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量”硬盘引发的思考 你究竟需要多大的硬盘(论文文献综述)
浮婷[1](2020)在《算法“黑箱”与算法责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0年前后兴起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以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计算硬件设施和人工智能算法为关键性的发展要素。本文关注人工智能算法在普及应用中带来的问题。算法具有通过自动化决策和解释大数据而影响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系统的强大能力,这与其缺少透明度、弱于监管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天,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决策正在由人让渡给算法,而算法的实际运行规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见的。针对这一实践问题,本文用算法“黑箱”的概念,来描述日趋深入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算法不透明现象,文中认为,应对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需要打开算法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黑箱”,推动算法开发与运营企业负责任的决策与行为,引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促进企业履行算法责任的行为。这是当前算法技术加速普及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个研究方向。针对算法“黑箱”和算法责任问题,本文涉及到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并明确了不同类别的算法“黑箱”。算法“黑箱”体现在三个彼此相关的层面:一是深度学习等算法本身存在的不可控的黑箱问题,即“技术黑箱”;二是算法编写开发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很难以理解和判断,即“解释黑箱”。三是开发和应用算法的企业在面向利益相关者的运营层面存在黑箱,即“组织黑箱”。三个层面的算法“黑箱”互有叠加,交织在一起。在这三类算法“黑箱”中,“解释黑箱”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解决算法“黑箱”的复杂实践难题,不能单单从技术方法上入手,需要找准“解释黑箱”的突破口。2.识别并分析了算法主要利益相关者。从影响力、正当性、紧迫性三个维度,确定开发者、应用者、用户、监管者这四类利益相关者,他们在与算法相关的企业活动中都处于较高水平,是算法价值链中涉及到主要利益相关者。文中从基本责任、面临问题、改进方式、资源优势等方面,对开发者、应用者、用户和监管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照分析和归因,探讨了在算法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优势发挥机制。文中发现,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而言,采取不同手段和形式,增进他们在算法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应对算法技术所带来的算法黑箱及相关的风险挑战的重要一环。3.针对算法风险及算法“黑箱”问题,提出了算法责任基本内涵。通过对算法发展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的梳理,界定了算法技术普及应用所带来的技术、经济、社会、道德等普遍风险,并结合算法“黑箱”问题,进一步界定算法歧视、算法共谋、算法操控等三类具体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引入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理论,借鉴其中的“预见-反思-包容-回应”四维行动框架,并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需求和期望,从而确保在算法研发与应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上,都建立有担责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多研究视角结合分析算法责任问题。目前关于算法“黑箱”问题与算法责任的研究,多数从单一技术视角出发,或单一伦理视角出发,认为算法“黑箱”通过改进和完善算法,或通过强调算法决策过程中的伦理观念,可以得到解决。而本文则将算法责任的研究重点,聚焦于算法价值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算法应用平台企业的责任意愿、行为和绩效上,明确从企业视角和思路关注并尝试解决算法“黑箱”问题。文中借鉴和综合了多种理论方法,对算法责任实践问题进行了跨学科和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以负责任研究与创新为基础的算法责任理论框架。这在目前关于关注算法责任问题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建立算法责任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关于算法责任问题的研究,多从伦理学、哲学、法学等宏观视角出发,它们在为算法责任提供理论和制度实践的有益指导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覆盖基于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实践所产生的各种中观和微观的具体实践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宏观政策规制和价值引导,需要依赖于中观和微观的企业实践,需要通过一个个市场主体的相互作用来真正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既融合了科技伦理的宏观视角,关注算法广泛应用背景的宏观风险,又结合了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算法责任的概念模型,再通过调研问卷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将较难通过实践检验的科技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而作用于算法责任的效应。
