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组织中的伦理困境及其价值回归(论文文献综述)
周环[1](2020)在《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既包含制度维度,也包含伦理维度。传统公共行政主要强调对制度性客观责任负责,对伦理责任的关注相对较弱。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科学化、技术化、法制化主导的工具理性弊端显现,行政发展范式从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行政责任的伦理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行政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行政责任公共性与行政主体自利性冲突、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冲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等伦理问题,引导我们对行政责任伦理困境进行研究。该论文以行政责任伦理困境为问题域,从行政伦理层面探讨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实质、表现、根源及出路。就内容而言,论文的写作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行政责任”的内涵进行解读。行政责任是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基于职业和角色身份,履行相应义务及承担相应后果的道德与法律要求。行政责任既包括应然性的“尽责”层面,也包括实然性的“问责”层面。从这一概念出发,以责任伦理为基本理论框架,分析行政人员的责任冲突困境,行政组织的责任归因困境,行政责任制度的“问责”困境以及我国行政责任的特殊伦理困境,揭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本质为行政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即行政主体的自利性与行政责任公共性冲突。第二,从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实质及表现追溯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根源,主要分析行政人员自利性带来的行政人员主观道德风险,行政组织的伦理异化问题以及行政责任制度的有限性问题。第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走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可行性路径,首先,重塑行政责任公共性价值。其次,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责任共识。最后,审慎的伦理妥协。在此基础上,从行政人员的个体责任、负责任的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伦理三个层面分析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出路。通过强调行政人员“为他”的责任意识,为行政人员走出自利性困境找到方向,又从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角度阐释行政人员个体责任路径。行政组织层面提出整合组织内、外部控制因素,通过组织制度等保证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行政责任制度伦理层面,主要是确保制度的伦理化设计和制度的伦理化运行。这些路径对于消解行政主体自利性,构建公共性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责任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揭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本质,拓宽行政责任研究视野,克服以往研究中片面强调对制度性客观责任负责的问题,倾力于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行政责任的动态发展性出发,在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的互动关系中把握行政责任伦理困境,尽量避免既有研究中以静态分析的方式孤立的研究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的局限。试图以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从整体上、宏观上阐释行政责任伦理困境,从而为走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提出有益的探索。
宋衍涛,刘宝芬[2](2015)在《公共组织权力变异带来的伦理性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公共组织旨在为全体公民谋取福利,其行动着眼于公共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公共组织权力变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具体体现在权力交易、渎职失责、权钱交易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腐败。从大批官员的行政道德的缺失中我们看到的是公权力的滥用,痛心的是公共组织对公共利益的践踏,基于行政伦理对行政官员的约束作用,笔者在行政伦理的视角下探讨公权变异的原因及对策。
姚吉祥[3](2015)在《转型社会中我国公共组织伦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社会转型引发社会伦理和公共组织伦理的失范和转变,由此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威胁社会的秩序与安全,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急需加强公共组织伦理建设,匡正失范的公共组织伦理,提高公共组织成员自觉履行职责、服务公众的伦理道德水平,使之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以此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白洁[4](2014)在《中国现代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思考》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人类的道德生活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国家的行政活动不再是与道德无涉、价值中立的领域,而是一个时时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的领域。