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

文化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

一、文化的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镇昌[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叶俊男[2](2018)在《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城市是一个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智能的大系统,它的核心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数字技术将现代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对城市中产生的民生、环保、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快速相应,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USLE(Urban Smart Lighting Equipment,以下简称:USLE)将是实现智慧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要应用载体,将在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形象、利用城市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目前USLE在产品设计与评价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需要加强从用户感性和用户参与角度对USLE进行设计;(2)需要完善USLE功能需求提取和评价方法;(3)USLE形态设计与评价方法需与时俱进。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研究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USLE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共创和感性工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USLE形态设计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产品形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和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包括功能、结构、材料、形态、色彩、技术、商业、交互和服务九个方面内容,结合木马设计提出的“四链融合·七步创新”法,制定产品智能系统设计价值共创流程。(2)通过分析价值共创理论中的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和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结合感性工学和相关形态设计理论与方法,对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进行总体架构,提出USLE产品设计原则。(3)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USLE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城市特定区域形态功能需求指标的优先次序及重要度。(4)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和聚类分析,建立了环境评价、功效评价、创新评价、风格评价、人文评价、质量评价和形态评价等七大USLE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在这基础上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价值共创视角下城市特定区域USLE感性意象空间,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感性意象因子与用户满意度关系。(5)通过眼动追踪、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形态分析法获得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样本进行主要形态特征和设计要素,运用数量化理论Ⅰ类构建出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并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最终建立价值共创视角下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获得某个感性意象下用户满意的形态设计要素,指导设计师进行形态创意设计;同时可快速计算得出USLE形态设计方案的满意度,对设计方案优劣进行快速的感性评价,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推荐,成为USLE形态设计方案感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价值共创视角下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流程,生产者和用户对于城市不同环境下的USLE的功能需求评价方法,以及通过建立城市特定环境下的感性意象空间,形态感性意象、形态满意度以及形态设计要素关系模型对USLE形态满意度、形态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其他智慧城市相关智能综合装置的形态设计与评价,有助于未来生产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智慧城市综合终端产品进行定性、定量设计评价,快速获得设计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未来智慧城市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刘倩[3](2017)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开发区产业政策创新研究 ——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减速换挡”成为主要特征,中央高层战略性的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找出带领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开发区,找出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开发区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如何从供给侧制定符合开发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得创新决策,实现开发区产业转型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供给侧视角以开发区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供给侧改革、开发区建设、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现状,并对供给经济学和产业政策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其次,介绍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产业政策并分析现有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对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政策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整合和集聚优势资源,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议。

吴素春[4](2014)在《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绩效及合作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离不开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的科研活动。随着创新活动复杂化、研发成本上升,合作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从科研合作的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的合作绩效和合作网络,对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分析科研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对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不同科研模式的创新绩效进行计量分析,指出构建科研合作网络的必要性;然后考察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的空间特征,阐明构建科研合作网络的基础条件;最后,从网络整体和网络细部全面剖析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网络的特征,明确现行网络的优势和缺陷。