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鲁文行[1](2021)在《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产过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作为智能制造重要一环,在企业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某军工企业灌装生产精细化管理需求,开发了一套自动灌装生产线生产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平台机械结构的搭建。通过对灌装生产工艺的分析,进行了包括储料单元、比例下料单元、混料单元、真空灌装单元、工装移动单元以及管路清洗单元等部分生产实验平台的搭建。进行了精密灌装机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基于SCADA组态开发环境进行了上位机系统的开发,在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下进行了实时数据库和工艺参数数据库的开发。基于Modbus通讯协议实现上位机与各个下位机的通讯。同时,对上下位机通讯数据格式进行设计,实现灌装现场数据的采集、存储与查询。进行了灌装生产线现场控制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根据灌装生产线的工艺需求,进行了以PLC核心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实现了生产线各机构运动控制以及气动元件的相应动作。进行了以触摸屏为核心的下位机操作系统开发,实现了班次录入、灌装量查询、批号录入、质量检验、主状态监控、料量管理、手动运行以及比例标定等功能。同时,实现了监控管理系统和触摸屏上下位机的数据交互。研究开发了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通过对标定实验数据处理进行灌装系统动态称重误差分析,提出了考虑流体冲击影响的分段闭环控制算法,经过实际灌装实验验证实现了±0.1克的灌装精度。同时提出了比例定量算法,通过对各料比例系统的标定,实现可靠的各组分比例定量精度。最后,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验证了灌装生产线各单元功能、监控管理系统上下位机数据交互以及精密定量灌装控制算法的可靠性。灌装设备作为典型的包装生产设备之一,对其生产过程数据的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为印刷包装车间设备数字化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何强[2](2021)在《基于Qt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家居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智能环保、安全舒适的体验,传统的嵌入式智能家居人机交互系统一般是完全通过代码编写的,开发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大,伸缩扩展性也不好,而组态软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组态软件提供了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快速构建监控系统软件,无需编写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然而,市面上已有的组态软件过于庞大,使用复杂,能够适用于嵌入式Linux平台的组态软件较为少见,专用于智能家居的组态软件几乎没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轻量级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首先,在研究和分析了传统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结构后,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特点,将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分为系统开发环境和系统运行环境两个部分进行设计,开发环境位于PC机平台,运行环境则位于嵌入式Linux平台。确定了设计方案后,采用跨平台软件开发框架Qt作为组态软件的开发工具,因其优良的跨平台性,可以保证模块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其次,将系统开发环境分为工程管理器、图形画面组态、数据库系统和设备通信系统等模块进行设计。设计了组态软件的工程管理器;使用Qt的图形视图框架完成了图形画面组态子系统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Qt插件的形式创建了丰富的图元库,以及完成了图形画面的数据存储等;同时设计了组态软件的数据库系统,采用空闲时间最短最优先LSF算法作为实时数据库的事务调度算法。然后设计了智能家居的通信系统,使用ZigBee技术组建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无线通信网络。在研究了ZigBee协议、ZigBee的安全机制及其存在的安全漏洞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数、哈希算法和一次性会话密钥相结合的方式改进了ZigBee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改进方案更加的轻量级,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最后,搭建了嵌入式Linux系统为软件的运行提供了环境,设计了组态软件的系统运行环境,并对本文设计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组态软件可以实现所需的功能,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樊森[3](2020)在《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胶是一种具有高活性的吸附材料,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并具有多孔性,因此常常被用作某些催化剂的载体。但是由于硅胶表面含有大量羟基和化学水,这些物质会影响催化剂活性,所以在将硅胶作为催化剂载体之前需要将硅胶进行高温活化处理。在活化过程中,炉膛温度会出现较大的容量滞后和时常数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硅胶的活化效率和质量,且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研发一套能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的、安全高效的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厂家需求以及对硅胶活化工艺过程的分析,本课题提出了以SHCAN智能测控组件完成下位机控制层设计,以FIX组态软件完成上位机监控层设计的控制方案。在控制层设计中,通过SHCAN智能测控组件对活化过程中的温度、压力以及气体流量等输入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后,输出控制信号去驱动现场控制设备,然后根据控制要求和I/O口的数量完成硬件选型和硬件资源分配工作,同时控制层还需完成的工作有:绘制双线回路图、设计下位机组态以及设置实时数据库初始参数。在监控层设计中,首先设计FIX通信变量表,完成对所有被控参数的实时数据库地址以及网卡地址的分配,然后完成I/O驱动设置和创建过程数据库工作,之后可通过FIX组态软件进行人机界面的搭建,包括:活化工艺流程界面、数据监控界面、参数设置界面、数据总览界面、历史数据记录以及系统故障报警界面。最后,运用SHCANCFG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经过不断反复仿真调试,本文设计的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硅胶活化的工艺需求和相关控制功能,满足系统的监控需求。