行政管理活动不再仅仅只是个人行为,更多的是组织行为、集体行为,行政组织作为重要的行政主体应当遵循符合社会发展和公众认可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应社会核心价值的要求。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和个人层面的伦理要求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所有行政管理行为中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从组织的角度出发,以有效地处理行政行为中伦理的困境矛盾和道德危机。行政组织伦理是指从组织的视角进行伦理的分析,也是从伦理视角对行政组织进行研究。在本文中,从行政组织的现代性特征开始,揭示在现代性的社会中,行政组织相比传统社会而呈现的不同特点。第二章是论述主旨在于揭示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道德哲学视野下的行政组织,既是一个伦理实体,也应该是一个道德主体。它与自然性伦理实体及个人道德主体不同,是一个“创生性”的伦理实体及实体性的道德主体。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是公共利益至上,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政组织的主要的伦理内涵在于权利、义务与责任。第三章重点分析行政组织的伦理困境,对照我国行政组织的三个案例,分别说明了行政组织出现了无法确定的责任主体、组织对个人道德的制约、行政组织的价值悖论等三个困境。第四章对于行政组织的伦理困境根源进行了探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让我们审视了现代性背景中理性的异化。现代性的背景、行政组织权力与权利的悖论以及价值理念的缺失等三个原因是组织伦理困境的根源。第五章是对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建设的思考。针对困境,主要从理性的重建、伦理制度原则的确定、建构现代行政组织伦理精神等三个方面做出解决困境的伦理回应。本文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视角,对行政组织的伦理困境、根源及建设思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行政组织伦理精神的建构中,提出了共同体精神、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在行政组织伦理研究中的创新和特色。行政伦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行政组织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主体和道德力量,通过对组织这个层面的伦理困境的研究和把握,可以更好地推动现实行政伦理秩序的建设,将会引导行政组织工作走向更加合理、公正、高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雪强[5](2012)在《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行政伦理包括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两个层面。行政组织伦理对整个社会道德有导向功能,对行政人员的行为有着指导、约束和规范作用,也是组织赢得公众信任的道德基石。在我国转型期,由于社会环境因素、行政组织自身的因素、行政人员的影响因素等,导致行政组织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行政组织要通过相应路径来解决这些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的妥善解决有利于行政人员伦理角色的准确定位、塑造行政组织良好形象及构建行政组织和公民间的良好信任关系。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提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行政组织伦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行政组织伦理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文章的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行政组织伦理概述。界定了行政组织伦理的相关概念;阐述了行政组织伦理的内涵、功能和原则。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表现。阐述了转型期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转型期行政组织伦理观念的变化;探讨了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表现。第四部分从社会环境、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三个层面分析了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原因。第五部分根据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主要从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完善行政组织制度伦理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行政组织伦理文化氛围、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尝试提出了解决组织伦理困境的路径。第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了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朱伟干[6](2012)在《行政检举的伦理之维》文中认为行政检举属于行政监督制度中的一项制度安排方式,指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对公共权力部门及行政官员的违法行为,向上级部门或者专门的行政监督部门进行的检举、告发的一种行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行政检举制度的设立为整个社会制度有机体提供了自我净化、自我监督的工具。不过,在伦理学意义上,我们要对行政检举制度的道德性、正义性、检举者面临“二难选择”的道德困境如何抉择以及检举制度中的人权维护的合法性进行伦理话语的重新审视与追问。行政检举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行政检举的主要目标便是规范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我们从理论上尽管已经为行政检举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合法性依据,但是在实际的行政权力的行使和操作过程当中,却存在一定的困境,其中伦理道德的困境应当引起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事,走后门、任人惟亲、违法乱纪等伦理问题也频频出现,有关行政伦理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国内学界对行政检举问题的研究逐步突破了原有框架的束缚,对行政检举的理解逐渐从工具理性导向上升到价值理性导向。