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的科研合作绩效不理想。创新主体内部研发绩效远高于科研合作,并且表现稳健。不同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绩效不同。企业间合作能显着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但对专利产出为负向影响;校企合作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产出的影响都不显着,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甚至为负值;科企合作对两种产出类型的影响显着性也不高,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为正,对专利产出影响为负。构建完善的内部科研合作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科研合作失效的问题。(2)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具有空间集聚与耦合特性。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内密外疏的圈层模式,高科技产业园区是企业的集聚区,企业紧靠城区主干道分布,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各自在一定的区域集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具有圈层分布和交通可达性特征。创新主体的空间耦合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集聚区都比较接近,三者的中心趋势和方向趋势也趋于一致;企业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周边集聚能产生创新的集聚效应。创新主体的空间集聚与耦合为科技创新型城市构建内部科研合作网络奠定了基础。(3)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网络优势与缺陷并存。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存在密度偏低的庞大的科研合作网络,企业合作具有“脆弱性”;合作领域集中于自然科学,学科和行业相近的机构合作紧密;网络是多核心结构,核心机构以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大都处于边缘位置;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网络内部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子群,子群内部及子群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沟通子群的“中间人”比较欠缺;网络中存在一些响应城市产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合作子网,子网核心节点为特定的几所高校或少数企业和科研机构;网络整体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但关键节点缺失会使网络濒临崩溃。根据研究结果,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科研合作绩效问题,利用创新主体空间集聚与耦合特性构建合作网络,加强合作网络的优势,同时针对网络缺陷采取措施,优化合作网络,提高创新绩效,推动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刘堃[5](2013)在《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转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发展瓶颈,整体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十二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现有的一些探讨多限于应用分析,缺乏既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又能体现海洋产业内在属性的深层次理论分析和系统思考。本文以“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为研究主线和基本思路,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贡献包括:(1)对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及组成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特征,界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基于“战略性”“新兴性”两个视角,构建了评价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遴选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六类产业作为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门类。(2)尝试探讨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举措,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即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建立有效投融资机制,保证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3)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技术创新、自然资源、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需求条件、政府行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演化路径,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着力点并以此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模型。(4)对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海洋高效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深海油气业如何培育逐一分析。分别阐述了以上六类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六类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与现实问题,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需求激励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机制。(5)基于我国六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的结果,从六类产业的共性问题出发,主要立足政府角度,提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三类政策措施。

李彬[6](2012)在《闽台生物制药产业交流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要素禀赋理论,结合生物制药产业的特点,深入的剖析了闽台生物制药产业在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知识资源、需求市场等方面的差异,从理论上证实了合作的必要性,并采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从地理区位、文化和机遇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闽台生物制药产业合作的可行性.提出通过闽台生物制药产业相互市场的开放,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以及闽台生物制药合作机制的构建,促进福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的生成,形成规模经济.

