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苗族民乐 (5)

多彩的苗族民乐 (5)

一、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音乐(五)(论文文献综述)

潘力维[1](2021)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却很少被理论界所重视,对其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单一舞剧作品的形态分析与文化特征表达方面,是对现象的揭示或对创作生态的分析,而缺乏创作审美上的理论解释与归纳。本论文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注重的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既要从社会因素、文化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环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探讨人民个体与民族整体、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题材内容上往往集中在民间传说、抗争外敌与现实命运三个方面。分别展现着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中华民族在共御外敌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逐步牢铸。在创作初期,少数民族舞剧往往通过各族人民共创、共建新中国的“一体化”叙事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近年来,少数民族舞剧开始突破以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与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式解读,开启了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的共同体叙事。在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节律性民族舞蹈向旋律性舞剧语言的转换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将主干动作转化为舞剧的主题动机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改造应当把握相应的“度”,以促进其表意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形态上,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热情越发高涨,除了以蒙古族、彝族为代表的既具现实性、又受市场欢迎的舞剧创作,多个民族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助推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形态多样化特征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我国民族舞剧的风格多样化。少数民族舞剧从创生伊始就对传播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剧需要更为尊重文化共性、通过更为符合舞剧本质的“共同体叙事”,以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欧阳桂芳[2](2021)在《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黔东南地区K市L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极具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内涵和底蕴。这当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对于民族艺术来说算得上是瑰宝,尤其是充满智慧的苗族同胞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历史还形成了本身所独有的、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童谣在苗族传统文化艺术当中展现出来的是苗族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显着的特征。苗族童谣在我国民间童谣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属于苗族祖祖辈辈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当中积累下来,一代一代传承至今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生活内容,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这些符合幼儿的天性。苗族童谣是苗族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展现出来的是苗族的历史精髓,涵盖了数量众多的人类文化、历史、民间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极具传承价值和发展价值。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启蒙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不仅能够学到各种文化,获取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生活经验,而且对其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苗族儿童进行苗族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其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从而发自内心的爱上本民族文化。因此对于黔东南地区的民族幼儿园而言,将苗族童谣应用到幼儿园课程当中以及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当中,凸显出其独有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本研究试图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文献,对黔东南苗族地区6所公办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并选择深入苗族文化应用最具特色的L幼儿园进行观察并展开探究,进一步探讨幼儿园语言教学当中应用苗族童谣产生的影响。探究的关键内容集中于针对苗族童谣进行相关论述、剖析苗族童谣现阶段应用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当中的具体状况,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当中应用苗族童谣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苗族童谣应用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当中的相关建议等等。本次研究希望促使幼儿、教师、氛围和材料四个方面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当中彼此和谐、共同促进。重点在于通过家园合作促使教师和幼儿都提升本身的经验。这次实践活动,希望能够成为苗族童谣融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当中的参考,可为此类活动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罗丽萍[3](2021)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开发和实施苗族文化课程,能够起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本研究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对其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首先对A幼儿园、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概述,重点回顾了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进而对该园的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结果表明:该园教师形成了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苗族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比较灵活;重视环境的作用;课程实施效果明显。但也存在教师对苗族文化认识程度不深、课程目标分类不够准确、课程内容未形成体系、健康领域苗族文化课程与实施较为欠缺、家长参与度不高、教师缺乏培训机会等不足。并结合访谈内容,从政策、社会状态、幼儿园自身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唤醒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制定促进幼儿成长,传承苗族文化的课程目标;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形成家园合力,加强园所间交流;发挥行政的支持功能。