“行政检举”相对应的英文词为"whistle-blower",意思为“吹哨者”,意即在发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吹哨予以警告,后来延伸为告发者。行政检举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构内部的行政人员,客体是行政人员的上级或者其所在的官僚组织,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凭借物便是官僚组织或上级违背公共利益的非正义的行为。我国自秦汉以来便有检举制度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封建体制延绵两千多年。从特征上看,行政检举突出体现了“反经济人”的特点。不过,我们仍然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检举是否具有道德性,这是对行政检举伦理进行研究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纯思辨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检举活动、检举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其存在是否具有正当理由或者说合法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检举是具有内在的道德性的,从共性特征来看,行政检举的自然也具备上述的道德合理性。同时,行政检举相对于一般检举而言还具有其特殊的道德合理性。一方面,行政检举的道德合理性来源于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行政检举体现的是公务员的更大的忠诚。正义的根本基础在于个人主义还是社群主义的问题是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绞尽脑汁所思考的问题。包括哈耶克、罗尔斯、诺奇克、阿伦特等学者在内的新旧自由主义一直强调个人自由是正义的根本基础更是正义的根本指向的观点一直以来在正义观的讨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以桑德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也看到了自由主义学派的不足,正视了社群的存在于发展对于正义的重要性,逐渐恢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整体性或者群体正义观。接下来我们要审视的是行政检举制度的正义性。检举制度的正义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检举制度自身的正义性,二是检举制度运行的正义性。二者之间是蕴含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缺一不可。同时,在行政检举的领域当中,自由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伦理话语。是否检举是行政人员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够这种自由也受到来自内部与外部的限制,包括社会的限制、法律的限制、道德的限制以及自由本身的限制。包括自由在内的检举者的一系列天赋人权,应当受到检举制度的有效维护。在检举制度中,正义与自由能否得到彰显在于制度自身的正义性,而能否很好的维护好检举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即基本的人权维护,则是考验检举制度运行的正义性。从严格意义上说,行政检举的法律设置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前所述,检举权的思想渊源来自于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人权传统,但是更多的则是来自于社群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利益。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行政检举权利的合理性依据,则需要从欧洲近代历史上的三大革命运行去探究。事实上,在西方历史上,每隔一定周期,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人民所坚持的主流信仰制度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对此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探究,来找寻检举权利的合理性依据。如何将行政检举的伦理原则在行政检举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确保行政检举的道德合理性,这就是检举伦理的实现问题。对行政检举的有效实现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一般而言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外在的环境,其二就是人自身的因素。通过非正式的内在制度即行为规范与正式的外在制度,对检举者的检举行为产生了外在的约束机制。而人自身的因素便是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行政检举伦理的内部实现离不开行政检举制度的伦理化设计、优良的个体道德人格素质的塑造和正确的检举文化支撑。行政检举伦理的外部实现则主要通过:加强行政检举参与者道德责任的制度化、法规化建设;加强行政道德教育,营造行政检举参与者承担道德责任的浓厚的行政氛围;强化对行政检举参与者的道德赏罚机制;健全对行政检举参与者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秦婷[7](2011)在《行政组织伦理的困境及其规范途径》文中研究表明行政组织伦理是国家通过行政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关键要素,构建适合行政组织的伦理建设体制以维护、保障、实现社会公民利益,已成为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行政组织的功能与目标,行政组织伦理的产生与规范,并表明行政组织伦理的作用在于公正、高效地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行政组织伦理在我国行政管理中运用的现状:即行政组织与组织内成员的冲突、与各级行政组织的冲突、以及与社会公众群体和组织的冲突。针对行政组织伦理的种种失范行为,本文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伦理的建设体制,即由内外部控制措施与伦理指导原则共同组成的伦理建设体制。体制中的外部措施包括: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度的伦理化建设及构建完善行政组织伦理的监督体系。而内部措施主要包括:以“伦理制度化”战略促进行政组织伦理氛围的建构,提高下级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内外部措施仅是从微观层面上对行政组织伦理失范行为进行控制,宏观层面的控制途径指构建行政组织伦理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公共效率原则、公共正义原则及和谐社会原则。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构建出中国特色的行政组织伦理建设体制。