戴伟辉[7](2012)在《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实惠,但同时也带来愈发突出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需要开发环保产业,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入21世纪,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迅速崛起,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围绕发展环保产业这一重大课题,各国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无论哪种做法都离不开运行机制问题,运行机制既关系到环保产业发展的执行力能否落实,又关系到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环保产业的运行机制也有所不同,从总的情况看,大体上有两种运行机制,一种是政府主导型运行机制;一种是市场主导型运行机制。中国的环保产业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政府行为基础之上的,属于政府运行机制,即政府投资并直接管理环境建设,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出来,这就造成政府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环保产业发展效率,同时也使得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和不断积累的环境矛盾难以调和。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产业都必须走市场化道路,环保产业也不例外,要进行市场化运营。市场主导型运行机制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必然趋势,这已被各国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并达成共识。中国现有的政府主导型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市场动力不足,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建立以市场交易为主、政府管制为支撑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并尝试对这一运行机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探讨,包括提出建立市场主导型运行机制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实施路径、制度创新等,以此激活环保产业市场,提高环保产业运行效率。

曹前满[8](2012)在《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文中指出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海洋孕育着城市文明,城市因海洋而富有活力,因海洋而最先国际化或成为世界都市。城市是人类活动进步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体。国家因城市而发达,也曾因海洋而走向世界、传播自己创造的文明。近年,海洋沿岸国家又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海岸带人口比重逐年攀升。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海洋扩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开发和保护两全的“海陆统筹”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适应海陆统筹课题研究之需要,也因海洋与城市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就此深入展开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与我国邻近的日本和韩国,是因为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又是典型的海洋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使论述更加可信和饱满。在论述过程中,剖析了城市行政建制的基本逻辑,城市权力发展对海洋治理影响,从人类需求的本质揭示城市与海洋关系的技术逻辑。运用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分析城市与海洋关系机理,历史性分析海洋国家的海洋城市如何在时代价值追求中应对与挑战海洋,深入揭示城市与海洋关系的实质。即从人类活动的需求本质,到技术限制与突破,深入到经济活动层面的规律制约与影响,再到转型社会对海洋价值认识与利用方式的要求。并从系统视角考察,政治和行政如何影响海洋城市关系,从国家层面到地方行政或城市自治体层面再到市民层面,结合民主化过程即分权和市民意识论述城市对海洋关系的影响。还通过全球环境视角考察经济动向和政策影响。本论文共有六章,围绕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这一主题,逐章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技术突破的角度,研究并揭开海洋国家日韩的城市与海洋关系。第二章,研究运输体系与运输方式变更对海洋城市变迁的影响。从城市交流交易实现的运输体系和运输方式变迁入手,具体性研究:(1)交通体系变革对海洋国家城市盛衰的影响,如水运交通与城市盛衰,陆路交通与城市盛衰,技术引起国际物流与海洋城市发展。(2)资本主宰的海洋运输体系对城镇网络的影响,如港口建设与沿岸城市中心地的关系,海运运营方式与港口城市关系,国际物流与都市圈广域化关系。(3)港口及运输体制与海洋城市,如港口运营方式与轴心城市,运输方式与轴心城市。(4)地域资源和地理优势对海洋城市影响,如地域资源与海洋城市发展,地理优势与轴心城市发展,城市的静脉与海洋中心地。社会运转离不开经济活动,城市生产在资本和技术逻辑下,在世界的不平衡中,产生生产的振荡。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海洋国家的城市因海洋运输的便利性最先传感到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脉动。伴随世界经济的波动,物流结构亦发生变迁,海洋城市须不断调整姿态应对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形势。第三章,展开研究产业与临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具体研究:(1)城市产业基础整备对临海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如产业政策与城市沿岸,沿岸填埋与土地利用。(2)城市产业性质与港口功能变迁关系,如产业物流结构与港口功能,产业性质与城市问题,产业转型与港口城市性质。(3)产业与运输以及城市圈关系,如港口与港口腹地,港口功能变迁与城市中心地和城市广域圈,城市更新与海洋环境以及市民和海洋关系。产业发展的结果,推进着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第四章,从社会视角切入,展开社会变迁与海洋城市更新的研究。具体研究:(1)世界分工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城市沿岸,如产业转移与海洋城市更新,海洋城市更新与主体利益。(2)人口社会变化与海洋城市,如城市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地域协作,海洋中心地与国土均衡发展,海洋城市圈与外部经济联系。(3)城市产业与城市沿岸渔业关系,如城市周边渔业功能变迁,城市渔业功能变迁的动因。经济活动按资本逻辑运行,往往造成国土上的人口比重过疏或过密问题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由此需要行政或政策干预。而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在政治逻辑和行政逻辑下,行政上追求的目标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方向或城市战略行动。在全球性地方分权影响下城市权力处于不断变动中,这些变动深刻地影响着城市与海洋关系的变动。城市自治体基本代表着城市整体利益,政府决策过于片面也时有发生,在城市体系中,基层的市民参与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决策,也影响到城市与海洋,抑或人与海洋的关系。第五章,深入研究政治、行政变迁与城市及海洋治理。具体研究:(1)研究行政体制和国土规划与海洋城市地位。如国土规划与轴心城市选择,港口规划与中心地港口城市选择,民主化分权和自由化与海洋城市,城市规划与港口战略关系,国家财政对于城市行政与港口管理。(2)研究城市行政建制发展对港口及沿岸管理的关系,厘清了行政建制的发展逻辑。如城市行政建制发展逻辑,城市权力扩展与沿岸域及港口管理,城市广域行政与港口运营权,港口联合与城市广域圈协作,城市广域协作与海洋治理合理化。(3)市民运动与海洋城市的城市海洋关系,如市民运动与城市生活空间及沿岸海域环境,制度对于沿岸域综合治理,城市更新再生之路与城市水域再生。城市系统嵌在国家系统中,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还受到全球环境的影响。在技术和资本推动下,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在全球系统中,存在政治等空间壁垒,当国际政治形势和国家关系变化时,便产生海洋国家城市布局战略或城市自身战略改变。第六章,总结部分。分为四点:(1)简述周边环境对城市影响,如在东北亚地域范围内,日韩城市战略动机。(2)概述人类与海洋关系分合循环的本质;(3)城市规划与沿岸治理规划关系;(4)比较东北亚日韩海洋与城市关系。