郝美丽[2](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陈端端[3](2015)在《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文中认为媒介是人们用来制造、呈现、传递以及获取信息的工具,同时作为一种界面,它构成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艺术传播的媒介演化指的是人们创作、组织与传输艺术信息时,使用的形式、载体与工具所具有的变化过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承担艺术信息传播任务的媒介并非呈现单一的前进态势,而是时常显示出在形态、属性、特征等方面的重叠、衍射与组合等演化现象。艺术传播中媒介演化、艺术信息由媒介进行传达与传输的细节、媒介策略对艺术传播效能具有何种影响等问题是艺术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媒介演化对艺术传播的影响需要理清艺术信息、传播媒介以及受众之间的关系。传播是涉及信息、媒介与受众多方面因素的行为,针对特定的受众与艺术信息却采用了不匹配的媒介而导致低效甚至失效的艺术传播实务并不少见。了解受众在知觉艺术信息时的神经与心理状态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分析艺术传播效能问题将更有帮助。在具体的艺术传播实务过程中,受众与艺术信息是决定媒介策略的重要因素。基于概念驱动与基于数据驱动是人类认知的两种方式,受众在认知艺术信息时可能存在偏向概念驱动与偏向数据驱动的差异。那些需要受众采取偏向概念驱动的艺术信息,对能够提供恰当感知数据的特定媒介依赖程度高,而那些需要受众采取偏向数据驱动的艺术信息,则对能够提供恰当感知数据的特定媒介依赖程度低。在艺术传播过程中,媒介所起的作用存在传达与传输两个层面。媒介的艺术“传达”是指艺术信息通过媒介诉诸受众的感官,达成知觉,形成认知并触发受众合乎预期的情感体验。特定受众与特定艺术信息匹配程度高,低感知数据媒介也可能促发相应的情感体验。特定受众与特定艺术信息匹配程度低,高感知数据媒介才能提高促发情感体验的可能。媒介的艺术“传输”则是指艺术信息被搬运、携带、输送到受众面前的过程,也包括受众自身的移动。传达功能与传输功能有时和谐并存于同一种媒介中,有时却存在冲突。将艺术传播的媒介细分为传达媒介与传输媒介,对艺术传播实务的分析可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艺术传达媒介在其演化过程中,显示出在采集与呈现感知数据方面越来越丰富且高效的趋向。艺术传输媒介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传输速度的增加、终端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等特点。在分析艺术传达媒介演化时,需要考量艺术信息对受众存在直接刺激与知觉转换这两种引发情感体验的方式。在探讨艺术传输媒介演化时,需要分析其时间传输能力与空间传输能力两个层面。材质是艺术传播媒介的重要属性,它直接影响媒介在艺术传达与传输过程中的能力与效率。不同的媒介材质对艺术信息进行传达的效果不同,要点在于其感知性、易得性与易控性。其中感知性即媒介的材质提供给人的感受是重点,在易得性与易控性方面,虽然获取与控制的便捷程度对是否在艺术传达中使用某种媒介是人们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但易于获取或便于控制的材质并非等同于艺术传达的优质媒介,在某些情境下,获取与控制的困难程度反而与某种材质在艺术传达中的有效程度成正比。分析艺术传输中的媒介材质演化需要区分相应媒介的时间传输属性与空间传输属性。媒介的时间传输属性即承载艺术信息的媒介在牢固与耐久度上的属性。数字信息时代的媒介时间传输属性包括信息存储介质的耐久度、信息存储格式和算法(编码与解码)的兼容性等。媒介的空间传输属性包括材质是否具有可移动性,材质的大小、重量与构成,以及材质的复制难度等因素。如今人工智能成为又一个类似书籍与印刷术的拐点,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兴趣差异加大的时代,恰当的在艺术传播领域采用人机协作,通过设计与应用人工智能对提高艺术传播效能的作用不可小觑。其中“感知数据与情感体验”以及“艺术信息的索引可能”是智能媒介在艺术传播中生效的前提条件,而“关系匹配”则需基于前两部分所成型的算法。感知数据是指传播媒介在将艺术信息呈现给受众时,所能提供给受众用以进行数据驱动加工的成分,情感体验则是指受众在知觉艺术信息后产生的感觉、情绪、思索和观念等内部反应。某些艺术信息可以通过少量感知数据进行基于概念驱动的认知,某些艺术信息可能需要媒介提供大量感知数据以达成基于数据驱动的认知。艺术传播智能媒介在实施层面的具体步骤,首先是“数据收集”,在获得巨量艺术信息与受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步即“分析建模”,这一步骤既需包括已有的专家系统,也需纳入人工智能。第三步“传播交付”,则意味着在成功分析已有数据并达成有效关系匹配后,将艺术信息送达相应受众的工作。
