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索引(第27卷 第1~24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欣[1](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张纪培[2](2014)在《供用电系统中综合型谐波处理装置设计》文中指出在我国的电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谐波的污染。谐波的产生使供用电质量下降,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干扰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电能质量的下降,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人们对谐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文章就从谐波产生的原因谈起,进而阐述对控制谐波的主要措施,旨在为我国的电力产业发展做贡献。
喻杉[3](2012)在《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水电并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中电联亦在其十二五规划综述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开发水电,大中小开发相互配合,推进流域梯级水电系统的综合开发,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合理消纳。因此,在水电高速大发展时期,如何有效研究并开展梯级水电站水库群的优化调度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潜在效益,是当今社会经济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展大型流域梯级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充分发挥水库群之间的补偿调节作用,是提高水能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坚持科学调度,善用科学方法,使“经验型、粗放型、定性型”的水库调度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转变,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金沙江中游梯级水电站水库群为研究对象,开展联合优化调度研究工作,分别针对不同长度的调节期,从优化模型构建、调度规则制定、负荷曲线分析等多个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梯级水库群的优化调度管理问题,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基于群集智能优化算法具有快速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的优点,针对由于传统蚁群算法根据伪随机比例规则选择路径时其变异过于盲目随机、信息素挥发过快等原因导致的种群规模较大时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或收敛变慢等缺点,提出了基于逐步优化变异算子的改进蚁群算法POM-ACO,利用指导式变异模块增强蚁群的性能,并采用自适应调整信息素挥发因子机制来改善水库优化调度计算的收敛速度,为大型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条快速途径。(2)在深入探究采用典型年径流资料编制的年调节水库常规调度图难以充分发挥水库运行效益等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群集智能算法的优势,创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水库调度图编制模型,在应用于盘龙河下游电站马鹿塘水库的实际项目中,从保证出力和发电量等指标证明了基于逐步优化变异算子的改进蚁群算法求解水库优化调度问题的有效性。(3)水电站调度函数决策清晰明确运行效益明显,针对传统调度函数纯粹数值模拟的生成未考虑水电站水库调度自身特点,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调度函数优化模型,利用蚁群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合作对初始调度函数的系数扰动序列值进行迭代寻优,使优化后的调度函数可显着提高水电站水库的运行效益,充分体现出模型的实用性,可有效指导水电站水库的实际调度运行,并为水电站水库的优化调度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4)从水库调度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优化思想,充分考虑径流预报资料,提出了数学模型化的梯级水电站水库预报预泄发电调度运行规则,并应用于金沙江中游梯级水电站水库群的实际调度管理项目中。该预报预泄发电调度规则不仅更加切合实际和方便操作,而且运行效果仅次于优化调度方案,较常规运行方案有显着提升;此外,通过对不同时期梯级水电站水库预报预泄运行规则分别研究拟定,在不断滚动预报的基础上根据预报入库流量的大小进行滚动调度,更加易于修正预报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调度结果的精度;该预报预泄调度规则的表达形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及较强的操作性,便于应用并推广到实际的生产调度工作中,既保证了防洪安全,又兼顾水库发电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发电效益与防洪效益的有机结合。(5)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电站的出力特性与系统负荷特性尽量吻合,充分考虑电网发电侧和需求侧的要求,建立了基于负荷曲线的梯级水电站水库群短期发电优化调度模型,根据负荷曲线形状分配电站的出力过程,合理利用水库的日、周调节库容,使得电站的出力过程与负荷曲线基本一致,并有效保证了梯级电站的发电量效益。
邬莎莎[4](2011)在《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网的网间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煤矿信息化建设和行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标准化是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在对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信息化标准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规范性,消除信息孤岛,提高数据共享度,本文通过建设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及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网的数据交换标准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针对目前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现状,研究设计了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三维空间、逻辑模型、总体框架和层次关系;分析了煤矿工业控制网、IP网的网络结构;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为例,由数据交换过程得出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研究并归纳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交换标准采用系列标准形式,分为4个部分:信息分类编码、文本格式的数据文件要求、数据库表结构、XML格式的数据文件要求;建议了各子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标准的主体内容。