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探讨——基于同位素年代学结果

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探讨——基于同位素年代学结果

一、关于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问题的讨论——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汤贺军[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提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张磊[2](2020)在《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腹部,是研究中亚地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其开展石炭系结构和原型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综合利用大量盆缘露头、盆内深钻井、二维及三维地震剖面,刻画了石炭纪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结合录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等方法揭示了石炭纪盆地的物质组成和沉积充填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典型石炭系断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揭示了两期“断-坳”结构特征及断层对石炭纪断陷盆地发育过程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亚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格局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洋盆俯冲回撤机制(roll-back)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古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将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滴水泉组(C1d)、松喀尔苏组(C1s)、双井子组(C1-2s)、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钱滩组(C2sq)。其中,滴水泉组为前裂陷期(pre-rift)层序,岩性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松喀尔苏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水下喷发的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双井子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岩;巴塔玛依内山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陆上喷发的火山岩建造;石钱滩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湖相、浅海相沉积。石炭纪断陷呈现两期“断-坳”结构,其中,C1s和C1-2s分别为第1期断陷、坳陷层序,C2b和C2sq为第2期断陷、坳陷层序。断陷的发育多为侧向生长、连接的方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石炭纪末断陷普遍发生反转,上石炭统被大量剥蚀,石炭系顶部形成区域性不整合。下石炭统共识别1 14个断陷,整体呈NW-SE向展布;上石炭统共识别58个断陷,整体呈NWW-SEE向展布,早、晚石炭世两期断陷的方位发生了约15°的逆时针旋转。根据断陷的分布特征,从北向南可依次划分出4排石炭纪沉积岩、火山岩分布带:①乌伦古-野马泉、②陆梁-五彩湾-大井、③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④沙湾-阜康-博格达分布带。其中第2和第3排带发育石炭纪地层最多,第1和第4排带发育相对较少。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的地质属性包括弧前、弧内、弧后断陷/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其形成演化主要受额尔齐斯洋、卡拉麦里洋和北天山洋俯冲回撤作用控制(roll-back)。论文综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汇聚拼贴的演化模型。在阿尔泰弧、准东多岛弧、陆梁弧、准噶尔-吐哈地块顺时针旋转拼贴的过程中,由于岛弧地体相对俯冲洋盆的旋转速率更快、旋转角度更大,导致发育在岛弧上晚石炭世断陷的方位相对于早石炭世断陷发生了逆时针迁移。

王彦君[3](2020)在《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当量超过100亿吨的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70多年的勘探开发,盆地内埋深浅于4500m的中~浅层探区内油气勘探程度普遍较高,再获勘探大发现的概率越来越小。深层~超深层成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必然选择。自晚古生代以来,受控于海西~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作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垂向叠合形成了现今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多期构造作用伴随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改造甚至破坏的全过程,进而控制着现今油气藏的分布。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本次研究立足于多期构造控藏的角度,重点聚焦如下3个关键的科学和勘探问题:(1)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及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盆地类型;(2)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宏观控制作用;(3)深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勘探有利区带。综合最新横跨盆地二维地震和重点探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深层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原型盆地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以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控藏作用进行系统研究,(1)运用Land Mark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追踪地震反射层位,识别断层、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及生长地层,编制地层厚度图;(2)运用2D-MOVE软件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反演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变形;(3)运用Basin Mod软件重建重点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获得如下几点新认识。1)在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厘定了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自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阶段“伸展-聚敛”构造旋回。每一旋回,盆地应力体制均从早期的伸展或稳定开始,到晚期聚敛造山环境结束。基于格架地震大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构造恢复,识别了7期明显的区域性构造变形(2期伸展,5挤压)。2期伸展变形分别与早二叠世、早侏罗世造山后应力松弛有关。早二叠世强伸展变形造成盆地内广泛发育地堑-地垒构造与半地堑构造;早侏罗世弱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正断层断距和延伸长度较小,构造活动强度明显弱于早二叠世。5期挤压构造变形分别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及晚新生代区域性碰撞/增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总体上,盆地边缘构造变形强烈,以逆冲推覆及褶皱变形为主,盆地中央变形较弱。其中晚侏罗世、晚喜山期区域构造作用分别导致盆地内强烈的褶皱和掀斜作用,整个盆地经历了剧烈调整和改造。目前,准噶尔盆内沉积地层整体呈现南厚北薄楔形几何形态和南低北高的构造格局。2)厘定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原型及时-空域复合-叠合特征。在5阶段周期性“伸展-聚敛”区域构造作用控制下,二叠纪以来准噶尔盆地经历了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每一演化阶段,盆地由早期的伸展断陷或中性坳陷盆地逐渐演变为挤压性前陆或坳陷盆地;湖盆由早期水进、扩张演变为晚期水退、萎缩;每一构造-沉积旋回层下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上部沉积地层粒度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为多个次级裂谷盆地组成的复合型盆地,中二叠世演变为裂后坳陷盆地,至晚二叠世成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晚期转变为弱缩短坳陷和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侏罗世准噶尔盆地为弱伸展坳陷盆地,中侏罗世为中性坳陷盆地,至晚侏罗世演变为陆内前陆复合盆地;早白垩世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演变为挤压性坳陷盆地;古近系准噶尔盆地为中性坳陷盆地,中新世-全新世演变为陆内再生前陆盆地。不同演化阶段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纵向上叠加,形成了典型的叠合盆地。3)深化认识了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源、储、盖、圈)、成藏过程(生、排、运、聚)及早期油藏(调整、改造及破坏)的控制作用。