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利君[1](2011)在《井下装载机智能换档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下装载机是专门为地下无轨采矿作业设计的一种矮车身,中央铰接,前端装载的铲、运、卸联合作业设备。目前它的传动系统均采用装有液力变矩器的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众所周知,变矩器效率低(50%~85%),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变化频繁,为了提高井下装载机的作业效率和动力性能,需对井下装载机进行频繁换挡。然而频繁换档既要增加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又会造成换档不及时的问题。为了提高井下装载机的作业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必要对井下装载机采用智能换档技术,论文以某型号井下柴油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以下研究:1、系统地分析了液力传动系统各部件工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下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针对目前发动机调速数学模型存在不可导的缺陷,引入了一种连续可导的发动机动态数学模型。并对井下装载机在作业和行驶过程中各种阻力进行了分析计算,推导出了井下装载机液力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方程。2、系统的论述了井下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匹配计算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某型号的井下柴油装载机进行了匹配计算。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在对井下装载机节能换档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柴油机转速和车速为换挡控制参数的节能智能换挡和以油门开度、转向油泵压力、车速为换挡控制参数的动力性换挡两种智能换档规律。3、在MATLAB/SIMULINK工作环境中,建立了井下装载机智能换档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对不同智能换档控制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后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换档控制策略,对所建立的井下装载机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的井下装载机智能换档控制系统是可行的,能够保证井下装载机传动系统经常工作在变矩器的高效区,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4、以2立方井下柴油装载机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牵引力和速度测试实验,对传动系统匹配计算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
洪涛[2](2007)在《工程机械自动变速理论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工程机械作业环境恶劣、作业工况复杂,驾驶员在操纵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换挡以满足车辆对动力的要求,这大大提高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由于驾驶员除了换挡操作还需要操纵工作装置,高强度的换挡操纵导致了作业效率的降低。采用自动变速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开发,以目前装载机使用的液力变矩器串接机械变速箱的传动方案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研制ZLM50装载机自动变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换挡控制理论的研究。全文共七章,以下做简单介绍: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工程机械应用自动变速技术的现状,介绍了自动变速技术的原理和系统组成,分析了工程机械实现自动变速的意义,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建立“人—车—环境”仿真模型。首先就装载机传动系各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包括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工作阻力等传动系统各部分的数学模型。第三章通过分析装载机操作特点,建立了装载机驾驶员的模型。在分析装载机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特点基础上,建立了作业环境模型。作业环境模型用于驱动整体模型的仿真。以上三个模型构成了完整的“人—车—环境”仿真模型。在分析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基础上,结合现有装载机经济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多工况燃油消耗率和组合工况完成时间作为新的经济性和动力性指标。第四章换挡品质研究。在自动变速系统开发过程中对提高换挡品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的动力换挡变速箱换挡过程离合器油压控制曲线,并且通过平稳结合阀的试验进行了验证。良好的换挡品质不仅可以提高车辆传动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改善驾驶员操纵的舒适性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动变速技术的性能。第五章在分析国内外自动变速技术的研究和使用现状基础上制定了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拟定了自动变速控制系统采用的换挡策略。第六章为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系统的试验。遵循国际标准,以功能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完成了以变速器换挡控制单元(TCU)的设计。设计了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控制软件架构,完成了基本软件模块的设计和调试。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模拟试验平台上对自动变速控制系统进行了基本功能试验,结果表明,TCU硬件电路和软件工作正常,所开发自动换挡控制系统已达到预计的设计目标。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阐述了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的结论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杜清云,马奎堂[3](2004)在《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一台厦工产ZL50型装载机,在野外作业过程中,直线行走时其后驱动桥声音正常,但转弯行走时却声音异常。在现场我们进行了抢修。 通过故障现象初步判断,故障可能发生在后驱动桥差速器上。因为装载机直线行驶时,两侧的车轮在同一时间滚过的行程相等。此
二、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井下装载机智能换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井下装载机简介 |
1.1.1 井下装载机的特点 |
1.1.2 井下装载机的发展状况 |
