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一(上)期末数学测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彩菲[1](2021)在《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核心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较多研究者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培养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课堂教学方面的,从学生角度入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进行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以期能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建议。该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搜集和分析了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了解学者们关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向,为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思路。其次,编制了双向细目表,根据双向细目表初步编制了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经过资深专家和化学教师的审阅,对测查问卷进行了修改;然后选取山东省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15名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再次修改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再次,选取山东省某三所普通高中总计345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正式实测,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与试题的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编制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批阅工作。最后,将学生作答情况输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测查问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并探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研究显示:(1)编制的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是一个良好的测查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工具。(2)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其化学核心素养维度内容中发展水平最低。研究的创新之处:(1)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编制化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查问卷,为素养的测查研究提供新工具。(2)研究提出的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水平低,为以后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提供新依据。
张加琦[2](2020)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的编制与应用》文中认为模型建构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学生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要想了解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水平,就需要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测评工具。开发物理建模能力测评工具,可以为物理建模能力的测量与评价奠定基础,为物理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在葡萄牙学者J.Bernardino Lopes提出的建模能力评价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建模能力的三个维度编制了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并制定了对应的评分标准,利用测试卷研究了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测试卷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检验,得到了以下结论:(1)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的质量良好。编制的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共有4道题目,选择的问题类型为简答题并且是原始物理问题,按照物理建模能力评价框架对4道题目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该测试卷整体难度适中,有良好的信度和区分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也较好。(2)整个测试卷的得分率为46%,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有待提高。在三个维度上,学生在物理建模能力概念化维度表现最好;面对方式维度次之;学生在物理建模能力操作工作维度表现最差。在三个维度的子维度下,学生物体概念化的建模能力表现最好,辨别系统能力、预测与描述能力较为薄弱。(3)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总成绩在性别上无差异。在物理建模能力面对方式、概念化、操作工作三个维度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女生得分的平均值,但男生、女生在这三个物理建模能力的维度上均无差异。(4)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在不同物理成绩分组上存在差异,面对方式、概念化、操作工作三个维度在不同物理成绩分组上也存在差异。学生期末考试中的物理成绩与物理建模能力成绩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539,P<0.01),学生的期末物理成绩与建模能力的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1)。对学生期末物理成绩与物理建模能力总成绩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并且回归方程建立的有意义。
金迪[3](2020)在《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自70年代以来,围绕归因理论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大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国内外许多专家与学者研究发现,对数学障碍进行归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此外,由于高中函数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函数部分学习障碍的普遍性,运用归因理论研究学生学习函数知识时的障碍成因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以某省级示范性高中313名高一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学生高一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三次函数测试成绩以及函数归因问卷的调查,结合收集学生的平时错题与考试反思,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追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而对函数模块的障碍类型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做出划分。第一,根据三次测试的函数试题得分率,得出学生在函数考试中遇到的主要知识障碍类型,即函数类概念、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思想障碍三种类型。第二,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在胡象岭的《高中生物理学业成就归因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成功归因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与测试卷成绩的定量分析,得出主要认知障碍类型,即平时努力程度、答题策略、学习方法三种类型。