在多期构造-沉积旋回,多阶段多类型盆地纵向叠合背景下,准噶尔盆地内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多层多种类型圈闭,发育多套复合疏导体系,造就了准噶尔盆地“满盆”、全层系、多层组含油的格局;发生多期、多区生排烃作用,多期、多方向油气运移及成藏过程;晚期构造变动会调整、改造或破坏早期形成的油藏,使早期形成的油藏进一步复杂化。4)提出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以4500米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深度标准,盆地西北缘、腹部和东部探区深层勘探目的层段主要集中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中;在盆地南缘探区,“深层”勘探对象主要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之下的侏罗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储集层。靠近生烃中心、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深层圈闭,最有可能充注成藏。石炭、二叠系有利区带包括:(1)红车-克百-乌夏断裂带下盘断块圈闭群;(2)紧邻生烃凹陷古隆起迎烃面——如莫索湾凸起周边,夏盐-石西凸起西、南侧,白家海凸起南侧,北三台凸起西侧的构造-岩性圈闭群;(3)生烃凹陷上倾方向地层-岩性圈闭群。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深层勘探有利区带包括:(1)霍-玛-吐断裂带下盘深大构造背斜群,阜康断裂带下盘掩伏构造;(2)前缘斜坡区岩性地层圈闭群。

史燕青[4](2020)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东南缘的博格达山属于东天山造山带的分支,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隔于南北两侧。准噶尔东南缘地区在早石炭世洋盆闭合、地体拼接之后,进入晚古生代洋盆关闭到中生代陆内演化的洋-陆转换关键期。准东南缘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及物源问题也一直困扰和制约着这些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论文基于博格达山周缘多个野外剖面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岩心、地震及钻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阐明了准东南缘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的地层展布及沉积相特征,厘定了各时期沉积物源区及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恢复了相应的古气候变化,重建了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对野外剖面、地震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区内中二叠统呈现南厚北薄,而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呈北厚南薄,表明博格达地区在中二叠世之后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平地泉组发育由北向南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发育由南向北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发育由南向北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砂岩碎屑成分统计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岩屑含量32%,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岛弧区;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及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平均含量达80%,岩屑类型以火山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与中二叠统样品重矿物组合相比,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砂岩中近源的不稳定重矿物比例显着升高,表明物源区发生了变化;同时,重矿物平面分布特征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沉积物源方向由北向南,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物源方向转变为由南至北。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中二叠世博格达地区具有统一的沉积物源区,为博格达地区的岩浆岩基底和北天山的晚石炭世岛弧;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博格达山南缘与北缘的物源存在显着差异,博格达山北缘相比南缘缺乏了来自中天山的物质输入,认为晚二叠世初期博格达山的隆升阻断了沉积物的搬运。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泥岩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分析,认为中二叠世古气候为半干旱-干旱,古水体温度相对稳定在29℃左右,处于还原-弱氧化环境;晚二叠世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平均古水温29.14℃,以还原环境为主;早三叠世古气候总体呈半湿润-湿润,平均古水温29.52℃,总体为弱还原-还原环境。因此,准东南缘从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气候逐渐趋于温暖、潮湿,导致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综合沉积相特征、物源分析及古气候-环境变化,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如下:中二叠世为裂谷-坳陷盆地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二叠世为构造反转期,由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以及北天山、中天山再次隆起,早期湖盆消亡并在博格达北坡山前发育冲积扇,其南北侧物源也发生了分异,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早三叠世为剥蚀沉积期,研究区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逐渐趋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对区域风化程度和沉积条件起主要控制作用,博格达山体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北侧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张攀[5](2020)在《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文中指出中亚造山带(CAOB)是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中不同构造单元增生拼贴的产物,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为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窗口,历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蛇绿混杂岩作为造山带中标志性的岩石-构造单元,其内部记录了洋盆打开、俯冲-增生和最后闭合过程的诸多关键信息,是研究古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重要地质载体。本文以西准噶尔中部克拉玛依后山地区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及其相邻的石炭纪碎屑浊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精细的野外地质填图为基础,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变形解析、岩石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研究工作,综合区域上前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讨论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洋盆性质、古构造格局和洋-陆转换过程,为研究中亚造山带西南部增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的约束。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具有相似的野外出露特征,二者主体均呈近北东走向,与两侧石炭纪地层呈高角度断层接触。蛇绿混杂岩内部发育较齐全的蛇绿岩类岩石组合,但是蛇绿岩的原始层序已被构造肢解,表现为典型的“岩块在基质中”结构。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异剥钙榴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灰岩和碎屑砂岩等呈不同尺寸的构造岩块,混杂分布在强片理化的蛇纹岩基质内。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两条蛇绿混杂岩中的蛇绿岩类岩石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镁铁质岩石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第二组为碱性玄武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兼具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性质,其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浅部亏损地幔,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碱性玄武岩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地幔热点相关的海山环境。另外,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环境为介于大陆边缘和远洋之间。