朱春雪[4](2020)在《基于国产平台的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设计》文中提出当前现代化工业高速发展,工业控制领域越来越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来维护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监管日益复杂的生产流程,工控组态软件可以为信息集成化和工业自动化提供保证,主要用于直观监控现场运行状态,方便管理现场设备,满足用户对测控和现场要求。而实时数据库(Real-time Database,RTDB)作为组态软件核心部分,通过对数据和事务提出较强的实时性和定时性要求,实现现场生产数据的实时反馈和处理,但目前市场上被广泛应用的工控组态软件产品及实时数据库大多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作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推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强调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管理平台,本文将进行基于国产平台的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的设计开发。首先采用搭载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的国产平台,结合C++语言和Qt框架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将工控组态软件分为三大功能模块:图形组态子系统主要实现图元界面显示、配置等功能,为用户建立良好的人机界面;实时数据库为组态软件提供数据平台,实现实时报警、实时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等功能;通信组态子系统负责与外界建立连接。在研究和设计工控组态软件的总体框架和功能模块基础上,重点设计开发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通过对实时数据库的理论研究进行实时数据库详细设计。在数据采集与回送模块中,主要围绕Modbus通信协议进行设计,实现高效准确的数据传输;在设计数据处理模块时,以确保实时性作为目标,对实时数据处理、报警处理和历史数据的压缩转储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通过设计应用程序接口模块的读数据函数和写数据函数,实现实时数据库与应用程序的数据调用和传送。然后对实时数据库内核核心的实时事务处理进行研究,设计出保障事务定时特性的事务处理策略。最后经过性能测试和净水系统应用实例展示,证明本次开发的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性能良好,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赵艺[5](2020)在《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物联网态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为了方便生产活动,基于物联网的监控系统被广泛开发和应用,其中监控组态图作为物理系统的图形化表示,有助于运维人员完成系统的各项监控操作。传统监控系统中,监控组态图的制作经常需要手动一步步完成,费时费力,没有考虑到应用场景的增加或变化,监控组态图制作过程复杂、制作方式不够灵活,图形演变性差等缺陷和问题日益突出,使系统难以根据场景变化进行扩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物联网态势监控系统。本系统通过构建统一的资源描述模型,利用组态方式,实现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监控组态图的半自动化构建,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和Web开发技术,提供基于监控组态图的系统态势监控服务,提高了监控系统的自动化和灵活性。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资源描述模型的构建方法。为了解决物联网系统中复杂多样的设备、传感器等资源信息无法统一描述并使用的问题,本系统选择语义表达能力丰富的OWL并基于SSN语义传感器网络本体规范,创建与系统监控有关的物理对象和监测属性,并融合具体的实例,得到全面表达监控资源信息的资源描述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系统自动完成对资源信息的提炼工作。(2)提出了监控组态图的半自动化构建方法。针对监控组态图制作过程复杂、灵活性差的问题,根据资源描述模型描述的资源信息,选择相似度较高的组态图模板,对其进行复用改造,自动完成图形的初步布局,实现图中的基本连接关系,同时自动完成设备图元与监控资源信息的绑定映射。倘若初步构图不够清晰直观,用户可以手动调整图形的布局摆放和样式效果,还可以为其设置监控敏感点、绑定数据库数据域,使监控组态图信息更完善。针对系统资源信息过多,不方便同时展示的问题,在构建之前,用户可以自定义监控资源模板,选择监控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展示。(3)搭建物联网态势监控Web平台。由于监控组态图的构建过程与监控过程相互独立,为了解决监控组态图无法直接投入到监控应用中的问题,本平台提供灵活的部署监控服务。一方面可以跨平台部署监控组态图,实现对具体设备的实时数据监控,及时显示告警信息,远程遥控设备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控不同地域的运行情况,结合丰富的态势提炼统计图表,直观监控系统概况,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本文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物联网态势监控系统的系统需求、设计思路和实现成果。并结合高精度地基授时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测试,验证了系统方案设计的可行性。
