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菜地黄条跳甲新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霜霜,钟春燕[1](2019)在《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黄曲条跳甲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且近几年为害程度成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起,主要采用化学技术防治黄曲条跳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基于此,对我国近几年来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综述,为今后黄曲条跳甲的化学防治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
张晓锋[2](2019)在《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虫生真菌是微生物农药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离、鉴定并收集保藏虫生真菌,可丰富微生物农药杀虫活性物质的来源。而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真菌资源,是虫生真菌的宝库。本论文是全国土壤虫生真菌分离鉴定项目的一部分,采集了湖南(湘)、湖北(鄂)、河南(豫)、河北(冀)四省的土壤,分离鉴定土壤中真菌的种属。有关这四个省份虫生真菌资源的报道甚少,而这四个省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纬度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处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发达。本研究将采集上述各地土壤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其中的虫生真菌,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种,分析虫生真菌多样性规律,进而,选择代表性菌株测定其对黄条跳甲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四个省份中,采集了245份土壤样品,从其中220份土样中分离得到真菌菌株910株,分离率为89.8%。其中,湖南59份土样中分离出233株真菌,分离率91.5%;湖北63份土样中分离出256株,分离率85.7%;河南70份土样中分离出181株,分离率88.6%;河北53份土样中分离出240株,分离率94.3%;各地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湖南3.9株、湖北4.1株、河南2.6株、河北4.5株。按照植被类型,乔木土样中分离出290株真菌,分离率95.5%;农耕地土样中分离出307株,分离率88.2%;竹林土样中分离出35株,分离率81.8%;杂草土样中分离出278株,分离率88%;平均每份土样分离菌株数分别为乔木4.4株、农耕地3.3株、竹林3.2株、杂草3.7株。(2)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了429菌株,分属49属108种,其中属于已知的虫生真菌种类有7属12种,主要包括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110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48株、罗伯茨绿僵菌M.robertsii 1株、马昆德绿僵菌M.marquandii 32株、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3株、I.farinosa 1株、I.javanica 1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10株、Paecilomyces carneus 19株、P.tenuis 2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 4株,厚垣普奇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 5株。各地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湖南1.9株、湖北1.8株、河南1.3株、河北2.1株;不同植被类型平均每份土样分离株数分别为乔木1.8株、农耕地1.6株、杂草1.9株、竹林1.4株。(3)室内条件下,通过浸泡法测定了96株非已知虫生真菌菌株和12株已知虫生真菌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成虫的生物活性,非虫生真菌中,只有Aspergillus auricomus Aa H4601菌株、Talaromyces verruculosus Tv H24S01菌株、Fusarium solani Fs H5001菌株、Lecanicillium saksenae Ls H29S05菌株、A.granulosus Ag H3104菌株、A.candidus Ac H3103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Mp H57S01菌株、A.pseudoviridinutans Ap H3102菌株、A.oryzae Ao H28S02菌株,这9株土壤真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当处理浓度为1×108spores/m L时,校正死亡率分别是45.24%、31.58%、28.07%、26.32%、26.19%、23.81%、22.81%、21.43%和21.05%。已知虫生真菌中,玫烟色棒束孢I.fumosorosea If H6102和金龟子绿僵菌M.anisopliae Ma B15B01具有较好的活性,当处理浓度为1×108spores/m L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89%、23.56%。(4)不同光周期对玫烟色棒束孢I.fumosorosea If H6102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都有影响。全光照条件下菌株产孢最快,孢子活力最强;全黑暗条件下菌落菌丝生长最快,孢子活力最弱;光暗交替下,产孢和菌丝生长处于前两者时间,但其致病力最强。随着菌液浓度提高,其对黄曲条跳甲致死率也越来越高。(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黄曲条跳甲经过If H6102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其分生孢子主要附着在触角、足关节、胸部、胸足等刚毛浓密部位和节间膜上。接菌12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长出牙管和附着胞;接菌24 h后,大量附着胞形成,菌株开始入侵跳甲体表;接菌48 h后,菌丝开始从体表最薄的节间膜处穿出,长出新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接菌后48 h~72 h,菌丝继续生长,逐渐覆盖跳甲体表。