苏超[4](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郑林峰[5](2014)在《移动阅读发展历程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历史中,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足以媲美大航海时代,是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而移动互联的出现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次飞跃。信息社会肇始于人类产生之时,信息一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元素,并与物质和能量组成了这个世界。以比特为载体的互联网天然具有传播信息的优势,因此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信息从此占据三者之首,地位无可匹敌不再动摇。移动阅读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终端获取信息。而互联网思维的实质正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人们既有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提高传播效率,破解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后继媒介总是对过往媒介不足之处的一种补偿,而移动阅读是集之前所有媒介之大成者,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难以估量,对人类重返部落化的演进方向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人们借助机器变得越来越强大,人们对于机器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人与机器的关系将如何演变值得深思。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对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简要介绍了媒介史,总结媒介发展规律,推演出移动阅读产生的必然性。接着介绍了移动阅读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其特点,并对三个典型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移动阅读的特点和影响力。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进行移动阅读:我们既要学会从海量信息中高效获取有效资源,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紧接着,将对移动阅读的思考延伸到社会学领域,对于移动互联场域下信息平等的重建、社交关系的演变、群体智慧的崛起、媒体的发展趋势、泛娱乐化的文化进化方向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都有所探究。最后,对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马原[6](2014)在《荒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钟铭文:就此宣布所有土地和生活其上的所有居民获得自由。309微信: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公务员);高端点就叫"京尘"(京城);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成吉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陈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陈冠希);……卷一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1.黄棠和她的一家人黄棠这个名字看上去不错,有草有木一派生机盎然。据她母亲贺秋说,她的名字是借鉴了一位前辈散文家的大名。散文家叫
威尔·弗格森,秦红梅[7](2013)在《419》文中提出加拿大西部某座城市,一辆汽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冲下路基,驾驶者当场死亡。是一场意外,还是蓄意谋杀?死者家属向保险公司索赔时遭到拒付,他们发现不仅家庭账户上的存款所剩无几,还欠下银行一笔巨额债务。当警察把死者生前所用电脑硬盘里的信息恢复之后,答案昭然若揭。原来,遇难者卷入了一场源自西非的跨国网络诈骗案。在尼日利亚法典中,诈骗行径的代号为419。然而,纵然弄清了事实真相,警方却无力追查地球另一端的罪犯。身为文字编辑的劳拉凭着职业敏感性,通过分析父亲所收邮件的语言特征,发现了蛛丝马迹。为了挽回失去的财产,为父亲报仇,劳拉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来到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城。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来说,这是一座凶险四伏的城市。同样是在尼日利亚,三个年龄相仿、出身各异的年轻人正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踽踽独行。善良朴实的纳姆迪来自尼日尔三角洲外围的一个渔村,丰富的石油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灾难。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被污染,空气中弥漫着有毒气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赤热炎炎的旷野中走着一个怀有身孕的女孩,她一无所有,如一粒尘埃淹没在尘世中,没有人知道她来自哪里,又将去何方。靛蓝色袍子和脸上的疤痕成为她身世的标志。在拉各斯费斯塔克镇的一家网吧,温斯顿正通过网络编织着美梦。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抱负的年轻人,可惜误入歧途。他的美梦是什么?他和地球另一端的遇难者又有着怎样的关联?2012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2013年加拿大书商协会藏书票奖之年度小说奖这部小说会让你废寝忘食……引人入胜,充满刺激。——加拿大《环球邮报》令人心痛、着迷、胆战心惊。一部结局出乎意料的惊悚小说。——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
米涅·渥特丝,朱株[8](2012)在《变色龙的阴影》文中研究表明查尔斯·阿克兰中尉在伊拉克战场遭敌偷袭,头部严重受伤。从伊拉克回国后,他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他变得疑神疑鬼而且异常好斗,特别是针对女性。他攻击护士,攻击自己的母亲,攻击前未婚妻。他拒绝了进行整容手术的医疗建议,而是选择接受这一缺陷,带着伤疤生活。他切断了与先前生