该内容作为课题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煤矿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研究制定”(课题编号:XDJ2-0514-27)的安全监控标准部分,基本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要求。该数据交换标准的应用能够统一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格式,从而实现煤矿各级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最后就本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对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几点设想。
王启东[5](2010)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天灾频传,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联合国在1992年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在1997年于日本签署《京都议定书》,订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规范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2012年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1990年的5.2%。该议定书为具有温室气体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2月6日正式生效,开启进入全球合作抗暖化的实践阶段。随着中国的“增长”、“崛起”和“发展”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是国际焦点,不仅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关注,而且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讨论。全球问题必须以宏观面来检视,本文从全球治理出发,以国际关系及国际法的视角考察,从历次主要国际环境会议和多方立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依议定书的规定有共同的责任,但不承当减量的义务。美国曾以中国没有承当义务为由退出公约,后虽然签下巴里岛路径图,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依然掣肘中国。欧盟也软硬兼施,加上原本和中国同盟的小岛国联盟,因国土即将淹没,面临生存问题,与中国也渐生芥蒂。且中国的环境生态脆弱,近年来天灾不断,面临国内外的压力,必须严肃正视。中国高经济成长带来高污染,污染排放量跃登世界第一。然而国内还有很多人的生活落后,脱离贫穷必须经济发展。在环保与经济成长冲突下,本文检视国际合作及法律规范,国内对环境治理全面检视实践面,以及未来的走向。考察中国目前成就,展望未来以达成可持续发展成为目的。这是工业革命后,人类生活的大革命,势必无可回避。
陈飞[6](2007)在《GIS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GIS(Gas Insulated Switchgear)就是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是高压配电装置的一种形式。因为GIS具有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安全性强,维护工作量很小等的优点,使得高压、超高压输变电直接进入市区成为可能,近年来得到广泛使用。GIS的发展离不开SF6气体和SF6断路器的发展,因为SF6气体几乎是断路器和GIS的唯一绝缘和灭弧介质,而GIS的主要部件就是SF6断路器。1900年,由法国两位化学家H.Moissan和P.Lebean第一次用氟和硫反应得到六氟化硫气体(SF6)。1953年,美国率先开始生产双压式(1.5MPa)SF6断路器。Reyrolle(雷诺)公司于1938年研制出33kV GIS,目前GIS发展到最高电压为1100kV。1973年由西安高压开关厂生产出我国首台110kV GIS,目前许多厂家已能批量生产110~500kV GIS。随着元件及信息控制技术的发展,GIS正在朝共简化、复合化、小型化、智能化、超高压大容量化方向发展。GIS可以按照安装外部环境、主接线方式、电压等级、GIS壳体的型式及断路器布置型式等进行分类。GIS主要部件有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套管、电缆终端、母线、外壳、SF6气体、SF6密度监视装置、GIS绝缘子等主要部件。根据220kV月牙变GIS与AIS的技术经济比较,GIS户内布置占地面积为常规AIS户外布置的1/3,采用国产GIS时,GIS户外布置本期投资最省,根据工程特征选用GIS户内布置形式。并对浙江省内已投运的220kV运河变、220kV秋涛变和220kV庆丰变进行举例比较。本文阐述了GIS安装调试标准工序,并重点论述了如何从精度、净度、密封度、湿度(微水量)四方面控制GIS安装质量。分析了GIS国际运行情况分和2002年以来国内GIS设备主要事故、障碍情况,重点分析了220kV运河变ZF6-110型GIS内部故障分析及处理情况。为提高GIS的可靠性,减少GIS故障,加强GIS的运行状态检测和诊断,改以往的“定期检修”为“状态检测”。
刘文军[7](2007)在《智能控制技术在大型火电机组给水全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锅炉给水全程控制系统是火力发电厂单元机组主要的控制系统之一,其任务是调节锅炉给水流量,维持汽包水位在一定的范围内。给水全程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对于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对给水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包蓄水量和蒸发面积减少,加快了汽包水位的变化速度;锅炉容量的扩大,显着地提高了锅炉受热面的热负荷,使锅炉负荷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加剧,系统动态特性变化幅度较大。对锅炉这种动态特性有较大时变且非线性比较严重的对象,由于难以建立精确的模型,故用传统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控制器参数的整定非常耗时费力,其次为了适应被控对象的较大时变性和非线性以及控制设备的变化,不得不在给水全程控制过程中频繁地进行控制器比例带的切换,即便如此,常规给水控制系统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另外虚假水位现象也经常给传统的控制算法带来麻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鲁棒性强、算法相对简单、能够进行控制器参数自整定的快速控制方法。