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石炭纪地层代表了一套残余洋盆环境下的深海-半深海相的火山碎屑浊积岩沉积,其基底为晚古生代的残余洋壳或蛇绿混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炭纪地层自下而上应为希贝库拉斯组、包谷图组和太勒古拉组,残余洋盆的沉积一直可持续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石炭纪地层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区域上填图尺度的轴面近直立的复式褶皱(F1);第二类为横跨叠加在早期F1褶皱之上的枢纽近直立的“S”形拖曳褶皱(F2)。不同岩石-构造单元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三期晚古生代的构造变形。第一期(D1)为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内零星保留的叠瓦状逆冲构造,与早期的俯冲增生有关。第二期(D2)为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北东走向的高角度右旋剪切变形,蛇绿混杂岩主体受控于该期变形,内部广泛发育指示右旋剪切变形的运动学标志,主要包括S-C组构、不对称透镜体、擦痕阶步和旋转碎斑等,变形时间为晚石炭世晚期。第三期(D3)为北东走向的左行走滑变形,该期变形切割了研究区内所有的晚古生代岩石-构造单元,并且叠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行迹,其变形时间开始于二叠纪。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在晚石炭世晚期残余洋盆闭合之后,通过右旋剪切变形(D2)构造就位于上覆石炭纪地层之中,现今带状展布的蛇绿混杂岩均不具备独立的块体/板块缝合带的构造边界意义。基于蛇绿混杂岩及围岩的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古洋盆演化和构造体制转变的新模式。(a)泥盆纪弧后盆地阶段:中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在泥盆纪期间处于弧后盆地的演化阶段,盆地内部发育有热点海山构造;(b)石炭纪残余洋盆阶段:受俯冲作用的影响,弧后盆地规模逐渐缩减,在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南北两肢的约束下,演化为小型的残余洋盆,并接受周围火山碎屑物质的快速填充,形成了厚层的石炭纪火山碎屑沉积岩;(c)晚石炭世洋-陆转换阶段:中亚造山带西段在晚石炭世发生大规模的洋盆闭合和块体碰撞事件,中西准噶尔残余洋盆也在该时期最终闭合,受区域上碰撞挤压应力的影响,石炭纪地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变形,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通过右旋剪切变形构造就位于石炭纪地层之中;(d)晚石炭世末期-二叠纪陆内演化阶段:西准噶尔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发育大规模的后碰撞岩浆活动和相继的陆内左行走滑变形,左行走滑变形叠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行迹,并且最后奠定了西准噶尔现今的构造格局。

李宇航[6](2020)在《新疆西准噶尔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古生代是西准噶尔洋陆转化的关键时期,哈图山一带位于西准噶尔核心地区,区内发育的大量晚古生代花岗岩,是探索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良好研究对象。本次以铁厂沟岩体、哈图岩体、阿克巴斯陶岩体、别鲁阿嘎希岩体、库尔尕克希岩体和库什库都克岩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来探讨调查区花岗岩的成因、物源、大地构造环境,并探析了花岗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取得以下认识:1.铁厂沟、哈图、阿克巴斯陶等大岩基,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碱长花岗岩,明显高Si、富碱、贫Mg、相对富Al,强烈亏损Ba、Sr、Eu、P、Ti,具有显着的负Eu异常特征,成岩时代为309~296Ma,属于碱性弱过铝质A2型花岗岩;别鲁阿嘎希、库尔尕克希、库什库都克等小岩株,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富Si、富Al,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和重稀土元素Y、Yb,微弱的负Eu异常特征,是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成岩时代为322~312Ma。2.对比两种花岗岩可知:A2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受伸展体制作用大量幔源物质上涌,加热由洋壳和岛弧组成的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再经分离结晶而形成;I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岛弧环境,由于洋壳俯冲到地幔楔下部,导致俯冲流体和幔源物质底侵上涌,加热由亏损地幔形成的年轻地壳,经部分熔融而产出。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产出的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花岗岩,指示在二者侵位成岩期间,哈图山一带已经发生了碰撞,由俯冲岛弧环境转变为造山后伸展环境。但西准噶尔南部地区仍存在晚石炭世晚期俯冲活动的证据,这说明西准噶尔并非经碰撞统一转为造山后环境,而是由众多岛弧经多期次拼贴增生形成的,所以导致不同地区的主碰撞时限不一致,而且西准噶尔南部地区有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与沉积岩、火山岩并列,也佐证了西准噶尔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为多期次拼贴增生模式。4.调查区位于哈图金矿带内,金成矿潜力较好,已探明的矿床有哈图、别鲁阿嘎希、宝贝等金矿,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成矿时代集中在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与区内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I型花岗岩具有良好的金成矿潜力,是调查区内金元素的主要物源;A2型花岗岩金元素含量较低,但是为金元素活化和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达尔布特、安齐等断裂则为金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就位空间。

梁宇生[7](2019)在《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文中认为车排子凸起位于西准噶尔推覆体的最南端,是准噶尔盆地与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关键结合部位,记录了丰富的陆内构造变形信息。开展车排子凸起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其构造属性,同时对于研究陆内构造变形过程与变形机制以及推进深层石炭系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应用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方法,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浅表地质、最新钻井及3-D地震资料、地球物理测深等资料,系统开展车排子凸起地质结构、形成演化和成因机制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结果揭示车排子凸起石炭纪火山喷发事件集中在300Ma,313Ma和322Ma左右,并结合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的对比分析揭示该凸起石炭系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希贝库拉斯组和上石炭统哈拉阿拉特组。据区域性不整合面特征将该凸起划分为石炭系、二叠-三叠系、侏罗系、白垩-古近系以及新近-第四系等5个构造层。(2)通过构造变形特征解析,以深部低速层及泥盆系滑脱层为界,建立车排子凸起深部双重构造、浅部逆冲叠瓦扇与叠加构造楔叠加的分层地质结构模型,揭示了车排子凸起具有东西分带(自西向东划分出后缘逆冲带、中部逆冲带、车浅5井逆冲带、前锋逆冲带以及前缘单斜带)、南北分段(中二叠世构造活动为北强南弱、晚三叠世至侏罗纪为北弱南强)特征,厘定其东部边界断层红车断层和红3井东侧断层为“上陡下缓”的几何形态,认为车排子凸起为冲断推覆体的前锋。(3)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析所揭示的构造变形时间及其变形特征,厘定车排子凸起经历了中二叠世强烈挤压逆冲、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继承性逆冲叠加、侏罗纪伸展-聚敛旋回、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调整以及新近纪-第四纪压扭掀斜等5个构造演化阶段。(4)通过车排子凸起断裂活动期次、强度,构造变形缩短量以及与周缘构造单元的构造关系的研究,建立车排子凸起旋转式递进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认为车排子凸起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是在周缘板块会聚背景下的西准噶尔推覆体的前锋响应。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8](2019)在《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提出东天山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古亚洲洋的形成、演化和消亡,发育了东天山古生代弧盆体系。基于前人对东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的大量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相对薄弱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本文重点论述了以卡拉塔格矿集区为代表的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研究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规律。本文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和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又将前者划分为卡拉塔格成矿亚带和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总结出其成矿具有VMS成矿系统与斑岩成矿系统共存、多种矿化类型叠加的特征;区域共发育两次大规模成矿事件,且均与大规模火山-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进而构建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并指出东天山古生代弧-盆多方向、多期次的转换是导致该体系内VMS-斑岩型矿床共存、叠加成矿发育的主因。