林肯·奇尔德,胡坚[9](2010)在《深海风暴》文中提出前海军医生彼得·克兰接到一项紧急召唤,赶赴大西洋上遥远的石油钻井平台,参与对那里流行的一种怪病的诊断和调查。克兰到达之后才得知,真正的疫情来自于幽深水下的名为"深海风暴"的尖端科学研究站。建造这个绝密研究机构的目的是对最新发现的远古遗址进行发掘,以找到神秘莫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的证据。
惠特利·斯特里伯,聂翔,郑力[10](2008)在《2012:灵魂争夺战》文中指出2012年的宇宙存在着人类世界、能看见两个月亮的另类世界、由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来的异形世界。根据南美古代玛雅人的历法,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是三个世界之间的门户得以打通的日子,其结果就是人类将面临异形魔怪的入侵,文明即将毁灭。2012年11月21日,在那个能看见两个月亮的另类世界里,考古学家马丁·温特斯在埃及胡夫金字塔中探测内部石块的确切年代,以便证明金字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这时,地下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金字塔被炸成了碎片。马丁认为是恐怖分子在金字塔下引爆了原子武器。另类世界主要有美、英、法、俄、日五大帝国。美国军方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萨姆森带领幕僚阿尔·诺斯将军前往白宫,向总统汇报埃及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爆炸事件。令人惊讶的是,全世界有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出现了同样的地下爆炸,这些位置离南北两极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个位置都存在一座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神圣遗址。同时,在英国的格洛斯特县,遭受神秘物质袭击过的人出现了奇特的举动:他们集体向北方步行,在十一个小时内走了十四英里。这些人都已经失去了灵魂。美国宇航局认为这是智能飞碟入侵的结果。总统于是下令对全世界发出战争警告。从金字塔中侥幸逃生的考古学家马丁被带到白宫,向总统解释他的预测:12月21日是人类时代的终结……
二、“海量”硬盘引发的思考 你究竟需要多大的硬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量”硬盘引发的思考 你究竟需要多大的硬盘(论文提纲范文)
(1)算法“黑箱”与算法责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一、现实基础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算法“黑箱” |
一、算法“黑箱”概念的提出 |
二、算法“黑箱”的分类 |
第二节 透明度问题 |
一、透明度问题的概念界定 |
二、与算法相关的透明度研究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
二、与算法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
第四节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
一、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概念界定 |
二、与算法相关的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研究 |
第三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算法与算法风险 |
一、算法的定义与分类 |
二、算法基本风险 |
三、算法特定风险 |
第二节 算法与利益相关者 |
一、算法利益相关者识别 |
二、算法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三、算法“黑箱”与利益相关者 |
第三节 算法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
一、包容与回应——针对基本风险 |
二、预见与反思——针对特定风险 |
第四节 基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算法责任 |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作用分析 |
二、有意义的透明的作用分析 |
三、概念模型 |
第四章 基于算法责任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模型推导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测量 |
一、变量测量的理论基础 |
二、基于预测试的变量测量调整与优化 |
三、变量测量题项的确定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样本数据采集 |
二、数据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重视和加强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 |
二、重视和关注有意义的透明问题 |
三、注重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 |
第二节 贡献与展望 |
一、主要贡献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算法与责任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范围界定 |
1、艺术信息 |
2、媒介及其功能 |
3、艺术传播 |
三、研究现状 |
1、学界 |
2、业界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五、存在问题 |
第一章 艺术信息的传达与传输 |
