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感器二次接线时的注意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梁波,王凤祥,徐伟[1](2021)在《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完)》文中指出其安装接线分线长测量与截取、线头剥削、接线端子编号标注、导线走线、电流互感器端接线端子接线、接线盒互感器侧出线端子接线、接线盒电压回路接线、导线捆绑8个步骤进行。其操作要点和方法与直接接入式三相四线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基本相同。但应注意。
梁波,王凤祥,徐伟[2](2021)在《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一)》文中提出(4)电源刀开关端绝缘恢复。绝缘胶带由导线根部距铜接头端部2个绝缘带宽度处开始起绕,以斜向45°,1/2带宽交叠,来回缠绕两层即可。(5)电源刀开关端线头连接。导线线头接线端子采用螺钉平压式与电源刀开关的下桩头连接;2根蓝色中性线和3根黄、绿、红色相线在设备上的布置,按面向计量箱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其中2根中性线线头接于电源刀开关左下方桩头,3根相线的接线端子分别接于电源刀开关下桩头相应的接线柱上。
丁文杨[3](2019)在《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作为发电厂和电力线路间的纽带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变电设备达到寿命周期后的改造也就成了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少有人对变电站的改造过程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沂水电网变电站的现状,结合相关变电站改造实践,对变电站的改造工作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简述了国内外变电站的研发现状,分析了沂水县域内变电站改造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了变电站改造应选用的方案,在充分考虑老旧变电站现场实际的情况下,选出了最优方案。通过对相关配置研究,确定了最后的采购方案,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保护与远动系统。从现场施工人员的角度出发,基于马站变电站改造过程归纳出常规变电站改造的最优流程,以负荷转接为节点,将整个工程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的介绍了这四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总结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操作的实践技巧。再次,总结了变电站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论述了用临时开闭所的重要性及其如何选型。研究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CT接线及整个CT回路的校验、变电站备自投未充电故障;总结了在变电站改造调试过程中对主变方向保护的见解,提出了不停电校验备自投的方法、不停电验证遥控回路正确性,以及不停电更换、校验保护的切实可行方案,介绍了带负荷实验以及距离保护在变电站改造中的关键技术。最后,重点从方案制定、原理图设计、断路器选则以及其他必须器件的计算选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为了实现不停电进线备自投校验而自行设计的模拟断路器的制作。根据马站变电站进线备自投不停电校验,总结出了模拟断路器具体的使用步骤,并将其推广到一些其他的变电站改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中去。
庞渝基[4](2019)在《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能源,其计量结果是供用电双方电费结算重要依据,其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及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供用电双方经济利益及交易公平性。随着我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确保电力交易公平公正发展趋势,对电能计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电能计量准确性与公平性的研究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在单相接地故障下带电运行期间,配电网出现了电能计量失准,该情况影响了电力交易公平公正。所以,论文针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为分析该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该工程实际应用问题提供了坚实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工程实际中计量用电磁式互感器因单相接地故障而在故障下出现误差超标进而影响电能计量准确性的顾虑,就单相接地故障对互感器误差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相接地故障不会对互感器误差造成明显影响,解除了该工程应用顾虑。(2)针对目前国内配电网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主要采用的接线方式,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在单相接地故障下配电网带电运行期间,电能计量装置中电压互感器采用不同接线方式时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得出变电站出线侧采用V/v接线方式会造成电能计量失准的结论,并针对该结论提出了一些关于配电网电能计量装置选用注意事项,具有一定工程指导价值。(3)针对供电企业与专线供电用户之间电能计量方案在单相接地故障下的公平性,对单相接地故障前后故障线路损耗变化机理进行分析,对配电网针对该类电力用户电能计量方案进行了阐述,将该计量方案结合线损变化的结论对电能计量方案公平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该计量方案会因单相接地故障造成对用户少计电能的结论,并提出供电企业与专线供电用户之间电能计量方案应考虑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下带电运行的特殊情况,具有一定工程指导和参考价值。(4)为了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正确性,搭建了实际物理模型的试验平台。在实际试验中,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下,电流和电压互感器进行误差测量,对电压互感器采用不同接线方式下电能计量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内容和结论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相关工程实际应用和工程疑问解答奠定了坚实依据。
