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户关系管理在合肥有线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栾盛杰[1](2019)在《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广电网络(有线)行业被卷入一场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他们逐渐加强了对网格化管理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网格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带动效益的提升。这也决定了有线行业的发展必须了解网格化管理的特点,融入网格化改革的潮流,构建全面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有线电视行业健康发展。青岛有线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使得青岛有线必须加入网格化改革的队伍之中,提升包括服务质量、装维能力、网格营销等综合能力。本文以青岛有线作为研究案例,在搜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并且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梳理了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指明了青岛有线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青岛有线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从细胞网格入手,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几项关键指标要素对网格进行了划分,然后结合青岛有线的发展实际制定了其网格化管理方案,并从客服、服务、装维、用户和财务几个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试运行的相关数据对网格化管理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从组织建设、监督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及保障措施。所以本文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青岛有线的发展问题,从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角度对青岛有线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不仅能够促进青岛有线的发展,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活力,还能为该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赵晨[2](2018)在《风险管理在J省省级广电网络核心机房搬迁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广电网络机房搬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数字电视安全播出或引起数据、互动业务的中断。在这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硬件设备的搬迁,才能保证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也就是搬迁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本论文首先对广电网络机房建设及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到的风险管理理论知识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江苏省广电网络核心机房的新机房建设和旧机房搬迁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阐述了机房搬迁的全过程。其后对广电网络机房搬迁项目与风险管理之间的结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然后,对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发生概率和一旦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做好风险缓解策略,便于今后实际搬迁中对项目有较好的风险控制。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结合,以期顺利完成广电网络机房的搬迁,有效的规避项目风险,成功达到项目目标,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展示了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在广电网络机房搬迁中的应用。由此,也为同行业其他单位未来将风险管理同样运用到类似项目中提供了成功案例。
徐美芳[3](2017)在《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CRM)可以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和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客户资源的竞争成为了企业的工作重点,如何在竞争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获得更多客户的青睐是问题的关键。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完成其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结构的再造,展开系统的客户研究,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核心思想是建立客户忠诚,最终达到企业运营效率的目的。本论文以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依据,以H广电公司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H广电公司现有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有效策略。首先,先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的着作和文献,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和客户关系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归纳、汇总,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H广电的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指出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为下一步客户关系管理的优化策略和方案提出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适合H广电公司客户信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建立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管理中,要贯穿在员工服务的始终。再次,为确保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正常实施,还需要有一些列的保障制度,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人才储备、制定公司的各种保障制度,使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从而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均得以提升,同时也提高了H广电公司的竞争力。
张家源[4](2016)在《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以及战略转型理论为指导,在三网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对刚完成网络整合的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其进行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分析,制定出了公司层战略即: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由过去单一的视频传输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结合日益紧迫的市场形势,确定了主营业务实施差异化战略;紧紧围绕着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制定出了适合烟台分公司发展的职能层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加强公司组织再造、流程重构、人力资源、财务内控、企业文化等方面建设,强有力地支撑保障公司战略转型与战略实施。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日趋复杂、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广电企业内部的适应性分工和调整,使得广电转型涉及的内容包括:业务类型、基础网络、运营机制以及组织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说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由于全国广电企业仍然分散经营,各地发展不平衡,大多仍处在从事业向企业转型的过渡期,因此在广电战略转型的内涵上业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在转型的动因、路线图以及措施等方面,学者仍没有进行系统地理论探讨与着述。广电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更多的研究,需要深度挖掘其内涵,更需要切合实际的系统的转型理论体系来指导广电企业成功转型。