杨凯凯[9](2019)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松辽盆地火山岩油气主要储集在原生孔隙和裂缝内不同,准噶尔盆地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油气储集在顶部的风化蚀变带内,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因此,对成岩作用,尤其是晚期成岩作用的研究是揭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形成机理的关键。成岩作用的研究离不开岩石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铺垫。因为,不同岩性的成岩作用类型不尽相同,火山岩经历次生改造时间的长短也会造成火山岩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的差异。鉴于此,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特征、年代学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3个方面入手,对其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为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1.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发育特征通过岩心和野外样品描述、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分析,运用“成岩方式-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三级火成岩分类方案,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岩性发育及次生改造特征。研究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包括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等4大类。火山熔岩进一步细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10种基本岩石类型;火山碎屑熔岩包括玄武质集块/角砾/凝灰熔岩、玄武质/安山质/粗面质隐爆角砾岩等14种基本岩石类型;火山碎屑岩包括玄武质集块/角砾/凝灰岩、安山质集块/角砾/凝灰岩等11种基本岩石类型;沉火山碎屑岩包括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2种基本岩石类型。此外,还发育少量浅成岩类,包括辉绿岩和粗面斑岩2种基本岩石类型。从岩石大类来看,巴塔玛依内山组以火山熔岩为主,占比68%,其次为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别占比14%和16%,此外可见少量浅成侵入岩和沉火山碎屑岩。从岩石成分来看,以中性岩和酸性类为主,分别占比34%,基性岩类相对较少,且呈现出底部以基性岩为主,向上中性岩类增加,顶部以酸性岩为主的特征。具体岩石类型来看,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分别占比25%和24%,其次为玄武岩,占比12%。各种岩石类型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次生改造,中、基性火山岩气孔多被充填形成杏仁构造,中酸性、酸性岩则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常见,此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作用在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中也较常见。2.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上覆的石钱滩组地层进行系统取样,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和鉴定等方法,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年代学特征,并对相关地质意义进行了总结。在双井子巴塔玛依内山组剖面取得的8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47.9±7.7Ma、336.6±2.7Ma、348.7±2.9Ma、335.2±1.9Ma、339.1±1.5Ma、327.9±1.5Ma、340.7±1.4Ma、和318.7±4.2Ma;在白碱沟巴塔玛依内山组剖面取得的1件火山岩样品锆石U-Pb年龄为333.8±4.6Ma;在双井子地区石钱滩组灰岩样品中挑选出4颗完整的牙形刺化石,分属于2个属,分别为Idiognathodus和Streptognathodus,其中,Idiognathodus最早出现在巴什基尔期晚期,繁盛于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至早二叠早期;Streptognathodus则是晚石炭世晚期的标准化石,常见于卡西莫夫期至格舍尔期。这与火山岩年龄测试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是穿时的,从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连续发育,并不局限于早石炭世或晚石炭世,这一结论在双井子和白碱沟地区均成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可以将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年龄限定在348.7Ma和300.4Ma之间。此外,在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中取得的1件粗面斑岩侵入岩年龄为255.9Ma,这是首次在研究区发现二叠纪侵入岩,也是目前准噶尔地区发现的最年轻的古生代火成岩;根据年龄测试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可以确定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准噶尔洋盆闭合时间在泥盆世法门期和348.7Ma之间;火山岩年龄样品中出现大量的捕获锆石,其年龄介于354.7971.2Ma,这与盆地周缘的岛弧火成岩或代表大洋岩石圈的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非常一致,推测形成巴塔玛依内山组火成岩的岩浆所穿越的盆地基底可能主要由古生代岛弧体系和残余的大洋岩石圈构成,同时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以样品描述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运用面孔率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分析、电子探针分析(EPMA)、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储集空间发育特征,选取充填和蚀变两种晚期成岩作用进行了重点研究,确定了充填和蚀变成因,并对其储层意义进行了分析。(1)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及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包括早期成岩作用和晚期成岩作用两类,早期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斑晶炸裂作用、准同生期热液沉淀结晶作用、熔结作用、隐爆作用、早期压实胶结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脱玻化作用、充填作用、蚀变作用、压实胶结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等。在这些成岩作用中,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斑晶炸裂作用、隐爆作用、脱玻化作用、蚀变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等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储集空间和次生储集空间两类,其中,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杏仁体内孔、石泡空腔孔、杏仁体收缩孔、粒间孔、收缩缝(网状收缩缝、层面节理缝、柱状节理缝和球状节理缝)、解理缝和斑晶炸裂缝;次生储集空间包括:脱玻化孔、溶蚀孔(包括斑晶内溶蚀孔、基质内溶蚀孔、杏仁体内溶蚀孔)、溶蚀缝、构造缝、充填残余构造裂缝、充填溶蚀构造裂缝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残留的有效储集空间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具体来看,残存的孔隙类储集空间以斑晶溶蚀孔和基质内溶蚀孔最为常见,原生气孔已经消失不见,被绿泥石、方解石和玉髓等次生矿物部分或全部充填;裂缝类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充填残余构造裂缝、溶蚀缝和解理缝为主,同样以次生裂缝为主。(2)火山岩气孔充填类型、成因及储层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气孔充填矿物有石英、方解石、沸石、绿鳞石、绿泥石、皂石等。可分为单成分杏仁体和复成分杏仁体两种,以复成分杏仁体为主。单成分杏仁体有石英和绿鳞石两种,复成分杏仁体分为以下10种:石英→沸石;方解石→石英;石英→皂石→石英;皂石→石英→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石英;石英→绿鳞石→皂石;绿鳞石→绿泥石→石英;皂石→沸石;绿鳞石→绿泥石→皂石;绿鳞石→皂石。气孔内充填的绿泥石形成温度介于84.7-123.6℃之间,为低温充填。结合对火山岩杏仁体形成时间、组成矿物、元素构成、杏仁体边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杏仁体为后生低温流体成因,成因模式如下:1)气孔和微裂缝形成,为杏仁体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和物质运移通道;2)宿主岩石在后期低温流体的作用下发生溶蚀、蚀变,为杏仁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3)富含离子的低温流体在气孔内沉淀结晶形成杏仁体。