程功[6](2020)在《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的第一要素,监控工作的进行在煤炭安全生产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大部分煤矿监控系统中:(1)专供煤矿的监控软件欠缺,系统功能冗余,性价比较低;(2)集中专用式的客户端软件使用不方便,对监控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3)现场与监控的数据交互不够实时;(4)现场设备的更新往往对应着监控系统的升级,维护成本较高,步骤复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信息化和矿山智能化的概念成为我国在煤炭行业践行的主要发展思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行业共同研究的目标。作者结合对Web技术的学习与分析,对B/S模式在组态软件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且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解决方法,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煤矿专用监控软件欠缺问题,本文以MVC模式作为基础架构,通过OPC UA通用协议与煤矿现场设备进行通信,开发出设备和界面组态方便、数据交互安全快速的组态模块。(2)针对集中式客户端使用不便和功能冗余问题,本文以AJAX技术异步通信机制为基础,结合HTML5标记语言,开发出人机界面友好、用户操作简单、监控管理于一体的Web发布平台。(3)针对返回数据不及时,实时监控能力较弱问题,本文通过对数据的分类与分析,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理念,整合系统的整体E/R图,结合各实体集的各种属性,开发出一套内容完整且忠于实际、结构简单、路径最优化的MySQL数据库系统。最终开发出一套完整的B/S模式下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生产流水线、瓦斯浓度、温度等相关参数的监控,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吴诗慧[7](2020)在《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体仓库因具有高空间利用率、强存储能力以及大存储通量等优点,正得到广泛研究与推广。为保障其自动存取能力和提高其故障报错及应对能力,监控系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首先面向基于穿梭式货架的立体仓库,研究开发了 一套可视化监控系统,其次,为提高立体仓库的存储作业效率,本文针对货位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编码的多种群遗传算法,并分别基于堆垛机仓库和穿梭式仓库进行仿真,以检验该算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面向穿梭式立体仓库,基于组态软件,研究开发了一套可视化监控系统。确定监控系统与穿梭车、监控系统与PLC的通信方案,并设计监控系统的数据库;实现可视化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包括:运输过程可视化、货架实时监控、运输数据和设备状态的记录及保存等。其次,面向货位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编码方式的多种群遗传算法。本文对货位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对传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启发式算法进行调研与分析,针对遗传算法编码方式不紧凑,且易于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索引数组编码的多种群遗传算法。最后,分别基于堆垛机仓库和穿梭式仓库,将传统遗传算法和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了仿真。其中,基于穿梭式仓库的货位优化问题为基于四目标的三维离散空间寻优问题,四个目标分别对应货架稳定性原则、货物周转率原则、货物相关性原则和方便存取原则,复杂度极高,因此,本文根据各原则优先级不同的特点,将原问题简化为基于货架稳定性和货物周转率二优化原则的二维离散空间寻优问题。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以上优化过程大大降低了该问题的复杂度,并且本文所提算法的搜索效率更高,全局寻优能力更强。
李琨[8](2020)在《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水利信息化技术是将物联网监控技术与水利工程项目相结合,运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对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设备等进行控制、分析、和处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升级,进一步促进水利行业向“数字水利”方向迈进。“数字水利”主要由水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执行等模块组成,是以人水和谐发展为指导目标,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战略,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需求,提出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本论文以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为依托,研究设计该水利工程项目的物联网监控系统,旨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和“数字水利”为基础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以供实际供水工程运行决策。物联网监控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硬件、以数据分析处理等应用程序为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指令的接收和传递为核心技术,通过网络通讯实现工业过程全控制的实用性技术。本论文按照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设计中和设计后的时间思路对整个工程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进行开发研究。在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前对该系统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在设计中,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开发研究;在设计完成后,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提出运行前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以现场实验方式对该系统进行检验并提出一定科学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供水泵站工程的实际需求,架构供水泵站物联网监控系统的主要框架和结构;(2)对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工控机、PLC及其控制柜等硬件设备选型;(3)提出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前流量、液位、转速、压力等各参数测定指标和方法;(4)利用组态王6.53开发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建立不同目标的运行监控模块,实现数据采集、曲线绘制、数据查询、报警等多项功能,并完成组态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详细阐述供水泵站实验室操作流程,设计不同转速比情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实验,提出在水力调度运行中变频高效区范围,利用现场实验测量并绘制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和阻力特性曲线,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6)提出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为供水泵站运行提供现代化水利管理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考。