因此,深入研究战略管理以及战略转型理论,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广电企业的战略转型做出分析和研究,提供转型的方法与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在新竞争形势下的广电网络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对广电基层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化地阐述,论证较为全面,从战略分析、定位与制定,以及从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以及职能层战略都有涉及,给出了战略转型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提出了进行战略转型路线图与时间表。对全国广电基层企业战略规划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戴望[5](2016)在《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加速,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日益增长,电网业务的多样性和宽带化的发展对电力系统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市场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已进入建设实用阶段,这些系统的应用范围广,实时性与可靠性要求高,对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得仅依靠现有的以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为基础的主干传输网,显然已无法满足电网的发展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增加系统带宽,以满足“十三五”期间电网大量的大颗粒IP业务需求,成为电力通信网研究的焦点。本文针对当前安徽电力通信网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基于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的大容量光传输网系统,以保证安徽电网业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首先介绍了OTN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网络保护方式,并与其他通信技术作对比,突出OTN技术的优势与组网特点。接着深入研究安徽电力通信网现状,结合安徽电力通信网“十三五”规划,对未来承载的业务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在现有SDH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和新建OTN大容量光传输网两种解决现有网络带宽瓶颈的方案,并从投资金额、运维管理、安全性能等方面对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确定了建设OTN大容量光传输网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安徽电网现有的光缆资源,从拓扑规划、设备选型、保护方式、网管功能等方面对新建大容量光传输网进行了设计,重点规划了网络波道配置方案,从而实现对未来大颗粒、高速率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平台。最后分析在大容量光传输网系统建成后,安徽电力通信网主要业务承载方式的转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花俊仁[6](2016)在《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而是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国际领先企业越来越重视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有效地进行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整合供应链体系,做好企业生产经营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维系企业市场竞争主导地位。因此,建立采购设备和供应商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设备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效能,选择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声誉良好、售后服务优良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起互惠、互利、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国家对通信运营商进一步深化了政企分开、业务重组、体制改革、境外上市等一系列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同时伴随运营商发展而催生的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运营商面临业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几年,运营商业务收入增长趋缓,赢利能力逐年下滑,在国资委的统一管理下,运营商降本提效面临巨大挑战。2004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主要网络设备由集团公司总部集中采购管理,逐步开始探索供应链体系整合。网络设备的集中采购,使运营商设备选型的标准化、规模效益和风险管控等作用得到显着改善,主流设备的供应商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集中采购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设备采购价格在连续下降,但业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对集中采购设备的质量、稳定性、使用寿命等反映也不断暴露。与一般制造企业不同,通信运营商对生产服务设备运行服务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合理、耐用性与稳定性、能力的可扩展性等要求都需要达到“电信级”极高要求。集中采购实施后,运营商采购部门面对内部工程施工和网络维护部门对集中采购设备的供货和质量等反应压力巨大,投入大量资源加大对集中采购设备的供应商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集中采购设备建设投产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也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如何改变现状成为通信运营商从事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国内关于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看,主要有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评价方法、设备效能(ADC)评价方法、供应商评估方法等,总体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集中采购时如何更好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管理工具?是否可以创建新的评价模型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为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管理工具?从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有关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理论研究,与设备效能(ADC)的理论研究都是相对独立,实际应用时两者也是作为独立的管理工具相互割裂的。从实际应用方面看,国际上,这两种工具主要是从军事领域制造业开始研究应用,目前已经扩展到一般通用设备制造企业。从国内看,有关的研究和应用基本也是从军事领域制造业开始,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工具最近几年已经在电力、通信等行业有少量研究和应用,设备效能(ADC)工具基本还局限在军事领域制造业在研究和应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在通信运营商进行大规模设备集中采购模式下是否值得借鉴和运用?本文参照文献研究,结合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建设、运营、维护、处置等特点分析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并结合M公司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得出结论,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集中采购中用这种工具对设备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进行评价是有意义的。结合通信运营商相关网络设备的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指标要求、供应商投标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答、M公司网络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数据、M公司工程、网络、IT等技术工程师的评价调查数据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设备效能(ADC)分析模型并具体分析主要设备的效能系数,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工程技术人员对不同供应商不同设备的技术稳定性、可靠性、设备能力、可扩展性等评价。从实际使用中经常发现,使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工具进行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采购部门比较关注成本,工程维护部门比较关注设备效能,有没有办法整合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工具,构建一个新的模型,为从事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实务界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评价工具?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和设备效能(ADC)模型,创造性设计出一种综合评价新模型,并从管理工具角度对新模型优化,使不同情况下根据新模型计算的综合值(S)统一标准化为0~1的取值范围,从而使新模型可以成为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本文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对新模型下的综合值(S)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和设备效能(ADC)模型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结论:用新模型计算的结果对设备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进行评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新模型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实务界在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创建了一种新的管理评价工具,新模型可以更好的提高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评价效率。
