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螟龙眼芽及果实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

4种螟龙眼芽及果实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

一、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景,董易之,姚琼,陈炳旭[1](2018)在《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中国岭南地区、东南亚、印度和尼泊尔一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果树害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荔枝和龙眼的果实、嫩梢、花穗,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加上防治措施不当,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该虫迅速成为这两种优质名果的最主要害虫。本文整理近30年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道,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人工饲养技术,以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颖[2](2010)在《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为害日趋严重,黄淮海及西南玉米产区的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在一些地区和年份已经超过亚洲玉米螟,而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对河北省廊坊市桃蛀螟在田间玉米秸秆和向日葵盘上的越冬情况的调查显示,桃蛀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极低。室内测得其过冷却点较高,不耐低温,且雷达高空也监测到桃蛀螟种群,因此推测该虫为迁飞性昆虫。本文研究了桃蛀螟成虫的室内飞行能力及3种主要寄主作物玉米、高粱、向日葵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11个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种群分化及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桃蛀螟成虫不同性别间的飞行能力差异不显着,连续吊飞36h的1日龄雄蛾和雌蛾的飞行距离分别为9.12±0.28km和9.58±0.49km。蛹重与飞行距离(|r| =0.1178<r0.05,p=0.5665>0.05)和飞行时间(|r|=0.07885<r0.05,P=0.7018>0.05)均无明显的相关性。2.温、湿度对桃蛀螟成虫的飞行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成虫在20-32℃的温度区域内皆能正常飞行,尤其在28℃时飞行能力最强,高于或低于28℃飞行能力均有所下降。成虫飞行能力随着湿度的上升而逐渐提高,80%RH时飞行能力最强。补充营养对成虫飞行能力影响不大。然而,交尾行为却可显着影响桃蛀螟成虫的飞行能力,未交尾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平均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均显着大于已交尾的成虫。越冬与非越冬桃蛀螟幼虫羽化的成虫在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除飞行速度外,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在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高于非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3.桃蛀螟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羽化后3-5日龄的个体飞行能力最强,取食玉米和向日葵的桃蛀螟,3日龄成虫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吊飞24 h的飞行距离分别为21.14km和22.86km,而取食高粱的桃蛀螟,5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达到最大,飞行距离为21.74km。3种寄主植物对桃蛀螟的飞行能力的影响,在飞行距离上,各日龄间除7日龄外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从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上看,各个日龄的幼虫期取食3种寄主植物桃蛀螟的成虫之间差异显着。说明幼虫期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对随后的成虫飞行能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4.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6个省的11个桃蛀螟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从34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用于ISSR扩增,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209条具多态性,总的多态条带百分率为99.05%。11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059-0.023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为0.1750,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66,基因分化系数为0.053,基因流高达8.8724。总体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水平较低而基因流水平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桃蛀螟成虫的扩散行为、种群动态和遗传分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深入探讨桃蛀螟的迁飞可能性,为我国桃蛀螟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尹炯,江军,赵冬香,卢芙萍,王玉洁,王爱萍[3](2009)在《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荔枝蒂蛀虫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本文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重点阐述了当前综合防治研究进展,展望了生态控制荔枝蒂蛀虫的发展前景。

叶济蓉[4](2007)在《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提出龙眼是重要的热带南亚热带果树。为了全面了解龙眼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给研究龙眼的专家、学者及决策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9-2006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采用回溯性文献检索方法,利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1989-2006年)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利用《AGRIS》(粮农组织农业索引)(1989-2006年)及《CABI》(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1989-2006年)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际龙眼文献数掘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作者分布等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核心期刊;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对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以及作者所属国家分布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利用建立的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统计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不同分类主题的龙眼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后分别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果树的计量分析结果相比,我国在龙眼研究方面年均发文量居中下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龙眼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2个领域,龙眼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量相对较少;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和栽培管理技术2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较显着,而育种及生物技术2个领域的文献量相对较少;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这2个领域的文献量在数据库中所占比例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相比较小;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年文献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我国龙眼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体上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逐年增多,近几年年文献量增长尤为显着;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的变化态势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大体上一致;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文献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30.0%),其次是泰国(占19.0%),美国第三,占16.3%;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有38位;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期刊有10种;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为89.6%,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的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都超过80%,表明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占领先地位;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6个龙眼分类主题的年文献量在近几年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说明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不断增加,最后对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