谷燕林[4](2020)在《苗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中的实践与运用》文中指出苗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九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刚毅、热情、富有战斗精神和艺术创作才能。在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不断的迁徙之后,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苗族文字还未形成之前,音乐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苗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民俗文化、舞蹈音乐和民间音乐这三个方向,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还是在生活劳作,苗族人民都是以歌唱的方式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段段美妙的、耳熟能详的民歌被流传至今,民间音乐工作者也因此受到启发,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大量的深受广大苗族人民喜爱的音乐作品。这足以证明,苗族民间音乐为当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长笛组曲之《游方歌》采用了云南苗族民歌中的“游方歌”为写作背景,以其特有的“51 3 6”四声音阶徴调式为写作动机发展成的一首小型室内乐作品。本文以此为例,着重探析了苗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以及不同的的室内乐组合形式所产生的新的听觉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文化多元化的形式趋于明显,许多作品都以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加以发展和创新。能够在保留其曲风特点和原始唱腔的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云南音乐风格的、可听性强的新的音乐作品,并以个人毕业作品音乐会的形式展演,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为当代音乐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湛迪娟[5](2020)在《中国传统音乐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体现和比较研究 ——以湘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它是反映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它是学生自主学习、德智体身心全面发展要借助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的重要载体。在2001年之前,我国使用的是由教育部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全国上下统一使用,自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教科书则由各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教育部审定后再使用,这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迈向新时代的见证,此后十年,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一版本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一版音乐课程标准],2012年全国各出版社依照新一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新的课程理念、性质、内容、呈现方式等出版了新一版本的音乐教材,其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和江苏凤凰儿童出版社分别来自湖南省和江苏省,这两套教材在当下相较其他版本的教材来说热度更高,并且各自的教材设计、内容选材以及模块编写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对本文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本文共划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国传统音乐和两套初中音乐教材,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以及发展概况的说明,二是从教材整体版面设计和教材单元设计两方面对两套初中音乐教材进行简述,三是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第二章是本文的最主要的章节,是对两版教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横向主要是从课程领域方面来进行,纵向是从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分类来进行,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对比结果;第三章则是对第二章的数据对比结果进行评价和思考,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各方面分析,得出两套教材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编排的共性、特性,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

欧船芝[6](2020)在《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为研究对象,在历史人文、生态自然、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特殊的仪式音乐语境中,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行为、仪式音乐种类及音乐形态、特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与研究。从苗族服饰类别上进一步窥探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系统模式、音乐文化属性、传承与传播等,以求达到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根本属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目的。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是该地区苗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孕育而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集苗族血缘性、地缘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综合的璀璨明珠。婚嫁仪式作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备受苗族同胞的青睐,在婚嫁仪式中不仅体现了音声对仪式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大山深处苗族同胞的婚嫁观。本文采用民族音乐学、音乐地理学、语言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相互结合的视角,通过对黔东南多个县内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分析、仪式流程研究,多视角、多方位的进行剖析并加以总结。本文第一章从历史渊源、地域分布、文化语境、仪式类别划分、仪式音乐程式几个方面讲述了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的传统文化与形态的概况;第二章对田野实录的准备做了简要概述,着重对婚嫁仪式流程中的个案和具体音乐谱例进行分析。个案研究和仪式音乐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依据婚嫁仪式流程细致地阐述了婚嫁仪式特点、空间场域、音乐形态等;第三章从文化宗教观、仪式与音乐的关系及功能、区域文化特征上详细分析了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从主观与客观因素上,分析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现状及演变成因,并提出相应的传承与保护策略。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研究,笔者认为: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与其历史人文等息息相关,婚嫁仪式音乐依据仪式流程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具有一曲多词、专曲专用的特点。在大杂居、小聚居等环境的影响下,民族审美逐渐发生改变,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也因此而不断地变化,但是无论其仪式音乐如何变化,始终以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为更广泛地传承、传播而创新。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7](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江敏[8](2020)在《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音乐学、教育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以湖南靖州苗族人的家庭长辈教育、学校教育、国家级传承人龙景平教育为调查点,追溯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传统教育,呈现音乐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动态传承,阐释苗族人独有的教育传承方式,借此能够对缺少史籍记载和研究成果尚不全面的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研究加以补充,从而为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发展环境和传承方式。本文主要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研究前史、主要内容及创新、研究方法等四方面内容。正文部分分为五章,主要从教育人类学、音乐学等理论方法展开研究。第一章:“湖南靖州苗族简况”。主要阐述湖南靖州苗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苗族发展的历史演变、从而提供了苗族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传承发展背景。第二章:“长辈教育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长辈教育是苗族多声部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谓长辈教育传承主要是以家庭长辈教育传承为主,其他长辈教育为辅。