聂群[7](2015)在《有线电视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互联网思维营销》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开始,中国的有线电视行业开始了一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大浪潮。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行业发展,全国的有线数字电视都进行了双向网络改造,双向传输技术的应用,让区别于传统直播电视的互动电视、在线游戏、在线教育等增值业务也应运而生,这对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市场运营要求。贵州省是全国整合完成得最早和最好的省份,具有规模化市场运营的用户基础。笔者通过行业专业调研机构——格兰研究(Guideline Research),提取到专业权威的行业调研数据,结合国内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态势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贵州广电网络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劣势,在市场营销以及互联网思维的相关理论上,确定贵州广电网络公司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选择,并对实现市场营销策略目标需得到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进行了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本文就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如何抓住这个机遇,重新审视有线数字电视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以用户为核心,提升用户价值感知的市场营销理念,培养用户的忠诚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过程及结果对贵州有线电视网络以及国内其他有线电网络运营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郝亚楠[8](2013)在《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中区分优先级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正处于双向传输网的试点建设,同时也是NGB网络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努力配合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满足群众对业务以及各种增值业务的需要,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积极进行双向网络的改造建设。改造后的有线数字电视网会改变原有的单向广播传输网,升级成为能够具有宽带、双向、多业务的双向传输网,才能满足顾客丰富多彩的互动和增值业务。本论文是基于云南省广播电视局资助的项目——《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研究》作为研究背景,从有线电视传输网建设背景、技术标准以及不同的建设方案性能特点、方案成本、方案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每个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优先级服务在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中的应用,随着访问用户增加,怎样合理分配资源,根据用户的优先级,业务的实时性和公平性以及QOS的保证来区分优先级服务成为轮询系统现在研究的热点。提出这一应用的出发点是: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为开展交互式、个性化的业务提供了基础条件,相应要求服务方式向精细化转变,这对于服务质量与电信系统相比较存在差距的广电系统来说,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通过建立用户分组模型,借助理论运算和仿真实验,给出普通用户及VIP用户享受服务保障的平均排队队长、平均等待时间等相关参数及这些参数随用户数增加的变化情况。而这又与广电网络光节点越来越靠近用户;每个光节点覆盖的用户数将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表明优先级服务轮询系统在广电网双向改造工程中确实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针对目前双向传输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有助于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优势,促使此项建设成为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未来多种业务发展的需求以及用户接入带宽逐渐增加的需求,进而更好地推进“三网”融合。
乔戈[9](2013)在《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文中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电技术系统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跃升,各类节目的播出传送方式日趋数字化、多样化,且各种方式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全方位传输覆盖,有效地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本文通过介绍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项目建设情况,详细阐述了数字微波和光纤、同步数字体系(SDH)等技术的核心内容及在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情况,深入研究了利用微波与光纤技术组成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详细分析了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网现状,针对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实际需求,规划了适合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项目建设的微波光纤混合组网结构,设计了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各种接口、抖动、SNCP等传输环网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证明了实施此项目能够很好的解决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源问题,验证了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混合组成的可自愈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网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性能可靠、安全稳定、自愈力强,能够更为有效的保障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李菁[10](2012)在《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传输网是电信网络的重要承载部分,不仅可以直接面向客户提供专线业务,更是所有电信业务的公共传送平台。过去,电信企业对传输网络工程一直采取职能化管理的模式,而现代化企业要求我们,要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型生产管理,面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订单生产”的集约化管理转型。本文通过云南电信新建传输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实务研究,分析云南电信传统的通信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协调困难,配合松散,工期进度拖沓,施工随意性大,成为边设计边施工边验收的“三边”工程;项目完工后评估管理缺乏科学性,手段缺乏系统性,导致项目延展及外扩性差,不能很好地对项目进行闭环管控等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该新建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深入研究传输网络从传统承载网向以客户为中心、功能融合、架构扁平、对客户和业务可控可管的下一代传输网络如何演进;同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改变以往工程项目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达到新建传输项目优质、高效的运行状态,适应市场需求,最终提高云南电信传输网自身演进的目的,更好地为电信业务提供一个理想的传送平台,近而提高电信整体竞争力!
