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群序列及其构造运动特征探讨

昆阳群序列及其构造运动特征探讨

一、昆阳群的层序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平,宛胜,戴启,田素梅,赵江泰,吴嘉林[1](2021)在《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文中指出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50000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隐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刘军平,宛胜,李静,邓仁宏,赵江泰,陈棵,吴嘉林[2](2021)在《滇中易门地区古元古界易门群罗洼垤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热事件》文中提出易门群是综合了元江撮科、易门铜厂、东川因民等地区的最新野外地质资料、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后厘定的古元古界浅变质地层。其记录了地球发展演化早期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如古元古代早期的休伦冰期事件及紧随其后的地幔柱事件、简单多细胞生物的首现、狭义的Lomagundi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富氧大气崩溃后的缺氧富硒沉积等。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对易门地区的易门群罗洼垤组微晶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41±16 Ma、2252±14 Ma,2件样品的锆石Th/U值为0.2~1.0,均具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为岩浆成因的锆石。结果表明,滇中易门地区罗洼垤组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可与元江撮科的地幔柱岩石构造组合及东川因民的罗洼垤组凝灰岩的时代对比。罗洼垤组沉积时代可能是Kenorland超大陆裂解作用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师骏,黄伟康,尚江伟,章凤奇,吕惠贤,程晓敢,黎立,林秀斌,雷鸣,陈汉林[3](2021)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代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典型的震积岩(震裂岩和震褶岩)以及震浊积岩、冰碛岩和薄层状钙质泥岩等沉积单元,并在南华系上部形成了深水浊流沉积—冰水混积—地震活动和背景沉积—地震活动等两期震积作用序列。塔里木西北缘南华系震积岩与同时期正断层紧密伴生,共同指示区域构造伸展背景,可能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大规模裂谷作用有关。

惠博[4](2021)在《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碧口地块位处扬子板块西北缘,保存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沉积地层和构造变形等记录,是探讨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天然窗口。然而,对于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基于此,本次博士论文选取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系、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镁铁质-长英质深成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明确了碧口地块的构造亲缘性,梳理了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构造属性,厘清了横丹群的沉积时限、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阐明了碧口地块关键岩浆作用的形成时限、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总结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已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了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碧口地块是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前寒武纪构造单元,演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中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属于典型的太古代TTG类岩石,具有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2.1-+8.1)组成,源于新生镁铁质地壳的重熔作用,代表了~2.82 Ga改造新生地壳事件。角闪斜长片麻岩属于幔源岩浆序列,锆石Hf同位素(εHf(t)=-0.9-+3.9)组分整体亏损,代表了~2.69 Ga重要的地壳生长活动。花岗片麻岩组分类似于太古代TTG类岩石,整体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3.4-+1.5)组成,由太古代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继承了原岩的组分特征,代表了~2.45 Ga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事件。斜长角闪岩~1.85 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古元古代末期重要的区域性变质事件。鱼洞子杂岩物质组成和构造-热演化事件与崆岭杂岩和钟祥杂岩等扬子板块内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具有可对比性,表明鱼洞子杂岩与扬子板块存在潜在的亲缘性。(2)碧口地块至少在新元古代早期~880 Ma已经处于持续俯冲且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背景。碧口地块镁铁质深成岩体花岩沟辉长闪长岩、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约为880 Ma,是目前碧口地块中已识别最早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记录。花岩沟辉长闪长岩与典型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信号相似,属于岩石圈地幔楔橄榄岩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产物,原始熔体源区遭受了俯冲沉积物熔体的改造。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具有基本一致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与典型E-MORB的组分特征类似,是与E-MORB源区类似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上涌,并在减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岩沟辉长闪长岩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属于俯冲洋壳板片发生板片回卷机制的岩浆响应。(3)碧口地块在~860-825 Ma依旧受控于持续俯冲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长英质深成岩体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相似,形成于~860 Ma。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侵位时限稍晚,形成时代为~825 Ma。