此外,在研究障碍类型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的函数综合得分与时间成反比,但在函数概念与函数运算类试题的得分与时间成正比。对于不同类型的班级进行研究,发现平行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相对重点班较为薄弱,并且平行班学生在认知因素中存在自我贬损的归因倾向。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结果表明女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薄弱,男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更乐观。其次,重点探究学生在函数考试过程中的障碍成因。以调查问卷、学生错题为主,学生反思性材料为辅,采用错因示范的形式得出高一学生上学期函数考试的知识障碍成因:第一,不理解基本函数概念的内涵与混淆函数概念;第二,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与运算能力不过关;第三,分类讨论含糊不清与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认知障碍成因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平时努力方向错误;第二,学习方法不得当;第三,答题策略不佳。最后,在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观指导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解决对策。第一,对学生提出建议:首先学会多元表征、深入比较研究;其次训练信息处理能力与运算能力;然后学会逐级讨论和训练换元思维;最后确定自身的气质类型以寻找合适学习方法等策略。第二,对教师提出建议:首先夯实学生的基本概念;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突出变式教学;最后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与预防学生焦虑的考试心态。总体回顾,本论文的突出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1以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为主要突破点,从学生反思的角度对障碍成因的研究提出新思路,并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2掌握目前高一学生在函数模块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胡文青[4](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身处于一个信息发达与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每个人都准备好资源来迎接激烈地竞争与挑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这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能为国家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为解决化学学科中的各种问题,更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奠定基础。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以SOLO分类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阐述了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并借鉴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等理论要义,基于SOLO分类理论将“经验、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可视化与结构化,为后续的研究以及教学干预奠定理论基础,还建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SOLO分类理论矩阵模型,用于调控教学和学习进阶。在相关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递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实行分阶段、递进式教学;并结合“经验、知识、能力、观念、情感”设计了教学程序。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原则,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提出了如下不同的教学策略:(1)促进前结构水平向单点结构水平发展教学策略:明晰学生起点,搭建学生发展平台;选择并创设合适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借助信息技术,促进认知发展;降低问题难度、提升学生学习信心;(2)促进单点结构水平向多点结构水平教学策略:重视积累、重视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重视类比、辨析概念;抓关键词、化隐为显;(3)促进多点结构水平向关联结构水平发展策略:亲历问题的解决,形成迁移应用的意识;及时复习、建构知识体系;(4)促进关联结构水平向拓展抽象水平发展教学策略:精选习题,变式训练,促进迁移;总结反思,提升思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本次研究通过对桂林市某示范性高中高一部分学生以及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了解当前化学教学现状,并以该中学的高一两个基础相当的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SOLO分类理论设计化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并将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并在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诊断学生学情以及思维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采用观察法、纸笔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将SOLO分类理论融入化学问题解决教学,有助于教师在教师调控教学;有助于学生调控学习;有助于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地。虽然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限于研究对象、研究时间的局限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复杂性以及测量工具以及评价方式的制约,以及研究者自身经验与能力的制约,此次研究仍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林卓力[5](2020)在《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下,习题研究的地位凸显。通过数据进行习题研究,能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能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更能将课后作业落到实处,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形成思维路径,使其真正从课后习题中获益。课后练习的布置,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而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潜在认知水平的关系。因此,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确定最适合学生使用的题目,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潜力,是提高习题有效程度的重要途经。结合项目反应理论,本文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数量化确定方法:将学生对难度参数偏低的习题组应答情况进行项目反应理论拟合,即得出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值,通过该水平值可推导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的“下界”;将学生对难度参数偏高的题组应答情况进行拟合,得出的能力水平值视为“上界”。结合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可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学生进行题目的筛选、分组及分段,构成相对科学的基于习题解答的物理学习进阶,简称习题进阶。本文对89名学生、147道练习题进行分析,确定了每位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了题目筛选。并进行学生最近发展区预测工作,根据预测最近发展区进行习题筛选。经检验,最近发展区预测准确率约为90%。为对未知难度参数的习题进行筛选,使用精准分类理论,结合物理习题特征,提出了由“行为目标、情境设置、知识内容、具体形式、具体要求、涉及物理量、涉及物体数量、涉及过程数量、特别说明”9大维度组成的习题难度预估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要求精度不太高(99%置信区间)的情况下,难度预测准确率接近95%。综合使用学生最近发展区预测与习题难度预测,并基于预测结论对习题进行筛选。检验表明,综合预测的准确率高于80%。以上结果说明,本文开发的测量模型具一定的准确性。为进一步优化习题结构,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研究。探索发现,不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路径存在一定差异。结合最近发展区、习题难度预测、学习路径探索,进行个性化习题推荐方式的举例,即完成物理习题进阶设计。通过此方法生成的习题组,题目难度层层递进,习题构成符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使用该题组题目进行练习,就能做到习题进阶。