二、客户关系管理在合肥有线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户关系管理在合肥有线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格化理论研究 |
1.2.2 广电行业网格化管理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网格化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分析 |
2.1 网格技术 |
2.1.1 网格技术的含义 |
2.1.2 网格技术的特点 |
2.2 网格化管理 |
2.2.1 网格化管理的定义 |
2.2.2 网格化管理的特点 |
2.2.3 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
2.3 广电网络网格化管理 |
2.3.1 广电网络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
2.3.2 广电网络网格化管理的特点 |
2.3.3 广电网络网格化管理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3 青岛有线发展现状和分析 |
3.1 青岛有线发展历程概述 |
3.2 青岛有线发展现状和问题 |
3.2.1 青岛有线的发展现状 |
3.2.2 青岛有线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 青岛有线发展的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4 青岛有线管理现状和分析 |
3.4.1 管理现状 |
3.4.2 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3 管理问题的改进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4 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设计 |
4.1 网格化管理方案的设计原则和目标 |
4.1.1 网格化管理设计原则 |
4.1.2 网格化管理的目标 |
4.2 网格划分 |
4.2.1 定义网格 |
4.2.2 网格数据管理 |
4.2.3 划分方法 |
4.2.4 网格确定 |
4.3 网格化组织结构及职能调整 |
4.3.1 调整原则与措施 |
4.3.2 组织结构与职能优化 |
4.4 网格岗位设置与职责 |
4.4.1 网格岗位设置 |
4.4.2 网格岗位职责 |
4.5 网格化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
4.5.1 网格内部绩效考核 |
4.5.2 网格内部薪酬管理 |
4.6 方案评价标准 |
4.6.1 工程类核心工作评价标准 |
4.6.2 服务类核心工作评价标准 |
4.6.3 用户类核心工作评价标准 |
4.6.4 财务类核心工作评价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5 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1 试运行重点指标数据对比 |
5.1.1 工程类工作数据对比 |
5.1.2 服务类工作数据对比 |
5.1.3 用户类工作数据对比 |
5.1.4 财务类工作数据对比 |
5.2 网格化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2.1 工程质量效果评价 |
5.2.2 服务质量效果评价 |
5.2.3 用户发展效果评价 |
5.2.4 财务指标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改善措施 |
6.1 组织架构和职能的改善 |
6.1.1 组织架构调整 |
6.1.2 部门职能完善 |
6.1.3 网格团队完善 |
6.2 评价标准的改善 |
6.3 监督和执行机制的改善 |
6.3.1 建立网格管理运营监督机制 |
6.3.2 建立网格执行评价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风险管理在J省省级广电网络核心机房搬迁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机房搬迁引入项目管理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广电网络发展现状 |
1.3.2 国际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内机房搬迁项目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1 风险管理简介 |
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
2.2.1 风险的含义 |
2.2.2 风险管理的含义 |
2.3 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 |
2.3.1 风险规划 |
2.3.2 风险识别 |
2.3.3 风险估计 |
2.3.4 风险评价 |
2.3.5 风险应对 |
2.3.6 风险监控 |
2.4 专家评分法和权重 |
2.4.1 专家评分法的特点 |
2.4.2 专家评分法的计算方法 |
2.4.3 权重系数 |
第三章 机房搬迁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规划 |
3.1 项目介绍 |
3.1.1 机房搬迁项目概况 |
3.1.2 电视塔省中心机房简介 |
3.1.3 三网融合枢纽中心简介 |
3.2 网络现状 |
3.3 项目引进风险管理的原因 |
3.4 搬迁方案 |
3.4.1 搬迁总体规划 |
3.4.2 搬迁前准备 |
3.4.3 实施搬迁 |
3.4.4 搬迁后续工作 |
3.5 风险管理规划 |
3.5.1 编制方法 |
3.5.2 编制成果 |
第四章 机房搬迁项目中的风险识别 |
4.1 风险识别工具 |
4.2 WBS分解 |
4.3 风险分析 |
4.4 风险清单 |
第五章 机房搬迁项目中的风险评估 |
5.1 风险评估步骤及计算简介 |
5.2 专家打分法确定风险权重 |
5.2.1 专家打分法表格设计 |
5.2.2 风险权重A的计算 |
5.3 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后果 |
5.3.1 风险概率P的计算 |
5.3.2 风险后果C的计算 |
5.4 整体风险值R的计算 |
第六章 机房搬迁项目中的风险应对和监控 |
6.1 风险缓解对策简介 |
6.2 机房搬迁项目中的风险应对策略 |
6.3 风险监控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和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H广电公司概况及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2.1 H广电公司简介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组织架构 |
2.2 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现状 |
2.2.1 客户满意度 |
2.2.2 客户忠诚度 |
2.2.3 售后服务体系 |
2.3 H广电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组织结构 |
2.3.2 业务流程 |