本章主要论述长辈教育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内容与方式,长辈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第三章:“学校教育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在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根据田野工作搜集的一手资料,以及结合前人的文献资料,从文化承载者和研究者的双视觉出发,主要论述苗族多声部民歌歌鼟在学校教育传承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学校传承发展取得的成效与问题。第四章:“传承人龙景平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本章主要阐述被靖州县苗学会授予“苗族歌师”和被国家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龙景平的简介,以及他对本民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具体贡献和如何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保护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所作出的努力。第五章:“加强当代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的对策研究”。这章主要分别阐述了长辈、学校、传承人为了教育传承民歌所采取的措施,意在加强大众人民充分认识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重要性,促进完善当代语境教育传承的方法。结语章节:本章是笔者对于全文的一个研究汇总,引申出苗族多声部民歌自己的独有的传承方式体系,说明民族音乐发展需要导向,进一步优化苗族多声部的民歌教育传承方式。

石玉好[9](2019)在《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以富民县大营中心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特而又不可复制的传统艺术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民族文化不仅种类繁多,特点鲜明,蕴意独特,其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被堪称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精神与动力。中华大地上聚集着56个民族,云南这个西南边陲之地就孕育着26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其中苗族歌谣不仅是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然而,在笔者多年的基层教学实践中发现,本地区许多苗族的学生不会唱一首本民族的歌谣,甚至有些苗族后代都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笔者本人就是苗族,是生活和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线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苗族歌谣方面的收集。笔者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教育与学校是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兴离不开校园的教育。因此,笔者尝试着把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通过实践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所以,笔者把此项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论文将从苗族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云南省富民县苗族歌谣(以下简称苗族歌谣)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类型特点、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以及将其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育路径、策略、方法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和研究让更多的人对苗族歌谣更加了解,在丰富小学音乐课程的同时,能让苗族歌谣在青少年一代得到继承和发扬,更希望此论文能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苗族歌谣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马莉蓉[10](2019)在《云南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演唱探究 ——以歌曲《踩月》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田野调查为出发点,运用音乐学,少数民族学,资料文献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昭通地区苗族飞歌的艺术风格。在苗族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音乐艺术文化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历史的积累下,产生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包括古歌,情歌,飞歌,游方歌,仪式歌等等。其中飞歌属于苗族非常独特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飞歌记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感情以及美好愿望等等,是广大苗族人民思想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苗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一种文化形式。尤其是昭通(大花苗)飞歌的演唱特色更是别具一格,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昭通苗族飞歌的唱腔、演唱形式以及吐字咬字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艺术价值。并就其传承现状和继承发展做了分析,以期为苗族飞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材料。

二、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音乐(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音乐(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史中的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初创
        一、少数民族舞剧的革命历史题材之先河
        二、少数民族舞剧的民间风格奠定
    第二节 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一、舞剧语言形态多样化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二、对中华民族共有品质的赞颂讴歌
    第三节 以抗争外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少数民族的反抗史诗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御外敌
    第四节 以现实命运凝聚民族共同体
        一、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断深化
        二、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
    第一节 独特的民族舞剧语言形态建构的必要性
        一、对“根性”的坚守与科学化传承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舞剧语言自身的独立与体系化要求
        三、继承发展“优质基因”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剧语言建构的操作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舞蹈
        二、运用与发展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
        三、语言形态的兼收并蓄与多重组合
    第三节 原生舞蹈语言在舞剧表意中的有效性及多意性
        一、有效性——描绘民族风格
        二、多意性——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表意功能得到极大加强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样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全面铺开
        一、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二、多个少数民族的舞剧创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 多样化的新型舞剧结构方式
        一、《阿诗玛》:“诗化色块结构”与“立体交响式编舞”
        二、《东归的大雁》:回旋曲式的舞剧结构设计
        三、《妈勒访天边》:舞蹈与意境齐头并进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多样化的民族舞剧风格呈现
        一、体现各族人民的文化诉求及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各美其美”与“多元和谐”
        三、民族舞剧风格多样化不断提升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把握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一、舞剧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二、舞剧演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二、建构主旋律话语