邢斌[8](2009)在《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自治是一场亿万群众参与的草根民主运动,它是农村民主生活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然而,在二十余年的农村基层自治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困局。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与作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及个体难以作出负责任的行为选择,甚至缺乏必要的伦理思考。因此,如何走出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困境,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农村基层自治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历史演进过程的考察可知,农村基层自治四个方面的政治、伦理价值: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基于道德秩序的“自治态”的延续、具有公共领域特质的社会结构的生长点。结合案例分析可以明确,农村基层自治容易走入双重身份纠缠的角色困境、公益与私益冲突的利益困境、行政权与自治权对立的权力困境以及德财难容的道德困境。从宏观视域看,这主要是由传统差序格局未打破、自治制度设计不科学、农民公共精神极淡薄和道德权威虚置化的政治社会环境所造成。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农村基层自治发展的大环境,是走出伦理困境的根本路径。社会层面上,必须打破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新构社会秩序;制度层面上,必须促成乡政与村治的制度资源平衡,保障自治制度供给;伦理层面上,必须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树立新道德权威体系,使自治组织与个人在道德自律中追求公共理性。
李建华,牛磊[9](2009)在《中外行政检举变迁的政治学理路》文中研究说明行政检举的英文翻译为Whistle—blower,最初是表示"吹哨者",意即在发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吹哨予以警告。后来延伸为告发者;因此,检举也称为揭发、告发等。行政检举,顾名思义,是指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对公共权力部门及行政官员的违法行为,向上级部门或者专门的行政监督部门进行的检举、告发的一种行为。行政检举属于行政监督制度中的一项制度安排方式。①检举的具体对象就是官僚的公共权力腐败行为,而对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考察一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政治腐败"的界定:"政治活动家、政治家或官方决策过程
俞珂俊[10](2008)在《罗伯特·B·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发端就存在着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之争。具体表现为以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为代表的两种关于行政机关执行国家事务的职能的不同见地。罗伯特·B·登哈特博士是美国着名的公共行政理论家,他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批判说明了他的理论偏向于宪政主义,是一位对民主治理抱有很高期望的学者。怎样实现他所期望的美国“民主治理”之梦呢?这正是他的公共组织理论想要解决的问题。登哈特博士的公共组织理论来源于现代社会科学的三种知识,即现象学、批判的社会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他将这三种知识与公共行政相结合,探讨了公共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同时登哈特博士的公共组织理论也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内的特有的话语传承,主要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批判。登哈特博士根据对这三方面的知识的总结与扬弃,得出了他的公共组织理论。该理论探讨了面对当今新的世界形势,公共组织应该具备的一些价值观念、行政伦理、民主责任等内容。登哈特博士的公共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是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他对掩盖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观念起到了揭示作用,让我们可以更为清楚的认识公共组织,同时也帮助我们修正了我们作为公民应该站立的位置。虽然登哈特博士的公共组织理论仍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目前所无法及时解决的,我相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公共行政领域内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二、公共组织中的伦理困境及其价值回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组织中的伦理困境及其价值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行政责任及其伦理困境界说 |
2.1 行政责任界定 |
2.1.1 行政责任概念、特点及内容 |
2.1.2 行政责任的伦理基础 |
2.1.3 行政责任的本质规定性 |
2.2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与实质 |
2.2.1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 |
2.2.2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实质 |