万利,韩英,张占英,刘卫国,徐荣钦[3](2019)在《黄曲条跳甲无公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近年来湖北省黄曲条跳甲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出发,对其环保、高效防治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我省蔬菜种植黄曲条跳甲无公害防治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李慎磊,邓伟林,谷小红,肖喜伍,陈玉坤,金铁林[4](2019)在《黄板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黄板不同悬挂高度、间距和尺寸规格对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悬挂高度(黄板下边缘距地的悬挂高度分别为:10 cm、15 cm、20 cm);3个不同悬挂间距(黄板悬挂间距3 m、6 m、9 m);3个不同规格大小(黄板长×宽为20 cm×15 cm,25 cm×20 cm,30 cm×20 cm)。结果表明:黄板悬挂时其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诱虫效果最好,平均诱集75.8头/(板·d);黄板悬挂间距为6 m时,诱虫量最多,每板平均诱虫量为62.1头/(板·d);黄板大小为30 cm×20 cm时,诱虫量最大,平均每板诱集83.5头/(板·d)。从单位面积诱虫量分析,黄板大小为20 cm×15 cm时,单位面积内的诱虫量最大,为1 643.3头/m2。因此,利用黄板诱杀甘蓝上的黄曲条跳甲,建议悬挂高度为黄板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黄板挂板间距为6 m,黄板尺寸大小为25 cm×20 cm。
魏香琴[5](2018)在《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文中认为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地区危害更是严重,难以防治,南方地区特殊的蔬菜种植模式加速了黄曲条跳甲的繁殖,在更新更环保的有效防治方式出现以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黄曲条跳甲、保障蔬菜生产的质量及产量的主要防治手段。本论文结合黄曲条跳甲的危害特点,分别从其地上成虫及地下幼虫两方面入手,室内筛选出有效化学药剂,通过混配寻找能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的化学药剂,并通过试验测试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的安全范围及对保护性作用。结果如下:1.通过浸叶饲喂法,测定了10种常用化学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其中虫螨腈、唑虫酰胺、甲维盐和呋虫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杀活性较好,在处理48 h后,其LC50分别为68.70 mg/L、125.53 mg/L、138.68 mg/L与148.21 mg/L。进一步测定了不同药剂混配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发现如下较好增效组合:呋虫胺与虫螨腈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9时,共毒系数为131.66,LC50为57.95 mg/L;唑虫酰胺:呋虫胺有效成分质量比为7:3和8:2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51.91和132.29,LC50分别为92.87mg/L与111.08 mg/L。2.测定了九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发现,10%虫螨腈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及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当其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g(a.i.)/hm2)、202.5(g(a.i.)/hm2)及270.0(g(a.i.)/hm2)时,施药后1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1%、82.89%及81.35%,显着高于对照。3.比较了上述三种药剂的不同混配组合对照其他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混用时,在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7:3(132.3 g(a.i.)/hm2)、8:2(124.95 g(a.i.)/hm2)、9:1(118.35 g(a.i.)/hm2)时,其施后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9286.80%之间,药后3 d在86.2391.33%之间,药后7 d在76.3980.89%之间;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组合有效成分用量比与用量为1:9(118.35 g(a.i.)/hm2)、2:8(124.95 g(a.i.)/hm2)、3:7(132.3 g(a.i.)/hm2)时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在84.0185.78%之间,药后3 d在84.9387.62%之间。4.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性,结果显示,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分别在有效成分用量低于5120 g(a.i.)/100kg种子、9600 g(a.i.)/100kg种子、2880g(a.i.)/100kg种子、704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及株高、鲜重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在该浓度以下对菜心种子发芽、生长安全无影响。5.研究了四种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田间安全性及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四种种子处理剂对出苗后5天的菜心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和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保护作用显着。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为3000 g(a.i.)/100kg种子时,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均有增加,且差异显着;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在有效成分为750-3000 g(a.i.)/100kg种子,菜心生长25 d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四种种子处理剂下,出苗后25天的菜心的受害指数基本接近对照,对菜心生长中后期的保护作用较弱。说明四种种子处理剂可保护田间菜心出苗初期,而菜心生长后期需结合其他方式保护。