崔国[9](2011)在《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及对灾后城市重建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早在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便提出了“创意国度”的概念,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政策之中,并积极推动发展本国的创意产业。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布里斯班积极发展本土创意产业,成为世界上最早设立创意产业中心的城市之一;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专门用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和从事创意产业研究;依托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了澳大利亚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基地,这使得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了代表性。随着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集聚一般规律一样,创意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也逐渐具有了集聚的态势,然而由于布里斯班本身创意产业的独特性以及城市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呈现独特的表征方式——“热点”。创意产业集聚的“热点”是在产业集聚一般规律及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独特性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基于这些热点,同时延续了几个具有相同行政区域背景的集聚“热点”在产业类别上的关联性,逐渐形成了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的“走廊”。这些热点和走廊的分布状况隐含了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即围绕城市中心大体呈现包围式集聚、城市核心区离散式分布、创意阶层居住空间的上分散、高校产业集群显现。这其中既有创意产业一般集聚规律的表现,又有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表现的独有特征。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积极探索“产官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性的实现了组织、技术、制度本地化共同演化的发展模式,走出了布里斯班自己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值得其他各地区予以借鉴。2011年初布里斯班洪灾的发生对城市各个方面造成了重大影响,灾后重建的问题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借鉴日本神户阪神大地震后发展设计类创意产业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可以推测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灾后重建必然的具有积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灾后重建的初期以及远期发展潜力方面,具体表现为以较少的投入恢复和提高城市竞争力、迅速恢复生产缓解就业和社会压力、优化旧城空间秩序以及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几个方面。

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0](2011)在《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文中认为1引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学科是一门永恒不衰的生命科学,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食品学科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食品学科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为先导,食品学科所依托的食品工业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目前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世界食品工业营业额以亿美元高居榜首,远远超过汽车工业、航天工业及新兴的信息工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

二、文化的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的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产业背景
        1.1.3 “价值共创”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和开发现状概述
        1.2.1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USLE开发建设现状
        1.2.3 目前USLE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形态设计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概述
        1.3.1 价值共创理论
        1.3.2 产品形态设计
        1.3.3 感性工学(KE)理论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基础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探索与实践
    2.1 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1.1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1.2 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
        2.2.1 产品概念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2 产品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3 产品协同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4 产品模块化设计的价值共创过程与内容
    2.3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
        2.3.1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概念
        2.3.2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4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实践——以ULSE的锂电池材料的价值共创为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与感性评价系统架构
    3.1 USLE概念、应用范围及相关技术分析
        3.1.1 USLE基本概念
        3.1.2 USLE应用范围
        3.1.3 USLE拓展应用内容与技术分析
    3.2 USLE开放循环式形态设计系统构建
        3.2.1 基本设计原则
        3.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开放循环式产品设计系统构建
    3.3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构建
        3.3.1 感性设计评价及流程
        3.3.2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3.3.3 基于用户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功能需求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4.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4.2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构建
        4.2.1 情感化设计及层次划分
        4.2.2 功能需求特点与获取方法
        4.2.3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功能需求层次模型
    4.3 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初选及结构优化——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3.1 上海海湾大学城区域属性与路灯现状分析
        4.3.2 功能需求市场现状调研与归纳
        4.3.3 城市特定区域USLE功能需求重要度评价
    4.4 构建USLE的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层次分类模型——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4.1 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筛选
        4.4.2 城市特定区域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分类模型构建
    4.5 USLE各层次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确定——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5.1 实验方法
        4.5.2 各层次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值