陈小红[6](2020)在《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机制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承担先行试点,规划并实施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在这次高考改革中均颠覆性地打破文理分科的固定学习组合,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分文、理科,而是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作为必选科目外,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科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三门科目组合进行学习(简称“七选三”组合)。改革的目标一是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科学选拔合适的人才;三是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高考承担着人才选拔的重要任务,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一批批孩子的成长和前途。这一轮高考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七选三”或者“六选三”的模式,将在全国各省展开实施。浙江和上海作为新高考的试点地区,随着三届学生的毕业升学,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在考试时间上,考试时间安排可以做一些改进,让其更适应当前的教学管理;对原来的选考的七门科目地位失衡的问题采取了单科保底政策;组合复杂,走班制给学校管理及学生决策带来困难等。其中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如何科学选择选考科目、学校如何引导学生选择科目组合,并对组合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本文从选择选考科目与设置选考组合的科学规划与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案。通过对缙云县的三所高中的调查研究,发现选考科目的选择与组合的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选考科目组合多样,选择和管理的复杂,在选择科目组合时缺乏规划与管理,选考科目的组合结构不合理。第二,学生无法全面综合评估各种组合的特点及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能科学地规划自己的选考科目的组合,学校的组合设置难以与学生的个体科学匹配。第三,高中实行按中考分数分层分批录取,不同的学校间生源的质量相差很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很大,学校的组合没有与学校的生源特色良好匹配,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选考组合需要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建立平台,备置资源。通过对调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考科目的组合选定之前,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学生对相应的科目没有全面了解,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将来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没有清晰的规划,使得学生不能科学选择组合。其次,由于选考是新事物,学校一般还没有形成对学生的能力结构差异进行测评与分析的机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缺少对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总体分析与组合规划的经验。再次,由于选考采取赋分制度,选考科目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选,还要考虑别人选什么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所以校际间的信息共享非常重要,但目前关于选考组合设置的联动机制还不够流畅,校际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数据共享平台还没有建立。本文运用文献整理法、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高中生选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多所学校在选考科目的设置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兼顾传统高考升学率的要求,通过实践研究,要解决选考科目的设置与管理问题,必须从在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测评表、能力与兴趣差异评估表,利用这些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利用测评数据来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组合。第二,是结合学校生源结构特点,借鉴近几年的数据与经验,研究设立适合学校生源的特色组合,减少走班制对教学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学校对选考科目的规划与管理能力。第三,建立联动机制,对学校、学生共享各类测评数据,为学生选择组合提供数据支持;建立校际间的联动机制,师资储备与综合管理、调配机制。通过以上措施,能够使选考科目组合的设置与管理更加科学,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性选课,成就学生更美好的未来。
李烨[7](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质的量”计算能力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质的量”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最基本的计算,也是最核心的计算。同时,“物质的量”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根据作者了解的情况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掌握较差,在练习和考试中,存在“遇见计算题就做错,遇见计算题就需要讲,讲过的仍做错,做错之后仍需要讲,甚至遇见计算题就放弃”的现象。因此,对学生的“物质的量”计算能力进行诊断,有助于找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SOLO分类理论是从“量”到“质”的评价理论,可以通过SOLO分类理论诊断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明确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发现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建议,有效突破此重难点。因此,文章以SOLO分类理论为研究基础,并结合杨剑的SOLO分类二维评价系统、“物质的量”本身知识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特点进而确定评价框架。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鲁科版必修1中“物质的量”相关知识和近三年高考题,构建“物质的量”计算知识框架。基于评价框架,对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以及近三年高考题进行水平划分,对期中期末及辅导资料中试题的题型和难度进行整理,结合知识框架编制了高中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预测试卷。结合评价框架,针对预测题编制预测试SOLO水平评价量表。以南阳市社旗县某高中高一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预测试后,对回收的68份有效试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测试题目进行适当调整生成正式测试卷,同时针对正式测试题,结合评价框架及预测试结果,编制正式测试SOLO水平评价量表。