王喆[6](2018)在《六种非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驱避作用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又名桃蛀果蛾,也简称为“桃小”,在我国境内北部及西北部果园常见桃小食心虫为害,严重降低了果品的产量与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落叶果树生产中的重点防治对象。目前常用的农药防治手段通常表现出低水平、高残留、高污染,为了进一步探究绿色防治方法,本试验结合了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了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驱避作用、触角电位反应及非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自制“圆盘嗅觉仪”探究花椒、芹菜、八角、蒜、葱和苦瓜六种非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对桃小雌虫的驱避作用。通过记录桃小食心虫在“圆盘嗅觉仪”底部的分布距离等级,发现不同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驱避效果不尽相同。花椒对桃小雌虫的驱避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芹菜、八角和蒜。其中,八角与蒜二者相比效果差别不明显,葱和苦瓜驱避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采用EAG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以上六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六种试材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作用都具有一定效果。其对质量为15g的花椒反应最强,相对反应值为193.3±6.8,对质量为5g的苦瓜反应最弱,相对反应值为136.1±7.2。随着同一种试材质量的增加,桃小对花椒的EAG相对反应值逐渐变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桃小对蒜和葱的EAG相对反应值却是先变大再变小,芹菜的EAG相对反应值为先减小再增大。3.非寄主植物挥发成分的测定过程中,选用SPME-GC-MS技术对六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苦瓜和大葱的挥发物成分中均含有己醛,与芹菜挥发物均含5-辛烯-2-炔-4-醇。大葱挥发物和大蒜挥发物都有2,4-二甲基噻吩、二甲基三硫醚和甲基丙基二硫醚成分。花椒和八角的挥发物成分中都含有芳樟醇、α-松油醇、斯巴醇和罗勒烯成分。试验所用的部分非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存在相同的化学成分,可能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驱避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陈丽华,何鹏飞,袁德超,欧晓慧,吴毅歆,何月秋[7](2018)在《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为充分发挥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菌株LH-L3的抑菌和促生长作用,将该菌株作为复方种衣剂的有效成分,引入到化学种衣剂。【方法】通过测定4种配方的种衣剂对带菌种子的杀菌效果,确定最佳配方;采用平板法测定菌株存活情况,确定其货架期;进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结果】4号配方种衣剂(克百威10%(质量分数,下同)、咯菌腈2.5%、福美双10%、109cfu·m L-1LH-L3)杀菌效果最好,室温贮藏半年后有效活菌量仍达到1.1×105cfu·m L-1。在盆栽试验中,出苗15 d时该种衣剂包衣棉种出苗率、株高、最大叶宽比对照分别提高11.54%、18.74%、20.91%。在棉花发生黄萎病2 d和5 d时,发病率分别降低65.42%和48.56%。包衣种子棉苗棉大卷叶螟的被害株率比空白对照降低66.92百分点,防治效果达92.33%。【结论】LH-L3菌株与化学农药复配作为种衣剂完全可行,且本试验研制的生物复合种衣剂对棉花黄萎病和棉大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杨博慧[8](2016)在《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春油菜是我国北方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北方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黄宽条跳甲是危害油菜苗期的主要害虫,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主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因此本论文主要从农业栽培措施和化学药剂防治两方面研究了黄宽条跳甲的防治。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密度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油菜产量的影响。选用250g/亩、300g/亩、400g/亩三个播种量,测定播种量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宽条跳甲的虫口密度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变大,三种播种量下黄宽条跳甲虫口密度顺序依次为:400g/亩>300g/亩>250g/亩。幼苗叶片被害指数也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变大,与虫口密度变化趋势相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300g/亩>400g/亩>250g/亩。说明300g/亩是最佳的播种量。2不同春油菜品种对黄宽条跳甲危害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大黄油菜、晋油6号、太空蒙Ⅳ、青油14号、青杂3号,共5个油菜品种,测定黄宽条跳甲危害及产量。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五个品种油菜黄宽条跳甲虫口密度顺序依次为:太空蒙Ⅳ<大黄油菜<青杂3号<晋油6号<青油14号。被害指数调查也发现太空蒙Ⅳ在苗期各阶段被害指数最低,均不超过0.35,青油14号最高,均超过0.39。产量方面,青油14号产量最低,最高产量为102.26kg/亩,太空蒙Ⅳ最高产量为132.93kg/亩,青杂3号最高产量为128.22kg/亩,两年调查结果无显着差异,五种油菜产量顺序依次为:青油14号<大黄油菜<晋油6号<青杂3号<太空蒙Ⅳ。3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幼苗生长和主要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拌种药剂在油菜幼苗叶片中的含量变化及代谢过程。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氟虫腈对油菜进行拌种处理,结果显示,各拌种处理与对照间最早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着性差异,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处理对根长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除氟虫腈外,其他各处理油菜株高均显着高于对照,其中以吡虫啉处理后的影响最大。防治效果方面,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可以显着降低油菜跳甲、小菜蛾和萝卜蚜的虫口密度。所有药剂在油菜出苗第7天含量最高,均高于13.69mg/kg,之后逐渐降低,35天时含量均低于1.2mg/kg。毒死蜱7天时含量最高为23.2mg/kg,噻虫嗪、吡虫啉比毒死蜱代谢缓慢。4不同药剂对黄宽条跳甲的毒力及其作用机制等。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跳甲的致死中浓度LC5o最低,为5.543mg/L,丁硫克百威的LC5o为6.016mg/L,噻虫嗪的LC50为12.236mg/kg,吡虫啉的LC5o为23.998mg/kg,说明跳甲对毒死蜱最为敏感。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结果显示,丁硫克百威I50值为0.3476mmol/L,毒死蜱I50值为0.03195mmol/L;,丁硫克百威抑制中时间IT5011.85min,毒死蜱为6.02min,最高浓度下吡虫啉对乙酰胆碱酯酶仅能抑制约20%。