第3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表现 |
3.1 行政人员的责任冲突困境 |
3.1.1 行政人员角色冲突 |
3.1.2 行政人员利益冲突 |
3.1.3 行政人员权力冲突 |
3.2 行政组织的责任归因困境 |
3.2.1 责任与服从的两难 |
3.2.2 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困境 |
3.2.3 组织责任遮蔽下个体责任的消解 |
3.3 行政责任制度的“问责”困境 |
3.3.1 “情理”与“法理”冲突 |
3.3.2 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冲突 |
3.3.3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二分 |
3.4 我国行政责任的特殊伦理困境 |
3.4.1 宏观公共行政环境困境 |
3.4.2 微观组织亚文化困境 |
第4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根源 |
4.1 行政人员个体的有限理性 |
4.1.1 自然人角色与主观道德风险 |
4.1.2 职业角色与自由裁量权风险 |
4.1.3 行政领导角色与行政自主权风险 |
4.2 行政组织的伦理异化 |
4.2.1 行政组织“去道德”倾向 |
4.2.2 行政组织结构限制个体伦理选择 |
4.2.3 行政人员对组织权威的盲从 |
4.3 行政责任制度的限度 |
4.3.1 工具理性的制度缺陷 |
4.3.2 行政责任制度的内在有限性 |
4.3.3 规则至上的形式化问题 |
第5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出路 |
5.1 优化行政责任伦理原则 |
5.1.1 重塑公共性价值 |
5.1.2 达成责任共识 |
5.1.3 慎用伦理妥协 |
5.2 行政人员责任伦理路径 |
5.2.1 “为他”的责任思维 |
5.2.2 主体性的责任能力 |
5.2.3 实践性的责任行为 |
5.3 负责任的行政组织路径 |
5.3.1 整合组织内外部控制因素 |
5.3.2 鼓励负责任行为的组织制度 |
5.3.3 保持组织中的伦理自主性 |
5.4 行政责任制度伦理路径 |
5.4.1 制度的伦理化设计 |
5.4.2 制度的伦理化运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公共组织权力变异带来的伦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公共组织权力变异的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公共组织与行政组织 |
2. 公共权力的变异 |
(二) 公权力变异的现状 |
三、公权力变异的原因分析 |
(一) 组织层面 |
1. 传统科层制的组织结构 |
2. 组织监督缺乏公民的有效参与 |
(二) 个人层面 |
1.“经济人”的自利动机 |
2. 公职角色与公民角色的冲突 |
3. 负责对象的两重性 |
四、行政伦理视角下规避公权变异的对策 |
(一) 加强行政伦理教育, 从思想上杜绝权力变异 |
(二) 重视行政伦理立法, 从行动上规避权力变异 |
(三) 关注行政伦理修养, 从内心抵制权力变异 |
(3)转型社会中我国公共组织伦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我国公共组织伦理的现状与问题 |
(一)我国公共组织伦理的现状 |
(二)公共组织的制度和结构对其成员个人的伦理价值判断带来误导和负面影响 |
(三)公共组织的权威与社会大众的正当权益出现违背和冲突 |
(四)组织价值与组织价值观掩盖和压抑个人价值和个人价值观 |
二、我国公共组织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
(一)伦理道德缺位 |
(二)特权思想复燃 |
(三)管理制度缺漏 |
(四)监督机制缺失 |
三、我国公共组织伦理失范的匡正对策 |
(一)加强公共组织伦理文化建设 |
(二)加强公共组织伦理自主性建设 |
(三)重新设计和建构公共组织体系和伦理规范 |
(四)构建完善公共组织伦理的监督体系 |
(4)中国现代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行政组织伦理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的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行政组织及其现代特征 |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
1. 行政组织的概念 |
2. 行政组织的特点 |
3. 行政组织的构成 |
第二节. 现代性与行政组织 |
1. 现代性的产生 |
2. 行政组织的现代性特征 |
第三节. 中国的现代行政组织 |
1. 中国的现代性进程 |
2. 现代社会的中国行政组织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与内涵 |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 |
1. 伦理实体的概念与特点 |
2. 行政组织是创生的伦理实体 |
3. 我国行政组织的伦理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二节. 行政组织伦理的内涵 |
1. 行政组织的权利 |
2. 行政组织的义务 |
3. 行政组织的责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行政组织伦理的困境 |
第一节. 难以确定的道德责任主体 |
1. 个体行为的碎片化 |
2. 道德的碎片化 |
3. 难以分辨的责任主体 |
第二节. 行政组织对个人道德的制约 |
1. 盲从带来的道德判断的失灵 |
2. 对个体道德伦理自主性的控制 |
3. 个体自我的沦陷 |
第三节. 行政组织的价值悖论 |
1. 行政组织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游离 |
2. 行政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相悖 |
3. 行政组织价值与最高价值诉求的差距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根源 |
第一节. 现代性的背景 |
1.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存在着现代性问题 |
2.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批判 |
3. 现代性主要特点是理性及其衍生 |
4. 理性的异化 |
5. 现代性的社会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
第二节. 行政组织权力与权利的悖论 |
1. 行政组织公共权力的来源 |
2. 行政组织公共权力的悖论 |
3. 行政组织的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相背 |
第三节. 价值理念的缺失 |
1. 价值理念应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的体现 |
2. 价值理念应是行政组织的价值追求 |