        4.5.3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功能设计建议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5.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5.2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词汇与实验样本选取
        5.2.1 形态感性意象词汇选取与分析
        5.2.2 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与分析
    5.3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过程与方法
        5.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3 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建立与分析
    5.4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感性意象模型构建
        5.4.1 上海海湾大学城形态感性意象词汇和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
        5.4.2 感性意象评价实验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USLE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与验证
        5.5.1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
        5.5.2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验证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6.1 设计实验与统计分析方法
    6.2 基于眼动追踪和虚拟现实技术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案设计
        6.2.3 实验内容
        6.2.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3 基于形态分析法的USLE主要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6.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6.3.2 实验过程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构建
        6.4.1 代表实验样本感性意象得分
        6.4.2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建构
    6.5 基于感性意象的USLE形态设计原则
    6.6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模型验证
    6.7 USLE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关系模型构建
    6.8 USLE形态设计实践与评价——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6.8.1 草图绘制与筛选
        6.8.2 最终方案建模与渲染
        6.8.3 形态设计评价
    6.9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开发区产业政策创新研究 ——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具体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2.1.2 关于开发区建设的研究
        2.1.3 关于产业政策执行的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2.2.2 关于开发区建设的研究
        2.2.3 关于产业政策执行的现状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供给侧改革的基础理论
        3.1.1 萨伊定律
        3.1.2 供给经济学
    3.2 产业政策
        3.2.1 产业政策概念
        3.2.2 产业政策特点
        3.2.3 产业政策创新
第四章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4.1 福州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情况
    4.2 福州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4.2.1 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4.2.2 科技创新方面
        4.2.3 投资结构
        4.2.4 生态环保
        4.2.5 管理与服务
    4.3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规模偏小,结构不优,园区配套不完善
        4.3.2 招工难、用工贵、人才荒成为许多企业的心病
        4.3.3 产业转型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4.3.4 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附加值偏低
        4.3.5 营商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4.3.6 土地稀缺,成本居高不下
        4.3.7 经济危机带来的资金方面的短板
第五章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5.1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产业政策
        5.1.1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5.1.2 金融政策
        5.1.3 产业服务配套政策
        5.1.4 产业人才服务政策
    5.2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5.2.1 在做长做全产业链上缺少战略眼光
        5.2.2 产业政策扶持导向不明确、力度不够、进度不快
        5.2.3 对台产业政策优势发挥不够明显、特色不够突出
        5.2.4 引进机制不活,缺乏核心优势,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政策创新
    6.1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6.1.1 形成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
        6.1.2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6.2 引进、整合和集聚优势资源
        6.2.1 “走出去”,抓招商,促发展
        6.2.2 优化产学研新模式
    6.3 以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3.1. 重大科技项目抢占技术制高点
        6.3.2 用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6.3.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6.3.4 发挥区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6.4 完善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6.4.1 推进金融小镇建设
        6.4.2 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6.4.3 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6.4.4 推进榕台与跨区域科技合作
    6.5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高位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6.5.1 完善组织领导与协调推进工作机制
        6.5.2 建立完善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6.5.3 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6.5.4 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
    6.6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创新金融服务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绩效及合作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创新型城市研究
    2.2 科研合作网络研究
    2.3 科研合作网络与创新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创新绩效
    3.1 引言
    3.2 方法与模型
    3.3 变量与数据