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在设计思路上完整有序,硬件选型选用技术成熟的工业设备,可靠性较强,软件设计选用可维护性较高的应用程序,符合设计初衷,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采用实时响应控制,使用便捷,数据处理能力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供水行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今后供水泵站工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思路;本文根据供水工程管理规范,提出供水泵站运行前各参数指标的测定方式、标准,可供各大中小型泵站在新建或更新改造中参考;文中采取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水力调度工程中变频经济运行方案,对山西省大水网高扬程供水泵站工程的优化调度运行具有参考价值。
付少蕾[9](2020)在《面向数字化车间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车间向互联网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新焦点,当前国内传统车间亦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刻。本文结合企业所提出的柴油机老式车间数字化需求深入研究了数字化车间现场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系统集成相关技术,提出了一套高可视性、高实时性及具有示范性数据实时采集与管理解决方案的面向数字化车间现场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本文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整体架构、传感器选型、运行机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相关领域的现状、企业数字化车间的架构与构建策略以及结合了企业提出的需求,由此提出了面向数字化车间现场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及架构。(2)根据系统需求及架构分析,将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硬件与软件。硬件功能是实现系统的数据采集,而软件功能是实现系统数据管理。(3)进一步分析系统功能需求而对系统硬件部分进行传感器选型。并设计了系统硬件部分的架构、数据采集方案且实际构建了硬件系统,其包括:示教实验平台、PLC控制平台和网络拓扑结构。最后编制了硬件系统的下位机程序。(4)针对于本文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使用组态软件采集存储PLC寄存器中数据至My SQL数据库,并在软件部分设计了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及信息分析与智能管理系统对仿真产线数据进行存储和实时显示、管理。(5)设计了实验对系统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合理性。
田娜[10](2018)在《基于组态软件技术的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联网[1]则关注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而组态软件是人与物之间交流的中间件,是应用软件中提供的工具、方法来完成工程中某一具体任务的软件[2]。本文在调研市场上对于监控组态软件需求的基础上,应用Node.js、RabbitMQ和React等技术研发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监控组态软件,进而给出了一种设计和实现小型组态软件的方法,并且针对监控组态软件处理实时数据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在Ruby on Rails环境下,借助第三方插件RabbitMQ实现数据的实时接收和推送的功能。该组态软件为中小型企业节约了购买大型组态软件的成本,具有现实推广意义。同时考虑到基于B/S架构的监控系统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数据加密算法,该加密算法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种加密数据的新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其后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并确定了硬件架构。接着分别详细论述了每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React、Node.js和SVG等技术进行实现。最后,研究了数据加密算法,阐述了数据加密算法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给出了改进的加密算法。本文具体研究工作有:(1)阐述了监控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对其进行了结构划分和功能划分,之后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硬件架构的优势,最后论述了本课题所设计的监控组态软件的操作平台及相关的开发技术。(2)详细分析与介绍了监控组态软件中与用户直接接触的模块一一人机界面模块。首先进行了总体设计,完成了功能的划分,然后详细介绍并描述了该模块的若干子模块,最后展示了利用该监控组态软件进行组态的实例。(3)研究实时数据库模块,提出了利用Rails和RabbitMQ进行开发实时数据库模块,并将在本课题中实现的实时数据库模块与野狗实时通讯云作对比,同时还利用软件对该模块的功能进行性能测试。(4)研究通信模块,阐述了组态软件与通讯设备的通信原理,并且介绍了两种通信方法以及利用Node.js进行了实现。(5)分析与研究国际DES算法和国密SM4算法,指出国际DES算法的不足,在借鉴国密算法SM4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ADES(Advanced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并用C++编写程序进行实验。通过对比改进后的DES算法与安全性较高的国密SM4算法的性能,表明该改进的算法能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能。
二、监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灌装机械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技术与现状 |
1.3.1 生产设备监控管理解决方案研究现状 |
1.3.2 监控管理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
1.3.3 车间设备运行过程数据采集对象及方法 |
1.3.4 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精密灌装机原理及结构 |
2.1 灌装机的工作原理 |
2.2 灌装机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
2.2.1 灌装机的总体结构 |
2.2.2 灌装机的工作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精密灌装机监控管理软件开发 |