充填作用使火山岩储层质量变差,70.2%的原生气孔被全部充填,29.2%的原生气孔被部分充填。综合来看,94.5%的原生气孔储集空间丧失。气孔被充填后残存的杏仁体内孔、杏仁体收缩孔仍具储集能力,此外溶蚀作用和蚀变作用产生的溶蚀孔也对气孔体积的减少起到补偿作用。(3)火山岩蚀变类型、成因及储层意义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类型有皂石化、伊丁石化、绿鳞石化、黑云母化、磁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黏土化、碳酸盐化、脱玻化和硅化等11种;运用MFW蚀变图解来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蚀变程度是行之有效的。根据MFW图解和W值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特征:整体属于新鲜至部分蚀变,少部分全部蚀变或蚀变程度较高;盆内火山岩蚀变程度较盆缘火山岩略高;酸性岩的蚀变程度高于中、基性岩。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可分为两种模式:沿裂缝蚀变和沿结晶环带蚀变,两种蚀变的发生均与裂缝和热液等流体密切相关。其成因模式可总结如下:1)火山岩内部形成了裂缝,为热液等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2)富含各种离子的热液流体在裂缝处与矿物作用,在溶蚀易蚀变矿物的同时,沿裂缝沉淀出方解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3)随蚀变作用的进行,蚀变作用向矿物核部发展,直至矿物全部蚀变为次生矿物。蚀变作用可以使致密的火山物质变得疏松多孔。随基性到酸性火山岩蚀变程度的增加,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物性变好。脱玻化作用可使储层孔隙度增加15%,渗透率呈指数增加;绿泥石化作用可以使火山岩储层的面孔率增加9.19%-15.98%。

苏彬[10](2019)在《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源-汇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的古近系和白垩系是近年来具有很大勘探潜力的层位,目前由于对物源方向及组成、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及缺少有效的砂体预测方法,使得油田的勘探开发受到阻碍。本论文以“源-渠-汇”系统理论、地震沉积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春光探区开展综合研究。建立了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等时地层格架,从下到上依次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包含13个四级层序,层序和地层砂组具有良好对应关系,建立了古近系、白垩系底超顶削的层序发育模式。通过调研春光探区及围区古近系及白垩系的基岩特征、砂地比图和锆石测年等手段,明确了春光探区存在两个盆外的供源体系,一个是研究区南边天山北麓的早古生代和古元古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另一个则为研究区西北侧的扎伊尔山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的花岗岩类和基性杂岩。采用层拉平技术,并对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以及对受剥蚀的地层进行剥蚀量恢复和古水深恢复,重塑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沉积时的古地貌图,确定了剥蚀区的地势以及定量刻画了斜坡上的4条白垩系早期沟谷。基于岩心、测井等多种资料判断研究区发育重力流、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南部春50井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北部及中南部井区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湖相和异重流沉积则在东南部春103E井区发育。建立了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的源-汇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耦合,总结了其源-汇动态系统发育模式为:在SQh_1至SQh_4层序沉积期间主要为单一局部物源(北天山)供源的侵蚀沟谷式源-汇系统,SQs至SQa_3层序沉积时期的单一或混合物源的局部向区域转化的供源方式的走向斜坡式源-汇系统,并在不同层序时期和不同源-汇系统内总结了主要发育的耦合模式有:单一局部物源(北天山花岗岩)-渠(宽深型古沟谷)-汇(近源粗粒扇三角洲)和区域混合物源(混合花岗岩)-渠(宽缓斜坡)-汇(相对远源中小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扇)等多种耦合模式。

二、关于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问题的讨论——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问题的讨论——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3.2.1 地质剖面概况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3.2.4 构造变形特征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含矿岩体特征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讨论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含矿岩体特征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讨论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4.4.1 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5 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5.2.5 讨论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含矿岩石特征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6 讨论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6 讨论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6.3 区域成矿作用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进展
        1.2.2 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展
        1.2.3 弧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1.2.3.1 弧前盆地系统
        1.2.3.2 弧内盆地
        1.2.3.3 弧后盆地
        1.2.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现状
        1.2.5.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层研究进展
        1.2.5.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2.5.3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基底
        2.2.2 沉积盖层
    2.3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3.1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2.3.2 剩余磁力异常特征
        2.3.3 深部地质结构
        2.3.3.1 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特征
        2.3.3.2 天然地震转换波剖面特征
        2.3.3.3 地壳物质磁化率成像
        2.3.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P波速度(VP)特征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盆地演化简史
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沿革
        3.1.1 滴水泉组沿革
        3.1.2 松喀尔苏组沿革
        3.1.3 双井子组沿革
        3.1.4 巴塔玛依内山组沿革
        3.1.5 石钱滩组沿革
    3.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特征
        3.2.1 下石炭统
        3.2.2 上石炭统
    3.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3.3.1 下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3.2 上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4.1 陆梁隆起
        3.4.2 中央坳陷
        3.4.3 东部隆起
    3.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5.2 石炭系地震波组特征
    3.6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综合划分
4 准噶尔地区构造-地层层序
    4.1 不整合面特征
        4.1.1 石炭系及其内部不整合
        4.1.2 二叠系及其上不整合
    4.2 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4.3 构造-地层层序
5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分布特征
    5.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对比
    5.2 准噶尔盆地结构剖面特征
        5.2.1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2.2 东西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分布