    3.4 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空间集聚与耦合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 创新主体空间分布概况
    4.4 创新主体空间耦合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网络特征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3 科研合作网络整体分析
    5.4 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与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国际创新型城市内部创新主体的合作
附录3 论文和专利合作数量波动情况
附录4 科研合作网络子群分析图

(5)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0.2.1 国外研究进展
        0.2.2 国内研究进展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0.5.1 可能的创新点
        0.5.2 不足之处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分析
    1.1 海洋产业
        1.1.1 概念界定
        1.1.2 海洋产业分类
    1.2 海洋新兴产业
        1.2.1 海洋产业发展时序与海洋新兴产业
        1.2.2 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1.2.3 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
    1.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1.3.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1.3.3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它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4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1.4.3 运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2.1 海洋高效渔业
    2.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2.3 海洋生物医药业
    2.4 海水利用业
    2.5 海洋电力业
    2.6 深海油气业
    2.7 主要经验与启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理论分析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素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路径
        3.2.1 高新技术产业化
        3.2.2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3.3.1 技术创新机制
        3.3.2 投融资机制
        3.3.3 人才配置机制
        3.3.4 需求激励机制
4. 海洋高效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1 海水健康养殖业培育机制分析
        4.1.1 产业界定
        4.1.2 海水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模式的比较分析
        4.1.3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5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的培育路径
    4.2 远洋渔业培育机制分析
        4.2.1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4.2.2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4.2.3 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4.2.4 案例分析:南极磷虾产业的培育机制
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机制分析
    5.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5.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5.3 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培育路径分析
        5.3.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
        5.3.2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的特征
        5.3.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5.3.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5.3.5 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6. 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机制分析
    6.1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6.2 产业链视角下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路径分析
        6.2.1 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一般形式
        6.2.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殊性
        6.2.3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6.2.4 优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路径选择
7. 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分析
    7.1 我国海水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1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1.2 海水直接利用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7.2 我国海水利用业存在问题分析
        7.2.1 成本问题
        7.2.2 管理问题
        7.2.3 生态问题
    7.3 我国海水利用业培育机制
        7.3.1 技术创新机制
        7.3.2 管理协调机制
        7.3.3 投融资机制
8. 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分析
    8.1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
    8.2 我国海洋电力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8.3 我国海洋电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3.1 成本方面
        8.3.2 政策规划方面
        8.3.3 投融资方面
    8.4 我国海洋电力业培育机制
        8.4.1 技术创新机制
        8.4.2 政策引导机制
        8.4.3 投融资机制
9. 深海油气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1 产业界定
    9.2 深海与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区别
    9.3 深海油气资源分布
    9.4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9.5 典型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
        9.5.1 不定量税收
        9.5.2 PSA 模式
    9.6 我国深海油气业的培育路径
        9.6.1 制定国家级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9.6.2 选择适应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装备
        9.6.3 打造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10. 促进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0.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10.2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0.2.1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政策措施