模糊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智能控制技术,是模糊逻辑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模糊神经网络充分利用模糊系统所具有的容易被人理解的表达能力和神经网络极强的自学习能力,将模糊系统转换为对应的神经网络,把两种智能方法融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系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实现对时变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本文对常规Mamdani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其学习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用它来取代常规串级三冲量控制系统的主调节器PI1和串级单冲量控制系统的调节器PI,利用神经网络自学习能力在控制过程中在线提取和优化模糊控制规则,优化控制器隶属度函数,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PID参数Kp、Ki和Kd的在线自整定,基本解决了常规锅炉给水全程控制系统中控制器参数整定难,以及在机组升降负荷过程中需要频繁切换控制器比例带的问题,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赵太平[8](2007)在《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制造业装备中,数控机床的占有率在不断提高,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数控机床的初期投入和维修等费用昂贵,企业普遍应用了数控机床,是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任何部分的故障和失败,都可能造成机床停机,从而造成生产停顿等,若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准确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CAK6150数控车床的故障原因分析,从故障诊断的应用角度出发,将故障树分析法和基于规则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解决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多故障现象,故障原因与故障现象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将故障树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联系起来,用故障树的形式全面、系统、层次性地将专家知识表示出来,由故障树自动生成基于规则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实现了诊断知识的获取,并且确保了诊断知识的一致性和完备性。运用C++编程语言,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出了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合理的推理方法和具有解释功能的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并以数控实训中心的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进行验证。
高嵬[9](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张俊敏[10](2003)在《电力有源滤波器中的几种谐波实时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有源电力滤波器是一种新型的电力电子装置,可以对电力系统中的谐波进行补偿。和传统的谐波补偿方法相比,有源滤波器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有源滤波器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工作特点,如果再结合信号处理和控制技术等学科的优点,就可在实现对有源电力滤波器功能优化的同时,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性能。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在电力有源器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但是由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需要两次坐标变换,会使控制系统的计算量非常之大,会出现计算延时,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瞬时控制。本文主要研究了谐波实时快速检测问题。 1.提出了一类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谐波检测法。本文首先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入手,分别讨论了应用于三相和单相电路的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分析了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本质,提出了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谐波检测法。该滤波器为一具有线性相位的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可以使得应用于三相电路的控制系统在三分之一个周期处就跟随电网的变化,单相电路的控制系统在一个周期处就跟随电网的变化;重采样理论将被测量信号频谱分成有效信号频谱和无效信号频谱,提出了有效信号频谱不允许混叠,无效信号频谱允许混叠的采样频率确定新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既保留了数字滤波器的准确性,又克服了长期以来数字滤波器跟随性和实时性差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部分中,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由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可知三相三线制电网的三相对称电流变换到α-β坐标中所得到的有功电流ip(无功电流iq)只含有3n次谐波(n为整数),据此设计出了一种均值低通数字滤波器,该滤波器为一具有线性相位的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阶次为N/3(N为一个周期的采样点数),可使ip(iq)的直流分量无衰减地通过,而3n次谐波处的幅值衰减为0。该滤波器在三分之一周波处就可以准确跟随系统。在单相电路中,变换到α-β坐标中的有功电流ip(无功电流iq)并不具备这样的性质,则设计出的具有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索引(第27卷 第1~24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索引(第27卷 第1~24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
二 快与慢的转化 |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后记 |
(2)供用电系统中综合型谐波处理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产生谐波的原因 |
