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Miko金刚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机简介

瑞士Miko金刚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机简介

一、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温成林[1](2007)在《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和矫正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及意义眼球穿孔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愈合后常遗留角膜瘢痕而形成散光,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甚至形成框架镜、准分子激光等常规光学方法也难以矫正的屈光参差。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手术矫正散光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一直是眼科医师们不懈的努力方向和屈光手术方面关注的热门课题。多年来,眼科医师们不断的对散光矫正手术进行着多样化尝试,不断地在进行着技术改进和创新,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尤其是对外伤性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治目前很少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本研究试图根据角膜外伤后的散光类型和特点,初步探讨眼外伤后角膜散光的规律性,并对散光模型进行手术矫正,试图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为角膜散光的治疗寻找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拟通过对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分析,找出角膜瘢痕与散光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对手术矫正散光的方法、进行系统地探讨,为散光的手术矫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探讨方法收集30例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排除角膜中央光学区的瘢痕及不规则瘢痕患者,排除角膜穿孔伤缝合术以外其他眼部手术史。排除合并有角膜失代偿、葡萄膜炎症、青光眼、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及视神经病变的患者。30例患者均接受裂隙灯下角膜摄像、角膜地形图的检测,电脑及检影验光(35岁以下患者麻痹睫状肌)。精确测量并纪录瘢痕的长度及与角膜缘的位置关系、患眼的散光度及轴向。将上述患者的资料与数据对比列表,应用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角膜瘢痕的长度与散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上述患者的资料与数据,分析不同形状、不同长度既不同部位的角膜瘢痕,与所引起的散光类型及散光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瘢痕长度与散光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563,P值0.00<0.01,说明瘢痕长度与散光度数之间有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1.703+0.478X。方程相关性检验:F=13.023,P=0.001,有统计学意义,方程有效,说明伤口长度与散光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角膜瘢痕的形状、长度及部位,与所引起的散光类型及散光度之间的关系为:①平行于角膜缘切线的横形瘢痕:此类型的瘢痕由于瘢痕长轴与角膜半球形复曲面的弧面相垂直,故缝合后引起与角膜瘢痕长轴垂直的经线变陡峭,屈光力增强,形成近视散光。②垂直于角膜缘切线的瘢痕:由于瘢痕长轴是与角膜半球形复曲面的弧面相平行,故缝合后引起与瘢痕长轴相平行的角膜经线变平坦,屈光力减弱,形成远视散光。第二部分外伤性角膜散光手术矫正的探讨1.方法1.1术前检查:随机收集角膜穿孔伤缝线拆除后3个月以上的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22例(22眼),均为角膜穿孔伤导致的角膜散光。其中单纯近视散光6例,复性近视散光4例,复性远视散光2例,混合性散光10例,无单纯远视散光病例。所有病例角膜散光度数均>2.5D,瘢痕长度≥4mm。排除角膜中央光学区的瘢痕及不规则瘢痕患者。进行下列检查:(1)常规的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和检眼镜眼底检查,测量眼压,排除角膜失代偿、葡萄膜炎症、青光眼、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弱视和斜视等其他眼部疾患。排除角膜穿孔伤缝合术以外的其他眼部手术史。(2)表麻后裂隙灯或手术显微镜下角膜摄像,精确测量瘢痕的长度、记录其形状和部位。(3)电脑和检影验光:35岁以下的患者采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检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光度及轴向。(4)角膜地形图检查仪器(TMS系统,AMO眼力健OBSCANⅡ)检查:记录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分析角膜陡峭经线和平坦经线。(5)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和波阵面像差的检查,并记录各项检查结果。1.2手术设计及原理(1)切口位置及形状:为了最大限度保存透明角膜,切口设计做在角膜缘后0.5~1.0mm处,平行于角膜缘做一对对称的楔形弧行切开长度达90°弧度,深度达3/4巩膜厚度。切口的经线应做在角膜平坦的经线上,通过楔性切除+牵张缝线使平坦的经线变陡峭,矫正远视散光。同时,还可引起与平坦经线相垂直的陡峭经线变平坦,即产生“偶联效应”,矫正近视散光。(2)手术量的计算:据Gullstrand模型眼,将眼球其看成一个近似圆球,推导出角膜缘楔形切除宽度的计算公式:Dv=(n′-n)/(r-(x/π))-DADv为矫正的散光度,设术中楔形切除量为x,假如取x=0.1mm,则Dv=0.73D,考虑到偶联效应,所以实际矫正的量应是:0.73x(1+1/2)=1.1D,这与Troutman的经验值相似,我们取楔形切除0.1mm,矫正1个D来设计手术量。不同的是,当楔形切除0.2mm,代入公式计算出可矫正的散光量是1.4D,取0.3mm,可矫正1.7D,依次类推根据术前检测的散光度便可计算出所需切除的角膜缘楔形切除的宽度。