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一、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洁[1](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王文钰[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段行武教授门诊治疗硬皮病的病案进行挖掘,分析所得结果,归纳段教授辨治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硬皮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段行武教授门诊的硬皮病患者病例,使用Excel进行数据清洗,将数据清洗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通过相应算法计算,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等数据挖掘,使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以“人机结合,专家为主”的方式,全面归纳总结段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硬皮病病例65例,处方429首。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型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65位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3,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以30~40岁最多。对429首处方进行总体药物频数统计,得到段教授治疗硬皮病最常使用的十味药物,分别是桂枝、丹参、秦艽、白芍、川芎、莪术、豨莶草、当归、鸡血藤、白术;药性多属温、寒、平三类,凉性药物和热性药物使用较少;药味多属苦、甘、辛三味,涩味药物和淡味药物使用较少;药物归经多归肝、脾、肺三经。对风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不足证三个证型分别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对每个证型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认为,不同证型所使用药物的药性有统计学差异,药味及归经没有统计学差异。将置信度设置为0.9,将支持度由20%逐渐提升至50%,每个证型的用药规律随着支持度的提高逐渐明朗:支持度为50%时,每个证型的核心药物组合都包含桂枝、丹参两味药物;当支持度降为20%时,三个证型的核心组合药物中,都同时出现独活、白花蛇舌草、伸筋草、黄芪、白芍、豨莶草、杜仲、当归、黄芩、拳参、莪术、柴胡、川芎、鸡血藤等药物。不同的是,风湿痹阻证药物组合中包含防风、地龙、忍冬藤、牛膝、桑寄生;气滞血瘀证与脾肾不足证药物组合中均包含白术、鸡内金、广藿香、茯苓。由此可见,段教授在治疗硬皮病时注重治络,在专病专治的同时,因证制宜,选用不同的药物疏通病络。对药物间关联规则进行计算,得到“白芍,桂枝”“川芎,莪术”“丹参,桂枝”等63种三个证型中均出现的关联规则;对仅在一种证型中出现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丹参,独活”仅在风湿痹阻证出现;“丹参,黄芪,桂枝”仅在气滞血瘀证出现;“鸡内金,白芍”仅在脾肾不足证出现。通过复杂熵聚类算法计算,演化出新方,风湿痹阻证为拳参-白花蛇舌草-豨莶草-地龙及麻黄-芥子-威灵仙-鸡血藤-羌活两个新方;气滞血瘀证为当归-地黄-牡丹皮-白术-柴胡;脾肾不足证为桑寄生-杜仲-茯苓-黄芪-地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初步探索段教授治疗局限型硬皮病的用药规律,得出段教授治疗本病常用的单味药物、两两药物之间的组合关联、核心药物组合及备选新方,以及不同证型用药规律的异同点。不过,对于算法计算出的新处方,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进行评判。

陈明,向阳[3](2020)在《中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腑器官,临床常表现为雷诺现象、皮肤改变、肌肉骨骼痛、消化道症状、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炎、心功能不全、肾危象等。本病进展迅速,预后多不良,且轻重变异程度较大,一部分患者患者病变呈局限型良性皮损,另一部分又较广泛的皮损,并可累及内脏器官。临床治疗则多采用抗炎、调节免疫、抑制纤维化及改善循环等方法。中药治疗SSc有其独特之处,且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小。本文就中药对系统性硬化症的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于伶[4](2019)在《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活血化瘀方手部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且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及皮肤硬度积分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的、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的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不熏洗组、蒸汽熏洗组、中药熏洗组。治疗上分别采用不熏洗双手、蒸汽熏洗双手、活血化瘀方中药熏洗双手,治疗为期3周,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入院后治疗3周)、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中各行一次甲襞微循环检查,同时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指距和皮肤硬度积分。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析统计,观察各项指标数据的改变情况。结果:1)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3周后及出院三月后的随访中甲襞微循环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治疗前甲襞微循环积分为6.30±2.17,治疗结束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42±1.53,与治疗前比较P=0.0003;治疗结束后12周以后甲襞微循环积分4.61±1.45,与治疗前比较P=0.0008;两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2)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6.07±0.64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84,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管袢数为5.70±0.79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287,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活血化瘀方熏洗组不仅能增加甲襞微循环的管袢数,且较蒸汽熏洗组效果更明显。3)活血化瘀方熏洗组在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为0.53±0.78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63,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畸形管袢数为0.57±0.73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078,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活血化瘀方熏洗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畸形管袢数。蒸汽熏洗组治疗结束后畸形管袢数0.97±0.81条/mm,与治疗前比较P=0.0430,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蒸汽熏洗组的效果没有活血化瘀方熏洗组的效果明显。4)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3周后液态积分为0.83±0.46,与治疗前比较P=0.0004,治疗结束后的第12周液态积分为1.04±0.68,与治疗前比较P=0.0107,两者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5)活血化瘀方熏洗组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23.73±9.86、治疗3周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5.93±7.12;蒸汽熏洗组在治疗前皮肤硬度积分为17.80±8.41,治疗3周后后皮肤硬度积分为13.40±6.13,两组治疗前后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中药熏洗组P=0.0009,P<0.01,较蒸汽熏洗组P=0.0241统计学意义更为准确。说明中药熏洗可以比蒸汽熏洗更有效的降低皮肤硬度积分。结论:活血化瘀方熏洗治疗对伴有雷诺现象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有显着改善作用,从而也可改善患者的末梢循环。蒸汽熏洗对患者甲襞微循环亦有改善作用,但疗效不及中药熏洗,此疗法可能对SSc患者的雷诺现象和肢端病变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