1.1 变压器 |
1.2 气体放电类电光源 |
1.3 电气设备 |
2 治理谐波的具体对策 |
2.1 优化供电环境 |
2.2 减少谐波源的谐波含量 |
2.3 吸收谐波的电流 |
3 综合型谐波处理装置设计 |
3.1 设计目的 |
3.2 工作原理 |
4 结束语 |
(3)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库调度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水库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蚁群算法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逐步优化变异算子的改进蚁群算法 |
2.1 引言 |
2.2 蚁群行为描述 |
2.3 基本蚁群算法 |
2.3.1 数学模型 |
2.3.2 模型参数选择 |
2.3.3 算法实现步骤及程序流程 |
2.3.4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
2.3.5 基本蚁群算法的不足 |
2.4 基于逐步优化变异算子的改进蚁群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中长期梯级水电站发电优化调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蚁群算法在水库常规调度图中的应用研究 |
3.2.1 水库常规调度图 |
3.2.2 改进蚁群算法编制调度图 |
3.2.3 实例分析 |
3.3 蚁群算法在梯级水电站调度函数中的应用研究 |
3.3.1 梯级水电站调度函数 |
3.3.2 蚁群算法优化调度函数 |
3.3.3 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短期梯级水电站预报预泄发电调度规则制定研究 |
4.1 引言 |
4.2 预报预泄调度规则拟定的模型框架 |
4.3 预报预泄调度规则拟定模型 |
4.3.1 电站单独运行调度规则 |
4.3.2 梯级电站联合运行调度规则 |
4.4 实证分析 |
4.4.1 资料分析 |
4.4.2 电站单独运行调度结果 |
4.4.3 梯级电站联合运行调度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负荷曲线的梯级水电站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负荷曲线的梯级水电系统短期经济运行数学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2.3 计算方法 |
5.3 梯级水电系统短期经济运行实证分析 |
5.3.1 资料分析 |
5.3.2 计算结果及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网的网间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现状 |
1.2.2 数据交换标准现状 |
1.3 本论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2 标准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标准的基本概念 |
2.2 标准的分类 |
2.3 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 |
2.4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
2.5 煤炭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
3.1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
3.2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表的编制程序 |
3.3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设计 |
3.3.1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三维空间 |
3.3.2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模型 |
3.3.3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框架 |
3.3.4 煤炭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层次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 网的网间数据交换过程 |
4.1 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 网的网络结构 |
4.2 数据交换 |
4.3 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为例的数据交换过程 |
4.3.1 数据采集 |
4.3.2 数据传输 |
4.3.3 数据处理 |
4.3.4 数据存储 |
4.3.5 数据交换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交换标准的设计 |
5.1 信息分类编码 |
5.1.1 范围 |
5.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1.3 术语和定义 |
5.1.4 代码编制原则 |
5.1.5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信息测点分类编码体系 |
5.2 文本格式的数据文件要求 |
5.2.1 范围 |
5.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2.3 术语和定义 |
5.2.4 文本格式的数据文件要求 |
5.3 数据库表结构 |
5.3.1 范围 |
5.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3.3 术语和定义 |
5.3.4 数据元素的命名原则 |
5.3.5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信息数据库表结构 |
5.4 XML 格式的数据文件要求 |
5.4.1 范围 |
5.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5.4.3 术语和定义 |
5.4.4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数据交换接口的XML 大纲(schema)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研究范围 |
第三节、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架构 |
注释 |
第一章 全球化治理理论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
第一节、全球化之概述 |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
第二节、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
第三节、全球环境治理的各种组织及其对中国减排义务的影响 |
第四节、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五节、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规范分析 |
第一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