(3)散光矫正量的计算:术前计算矫正量时一定要考虑到“角膜弹性半球定律和偶连效应”,按照Troutman理论,如在平坦的90°经线上做楔性切除和牵张缝线,使该角膜经线变陡峭,屈光力增强;同时也将伴随着180°经线角膜变平坦,屈光力减弱,两者屈光力变化的比率约为2:1。因而,术中楔形切除的宽度应以所需矫正散光量的三分之二来设计,即按拟矫正散光量的2/3来设计楔形切除的宽度。(4)术后屈光状态的预测:在计算散光矫正手术量时,应预测患眼术后的屈光状态,是否与健眼的屈光状态相一致,力争恢复舒适而满意的视觉效果。1.3手术方法依据角膜地形图、验光数据及术前设计的手术量标记散光轴向、切口的位置和长度、楔形切除的宽度,用锋利的刀片或瑞士迈高单刃金刚石刀沿标记做一对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开,长90°弧度,切口深达3/4巩膜厚度。用10~0聚丙稀缝线间断缝合切口并埋藏线结。术中用Placidou氏角膜计适时调整缝线的松紧度。2.结果(1)本组22眼平均裸眼视力术前为0.23±0.12,术后0.61±0.25,矫正视力术前0.72±0.25,术后0.82±0.19,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①远视散光的患者:+2.50D~+4.00D者,术后可全部校正,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5.00D以上者,术后对裸眼视力不满意,但可获得较满意的矫正视力。②近视散光的患者:-3.00D以下的近视散光或复性近视散光,可矫正-2.00D的近视散光,术后可获得满意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中、高度的近视散光或复性近视散光,可使术后屈光状态向高度负球面镜方面转化,患者对裸眼视力不满意。③混合性散光的患者:4.00D以下的低、中度混合性散光,可完全矫正,术后可获得满意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高度混合性散光,可使术后屈光状态向负球面镜方面转化,患者可获得舒适满意的矫正视力。本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5.13±1.85D,术后平均散光度为1.42±0.97D,平均下降3.71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余散光度均在2.0D以内,散光轴变化在5°~10°,随访3个月疗效稳定,散光度波动在0.5D~1D范围内。(3)术后3个月复查OrbScan-Ⅱ,模拟角膜镜读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K),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房深度、中央角膜厚度、KAPPA角等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别,P>0.01。Orbsccan-Ⅱ检查表面地形情况明显改善。(4)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检查: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白天6cpd,白天眩光3cpd,以及夜晚眩光6cp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实验中,所有患者夜晚眩光时都不能辨认出18cpd的视标,故不做统计学处理。(5)术后立体视的检查:与术前400″~200″组有17人(占77.3%)相比,术后1个月时有13人(59.1%),3个月时仅剩8人(36.4%);术后3个月时,超过60%的患者立体视在100″以内。(6)并发症:本组主要并发症为矫正不足和屈光状态的转化。结论1.外伤性角膜瘢痕的形状与散光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平行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相垂直经线的近视散光;垂直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平行经线的远视散光。2.瘢痕长度与散光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1.703+0.478X。3.角膜缘成对对称楔形切除+牵张缝线术,矫正外伤性角膜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手术方法,与透明角膜的松弛性切开术相比,具有手术损伤轻、疗效稳定、可预测性强、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也具有适应证窄、矫正量低等局限性,远期疗效及应用前景尚待进一步观察。4.角膜缘成对对称楔形切除+牵张缝线术,适用于矫正+4.00D以下的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及-2.00D以下的近视散光5.根据Gullstrand模型眼,将眼球看成一个近似圆球,推导出角膜缘楔形切除量的计算公式:Dv=(n′-n)/(r-(x/π))-DA,通过计算分析发现:角膜缘楔形切除的量与散光矫正的量不是正相关关系,该公式可使楔形切除量更加精确。但其准确性和应用前景,尚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郑广瑛[2](2007)在《外伤性角膜散光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意义眼外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角膜创伤愈合后,常遗留瘢痕而形成角膜散光,影响视功能的恢复和美观,严重者可形成框架镜或准分子激光手术等亦难以矫正的屈光参差。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手术矫正散光以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一直是眼科医师们不懈努力的方向和屈光手术关注的课题,并对散光手术进行着多样化的尝试,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进和创新,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尤其是对外伤性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治尚未见有关的文献报道。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部分入手探索外伤性角膜散光的防治措施。基础部分:在角膜损伤后愈合过程的早期,通过药物干预减少瘢痕形成从而降低角膜散光;临床部分:在角膜愈合瘢痕形成稳定后3个月,通过手术矫正将角膜散光降低到可控制的范围,即可以通过框架镜或准分子激光手术等来矫正,以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将眼外伤对视功能造成的损害减少至最低限度。第一部分TGF-β2反义寡核苷酸对兔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目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bet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在机体伤口愈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TGF-β2是角膜创伤修复的启动因子,通过调控TGF—β2的活性可调控角膜创伤的修复过程。