3. 行政组织价值理念缺失的几种表现倾向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行政组织伦理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行政组织理性的重建 |
1. 价值理性的回归 |
2. 理性的公共性共识 |
第二节. 行政组织伦理制度原则的确定 |
1. 伦理制度的公正原则 |
2. 伦理制度的人本原则 |
3. 伦理制度的合法性原则 |
第三节. 行政组织伦理精神的建构 |
1. 马克思的共同体精神 |
2. 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理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 共同体精神、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行政组织需要伦理关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行政组织伦理的理论研究 |
1.2.2 国内行政组织伦理的理论研究 |
1.3 行政组织伦理的理论基础 |
1.3.1 社会契约论 |
1.3.2 公共行政价值论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2 行政组织伦理解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行政组织 |
2.1.2 行政伦理 |
2.1.3 行政组织伦理 |
2.2 行政组织伦理的内涵、功能和原则 |
2.2.1 行政组织伦理的内涵 |
2.2.2 行政组织伦理的功能 |
2.2.3 行政组织伦理的原则 |
3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表现 |
3.1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分析 |
3.1.1 转型期的概念和特征 |
3.1.2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的变化 |
3.2 行政组织伦理困境表现 |
3.2.1 行政组织伦理与行政人员个体伦理相排斥 |
3.2.2 行政组织间竞争博弈的伦理困境 |
3.2.3 行政组织的信任危机 |
4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环境因素 |
4.1.1 社会文化环境——"官本位"和"民本位"并存 |
4.1.2 伦理制度环境——伦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
4.2 行政组织自身因素 |
4.2.1 行政组织制度的影响 |
4.2.2 行政组织"人伦"文化的影响 |
4.2.3 行政组织中团队合作伦理压力 |
4.3 行政人员的影响因素 |
4.3.1 行政人员的"公共人"和"经济人"角色冲突 |
4.3.2 行政人员主观责任缺失 |
5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解决路径探索 |
5.1 加强我国行政伦理制度建设 |
5.2 完善行政组织制度伦理化建设 |
5.3 营造良好的行政组织伦理文化氛围 |
5.4 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行政检举的伦理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关于行政检举研究的整体轮廓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基本框架 |
第二章 行政检举的内涵与基本问题概述 |
一、行政检举的定义 |
(一) 西方国家对行政检举的基本界定 |
(二) 国内学界对行政检举的定义 |
(三) 本文对行政检举的定义及其主要内涵 |
二、我国行政检举的历史渊源与反思 |
三、行政检举的特征 |
第三章 行政检举的道德合理性 |
一、检举的道德合理 |
(一) 检举是公民对“公意”的表达,是“善治”之体现 |
(二) 检举确证了检举者的理性、良知和尊严 |
(三) 检举是正义之举 |
二、行政检举的道德合理性 |
(一) 行政检举的道德合理性来源于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
(二) 行政检举体现的是公务员的更大的忠诚 |
第四章 行政检举正义性的两个维度 |
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论战的局限 |
(二) 正义的自由与社群之辨无法避开历史维度 |
二、历史法学派视野下的正义溯源 |
(一) 欧洲中世纪民俗法中的正义形象 |
(二) 基督教影响下的世俗法的正义性 |
(三) 正义观的变革与个人权利的形成 |
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正义观之融合 |
(一)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传统的合流 |
(二) 社群主义法律观当是正义的终极渊源 |
第五章 行政检举的伦理审视 |
一、行政检举制度的正义属性 |
(一) 检举制度自身得以存在的正义属性 |
(二) 检举制度运行的正义性 |
(三) 检举制度两个层面的关系辨析 |
二、行政检举中的伦理自由 |
(一) 自由的概念解析 |
(二)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
(三) 自由的内部与外部制约 |
三、行政检举制度中的人权维护 |
(一) 人权维护的合法性依据 |
(二) 检举制度运行中的人权维护 |
第六章 欧洲三大革命中检举权利的合理性追问 |
一、路德改革与德国法背后的个人权利观念 |
(一) 个人权利遭到践踏与路德的宗教改革 |
(二) 法律改革与个人权利观念的出现 |
(三) 德国新教改革中法律与信仰的联系 |
二、清教革命与英国法改革后的个人权利 |
(一) 英国革命中的信仰变化与个人与权利意识的觉醒 |
(二) 清教运动深刻影响英国政治体制的深层原因 |
(三) 英国法律体系中人权传统的变革 |
(四) 英国革命中法律与信仰的联系 |
三、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中高举的权利旗帜 |
(一) 法国大革命与以王权为代表的公权力的限制 |
(二) 法国大革命所体现的社会契约主义的权利理念 |
(三) 启蒙运动对法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的引导 |
(四) 法国的法律体系与传统的嬗变 |
(五) 法国大革命中法律与权利和信仰的联系 |
第七章 行政检举制度伦理的实现 |
一、检举制度伦理化设计(内部实现机制) |
(一) 行政检举制度存在的伦理缺失 |
(二) 检举制度的伦理化设计 |
(三) 行政检举参与人的道德化素造 |
(四) 行政检举文化的有效支撑 |
二、行政检举伦理化的外部实现机制 |
(一) 完善对检举者的利益保障和激励机制 |
(二) 加强行政道德教育,营造公务员承担道德责任的浓厚的行政氛围 |
(三) 实行伦理立法,强化对行政检举参与者道德惩戒 |
(四) 健全对行政检举参与者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行政组织伦理的困境及其规范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行政组织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行政组织伦理研究综述 |