2.3.3 客户服务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建立 |
3.1 客户信息管理平台 |
3.1.1 CRM系统的建立 |
3.1.2 CRM系统的功能 |
3.2 建立客户服务和制度体系 |
3.2.1 建立客户细分准则 |
3.2.2 建立差异性服务体系 |
3.2.3 对客户回访制度建设 |
3.3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
3.3.1 绩效考核办法 |
3.3.2 考核绩效的周期 |
3.3.3 考核流程 |
3.3.4 考核原则 |
3.3.5 考核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实施保障制度 |
4.1 组织保障 |
4.1.1 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部门管理 |
4.1.2 树立企业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
4.1.3 完善H广电公司客户信息使用结构 |
4.2 人才保障 |
4.2.1 注重人才培养 |
4.2.2 增强员工服务意识 |
4.3 制度保障 |
4.3.1 适应企业战略目标 |
4.3.2 设置企业流程的标准 |
4.3.3 完善激励制度 |
4.3.4 技术保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内涵及层级 |
2.2 经典战略理论概述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4 战略转型相关理论 |
2.5 广电网络运营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战略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3.2 网络整合现状 |
3.3 公司资源分析 |
3.4 公司能力分析 |
3.5 核心能力分析 |
第4章 战略转型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第5章 烟台广电网络公司的战略转型 |
5.1 SWOT分析 |
5.2 战略目标及战略转型 |
5.3 公司层战略 |
5.4 业务层战略 |
5.5 职能层战略 |
第6章 烟台广电网络公司的战略实施 |
6.1 组织架构 |
6.2 流程重组 |
6.3 人力资源整合 |
6.4 财务内控 |
6.5 企业文化重塑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大容量光传输网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OTN技术理论与应用 |
2.1 OTN技术概述 |
2.2 OTN技术研究 |
2.2.1 OTN网络层次结构 |
2.2.2 OTN信号帧结构与映射 |
2.2.3 OTN设备选型 |
2.2.4 OTN网络保护方式 |
2.3 OTN技术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建设背景分析 |
3.1 安徽电力通信网运行现状 |
3.2 安徽电力通信网面临的形势 |
3.3 安徽电力通信网业务需求分析和预测 |
3.3.1 骨干通信网业务种类与测算模型 |
3.3.2 骨干通信网业务带宽预测 |
3.4 大容量光传输网建设的必要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方案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总体设计方案 |
4.2.1 网络结构设计 |
4.2.2 网络设备选型 |
4.2.3 网络拓扑规划 |
4.3 网络性能参数研究 |
4.3.1 光功率规划原则 |
4.3.2 色散补偿规划原则 |
4.3.3 光信噪比(OSNR)规划原则 |
4.4 系统保护方案研究 |
4.4.1 设备级保护方案 |
4.4.2 网络级保护方案 |
4.5 网管系统配置与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波道配置研究 |
5.1 波道设计原则 |
5.2 网络业务及带宽规划 |
5.3 业务侧接入方式设计 |
5.4 波长资源配置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成本管理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传统成本管理 |
2.1.1 成本管理概述 |
2.1.2 传统成本管理 |
2.2 战略成本管理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 |
2.3 供应链成本管理 |
2.3.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
2.3.2 供应链性理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 |
2.4 价值链成本管理 |
2.4.1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2.4.2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研究综述 |
2.4.3 ADC能效分析模型研究综述 |
第三章 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管理现状 |
3.1 通信运营商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
3.2 技术环境分析与运营商网络建设现状概述 |
3.2.1 技术环境分析 |
3.2.2 运营商通信网络建设的专业划分与建设概况 |
3.3 通信网络建设的特点及对供应链的影响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构建 |
4.1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
4.1.1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综述 |
4.1.2 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评价设备成本的意义 |
4.1.3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方法 |
4.2 ADC能效分析模型 |
4.2.1 ADC能效分析模型综述 |
4.2.2 引入ADC能效分析评价设备能效的意义 |
4.2.3 ADC能效分析模型的构建方法 |
4.3 综合模型的构建 |
4.3.1 综合模型的构建方法 |
4.3.2 综合模型的意义 |
第五章 综合模型的应用研究 |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2 LCC成本模型构建 |
5.2.1 小型机LCC成本模型 |
5.2.2 传输设备LCC成本模型 |
5.2.3 无线设备LCC成本模型 |
5.3 描述性统计 |
5.3.1 小型机成本要素分析 |
5.3.2 传输设备成本要素分析 |
5.3.3 无线设备成本要素分析 |
5.4 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5.4.1 小型机 |
5.4.2 传输设备 |
5.4.3 无线设备 |
5.4.4 敏感性分析 |
5.5 设备ADC能效分析 |
5.5.1 小型机 |
5.5.2 传输设备 |
5.5.3 无线设备 |
5.6 设备综合模型评价分析 |
5.6.1 小型机 |
5.6.2 传输设备 |