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同位素组分特征,二长花岗岩是石英二长岩熔体发生强烈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和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属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具有幔源特征的锆石Hf(εHf(t)=+4.8-+6.7)和全岩Nd同位素(εNd(t)=+1.7-+2.1)组成,属于俯冲板片回卷机制下,洋壳板片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物质持续烘烤发生部分熔融,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的锆石Hf(εHf(t)=-15.0--10.9)及全岩Nd同位素(εNd(t)=-11.8--11.9)组成,是俯冲过程中幔源岩浆底侵致使碧口地块古老地壳物质发生重熔所形成,代表了碧口地块重要的古老物质再循环事件。(4)碧口地块持续的板片回卷触发了~845-760 Ma弧后伸展活动。碧口地块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划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三种类型。Ⅰ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分特征类似于IAB,形成于地幔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源区受到早期俯冲消减组分的交代;Ⅱ组变质基性火山岩与E-MORB的配分模式类似,源于上涌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Ⅲ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配分模式类似于OIB,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少量壳源组分的改造。碧口群变质酸性火山岩可以划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种类型。Ⅰ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Mg O、Ni和Cr含量,源于中下地壳的重熔,岩浆演化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Ⅱ组变质酸性火山岩Mg O、Ni和Cr含量低,由碧口地块古老地壳发生重熔所形成。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变质酸性火山岩均属于碧口地块弧后伸展体制的岩浆响应。(5)碧口地块在~720 Ma构造-岩浆活动趋于沉寂,逐步过渡为板内裂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是一套富集火山物质的沉积建造,具有近源沉积特征。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结果显示,下部白杨组和上部秧田坝组具有一致的最大沉积时限,约为720 Ma,表明横丹群属于新元古代早-中期快速堆积的沉积序列。横丹群整体具有类似的物源属性,白杨组和秧田坝组均显示出以新元古代(~915-720 Ma)为主并含有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2450-1750 Ma)年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显示碧口地块和邻近的扬子板块西北缘-西缘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弧为主要物源区。横丹群白杨组和秧田坝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组分特征与典型弧前盆地浊积岩相似。横丹群是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盆地中发育的产物,沉积时限不早于~720 Ma。(6)综合上述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已发表研究数据,提出碧口地块结晶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认为碧口地块属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寒武纪构造单元。新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构造活动趋于活跃,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俯冲板片回卷和岩浆弧逐步发展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45-760Ma)俯冲作用持续进行、弧后伸展机制触发和弧后裂谷发育阶段;新元古代中期(~720Ma)构造体制转换和岩浆活动沉寂阶段;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停滞、裂陷-拗陷盆地发展和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杨清[5](2021)在《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该地区已发现超过400个铅锌矿床(点),其铅锌金属量超过20 Mt,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工业基地。目前对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形成机制等方面。本文以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黔西北杉树林、筲箕湾、垭都和天桥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全面介绍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些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和闪锌矿Rb-Sr定年,以对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性质和来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划分,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详细分析了研究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最后根据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背景和控矿因素,系统总结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矿体基本都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中,以白云岩为主。滇东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逆断层控制,黔西北铅锌矿床主要受北西向逆断层控制。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次为角砾状和网脉状。成矿期可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黄铁矿阶段,中期铅锌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见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代表。(2)硫化物LA-ICPMS硫同位素分析显示,这些铅锌矿床δ34S值分布在10~23‰之间,富集重硫,且其分布特征表明沉淀的硫化物之间已经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在19~22‰之间,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和(或)寒武系地层中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δ34S为13~19‰,成矿还原硫可能具有多来源性,主要为赋矿地层和下伏震旦系或寒武系地层硫酸盐的混合来源。硫化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以富集Ge、Ga、Cd和Ag,贫Bi、Ni、Co、Ti和Tl为特征;黄铁矿相对富集Ni、Co和As,与典型MVT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3)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范围集中在120~250℃之间,盐度主要分布在7~14%(Na Cleqv)之间,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成分较为复杂,气相主要为H2O、CO2和少量CH4,液相成分主要含有Na、Ca、K、Mg、Cl等。