赵晨曦[5](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潘厚儒[6](2016)在《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皮病(Scleroderma)作为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纤维化是其病理改变的核心环节,TGF-p是目前被公认最强的致纤维化因子之一,它能促进体内组织活性氧(ROS)异常合成,形成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反与胶原合成增加密切相关。PDGFA作为纤维化进程的上游因子,在硬皮病患者的血清高度表达,其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殖,造成胶原组织沉积及纤维化,同时ROS通过抑制硬皮病患者体内磷酸酶活性,促使PDGF与其受体持续结合,加强纤维化增生。此外,PDGFA与TGF-β诱导的纤维化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可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对硬皮病纤维化的治疗成为硬皮病硬化期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段师段行武教授自拟活血除痹汤,以养血活血、通络除痹之法治疗硬皮病硬化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硬化期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活血除痹汤对其纤维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室理论的基础。本研究由文献综述、段师治疗经验介绍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其中文献综述三篇,综述一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综述二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综述三主要论述了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数据比较证明: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存在于硬皮病硬化期皮损中②活血除痹汤能有效缓解皮肤增厚,降低胶原指数,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③活血除痹汤能有效抑制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TGF-β/PDGFA及对纤维化的发生。方法:(1)实验一将18只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组为①空白组②模型低剂量组③模型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以浓度400μg/0.1ml、8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l/日对②③组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比较皮肤增厚程度及皮肤胶原指数以掌握最合适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博来霉素造模浓度。(2)实验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以4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1/日对②至⑤组进行为期4周的造模,于5-8周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血除痹汤药液(按成人体重换算浓度为:44.8、22.4、11.2g/(kg·d)) 2ml/日对③④⑤灌喂;①②以同比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观察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中ROS含量的变化。(3)实验三对硬皮病硬化期小鼠进行造模及不同浓度的中药干预后,对各组的硬皮病纤维增生相关因子TGF-β/PDGFA以及它们的下游产物COL-Ⅰ及COL-Ⅲ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其变化。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②造模低剂量组与③造模高剂量组与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增加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与③相比,②的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高于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鼠皮肤外观表现为硬化增厚、披毛脱失、毛囊萎缩消失;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可见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数量增加、增粗膨大,纤维间隙变窄,毛囊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增厚,脂肪层减少甚则消失,皮肤附属器减少明显等符合硬皮病临床皮肤病理变化的表现。(2)实验二: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ROS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明显低于④⑤(P<0.01)。皮损ROS含量方面③与④⑤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④与⑤ROS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皮损ROS含量与皮损厚度呈正相关(r=0.891,P<0.01)、皮损ROS含量与皮肤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866,P<0.01)、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942,P<0.01)。(3)实验三: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 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④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在各项指标之间明显低于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示TGF-β含量与皮损ROS浓度呈强相关性(r=0.87,P<0.01)、PDGFA含量与ROS浓度呈强正相关性(r=0.88,P<0.01)、TGF-β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0.96,P<0.01, r=0.95,P<0.01).PDGFA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 0.96,P<0.01,,r=0.97,P<0.01)结论:(1)博来霉素皮下注射诱发硬皮病硬化期小鼠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g/0.1ml,为期4周;模型小鼠的皮肤外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皆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的皮肤损害。(2)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有大量的ROS生成,且ROS浓度与皮损的厚度及胶原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皮肤纤维增生有较强的关系;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ROS含量、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抑制皮肤纤维增生可能通过减少ROS的生成产生作用。(3)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A与皮损中COL-Ⅰ/Ⅲ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TGF-β、PDGFA与COL-Ⅰ/Ⅲ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中TGF-β、PDGFA的含量达到抑制纤维化的目的,且对COL-Ⅰ/Ⅲ的生成可能有直接或(与)间接抑制的作用。(4)模型小鼠皮肤中的ROS含量与与TGF-β及PDGFA含量呈强相关性,说明在纤维化的过程中,ROS、TGF-β、PDGFA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5)活血除痹汤在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效果确切,且在高浓度下效果最佳。

