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1](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文中提出新时代,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为着这一教育目的的达成和教学重点的转换,《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应运而生。《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运用为导向,能为选才提供权威测评标准,能为育才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育才之路非朝夕之程,小学英语教育正“在路上”。本研究的目的是把握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等结果多角度探寻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方略。本研究抽取了安徽省H市四所不同类型学校的629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为试测样本,依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设计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以获得英语语用能力现状数据。研究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描述性分析,探究了H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总体水平以及不同学校类型、不同性别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之间的差异性状况,以此为基础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并结合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英语语用能力提升方略。本研究为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供理论与实际依据。通过各项数据对比分析以及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整体水平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的二级水平,但是处于较低水平;英语语用能力四个二级维度能力水平排名为:语用理解能力(书面)>语用理解能力(口语)>语用表达能力(书面)>语用表达能力(口语)。2.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英语语用能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城市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的二级水平,农村学生未达到《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的二级水平,且在英语语用能力四个二级维度上均显示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学生总体按照性别进行划分,女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与男生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英语语用能力高于男生。4.城市学校男女生和农村学校男女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状况不一。城市学校男女生英语语用能力及英语语用能力各维度发展均不存在差异,发展较为均衡;农村学校男女生英语语用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在英语语用能力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将学生按照学校类型、性别两个维度进行划分,英语语用能力水平状况为:城市男女生>农村女生>农村男生。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水平较低,本研究从“深度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生自主提升英语语用能力路径”三方面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方略。
赵晓蕊[2](2020)在《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文中指出邀请类言语行为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恰当地使用或回应邀请容易引发双方情感障碍和交际失败。本研究在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支持下,结合Searle和顾曰国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邀请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话轮模式和行为策略进行了分类汇总。由于此前并没有对东干族留学生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方面的研究,所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西北师范大学三年级的东干族留学生和中国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比发现:(1)东干族留学生在社会称呼语上易产生语用失误,且不擅长使用提醒语,礼貌用语也出现场合错用的现象。(2)东干族留学生使用辅助邀请语时很少使用寒暄问候和夸耀赞扬策略,即使面对熟悉的朋友,也过多使用试探可能性策略。(3)东干族留学生使用核心邀请语时偏爱规约式策略,在面对角色关系平等的受话人时,他们也过多使用规约句来发出邀请,且很少使用间接推理策略。(4)东干族留学生在回应邀请时,话语生硬,表达形式单一,面对多邻对话轮,多数留学生坚持第一次的回应态度,且有近50%的留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非真诚邀请。最后本文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东干族留学生使用的口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存在对话场景单调、邀请及邀请回应策略单一等问题,针对教材语用知识的缺失,我们对东干族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相关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日常的语用知识相结合,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汉语文化;留学生也应培养汉语语用意识,在交际过程中应将汉语文化放在首位,并主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才能正确得体地使用邀请类言语行为,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戴沅芳[3](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袁媛[4](2019)在《语用语言失误与外语教学》文中认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做了实证考查。结果显示,与之前的调查数据相比,学习者的语用语言能力有一定提高,会有意识地避免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法和句式,但是在熟练使用目的语句式特别是根据具体语境推导二语会话含意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以上几点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语用语言能力。