LA-ICPMS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成矿流体还具较高浓度的Li、Rb、Sr、Cs、Ba等元素;对比岩浆热液成矿流体、盆地卤水及变质卤水成分数据,发现滇东北和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都具有盆地卤水来源特征。(4)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显示毛坪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为202.5±8.5Ma,处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晚于泥盆系赋矿地层。结合前人在研究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约束了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结合研究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微量元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本文认为滇东北-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铅锌矿床属于MVT铅锌矿床,其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右江盆地的演化相耦合,是右江盆山挤压造山作用驱动下的大规模盆地流体迁移导致的。右江前陆盆地在中三叠世为浊积岩盆地阶段,是相对高温盆地卤水的准备期,产生了150~280℃相对较高温度的盆地卤水,最高温度为300~350℃;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盆地消亡阶段,右江盆地自SE向NW隆起形成造山带,地形作用及构造挤压导致盆地热卤水向NW向大规模迁移。流体沿着NW向紫云-垭都断裂和中元古界褶皱基底与沉积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迁移,并沿途萃取了基底地层和沉积盖层中大量的成矿元素,最终在NW、NE、NNE向逆断层和褶皱虚脱部位沉淀金属硫化物而形成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具有众多相似特征的铅锌矿床。(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岩相的多重控制。首先,矿床选择性的赋存于震旦系-二叠系地层中,且自南东部的黔西北地区到北西部的滇东北北部地区赋矿地层逐渐变老,但赋矿地层岩性一直为海相碳酸盐岩,并以白云岩为主;其次,区域性深大断裂、地区大断裂和矿床范围内的次级构造分别控制着成矿区总体范围、矿床分布和矿体产出特征。在成矿模式、成矿规律与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岩相古地理特征、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已有矿床分布情况,本文认为黔西北垭都-蟒硐断裂带NW端找矿潜力较好,滇东北地区莲峰-巧家断裂至矿山厂-金牛厂断裂之间可能具有更好的找矿前景。

曾瑞垠[6](2021)在《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相砂岩型铜矿床是指产于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层状铜矿床,铜资源规模大,经济价值高,东川铜矿带因民铜矿床和加丹加成矿带Luiswishi铜钴矿床均为该类型铜矿床,发育稳定的层控铜矿体,本文通过对比两个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获得以下认识:1、通过地质特征对比,发现两者均具有多层位成矿特征,主要赋存于砂质白云岩、碳质板岩和碳质白云质页岩中。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发育有条带状、纹层状、脉状铜矿石,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两者在赋矿岩性、矿体特征、矿化组合、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在赋矿围岩年代和共生矿种等方面存在区别。2、通过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两者的流体体系均由氧化性含矿卤水和还原性流体组成,Luiswishi铜钴矿床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200~360℃,14%~49%)均高于因民铜矿床(140~300℃,12%~44%),盐类子晶的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流体来源更加充足。碳氧同位素组成显示碳的来源除了海相碳酸盐的溶解作用,部分来自有机质的脱羟基作用。两者都存在广泛的硫同位素特征,说明硫源丰富,海相蒸发岩和硫酸盐提供了主要硫源,硫酸盐的有机质化学还原反应促使还原硫的生成,引起了硫同位素值呈现极差大的特征。3、通过两个矿区的成矿规律总结,发现层状铜矿体受控于连通性较好的横向断裂,横向断裂是成矿流体迁移的重要通道;岩性控矿特征明显,赋矿岩石一般砂质含量较高,渗透性较好,如砂质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等,或为富含有机质的细碎屑相和泥质相岩石,如因民矿区黑山组碳质板岩和Luiswishi矿区矿山组的碳质白云质页岩;铜矿体的矿化强度明显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其界面为成矿有利地段。4、通过与Luiswishi铜钴矿床的成矿作用对比,发现海相砂岩型铜矿床和因民铜矿床的成矿作用为盆地卤水交代成矿,成矿机制为两套流体混合作用。黑山组的砂板岩为隔挡层,落雪组的砂质白云岩为主要沉淀层位,形成一个流体封闭的物理化学圈闭,氧化含矿卤水通过断裂构造运移到氧化还原界面附近,向孔隙度较高的砂质白云岩或含有机质的砂页岩中渗透,与还原性含有机质流体发生混合作用,使成矿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形成东川群多层位的层控铜矿体和“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金属矿物分带。

高峰[7](2020)在《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 ——来自碧口微地块横丹群沉积地层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过程是扬子板块乃至华南板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深入理解该科学问题对于进一步精确地重建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古地理格局并约束其裂解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等多学科方法对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北部新元古代中期横丹群的地层序列、沉积时限、沉积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限定和重建了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的构造演化背景及演化过程,并对扬子板块(或华南板块)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古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及该超大陆的裂解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以下进展和认识:1.横丹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白杨组、秧田坝组和口头坝组,总体呈向上变细的层序特征。白杨组主体为一套灰绿色火山质碎屑重力流沉积岩系,可划分为下段和上段两个岩性段,下段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绿色-灰绿色凝灰质砂岩、粉砂质-泥质板岩、含砾粗砂岩和砾岩等,上段岩石类型以浅灰绿色-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和粉砂质-泥质板岩为主。