第一节 传达媒介与传输媒介 |
第二节 何谓艺术传达媒介 |
第三节 何谓艺术传输媒介 |
第二章 艺术传达媒介的演化 |
第一节 遥感知觉传达媒介演化 |
一、何谓遥感知觉 |
二、视觉的知觉原理 |
三、视觉的艺术传达媒介演化 |
四、听觉的知觉原理 |
五、听觉的艺术传达媒介演化 |
第二节 躯体知觉传达媒介演化 |
一、躯体知觉原理 |
二、躯体知觉艺术传达媒介演化 |
第三节 化学知觉传达媒介演化 |
一、化学知觉原理 |
二、化学知觉艺术传达媒介演化 |
第四节 多通道知觉传达媒介演化 |
一、多通道知觉原理 |
二、多通道知觉艺术传达媒介演化 |
第五节 知觉异常与媒介传达 |
一、亮度 |
二、色调 |
三、深度 |
四、连续运动 |
五、联觉 |
第三章 艺术传输媒介的演化 |
第一节 艺术信息的传输方式 |
一、艺术信息的复制 |
二、艺术信息的扩散 |
第二节 艺术传输终端 |
一、单独接受与他人在场 |
二、实物与虚拟及其混合 |
三、终端的超链接和转换 |
第四章 艺术传播中的媒介材质 |
第一节 材料与材质概述 |
第二节 材质与艺术传达 |
一、常见的艺术材质媒介 |
二、艺术对材质的要求 |
第三节 材质与艺术传输 |
一、时间传输 |
二、空间传输 |
第五章 艺术信息与传播媒介 |
第一节 艺术信息与媒介匹配 |
一、认知的概念驱动与数据驱动 |
二、艺术信息的认知驱动差异 |
三、艺术信息认知与媒介匹配 |
四、艺术传播视角的信息与媒介匹配问题 |
第二节 艺术信息的传达诉求与媒介 |
一、直接刺激 |
二、知觉转换 |
第三节 艺术信息的传输诉求与媒介 |
一、跨越空间 |
二、跨越时间 |
第六章 艺术传播的智能媒介 |
第一节 概念与意义 |
一、何谓智能媒介 |
二、媒介的智能演化 |
三、艺术传播智能媒介的应用意义 |
第二节 核心原理 |
一、感知数据与情感体验 |
二、艺术信息的索引可能 |
三、关系匹配 |
第三节 实施步骤 |
一、数据收集 |
二、分析建模 |
三、传播交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彩图 |
附录B 彩色修复经典黑白照片 |
附录C 艺术品线上拍卖 |
附录D 艺术众筹 |
附录E Wolfram Alpha的官方参考文档 |
附录F 《无法者》网络传播追踪案例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移动阅读发展历程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媒介史概览 |
2.1 前语言传播时期和口语传播时期 |
2.2 文字传播时期 |
2.3 印刷传播时期 |
2.4 电子传播时期 |
2.5 新媒体时期 |
第三章 移动阅读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典型应用分析 |
3.1 移动阅读的产生与发展 |
3.2 移动阅读的特点 |
3.3 典型应用分析 |
3.3.1 微信 |
3.3.2 大众点评网 |
3.3.3 打车App |
第四章 移动阅读的策略分析 |
4.1 高效获取有用信息 |
4.2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
4.3 甄别虚假信息 |
4.4 删除冗余信息放空自己 |
第五章 移动阅读的价值分析 |
5.1 打破信息壁垒,重建信息平等 |
5.2 重塑社交形态 |
5.3 释放群体智慧的潜能 |
5.4 促使媒体加速转型 |
5.5 进一步加剧媒介的泛娱乐化 |
5.6 导致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加纠结 |
第六章 移动阅读的发展趋势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书籍 |
文章 |
致谢 |
(6)荒唐(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
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
1. 黄棠和她的一家人 |
2.洪锦江遭遇碰瓷 |
3.洪开元有话要说 |
第二章商业新世代 |
1.洪静萍的非凡创意 |
2.和谐公关的生意经(略) |
3.职业商人的嗅觉 |
第三章人人各得其所 |
1.洪开元的侦探情结 |
2.贺秋的慈善之路 |
3.商家和政府各行其道 |
卷二 |
第一章环绕在黄棠周围 |
1.儿子的如意算盘 |
2.两个女儿 |
3.老公的招商困局 |
第二章一家人各怀心事 |
1.陆小玫被瞄上了中国好歌秀(略) |
2.祁嘉宝准备做妈妈 |
3.复建圣贤故居的企图(略) |
第三章被电视瞄上的历史 |
1.贺秋的最后一程 |
2.进入洪静萍镜头的城管执法队 |
3.戴安娜款手袋(略) |
卷三 |
第一章器官成为主角的时代 |
1.围绕肚子的战争 |
2. 肾的故事 |
3. 肾故事继续 |
第二章价值观与秩序论 |
1.真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略) |
2.世界忽然没了秩序 |
3.没秩序让人乱了方寸 |
第三章颠倒的历史 |
1.天和地也跟着添乱 |
2.人和人都成了对头 |
3.时过境迁 |
尾章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 |
(9)深海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摘录毕 |
请求推迟做第2次破坏尝试以待保密区出现新的进展 |
指令 助记符 注 释 |
四、“海量”硬盘引发的思考 你究竟需要多大的硬盘(论文参考文献)
- [1]算法“黑箱”与算法责任机制研究[D]. 浮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媒介演化与艺术传播[D]. 陈端端. 东南大学, 2015(08)
- [4]“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5]移动阅读发展历程及价值研究[D]. 郑林峰. 南京大学, 2014(08)
- [6]荒唐[J]. 马原. 花城, 2014(01)
- [7]419[J]. 威尔·弗格森,秦红梅. 译林, 2013(06)
- [8]变色龙的阴影[J]. 米涅·渥特丝,朱株. 译林, 2012(04)
- [9]深海风暴[J]. 林肯·奇尔德,胡坚. 译林, 2010(01)
- [10]2012:灵魂争夺战[J]. 惠特利·斯特里伯,聂翔,郑力. 译林,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