刘晓慧[5](2019)在《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组织、管理和指导课堂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上发挥着多种重要的作用,其作为课堂中实现教学互动和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把语言知识目标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词汇、句法和语法的学习,强调语言形式使用的正确性,却忽略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得体性,使得语言知识与社会意义脱节。这种“强调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造成了学生语言运用上的生疏和交际能力的缺失,导致其在实际情境中语用失误频发。此外,在己有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研究者对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关注不够,专门聚焦教师课堂话语质量对小学生语用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更少。这种趋势可以看出研究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质量的必要性以及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丰富研究内容、提供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目的,笔者在本研究中,首先从真实的课堂视角展开,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语用问题。随后,展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成因调查以及小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在了解了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学生的语用能力后,笔者结合课堂观察以及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以及教师语用教学意识对学生语用能力产生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发现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产生的影响有:教师语用意识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话语习惯影响学生对交际规则的认知;教师的话语思维影响学生交际言行的准确表达;教师话语的“宽度”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厘清两者关系之后,笔者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五条建议:优化输入,引导学生树立语用意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语用功能;文化导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创设适用语境,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融合课内外活动,促进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同步发展。
韩泽伟[6](2019)在《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称赞语作为“社会交往的润滑剂”,若能正确使用,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沟通等。“称赞”与“称赞反馈”是一个完整的言语事件,一方做出称赞,另一方要做出回应。本文通过对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的研究得出结论:性别、汉语水平都是影响中亚留学生称赞语不同反馈的因素,其中男性相比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拒绝的反馈,女性的赞同反馈高于男性;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倾向于使用赞同的反馈,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在称赞语反馈上使用状况良好,偶尔出现语用失误,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已经可以熟练使用各种反馈。针对性别和汉语水平变量下出现差异的原因,笔者结合跨文化、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在称赞语语料收集上笔者认为,观察所获得的语料最为真实,最符合交际学的原则,但是问卷所得语料则为研究提供了足够的量的支持。
洪俊彬[7](2019)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语用能力一直受到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实际并不乐观,学生在英语实际交际中的失误现象较为严重,分析语用失误的类型及产生原因,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路径可以设计为:课堂教授语用知识,自主学习语用知识,选修课程训练语用能力,课外活动培养语用能力。
陈柔伊[8](2018)在《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背景下,文化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2017版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除了必修外,还应添加上选修课程,相对于一线城市的市级高中,偏远地区的县级高中在英语教学方面形式更为单一,文化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滞后。选修类课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已经逐渐普及,但在县级高中还是一个很新的方向,如何在高考任务繁重的压力之下,通过文化选修课的形式能够使得学生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以笔者所在的县级示范高中的两个高二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情况相近,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笔者给其中一个班级每周增加一节文化选修课,为期一个学期,探索基于“主题、对比、练习”为要素的文化选修课在县级高中的实行效果,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1.县级高中学生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等方面的语用能力现状如何?2.文化选修课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升效果如何,提升较大的方面有哪些?3.选修课在教师教学和教学效果上有哪些优点和欠缺?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县级高中的学生语用能力低下,在常见的交际情景存在大量的语用失误。学生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对语用原则的掌握和中国文化表达这三个层面均存在很大不足,典型的问题有套用汉语意思、混淆中西的社交规则等。而且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方面的得分相对更低,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非常缺乏口语的训练。其次,基于“主题、对比、练习”为要素的文化选修课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使得学生的各项语用能力得以发展,尤其提高最明显的是跟语用原则相关的题目,说明学生对于语用规则的掌握相对容易,也表明了很多二语语用特征和知识的可教性。最后,学生对选修课的整体满意度高,但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课堂活动中小组的成员合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通过问卷收集学生的课堂建议,发现课堂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对课堂的严格度、互动性、活动多样性等都提出了一些看法。基于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的建议:1)平衡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文化意识。2)运用文化主题的融合和对比,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3)统筹课堂活动和课后复习巩固,增强文化教学的影响。