第二节、中国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现立场的国际法分析 |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项下的减排国际义务 |
第四节、《京都议定书》项下中国承担的减排义务及展望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发展 |
第一节、中国关于减排国际义务的国际法理论和现实根据分析 |
第二节、中国履行减排义务的障碍与基本立场 |
第三节、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发展趋势:从巴里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 |
第四节、欧盟地区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
第五节、美国关于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
第六节、小岛国联盟对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的立场及其国际法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制度建构、成就与展望 |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之政策工具 |
第二节、环境税收制度 |
第三节、碳排放交易制度 |
第四节、清洁发展机制 |
第五节、可再生能源制度及其它代表性制度 |
注释 |
结论 |
第一节、潮流与变迁 |
第二节、理论反思与研究发现 |
第三节、前瞻评估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历程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索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GIS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的意义 |
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使用工具介绍 |
第二章 GIS的发展历程和结构 |
2.1 GIS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
2.1.1 GIS国外发展历程 |
2.1.2 GIS国内发展历程 |
2.1.3 GIS发展趋势 |
2.2 GIS的分类和结构 |
2.2.1 GIS特点 |
2.2.2 GIS分类 |
2.2.3 GIS结构及主要部件 |
第三章 GIS与AIS的技术经济比较 |
3.1 220kV月牙变电站GIS与AIS的技术经济比较 |
3.1.1 建设规模 |
3.1.2 总平面布置方案示意 |
3.1.3 技术比较 |
3.1.4 经济比较 |
3.1.5 浙江省内己投运和在建GIS变电所举例 |
3.2 500kV杭北变电站GIS与HGIS、AIS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四章 GIS的安装工序标准及控制要点 |
4.1 GIS安装调试标准工序 |
4.1.1 一般规定 |
4.1.2 工序流程 |
4.1.3 工序规范 |
4.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安装质量控制 |
4.2.1 安装精度控制 |
4.2.2 安装净度控制 |
4.2.3 安装密封度控制 |
4.2.4 SF_6湿度(微水量)控制 |
第五章 GIS的现场试验 |
5.1 GIS的现场试验和注意事项 |
5.1.1 主回路电阻测量 |
5.1.2 元件试验 |
5.2 GIS的现场交流耐压试验 |
5.2.1 变频串联谐振法交流耐压试验方法 |
5.2.2 串联谐振原理 |
5.3 庆丰变220kVGIS试验结果 |
5.3.1 庆丰变220kVGIS整体试验结果 |
5.3.2 庆丰变220kVGIS电流互感器试验结果 |
5.3.3 庆丰变220kVGIS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试验报告 |
5.3.4 庆丰变220kVGIS氧化锌避雷器试验报告 |
5.3.5 庆丰变220kVGIS断路器试验报告 |
5.3.6 庆丰变220kVGISSF_6气体微水量报告 |
第六章 GIS的运行情况和在线监测 |
6.1 GIS运行情况分析 |
6.1.1 GIS国际运行情况分析 |
6.1.2 2002年以来国内GIS设备主要事故、障碍情况 |
6.1.3 杭州GIS设备主要事故、障碍情况 |
6.1.4 220kV运河变ZF6-110型GIS内部故障分析及处理情况 |
6.2 GIS在线监测技术 |
6.2.1 局部放电检测 |
6.2.2 SF_6气体系统的检测 |
6.2.3 接地系统的检测 |
6.2.4 运行环境的检测 |
第七章 GIS应用实景照片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智能控制技术在大型火电机组给水全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
1.2 选题背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所提出的创新点 |
1.3.2.1 对标准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进行改进 |
1.3.2.2 通过遗传算法优化FNNC和RBF的学习速率和惯性系数 |
1.3.2.3 常规给水全程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第二章 神经网络实现的模糊控制 |
2.1 模糊逻辑控制的基本原理 |
2.1.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
2.1.2 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2.2 神经网络控制基本理论 |
2.2.1 神经网络模型 |
2.2.2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
2.3 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2.3.1 基于Mamdani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 |
2.3.1.1 Mamdani模型的模糊系统 |
2.3.1.2 Mamdani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结构 |
2.3.1.3 Mamdani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2.3.2 基于Takagi—Sugeno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 |
2.3.2.1 Takagi—Sugeno模型的模糊系统 |
2.3.2.2 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 |
2.3.2.3 T—S模型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参数自整定PID控制系统设计 |
3.1 模糊神经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模型 |
3.2 模糊神经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的学习算法 |
3.3 模糊神经参数自整定PID控制器改进的学习算法 |
3.4 RBF神经网络辨识器结构及其学习算法 |
3.5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神经自适应PID控制系统 |
3.5.1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