在正式研究中,扩大样本数量,以南阳市社旗县某高中高一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正式测试后,对214份有效试卷进行编码,依据SOLO分类评价量表对每个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批阅、量化。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诊断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SOLO水平。选取正式测试中结果优、良、差各一位学生进行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和测试分析结果,找出影响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的因素。基于学生的SOLO水平及影响学生的因素,提出提高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10.8%的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相关计算位于关联结构高级水平,可以解决复杂环境下的问题,灵活运用化学思想与方法;近20%的学生位于关联结构水平,可以把握公式的转换及题目的分析;近50%的学生位于多点结构水平,可以进行简单的公式应用和转换;10%左右的学生位于前结构水平,没有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整体上,学生对涉及微观粒子数、溶液、陌生环境等的题掌握较差。(2)影响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的因素: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和转换;计算能力欠缺,往往在数字计算上出现失误,影响解题;自主迁移能力低,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和解题思路进行自主迁移;学习方法不恰当,对习题出现的错误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正和反馈。(3)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的建议:建议教师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诊断结果对教学内容、过程进行调整;设计计算专题训练,例如设计学生掌握稍差的与溶液相关、与微粒数相关、涉及守恒思想等的计算专题,并进行错题专题训练;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习题进行诊断,从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图,构建“物质的量”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外显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江燕玲[8](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以事实性知识学习、浅表层次理解、近迁移应用为主的低阶思维能力,已经不满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到分析、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即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也一直秉承着“发展人的思维”这一理念。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然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关注的重心。我国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逐年增加,但对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高一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展开调查:首先,研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对高阶思维进行了界定,得出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5个一级指标。其次,研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对244名高一学生进行测试,进而了解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并对72名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65名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出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整体表现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各一级指标的发展由好到差为: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2.从性别上看,女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略优于男生,但两者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从班级层次上看,实验班与平行班、重点班与平行班两两在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地区差异上看,在两个同等级别学校中,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不存在显着差异。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数学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3.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2)创设利于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环境;(3)设计学生进行高阶学习的高阶活动;(4)进行连续性评价。
季曼灵[9](2020)在《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数学运算素养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考数学重点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育界内备受关注。高一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发展数学运算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本文希望了解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搜集、整合,确定研究问题;然后结合专家组的建议,编制了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和调查问卷,探究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策略。根据对测试卷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总体有待提升,测试卷平均值为66.01分,有33.5%的被试处于平均分之下,情况不容乐观。高一学生在数学运算素养的四个不同维度(运算对象、运算法则、运算思路和运算结果)上,在运算思路这一维度上表现最差;(2)学生数学运算素养与生源质量显着相关,四星级高中A校、三星级高中B校高一被试数学运算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理解运算对象、探究运算思路这两个维度上,两个学校差异性最大;(3)数学运算素养水平与学生性别不显着相关;(4)测试卷题目的得分率与题目结构复杂性相关;(5)学生数学运算的典型错误有:错误理解运算对象;忽视隐含条件;基础薄弱导致错误运用运算法则;运算思路不清晰导致运算方法选择不当;计算过程不严谨导致运算结果错误。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学生数学运算的信心不足,畏难情绪较大;学生鲜有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学生的运算习惯不佳等。以上对运算的准确性、严谨性都可能造成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培养策略:(1)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数学运算素养;(2)注重因材施教,落实数学运算素养;(3)夯实数学基础,提升数学运算素养;(4)关注非认知因素,促进数学运算素养。