        10.2.2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性政策措施
        10.2.3 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其它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闽台生物制药产业交流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闽台生物制药产业各自比较优势分析
    2.1 生物制药产业的资源禀赋特点
    2.2 物质资源互补性研究
    2.3劳动力资源互补性研究
    2.4人力资本互补性研究
    2.5资本互补性研究
2闽台生物制药产业合作基础研究
    2.1文化层面合作优势
    2.2制度层面合作优势
    2.3 地理区位合作优势
    2.4 市场需求合作优势
3 推进闽台生物制药产业交流与合作构想
    3.1 构建闽台生物制药产业区域合作机制
    3.2 培育福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3.3 形成闽台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对接
    3.4 构建完善的资本运作机制

(7)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主要论点及研究思路
        1.3.1 主要论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主要发达国家环保产业运行机制
    2.1 美国环保产业的运行机制
        2.1.1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2.1.2 完善的政策体系
    2.2 日本环保产业的运行机制
        2.2.1 日本环保产业的现状
        2.2.2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
        2.2.3 日本环保产业的分类
        2.2.4 日本环保产业的发展政策
    2.3 欧洲主要国家环保产业的运行机制
        2.3.1 欧洲主要国家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
        2.3.2 欧洲各国发展环保产业的政策措施
第3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历程与运行机制
    3.1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末
        3.1.2 初级发展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
        3.1.3 快速发展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
        3.1.4. 持续稳定发展时期——21 世纪至今
    3.2 中国环保产业的分类
        3.2.1 按照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分类
        3.2.2 按照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分类
        3.2.3 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分类
    3.3 中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3.3.1 环保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3.3.2 环保产业具有全方位的渗透性及边界的模糊性
        3.3.3 环保产业具有政策依赖性
        3.3.4 环保产业具备一定的高新技术特征
        3.3.5 环保产业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
        3.3.6 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3.3.7 环保产业在发展方向上呈现多元化特征
    3.4 中国环保产业的运行机制
        3.4.1 环保产业市场化运行的含义和重要性
        3.4.2 环保产业市场化运行的特殊性
        3.4.3 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第4章 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
    4.1 运行机制中的政府职能问题
        4.1.1 政府主导机制
        4.1.2 有限资源问题
        4.1.3 有限能力问题
        4.1.4 有限需求问题
    4.2 运行机制中的企业行为问题
        4.2.1 企业行为的两个范畴
        4.2.2 普通企业的违法动机分析
        4.2.3 普通企业违法动机的经济学分析
    4.3 运行机制中的市场调节问题
        4.3.1 需求方缺乏竞争
        4.3.2 供给方过度竞争
        4.3.3 市场经济效率分析
第5章 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的改革
    5.1 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的改革目标
        5.1.1 环保产业项目立项市场化
        5.1.2 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市场化
        5.1.3 环保产业运营管理规范化
        5.1.4 环保产业结构合理化
        5.1.5 环保产业市场产值和容量持续扩大
    5.2 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的实施路径
        5.2.1 政府引导与环保产业发展
        5.2.2 市场运营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5.2.3 环保产业自身的成熟与完善
    5.3 相关政策建议
        5.3.1 政府行政管理职责规范化
        5.3.2 防范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
        5.3.3 完善环保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
    5.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论文图目录
论文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和思路
        一、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二、论文基本思路
    第四节 论文前期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日韩海洋与城市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二章 运输方式及运输体系变更与海洋城市
    第一节 交通体系变革与城市盛衰
        一、水路交通与城市盛衰
        二、陆路交通与城市的盛衰
        三、国际物流对海洋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海洋运输体系与城市网络
        一、港口建设与沿岸城市点-轴关系
        二、海运运营方式与城市港口地位关系
        三、国际物流与广域城市圈关系
    第三节 港口及运输体制与海洋城市
        一、港口运营方式与战略轴心城市
        二、国际运输方式与轴心城市
        三、运输体系跌宕及其原因
    第四节 地域资源和地理优势与海洋城市发展
        一、地域资源与海洋城市的发展
        二、地理优势与轴心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产业与临海城市发展变迁
    第一节 城市产业基础整备与沿岸域
        一、产业政策与沿岸城市发展
        二、沿岸围填海与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城市产业性质与港口功能变迁
        一、产业物流结构与港口功能
        二、产业性质与城市问题
        三、产业转型与港口城市性质
    第三节 产业物流与城市圈结构
        一、港口与港口腹地关系
        二、港口功能变迁与城市点轴和广域城市圈
        三、工业与海洋环境以及市民与海洋关系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 世界分工与结构调整中的沿岸
        一、社会转型与海洋城市更新
        二、海洋城市更新与主体利益
    第二节 人口社会变化与海洋城市
        一、城市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地域协作
        二、沿岸战略中心地对于国土均衡发展
        三、全球战略的需要:沿海地域圈构筑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沿岸渔业的新都市功能
        一、城市周边渔港空间变迁与渔业功能变迁
        二、沿岸渔业城市功能变迁的动力因素
第五章 政治、行政制度变迁与城市及海洋治理
    第一节 行政体制和国土规划与海洋城市地位
        一、国土规划与战略轴心城市选择
        二、国家港口规划与战略重点城市港口选择