秧田坝组主体为一套灰色-灰黑色陆源碎屑重力流沉积岩系,可划分为下段和上段两个岩性段,下段岩石类型以灰色-灰黑色砂岩、粉砂质泥质板岩、含砾粗砂岩和砾岩为主,上段岩石类型以灰色-灰黑色砂岩和粉砂质-泥质板岩为主。口头坝组岩石类型主体为层厚为厘米级-毫米级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质板岩,呈韵律互层状,单层厚度较小,但累计厚度较大,局部可见硅质岩条带或团块。白杨组岩相类型根据沉积过程中支撑沉积物颗粒的主要作用机理可分为火山质碎屑浊流沉积相、火山质碎屑碎屑流沉积相和火山质碎屑液化流沉积相等。秧田坝组岩相类型根据沉积过程中支撑沉积物颗粒的主要作用机理可进一步划分为陆源碎屑浊流沉积相、陆源碎屑碎屑流沉积相等。口头坝组主体为陆源碎屑浊流相-深海相沉积组合。横丹群垂向沉积序列组合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滑塌沉积与浊流沉积的垂向沉积组合、多期叠置的碎屑流沉积组合、多层叠置的浊流沉积组合和浊流与深水悬浮沉积组合等典型沉积序列,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指示横丹群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斜坡重力流沉积。2.岩相学和碎屑骨架成分统计表明横丹群砂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杂基含量较高且多为泥砂质。白杨组砂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秧田坝组砂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二者平均碎屑骨架成分分别为Q19F18L63和Q32F34L34,且它们的物源区具有从未切割弧或过渡弧向切割弧演化的趋势。此外,秧田坝组砾岩层中两颗花岗岩砾石的结晶年龄(743±6 Ma和762±4 Ma)和岩相学特征指示米仓山-汉南微地块中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可能为横丹群的重要物源。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白杨组、秧田坝组和口头坝组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与国际标准(PAAS,NASC和UCC)地层相比,Si O2、Na2O含量较高,Ti O2,Fe2O3T,Mg O,K2O,P2O5含量较低,具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呈轻稀土元素右倾、重稀土元素平坦的配分曲线模式,且主体呈正Eu/Eu*和Ce/Ce*异常。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横丹群砂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搬运过程中的沉积物再循环作用程度较弱,同时表明横丹群的物源区主体应由中-酸性岩浆岩组成且该群的沉积环境应与大陆岛弧体系相关。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白杨组、秧田坝组和口头坝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特征也较相似,碎屑锆石年龄主体均介于ca.950-740 Ma,均显示出单峰的特点,与汇聚构造环境中碎屑沉积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相似。此外,该年龄段(ca.950-740 Ma)的碎屑锆石主体为次棱角-棱角状且发育岩浆振荡环带,指示横丹群的物源区分布较近且主体应由新元古代早-中期岩浆岩构成。最年轻的峰值年龄(n≥3)限定白杨组和秧田坝组的沉积下限为740 Ma,口头坝组的沉积下限则为ca.722 Ma。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横丹群为一套于ca.740-717 Ma期间沉积就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叠置于碧口岩群之上弧前盆地中的半深海-深海斜坡重力流沉积岩系,物源主要为分布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的新元古代岩浆岩,米仓山-汉南微地块为其主要物源区。4.根据对横丹群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及相关构造要素的统计和分析,按照构造变形岩石及组合差异,划分出四期构造变形序列。第一期(D1)(主构造变形期)构造变形主体为压扁-剪切褶皱变形并伴随有韧性逆冲断层构造,该期构造变形与新元古代中-晚期(ca.717-700 Ma)扬子板块西北缘陆-陆或弧-陆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第二期(D2)构造变形为地质体边部或应力集中带中发育的斜向逆冲推覆构造变形,该期构造变形与扬子板块西北缘印支期陆内造山作用相关;第三期(D3)构造变形为地质体边部或应力集中带中发育的脆韧性走滑剪切变形,与燕山期碧口微地块的向西挤出逃逸过程相关;第四期(D4)构造变形为地质体边部脆韧性-脆性剪切变形,与喜山期碧口微地块的向东楔入过程相关。5.扬子板块西北缘在新元古代早-中期(ca.835-720 Ma)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扬子板块西北缘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1)中元古代晚期(ca.1200-1000 Ma)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阶段;(2)新元古代早-中期(ca.950-720 Ma)长时期俯冲作用阶段,发育增生造山作用;(3)新元古代中-晚期陆-陆或弧-陆碰撞(ca.720-700 Ma)阶段及随后的伸展裂解阶段(ca.700-541 Ma)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过程还可细分为前进式俯冲作用阶段(ca.950-820 Ma),构造体制转换阶段(ca.820-800 Ma)和后撤式俯冲阶段(ca.800-720 M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了扬子板块(或华南板块)应位于Rodinia超大陆的西北缘和Top-down模型是导致超大陆边缘位置裂解的主导性作用机制等初步结论。

李志伟,桑传才[8](2020)在《云南昆阳群研究主要进展与存在问题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介绍了昆阳群沉积盆地构造性质和构造样式,提出了今后开展研究的趋势内容和方法;对昆阳群层序构建方面,除高精度测年、生物演化研究外,应重视沉积建造序列分析,从沉积盆地的构造活动性、迁移性方面去探讨沉积作用时间演化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在概述昆阳群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作用、变质作用时空演化特征及相互联系基础上,指出因民期火山作用对成矿的贡献应予以肯定,且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刘昊岗[9](2020)在《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滇中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扬子古陆前寒武纪地质过程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事件响应的关键地区。八街群及其下伏的昆阳群是扬子陆块西南部中、新元古界代表性地层单元,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并发育少量的火山碎屑岩系。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地质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理论、方法,重点研究八街群、昆阳群地层年代学特征、沉积地质特征。基于火山碎屑岩系的年代学特征、沉积物源特征分别探讨了昆阳群、八街群的年代地层格架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主要取得以下新的认识和进展:1.获得昆阳群美党组精确SHRIMP锆石U-Pb年龄(945±17)Ma,指示昆阳群美党组应属新元古界底部。2.首次获得禄表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78.5±4.7)Ma、(878±4)Ma,佐证了八街群应属青白口系。3.美党组岔河段底部砾岩为层间砾岩,可能代表一次区域性抬升。禄表组斜层理数据显示其古流向指向北北东,表明沉积物来源于现今的西南部;华家箐组底部砾岩砾石扁平面指向北,表明沉积物来源于现今的北部。4.禄表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谱系图显示物源来自于滇中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的统一陆块。5.禄表组、华家箐组连续沉积时期,沉积海盆发生强烈构造转换,华家箐组底部发育砾岩,华家箐组沉积物古流向从清水沟组、禄表组的正北转为朝南。这一转化可能代表了川西南扬子陆块和滇中地区滇中陆块碰撞造山的启动。