        5.3.1 滴水泉组平面分布特征
        5.3.2 松喀尔苏组平面分布特征
        5.3.3 双井子组平面分布特征
        5.3.4 巴塔玛依内山组平面分布特征
        5.3.5 石钱滩组平面分布特征
6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
    6.1 乌伦古-野马泉沉积分布带
        6.1.1 克拉美丽露头
        6.1.2 索索泉地区
    6.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
        6.2.1 石西地区
        6.2.2 三南地区
        6.2.3 滴水泉地区
        6.2.4 石钱滩地区
        6.2.5 梧桐窝子地区
    6.3 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沉积分布带
        6.3.1 莫索湾地区
        6.3.2 白家海地区
        6.3.3 北三台地区
        6.3.4 吉木萨尔地区
        6.3.5 古城地区
    6.4 沙湾-阜康-博格达沉积分布带
7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断裂系统与断陷发育过程
    7.1 准噶尔地区断裂展布特征
        7.1.1 下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1.2 上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2.1 陆梁地区
        7.2.1.1 陆梁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1.2 陆梁地区石炭系断裂带特征
        7.2.1.3 陆梁地区石炭系平面分布特征
        7.2.1.4 三维几何学特征
        7.2.1.5 运动学特征
        7.2.1.6 陆梁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 大井地区
        7.2.2.1 大井地区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2.2.2 大井地区不整合特征
        7.2.2.3 大井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2.4 大井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5 大井地区石炭纪不同时期构造-沉积格局
    7.3 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3.1 白家海地区
        7.3.1.1 白家海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3.1.2 白家海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3.2 阜东斜坡-北三台-吉木萨尔地区
        7.3.2.1 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3.2.2 地震剖面解释
        7.3.2.3 三维几何学特征
        7.3.2.4 运动学特征
        7.3.2.5 石炭纪断陷的演化过程
    7.4 断陷带内部断陷的生长过程
    7.5 断陷带之间的过渡关系
        7.5.1 平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5.2 剖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6 断陷反转强度分析
        7.6.1 反转构造定量分析方法
        7.6.2 准噶尔地区不同时期反转构造平面展布
8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成因机制
    8.1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重点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
        8.1.1 东道海子弧前盆地
        8.1.2 陆梁弧内盆地
        8.1.3 乌伦古弧后盆地
        8.1.4 克拉美丽冲断带-将军庙前陆盆地
    8.2 准噶尔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演化的时空格架
        8.2.1 早石炭世早期(C_1d)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2 早石炭世中期(C_1s)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3 早-晚石炭世之交(C_(1-2)s)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4 晚石炭世中期(C_2b)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5 晚石炭世晚期(C_2sq)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3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8.3.1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过程
        8.3.2 环西伯利亚俯冲拼贴增生体顺时针旋转
        8.3.3 准噶尔及邻区主要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8.3.4 博格达裂谷形成过程
        8.3.5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9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含油气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资料和关键技术
    1.4 创新性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2 准噶尔盆地沉积地层
第三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
    3.1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不整合面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5个构造-沉积层序叠加及旋回特征
    3.3 噶尔盆地多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作用及其演化特征
第四章 演化阶段及原型盆地
    4.1 原型盆地识别标志
    4.2 不同阶段准噶尔盆地原型及演化
第五章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藏的宏观控制作用
    5.1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5.2 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5.3 晚期构造变动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复杂化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6.1 石炭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2 二叠系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6.3 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有利区带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区域构造演化
        1.2.2 准噶尔东南缘岩相古地理研究
        1.2.3 准噶尔东南缘古气候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准东南地质单元的组成及属性
        2.2.1 北天山地体
        2.2.2 伊犁-中天山地块
        2.2.3 博格达山
        2.2.4 准噶尔盆地和柴窝堡凹陷
    2.3 地层特征
        2.3.1 中二叠统
        2.3.2 上二叠统
        2.3.3 下三叠统
第3章 岩相古地理特征
    3.1 地层发育特征
        3.1.1 野外出露特征
        3.1.2 地层结构特征
    3.2 沉积相标志及类型
        3.2.1 平地泉组(P_2p)
        3.2.2 梧桐沟组(P_3wt)
        3.2.3 韭菜园子组(T_1j)
    3.3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3.3.1 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3.3.2 冲积扇沉积体系
        3.3.3 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3.3.4 沉积体系演化
第4章 沉积物源分析
    4.1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4.1.1 碎屑成分分析
        4.1.2 物源区构造属性判别
    4.2 重矿物分析
        4.2.1 重矿物组合
        4.2.2 重矿物物源指示意义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3.1 样品选取及测试方法
        4.3.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
        4.3.3 潜在物源区分析
        4.3.4 碎屑锆石年龄的物源意义
第5章 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分析
    5.1 主微量元素分析
        5.1.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1.2 地球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指标
    5.2 古气候分析
        5.2.1 中二叠世
        5.2.2 晚二叠世
        5.2.3 早三叠世
        5.2.4 古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关系
第6章 构造-气候-古地理演化