李春光[5](2007)在《二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福州市郊对2种不同生境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了不同生境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动态规律并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探讨了荔枝蒂蛀虫的自然消长种群动态以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群落结构及动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发现龙眼园节肢动物有15目103科265种,其中昆虫13目87科198种,螨类2科2种,蜘蛛14科65种;在生态园中共查节肢动物392252只,包括了昆虫纲13目83科168种(类)391395只和蛛形纲2目16科60种(类)857只;而在化防园中共查节肢动物共计23070只,包括昆虫纲12目61科117种(类)22750只;蛛形纲2目12科28种(类)320只。从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看,生态园均明显高于化防园。运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测定物种优势度并进行等级划分。在生态园中,优势种为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psylla sinica和缨单蜕蚧Thysanofiorinia leei;丰盛种为龙眼叶瘿蚊、啮虫和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在化防园中,优势种为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psylla sinica、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丰盛种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和荔枝尖细蛾Conopomorpha litchiella。群落结构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生态园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和个体丰盛度均高于化防园。受到不同生境和农药控制下龙眼颊角木虱的自然消长动态的影响,生态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低于化防园,而害虫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低于化防园。生态园捕食性天敌亚群落和寄生性天敌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高于化防园;生态园中性昆虫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低于化防园。生态园和化防园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捕食性天敌亚群落的相似系数比较小,范围在0.5~0.6之间。寄生性天敌亚群落和中性昆虫亚群落之间的相似程度比较高,分别为0.8462和0.8125。从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生态园和化防园节肢动物群落及各亚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时间动态均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降~升~降~升。一般来说,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化防园。生态园和化防园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个体丰盛度具有很大差异。生态园节肢动物个体丰盛度远远高于化防园,并且在4月份生态园节肢动物群落具有很大的变化,个体丰富度骤升,达到最高点(165583只)。生态园和化防园节肢动物群落及各亚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而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变化规律与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反。成熟期果部昆虫调查结果表明:果部昆虫群落总共有6目17科21种,其中生态园有6目16科20种,化防园有5目10科12种。生态园、化防园群落的个体丰盛度时间动态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8月至9月,个体丰富度度存在差异,主要由于8月31日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9月9日化防园果实昆虫群落个体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大大降低。不同生境果园荔枝蒂蛀虫的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基本一致,均呈增长趋势。而化防园荔枝蒂蛀虫的个体数量明显高于生态园。化防园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于荔枝蒂蛀虫的个体数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化防园的虫果数量大于在生态园中的虫果数量。从整个调查周期看,生态园、化防园荔枝蒂蛀虫的虫果率分别是6.95%和33.11%。因此,在化防园荔枝蒂蛀虫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通过对叶部荔枝蒂蛀虫的调查得知,从8月开始,田间蛹量急剧上升,到9月份达到最大值(70只蛹)。12月份仍旧发现有荔枝蒂蛀虫蛹。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实验发现,硕肛绒茧蜂Apanteles grandiculus Wilkinson对荔枝蒂蛀虫有显着控制作用,其次为中华微刺盲蝽Camtylomma chinensis、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从5月份开始调查寄生天敌开始出现,6~9月寄生天敌的种群和数量均呈逐渐增长趋势,并在9月晚熟品种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峰。经查明,硕肛绒茧蜂具有很长的持效期,且一直维持相当高的寄生率,是荔枝蒂蛀虫最重要的寄生性天敌。9~10月份小愈腹茧蜂、扁股小蜂对荔枝蒂蛀虫也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江世宏,杨长龙[6](2006)在《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荔枝蒂蛀虫是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该虫羽化、求偶、交尾、产卵、繁殖等生物学特性与食料、温度、湿度、光照、天敌等影响因子有密切关系;对该虫的繁殖生物学特点及饲养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防治效果。