陈建书,代雅然,唐烽,彭成龙,张嘉玮,朱和书,陈兴,王文明,龚桂源[10](2020)在《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主要构造运动梳理与探讨》文中提出限于地层年代及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对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晋宁与武陵造山运动、甚或雪峰运动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年代研究取得众多新的进展与成果,为地层序列建立、划分对比和相关构造运动的研究与限定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本文以扬子地块周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研究及地层划分对比成果为基础,对晋宁运动、武陵运动及雪峰运动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探讨界定,对深入研究扬子地块周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盆地演化及其成矿资源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昆阳群的层序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阳群的层序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背景
2 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分析
    2.1 冰碛砾岩
    2.2 复成分砾岩
    2.3 滑塌角砾岩
    2.4 隐爆角砾岩
    2.5 构造角砾岩
3 讨论
    3.1 因民角砾岩新认识对滇中元古宙盆地演化及古环境研究的意义
    3.2 因民角砾岩新认识对滇中铜、铁找矿的指示意义
4 结论

(2)滇中易门地区古元古界易门群罗洼垤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热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及测试
    2.1 样品采样
    2.2 样品测试
3 LA-IC P-M S锆石U-Pb定年
4 讨论
    4.1 锆石U-Pb年龄对易门群时代的约束
    4.2 捕获锆石及变质锆石的指示意义
5 结论

(3)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代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南华系震积岩发育特征
    2.1 震积岩的识别
        (1)震裂岩与臼齿构造
        (2)同沉积正断层与微断层
        (3)液化卷曲变形
        (4)震褶岩
    2.2 震积岩垂向发育序列
3 地质意义
4 结论

(4)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Rodinia超大陆重建
        1.2.2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1.2.3 碧口地块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分析测试方法
        1.4.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1.4.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4.3 全岩Sr和Nd同位素分析
        1.4.4 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扬子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
    2.2 扬子板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岩石单元
        2.2.1 扬子板块北缘
        2.2.2 南秦岭构造带
        2.2.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2.4 扬子板块西缘
    2.3 扬子板块中元古代岩石单元
        2.3.1 扬子板块北缘
        2.3.2 扬子板块西北缘
        2.3.3 扬子板块西缘
    2.4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岩石单元
        2.4.1 扬子板块北缘
        2.4.2 南秦岭构造带
        2.4.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4.4 扬子板块西缘
        2.4.5 江南造山带
    2.5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石单元
第三章 碧口地块地质概况
    3.1 碧口地块构造格架
    3.2 碧口地块物质组成
        3.2.1 鱼洞子杂岩地质特征
        3.2.2 碧口群地质特征
        3.2.3 横丹群地质特征
        3.2.4 深成岩体地质特征
        3.2.5 沉积盖层地质特征
第四章 太古代-古元古代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 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
        4.2.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2.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2.3 花岗片麻岩
        4.2.4 斜长角闪岩
    4.3 鱼洞子杂岩地球化学
        4.3.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3.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3.3 花岗片麻岩
    4.4 鱼洞子杂岩成因探讨
        4.4.1 鱼洞子杂岩演化时限
        4.4.2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石成因
        4.4.3 角闪斜长片麻岩岩石成因
        4.4.4 花岗片麻岩岩石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元古代早期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背景
    5.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
        5.2.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5.2.2 变质酸性火山岩
    5.3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成因探讨
        5.3.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3.2 变质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4 小结
第六章 新元古代早-中期横丹群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6.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6.2 横丹群碎屑岩同位素年代学
    6.3 横丹群碎屑岩地球化学