3.5.1.1 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 |
3.5.1.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3.5.2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系统的实现 |
3.6 仿真实验 |
3.7 结论 |
第四章 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 |
4.1 给水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 |
4.1.1 给水流量扰动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特性 |
4.1.2 蒸汽流量扰动下水位变化的动态特性 |
4.1.3 锅炉热负荷扰动下的水位变化动态特性 |
4.2 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
4.2.1 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整定 |
4.2.1.1 常规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整定 |
4.2.1.2 一类特殊的单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分析 |
4.2.2 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整定 |
4.2.3 智能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整定 |
第五章 给水全程控制理论及其实现 |
5.1 给水全程控制系统概述 |
5.2 对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的要求 |
5.3 几种典型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
5.4 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的实现 |
5.4.1 热工信号的测量及校正 |
5.4.2 给水泵安全特性分析 |
5.4.3 给水系统工艺流程 |
5.4.4 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5.4.4.1 给水全程控制系统的结构 |
5.4.4.2 汽包锅炉控制过程分析 |
5.4.5 控制过程的跟踪与切换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8)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控机床发展概况 |
1.3 故障诊断技术的概述 |
1.4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AK6150 型数控车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 CAK6150 数控车床结构与组成 |
2.2 CAK6150 数控车床的数控系统 |
2.3 CAK6150 数控车床PMC |
2.4 CAK6150 数控车床进给伺服系统 |
2.5 CAK6150 数控车床主轴系统 |
第三章 CAK6150 数控车床故障机理分析 |
3.1 数控车床故障统计 |
3.2 故障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诊断系统的基本原理 |
4.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4.2 诊断专家系统的概述 |
4.3 故障树分析法与诊断专家系统之间的联系 |
第五章 CAK6150 数控车床故障辅助诊断系统 |
5.1 CAK6150 数控车床故障树的建立 |
5.2 CAK6150 数控车床系统知识库的设计 |
5.3 CAK6150 数控车床推理功能的设计 |
5.4 系统诊断的过程 |
5.5 CAK6150 数控车床故障诊断系统的知识库管理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① 课题背景 |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
1.2.1 打分入围法 |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
1.3 主要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
2.1.1 建筑设计类 |
(01) 《安徽建筑》 |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
(06) 《福建建筑》 |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
(09) 《高等建筑教育》 |
(10) 《广东建筑装饰》 |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
(12) 《广西土木建筑》 |
(13) 《广州建筑》 |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
(18) 《华中建筑》 |
(19) 《建材.建筑.装修》 |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21) 《江苏建筑》 |
(22) 《建筑》 |
(23) 《建筑创作》 |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
(25) 《建筑科学》 |
(26) 《建筑师》 |
(27) 《建筑学报》 |
(28) 《建筑知识》 |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
(30) 《南方建筑》 |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3) 《清华大学学报》 |
(34) 《四川建筑》 |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36) 《时代建筑》 |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38) 《上海建设科技》 |
(39) 《世界建筑》 |
(40) 《世界建筑导报》 |
(41) 《设计新潮/建筑》 |
(42) 《山西建筑》 |
(43) 《天津大学学报》 |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46) 《新建筑》 |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8) 《云南建筑》 |
(49) 《中国建设信息》 |
(50) 《浙江建筑》 |
(51) 《中外建筑》 |
(52) 《住宅科技》 |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02) 《古建园林技术》 |
(03) 《广东园林》 |
(04) 《蓝天园林》 |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06) 《园林》 |
(07) 《园艺学报》 |
(08) 《中国园林》 |
2.1.3 规划设计类 |
(01) 《北京规划建设》 |
(02) 《城市》 |
(03) 《城市开发》 |
(04) 《城市发展研究》 |
(05) 《城市规划》 |
(06) 《城市规划汇刊》 |
(07) 《城市问题》 |
(08) 《规划师》 |
(09) 《国外城市规划》 |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
(13) 《现代城市研究》 |
(14) 《小城镇建设》 |