朱润秋[10](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深度影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本研究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建议,探索学科融合所带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本研究从教师与学生都迫切想要促进和提高的英语阅读能力着手,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拓展阅读的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本研究提出三个问题:(1)互联网+背景下,建构怎样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实现高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提高?(3)这种教学模式还将对高中生哪些素养产生影响?本研究根据“互联网+教育”和拓展阅读的理论基础,结合传统的PWP(读前、读中和读后)阅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四基元”理论建构与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探索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学习方式等能力的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某四星高中两个班级99人为研究对象采集数据,首先收集了研究对象在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阅读测试成绩,从而分析该教学模式对以阅读成绩为表征的阅读素养的影响,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学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变化。本研究通过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25中的描述性统计、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和图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结合了PWP阅读教学法和信息技术“四基元”理论,建构出以阅读课前、阅读课中和阅读课后为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模式可操作,效果可测量;(2)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测验成绩、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反思能力等阅读素养都有所提升;(3)除了阅读素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素养、处理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本研究揭示了在师生共同协作中,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融合。教师筛选出优质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语篇,通过课堂中的有效精读,课中与课外紧密联系,创设符合阅读语篇的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处理实际问题,教师转变育人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一(上)期末数学测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一(上)期末数学测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
2.1.1 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2 化学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
2.2 素养取向的教学评价 |
2.2.1 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评价 |
2.2.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
2.3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 |
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3.2.2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 |
4 理论基础 |
4.1 化学核心素养 |
4.2 PISA测评理论框架 |
5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1 研究流程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3.1 研究框架思路 |
5.3.2 研究目录纲要 |
5.3.3 研究方法 |
5.4 研究工具 |
5.4.1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编制 |
5.4.2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赋分标准的制定 |
5.4.3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5.4.4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5.4.5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难度 |
5.4.6 氧化还原反应测查问卷的区分度 |
5.5 研究实施 |
5.6 资料分析与处理 |
6 结果与讨论 |
6.1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水平基本情况 |
6.2 同一等级水平化学核心素养维度的差异 |
6.2.1 水平2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6.2.2 水平3 下的化学核心素养维度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教学建议 |
8 研究反思 |
8.1 研究局限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流程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模型 |
2.1.2 建模 |
2.2 建模能力结构已有研究 |
2.3 模型及建模本质认识已有研究 |
2.4 建模能力评价已有研究 |
3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3.1 确定考察知识内容及问题类型 |
3.2 测试卷初稿的确定 |
3.3 测验卷的评价标准 |
3.4 高中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初稿的修订 |
3.5 测验卷的质量分析 |
3.5.1 正式测试卷的难度 |
3.5.2 正式测试卷的区分度 |
3.5.3 正式测试卷的信度 |
3.5.4 测试卷的评分者信度 |
4 测试卷的应用 |
4.1 施测对象 |
4.2 物理建模能力总体分析 |
4.3 物理建模能力各维度分析 |
4.4 物理建模能力的性别差异 |
4.5 物理建模能力与物理成绩的关系 |
4.5.1 物理建模能力的不同成绩分组差异 |
4.5.2 物理成绩与物理建模能力的相关分析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建模能力各维度及操作性定义 |
附录B Lopes建模能力测试题英文原版 |
附录C Lopes建模能力测试题翻译版 |
附录D Lopes建模能力台球问题评价标准 |
附录E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初稿 |
附录F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正式测试卷 |
致谢 |
(3)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归因训练现状研究 |
2.2.2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教学归因现状研究 |
2.3.2 函数归因现状研究 |
2.3.3 归因差异现状研究 |
2.4 理论基础 |
2.4.1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
2.4.2 元认知理论 |
2.4.3 韦纳归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高一函数问卷调查设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计思想 |
3.1.3 问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1.4 内容说明 |
3.1.5 实施过程 |
3.2 高一函数考试试卷设计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设计思想 |
3.2.3 试卷质量的基本分析 |
3.2.4 内容说明 |
3.2.5 评分标准 |
3.2.6 实施过程 |
3.3 高一函数访谈与反思调查设计 |
4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
4.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知识障碍类型分析 |
4.1.1 主要知识障碍类型 |
4.1.2 主要知识障碍的追踪分析 |
4.1.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知识障碍的差异性分析 |
4.2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认知障碍类型分析 |
4.2.1 主要认知障碍类型 |