        三、建构对外开放话语
        四、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话语
结语
附录:中国少数民族舞剧主要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黔东南地区K市L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课程资源的需要
        (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谣
        (二)苗族童谣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教学中的概述及教育价值
    一、苗族童谣的特征与分类
        (一)苗族童谣的特征
        (二)苗族童谣的分类
    二、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帮助幼儿了解家乡文化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培养幼儿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苗族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教师基本情况
        (二)教师对苗族童谣应用到幼儿园的态度
        (三)教师对苗族童谣的应用情况
    四、苗族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应用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苗族童谣应用到 L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性研究
    一、应用方案设计
        (一)苗族童谣运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二)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
        (三)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流程的设计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
        (一)苗族童谣《老鼠娶亲》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二)苗族童谣《娃娃陪娃娃》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三)苗族童谣《三个克马》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
        (一)苗族童谣《老鼠娶亲》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二)苗族童谣《娃娃陪娃娃》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三)苗族童谣《三个克马》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四、苗族童谣应用于L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成效与不足
        (一)实践成效
        (二)实践不足
第四章 苗族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应用建议
    一、拓展多方渠道,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一)转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二)强化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训
        (三)强化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应用苗族童谣的能力
    二、增强家、园、社区联动多元化、多方面优化幼儿园苗族童谣教学途径
        (一)加快家园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二)拉进园所之间的交流学习
        (三)增强幼儿园与社区多元联动
    三、重视外部环境支撑,强化苗族童谣服务于幼儿教育举措
        (一)提供政策支持,组织编制教材教案
        (二)重视苗族童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完善苗族童谣进入幼儿园的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K市6所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2 《黔东南州 K 市幼儿园苗族童谣应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3 《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教育活动方案评价表
附录 4 《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部分活动方案
致谢

(3)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
        二、丰富幼儿园课程的需要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发展
        四、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
        二、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
        四、幼儿园课程实施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初识庐山:走近少数民族地区A幼儿园及其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A幼儿园概况
        一、A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二、A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三、A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解读
        一、L县苗族历史渊源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三、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
第三章 顺藤摸瓜:回顾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历程
    第一节 崭露头角: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萌芽阶段
        一、尝试:开发与实施想法冉冉升起
        二、迷茫:困难重重,如何是好?
    第二节 渐入佳境: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发展阶段
        一、转折:搬迁新址迎来了曙光
        二、突变:领悟到“目标先行”的必要性
    第三节 卓有成效: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型阶段
        一、觉醒: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二、展望:期待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章 抽丝剥茧:梳理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第一节 教师对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的调查结果
        二、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与态度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调查结果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目标制定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结果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情况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
        一、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的调查结果
        二、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需求的现状分析
第五章 豁然开朗:明晰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不足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
        一、教师形成了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识
        二、苗族文化课程内容丰富、种类多
        三、课程实施比较灵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四、重视环境作用,让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
        五、课程实施效果较明显,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第二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不足
        一、教师对苗族文化认识程度不深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不够准确
        三、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但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四、健康领域的苗族文化课程与实施较为欠缺
        五、家长参与程度不高
        六、教师缺乏参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培训机会
    第三节 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的影响