1.2.1 国内行政组织伦理的理论综述 |
1.2.2 国外行政组织伦理的研究综述 |
1.2.3 总结 |
1.3 行政组织伦理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4 行政组织伦理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理论 |
1.4.1 行政组织伦理的相关概念 |
1.4.2 行政组织伦理的主要理论 |
第二章 行政组织的伦理规范 |
2.1 行政组织的功能与目标 |
2.1.1 行政组织的存在缘由 |
2.1.2 行政组织的功能与目标 |
2.2 行政组织的伦理规范 |
2.2.1 行政组织伦理的基本原则 |
2.2.2 行政组织的伦理规范 |
第三章 行政组织的伦理困境及理论分析 |
3.1 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表现 |
3.1.1 行政组织与组织内的公务员个体的冲突 |
3.1.2 行政组织与各级组织之间的伦理冲突 |
3.1.3 行政组织与社会公众群体和组织之间的伦理冲突 |
3.2 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理论分析 |
3.2.1 角色冲突引发的职责伦理冲突 |
3.2.2 公众的社会期待与行政组织责任冲突下的行政组织伦理冲突 |
3.2.3 行政组织利益冲突造成错误的伦理选择 |
3.2.4 以公正原则为标准来衡量行政管理过程与结果的效率与公平 |
第四章 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规范途径探索 |
4.1 外部控制途径 |
4.1.1 法律制度的建设 |
4.1.2 加强制度的伦理化建设 |
4.1.3 构建完善行政组织伦理的监督体系 |
4.2 内部控制途径 |
4.2.1 以"伦理制度化"战略促进行政组织伦理氛围的建构 |
4.2.2 提高下级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 |
4.3 规范途径的指导原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第二章 农村基层自治及其政治伦理审视 |
2.1 农村基层自治的历史过程 |
2.2 农村基层自治的政治意义 |
2.3 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价值 |
第三章 农村基层自治面临的伦理困境 |
3.1 角色困境:自治组织双重身份的纠缠 |
3.2 利益困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 |
3.3 权力困境:行政主导权与自治权对立 |
3.4 道德困境:以德服人与以财服人难容 |
第四章 农村基层自治伦理困境的成因 |
4.1 差序格局没打破 |
4.2 制度设计不科学 |
4.3 公共精神极淡薄 |
4.4 道德权威虚置化 |
第五章 走出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困境 |
5.1 打破传统格局,新构社会秩序 |
5.2 弥补制度缺失,保障制度供给 |
5.3 培育公共理性,倡导公共精神 |
5.4 重塑道德权威,实现道德自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罗伯特·B·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言 |
(一) 罗伯特·B·登哈特简介 |
(二) 论文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三) 研究的现状 |
(四) 主要概念 |
二、公共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 理论背景 |
(二) 现实背景 |
三、理论逻辑框架 |
四、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的学科基础 |
(一) 现象学 |
(二) 批判的社会理论 |
(三) 后现代主义与话语伦理 |
五、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的内容 |
(一) 公共组织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与组织以及与社会互动的理论 |
(二) 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的政治传承 |
(三) 公共组织应该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整合 |
(四) 公共组织要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组织于个体的共同发展 |
(五) 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在公共组织研究中的作用 |
(六) 公共组织要保证公共政策具有回应性和有效性 |
(七) 公共组织要与公民进行开诚布公的谈话 |
六、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的评价 |
(一) 超越了传统公共行政中的理性行政模型的局限性 |
(二) 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 |
(三) 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的不足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公共组织中的伦理困境及其价值回归(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D]. 周环. 辽宁大学, 2020(07)
- [2]公共组织权力变异带来的伦理性思考[J]. 宋衍涛,刘宝芬. 科技风, 2015(15)
- [3]转型社会中我国公共组织伦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姚吉祥. 江淮论坛, 2015(04)
- [4]中国现代行政组织伦理困境的思考[D]. 白洁. 复旦大学, 2014(01)
- [5]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D]. 王雪强. 东华大学, 2012(07)
- [6]行政检举的伦理之维[D]. 朱伟干. 中南大学, 2012(02)
- [7]行政组织伦理的困境及其规范途径[D]. 秦婷. 西北大学, 2011(08)
- [8]农村基层自治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 邢斌. 中南大学, 2009(04)
- [9]中外行政检举变迁的政治学理路[J]. 李建华,牛磊.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 2009(00)
- [10]罗伯特·B·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D]. 俞珂俊. 云南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