雷仲仁,吴圣勇,王海鸿[9](2016)在《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蔬菜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蔬菜害虫是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还导致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生物防治成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我国生物防治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天敌昆虫资源的发掘、应用、技术研发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害虫研究和防治提供思路。
张玉慧,康爱国,崔彦,王平,张凤英[10](2014)在《噻虫嗪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以十字花科油菜籽为试材,应用常规种子拌种包衣的方式,以1 kg种子用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4.2 g为药剂对照,进行了1 kg种子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以及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对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280 g和350 g进行油菜籽种子包衣,均能有效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为害。其中,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最高,4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50 g时防效次之,且这2个药剂处理的持效期均长,防治效果均好。该技术可以在防治油菜籽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苗期黄条跳甲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二、白菜地黄条跳甲新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菜地黄条跳甲新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曲条跳甲的为害 |
2 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科学认识 |
2.2 防治方法不兼顾 |
2.3 防治方法单一 |
3 化学防治研究现状 |
3.1 药剂筛选速度加快 |
3.2 药剂混配防治 |
3.3 地上地下兼治 |
3.4 组合防治 |
3.5 宣传力度加强大 |
4 讨论 |
(2)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1.1 虫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1.1 虫生真菌的入侵途径及毒性 |
1.1.2 虫生真菌的应用 |
1.1.3 玫烟色虫草孢的研究进展 |
1.1.4 土壤虫生真菌的采集和分离 |
1.1.5 虫生真菌的鉴定 |
1.2 黄曲条跳甲的研究进展 |
1.2.1 黄曲条跳甲的简介 |
1.2.2 黄曲条跳甲的危害 |
1.2.3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对策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器具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壤样品采集 |
2.2.2 培养基制作 |
2.2.3 土壤真菌分离 |
2.2.4 菌株鉴定 |
2.2.5 土壤真菌生物活性测定 |
2.2.6 扫描电镜观察 |
2.2.7 数据分析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样品采集与真菌分离 |
3.2 菌种鉴定 |
3.2.1 形态学鉴定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3 菌株ITS序列比对结果 |
3.3 土壤真菌的活性测定 |
3.3.1 土壤真菌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致病力 |
3.3.2 玫烟色棒束孢对黄曲条跳甲的致病力 |
3.4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过程扫描电镜观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虫生真菌的采集 |
4.1.2 虫生真菌的鉴定 |
4.1.3 虫生真菌的致病力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土壤真菌菌落形态图 |
附录B:土壤真菌产孢结构和孢子形态 |
附录C:土壤真菌ITS序列 |
附录D:硕士攻读期间论文发表及奖励情况 |
(3)黄曲条跳甲无公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危害特点 |
2 发生规律 |
3 综合防治策略 |
3.1 农业防治 |
3.1.1 清洁田园 |
3.1.2 合理轮作 |
3.1.3 土壤消毒 |
3.2 化学防治 |
3.2.1 植物源农药 |
3.2.2 种衣剂技术 |
3.3 物理防治 |
3.3.1 防虫网 |
3.3.2 黄板 |
3.3.3 信息素 |
3.4 生物防治 |
3.4.1 昆虫病原线虫 |
3.4.2 苏云金杆菌 |
3.4.3 致病菌 |
4 讨论 |
(4)黄板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1.2 黄色粘虫板 |
1.2 试验方法 |
1.2.1 黄板悬挂不同高度的处理设计 |
1.2.2 黄板不同间距的处理设计 |
1.2.3 黄板不同规格的设计处理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板不同放置高度与诱虫量的关系 |
2.2 黄板不同间距与诱虫量的关系 |
2.3 黄板规格大小与诱虫量的关系 |
3 结论与讨论 |
(5)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 |
1.1.1 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黄曲条跳甲的危害 |
1.2 黄曲条跳甲的防治现状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机械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黄曲条跳甲的化学防治方法 |
1.3.1 化学药剂 |
1.3.2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 |
1.3.3 种衣剂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主要工具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室内生测试验药液配制 |
2.2.2 室内生测方法 |
2.2.3 混配增效药剂组合的筛选 |
2.2.4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方法 |
2.2.4.1 供试材料 |
2.2.4.2 试验地情况 |
2.2.4.3 小区安排 |
2.2.4.4 试验药剂及用量 |
2.2.4.5 施药处理 |
2.2.4.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
2.2.4.7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
2.2.4.8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