5.6.3 无线设备 |
5.7 综合模型的总结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调研问卷 |
(一) 物资供应部 |
(二) 工程建设部 |
(三) 网络部、信息技术中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有线电视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互联网思维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3.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3.1 市场营销与顾客价值 |
3.1.1 市场营销的定义 |
3.1.2 顾客价值 |
3.1.3 顾客价值与企业竞争优势 |
4.互联网思维营销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4.1 互联网思维的理论 |
4.1.1 互联网思维理论——专注 |
4.1.2 互联网思维理论——极致 |
4.1.3 互联网思维理论——口碑 |
4.2 互联网思维营销在国内的发展 |
4.2.1 小米手机的互联网营销震惊业界 |
4.2.2 余额宝的互联网思维营销赢得屌丝的世界 |
5.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5.1 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
5.1.1 贵州广电网络公司概况 |
5.1.2 贵州省广电网络公司用户市场分析 |
5.2 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产品研发力量薄弱 |
5.2.2 公司市场营销渠道单一 |
5.2.3 营销能力薄弱及创新意识不够 |
5.2.4 市场运营专业化程度不高 |
5.2.5 从企业视角出发的市场营销导致忽略用户价值感知 |
6.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
6.1 贵州广电网络公司面临的机会 |
6.1.1 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为传统行业带来新兴活力 |
6.1.2 国家层面的宽带中国战略带来机遇 |
6.1.3 网络视频内容严管,内容版权管理规范化 |
6.1.4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
6.1.5 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 |
6.2 贵州广电网络公司的优势 |
6.2.1 全省数字电视转换已经完成,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 |
6.2.2 掌握节目集成权,享有政策优势 |
6.3 贵州广电网络的劣势分析 |
6.3.1 整体实力较弱 |
6.3.2 产权复杂,条块分离 |
6.3.3 缺乏运营双向通信业务的经验、资金和人才 |
6.4 威胁分析 |
6.4.1 行业竞争者开始增多 |
6.4.2 公益性突出,过分依赖国家和行政权利 |
6.4.3 技术和相关标准发展滞后 |
6.5 总结性概括 |
7.贵州广电网络公司互联网思维营销应用模式构想 |
7.1 产品建设策略 |
7.1.1 专注于打造适合用户需求的硬件产品 |
7.1.2 建设好口碑的内容产品 |
7.2 市场营销策略 |
7.2.1 以内容推广带动产品销售 |
7.2.2 化整为零提升用户价值感知 |
7.2.3 充分利用线上营销推广功能 |
7.2.4 整合宣传推广 |
7.2.5 整合渠道推广 |
7.3 服务支撑策略 |
8.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8.1 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 |
8.2 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的调整 |
8.3 重视用户价值管理 |
9.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8)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中区分优先级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缩略语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络的背景 |
1.1.2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络的发展 |
1.1.3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络的重要性 |
1.2 双向传输网络的指导原则和任务目标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内容及意义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接入网的技术标准 |
2.1 有线电视接入网的发展 |
2.2 双向传输接入网的技术标准 |
2.2.1 DOCSIS技术标准 |
2.2.2 Homepluge AV技术标准 |
2.2.3 HiNOC技术标准 |
2.2.4 C-DOCSIS技术标准 |
2.3 技术标准性能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的组网方案 |
3.1 双向传输网的技术组网方案 |
3.1.1 FTTZ+CMTS |
3.1.2 FTTB+EPON+LAN |
3.1.3 FTTB+EPON+EOC |
3.1.4 FTTB+EPON+C-DOCSIS |
3.4 四种方案分析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分优先级服务的非对称轮询系统研究 |
4.1 轮询系统概述 |
4.2 区分优先级服务的非对称轮询系统数学模型 |
4.2.1 研究发展情况 |
4.2.2 系统结构模型 |
4.2.3 系统工作条件和系统参量 |
4.2.4 系统状态方程 |
4.2.5 系统概率母函数 |
4.3 区分优先级服务的非对称轮询系统特性分析 |
4.3.1 平均排队队长 |
4.3.2 服务循环周期 |
4.3.3 二阶特性 |
4.3.4 平均等待时延 |
4.4 区分优先级服务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
5.1 双向传输网中存在的问题 |
5.1.1 网络整合改造压力 |
5.1.2. 市场运营的挑战 |
5.1.3 内容优势受到冲击 |
5.1.4 有线电视网络面临网络电视的竞争 |
5.1.5 设备标准不一,兼容性差 |
5.2 双向改造的策略建议 |
5.2.1 国外的三网融合带来的启示 |
5.2.2 EoC标准制定仍需努力 |
5.2.3 广电建设自己的IDC |
5.2.4 农村地区也尝试双向改造 |
5.2.5 在用户接入端采用区分优先级轮询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6.2 课题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光纤通信技术 |
1.2.2 数字同步体系(SDH) |
1.2.3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光纤通信概述 |
2.1.1 光纤的结构及传输特性 |
2.1.2 光纤通信原理及特点 |