    6.4 横丹群碎屑岩盆地属性探讨
        6.4.1 沉积时限
        6.4.2 物质源区化学属性
        6.4.3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6.4.4 沉积盆地构造背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元古代早期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7.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7.2 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7.2.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2.2 林后坝辉长岩
        7.2.3 坪头山辉长岩
    7.3 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
        7.3.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3.2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
    7.4 镁铁质岩体成因探讨
        7.4.1 镁铁质岩体形成时限
        7.4.2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岩石成因
        7.4.3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岩石成因
    7.5 小结
第八章 新元古代早期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8.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8.2 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8.2.1 白雀寺石英二长岩
        8.2.2 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2.3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2.4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3 长英质岩体地球化学
        8.3.1 白雀寺、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3.2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3.3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4 长英质岩体成因探讨
        8.4.1 长英质岩体形成时限
        8.4.2 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成因联系
        8.4.3 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
        8.4.4 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
    8.5 小结
第九章 讨论
    9.1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事件构造-年代学格架
        9.1.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形成及演化期
        9.1.2 新元古代早期——地壳快速增生及构造活动期
    9.2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单元动力学意义
        9.2.1 鱼洞子杂岩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2 镁铁质-长英质岩体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3 碧口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4 横丹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3 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进展与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川滇黔成矿带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测试方法
        1.4.1 闪锌矿Rb-Sr年代学研究
        1.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1.4.3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1.4.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4.5 显微X射线荧光光谱(XRF)
        1.4.6 LA-ICP-MS单个包裹体分析
        1.4.7 群体包裹体分析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基底地层
        2.1.2 沉积盖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
        3.1.1 矿床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围岩蚀变
        3.1.4 矿物生长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
        3.2.1 杉树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2 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3 天桥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3.2.4 垭都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硫同位素特征
        4.1.1 毛坪
        4.1.2 黔西北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4.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4.2.2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4.2.3 微量元素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4.3 成矿年代学研究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1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3.2 单个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六章 成矿作用研究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硫来源
        6.1.2 成矿金属来源
    6.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6.2.1 成矿流体组成和性质
        6.2.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类型
        6.3.1 区域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6.3.2 成矿类型对比分析
        6.3.3 成矿类型微量元素分析
    6.4 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耦合
        6.4.1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6.4.2 成矿时代与地质事件的耦合
        6.4.3 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
        6.4.4 右江盆地演化与铅锌成矿的耦合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前景分析