4.2.2 考试反思与认知因素的相关分析 |
4.2.3 班级与性别关于函数主要认知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5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
5.1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概念障碍成因 |
5.1.1 不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 |
5.1.2 混淆函数概念 |
5.2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核心素养障碍成因 |
5.2.1 逻辑推理意识不严密 |
5.2.2 运算能力不过关 |
5.3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数学思想障碍成因 |
5.3.1 分类讨论含糊不清 |
5.3.2 换元思想掌握不熟练 |
5.4 高一学生学习函数模块认知障碍成因 |
5.4.1 平时努力方向错误 |
5.4.2 学习方法不得当 |
5.4.3 考试答题策略不佳 |
6 函数模块障碍改善对策 |
6.1 函数模块学生学习的改善对策 |
6.1.1 学会多元表征,把握函数核心概念 |
6.1.2 深入比较研究,理解函数概念本质 |
6.1.3 思考解决策略,提高逻辑推理素养 |
6.1.4 加强运算训练,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
6.1.5 学会逐级讨论,消除分类恐惧思想 |
6.1.6 训练换元思想,熟练解题通解通法 |
6.1.7 了解自身特点,寻找科学学习模式 |
6.2 函数模块教师教学的改善对策 |
6.2.1 巧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易混概念 |
6.2.2 营造创造氛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
6.2.3 采用变式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
6.2.4 发挥注意规律,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
6.2.5 树立学习自信,预防学生考试焦虑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函数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月考、期中、期末数学试题 |
附录 C 访谈提纲与考试反思 |
致谢 |
(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化学问题解决的要求 |
1.1.2 基于对当前化学教学课堂现状的反思 |
1.2 研究现状 |
1.2.1 SOLO分类理论在国外研究现状 |
1.2.2 SOLO分类理论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问题 |
2.1.2 问题解决 |
2.1.3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SOLO分类理论 |
3 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启示与应用 |
3.1 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启示 |
3.2 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
3.2.1 基于SOLO分类理论分析学情 |
3.2.2 基于SOLO分类理论选择化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
3.2.3 基于SOLO分类理论指导教学评价 |
3.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SOLO分类理论矩阵模型的建构 |
3.3.1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SOLO分类理论矩阵模型的教学目标 |
3.3.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SOLO分类理论矩阵模型的习题选择与编制 |
4 高一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
4.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
4.3 调查工具设计 |
4.4 前期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学生学习情况调问卷分析 |
4.4.2 高一化学问题解决障碍调查 |
4.4.3 调查结论 |
4.4.4 教师访谈 |
4.4.5 教师访谈分析 |
5 基于SOLO分类理论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
5.1 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原则 |
5.1.1 主体性原则 |
5.1.2 阶段性原则 |
5.1.3 递进性原则 |
5.1.4 系统性原则 |
5.1.5 差异性原则 |
5.2 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程序 |
5.2.1 教学程序的阶段性与递进性 |
5.2.2 基于“经验、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 |
5.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
5.3.1 促进前结构水平向单点结构水平发展教学策略 |
5.3.2 促进单点结构水平向多点结构水平教学策略 |
5.3.3 促进多点结构水平向关联结构水平发展策略 |
5.3.4 促进关联结构水平向拓展抽象水平发展教学策略 |
6 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效果分析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内容 |
6.3 研究对象与研究时间 |
6.4 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
6.4.1 实验变量 |
6.4.2 控制变量 |
6.5 教学案例展示 |
6.5.1 教学案例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新授课阶段 |
6.5.2 教学案例二:从过氧化氢再看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阶段 |
6.6 实施效果与分析 |
6.6.1 前测结果与分析 |
6.6.2 后测数据分析 |
6.6.3 期末考试数据分析 |
6.6.4 化学问题解决障碍问卷调查分析 |
6.7 学生访谈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5)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理论目的与意义 |
2.实践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现代测量理论 |
2.中学物理学习难点成因 |
3.中学物理作业题分析 |
4.学习进阶理论 |
5.个性化习题推荐算法 |
6.试题难度预测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1.习题进阶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
2.习题进阶模型的实践应用 |
3.研究结论与建议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测量调查研究法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心理学理论 |
1.过度学习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学习进阶理论 |
(二)项目反应理论 |
1.单维项目反应模型 |
2.多维项目反应模型 |
3.项目信息函数 |
4.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点 |
(三)结构方程模型 |
1.测量模型 |
2.结构模型 |
3.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四)精准分类理论 |
(五)其它概念界定 |
1.习题进阶 |
2.适合 |
3.学习难点 |
三、习题进阶模型设计的总体框架 |
(一)习题进阶模型的最终目标 |
(二)习题进阶模型的建立原则 |
(三)习题进阶模型的建立思路 |
1.确定最近发展区与习题的关系 |
2.确定最近发展区的测量方法 |
3.确定习题难度的预测方法 |
4.确定学生的学习路径 |
(四)习题进阶模型的使用方法 |
四、习题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 |
(一)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的 |
1.最近发展区是习题构建的理论基础 |
2.最近发展区是提高习题有效程度的重要途经 |
(二)最近发展区数量化确定的思路与方法 |
1.学生现有水平的确定 |
2.学生潜在水平的确定 |
(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习题筛选方法 |
五、最近发展区的计算与检验 |
(一)数据的来源 |
(二)项目反应理论模型的选择 |
(三)项目反应理论的模型拟合与检验 |
1.软件的选择 |
2.拟合结果及分析 |
(四)最近发展区的计算与习题的筛选 |
1.怀特图分析 |
2.最近发展区的计算 |
3.习题的筛选 |