陈献萍[7](2006)在《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道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对寄主为害选择性、为害损失、发生与物候期的关系、药剂防治技术及两种药剂在龙眼上的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荔枝蒂蛀虫的为害选择性通过考查荔枝蒂蛀虫成虫在鸡嘴荔幼果上和石硖龙眼幼果上的产卵情况,表明其对荔枝和龙眼的选择性有一定区别的。在龙眼不同品种中,荔枝蒂蛀虫比较喜欢在储良龙眼和大乌圆龙眼果实上产卵且蛀果率也高,而在迟熟品种国庆和白露龙眼果实上的卵果率较低,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荔枝蒂蛀虫在同种果树上的密度分布在不同部位有显着差异,在幼果期基本上只在嫩梢上发现卵和幼虫;在果实成熟期,卵和幼虫则主要集中于果实上。蒂蛀虫可以蛀害荔枝幼果,并能在其中发育长大,但龙眼的幼果,很少受到该虫侵害。2.荔枝蒂蛀虫为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在果实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测定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明,无论荔枝或龙眼,果实被荔枝蒂蛀虫蛀害后,单果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果重降低率为0.13%~9.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为1.33%~15.73%;降幅随不同品种而异,而且果重降低率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并不一致。3.荔枝蒂蛀虫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研究鸡嘴荔幼果期着卵率与幼果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两者的关系式为:Y蛀=-2.2038+0.3464X卵率(r=0.9098),Y落=13.0748+0.4881X卵率(r=0.9800);着卵量与幼果期的落果率也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关系式为Y落=13.9884+8.0856X卵量(r=0.9869);但着卵率、着卵量与膨大前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的相关性都不显着。4、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通过对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中发现: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期与寄主荔枝、龙眼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该虫蛹的数量,以5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量大,而此期间是荔枝、龙眼的果实期,到果实成熟期的7月和8月,田间蛹的发生数量也达到最高峰。5.药剂防治关键技术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15%阿维·三唑磷微乳剂和20%灭幼脲悬浮剂对荔枝蒂蛀虫有较好活性,这些药剂稀释1500倍对荔枝蒂蛀虫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38%~84.16%。田间试验表明,三氟氯氰菊酯、毒·氯、灭幼脲、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对荔枝蒂蛀虫药效较好,防治效果平均达到73.68%~83.41%。以氮酮与植物油A复配成复合促渗剂,然后与毒死蜱复配成促渗毒死蜱混剂1#稀释1500倍的室内校正死亡率达94.58%,比毒死蜱单用高14.20%;毒力测定中,渗毒死蜱混剂1#的LC50为51.8l mg/L,其毒力为毒死蜱单剂的2.33倍,表现出极显着的增效作用。促渗毒死蜱混剂1#和促渗高效氯氰菊酯稀释1500倍的田间药效分别87.58%和85.83%,药效显着高于单剂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表明氮酮与植物油A配成的复合型促渗剂可显着地提高这些药剂的药效。6.两种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氯氰菊酯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半衰期为3.88d,施用10%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药后10d,在果皮上检出的残留量为0.95mg/kg,但在果肉中一直未检出。毒死蜱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半衰期为2.1 6d;但该药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施用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果皮上的残留量降解到1 mg/kg以下,需要14d;施药后在果肉中能检出其残留,但含量低。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有关规程及标准,考虑药剂的降解速率及生产上的实际使用剂量,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使用安全期应分别在10d和14d以上。

杨振德,唐艳,谢立群[8](2003)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概况及其防治新途径》文中指出本文概述了荔枝蒂蛀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研究的进展 ,并提出了今后荔枝蒂蛀虫研究的重点及其防治新途径

黄玉清,张晓俊,魏辉[9](2001)在《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文中认为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资源圃 ,从 1 999到 2 0 0 0年对荔枝尖细蛾 ( Conopomorpha litchielleBradly)、荔枝蒂蛀虫 ( Conopomorpha sineusis Bradly)、龙眼亥麦蛾 ( Hypitima longae Yang et Chen)和桃蛀螟 ( 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ee) 4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和种群动态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4种害虫均在向南方位分布较多 ;荔枝尖细蛾幼虫在 5、 6、 1 0月以第 1代、第 2代和第 8代分别在龙眼枝梢上形成 3个高峰期 ;荔枝蒂蛀虫幼虫在 8、 9月以第 5、 6、 7代分别在龙眼枝梢和果穗上形成高峰期 ;龙眼亥麦蛾在 6、 7月份以第 2代在枝梢和果穗上形成高峰期 ;桃蛀螟在 8、 9月份以第 3、 4代在龙眼成熟期数量最多。

二、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历史
2 生物学特性
    2.1 生活史
    2.2 生活习性
        2.2.1 交配:
        2.2.2产卵:
        2.2.3 幼虫和蛹:
        2.2.4 羽化:
    2.3 气候环境的影响
3 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
4 人工饲养技术
5 预测预报
6 防治
    6.1 化学防治
    6.2 农业防治
    6.3 物理防治
    6.4 生物防治
        6.4.1 天敌资源:
        6.4.2 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
        6.4.3 性信息化合物的应用:
7 小结与展望