严艳玲[7](2014)在《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药物验证的方法观察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SSc患者临床标本,并随机分为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组(中西药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治疗8周后,观察其有效率、皮肤积分、关节压痛积分及安全性评定指标;2.将SSc患者和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抽取上肢静脉血2ml,提取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逆转录cD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T-PCR)技术检测TGF-β1、CCL2/MCP-1、CCL5/RANTES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RNA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了解上述致病因子在SSc患者PBMC中mRNA的表达及病情发展相关性,为明确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同时将参与临床药物验证的SSc患者,通过检测治疗前后上述致病因子mRNA表达变化情况,来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1临床观察①参与临床观察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35例,中西药治疗组20例,男性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7.2±11.2),西药治疗组15例,全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0.8±4.76),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疗效中西药治疗组20例痊愈0(0)%,显效3(15%),有效14(70%),无效3(15%),总有效率为85%,西药对照组15例,痊愈0(0)%,显效0(0),有效8例(53.3%),无效7例(46.7%),总有效率为53.3%,明显低于中西药治疗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积分、关节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肤积分、关节积分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中西药组要优于西药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检查血沉均有明显下降,中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安全性指标也均未出现异常。2实验研究结果①检测52例SS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PBMC中TGF-β1、MCP-1、RANTES mRNA的表达RQ值分别为(1.95±1.58)、(0.98±0.63)、(1.33±0.8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10±0.54)、(0.90±0.25)、(1.04±0.3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进一步分析其表达高低与SSc病情相关性发现,血沉、C反应蛋白在RQ值高的组大于RQ值低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C4、抗核抗体阳性率、抗Scl-70抗体阳性率、抗Jo-1抗体阳性率、肺间质纤维化等在RQ值表达高的组大于RQ值表达低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差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均能降低其表达,但中西药组要优于西药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在两组患者中治疗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在改善和控制皮肤硬化、关节疼痛、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趋化因子(MCP-1、RANTES)在S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RNA的表达上调可促进SSc的发生与进展;3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SSc可能是通过抑制趋化因子(MCP-1、RANTES)的表达而起作用,其抑制MCP-1、RANTES的表达可能为其抗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杨欢欢[8](2014)在《红花水煎液内服对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复制硬皮病小鼠模型,应用红花水煎液内服治疗硬皮小鼠,检测小鼠皮肤VEGF、TM、PAI-1的表达,以及细胞外基质COL-I、COL-III的含量,观察中药红花对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S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红花水煎液低剂量组、红花水煎液中剂量组、红花水煎液高剂量组,每组8只。参照Yamamoto T硬皮病动物建模法造模,同时给予药物灌胃治疗4周。取皮肤组织常规病理制片,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并测量真皮厚度,免疫组化检测皮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栓调节因子(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以及细胞外基质I、III型胶原蛋白(COL-I、COL-III)的表达水平。结果:1、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清晰,真皮纤维排列整齐,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真皮层可见毛囊,皮下附属脂肪层和肌肉组织。模型组真皮层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排列紊乱,纤维增多粗大,毛囊结构破坏。真皮及真皮下的血管壁增厚,部分血管管腔闭塞,数量减少。皮下附属器减少,脂肪层变薄或消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青霉胺组真皮层见条索状胶原纤维,部分炎细胞侵润。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纤维排列紊乱,数量较模型组及青霉胺组减少,血管数量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2、造模各组硬皮小鼠真皮厚度增厚,COL-Ⅰ、COL-Ⅲ的含量表达不同程度升高,模型组尤为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和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药物干预后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霉胺组及低剂量组比较,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间比较,以及低剂量组与青霉胺组比较,真皮厚度及COL-Ⅰ、COL-Ⅲ的表达变化无差异(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VEGF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组和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VEGF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霉胺组及低剂量组比较,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VEGF表达明显降低(p<0.05)。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间比较,以及低剂量组与青霉胺组比较,真皮厚度、VEGF表达变化均无差异(p>0.05)。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TM、PAI-1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青霉胺组比较,红花水煎液各剂量组药物干预后TM、PAI-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TM、PAI-1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花水煎液中、高剂量组间比较,以及青霉胺组与模型组比较,TM、PAI-1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与VEGF、TM、PAI-1及COL-I、COL-III的过度表达有关。2、红花水煎液内服可下调硬皮小鼠皮肤VEGF、TM、PAI-1及COL-I、COL-III的表达,从而降低真皮厚度,且以中高剂量时作用显着。