柴琦[5](2019)在《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发电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发电工业垄断被打破,发电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行业背景下,降低发电成本和电价、提高供电服务质量、促使电力工业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各大发电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火力发电厂中,大型机组的发变组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最重要的二次设备之一,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工作状况、型号配置、可靠运行等与发电厂的安全可靠性息息相关,其责任重大、技术性强、要求极为严格。对其的改造具有投资大、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特点。本文以G公司4×600MW发电机组,1号发变组改造项目为背景,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采用关键路径法CPM,对本项目进度进行管理、优化,绘制网络图,确定关键工作及关键路径,得出一种适合本工程的进度网络图;得出关键工作内容和施工工期;建立施工工期与改造成本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发变组保护改造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设定约束条件,建立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写非线性规划算法,从而求得整个发变组改造最优工期及最优费用;为了保证工期最短,成本最低,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对CPM法得出施工工期进行优化,给出详细的工期缩短方法,得出最优工期。本论文中1号发变组改造根据关键路径法及非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优化后结果制定,将总工期设定为27天。项目在具体实施期间,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安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轻微调整。项目于2017年9月5日开始,用时27天,于2017年10月1日顺利结束,该项目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实际项目充分结合,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又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节约了成本,为以后公司拓展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借鉴。
凌正茂[6](2019)在《基于变频串联谐振的交流耐压试验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需求量大、安全稳定性要求高已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交流耐压试验是检验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绝缘最有效的试验方法,所以在电气设备经过运输和设备安装以及常规试验合格后,应通过交流耐压试验验证其设备在制造及运输环节可能存在的绝缘缺陷。传统的工频试验变压器体积重、容量小、安全性差,已无法满足GIS、交流聚氯乙烯电缆等容量非常大的电器设备的要求。针对此,急需研制并推广新型用于耐压的试验设备。本文介绍了调感式、调容式、变频式三种串联谐振装置的原理及特点,并通过对三种类型串联谐振装置的比较,发现变频式串联谐振装置的体积小、容量低、安全性优等诸多优点,更容易满足现场的需求。介绍了变频串联谐振装置的结构及常见装置参数,结合工程实际,利用变频串联谐振装置在各种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中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应用变频串联谐振装置开展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应当注意哪些事项。由于变频串联谐振装置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比如,品质因数低等,并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展开分析,有针对性提出改善建议。实践表明,变频串联谐振装置可应用于很多场合中,且具有安全性强、试验容量要求不高等特征,故变频串联谐振装置适合全面推广使用。
马昌建[7](2019)在《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继电保护通过对电力系统不正常运行状态或者故障状态的及时检测,发出对应信号将非正常运行部分或者故障部分隔离或者切除,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电力系统设备稳定正常运行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现代电力系统以大机组、高容量、高电压、远距离以及智能化为特征,运行效率显着提高,运行的复杂性也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开展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研究,建立科学的能够反映继电保护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提升继电保护可靠性运行水平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首先,本文回顾全国电力安全生产现状,阐述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研究的重要性,综合介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其次,从继电保护现场的作业内容以及风险因素出发,以最大程度避免事故发生为目标,从人和物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制度因素方面对继电保护现场作业过程中的所有潜在威胁进行辨识分析,引入霍尔三维模型的研究思路,采用FMEA法进行辨识分析并找出作业现场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然后,更进一步地,概述故障树分析法和事件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结合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的优势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故障树和事件树的集成模型,其中,故障树法主要用于事故风险的逻辑分析,事件树法用于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结合继电保护现场实际得到集成Bow-tie模型,并结合模糊理论进行定量风险评估计算,最后采用该方法对继电保护现场作业典型实例进行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评估结果符合实际继电保护现场实际情况,验证其实用性。