    7.1 成矿条件分析
        7.1.1 成矿与地层
        7.1.2 成矿与构造
        7.1.3 成矿与岩浆岩
    7.2 成矿时代及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7.2.1 成矿时代规律
        7.2.2 空间分布规律
    7.3 找矿前景分析
        7.3.1 黔西北地区
        7.3.2 滇东北地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矿物代号及专业词汇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海相砂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云南东川铜矿带研究现状
        1.2.3 刚果(金)加丹加铜钴成矿带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因民铜矿床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Luiswishi铜钴矿床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岩浆岩
        2.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对比
    3.1 因民铜矿床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围岩蚀变特征
    3.2 Luiswishi铜钴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体特征
        3.2.4 矿石特征
        3.2.5 围岩蚀变特征
    3.3 地质特征对比
        3.3.1 多层位成矿
        3.3.2 矿体特征
        3.3.3 围岩蚀变
        3.3.4 角砾岩特征
        3.3.5 蒸发岩特征
        3.3.6 两者的区别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比
    4.1 因民铜矿床
        4.1.1 样品采集
        4.1.2 岩相学特征
        4.1.3 显微测温特征
        4.1.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2 Luiswishi铜钴矿床
        4.2.1 样品采集
        4.2.2 岩相学特征
        4.2.3 显微测温特征
        4.2.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对比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比
    5.1 因民铜矿床
        5.1.1 碳氧同位素特征
        5.1.2 硫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Luiswishi铜钴矿床
        5.2.1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2 硫同位素特征
    5.3 同位素特征对比
        5.3.1 碳氧同位素
        5.3.2 硫同位素
第六章 讨论
    6.1 对比研究
    6.2 成矿规律
        6.2.1 横向断裂与层状铜矿关系密切
        6.2.2 岩性控矿特征明显
        6.2.3 氧化-还原界面是成矿有利地段
    6.3 成矿机制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成矿流体特征
        6.3.3 成矿流体的运移
        6.3.4 海相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机制
        6.3.5 因民铜矿床成矿机制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7)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 ——来自碧口微地块横丹群沉积地层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Rodinia超大陆的重建及裂解机制
        1.1.2 增生型造山带研究现状
        1.1.3 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及与Rodinia超大陆的联系
        1.1.4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1.2 选题来源及科学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实验测试方法
        1.4.1 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
        1.4.2 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1.4.3 LA-MC-ICP-MS锆石U-Pb定年
        1.4.4 Lu-Hf同位素分析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5.1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扬子板块东南缘前寒武系地质特征
        2.1.1 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地层和火山岩
        2.1.2 扬子板块东南缘新元古代侵入岩
    2.2 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系地质特征
        2.2.1 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地层和火山岩
        2.2.2 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岩浆岩
    2.3 扬子板块北部前寒武系地质特征
        2.3.1 扬子板块北部前寒武纪地层和火山岩
        2.3.2 扬子板块北部前寒武纪岩浆岩
    2.4 扬子板块西北缘前寒武系地质特征
        2.4.1 扬子板块西北缘前寒武纪地层和火山岩
        2.4.2 扬子板块西北缘前寒武纪岩浆岩
    2.5 小结
第三章 碧口微地块地质特征
    3.1 碧口微地块的大地构造位置及边界断裂特征
        3.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3.1.2 边界断裂特征
    3.2 碧口微地块新元古代地层地质特征
        3.2.1 碧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研究简史
        3.2.2 碧口微地块新元古代地层物质组成特征
        3.2.3 碧口微地块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变质特征
    3.3 碧口微地块新元古代侵入岩体地质特征
第四章 横丹群地层层序划分与沉积序列分析
    4.1 横丹群地层特征及地层划分
    4.2 横丹群岩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4.2.1 白杨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4.2.2 秧田坝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4.2.3 口头坝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4.3 横丹群典型沉积序列及沉积体系演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丹群物源区及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5.1 测试分析结果
        5.1.1 砂岩碎屑骨架成分统计
        5.1.2 砂岩全岩岩石地球化学
        5.1.3 锆石U-Pb年龄
    5.2 横丹群沉积时限分析
    5.3 物源区化学风化和沉积物再旋回程度判别
    5.4 横丹群物源区分析
        5.4.1 碎屑组分证据