本实验采用实验动物兔制作角膜穿孔伤模型,设计应用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TGF-β2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TGF-β2 ASON)转染角膜外伤缝合术后的瘢痕组织,然后通过裂隙灯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方法,从大体形态、组织结构、蛋白数量及基因水平等不同层面观察分析TGF-β2反义寡核苷酸对TGF-β2的活性的影响,为实现药物干预减少瘢痕形成以控制外伤性角膜散光的设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TGF-β2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N)的制备:根据兔TGF-β2 mRNA序列(Gene bank号AY429466),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一段21bp的ASON,其序列为5′-AGAAGTTGGCATTATACCCTT-3′,并合成一段错义寡核苷酸(mis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MSON)作为对照。2.选用清洁级健康无眼病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兼用,月龄为3个月。随机分组:实验组16只,双眼均制备角膜穿孔伤缝合术后模型。左眼术后滴TGF-β2 ASON,为TGF-β2 ASON组;右眼滴生理盐水,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8只,不做手术,同样左眼滴TGF-β2 ASON,右眼滴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手术后4、7、14、28天取角膜标本,每次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3.观察指标:应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瘢痕组织的形态变化;HE染色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即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增生、分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α-SMA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染色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TGF-β2的mRNA表达情况,评价TGF-β2反义寡核苷酸对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影响及毒副作用。结果1.裂隙灯观察TGF-β2 ASON组: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缝线附近水肿,前房闪辉(0~+),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居中,眼压正常。随着时间的延长,眼前段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至术后1周完全消失。生理盐水组:角膜明显水肿,前房闪辉(+~++),虹膜纹理不清晰,瞳孔欠圆,眼压正常,角膜缘同时期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随着时间的延长,眼前段炎症逐渐减轻,至术后2周完全消失,但角膜缘新生血管未消退。2.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TGF-β2 ASON组:术后4d上皮细胞生长1~2层,基质层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扁平,数量增多,平均每个高倍镜下9个染色细胞;术后7d,上皮增生4~5层,排列不规则,基质层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平均每个高倍镜下12个染色细胞;术后14d,上皮基本趋于完整,基质层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生理盐水组:术后4d上皮细胞生长4~6层,基质层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扁平,数量增多,平均每个高倍镜下21个染色细胞;术后7d,上皮增生4~5层,排列不规则,基质层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平均每个高倍镜下18个染色细胞;术后14d,上皮层排列稍有些不规则,基质层成纤维细胞数量增生;胶原纤维排列致密紊乱。同时期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滴TGF-β2 ASON的和滴生理盐水的兔角膜组织高倍镜下表现一致。表现为上皮4—5层,基质层中偶有细胞,扁平;基质疏松。说明TGF-β2 ASON对正常角膜无毒副作用。3.免疫组化观察(1) TGF-β2 ASON组:α-SMA染色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于术后7d达到高峰,术后14d回到基线水平已检测不到;生理盐水组:α-SMA染色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于术后4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术后14d尚有少许α-SMA阳性的成纤维细胞。两组均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α-SMA染色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逐渐减少;并且在术后4d和7d TGF-β2 ASON组的α-SMA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均比生理盐水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FN:可见TGF-β2 ASON组FN染色明显减弱,呈板层散在分布于角膜伤口周围的基质层内;生理盐水组FN呈浓密板层分布于伤口周围的基质层内。4.