张磊[8](2017)在《变电站交流回路接线检测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一、二次交流回路系统是变电站电气设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一二次交流回路系统接线及变压器变比正确与否,严重影响故障判断和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对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系统分析了当前回路系统接线检测的主要方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不足。以变电站交流电流、电压回路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理论和仿真计算模型,对变电站TA、TV极性变比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对已有方法进行了补充和改进,以适应于对各种接线方式下极性、变比等正确与否的诊断。应用阿里云服务器的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方法,构建了应用于变电站回路系统接线检查的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结合潮流流向、设备类型等方面方便地实现现场检测。研究成果应用于多个实际场景,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袁鲁,陈静,王亚[9](2017)在《浅析多抽头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及接线注意事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抽头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校验以及接线对于电路中的电能计算和电路的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多抽头电流互感器之前,需要对多抽头电流互感器的极性进行校验,并注重多抽头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安全,最终保障多抽头电流互感器的使用便捷性,提高电路的安全水平,本文将对多抽头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以及接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望给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沈娟娟[10](2016)在《探析带电检查电能计量装置接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围绕带电检查电能计量装置接线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检查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此规范接线操作,确保带电检查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用电计量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二、互感器二次接线时的注意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感器二次接线时的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4电能计量装置接线分析 |
4.1单相电能计量装置常见接线 |
4.1.1单相电能表的正确接线 |
4.1.2单相电能表相线和中性线互换错接线 |
4.1.3单相电能表极性接反错接线 |
4.2经互感器接入的三相四线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分析 |
4.3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分析 |
4.3.1三相三线计量装置错接线分析思路 |
4.3.2三相三线错误接线检查 |
4.4预防电能计量错接线的方法 |
4.4.1规范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接线 |
4.4.2预防电能表错接线的注意事项 |
(2)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一)(论文提纲范文)
3经互感器接入的三相四线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 |
3.1经互感器接入的三相四线智能电能表安装作业内容 |
3.2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 |
3.3作业前准备 |
3.3.1接线图的识读 |
3.3.2准备与检查 |
3.4操作步骤、质量标准 |
3.4.1一次回路的安装接线 |
3.4.2二次回路的安装接线 |
(3)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沂水电网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改造方案分析 |
2.1 方案分类 |
2.1.1 按停电方式分类 |
2.1.2 按选址分类 |
2.2 设备配置 |
2.2.1 国网典型设计配置 |
2.2.2 典型设计配置优化 |
2.3 监控、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选择 |
2.3.1 变电站监控系统 |
2.3.2 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35kV马站变电站改造实例 |
3.1 方案制定 |
3.1.1 改造前状况 |
3.1.2 设备配置 |
3.2 改造初期阶段 |
3.2.1 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 |
3.2.2 改造初期阶段关键技术 |
3.3 改造过渡阶段 |
3.3.1 主要工作及注意事项 |
3.3.2 改造过渡阶段关键技术 |
3.4 改造完成阶段 |
3.4.1 主要工作内容 |
3.4.2 改造完成阶段关键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改造关键技术 |
4.1 负荷转接设备的必要性 |
4.1.1 负荷转接方案 |
4.1.2 负荷转接设备选型 |
4.2 小电流接地选线 |
4.2.1 故障线路选线 |
4.2.2 CT极性 |
4.2.3 零序CT的接线 |
4.3 主变方向保护 |
4.4 备自投装置 |
4.4.1 备自投未充电故障 |
4.4.2 备自投的校验 |
4.5 带负荷试验 |