2.1.4 室内设计类 |
(01) 《缤纷》 |
(02) 《城市住宅》 |
(03) 《国际家居》 |
(04) 《家具》 |
(05) 《家具与环境》 |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
(07) 《家居主张》 |
(08) 《家饰》 |
(09) 《美家》 |
(10) 《瑞丽-家居》 |
(11) 《现代装饰》 |
(12) 《上海家居》 |
(13) 《世界家苑》 |
(14) 《室内设计》 |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
(16) 《时尚家居》 |
(17) 《新材料.新装饰》 |
(18) 《新居室》 |
(19) 《中国厨卫》 |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21) 《装饰》 |
(22) 《装饰装修天地》 |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
3.1 入围期刊 |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
4 研究结论 |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
5 参考文献 |
6 后记 |
7 附录 |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
(10)电力有源滤波器中的几种谐波实时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谐波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不良影响 |
1.2.1 谐波的产生原因 |
1.2.2 高次谐波的危害以及不良影响 |
1.3 传统的谐波抑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传统谐波抑制方法 |
1.3.2 传统谐波抑制方法的不足 |
1.4 电力系统谐波补偿方法以及该方法的优缺点 |
1.4.1 谐波补偿的基本原理 |
1.4.2 采用有源滤波器治理谐波的优缺点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和应用 |
2.1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2.2 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 |
2.2.1 三相电路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 |
2.2.2 单相电路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 |
第三章 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谐波检测 |
3.1 引言 |
3.2 基于均值滤波的谐波检测 |
3.2.1 基于均值滤波的三相电路谐波检测及其实验仿真 |
3.2.2 基于均值滤波的单相电路谐波检测及其实验仿真 |
3.2.3 算法分析 |
3.3 基于重采样的谐波检测 |
3.3.1 重采样理论 |
3.3.2 基于重采样的三相电路谐波检测及其实验仿真 |
3.3.3 基于重采样的单相电路谐波检测及其实验仿真 |
3.3.4 算法分析 |
3.4 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谐波检测 |
3.4.1 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三相电路谐波检测 |
3.4.2 基于重采样和均值滤波的单相电路谐波检测 |
3.4.3 算法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带通滤波器的谐波检测 |
4.1 引言 |
4.2 谐波检测原理 |
4.3 基于DFT滤波器的谐波检测 |
4.3.1 基于DFT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 |
4.3.2 基于DFT滤波器的实验仿真 |
4.4 基于指数型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谐波检测 |
4.4.1 指数型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4.4.2 指数型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实验仿真 |
4.5 基于有限长余弦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谐波检测 |
4.5.1 基于有限长余弦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4.5.2 基于有限长余弦单位脉冲响应滤波器的实验仿真 |
4.6 算法分析 |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研究 |
5.1 虚拟仪器 |
5.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5.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
5.2 实验条件 |
5.2.1 PC-6330D模入接口卡简介 |
5.2.2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5.3 系统软件设计 |
5.3.1 数据采集卡的驱动 |
5.3.2 算法的编写 |
5.4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
5.4.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谐波检测系统实验 |
5.4.2 基于带通滤波器的谐波检测系统实验 |
5.5 实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索引(第27卷 第1~24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2]供用电系统中综合型谐波处理装置设计[J]. 张纪培.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31)
- [3]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D]. 喻杉.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1)
- [4]煤矿工业控制网与IP网的网间数据交换标准的研究[D]. 邬莎莎.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5]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减排国际义务研究[D]. 王启东. 暨南大学, 2010(09)
- [6]GIS设备的发展和应用研究[D]. 陈飞. 浙江大学, 2007(07)
- [7]智能控制技术在大型火电机组给水全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刘文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8]CAK6150数控车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 赵太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0)
-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10]电力有源滤波器中的几种谐波实时检测方法研究[D]. 张俊敏. 武汉大学,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