雷春华[9](2018)在《西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来华学习汉语的西方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从总体上说,西方留学生对在华的汉语学习状况表示满意,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知识也普遍得到提高。然而,在具体的汉语学习过程中,西方留学生对我国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以及我国师生的交际行为、语用习惯普遍感到陌生和不适。面对全新的教育背景和学习环境,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难于言表的文化诧异心理。而对我国汉语教师而言,他们也对这些学生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不适现象感到迷惑不解,有时甚至束手无策。目前西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有哪些文化差异冲突现象?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西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行为的?我们应如何去帮助西方留学生消除文化差异对汉语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对西方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冲突现象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本研究以社会教育模式、3P教学模式和高低语境文化假说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为了便于对调查对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观念进行比较,本研究选择了113名西方来华留学生、92名汉语教师和93名中国学生作为被试。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探究西方留学生语言学习风格与汉语教师教学风格上的差异冲突,考查他们与中国师生的交际风格的差异冲突以及他们的跨文化汉语语用失误现象。本调查所采用的工具是问卷和访谈。在定量数据的统计方面,我们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22.0)对学习/教学风格和交际风格这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卡方检验。同时,我们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对西方留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统计。在对定性数据的统计方面,我们先对所获取的访谈数据进行解码,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类。在完成了所有的数据统计和整理后,本研究从三个不同的文化视角对西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进行了剖析,即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与输入为主的学习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对权力距离高度接受和低度接受的等级文化。通过对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西方留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着显着差异。西方留学生具有动手型、直觉-随意型、开放型、外向型和整体型的学习风格,而对外汉语教师则具有视觉型、内向型、具体连续型、封闭型和分析型的教学风格。上述各类型的差异体现在24个题项上。这两类人群在学习和教学风格上的冲突主要源自于中西方的学习文化与价值文化。在学习文化上,西方留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而汉语教师则具有输入为主的学习文化。在价值文化上,西方留学生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而汉语教师具有集体主义观念。2.就交际风格而言,西方留学生和中国师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留学生在言语生动性、言语争辩性、非口头表达性、言语放松性、言语开放性和情感导向性等六类交际风格上的均值明显高于中国师生,而中国师生在言语间接性、人际敏感性和沉默倾向性等三类交际风格上的均值明显高于西方留学生。上述各类型的差异体现在25个题项上。总体而言,这些差异冲突与中西方的价值文化有关,两组人群在个人表达欲的张扬/抑制、话语的对抗性/合作性、人际距离的远/近、个人生存空间的拓展/维持以及面子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观念。3.在汉语语用方面,西方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明显差异体现在“称赞与回复”、“批评与回复”、“问候与招呼”、“请求/邀请与回复”、“拒绝”、“道歉与回复”、“感谢”、“告别”以及“具有文化性的字/词/句”等九种语用类型的26个选题上。这些差异冲突源于中西方的价值文化和等级文化。两组人群在利己/利他主义观念、隐私观念、长期/短期导向的观念、个人/社会的权重意识、普遍一致/灵活特殊的待人原则以及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本研究拓展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路向,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汉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途径来使西方留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充分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其次,汉语教师应根据西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再次,汉语教师应引导西方留学生了解汉语教师的教学风格,帮助他们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最后,汉语教师应系统讲解汉语语用文化知识,帮助西方留学生排除母语文化的负面干扰。同时,他们还应不断地更正西方留学生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行为,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周养权[10](2017)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探源》文中研究表明语用失误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交际失误。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语言、文化和非言语等三个方面,对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二、大学生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实施 |
1.1.2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的指导 |
1.1.3 小学阶段对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
1.4.2 国内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
1.4.3 基于《量表》的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语用能力 |
1.5.2 英语语用能力 |
1.5.3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 |
1.5.4 语用失误 |
1.6 理论基础 |
1.6.1 言语行为理论 |
1.6.2 会话含意理论 |
1.6.3 礼貌原则 |
1.6.4 政策实施理论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现状 |
2.1 研究设计和问卷编制 |
2.1.1 研究问题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2.2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1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状况 |