4.6 距离保护校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制模拟断路器 |
5.1 模拟断路器的制作 |
5.2 模拟断路器的应用 |
5.2.1 在备自投校验中的应用 |
5.2.2 在其它工作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故障下互感器计量误差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电磁式互感器计量原理基础 |
2.2.1 CT计量原理 |
2.2.2 PT计量原理 |
2.3 理论分析 |
2.3.1 单相接地故障对CT的影响 |
2.3.2 单相接地故障对PT的影响 |
2.4 仿真计算 |
2.4.1 仿真原理 |
2.4.2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故障下PT不同接线方式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 |
3.2.1 PT采用Y/y和 V/v接线方式进行电能计量的等效条件 |
3.2.2 故障下PT不同接线方式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3.3 仿真计算 |
3.3.1 仿真原理 |
3.3.2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故障下线路损耗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2.1 故障前线路损耗情况 |
4.2.2 故障下线路损耗情况 |
4.2.3 故障下线路损耗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4.3 仿真计算 |
4.3.1 仿真原理 |
4.3.2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试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试验原理及设备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内容和过程 |
5.3.1 故障下互感器计量误差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5.3.2 故障下PT不同接线方式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5.4 试验结果 |
5.4.1 故障下互感器计量误差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5.4.2 故障下PT不同接线方式对电能计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技术路线 |
2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
2.1 进度及进度管理 |
2.2 关键路径CPM理论 |
2.2.1 关键路径CPM基本原理 |
2.2.2 关键路径CPM研究方法 |
2.3 非线性规划模型理论 |
2.3.1 非线性规划基本原理 |
2.3.2 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
2.3.3 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特殊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发变组改造项目概述 |
3.1 项目建设单位G公司概述 |
3.2 项目实施单位概述 |
3.3 发变组改造项目内容 |
3.3.1 发变组改造设计 |
3.3.2 发变组改造施工、安装 |
3.3.3 发变组改造调试及相关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关键路径CPM的发变组改造进度计划 |
4.1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分解 |
4.2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网络图 |
4.2.1 网络图三要素 |
4.2.2 虚箭线的运用 |
4.2.3 绘制网络图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 |
4.3 网络计划参数算法 |
4.3.1 最早开始时间 |
4.3.2 最迟开始时间 |
4.4 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寻找关键路径 |
4.4.1 设置专用日历 |
4.4.2 录入工作任务 |
4.5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结果分析 |
4.5.1 发变组改造项目甘特图 |
4.5.2 发变组改造项目网络结构图 |
4.5.3 发变组改造项目关键路径 |
4.5.4 关键路径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非线性规划模型法的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 |
5.1 目标函数建立 |
5.1.1 改造工期 |
5.1.2 工程成本 |
5.1.3 改造工期与改造成本关系 |
5.1.4 发变组改造目标函数 |
5.2 约束条件 |
5.3 数学模型 |
5.4 MATLAB在非线性规划模型中应用 |
5.4.1 非线性规划MATLAB解法 |
5.4.2 非线性规划MATLAB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发变组保护改造项目进度优化实践 |
6.1 进度优化方法 |
6.1.1 保护屏及录波器屏二次电缆接线优化 |
6.1.2 发变组保护回路传动优化 |
6.1.3 工作内容进度实际安排表 |
6.2 现场实施情况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非线性规划MATLAB仿真程序 |
(6)基于变频串联谐振的交流耐压试验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串联谐振设备工作原理 |
1.2.2 各种串联谐振设备分类 |
1.2.3 各种串联谐振设备区别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调频式串联谐振设备的原理及构成 |
2.1 调频式串联谐振设备的工作原理 |
2.2 主要构成部分 |
2.2.1 调频工作电源 |
2.2.2 升压中间变压器 |
2.2.3 谐振电抗器 |
2.2.4 高压电容分压器 |
2.3 常见变频串联谐振设备的参数 |
2.4 小结 |
第三章 调频式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要求及方法 |
3.1 试验要求 |
3.1.1 耐压值 |
3.1.2 耐压时间 |
3.1.3 加压方式 |
3.1.4 老练电压试验 |
3.1.5 加压程序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电抗器选择 |
3.2.2 参数的估算 |
3.2.3 中间升压变压器变比的选择 |
3.2.4 低压电源的选用 |
3.2.5 试验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
3.3 小结 |
第四章 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压设备的应用及分析 |