(2)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桃蛀螟的生物学特性
        1.1.1 危害特点
        1.1.2 发生规律
        1.1.3 防治方法
        1.1.4 桃蛀螟成虫的扩散与迁飞
    1.2 昆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3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桃蛀螟飞行能力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飞行磨
        2.1.3 桃蛀螟飞行能力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飞行潜力及其与性别的关系
        2.2.2 飞行能力与蛹重的关系
        2.2.3 飞行能力与温度的关系
        2.2.4 飞行能力与湿度的关系
        2.2.5 飞行能力与成虫期营养的关系
        2.2.6 飞行能力与越冬的关系
        2.2.7 飞行能力与交尾行为的关系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寄主植物对桃蛀螟飞行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对不同龄期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3.2.2 高粱对不同龄期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3.2.3 向日葵对不同龄期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3.2.4 三种寄主植物对不同日龄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影响的比较
    3.3 讨论
第四章 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供试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1.5 引物筛选
        4.1.6 PCR 扩增及电泳检测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ISSR-PCR 扩增结果
        4.2.2 多态位点百分率
        4.2.3 Nei`s 指数与Shannon 信息指数估计的遗传多样性
        4.2.4 桃蛀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4.2.5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聚类分析
    4.4 讨论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遗传分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史
    1.2 生活习性
2 生态学特性
3 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化学防治
    3.4 生物防治
    3.5 利用信息化合物
4 展望

(4)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作者信息的定量研究及核心作者的确定
        2.3 主题词的统计分析
        2.4 文献年份分布的统计分析
        2.5 刊载文献期刊的定量研究及核心期刊的确定
        2.6 文献计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2.7 龙眼文献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龙眼文献计量分析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
        1.1.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1.1.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1.2 研究方法
        1.2.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1.2.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1.2.3 国际、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1.2.4 国内数据库龙眼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的综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文献量的年份分布
        2.1.2 文献的期刊分布以及核心期刊的确定
        2.1.3 核心作者的统计分析
        2.1.4 文献分类主题分析
        2.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2.2.1 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
        2.2.2 不同国家文献量统计与比较
        2.2.3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4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我国作者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5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我国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6 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7 国内外发表的龙眼各主题类型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3 国际、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2.3.1 龙眼年文献量的变化态势
        2.3.2 龙眼不同分类主题文献在数据库中所占比重
        2.4 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三章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
    1 "栽培管理技术"主题研究进展
        1.1 育苗方法
        1.1.1 扦插育苗
        1.1.2 高压育苗
        1.1.3 嫁接育苗
        1.2 龙眼高接换种技术应用
        1.3 矮化密植栽培
        1.4 疏花疏果
        1.4.1 疏花疏果的时间
        1.4.2 疏除花果的数量
        1.4.3 疏除花果的方法
        1.4.4 疏花疏果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1.5 施肥技术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1.7 环剥和螺旋环剥技术的应用
        1.8 无公害栽培
        1.9 克服低产问题的探讨
        1.10 龙眼栽培上出现的问题
        1.11 对策
    2 "育种"主题研究进展
        2.1 龙眼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2.1.1 野生资源调查
        2.1.2 品种的收集与保存
        2.2 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
        2.2.1 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研究
        2.2.2 种质资源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2.3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2.3.1 选育种目标
        2.3.2 品种区划
        2.4 品种选育途径
        2.4.1 实生选种
        2.4.2 芽变选种
        2.4.3 引种试验与利用
        2.4.4 杂交育种途径
        2.4.5 生物技术育种途径
        2.4.6 其他育种途径
        2.5 对龙眼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展研究利用的建议
    3 "病虫害防治"主题研究进展
        3.1 农业防治方法
        3.2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3.3 生物防治方法
        3.4 化学防治方法
        3.5 存在问题及展望
    4 "生物技术"主题研究进展
        4.1 龙眼离体培养研究
        4.1.1 龙眼茎尖离体培养
        4.1.2 龙眼叶片离体培养
        4.1.3 龙眼花粉植株的诱导
        4.1.4 龙眼焦核胚胎挽救
        4.1.5 龙眼幼胚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及保持
        4.1.6 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4.1.7 龙眼原生质体操作研究
        4.1.8 龙眼单细胞培养及体胚发生再生植株
        4.1.9 龙眼离体种质保存研究
        4.2 龙眼基因工程研究
        4.2.1 龙眼相关基因克隆
        4.2.2 龙眼遗传转化研究
        4.3 龙眼分子标记研究
        4.3.1 龙眼DNA的提取
        4.3.2 龙眼分子标记
        4.4 龙眼蛋白质组学研究
        4.4.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的蛋白质组学
        4.4.2 龙眼果皮POD的纯化分离
        4.4.3 龙眼胚胎乙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鉴定
        4.4.4 龙眼合子胚胎发育过程的蛋白质组分析
        4.5 前景展望
        4.5.1 龙眼脱毒快繁
        4.5.2 离体诱变的研究
        4.5.3 龙眼体胚发生的机理研究
        4.5.4 体细胞杂交育种
        4.5.5 龙眼自身基因的分离
        4.5.6 单倍体育种
        4.5.7 龙眼"冲梢"的机理研究
        4.5.8 遗传转化的研究
    5 "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主题的研究进展
        5.1 龙眼生物学特性
        5.1.1 龙眼花形态学研究
        5.1.2 龙眼叶片组织结构
        5.2 龙眼生理生化
        5.2.1 龙眼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5.2.2 酸雨,铝胁迫对龙眼生理变化的影响
        5.2.3 KClO_3对龙眼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
        5.2.4 矿质元素对龙眼叶片和果实的影响
        5.2.5 龙眼体细胞胚胎的生理生化变化
        5.3 展望
    6 "贮藏保鲜及加工"主题的研究进展
        6.1 龙眼采后贮藏保鲜
        6.1.1 龙眼采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6.1.2 龙眼的采后病理
        6.1.3 龙眼贮藏保鲜的方法
        6.2 龙眼加工
        6.3 展望
第四章 结论
    1 不同果树研究文献的年均发文量比较
    2 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6个分类主题的文献量比较
    3 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年份分布
    4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5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各国龙眼文献量的比较
    6 国内龙眼研究核心期刊的确定
    7 国内龙眼研究核心作者的确定
    8 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9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各分类主题文献的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
附录Ⅱ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
致谢