3.1 SCADA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3.2 基于组态环境的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
3.2.1 设备基本监控信息管理 |
3.2.2 生产实时数据报表界面 |
3.2.3 工艺参数录入界面 |
3.3 实时数据库系统开发 |
3.3.1 实时数据库总体结构 |
3.3.2 数据对象及数据表设计 |
3.4 工艺参数数据库系统开发 |
3.5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策略 |
3.5.1 数据交互协议 |
3.5.2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 |
3.6 本章小结 |
4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系统开发 |
4.1 灌装生产线工艺流程 |
4.2 下位机控制系统组成 |
4.2.1 控制系统核心单元 |
4.3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界面开发 |
4.3.1 欢迎界面和用户登录界面 |
4.3.2 自动运行与质量检验界面 |
4.3.3 料量管理界面 |
4.3.4 手动运行界面 |
4.4 比例标定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精密灌装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1 精密比例控制系统开发 |
5.1.1 比例控制系统硬件 |
5.1.2 比例泵料量标定 |
5.1.3 比例定量算法开发 |
5.1.4 误差分析 |
5.2 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开发 |
5.2.1 精准定量系统硬件搭建 |
5.2.2 流体冲击对定量影响实验分析 |
5.2.3 考虑流体冲击精准灌装算法开发 |
5.2.4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 |
6.1 灌装设备控制系统功能验证 |
6.2 灌装生产及数据交互实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Qt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
1.2.2 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组态软件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1 国内外组态软件发展现状 |
1.3.2 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开发工具选择 |
2.2 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的总体结构 |
2.3 系统开发环境总体设计 |
2.4 系统运行环境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开发环境设计与实现 |
3.1 工程管理器设计 |
3.2 图形画面组态设计 |
3.2.1 图形画面组态总体设计 |
3.2.2 图形画面组态的设计思想 |
3.2.3 图元的设计与实现 |
3.2.4 动画连接设计与实现 |
3.2.5 图形画面的数据存储 |
3.3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3.1 实时数据库设计 |
3.3.2 实时事务模块和事务调度算法 |
3.3.3 历史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智能家居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4.1.1 通信方式选型 |
4.1.2 智能家居系统整体架构 |
4.2 ZigBee技术 |
4.2.1 ZigBee简介 |
4.2.2 ZigBee协议栈 |
4.2.3 ZigBee协议的安全机制 |
4.2.4 ZigBee中的AES算法 |
4.3 基于ZigBee的通信系统安全方案设计 |
4.3.1 ZigBee存在的安全问题 |
4.3.2 目前主要的安全对策 |
4.3.3 改进的ZigBee安全加密方案 |
4.3.4 改进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
4.4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4.4.1 串口通信原理 |
4.4.2 基于Qt的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与实现 |
5.1 嵌入式Linux系统整体架构 |
5.2 嵌入式Linux系统环境搭建 |
5.2.1 Bootloader移植 |
5.2.2 Linux操作系统内核移植 |
5.2.3 根文件系统制作 |
5.2.4 Qt移植 |
5.3 组态软件运行系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组态软件功能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开发环境功能测试 |
6.2 系统运行环境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
2.1 硅胶活化工艺流程 |
2.2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概述 |
2.3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2.3.1 上位机 |
2.3.2 网卡 |
2.3.3 智能测控组件 |
2.3.4 安全栅 |
2.3.5 继电器 |
2.4 SHCAN2000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 |
2.4.1 组态软件的选择 |
2.4.2 FIX组态软件介绍 |
2.4.3 I/O驱动器 |
2.4.4 下载和调试工具(SHCAN-CFG) |
2.4.5 CAN总线网络的软件设置 |
2.4.6 SHCAN智能测控组件的组态软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控制层设计 |
3.1 硅胶活化项目监控系统的硬件选型 |
3.2 硅胶活化炉硬件资源分配 |
3.3 双线回路图设计 |
3.4 组态序列设计 |
3.5 实时数据库初始参数设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监控层设计 |
4.1 设计FIX通信变量表 |
4.2 I/O驱动程序的设置 |
4.3 创建过程数据库 |
4.4 设计人机监控界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 |
5.1 MDCS调试 |
5.2 I/O信号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下位机FIX通信变量表 |
附录 B 下位机组态序列 |
致谢 |
(4)基于国产平台的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态软件 |
1.2.2 实时数据库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控组态软件设计 |
2.1 组态软件功能需求 |
2.2 组态软件总体设计 |
2.2.1 组态软件设计思想 |
2.2.2 组态软件结构设计 |
2.2.3 组态软件功能设计 |
2.3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图形组态子系统 |
2.4.1 框架设计 |
2.4.2 具体设计与实现 |
2.5 通信组态子系统 |
2.5.1 串口通信 |