1.2 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1 国外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2 我国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概述 |
1.3 工程机械自动变速技术 |
1.4 井下装载机自动变速技术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井下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建模 |
2.1 井下装载机液力传动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
2.1.1 井下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 |
2.1.2 井下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的特点 |
2.2 井下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
2.2.1 柴油机 |
2.2.2 液力变矩器 |
2.2.3 动力换挡变速箱 |
2.2.4 与柴油机共同工作 |
2.2.5 匹配计算与结果 |
2.3 井下装载机动力性分析与建模 |
2.3.1 井下装载机驱动力 |
2.3.2 井下装载机的行驶阻力 |
2.3.3 车辆行驶的动力学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装载机自动换挡规律及控制方法研究 |
3.1 节能换挡规律 |
3.1.1 节能换挡规律的提出 |
3.1.2 节能换挡参数的选择 |
3.2 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 |
3.2.1 最佳动力性换挡理论的提出 |
3.2.2 最佳动力性换挡参数的选择 |
3.2.3 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 |
3.3 智能换档智能控制系统 |
3.3.1 智能控制理论概述 |
3.3.2 本文所采用的智能控制算法 |
3.3.3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
3.3.4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缺陷 |
3.3.5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速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
4.1 仿真技术概述 |
4.1.1 仿真技术简介 |
4.1.2 仿真软件简介 |
4.2 井下装载机自动变速系统仿真模型 |
4.2.1 传动系统总体模型建立 |
4.2.2 柴油机仿真模型 |
4.2.3 液力变矩器仿真模型 |
4.2.4 动力换档变速箱仿真模型 |
4.2.5 车体仿真模型 |
4.2.6 工况仿真模型 |
4.2.7 控制器的仿真模型 |
4.3 仿真分析 |
4.3.1 仿真参数的设定 |
4.3.2 最佳动力性换挡仿真与分析 |
4.3.3 节能换挡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分析 |
5.1 实验内容和目的 |
5.2 实验设备介绍 |
5.3 车速测量实验 |
5.4 牵引力测量实验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工程机械自动变速理论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自动变速技术概述 |
1.1.1 自动变速技术发展历程 |
1.1.2 自动变速器分类 |
1.1.3 自动变速技术原理 |
1.2 工程机械自动变速技术 |
1.2.1 工程机械应用自动变速技术的意义 |
1.2.2 工程机械自动变速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装载机自动变速技术的研究开发 |
1.3.1 开发装载机自动变速技术的意义 |
1.3.2 装载机自动变速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3 装载机自动变速系统开发的目标 |
1.3.4 自动变速系统的开发手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装载机动力学模型 |
2.1 装载机驾驶操纵模型总体方案 |
2.2 装载机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2.2.1 柴油发动机模型 |
2.2.2 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 |
2.2.3 发动机和变矩器联合工作特性 |
2.2.4 机械变速器数学模型 |
2.2.5 牵引力模型 |
2.2.6 行驶阻力模型 |
2.2.7 装载机的整车动力学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 装载机驾驶操纵模型 |
3.1 换挡策略研究 |
3.1.1 车辆换挡原理 |
3.1.2 基本换挡规律与换挡特性 |
3.1.3 车辆常用换挡规律 |
3.2 装载机驾驶操作分析 |
3.2.1 装载机作业过程分析 |
3.2.2 影响换挡决策的驾驶员意图 |
3.2.3 装载机的换挡规则 |
3.2.4 驾驶员对油门的操纵 |
3.2.5 驾驶员对制动的操作 |
3.3 驾驶员操纵模型 |
3.3.1 驾驶员操纵模型的组成 |
3.3.2 驾驶员模型的输入信号 |
3.3.3 驾驶员输出控制信号 |
3.3.4 驾驶员特性 |
3.4 驾驶员操纵决策模型 |
3.4.1 模糊控制概述 |
3.4.2 驾驶员模糊换挡控制模型 |
3.4.3 驾驶员油门模糊控制模型 |
3.4.4 驾驶员制动模糊控制模型 |
3.5 作业环境模型与燃油经济性评价 |
3.5.1 作业环境模型的内容 |
3.5.2 装载机燃油经济性评价 |
3.5.3 仿真的工况环境模型 |
3.6 装载机—驾驶员—环境仿真模型 |
3.6.1 自动换挡仿真结果 |
3.6.2 燃油经济性仿真结果 |
3.7 小结 |
第4章 换挡品质控制与试验研究 |
4.1 换挡品质的影响因素 |
4.1.1 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 |
4.1.2 换挡冲击的原因 |
4.2 变速箱的换挡过程分析 |
4.2.1 换挡过程的等效力学模型 |
4.2.2 换挡过程的数学模型 |
4.2.3 换挡过程分析 |
4.3 换挡品质控制 |
4.3.1 换挡品质控制对象 |
4.3.2 换挡品质控制的方法 |
4.3.3 变速箱换挡品质控制的内容 |
4.3.4 平稳结合阀选择 |
4.3.5 平稳结合阀工作原理 |
4.4 换挡品质控制试验 |
4.5 小结 |
第5章 自动变速系统研究 |
5.1 自动变速系统组成 |
5.1.1 普通车辆自动变速系统组成 |
5.1.2 装载机自动变速系统组成 |
5.2 装载机自动变速系统详细方案 |
5.3 挡位模式设置与挡位选择器设计 |
5.3.1 轿车换挡模式与换挡选择器 |
5.3.2 装载机换挡模式设置 |
5.3.3 装载机换挡模式选择器 |
5.4 换挡策略及其实现 |
5.4.1 运行模式识别 |
5.4.2 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和衔接 |
5.4.3 各模式下换挡策略的修正 |
5.5 小结 |
第6章 控制系统设计 |
6.1 TCU硬件设计 |
6.1.1 功能设计 |
6.1.2 可靠性设计 |
6.1.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6.2 控制软件设计 |
6.2.1 软件的体系结构 |
6.2.2 控制软件规划与设计 |
6.3 模拟试验 |
6.3.1 试验环境 |
6.3.2 传感器信号标定 |
6.3.3 试验设备 |
6.3.4 基本功能试验 |
6.3.5 自动变速控制试验 |
6.3.6 试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ZL50装载机参数 |
附录B WD615发动机特性参数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井下装载机智能换档策略研究[D]. 朱利君. 中南大学, 2011(01)
- [2]工程机械自动变速理论与控制系统研究[D]. 洪涛. 同济大学, 2007(02)
- [3]ZL50型装载机后桥差速器异响故障的分析[J]. 杜清云,马奎堂.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