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TGF-β2 ASON组:兔角膜组织中TGF-β2的mRNA于术后4d、7d、14d、28d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分别为0.0851±0.0028、0.1389±0.0079、0.0753±0.0026、0.0658±0.0007;与同时期生理盐水组:TGF-β2的mRNA于术后4d、7d、14d、28d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43±0.0094、0.1915±0.0101、0.1623±0.0090、0.1318±0.0134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2 ASON可特异性的阻断TGF-β2的转录和翻译,从基因水平抑制TGF-β2 mRNA的合成并影响TGF-β2活性,从而调控角膜损伤修复的愈合过程。即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生、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等ECM的堆积,从而发挥抗瘢痕化的作用。2.角膜损伤缝合术后成纤维细胞移行、增生最活跃的时期是术后4 d~7 d,TGF-β2反义寡核苷酸对α-SMA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数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是在术后的14天以内。在角膜损伤修复这个动态级联过程的早期,即术后14 d内进行干预调控是减少术后瘢痕形成的关键。3.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于检测兔角膜这样微量标本的基因表达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定量准确、结果可靠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第二部分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及手术矫正的探讨目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拟通过对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分析,找出角膜瘢痕与散光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对手术矫正散光的方法、术前手术量的设计与计算、手术效果的预测等进行系统研究,为散光的手术矫治提供理论依据。一、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探讨方法收集30例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接受裂隙灯下角膜摄像、角膜地形图的检测,电脑及检影验光(35岁以下患者麻痹睫状肌)。精确测量并记录瘢痕的形状长度及与角膜缘的位置关系、散光度及其轴向。将上述患者的资料与数据对比列表,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角膜瘢痕的长度与散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对瘢痕所致的角膜散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瘢痕长度(mm)与散光度(D)的相关系数为0.563,P值0.00<0.01,说瘢痕长度与散光度数之间有相关性。进一步以Y(散光度)为因变量,X(瘢痕长度)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1.703+0.478X。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F=13.023,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瘢痕长度与散光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瘢痕每改变1mm,散光度将会增加0.478D。(2)角膜瘢痕的形状、长度及部位与所引起的散光类型有关:①平行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横形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相垂直的角膜经线变陡峭,形成近视散光。②垂直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纵形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相平行的角膜经线变平坦,形成远视散光。二、外伤性角膜散光手术矫正的探讨方法随机收集角膜穿孔伤缝线拆除后3个月以上的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22例(22眼),其中单纯近视散光6例,复性近视散光4例,复性远视散光2例,混合性散光10例,所有病例角膜散光度数均>2.5D,瘢痕长度≥4mm。1.术前检查:常规的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和检眼镜眼底检查,测量眼压,电脑和检影验光(35岁以下的患者麻痹睫状肌):检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光度及其轴向。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角膜陡峭经线和平坦经线。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和波阵面像差的相关检查。2.手术设计及原理(1)切口位置及形状:为了最大限度保存透明角膜,切口设计做在角膜平坦经线上,角膜缘灰白交线前0.5~1.0mm处,平行于角膜缘做一对对称的弧行楔形切除,长度达90°弧度,深度达3/4角膜厚度。通过楔形切除+牵张缝线使平坦的经线变陡峭,矫正远视散光。同时,还可通过“偶联效应”使与其垂直的陡峭经线变平坦,矫正近视散光。(2)手术量的计算:据Gullstrand模型眼,将眼球看成一个近似圆球,推导出角膜缘楔形切除宽度的计算公式:DV=(n′-n)/(r-x/π)-DA(3)手术矫正量的设计:根据散光矫正的“偶联效应”,术中楔形切除的宽度应以所需矫正散光量的三分之二来设计,即按拟矫正散光量的2/3来设计楔形切除的宽度。(4)术后屈光状态的预测:在计算散光矫正手术量时,应预测患眼术后的屈光状态,是否与健眼的屈光状态相一致,力争恢复舒适而满意的视觉效果。3.手术方法依据角膜地形图、验光数据及术前设计的手术量标记散光轴向、切口的位置和长度、楔形切除的宽度,用锋利的刀片或单刃金刚石刀沿标记线做一对平行于角膜缘的楔形切除,长90弧度,切口深达3/4角膜厚度。用10~0聚丙稀缝线间断缝合切口并埋藏线结。术中用Placidou氏角膜计适时调整缝线的松紧度。结果1.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本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5.13±1.85D,术后平均散光度为1.42±0.22 D,平均下降3.71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残余散光度均在2.0D以内,散光轴变化在5°~10°,随访3个月疗效稳定,散光度波动在0.5 D~1D范围内。2.