2.1.3 光纤通信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2 SDH概述 |
2.2.1 SDH的概念 |
2.2.2 SDH的主要特点 |
2.2.3 SDH基本网元 |
2.2.4 SDH的帧结构 |
2.2.5 SDH的复用映射技术 |
2.2.6 SDH的开销字节 |
2.2.7 SDH的同步技术 |
2.2.8 SDH的网络结构 |
2.2.9 SDH自愈网分类 |
2.2.10 SDH自愈网的工作原理 |
2.2.11 SDH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
2.3 数字微波概述 |
2.3.1 微波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
2.3.2 数字微波通信 |
2.3.3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2.3.4 SDH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 |
2.3.5 数字微波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4 微波与光纤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项目的需求与分析 |
3.1 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的现状 |
3.2 项目的提出 |
3.3 项目的目标 |
3.4 项目的网络结构规划 |
3.4.1 整体网络结构的设想 |
3.4.2 项目网络结构的确定 |
3.5 设备选型 |
3.5.1 设备品牌的选择 |
3.5.2 设备型号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项目实现方案及性能测试 |
4.1 项目实现方案 |
4.1.1 项目的信号传输网络结构方案 |
4.1.2 广播大厦-新发射塔SDH传输方案 |
4.1.3 彩电中心-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4 彩电中心-地球站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5 统一网管方案 |
4.2 性能测试 |
4.2.1 电接口测试 |
4.2.2 光接口测试 |
4.2.3 抖动测试 |
4.2.4 24小时误码测试 |
4.2.5 倒换保护测试 |
4.2.6 SNCP保护倒换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云南电信分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
1.1.2 项目管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2.1.1 项目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
2.1.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
2.2 项目管理过程的五个阶段 |
2.3 项目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2.4 国内外项目管理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1 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的新动向 |
2.4.2 我国的项目管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
2.4.3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
2.4.4 我国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情况 |
2.5 我国通信网络工程项目管理实务介绍 |
2.5.1 通信网络工程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
2.5.2 通信网络工程项目分类 |
2.5.3 通信网络工程项目的构成 |
2.5.4 通信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 |
第三章 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分析 |
3.1 云南电信新建传输网项目简介 |
3.1.1 项目总体情况介绍及建设背景 |
3.1.2 项目特点分析 |
3.2 云南电信新建传输网项目实务 |
3.2.1 项目组织架构的建立 |
3.2.2 项目组织架构方案的选定 |
3.2.3 项目组成立 |
3.2.4 项目管理流程的制定 |
3.3 项目启动过程 |
3.4 项目计划过程 |
3.5 项目实施控制过程 |
3.6 项目竣工验收过程 |
3.7 项目总结及后评估过程 |
第四章 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沟通管理 |
4.1 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时间管理 |
4.2 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沟通管理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客户关系管理在合肥有线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有线网格化管理方案设计与评价研究[D]. 栾盛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2]风险管理在J省省级广电网络核心机房搬迁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赵晨.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3]H广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研究[D]. 徐美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7(03)
- [4]后整合时代烟台广电网络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 张家源. 山东大学, 2016(03)
- [5]安徽电力大容量光传输网的设计研究[D]. 戴望.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6]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D]. 花俊仁. 南京大学, 2016(05)
- [7]有线电视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互联网思维营销[D]. 聂群. 贵州大学, 2015(01)
- [8]有线电视双向传输网中区分优先级服务研究[D]. 郝亚楠. 云南大学, 2013(01)
- [9]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D]. 乔戈.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10]云南新建传输网项目的项目管理研究[D]. 李菁.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