3、红花具有抗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高凯敏[9](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指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李宁[10](2014)在《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麦门冬汤对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HSAS1)增殖活性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系统性硬皮病(SSc)的中医治疗新思路,亦为中医“肺合皮毛”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①含药血清及西药的制备: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麦门冬汤组、中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麦门冬汤组大鼠以麦门冬4.24g/100g/d,(即按此生药浓度计算每1ml药液内含生药量4.24g)每日1次灌胃;对照组大鼠以当归四逆汤2.44g/100g/d(即按此生药浓度计算每1ml药液内含生药量4.24g),每日1次灌胃;正常对照组大鼠按麦门冬汤组剂量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上三组均灌胃一周。3组大鼠末次给药6h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经灭活处理,无菌过滤器过滤、分装,-70℃保存备用。薄芝组(600μg/ml薄芝糖肽培养液):取薄芝糖肽注射液3支,(每支2ml,含5mg多糖:1mg多肽)加入24ml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配成600μg/ml薄芝糖肽培养液,4℃保存备用。(给药剂量根据临床60kg体重成人用量6mg/kg/d推算)。②HSAS1细胞的培养。③含药血清及薄芝糖肽干预HSAS1细胞。④MTT比色法检测麦门冬汤对HSAS1增殖活性的影响。⑤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AO/EB染色法分别检测麦门冬汤对HSAS1凋亡的影响。⑥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麦门冬汤对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不同时间,麦门冬汤低、中、高剂量组HSAS1吸光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归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HSAS1吸光O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麦门冬汤高剂量组与当归高剂量组HSAS1吸光OD值最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薄芝组HSAS1吸光OD值在36h、48h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薄芝糖肽HSAS1吸光OD值高于中药血清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血清浓度的增加,麦门冬汤血清对HSAS1的增殖抑制率升高;当归四逆汤随血清浓度的增加对HSAS1的增殖抑制率升高;薄芝糖肽对HSAS1的增殖抑制率无明显影响。④麦门冬汤血清组HSAS1的凋亡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各用药组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麦门冬汤高剂量血清与当归高剂量血清能降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与薄芝糖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随血清浓度和用药时间的增加,麦门冬汤血清、当归四逆汤血清对HSAS1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抑制作用与给药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②麦门冬汤含药血清能抑制HSAS1的生长,高剂量血清抑制作用最强,可能中药血清量需要达到一个蓄积量,才能发挥明显作用。③麦门冬汤含药血清能促进HSAS1的凋亡,促进细胞凋亡可能是麦门冬汤抑制HSAS1增殖的机制之一。④麦门冬汤含药血清可以降低HSAS1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⑤与当归四逆汤相比,麦门冬汤也能影响HSAS1的增殖、凋亡。由此可见,气阴两虚也可能是SSc的病机之一。⑥治肺经方麦门冬汤能抑制HSAS1的增殖,进而影响Ⅰ型胶原的合成,为SSc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⑦麦门冬汤对SSc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7 小结
前言
第一章 导师治验
    1 病因病机
    2 三期论治
    3 治疗特点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1.2 现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2. 西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2.1 对发病机制的讨论
        2.2 治疗方法
    3. 数据挖掘
        3.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3.2 数据挖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常用算法
        3.4 问题与展望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4.1 病因病机
        4.2 分期论治
        4.3 证治特点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选择
    1.3 数据库建立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信息分析
    2.2 总体挖掘结果
    2.3 层次挖掘结果
3. 讨论
    3.1 用药经验分析
    3.2 用药规律分析
    3.3 药物组合分析
    3.4 新方探讨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用药经验总结
    4.1 以标本兼治为核心,攻补兼施
    4.2 调和营卫、祛瘀通络思想贯穿始终
    4.3 重视调护脾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使用情况
2 方药治疗
3 中成药治疗
4 中药外治
5 小结

(4)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内容
    1.1 病历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剔除标准
    1.5 疗程
    1.6 随访期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治疗周期及熏洗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所有入组病例的甲襞微循环积分
    3.2 所有入组病例的齿距和指距
    3.3 所有入组病例的皮肤硬度积分
    3.4 实验室指标及特殊检查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员概况
    5.2 甲襞微循环积分分析
    5.3 甲襞微循环各项比较
        5.3.1 清晰度分析
        5.3.2 管袢数分析
        5.3.3 输入枝管径分析
        5.3.4 输出枝管径分析
        5.3.5 袢顶直径分析
        5.3.6 管袢长的分析
        5.3.7 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分析
        5.3.8 甲襞微循环血管运动性分析
        5.3.9 甲襞微循环红细胞聚集情况分析
        5.3.10 甲襞微循环的血色分析
        5.3.11 甲襞微循环的渗出情况分析
        5.3.12 甲襞微循环出血情况分析
        5.3.13 甲襞微循环乳头分析
        5.3.14 形态积分分析
        5.3.15 液态积分分析
        5.3.16 袢周积分分析
    5.4 皮肤硬度积分分析
    5.5 入组病例齿距、指距差异分析
    5.6 入组病例血沉分析
6 讨论
    6.1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甲襞微循环积分影响
    6.2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清晰度影响
    6.3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数影响
    6.4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径的影响
    6.5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管袢长的影响
    6.6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交叉管袢数、畸形管袢数的影响
    6.7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血色的影响
    6.8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甲襞微循环中渗出和出血情况的影响