    6.1 构造演化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6.1.1 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对博格达山初始隆升的限定
        6.1.2 构造-沉积耦合机制
    6.2 沉积环境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6.3 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模式
    6.4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油气勘探启示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
    1.2 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
        1.2.1 蛇绿岩
        1.2.2 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
    1.3 西准噶尔中部蛇绿混杂岩及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1.4.2 实验测试方法
        1.4.3 主要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西准噶尔岛弧带
    2.2 中西准噶尔残余洋盆
    2.3 南西准噶尔俯冲增生杂岩
第三章 西准噶尔中部古洋盆性质及演化意义——来自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3.1 野外出露特征及研究现状
        3.1.1 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
        3.1.2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
    3.2 蛇绿岩类岩石的岩相学特征
    3.3 达尔布特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3.3.1 辉长岩
        3.3.2 玄武岩
        3.3.3 硅质岩
    3.4 克拉玛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3.4.1 辉长岩
        3.4.2 玄武岩
        3.4.3 硅质岩
    3.5 讨论
        3.5.1 蚀变和元素的活动性
        3.5.2 地幔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
        3.5.3 蛇绿岩类岩石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3.5.4 晚古生代古洋盆性质及古地理格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准噶尔中部石炭纪洋陆构造体制转换——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构造解析及残余洋盆碎屑年代学记录
    4.1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晚古生代岩石-构造单元体几何学特征
        4.1.1 石炭纪浊积岩地层
        4.1.2 蛇绿混杂岩
        4.1.3 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侵入岩
    4.2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变形分析
        4.2.1 第一期叠瓦状逆冲变形(D_1)
        4.2.2 第二期右旋剪切变形(D_2)
        4.2.3 第三期左行走滑变形(D_3)
    4.3 石炭纪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3.1 碎屑锆石U-Pb年龄
        4.3.2 石炭纪碎屑岩的沉积年龄及对地层层序的约束
    4.4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4.5 讨论
        4.5.1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石炭系的基底性质和残余洋盆的确定
        4.5.2 石炭纪浊积岩碎屑物源及残余洋盆的闭合过程
        4.5.3 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就位过程和时间
        4.5.4 西准噶尔中部石炭纪洋-陆构造体制转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5.1 泥盆纪弧后盆地演化
    5.2 石炭纪残余洋盆演化
    5.3 晚石炭世洋-陆转换
    5.4 二叠纪陆内演化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新疆西准噶尔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相关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断裂
        2.3.1 达尔布特断裂
        2.3.2 哈图断裂
        2.3.3 安齐断裂
    2.4 褶皱
    2.5 节理
    2.6 蛇绿混杂岩
    2.7 岩浆活动
    2.8 变质岩
    2.9 矿产
第三章 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3.1.1 铁厂沟岩体
        3.1.2 哈图岩体
        3.1.3 阿克巴斯陶岩体
        3.1.4 库尔尕克希岩体
        3.1.5 别鲁阿嘎希岩体
        3.1.6 库什库都克岩体
    3.2 岩石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
        3.2.1 铁厂沟岩体
        3.2.2 哈图岩体
        3.2.3 阿克巴斯陶岩体
        3.2.4 库尔尕克希岩体
        3.2.5 别鲁阿嘎希岩体
        3.2.6 库什库都克岩体
第四章 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演化
    4.1 花岗岩岩石类型
        4.1.1 A_2型花岗岩
        4.1.2 Ⅰ型花岗岩
    4.2 花岗岩源区及成因分析
        4.2.1 A_2型花岗岩
        4.2.2 Ⅰ型花岗岩
    4.3 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五章 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含矿性探析
    5.1 花岗岩含矿性
        5.1.1 不同岩体含矿性对比
        5.1.2 不同岩性含矿性对比
    5.2 哈图山一带典型金矿床特征
        5.2.1 哈图金矿
        5.2.2 别鲁阿嘎希金矿
        5.2.3 宝贝金矿
    5.3 岩浆活动与金矿化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增生型造山带研究进展
        1.2.2 陆内构造研究进展
        1.2.3 断层相关褶皱研究进展
        1.2.4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车排子凸起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
        1.2.6 车排子凸起油气勘探现状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
        2.2.1 重力异常特征
        2.2.2 磁异常特征
        2.2.3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
        2.2.4 卫星重力异常三维反演剖面
    2.3 区域地层概况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构造单元划分
    2.6 小结
3 车排子凸起地层系统与构造-地层层序
    3.1 石炭系地层系统
        3.1.1 石炭纪岩石地层特征
        3.1.2 石炭纪生物地层特征
        3.1.3 石炭纪年代地层特征
        3.1.4 石炭系地层系统
    3.2 二叠系及以上地层系统
    3.3 车排子凸起构造-地层层序
        3.3.1 不整合面
        3.3.2 地震层序
        3.3.3 年代地层格架
        3.3.4 构造-地层层序
    3.4 小结
4 车排子凸起东部边界断裂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4.1 红车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
        4.1.1 红车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
        4.1.2 红车断层的分段特征
        4.1.3 红车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4.2 红3井东侧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
        4.2.1 剖面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4.2.2 剖面构造演化特征
        4.2.3 分段特征
    4.3 小结
5 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
    5.1 剖面构造特征
    5.2 石炭系平面构造特征
    5.3 分带特征
    5.4 小结
6 车排子凸起的形成与演化
    6.1 剖面构造演化特征
        6.1.1 忙代下-炮台镇剖面
        6.1.2 瓦力巴斯陶-炮台镇剖面
        6.1.3 加牌依克斯套-炮台镇剖面
    6.2 平面演化特征
    6.3 小结
7 车排子凸起的成因机制探讨
    7.1 物质基础
    7.2 递进变形特征
    7.3 动力学背景
    7.4 成因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分区及特征
    1.1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1.1.1 卡拉塔格亚带
        1.1.2 小热泉子-土屋亚带
    1.2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1.3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1.4 中天山地块