2.5.2 网络通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时数据库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3.1 实时数据库理论 |
3.1.1 实时数据库基本概念 |
3.1.2 实时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的区别 |
3.1.3 实时数据库数据与事务特征 |
3.1.4 实时数据结构 |
3.2 实时数据库主要技术 |
3.2.1 内存数据库技术 |
3.2.2 数据压缩技术 |
3.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数据库设计 |
4.1 实时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
4.1.1 功能分析 |
4.1.2 设计原则 |
4.1.3 框架结构设计 |
4.2 数据采集与回送模块 |
4.2.1 数据采集与回送模块整体设计 |
4.2.2 通信协议 |
4.2.3 通信程序设计 |
4.2.4 初始化变量表设计 |
4.3 数据处理模块 |
4.3.1 数据处理模块整体设计 |
4.3.2 实时数据写入和查询设计 |
4.3.3 报警处理设计 |
4.3.4 数据转储 |
4.3.5 数据压缩 |
4.3.6 历史数据库 |
4.4 应用程序接口模块 |
4.4.1 应用程序接口模块整体设计 |
4.4.2 读数据函数 |
4.4.3 写数据函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时事务处理研究与设计 |
5.1 实时事务处理 |
5.2 事务调度 |
5.2.1 优先级分配策略 |
5.2.2 优先级算法选择与实现 |
5.3 并发控制 |
5.3.1 并发控制协议研究 |
5.3.2 并发控制协议比较与分析 |
5.3.3 并发控制策略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实现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分析 |
6.2.1 实时数据写入和查询性能测试 |
6.2.2 数据压缩性能测试 |
6.2.3 事务处理性能分析 |
6.3 应用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物联网态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任务 |
1.2.1 论文研究内容 |
1.2.2 本人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物联网 |
2.1.1 概念及基本特征 |
2.1.2 相关概念 |
2.2 语义网 |
2.2.1 语义网关键技术 |
2.2.2 SSN本体 |
2.2.3 Protege软件 |
2.2.4 WebVOWL |
2.3 数据库 |
2.3.1 MySQL |
2.3.2 MongoDB |
2.3.3 VoltDB |
2.4 开源图形工具 |
2.4.1 JGraph |
2.4.2 mxGraph |
2.5 WEB相关技术 |
2.5.1 Angular |
2.5.2 SpringBoot |
2.6 发布订阅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源描述摸型的构建与应用 |
3.1 资源描述模型的构建方法 |
3.1.1 背景基础 |
3.1.2 构建过程 |
3.2 资源描述模型的应用方法 |
3.2.1 解析过程 |
3.2.2 构图过程 |
3.3 资源描述模型的实现方法 |
3.3.1 构建资源描述模型 |
3.3.2 解析资源描述模型 |
3.3.3 资源描述模型构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联网监控组态图设计系统的设计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4.2 总体设计 |
4.2.1 业务架构设计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3 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构建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监控组态图 |
4.3.2 资源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联网态势监控WEB平台的设计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需求分析 |
5.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5.2 总体设计 |
5.2.1 业务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2.4 接口设计 |
5.3 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组态图监控 |
5.3.2 基于地图的态势监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标及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物联网监控组态图设计系统 |
6.2.2 物联网态势监控Web平台 |
6.2.3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性能测试 |
6.3.1 物联网监控组态图设计系统 |
6.3.2 物联网态势监控Web平台 |
6.3.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设计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
2.2 设计模式研究 |
2.3 关键技术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软件架构总体设计 |
3.3 软件运行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 |
4.1 组态模块的设计 |
4.2 Web发布平台的设计 |
4.3 数据库模块的设计 |
4.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实现 |
5.1 运行环境 |
5.2 组态模块的实现 |
5.3 Web发布平台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立体仓库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立体仓库的国外发展历史 |
1.2.2 立体仓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于立体仓库的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货位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货位分配策略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4.2 货位优化算法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设备与技术 |
2.1 系统硬件构成 |
2.1.1 机械设备 |
2.1.2 电子与电气设备 |
2.2 软件设计工具 |
2.2.1 组态软件 |
2.2.2 力控组态软件 |
2.3 立体仓库货物运输流程 |
2.4 货位优化问题 |
2.4.1 货位优化原则 |
2.4.2 货位优化常用算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设计目标 |
3.2 通信设计 |
3.2.1 力控组态软件与穿梭车的通信设计 |