        二、社会状态的影响
        三、幼儿园自身的影响
第六章 砥砺前行:探索A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道路
    第一节 唤醒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唤醒幼儿教师苗族文化自觉意识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节 制定促进幼儿成长、传承苗族文化的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准确
        二、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合理
    第三节 选择合理的苗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一、以学科领域为中心
        二、以活动主题为中心
    第四节 形成家园社区教育合力,加强园所间交流合作
        一、推进家园合作
        二、促进园社互动
    第五节 发挥行政的支持功能
        一、重视课程政策的制定
        二、提供物质及人力资源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苗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二)现状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想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预期结果
一、云南苗族音乐
    (一)简要概述苗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其发展现况
    (二)云南苗族民歌特点
    (三)云南苗族“游方歌(情歌)”的特点及其发展现况
二、长笛组曲之《游方歌》
    (一)长笛组曲之《游方歌》的创作背景
    (二)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作品分析
        1.调式分析—四音阶徴调式
        2.和声分析——民族化和声
        3.织体分析
        4.复调技术与配器技术的运用
三、创新点
    (一)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中的创新点
    (二)新的听觉效果——个人毕业作品音乐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传统音乐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体现和比较研究 ——以湘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关于教材的研究动态
        (二) 关于音乐教材的研究动态
        (三)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动态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与初中音乐教材简述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论述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简述
    第二节 两版初中音乐教材特色简述
        一、湘教版
        二、苏教版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要求
        二、对于促进初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需要
        四、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两版教材中国传统音乐的编写情况概述及对比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教材各模块所占整体比例分析
        一、欣赏、演唱、演奏三个模块的内容统计与分析
        二、创造与其他实践方面的内容统计与分析
        三、音乐知识方面的内容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体裁的归纳与对比分析
        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题材归纳与对比分析
        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各题材占整体比例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呈现方式的概述及对比分析
        一、教材编写结构的分析
        二、教材插图、文字、曲谱呈现方式的分析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选编的价值
        一、体现了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
        三、切合了“双基”的技巧性和音乐性
第三章 两版教材中中国传统音乐编写情况的评价与思考
    第一节 编写特性
        一、以民间曲调“唱编”为实践内容的湘教版
        二、以文字引导为主线贯穿的苏教版
    第二节 编写共性
        一、音乐与学科的综合性特色
        二、作品选材方面的特色
        三、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特色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音乐入编教材提出的个人合理性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中国传统音乐各体裁内容
        二、适当加入声音材料提示
        三、两套教材创造与实践模块优势互补
        四、合理编写单元导入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文化背景与类别划分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文化背景
        (一)历史渊源
        (二)地域分布与文化语境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类别划分
        (一)支系类别划分
        (二)地域性划分
        (三)服饰类别划分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田野实录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程式
        (一)婚嫁仪式流程
        (二)婚嫁仪式中的音乐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文化空间存活状态
        (一)以歌会友
        (二)坠入爱河
        (三)商议婚事
        (四)喜结良缘
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文化阐述
    一、文化宗教观与婚嫁仪式音乐
        (一)文化宗教观
        (二)多元宗教观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宗教观在婚嫁仪式中的体现
    二、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的关系及功能
        (一)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关系
        (二)苗族婚嫁仪式与其音乐的功能体现
    三、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区域文化特征
        (一)区域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区域文化特征
第四章 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现状及演变成因
        (一)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现状
        (二)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演变的主观成因分析
        (三)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演变的客观成因分析
    二、苗族婚嫁仪式音乐传承与保护
        (一)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传承模式
        (二)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的保护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前史
    三、主要内容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湖南靖州苗族简况
    一、苗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二、苗族发展简史
第二章 长辈教育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的教育传承
    一、长辈教育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内容与教育传承方式
        (一)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内容简介
        (二)长辈在民俗仪式中教育传承的方式
        (三)长辈按性别差异的教育传承方式
        (四)长辈按成长轨迹的教育传承方式
    二、长辈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成效与问题
        (一)家庭教育氛围营造的显着成效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学校教育与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
    一、学校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基本概况
        (一)歌鼟进校园