(5)二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群落生态学研究概况
    1.2 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3 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概况
    1.4 荔枝蒂蛀虫研究概况
    1.5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基地概况
    2.2 试验地的选择
    2.3 调查方法
        2.3.1 树冠节肢动物调查
        2.3.2 果部昆虫群落调查
        2.3.3 荔枝蒂蛀虫调查
        2.3.4 荔枝蒂蛀虫寄生蜂调查
    2.4 标本鉴定
    2.5 亚群落的划分
    2.6 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冠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动态
        3.1.1 2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结构
        3.1.1.1 2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
        3.1.1.2 2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度及优势度
        3.1.1.3 2种龙眼园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组成
        3.1.2 2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动态
        3.1.2.1 物种丰富度的时间动态
        3.1.2.2 个体丰盛度的时间动态
        3.1.2.3 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度的时间动态
        3.1.2.4 龙眼园优势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时间动态
    3.2 果部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动态
        3.2.1 果部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
        3.2.2 果部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
        3.2.2.1 果部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时间动态
        3.2.2.2 果部昆虫群落物种个体丰盛度的时间动态
    3.3 荔枝蒂蛀虫时间消长动态
        3.3.1 果部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消长动态
        3.3.1.1 果部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消长情况
        3.3.1.2 害果总量与荔枝蒂蛀虫造成害果数量的比较
        3.3.2 叶部荔枝蒂蛀虫的自然种群消长动态
    3.4 荔枝蒂蛀虫天敌群落结构及寄生性天敌群落时间动态
        3.4.1 天敌结构
        3.4.1.1 卵期天敌
        3.4.1.2 幼虫、蛹期天敌
        3.4.1.3 其他天敌
        3.4.2 寄生性天敌群落结构的时间动态
        3.4.2.1 寄生性天敌群落丰富度和丰盛度的时间动态
        3.4.2.2 寄生性天敌寄生率的时间动态
        3.4.2.3 寄生性天敌群落各寄生性天敌的时间动态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树冠节肢动物群落
        4.1.2 果部昆虫群落
        4.1.3 荔枝蒂蛀虫消长动态
        4.1.4 荔枝蒂蛀虫天敌群落种类及寄生性天敌群落消长动态
    4.2 分析与讨论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
    1.1 羽化
    1.2 求偶与交尾
    1.3 产卵
    1.4 影响荔枝蒂蛀虫繁殖的因子
2 荔枝蒂蛀虫的饲养技术