        三、民主化分权和自由化与海洋城市
    第二节 城市行政建制发展与港口及沿岸管理
        一、日韩城市行政建制发展逻辑
        二、沿岸城市权力扩展与沿岸域及港口管理
        三、城市广域圈协作与港口联合运营
        四、城市广域协作与海域治理合理化
    第三节 市民运动与海洋城市的城市海洋关系
        一、市民运动与城市生活空间及沿岸海域环境
        二、市民视角的城市更新之路与城市水域再生
        三、制度与沿岸域综合治理
第六章 城市与海洋关系变迁的实质
    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分合循环
    二、城市规划与沿岸治理规划
    三、日韩海洋与城市关系的比较
    四、国际环境对城市战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及对灾后城市重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述
    2.1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城市灾后经济重建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小结
第三章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3.1 萌芽阶段(1994 年之前)
    3.2 起步阶段(1994-1997 年)
    3.3 大力发展阶段(1998-2005 年)
    3.4 起飞阶段(2006 年至今)
    3.5 小结
第四章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的本特征
    4.1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热点”
        4.1.1 ―热点‖的内涵
        4.1.2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热点‖的界定
        4.1.3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热点‖的分布及特征
    4.2 基于“热点”分布结构的布里斯班创意产业“走廊”
        4.2.1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热点”与“走廊”的关系
        4.2.2 基于“热点”分布结构的创意产业“走廊”分布及其特征
    4.3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分布特征
        4.3.1 城市创意特质环境创意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4.3.2 环城市中心的围核式发展结构
        4.3.3 城市核心区服务性创意产业高度集聚
    4.4 小结
第五章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分析
    5.1 组织、技术、制度本地化的共同演化
        5.1.1 政府主导的“创意城市”“智慧之邦”“创意国度”的战略导向作用显着
        5.1.2 创意孵化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5.2 基于企业共生和产业共栖的文化生态整合
    5.3 基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景式产业发展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布里斯班创意产业集聚对其灾后城市经济重建的影响
    6.1 洪灾对布里斯班城市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6.2 日本神户阪神大地震后发展创意产业的启示
        6.2.1 日本神户大地震后发展设计类创意产业的背景
        6.2.2 震后神户发展设计类创意产业的多维模式与启示
        6.2.3 神户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城市重建的意义
        6.2.4 小结
    6.3 创意产业集聚对布里斯班灾后城市经济重建的作用
        6.3.1 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恢复和提高
        6.3.2 有利于在短期内恢复生产,缓解社会压力
        6.3.3 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再造和空间秩序的优化
        6.3.4 有利于灾后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布里斯班创意企业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省食品学科的发展与不足
    2.1 学科定位和特色建设有待提高
    2.2 师资力量有待完善
    2.3 科研成果创新性有待加强
    2.4 我省食品工业发展与兄弟省市的差距
        2.4.1 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
        2.4.2 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增值水平不高
        2.4.3 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与安全问题突出
        2.4.4 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3 我省食品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任务
    3.1 指导思想
    3.2 战略任务
4 我省食品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任务
    4.1 果蔬笋产品加工
    4.2 水产品加工
    4.3 畜禽产品加工
    4.4 茶叶加工
    4.5 食用菌加工
5 我省食品学科发展的人才与政策保障
    5.1 人才队伍建设
        5.1.1 发展壮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5.1.2 抓紧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5.2 基础条件建设
    5.3 政策法规保障
        5.3.1 深化认识,加强规划指导
        5.3.2 实施财税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5.3.3 改进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步伐
        5.3.4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精深加工
        5.3.5 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食品龙头企业
        5.3.6 着力培育外向型企业,提高福建食品市场占有率
        5.3.7 同等优先,适当放宽,深化闽台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合作
        5.3.8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
        5.3.9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文化的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D]. 叶俊男.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开发区产业政策创新研究 ——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 刘倩. 广西大学, 2017(01)
  • [4]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绩效及合作网络研究[D]. 吴素春.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5]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刘堃.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6]闽台生物制药产业交流与合作研究[J]. 李彬.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7]中国环保产业运行机制研究[D]. 戴伟辉. 吉林大学, 2012(08)
  • [8]东北亚城市与海洋研究 ——以日韩为例[D]. 曹前满.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9]布里斯班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及对灾后城市重建影响研究[D]. 崔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10]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J]. 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海峡科学, 2011(01)

标签:;  ;  ;  ;  ;  

文化南海岸——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