        (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学校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成效与问题
        (一)开发苗族民歌本土课程效绩可嘉
        (二)多种多样的民族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传承人龙景平与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教育传承
    一、传承人龙景平老师简介
    二、传承人龙景平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内容与方式
        (一)线下培训
        (二)线上教学
    三、传承人龙景平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成效
        (一)显着的线下培训学习效果
        (二)显着的线上学习效果
第五章 加强当代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长辈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措施
        (一)增强全民民族意识
        (二)营造环境承扬苗族民歌
    二、学校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对策
        (一)加强本民族校本课程开发
        (二)精心挑选课程内容
        (三)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三、传承人龙景平教育传承苗族多声部民歌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且参与本民族文化艺术活动
        (二)积极开展网络宣传
    四、完善当代教育传承的方法
        (一)培养师资和赢取政府支持
        (二)增强少数民族音乐吸引力
        (三)正确认识完善教育传承的对策
第六章 结语
    一、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有自己的结构体系
    二、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传承需要发展导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以富民县大营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歌谣本体研究
        (二)歌谣的价值与传承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苗族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苗族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一、小学现代教育对少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交互性
第二章 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概述
    第一节 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并传承民族文化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三、将苗族歌谣引进校园,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四、推进民族艺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推进传统民族艺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地方民俗艺术文化的创新力
    第二节 云南富民县及富民县苗族概况
        一、富民县概况
        二、富民县苗族概况
        三、富民县苗族歌谣现状
        四、富民县苗族歌谣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性研究
    第一节 富民县大营中心小学学校的概况
    第二节 苗族歌谣引入大营中心小学的可行性
        一、人文优势
        二、资源优势
        三、教育对象的优势
    第三节 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苗族歌谣的分类和筛选
        一、富民苗族歌谣的分类
        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苗族歌谣的筛选
    第四节 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苗族歌谣引入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
        二、苗族歌谣引入小学中段音乐唱歌课
        三、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高段音乐唱歌课
第四章 苗族歌谣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反思与建议
    一、苗族歌谣引入不同类型的课堂
    二、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活动促进苗族歌谣的传承。
    三、将苗族歌谣教育引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来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搜集优秀的苗族歌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演唱探究 ——以歌曲《踩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昭通地区(大花苗)音乐文化背景渊源
    第一节 (大花苗)简述
    第二节 苗族飞歌的概述
第二章 苗族(大花苗)飞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唱腔分类
        一、高腔
        二、平腔
        三、滑腔
    第二节 (大花苗)飞歌的演唱形式特点
        一、对唱
        二、独唱
        三、齐唱
    第三节 (大花苗)飞歌演唱中的伴奏乐器
        一、芦笙
        二、竹笛
        三、木叶
    第四节 (大花苗)飞歌语言特点
        一、苗语魅力
        二、衬词
    第五节 昭通(大花苗)飞歌节奏旋律特点
        一、节奏特点
        二、旋律特点
第三章 (大花苗)飞歌《踩月》特点分析
    第一节 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二、调式调性
    第二节 演唱中的发声技巧
        一、真声
        二、假声
        三、混声
    第三节 (大花苗)飞歌《踩月》的演唱形式
        一、独唱
        二、对唱
        三、齐唱
    第四节 飞歌《踩月》中的伴奏乐器
        一、芦笙
        二、竹笛
        三、木叶
    第五节 (大花苗)飞歌《踩月》语言特征
        一、歌词特点
        二、苗语演唱特点
    第六节 (大花苗)飞歌《踩月》节奏旋律特点
        一、节奏
        二、旋律
第四章 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飞歌》的继承
        一、曲式结构的继承
        二、演唱方式的继承
        三、和声织体的继承
        四、旋法特征的继承
    第二节 《飞歌》的发展
        一、曲式结构的发展
        二、演唱方式的发展
        三、和声织体的发展
        四、旋法特征的发展
第五章 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传承保护现状
    第一节 昭通(大花苗)飞歌的现状
    第二节 如何保护与传承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艺术
        一、政府帮助与支持
        二、民间传承
        三、学者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音乐(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D]. 潘力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苗族童谣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黔东南地区K市L幼儿园为例[D]. 欧阳桂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L县A幼儿园为个案[D]. 罗丽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苗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中的实践与运用[D]. 谷燕林.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5]中国传统音乐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体现和比较研究 ——以湘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D]. 湛迪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黔东南苗族婚嫁仪式音乐研究[D]. 欧船芝.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8]湖南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教育传承研究[D]. 江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苗族歌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以富民县大营中心小学为例[D]. 石玉好.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云南昭通地区(大花苗)飞歌演唱探究 ——以歌曲《踩月》为例[D]. 马莉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多彩的苗族民乐 (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