4.习题的定性分析 |
(五)最近发展区的预估与检验 |
1.等值化处理 |
2.最近发展区的预估 |
3.预估结果的检验 |
六、习题难度预估方法的确立与实现 |
(一)习题难度预估方法的确立 |
(二)习题难度的预估与检验 |
1.已有题目分析 |
2.习题难度预估 |
3.预估结果的检验 |
(三)最近发展区与习题难度的综合预估与检验 |
(四)习题难度定性分类 |
七、学生学习路径的探索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模型拟合与检验 |
1.总体模型拟合 |
2.分组模型拟合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探索 |
1.总体路径探索 |
2.分组路径探索 |
八、习题进阶实现方式的举例 |
(一)习题进阶实现方式的举例 |
1.举例一:5班低分组学生A |
2.举例二:11班高分组学生B |
(二)习题进阶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思考 |
1.班级个性化作业 |
2.习题进阶设计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思考 |
3.习题进阶设计对组卷与命题的启示 |
九、总结与反思 |
(一)总结 |
(二)展望 |
(三)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拟合指标检验结果 |
附录二 :最近发展区测量结果 |
附录三 :习题筛选结果 |
附录四 :最近发展区预测与实测结果对比 |
附录五 :习题预测与实测筛选结果对比 |
附录六 :已有题目分析结果 |
附录七 :习题难度预估结果 |
附录八 :各题组习题 |
致谢 |
(6)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概况和现状调查 |
2.1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概况 |
2.1.1 高考模式的历史演变 |
2.1.2 高考选考模式的改革内容 |
2.1.3 高考选考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 |
2.2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现状调查 |
2.2.1 选考组合多样化 |
2.2.2 选考科目极端化 |
3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选考组合设置的规划不合理 |
3.1.1 学科组合不能与个人学习能力匹配 |
3.1.2 学科组合不能与个人未来发展匹配 |
3.2 选考科目设置不能体现生源特色 |
3.3 选考科目设置缺乏区域规划 |
3.4 选考科目设置加大了学生的管理难度 |
4 高考选考科目设置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学生的个体因素 |
4.1.1 对选考科目了解不足 |
4.1.2 对个人学习能力与特征评估不足 |
4.1.3 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 |
4.2 能力测评与生涯规划指导机制不健全 |
4.3 信息共享与校际合作机制缺失 |
4.4 走班制对学生的能力与师资要求更高 |
5 完善选考科目设置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测评表为科目设置提供依据 |
5.1.1 建立单科学习能力测评表 |
5.1.2 建立学习兴趣测评表 |
5.1.3 建立综合能力评估表 |
5.2 设置生源特色的选考组合 |
5.2.1 选考组合与生源相匹配 |
5.2.2 合理设置组合减少走班人数 |
5.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统筹管理机制 |
5.3.1 建立县级测评数据共享平台 |
5.3.2 建立预选系统 |
5.3.3 综合调配选考科目教师资源 |
5.4 建立导师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质的量”计算能力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物质的量”的相关研究 |
1.3.2 有关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 |
1.3.3 有关教学诊断的研究 |
1.4 研究问题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物质的量”计算 |
2.1.2 教育诊断 |
2.2 理论基础 |
3 研究过程 |
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思路 |
3.1.2 研究方法 |
3.2 诊断工具 |
3.2.1 试卷 |
3.2.2 访谈问卷 |
3.3 诊断对象 |
3.4 诊断依据 |
3.4.1 课程标准 |
3.4.2 考试要求 |
3.4.3 高考 |
3.5 预研究 |
3.5.1 预测试 |
3.5.2 结果分析 |
3.6 正式研究 |
3.6.1 编制正式测试卷 |
3.6.2 正式测试 |
3.6.3 访谈 |
3.7 SOLO水平评判标准 |
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 具体分析 |
4.2 整体分析 |
4.3 影响学生“物质的量”计算能力的原因 |
4.3.1 访谈 |
4.3.2 影响原因 |
5 研究结论及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质的量”计算能力预测卷 |
附录B SOLO水平评价标准(预测式) |
附录C “物质的量”计算能力正式测试卷 |
附录D SOLO水平评价标准(正式) |
附录E SOLO水平实例分析样例 |
附录F 访谈提纲及实录 |
致谢 |
(8)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变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1.1.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
1.1.3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 |
1.3.1 研究计划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文章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高阶思维的研究现状 |
2.2.2 高阶思维的来源与发展 |
2.2.3 高阶思维能力测评的相关研究 |
2.2.4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概述 |
2.3 文献述评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思维 |
3.1.2 高阶思维 |
3.1.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3.2 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2 高阶学习理论 |
3.2.3 杜威的思维教学理论 |
3.3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工具 |
4.4.1 预测试卷的编制与试测 |
4.4.2 预测试卷的质量分析与修正 |
4.4.3 测试卷评价标准的完善 |
4.4.4 测试卷的正式测试与质量分析 |
4.4.5 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 |
4.5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6 研究的伦理 |
4.7 小结 |
第5章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5.1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
5.1.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整体表现和水平划分 |
5.1.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各一级指标表现和水平划分 |
5.2 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
5.2.1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班级层次的差异 |
5.2.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性别的差异 |
5.2.3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地区的差异 |
5.2.4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5.3 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5.3.1 学生调查问卷 |
5.3.2 教师调查问卷 |
5.4 研究结果 |
第6章 数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 |
6.1 更新教学观念,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
6.1.1 更新教师教学观,提升培养意识 |
6.1.2 更新学生学习观,提升学习兴趣 |
6.2 创设高阶情境,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
6.2.1 设置问题情境,以问助思 |
6.2.2 构建合作环境,以境生思 |
6.3 设计高阶活动,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