2.2.2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一级维度比较分析 |
2.2.3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二级维度比较分析 |
2.3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差异分析 |
2.3.1 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差异分析 |
2.3.2 不同性别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差异分析 |
2.3.3 同学校类型不同性别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差异分析 |
2.3.4 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差异分析 |
2.4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失误分析 |
2.4.1 语用表达能力(口语)语用失误分析 |
2.4.2 语用理解能力(口语)语用失误分析 |
2.4.3 语用表达能力(书面)语用失误分析 |
2.4.4 语用理解能力(书面)语用失误分析 |
2.5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5.1 语用教学认同度高,实践率低 |
2.5.2 《量表》和语用教学衔接性差 |
2.5.3 结合《量表》的语用教学任重道远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因素 |
3.1 教育部门的因素 |
3.1.1 《量表》宣传不到位 |
3.1.2 欠缺《量表》学习工作的组织 |
3.2 教师因素 |
3.2.1 对课程理念把握不清 |
3.2.2 缺少基于语用能力量表的学习 |
3.2.3 语用知识的缺乏 |
3.2.4 语用教学意识薄弱 |
3.2.5 语用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
3.2.6 语用教学活动忽视学生间个体差异性 |
3.3 学生因素 |
3.3.1 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 |
3.3.2 学生语言知识水平、性格差异的影响 |
3.4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
3.4.1 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单一 |
3.4.2 内容评价关注静态知识、忽视语用能力的监控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提升方略 |
4.1 深度推进教育改革 |
4.1.1 加强教师语用能力量表学习培训 |
4.1.2 鼓励基于《量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
4.1.3 改革成果共享 |
4.1.4 重视农村学校语用教学和能力测评 |
4.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4.2.1 精准定位自身教学职责 |
4.2.2 学习语用能力量表,转变评价观念 |
4.2.3 丰富教师自身语用理论基础 |
4.2.4 增强语用显性教学 |
4.2.5 开展多元教学活动促进语用发展 |
4.3 学生自主提升英语语用能力路径 |
4.3.1 在情境中感受英语的价值,增加语用信心 |
4.3.2 在做中学,促进语用能力提高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水平较低 |
5.1.2 不同学校学生在英语语用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 |
5.1.3 女生英语语用能力高于男生 |
5.1.4 不同学校类型男女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状况不同 |
5.2 反思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测试卷 |
附录 Ⅱ: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邀请类本体研究方面 |
(二)邀请类跨文化对比方面 |
(三)邀请类二语言得和教学方面 |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言语行为理论 |
二、会话含义与礼貌原则 |
三、会话分析理论 |
第二节 邀请类言语行为的含义 |
第三节 语料收集 |
第四节 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话轮模式 |
一、单邻对模式 |
二、多邻对模式 |
三、话轮结构 |
第五节 邀请话语功能的策略类型分析 |
一、起始邀请语 |
二、辅助邀请语 |
三、核心邀请语 |
四、邀请回应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
一、调查方法 |
二、问卷形式、内容及问题来源 |
三、问卷被试介绍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起始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
二、辅助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
三、核心邀请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 |
四、邀请回应语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
(一)关于邀请回应态度的分析 |
(二)关于邀请回应语策略的分析 |
(三)关于对非真诚邀请的回应分析 |
五、影响邀请类言语行为使用的因素分析 |
(一)角色关系与邀请策略统计分析 |
(二)人际关系与邀请回应策略统计分析 |
(三)其他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学建议与分析 |
第一节 对教材的分析及建议 |
一、《发展汉语》口语教材中邀请类言语行为分布情况统计 |
(一)话轮结构方面 |
(二)策略类型方面 |
二、对《发展汉语》口语教材的建议 |
第二节 对教学的建议 |
一、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
二、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关于汉语邀请类言语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常见转写符号的意义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语料收集 |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
4.2 研究过程 |
4.3 数据描述 |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 |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
5.3.3 小结 |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启示 |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语用语言失误与外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 |
3. 研究设计 |
4. 结果与讨论 |
4.1 误解说话人的意图 |
4.2 误用目的语和母语表达法 |
5. 结语 |
(5)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输入假说理论 |
二、Swain输出假设理论 |
三、认知语用学理论 |
四、言语行为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师课堂话语存在的语用问题 |
二、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语用问题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教师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二、学生测试卷的设计与说明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一、教师问卷调查对象 |
二、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对象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调查数据的整理 |