2.3 四种种衣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试验 |
2.3.1 菜心品种 |
2.3.2 供试药剂用量 |
2.3.3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发芽的影响试验 |
2.3.4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种子出苗的影响试验 |
2.3.5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田间生长的影响 |
2.3.6 种子处理剂处理后对菜心保护作用评价 |
3.结果与分析 |
3.1 黄曲条跳甲成虫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 |
3.1.1 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筛选试验结果 |
3.1.2 药剂处理叶片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取食情况观察结果 |
3.1.3 唑虫酰胺、呋虫胺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
3.1.4 呋虫胺、虫螨腈组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评价结果 |
3.2 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药剂试验结果 |
3.2.1 九种药剂防治田间黄曲条跳甲成虫试验结果 |
3.2.2 30%唑虫酰胺悬浮剂与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2.3 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与10%虫螨腈悬浮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2.4 10%虫螨腈悬浮剂和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不同比例混用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田间防治结果 |
3.3 种子处理剂对菜心种子安全及保护性评价试验结果 |
3.3.1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2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3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4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对菜心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的影响 |
3.3.5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6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7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8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内发芽后株高及鲜重的影响 |
3.3.9 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0 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1 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2 44%吡虫·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处理对菜心种子室外生长的影响 |
3.3.13 四种种子处理剂处理菜心种子的田间保护性试验 |
4.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 |
4.2.2 黄曲条跳甲化学增效药剂 |
4.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六种非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驱避作用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桃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
1.1.1 桃小的分布情况 |
1.1.2 桃小的危害性状 |
1.1.3 桃小的生活史 |
1.2 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手段 |
1.2.1 桃小的预测预报 |
1.2.2 桃小的地面防治 |
1.2.3 桃小的树上防治 |
1.3 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研究进展 |
1.3.1 昆虫感觉器官研究进展 |
1.3.2 触角感受器的分类 |
1.3.3 触角感受器常用研究方法 |
1.4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选择性研究进展 |
1.4.1 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
1.4.2 昆虫自身情况的影响 |
1.4.3 植物挥发物的影响 |
1.4.4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方法 |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驱避效果 |
2.1 试材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圆盘嗅觉仪”构造及原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红外高清夜视拍摄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圆盘嗅觉仪”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2 桃小成虫的驱避作用效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 |
3.1.2 试验仪器 |
3.1.3 其他试验工具 |
3.1.4 试验材料 |
3.1.5 试验方法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非寄主植物挥发成分的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气质联用仪(GC-MS)参数设置 |
4.1.4 试验方法 |
4.1.5 定量与定性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驱避作用 |
5.1.2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的触角电位反应 |
5.1.3 非寄主植物挥发成分的测定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7)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抑制棉花黄萎病杀菌剂的筛选 |
1.3 LH-L3菌剂的制备 |
1.4 种衣剂的配制 |
1.5 各配方种衣剂对带菌种子的杀菌效果 |
1.6 对种衣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
1.7 菌体存活情况测定 |
1.8 种衣剂BCSA促进棉花生长和防治黄萎病的作用 |
1.9 种衣剂防治棉花叶部害虫的初步试验 |
1.1 0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的杀菌剂筛选 |
2.2 各配方种衣剂对带菌种子的杀菌效果 |
2.3 生物复合悬浮种衣剂理化性质的测定 |