(7)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荔枝蒂蛀虫的研究历史概况
    1.2 荔枝蒂蛀虫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概况
    1.3 荔枝蒂蛀虫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内容与方法
    2.1 荔枝蒂蛀虫为害选择性研究
        2.1.1 荔枝蒂蛀虫成虫在荔枝、龙眼上的产卵特性考查
        2.1.2 荔枝蒂蛀虫对龙眼不同品种的产卵及为害选择性的考查
        2.1.3 树体不同部位的虫口密度与数量调查
        2.1.4 龙眼果实不同生育期受害情况调查
    2.2 果实受蛀后对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果实着卵情况与果实受害率的关系研究
        2.3.1 荔枝幼果期着卵情况与果实受害率的关系研究
        2.3.2 龙眼幼果期着卵情况与果实受害率的关系研究
    2.4 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研究
        2.4.1 田间种群数量动态调查
        2.4.2 田间发生代次与物候期的关系调查
    2.5 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2.5.1 有效药剂的筛选
        2.5.2 毒死蜱与复合促渗剂混用的增效作用评价
        2.5.3 几种药剂对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2.5.4 药剂防治适期研究
    2.6 两种常用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2.6.1 田间试验
        2.6.2 残留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荔枝蒂蛀虫为害的选择性
        3.1.1 对寄主种类的选择性
        3.1.2 荔枝蒂蛀虫产卵、为害对树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
        3.1.3 对龙眼果实不同生育期的为害情况
    3.2 果实受蛀后对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3 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
        3.3.1 荔枝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
        3.3.2 龙眼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
    3.4 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
        3.4.1 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数量动态
        3.4.2 田间发生代次与物候期的关系
    3.5 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3.6 毒死蜱与复合促渗剂混用的增效作用
    3.7 几种药剂对蒂蛀虫的田间药效
    3.8 不同时期用药的效果
    3.9 两种常用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
        3.9.1 氯氰菊酯在龙眼果上残留降解动态
        3.9.2 毒死蜱在石硖龙眼果实上残留降解动态
4. 总结与讨论
    4.1 荔枝蒂蛀虫的为害选择性
    4.2 荔枝蒂蛀虫为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4.3 荔枝蒂蛀虫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
    4.4 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
    4.5 防治关键技术
    4.6 荔枝蒂蛀虫的综合防治问题
    4.7 荔枝、龙眼果实上的农药残留问题
    4.8 本论文创新点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附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概况及其防治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1.1 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生活史
        1.1.2 生活习性
    1.2 生态学研究
        1.2.1 温度
        1.2.2 营养供应
        1.2.3 果实发育状况
        1.2.4 天敌
    1.3 荔枝蒂蛀虫的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3.4 化学防治
2 防治新途径
    2.1 生物源农药的应用
    2.2 应用行为控制法治理荔枝蒂蛀虫
    2.3 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虫新品种

(9)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种钻蛀害虫的产卵部位
    2.2 4种钻蛀害虫的空间分布
    2.3 4种钻蛀害虫的种群动态
        2.3.1 3种蛀梢害虫为害龙眼枝梢的种群动态
        2.3.2 3种蛀果害虫为害龙眼果实的种群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四、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J]. 李文景,董易之,姚琼,陈炳旭. 昆虫学报, 2018(06)
  • [2]桃蛀螟成虫飞行能力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张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3]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尹炯,江军,赵冬香,卢芙萍,王玉洁,王爱萍. 中国南方果树, 2009(05)
  • [4]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D]. 叶济蓉.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3)
  • [5]二种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研究[D]. 李春光.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6]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J]. 江世宏,杨长龙. 广西农业科学, 2006(06)
  • [7]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D]. 陈献萍. 广西大学, 2006(05)
  • [8]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概况及其防治新途径[J]. 杨振德,唐艳,谢立群. 广西园艺, 2003(04)
  • [9]四种钻蛀性龙眼梢、果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J]. 黄玉清,张晓俊,魏辉.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04)

标签:;  ;  ;  ;  ;  

4种螟龙眼芽及果实害虫的空间分布及种群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