6.3.1 运用语义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6.3.2 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6.3.3 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6.3.4 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6.4 进行连续评价,是培养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前进动力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 |
7.3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 |
附录 B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测试卷的评价标准 |
附录 C 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教师数学教学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运算素养的重要性 |
1.1.2 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必要性 |
1.1.3 数学运算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运算 |
2.1.2 数学运算 |
2.1.3 数学运算素养 |
2.2 数学运算素养相关研究 |
2.2.1 数学运算素养的结构层次 |
2.2.2 数学运算素养的评价框架 |
2.2.3 数学运算素养的调查研究 |
2.2.4 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研究 |
2.3 SOLO分类评价法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样本选取 |
3.3 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设计 |
3.3.1 测试卷研制 |
3.3.2 试题评分标准 |
3.3.3 测试卷的实施 |
3.4 数学运算素养调查问卷设计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4章 研究结果和讨论 |
4.1 数学运算素养测试卷结果分析 |
4.1.1 数学运算素养成绩描述性分析 |
4.1.2 数学运算素养与数学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
4.1.3 不同学校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成绩差异性分析 |
4.1.4 不同性别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成绩差异性分析 |
4.1.5 不同水平回答分析 |
4.1.6 典型运算错误分析 |
4.2 数学运算素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内部因素结果分析 |
4.2.2 外部因素结果分析 |
4.3 研究结论 |
4.3.1 测试卷研究结论 |
4.3.2 调查问卷研究结论 |
第5章 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策略 |
5.1 完善认知结构,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
5.1.1 积累思想方法,理清运算思路 |
5.1.2 设计问题情境,综合运用运算 |
5.2 注重因材施教,落实数学运算素养 |
5.2.1 分层针对训练,注重因材施教 |
5.2.2 加强教师示范,规范板书过程 |
5.3 夯实数学基础,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
5.3.1 强化定理认识,明晰运算对象 |
5.3.2 加深规则理解,掌握运算法则 |
5.4 关注非认知因素,促进数学运算素养 |
5.4.1 培养解题习惯,规范运算过程 |
5.4.2 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拓展阅读的概念界定 |
2.1.2 拓展阅读的特点 |
2.1.3 互联网+教育 |
2.1.4 信息技术的“四基元” |
2.2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
2.2.1 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
2.2.2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
2.3 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
2.3.1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发展 |
2.3.2 国外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现状 |
2.3.3 国内信息技术与语言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内容 |
3.6 数据收集 |
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
4.1 建构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需求分析 |
4.1.1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调查分析 |
4.1.2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调查结论 |
4.2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模式整体设计 |
4.3 互联网与教学、学习资源 |
4.3.1 硬件设施 |
4.3.2 软件设施 |
4.4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实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阅读理解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1 实验样本的选取分析 |
5.1.2 前测和后测成绩分析与讨论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学科融合对培养“英语阅读素养”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2 学科融合对发展“信息素养”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3 学科融合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4 问卷调查整体分析与讨论 |
5.3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对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学模式设计前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教学模式设计前的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拓展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江苏省某四星高中入学摸底英语试卷阅读部分 |
附录五 2019年1月3日阅读能力测试题 |
附录六 2019年6月19日阅读能力测试题 |
附录七 教学模式实施后访谈提纲 |
附录八 教学实例1:《吸血鬼德拉库拉》材料 |
附录九 教学实例2:纪录片《行星地球》 |
附录十 教学实例3:新闻报道——以21世纪英语报为例 |
致谢 |
四、高一(上)期末数学测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测查研究 ——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为例[D]. 马彩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卷的编制与应用[D]. 张加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D]. 金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D]. 胡文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物理习题进阶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D]. 林卓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以缙云县为例[D]. 陈小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质的量”计算能力诊断研究[D]. 李烨. 河南大学, 2020(02)
- [8]高一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D]. 江燕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调查研究[D]. 季曼灵.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拓展阅读教学研究[D]. 朱润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