论 |
2.2.3 公平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2.2.5 经济人假设理论 |
2.2.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
3.1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
3.1.1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背景 |
3.1.2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3.1.3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3.1.4 长沙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特点 |
3.1.5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情况 |
3.2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
3.2.1 样本调查情况 |
3.2.2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取得的成效 |
3.2.3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影响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4.1 有利因素 |
4.1.1 各级政府支持 |
4.1.2 长沙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
4.1.3 城乡居民养老意识增强 |
4.1.4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
4.2 制约因素 |
4.2.1 制度设计存在不足 |
4.2.2 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
4.2.3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
第5章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建议 |
5.1 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 |
5.1.1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养老金增长机制 |
5.1.2 建立丧葬补助制度 |
5.1.3 强化高缴费档次激励 |
5.1.4 建立更加科学的财政支持机制 |
5.1.5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
5.2 进一步提升经办服务水平 |
5.2.1 引导参保居民提升缴费档次 |
5.2.2 创新缴费方式 |
5.2.3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
5.2.4 推进信息化服务 |
5.2.5 拓宽参与主体 |
5.3 进一步加强基金运营管理 |
5.3.1 探索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新方向和领域 |
5.3.2 建立基金管理专门机构 |
5.3.3 探索风险防范机制 |
5.3.4 对基金增值部分给予税收减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查问卷 |
致谢 |
(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
2.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各地模式评价 |
2.1.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
2.1.2 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评价 |
2.2 贵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
2.2.1 贵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
2.2.2 贵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历年参保情况统计 |
第三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分析 |
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3.2.1 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 |
3.2.2 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力工具 |
3.2.3 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3.1 经济的可持续性原则 |
3.3.2 制度的可持续性原则 |
3.3.3 社会的可持续性原则 |
第四章 贵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
4.1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
4.1.1 低水平的保险体系 |
4.1.2 保障水平低 |
4.1.3 与其他养老制度衔接困难 |
4.2 制度运行尚不合理 |
4.2.1 缺乏监督机制 |
4.2.2 管理效率较低 |
4.2.3 基金增值保值困难 |
4.3 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
4.3.1 政府补贴各级财政分担机制不合理 |
4.3.2 集体经济补贴有名无实 |
4.3.3 个人缴费能力偏低 |
4.4 社会因素纷繁复杂 |
4.4.1 社会保险意识落后 |
4.4.2 劳动力流动导致年轻人参保意愿低 |
第五章 贵港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制度设计 |
5.1.1 完善新农保制度以保证未来养老金水平 |
5.1.2 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 |
5.1.3 做好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 |
5.2 健全制度运行机制 |
5.2.1 健全监督机制 |
5.2.2 完善管理制度 |
5.2.3 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
5.3 夯实养老经济基础 |
5.3.1 加大政府对新农保财政支付力度 |
5.3.2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5.3.3 增加农民收入 |
5.4 创新养老社会环境 |
5.4.1 提高社会保险意识 |
5.4.2 提高年轻农民参保意愿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
一、基本概念 |
二、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责任理论 |
一、政府养老保险责任的争论及共识 |
二、政府养老保险责任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理论 |
一、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公平 |
二、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效率 |
三、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公平和效率兼顾 |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认同理论 |
一、公共政策认同的内涵 |
二、公共政策认同的缘由 |
三、公共政策抗拒的起因 |
第三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试点 |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的背景 |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试点的历程及状况 |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特点 |
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实施 |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背景 |
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的状况 |
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 |
第三节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并轨 |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的背景及原因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的状况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的意义 |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特点 |
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的效果 |
第四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后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问题及成因 |
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衡量指标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问题及成因 |
一、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监管能力的基本特征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公平问题及成因 |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内待遇给付公平问题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外待遇给付公平问题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公平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问题及成因 |
一、养老保险高效经办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五节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提高问题及成因 |
一、养老保险政策认同的基本内容 |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存在的问题 |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认同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国外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模式及特点 |
一、日本“多支柱型”养老保险模式及特点 |
二、瑞典“基金自平衡型”养老保险模式及特点 |
三、智利“基金私化管理型”养老保险模式及特点 |
四、巴西“公平普惠型”养老保险模式及特点 |
第二节 国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共性及趋势 |
一、国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 |
二、国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趋势 |
第三节 国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中国的启示 |
一、政府养老保险责任履行既要全面又要高质量 |
二、养老保险基金要集中中央并市场化运营 |
三、养老保险待遇给付与制度设计要公平统一 |
四、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责任要适度提高 |
五、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要精确便利 |
第六章 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进路径与对策 |
第一节 调整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
一、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强制参保制度 |
二、调整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 |
三、调整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制度 |
四、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效果评估机制 |
五、协调统一各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
第二节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筹集与管理制度 |
一、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筹集制度 |
二、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效基金管理制度 |
第三节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效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
一、建立垂直管理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
二、建立灵活高效的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供给机制 |
三、建立养老保险经办经费财政与基金共担机制 |
四、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
五、完善基层村(社)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站点 |
六、提高养老保险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 |
第四节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规及外部支持环境 |
一、强化政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给责任 |
二、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利益表达机制 |
三、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
四、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 |
五、转变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作风 |
第七章 结论及局限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降费背景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 刘蕾蕾. 时代金融, 2022(02)
- [2]从“金字塔”到“橄榄型”:新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优化[J]. 穆怀中. 社会科学, 2022(01)
- [3]G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可持续性研究[D]. 梁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研究[D]. 郭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声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6]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张永祎. 武汉大学, 2018(01)
- [7]长寿风险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周娅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18
- [8]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严晓玲. 湖南大学, 2017(07)
- [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贵港市为例[D]. 李增航.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10]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 齐鹏. 山东大学, 2016(09)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新农保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