        5.4.2 砂岩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5.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证据
    5.5 横丹群沉积构造环境判别
        5.5.1 砂岩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5.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横丹群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6.1 横丹群地层构造变形总体特征
    6.2 横丹群构造变形序列
第七章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背景及其地质意义
    7.1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7.1.1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背景:地幔柱还是增生造山带
        7.1.2 扬子板块西北缘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7.2 扬子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RODINIA超大陆裂解机制的讨论
        7.2.1 扬子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边缘还是中心位置
        7.2.2 Rodinia超大陆裂解机制:Top-down模型还是Bottom-up模型
第八章 主要进展及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及参与项目情况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8)云南昆阳群研究主要进展与存在问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昆阳群沉积的构造背景及构造型式
    1.1 昆阳群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
    1.2 昆阳群的构造型式
2 昆阳群沉积作用时间演化与空间变化的关系
3 昆阳群火山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 昆阳群变质作用与火山作用、构造变形作用的关系
    4.1 昆阳群区域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作用的关系
    4.2 昆阳群矿化围岩蚀变作用与火山作用

(9)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地形及交通状况
    1.2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工作量与新认识
        1.4.1 工作量
        1.4.2 主要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石屏岩群
        2.1.2 大红山群
        2.1.3 东川群
        2.1.4 昆阳群
        2.1.5 八街群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岩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2.5.1 古地磁与古陆位置
        2.5.2 区域地质演化史
第3章 关键层位定年及其对八街群、昆阳群年代地层位置的约束
    3.1 分析方法
    3.2 美党组碎屑锆石测年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3.2.1 采样层位与岩性特征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3 年代地层学意义
    3.3 禄表组火山岩测年及年代地层学意义
        3.3.1 采样层位与岩性特征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3 年代地层学意义
    3.4 滇中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的优化
第4章 八街群古流向、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4.1 八街群序列
    4.2 古流向
        4.2.1 禄表组古流向
        4.2.2 华家箐组古流向
        4.2.3 八街群物源讨论
    4.3 禄表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分布特征
        4.3.1 分析方法
        4.3.2 样品采样位置与岩性特征
        4.3.3 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
        4.3.4 物源指示意义
    4.4 构造背景及古地理格局
        4.4.1 1200-1126Ma被动陆缘阶段
        4.4.2 1050-950Ma洋陆俯冲早期阶段
        4.4.3 950Ma-825Ma洋陆俯冲晚期阶段
        4.4.4 825-820Ma碰撞造山阶段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主要构造运动梳理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中晚期—新元古代地层年代研究新进展
2 晋宁运动
    2.1晋宁运动的界定
    2.2 晋宁造山运动界面特征
    2. 3 晋宁运动的地质响应
3 武陵造山运动
    3.1 武陵运动的界定
    3.2 武陵运动界面特征
    3.3 武陵造山运动的地质响应
4 雪峰运动及其地质响应
5 讨论
    5.1 晋宁运动结束时限
    5. 2 晋宁运动与武陵运动、雪峰运动
    5. 3 晋宁运动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
    5. 4 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南华系底界
6 结论

四、昆阳群的层序及其构造运动特征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J]. 刘军平,宛胜,戴启,田素梅,赵江泰,吴嘉林. 地质论评, 2021(06)
  • [2]滇中易门地区古元古界易门群罗洼垤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热事件[J]. 刘军平,宛胜,李静,邓仁宏,赵江泰,陈棵,吴嘉林. 地质通报, 2021(07)
  • [3]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代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师骏,黄伟康,尚江伟,章凤奇,吕惠贤,程晓敢,黎立,林秀斌,雷鸣,陈汉林. 地质科学, 2021(03)
  • [4]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D]. 惠博. 西北大学, 2021(12)
  • [5]滇东北-黔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云南东川因民铜矿床与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成矿作用对比研究[D]. 曾瑞垠.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 ——来自碧口微地块横丹群沉积地层的证据[D]. 高峰. 长安大学, 2020
  • [8]云南昆阳群研究主要进展与存在问题综述[J]. 李志伟,桑传才. 云南地质, 2020(02)
  • [9]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D]. 刘昊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10]扬子地块周缘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主要构造运动梳理与探讨[J]. 陈建书,代雅然,唐烽,彭成龙,张嘉玮,朱和书,陈兴,王文明,龚桂源. 地质论评, 2020(03)

标签:;  ;  ;  ;  ;  

昆阳群序列及其构造运动特征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