4.1 调频式串联谐振耐压设备在各类设备耐压试验中的应用 |
4.1.1 SF6 断路器耐压应用 |
4.1.2 电流互感器耐压应用 |
4.1.3 配电装置耐压应用 |
4.1.4 GIS耐压应用 |
4.1.5 变压器中性点耐压试验应用 |
4.1.6 交流聚乙烯电缆耐压试验应用 |
4.1.7 罐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工频持续电流试验 |
4.2 影响串联谐振品质因数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
4.2.1 试品电容量对品质因数的影响 |
4.2.2 电抗器组合方式对品质因数的影响 |
4.2.3 试验回路引线对品质因数的影响 |
4.2.4 电抗器的均压分布对品质因数的影响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压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参考值 |
附录二 交联聚乙烯电缆电容参数 |
(7)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 继电保护检修作业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继电保护现场事故类型分析 |
2.1 继电保护作业概述 |
2.1.1 继电保护概述 |
2.1.2 继电保护现场作业概念 |
2.1.3 继电保护现场作业项目 |
2.1.4 继电保护现场作业流程 |
2.2 继电保护事故主要类型 |
2.2.1 继电保护定值整定问题 |
2.2.2 二次回路绝缘问题 |
2.2.3 误接线问题 |
2.2.4 人员误触发问题 |
2.2.5 保护装置及其二次回路问题 |
2.2.6 电流/电压互感器问题 |
2.2.7 工作电源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MEA法的继电保护风险辨识与定性评估 |
3.1 基于FMEA法的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辨识 |
3.1.1 FMEA法概述 |
3.1.2 FMEA工作步骤 |
3.1.3 FMEA现场风险辨识 |
3.2 继电保护现场作业霍尔三维模型 |
3.2.1 霍尔三维模型概述 |
3.2.2 现场作业维度描述 |
3.3 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指标分析与确定 |
3.4 基于FMEA法的继电保护现场风险定性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ow-tie法继电保护现场风险定量评估 |
4.1 故障树分析(FTA)法 |
4.1.1 概述 |
4.1.2 分析流程 |
4.1.3 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 |
4.2 事件树分析(ETA)法 |
4.2.1 概述 |
4.2.2 分析流程 |
4.3 基于Bow-tie法继电保护风险定量评估方法 |
4.3.1 概述 |
4.3.2 继电保护现场风险定量评估分析步骤 |
4.3.3 基于Bow-tie法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变电站交流回路接线检测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用方法概述 |
1.3 现有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 |
1.3.1 交流一次、二次回路交流系统接线正确性检查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模拟短路试验与建模分析 |
引言 |
2.1 交流一次、二次整体升流技术研究 |
2.1.1 建立变压器短路阻抗模型 |
2.1.2 基于变压器短路阻抗模型的仿真研究 |
2.1.3 220kV金钟变电站变压器短路阻抗模型的研究与分析 |
2.2 交流回路二次接线故障诊断理论分析 |
2.2.1 变电站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诊断理论分析 |
2.2.2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故障诊断理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流回路测量数据智能检测系统 |
引言 |
3.1 软件设计 |
3.1.1 软件目的及构架设计 |
3.1.2 HTML5开发技术的应用 |
3.1.3 阿里云主机的应用 |
3.2 参数计算 |
3.2.1 相关参数的自动计算 |
3.2.2 绘制可视化的理论值下的六角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及结果分析 |
引言 |
4.1 220kV耿屯变电站结果对比分析 |
4.2 220kV变电站现场模拟穿越式短路试验 |
4.2.1 模拟中—高穿越式短路试验 |
4.2.2 模拟中—低穿越式短路试验 |
4.2.3 测试数据结果分析及结论 |
4.2.4 220kV变电站数据对照表 |
4.3 110kV新田变电站模拟穿越性短路试验 |
4.3.1 110kV1号主变高压侧、中、低压侧测试数据结果分析 |
4.3.2 110kV母线保护测试数据结果分析 |
4.4 应用情况 |
4.4.1 开关站工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引言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互感器二次接线时的注意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完)[J]. 梁波,王凤祥,徐伟. 农村电工, 2021(03)
- [2]装表接电及接线分析(续一)[J]. 梁波,王凤祥,徐伟. 农村电工, 2021(02)
- [3]基于沂水电网变电站改造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丁文杨. 青岛大学, 2019(01)
- [4]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D]. 庞渝基. 重庆大学, 2019(01)
- [5]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D]. 柴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基于变频串联谐振的交流耐压试验分析及应用研究[D]. 凌正茂.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继电保护现场风险评估研究[D]. 马昌建.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变电站交流回路接线检测改进方法研究[D]. 张磊.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7)
- [9]浅析多抽头电流互感器极性校验及接线注意事项[J]. 袁鲁,陈静,王亚. 电子制作, 2017(01)
- [10]探析带电检查电能计量装置接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J]. 沈娟娟. 电子测试,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