二、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成因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学生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测试数据的整体分析 |
二、学生语用失误的具体表现 |
三、测试得出的结论 |
第三节 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一、教师课堂话语语用问题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影响分析 |
二、教师课堂语用教学意识与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师的语用意识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
二、教师的话语习惯影响学生对交际规则的认知 |
三、教师的话语思维影响学生交际言行的准确表达 |
四、教师话语的“宽度”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优化输入,引导学生树立语用意识 |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语用功能 |
三、文化导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
四、创设适用语境,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
五、融合课内外活动,促进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同步发展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理论阐述 |
1.4.1 跨文化相关理论 |
1.4.2 语用学相关理论 |
1.4.3 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 |
1.5 称赞语相关概念界定 |
1.5.1 称赞语概念界定 |
1.5.2 称赞语常用话题分类 |
1.5.3 称赞语反馈类型分类 |
1.6 文献综述 |
1.6.1 国外相关研究 |
1.6.2 国内相关研究 |
1.7 研究方案 |
1.7.1 变量说明 |
1.7.2 研究样本说明 |
1.7.3 研究方法 |
2 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2.1 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整体情况分析 |
2.2 性别因素影响下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类型分布 |
2.2.1 性别因素影响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整体数据分布 |
2.2.2 基于性别因素的各汉语水平群体下称赞语反馈类型数据分布 |
2.2.3 基于性别因素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使用实例分析 |
2.3 汉语水平因素影响下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类型分布 |
2.3.1 汉语水平因素影响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整体数据分布 |
2.3.2 基于汉语水平因素的各性别群体下的称赞语反馈类型数据分布 |
2.3.3 基于汉语水平因素的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使用实例 |
3 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差异原因分析 |
3.1 不同研究方法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3.2 不同性别群体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3.3 不同汉语水平下结论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
4 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建议 |
4.2.1 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建议 |
4.2.2 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
4.2.3 本研究的优缺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语篇补全测试 |
附录2 半封闭问卷 |
附录3 俄语版半封闭式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调查 |
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 |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失误类型 |
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失误原因 |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
1. 语用能力的重要性 |
2. 语用能力的可教性 |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路径 |
1. 课堂教授语用知识 |
2. 自主学习语用知识 |
3. 选修课程训练语用能力 |
4. 课外活动培养语用能力 |
四、结语 |
(8)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二、文献综述 |
2.1 语用能力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 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对前人研究的总体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测试 |
3.3.2 问卷 |
3.4 研究过程 |
3.4.1 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调查 |
3.4.2 文化教学 |
3.4.3 教学效果检验 |
3.5 数据收集 |
四、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县级高中生的语用能力现状结果对比 |
4.1.2 文化选修课对语用能力提升的结果对比 |
4.1.3 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反馈结果 |
4.2 讨论 |
4.2.1 县级高中生的语用能力现状 |
4.2.2 文化选修课对语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
4.2.3 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
五、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教学启示 |
5.2.1 平衡英语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文化意识 |
5.2.2 运用文化主题的融合和对比,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
5.2.3 统筹课堂活动和课后复习巩固,增强文化教学的影响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西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
2.1.1 文化的定义 |
2.1.2 文化的特征 |
2.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2.2.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
2.2.1.1 集体主义观念 |
2.2.1.2 个人主义观念 |
2.2.2 对权力距离高度接受与低度接受的等级文化 |
2.2.2.1 重视权力距离 |
2.2.2.2 弱化权力距离 |
2.2.3 输入与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 |
2.2.3.1 输入为主的学习文化 |
2.2.3.2 输出为主的学习文化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社会教育模式 |
2.3.2 3P教学模式 |
2.3.3 高-低语境文化假说 |
2.4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的发展 |