    6.9 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肤硬度积分、齿距、指距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1 系统性硬化症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2 系统性硬化症之雷诺现象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论文

(5)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6)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一 发病机制研究
        二 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硬皮病治疗
        一 局灶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二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一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二 内治法
        三 外治法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导师治验
    一 病因病机
    二 分期论治
    三 治疗特点
    四 病案治验
    五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博来霉素对BalB/c小鼠皮下注射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模型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ROS含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PDGF/TGF-β含量及胶原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活血除痹汤的组方特色
    参考文献
结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系统性硬化症的理论探讨
    1.1 现代医学对 SSc 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病因的研究
        1.1.2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发病机理的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治疗现状
    1.2 祖国医学对 SSc 研究现状
        1.2.1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中医病名的研究
        1.2.2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病因病机研究
        1.2.3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的实验研究
        1.2.4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硬化症治疗现状
    1.3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方法
        2.1 分组与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5 临床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资料收集结果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皮肤积分的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压痛积分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3.6 治疗后药物安全性评定结果
    4 讨论
        4.1 SSc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的选取
        4.2 西药醋酸泼尼松作为阳性对照组的讨论
        4.3 临床观察分组的讨论
        4.4 中药组方组成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结论
第3章 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分离
        2.3 总 RNA 的提取
        2.4 总 RNA 的鉴定
        2.5 总 RNA 逆转录为 cDNA
        2.6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T-PCR)反应
        2.7 其他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总 RNA 完整性的鉴定
        3.2 RT-PCR 产物结果的鉴定
        3.3 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在 SSc 患者 PBMC 中的表达
        3.4 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与 SSc 临床特点相关性分析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差值的比较
    4 讨论
        4.1 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与 SSc 的关系-
        4.2 趋化因子(MCP–1、RANTES)与 SSc 的关系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红花水煎液内服对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10)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株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的制备
        2.2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系(HSAS1)的建立
        2.3 MTT 比色法检测各组药物对 HSAS1 细胞活性的影响
        2.4 各组药物诱导 HSAS1 细胞凋亡的检测
        2.5 荧光定量 PCR 检测麦门冬汤对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 mRNA表达的影响
        2.6 数据处理
结果
    1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1.1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1.2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2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3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 mRNA 表达的影响
分析与讨论
    1 SSc 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2 麦门冬汤与 SSc
        2.1 麦门冬汤组成及研究现状
        2.2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3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2.4 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 mRNA 表达的影响
    3 “肺合皮毛”关系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理照片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及科研情况

四、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文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J]. 陈明,向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07)
  • [4]活血化瘀方熏洗对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D]. 于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D]. 潘厚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温阳活血通络法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严艳玲. 湖北民族学院, 2014(10)
  • [8]红花水煎液内服对硬皮小鼠皮肤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欢欢.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9]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麦门冬汤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D]. 李宁.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标签:;  ;  ;  ;  ;  

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