2 古弧盆体系划分
    2.1 大南湖-头苏泉早-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2.2 阿奇山-雅满苏晚古生代弧盆体系
3 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3.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3.1.1 大南湖-头苏泉成矿带
        3.1.1. 1 卡拉塔格成矿亚带
        3.1.1. 2 小热泉子-土屋成矿亚带
        3.1.2 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
    3.2 矿床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3.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
4 讨论
    4.1 吐哈盆地南缘存在古老微陆块残片
    4.2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构造演化
    4.3 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区域成矿模式
5 结论

(9)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1.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研究现状
        1.2.1.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龄研究现状
        1.2.1.3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1.4 火山岩储层晚期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概况
    2.2 盆地基底、演化及地层特征
        2.2.1 盆地基底
        2.2.2 盆地演化
        2.2.3 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分类方案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分类方案
    3.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2.1 火山熔岩
        3.2.2 火山碎屑熔岩
        3.2.3 火山碎屑岩
        3.2.4 沉火山碎屑岩
        3.2.5 浅成岩
    3.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岩性发育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年龄及地质意义
    4.1 样品分析测试
        4.1.1 样品采集
        4.1.1.1 火山岩年龄样品
        4.1.1.2 牙形刺样品
        4.1.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4.1.2.1 年代学方法
        4.1.2.2 牙形刺样品处理方法
    4.2 测试结果
        4.2.1 锆石和年代学特征
        4.2.1.1 锆石特征
        4.2.1.2 年代学特征
        4.2.2 牙形刺样品处理结果
    4.3 地质意义
        4.3.1 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时代归属
        4.3.2 准噶尔地区岩浆活动时限
        4.3.3 卡拉麦里洋盆闭合时间
        4.3.4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
    4.4 小结
第5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5.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成岩演化过程
    5.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2.1 早期成岩作用类型
        5.2.2 晚期成岩作用类型
    5.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3.1 原生储集空间
        5.3.2 次生储集空间
    5.4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发育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充填作用研究
    6.1 取样位置及研究方法
        6.1.1 取样位置
        6.1.2 研究方法
    6.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气孔充填类型
        6.2.1 单成分杏仁体
        6.2.2 复成分杏仁体
    6.3 讨论
        6.3.1 火山岩杏仁体成因探讨
        6.3.1.1 杏仁体的形成温度
        6.3.1.2 杏仁体的形成时间
        6.3.1.3 杏仁体的成因模式
        6.3.2 气孔充填的储层意义
    6.4 小结
第7章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蚀变作用研究
    7.1 取样位置和研究方法
        7.1.1 取样位置
        7.1.2 研究方法
    7.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作用类型
    7.3 讨论
        7.3.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蚀变程度
        7.3.1.1 蚀变参数的选取
        7.3.1.2 蚀变程度的确定
        7.3.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模式和成因
        7.3.2.1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模式
        7.3.2.2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的成因探讨
        7.3.3 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蚀变的储层意义
        7.3.3.1 脱玻化作用的储层意义
        7.3.3.2 绿泥石化作用的储层意义
        7.3.3.3 火山岩蚀变程度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10)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源-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3.1 层序格架划分方案
    3.2 层序界面识别
        3.2.1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3.2.2 钻测井层序界面识别
    3.3 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3.3.1 连井层序发育特征
        3.3.2 层序平面发育特征
第4章 源——物源体系分析
    4.1 沉积背景分析
        4.1.1 古水体盐度判别
        4.1.2 氧化—还原条件判别
        4.1.3 古气候判别
        4.1.4 古沉积环境垂向演化规律
    4.2 区域基岩性质及分布
        4.2.1 准噶尔盆地基岩类型及分布
        4.2.2 天山区域基岩类型及分布
        4.2.3 春光探区及围区基岩类型及分布
    4.3 物源方向分析
        4.3.1 砂地比分析
        4.3.2 碎屑锆石物源示踪
第5章 渠——搬运体系分析
    5.1 古地貌恢复
    5.2 搬运通道刻画
        5.2.1 搬运通道平面展布特征
        5.2.2 搬运通道精细刻画
第6章 汇——沉积体系分析
    6.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6.1.1 辫状河三角洲
        6.1.2 扇三角洲
        6.1.3 湖泊相
        6.1.4 重力流沉积
    6.2 关键井沉积相分析
        6.2.1 春17-10井沉积相分析
        6.2.2 春121井沉积相分析
        6.2.3 春157E井沉积相分析
    6.3 连井沉积相分析
        6.3.1 垂直物源方向连井沉积相分析
        6.3.2 顺物源方向连井沉积相分析
    6.4 沉积相平面展布与演化
第7章 源-汇系统分析
    7.1 源-汇系统类型
    7.2 源-汇系统耦合模式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问题的讨论——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准噶尔盆地多期构造控藏作用及深层油气勘探[D]. 王彦君. 南京大学, 2020(12)
  • [4]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D]. 史燕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D]. 张攀.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新疆西准噶尔哈图山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研究[D]. 李宇航. 长安大学, 2020(06)
  • [7]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D]. 梁宇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东天山古弧盆体系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J]. 龙灵利,王京彬,王玉往,邓小华,毛启贵,孙燕,孙志远,张忠义. 岩石学报, 2019(10)
  • [9]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 杨凯凯. 吉林大学, 2019(11)
  • [10]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及白垩系源-汇系统研究[D]. 苏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准噶尔盆地基底时代探讨——基于同位素年代学结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