3.2.2 力控组态软件与PLC的通信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力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 |
3.3.2 监控系统数据库 |
3.4 监控系统功能与实现 |
3.4.1 传输可视化 |
3.4.2 货架可视化 |
3.4.3 数据记录 |
3.4.4 设备状态 |
3.4.5 用户管理 |
3.4.6 退出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多种群遗传算法的货位优化研究 |
4.1 货位优化问题的参数定义及建模 |
4.1.1 参数定义 |
4.1.2 货位优化问题建模 |
4.2 传统遗传算法 |
4.2.1 简单遗传算法 |
4.2.2 多种群遗传算法 |
4.2.3 传统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 基于改进编码方式的多种群遗传算法 |
4.3.1 编码方式优化 |
4.3.2 算法的工作流程 |
4.4 基于堆垛机仓库的仿真 |
4.4.1 面向空货架的货位优化仿真 |
4.4.2 面向部分占用货架的货位优化仿真 |
4.4.3 多条件下的重复仿真 |
4.5 基于穿梭式仓库的仿真及货架监控演示 |
4.5.1 面向少量入库货物的货位优化仿真 |
4.5.2 面向大量入库货物的货位优化仿真 |
4.5.3 多条件下的重复仿真 |
4.5.4 货架监控演示 |
4.6 货位优化仿真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简介 |
2.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工程简介 |
2.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主要设备 |
2.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供水系统运行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3.2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1 主控级主要功能 |
3.2.2 现地级主要功能 |
3.3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框架 |
3.3.1 体系结构 |
3.3.2 层次架构 |
3.3.3 网络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硬件系统选型 |
4.1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结构 |
4.1.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
4.1.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
4.1.3 集中式控制系统 |
4.1.4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
4.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
4.1.6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4.1.7 系统结构的选择 |
4.2 主控级系统选择 |
4.2.1 工控机选择 |
4.2.2 PLC及控制柜选择 |
4.3 现地级系统选择 |
4.3.1 流量测量仪器选择 |
4.3.2 液位测量仪器选择 |
4.3.3 压力测量仪器选择 |
4.3.4 转速测量选择 |
4.3.5 电动蝶阀选择 |
4.3.6 电动调节阀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开发 |
5.1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软件选择 |
5.1.1 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和选择 |
5.1.2 软件实现功能 |
5.1.3 利用组态王进行软件设计的流程 |
5.2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软件界面展示 |
5.2.1 开启画面 |
5.2.2 登录画面 |
5.2.3 主画面 |
5.2.4 实时曲线 |
5.2.5 历史曲线 |
5.2.6 特性曲线 |
5.2.7 数据查询及打印 |
5.2.8 报警 |
5.3 太原理工大学供水泵站实验室数据库 |
5.3.1 供水泵站实验室综合数据库设计 |
5.3.2 数据库介绍对比 |
5.3.3 数据库的选择和连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基本要求 |
6.1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参数测定的意义 |
6.2 供水泵站工程运行需测定任务 |
6.3 测定标准 |
6.3.1 同一测定参数多次测定的极限误差 |
6.3.2 测定仪器的极限误差 |
6.3.3 被测定参数总极限误差 |
6.4 测定条件 |
6.5 流量测定 |
6.5.1 测定方法对比 |
6.5.2 流速仪测定法 |
6.5.3 超声波流量计测定法 |
6.5.4 差压测流法 |
6.6 液位测定 |
6.6.1 直读液位测定法 |
6.6.2 超声波液位测定法 |
6.6.3 静压式液位测定法 |
6.7 压力测定 |
6.8 扬程测定计算 |
6.9 转速和功率测定 |
6.9.1 转速测定 |
6.9.2 功率测定 |
6.10 其他参数测定 |
6.10.1 振动测定 |
6.10.2 噪音测定 |
6.10.3 温度测定 |
6.11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供水泵站实验室物联网监控系统运行实践 |
7.1 实验室操作流程 |
7.1.1 系统开机运行 |
7.1.2 系统正常停机运行 |
7.1.3 系统事故紧急停机运行 |
7.2 不同工况下单泵稳态运行对比分析 |
7.2.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7.2.2 实验数据 |
7.2.3 数据分析 |
7.3 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与阻力特性曲线研究 |
7.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7.3.2 实验数据 |
7.3.3 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供水泵站虚拟实验室建设 |
8.1 虚拟实验室介绍 |
8.2 虚拟实验室建设方案 |
8.3 虚拟实验室应用实践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面向数字化车间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数字化车间信息集成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车间数据采集与管理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目标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规划 |
第二章 离散型车间数字化集成理论概述与系统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数字化车间前景及需求分析 |
2.2.1 数字化车间前景分析 |
2.2.2 数字化车间需求分析 |
2.3 数字化车间架构概述 |
2.4 车间数据采集方案分析 |
2.5 车间网络一体化分析 |
2.5.1 设备间互联互通网络设计 |
2.5.2 车间整体通讯网络设计 |