术后视功能的改变(1)术后视力:本组22眼平均裸眼视力术前为0.23±0.12,术后为0.62±0.26,矫正视力术前为0.8±0.25,术后为0.94±0.18,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OrbScan-Ⅱ检测:术后3个月复查OrbScan-Ⅱ,模拟角膜镜读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K),由术前的45.03±2.16D改变为43.75±1.98D,接近与正常的43.05±1.20D;术后角膜表面地形情况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检查: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立体视的检查:与术前400″~200″组有17人(占77.3%)相比,术后3个月时仅剩8人(36.4%);术后3个月超过60%的患者立体视在100″以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波阵面相差的检查:因瘢痕造成角膜屈光界面发生较大畸变,大多数患者无法测出结果,故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1.外伤性角膜瘢痕的形状与散光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平行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横形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垂直经线的近视散光;垂直于角膜缘切线方向的纵形瘢痕,引起与瘢痕长轴平行经线的远视散光。2.瘢痕长度与散光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瘢痕每改变1mm,散光度将会增加0.478D。3.角膜缘对称楔形切除+牵张缝线术,矫正外伤性角膜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易行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矫正+4.00D以下的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及—2.00D以下的近视散光。与透明角膜的松弛性切开术相比,具有保存透明角膜、手术损伤轻、疗效稳定、可预测性强、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4.根据Gullstrand模型眼,将眼球看成一个近似圆球,推导出角膜缘楔形切除量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分析发现:角膜缘楔形切除的量与散光矫正的量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其准确性和应用前景,尚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石洪波[3](2002)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指出

石洪波[4](2002)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石洪波[5](2001)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洪波[6](2001)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石洪波[7](2001)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指出

石洪波[8](2001)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洪波[9](2001)在《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文中提出

二、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和矫正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和矫正的初步探讨
        前言
        第一部分 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外伤性角膜散光手术矫正的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一)
综述部分
    散光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二)
后记
    缩略词表
    致谢

(2)外伤性角膜散光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研究
    一 TGF-β_2反义寡核苷酸对兔角膜创伤愈合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二 转化生长因子—beta2(TGF-β_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的探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外伤性角膜散光手术矫正的探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综述
    散光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一)
        参考文献
    TGF-β与角膜创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拟发表的文章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伤性角膜散光规律和矫正的初步探讨[D]. 温成林. 郑州大学, 2007(04)
  • [2]外伤性角膜散光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郑广瑛. 郑州大学, 2007(06)
  • [3]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2(04)
  • [4]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2(03)
  • [5]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1(06)
  • [6]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1(04)
  • [7]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1(03)
  • [8]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1(02)
  • [9]瑞士迈高钻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仪简介[J]. 石洪波. 中华眼科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瑞士Miko金刚石刀和德国激光乳化机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