2.4.1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 |
2.4.2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
2.5 语言学习风格研究 |
2.5.1 语言学习风格的定义 |
2.5.2 语言学习风格的分类 |
2.5.2.1 Reid的分类 |
2.5.2.2 Oxford的分类 |
2.5.2.3 Felder的分类 |
2.5.2.4 Ehrman的学习风格分类 |
2.5.3 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风格的影响 |
2.5.4 第二语言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冲突 |
2.6 交际风格研究 |
2.6.1 交际风格的定义 |
2.6.2 交际风格的分类 |
2.6.2.1 Norton的交际风格分类 |
2.6.2.2 Burgoon等人的交际风格分类 |
2.6.2.3 Gudykunst的交际风格分类 |
2.6.2.4 Kim等人的交际风格分类 |
2.6.2.5 DeVries等人的交际风格分类 |
2.6.3 文化因素与第二语言交际风格的关系 |
2.7 跨文化语用失误 |
2.7.1 语用失误的定义 |
2.7.2 语用失误分类 |
2.7.3 文化背景与第二语言语用失误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调查对象 |
3.2.1 问卷调查对象 |
3.2.1.1 西方留学生 |
3.2.1.2 汉语教师 |
3.2.1.3 中国学生 |
3.2.2 访谈对象 |
3.2.2.1 西方留学生 |
3.2.2.2 汉语教师 |
3.2.2.3 中国学生 |
3.3 调查工具 |
3.3.1 调查问卷 |
3.3.1.1 语言学习风格调查表 |
3.3.1.2 语言教学风格调查表 |
3.3.1.3 交际风格调查表 |
3.3.1.4 跨文化汉语语用调查表 |
3.3.2 访谈 |
3.4 数据收集 |
3.4.1 西方留学生的数据收集 |
3.4.2 汉语教师的数据收集 |
3.4.3 中国学生的数据收集 |
3.5 数据统计 |
3.5.1 定量数据统计 |
3.5.2 定性数据统计 |
第4章 西方留学生和汉语教师在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上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 |
4.1 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的文化差异冲突 |
4.1.1 西方留学生的学习风格 |
4.1.1.1 动手型 |
4.1.1.2 .外向型 |
4.1.1.3 直觉随意型 |
4.1.1.4 开放型 |
4.1.1.5 整体型 |
4.1.2 汉语教师的教学风格 |
4.1.2.1 视觉型 |
4.1.2.2 内向型 |
4.1.2.3 具体连续型 |
4.1.2.4 封闭型 |
4.1.2.5 分析型 |
4.2 讨论 |
4.2.1 学习文化 |
4.2.1.1 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
4.2.1.2 学习的随意性与教学的逻辑性 |
4.2.1.3 重视整体意义与强调细节分析 |
4.2.2 价值文化 |
4.2.2.1 自我宣扬与自我约束 |
4.2.2.2 以教师为权威与以学生为中心 |
第5章 西方留学生和中国师生在交际风格上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 |
5.1 西方留学生和中国师生在交际风格上的文化差异冲突 |
5.1.1 西方留学生的交际风格 |
5.1.1.1 言语生动性 |
5.1.1.2 言语争辩性 |
5.1.1.3 非口头表达性 |
5.1.1.4 言语放松性 |
5.1.1.5 言语开放性 |
5.1.1.6 情感导向性 |
5.1.2 中国师生的交际风格 |
5.1.2.1 言语间接性 |
5.1.2.2 人际敏感性 |
5.1.2.3 沉默倾向性 |
5.2 讨论 |
5.2.1 个人表达欲的张扬与抑制 |
5.2.2 话语的对抗性与合作性 |
5.2.3 人际距离的远与近 |
5.2.4 个人生存空间的拓展与维持 |
5.2.5 面子意识 |
第6章 西方留学生与中国师生在汉语语用上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 |
6.1 西方留学生与中国师生在汉语语用上的文化差异冲突 |
6.1.1 称赞与回复 |
6.1.2 批评 |
6.1.3 问候与称呼 |
6.1.4 请求/邀请及回复 |
6.1.5 拒绝 |
6.1.6 道歉与回复 |
6.1.7 感谢和回复 |
6.1.8 告别 |
6.1.9 具有文化性的字、词、句 |
6.2 讨论 |
6.2.1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观念 |
6.2.2 .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隐私观念 |
6.2.3 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的观念 |
6.2.4 个人与社会的权重意识 |
6.2.5 “普遍一致”与“灵活特殊”的待人方式 |
6.2.6 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 |
第7章 结论和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启示 |
7.3 本研究对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启示 |
7.3.1 提高西方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7.3.2 根据西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
7.3.3 引导西方留学生适应中国教师的教学风格 |
7.3.4 帮助西方留学生剖析汉语语用文化知识,排除母语干扰 |
7.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Ⅰ:个人情况问卷 |
●针对西方留学生的个人情况问卷 |
●针对汉语教师的情况问卷 |
●针对中国学生的情况问卷 |
附件Ⅱ:《语言学习风格调查表》(留学生使用) |
附件Ⅲ:《语言教学风格调查表》(汉语教师使用) |
附件Ⅳ:《交际风格调查表》 |
●《交际风格调查表》(留学生使用) |
●《交际风格调查表》(中国师生使用) |
附件Ⅴ:《跨文化汉语语用调查问卷》的选题设计与参考来源 |
附件Ⅵ:《跨文化汉语语用调查表》 |
●《跨文化汉语语用调查表》(留学生使用) |
●《跨文化汉语语用调查表》(中国师生使用) |
附录Ⅶ:访谈问题 |
●针对西方留学生的访谈问题 |
●针对汉语教师和中国学生的访谈问题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失误的界定 |
二、语用失误的分类 |
三、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 |
(一) 语言层面的语用失误 |
(二) 文化层面的语用失误 |
(三) 非言语层面的语用失误 |
四、结语 |
四、大学生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D]. 杨婷.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中亚东干族留学生邀请类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 赵晓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语用语言失误与外语教学[J]. 袁媛.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9(03)
- [5]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 刘晓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跨文化背景下来疆中亚留学生称赞语反馈影响因素研究[D]. 韩泽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与分析[J]. 洪俊彬. 黑河学院学报, 2019(02)
- [8]文化选修课程对高中生语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D]. 陈柔伊.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西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冲突现象研究[D]. 雷春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探源[J]. 周养权. 陇东学院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