2.5.3 车间生产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库配备 |
2.6 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2.6.1 系统功能与需求分析 |
2.6.2 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传感器选型 |
3.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3.4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3.5 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硬件部分实现 |
3.5.1 示教实验平台构建 |
3.5.2 PLC控制平台构建及通讯网络构建 |
3.5.3 示教实验平台运行过程设计 |
3.5.4 PLC下位机程序设计 |
3.6 硬件数据采集与存储方案设计 |
3.6.1 PLC数据采集与存储方案介绍 |
3.6.2 硬件数据采集与存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编程软件工具简介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系统数据库E-R图设计 |
4.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信息分析与智能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4.4.1 开发平台与系统体系结构选择 |
4.4.2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4.5 信息分析与智能管理系统实现 |
4.5.1 系统管理模块 |
4.5.2 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
4.5.3 生产管理模块 |
4.5.4 数据分析模块 |
4.5.5 数据管理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运行实例与实验结果 |
5.1 引言 |
5.2 系统运行测试环境 |
5.2.1 系统运行环境介绍 |
5.2.2 系统数据交互流程简述 |
5.3 系统运行验证与分析 |
5.3.1 系统运行实例 |
5.3.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示教实验平台数据接入PLC控制平台安排 |
附录 B PLC控制平台下位机程序 |
(10)基于组态软件技术的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态软件技术 |
1.2.2 监控系统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监控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监控组态软件的结构设计 |
2.3 监控组态软件的功能设计 |
2.4 监控组态软件的硬件架构 |
2.5 操作平台及开发技术的选择 |
2.5.1 操作平台的选择 |
2.5.2 开发技术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机界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人机界面模块的总体设计 |
3.2 工程管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1 基本功能划分 |
3.2.2 实时数据集管理模块 |
3.2.3 报警模块 |
3.2.4 曲线显示模块 |
3.3 画面编辑模块的设计实现 |
3.3.1 图元管理模块 |
3.3.2 属性管理模块 |
3.3.3 画布管理模块 |
3.3.4 编辑管理模块 |
3.4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3.5 人机界面组态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数据库模块的研究 |
4.1 实时数据库概述 |
4.2 研究实时数据库模块的必要性 |
4.3 实时数据库模块的研究 |
4.3.1 Rails实现RESTful Web Service的原理 |
4.3.2 在监控软件中使用RabbitMQ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通讯 |
4.3.3 实时数据库模块的总体方案 |
4.3.4 与野狗实时数据云对比 |
4.3.5 性能测试 |
4.4 主要表结构的设计 |
4.5 实时数据库模块的操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信模块的研究 |
5.1 通信模块的通信过程 |
5.2 串口设备通信 |
5.2.1 串行通信的概述 |
5.2.2 串口通信的研究 |
5.3 基于Modbus与PLC通讯 |
5.4 基于Node.js的框架实现通讯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加密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
6.1 数据加密算法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6.2 DES算法和SM4算法简介 |
6.2.1 DES算法简介 |
6.2.2 SM4算法简介 |
6.3 改进的数据加密算法 |
6.3.1 ADES算法的压缩步骤 |
6.3.2 算法中轮密钥的计算 |
6.3.3 算法的流程图 |
6.4 理论可行性分析 |
6.5 实验分析 |
6.5.1 设置同一个密钥进行加密的实验 |
6.5.2 “雪崩现象”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监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D]. 鲁文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Qt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组态软件设计[D]. 何强. 南昌大学, 2021
- [3]某化工厂硅胶活化炉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樊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国产平台的工控组态软件实时数据库设计[D]. 朱春雪. 中北大学, 2020(12)
- [5]基于资源描述模型的物联网态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基于Web的煤矿监控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程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立体仓库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仿真研究[D]. 吴诗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8]供水泵站工程物联网监控系统开发研究[D].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面向数字化车间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研究[D]. 付少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基于组态软件技术的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田娜.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