2.4 标记菌株LH-L3-GFP和野生型菌株LH-L3在种衣剂BCSA中的存活情况 |
2.5 不同贮藏温度对种衣剂BCSA中菌量的影响 |
2.6 不同贮藏温度对包衣棉种表面LH-L3-GFP菌量的影响 |
2.7 种衣剂对棉花生长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
2.7.1 种衣剂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
2.7.2 种衣剂对棉花黄萎病的室内防治效果。 |
2.8 BCSA防治棉花叶部害虫效果初探 |
3 讨论 |
4 结论 |
(8)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油菜概况 |
1.2 油菜在我国的分布 |
1.3 油菜的类型及特点 |
1.3.1 白菜型油菜 |
1.3.2 芥菜型油菜 |
1.3.3 甘蓝型油菜 |
1.4 春油菜主要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
1.5 油菜主要虫害的防治概况 |
1.5.1 油菜种子处理研究进展 |
1.5.2 油菜害虫的农业防治措施 |
1.5.3 油菜害虫的其他防治措施 |
1.5.4 油菜害虫的化学防治措施 |
1.6 研究意义 |
2 播种量对春油菜产量及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油菜品种 |
2.1.2 供试地概况 |
2.1.3 试验设计 |
2.1.4 黄宽条跳甲危害调查 |
2.1.5 油菜产量统计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播种量对春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2.2.2 播种量对春油菜叶片被害指数的影响 |
2.2.3 播种量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3 春油菜不同品种对产量及油菜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油菜品种 |
3.1.2 供试地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春油菜品种对跳甲虫口密度的影响 |
3.2.2 春油菜品种对跳甲危害春油菜幼苗叶片被害指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春油菜品种产量比较 |
3.3 讨论 |
4 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幼苗生长、虫口密度的影响及药剂在幼苗叶片中的代谢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油菜品种 |
4.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4.1.3 试验地点 |
4.1.4 大田试验设计 |
4.1.5 盆栽试验设计 |
4.1.6 药剂残留试验 |
4.1.7 药剂效果调查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药剂拌种处理对油菜幼苗长势的影响 |
4.2.2 药剂拌种处理对油菜主要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 |
4.2.3 不同药剂在油菜幼苗叶片内含量的变化 |
4.3 讨论 |
5 不同药剂对春油菜跳甲的室内毒力及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黄宽条跳甲 |
5.1.2 供试药剂及仪器 |
5.1.3 毒力测定方法 |
5.1.4 AchE活性的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药剂对春油菜黄宽条跳甲的毒力 |
5.2.2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黄宽条跳甲的毒力回归曲线 |
5.2.3 药剂对黄宽条跳甲AchE抑制的浓度效应 |
5.2.4 药剂对黄宽条跳甲AchE抑制的时间效应 |
5.3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1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2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应用 |
1.3 害虫天敌植物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2 捕食螨的研究与应用 |
3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
3.1 虫生真菌的研究与应用 |
3.2 昆虫病原细菌的研究与应用 |
3.3 昆虫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
4 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与应用 |
5 昆虫信息素 |
6 其他 |
7 多种生防措施联合应用控制蔬菜害虫 |
7.1 多种措施控制单一害虫 |
7.2 多种措施控制多种害虫 |
8 问题与展望 |
(10)噻虫嗪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试验地概况 |
1. 2试验材料 |
1. 3试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 1噻虫嗪药剂处理对油菜籽出苗的影响 |
2. 2噻虫嗪药剂处理对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防效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四、白菜地黄条跳甲新防治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研究现状[J]. 李霜霜,钟春燕. 南方农业, 2019(18)
- [2]冀豫鄂湘地区土壤中虫生真菌资源调查与活性研究[D]. 张晓锋.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黄曲条跳甲无公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J]. 万利,韩英,张占英,刘卫国,徐荣钦. 湖北植保, 2019(02)
- [4]黄板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关键技术研究[J]. 李慎磊,邓伟林,谷小红,肖喜伍,陈玉坤,金铁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2)
- [5]黄曲条跳甲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 魏香琴.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六种非寄主植物及其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驱避作用的初步探究[D]. 王喆.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7]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研制[J]. 陈丽华,何鹏飞,袁德超,欧晓慧,吴毅歆,何月秋. 棉花学报, 2018(03)
- [8]春油菜苗期害虫黄宽条跳甲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及机制研究[D]. 杨博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9]我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雷仲仁,吴圣勇,王海鸿. 植物保护, 2016(01)
- [10]噻虫嗪防治油菜籽苗期黄条跳甲的药效试验[J]. 张玉慧,康爱国,崔彦,王平,张凤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