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仔猪断奶初期喂母猪日粮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菲[1](2021)在《山东省肥城市猪场福利状态调查研究及福利养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山东省肥城市11个镇(街道)78家生猪养殖场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开展调研。对养猪场户的基本情况,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福利水平进行调研,并设计四组试验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论证。调研结果发现:1.哺乳仔猪方面,所有养殖场均采用自由吸取母乳的方式饲哺喂乳仔猪,32%的受访场户选取在21日龄断奶,断奶后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的仅有5家养殖场;大多数受访场户为哺乳仔猪圈舍内提供稻草和电热板,以及给仔猪使用接生粉,但只有4家养殖场户为仔猪提供贴膝盖贴;38%的养殖场户为哺乳仔猪圈舍内提供玩具。2.生长育肥猪方面,仅有16%受访场户为生猪提供空气净化器,22%受访场户圈舍内设有氨气检测设备;32%的受访场户每天清2次粪便;仅有15%的受访场户地面材料为水泥+漏缝地板,仅有18.9%的受访场户为猪只提供环境富集材料。3.妊娠母猪方面,75%的受访场户妊娠母猪在限位栏上生活,在限位栏上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10 d,且单只猪占地面积集中在1.6 m2左右。4.哺乳母猪方面,哺乳母猪在限位栏上的时间主要集中的在24 d,且单只猪占地面积集中在1.8 m2左右,仅有三家场户猪舍中有木屑、秸秆和稻草等环境富集材料。针对猪场猪的各主要生长阶段,断奶仔猪、生长育肥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设计四组试验,通过数据指标测定、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福利养猪与非福利养猪情况下猪的各项指标进行验证,结果发现:1.对于断奶仔猪,28日龄断奶仔猪个体增重显着,FCR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在饲料、饲养管理、环境和疾病控制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一定日龄范围内越早断奶,越能刺激仔猪对饲料的采食、增加采食量,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日增重,降低腹泻率及死亡率,提高断奶仔猪的福利水平。2.对于生长育肥猪,水泥+漏缝板地面显着提高生长育肥猪的ADG,显着降低FCR,肢蹄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积极社会行为和探索行为明显增多。3.对于妊娠母猪,圈舍饲养的妊娠母猪,仔猪出现死胎数及弱仔数明显降低,仔猪平均初生重明显提高,异常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4.对于哺乳母猪,在日粮中加喂瓜果可明显提高断乳仔猪平均个体重和平均窝重,明显缩短发情时间间隔。综上,我国的养猪水平还很低,与国外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猪只进行轻微的福利养殖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益。福利养猪在我国发展前途很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养猪生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加大切实可行的动物福利推广工作。
特日格勒[2](2020)在《规模化猪场肠道细菌基因组多样性检测及生物安全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规模化猪场三元杂交育肥猪和二元杂交种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不同群体的菌群结构变化、营养及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猪的肠道菌群基因组作为监测猪健康养殖水平的分子标记,将为合理评估猪的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试验一:不同生长阶段猪微生物区系的变化。选用从哺乳仔猪到19周龄育肥猪的新鲜粪便,进行16S rDNA的测序。将1至19周龄育肥猪,按饲喂饲料进行分为6组,有哺乳期仔猪ZZ、断奶仔猪YF1、乳猪YF2、仔猪YF3、育肥猪YF4、育肥猪YF5。结果表明:60个样本OTUs的总数目为32 695个,平均每个样本545个OTUs。60个样本OTUs注释到14个门(Phylum)、23个纲(Class)、32个目(Order)、55个科(Family)、126个属(Genus)。菌群丰度指数Observedspecies和Chao1指数在哺乳仔猪ZZ最低,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在育肥猪YF5中显着高于其余组别(P<0.05)。随着周龄的增长Shannon和Simpson指数也在增长,断奶的仔猪YF1与育成猪微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在断奶仔猪YF1成长至育肥猪YF4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育肥猪粪便微生物区系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等5个门组成。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育肥猪两大优势菌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组别中差异显着(P<0.05)。哺乳仔猪ZZ粪便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别(P<0.05)。随着周龄的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减少,厚壁菌门(Firmicutes)增多。试验二:不同生理周期猪微生物区系的变化。选用妊娠母猪、分娩母猪、断奶母猪、后备母猪的粪便,进行16S rDNA的测序。结果表明:45个样本的OTUs的总数目为32 814个,平均每个样本729个OTUs。45样本OTUs注释到14个门(Phylum)、24 个纲(Class)、33 个目(Order)、56 个科(Family)、120 个属(Genus)。妊娠母猪HY与其余种猪相较微生物多样性较低、菌群结构差异显着(P<0.05),后备母猪HB显着高于其余种猪(P<0.05)。菌群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依次排列,由妊娠母猪-分娩母猪-断奶母猪-后备母猪中趋于增长状态。在种猪粪便微生物区系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两大优势菌门,总占比高达85%,第三优势菌为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三:猪粪便微生物与粪便营养成分的关联。将育肥猪和种猪粪便样本选用ICP-AES内标法和GB/T 6433-2006进行测定营养成分。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与营养成分分为4个模块,年龄较小的猪肠道优势菌与营养成分呈正相关,多数菌属都与粗脂肪、Cu、Zn、Se等物质相互作用。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指标分为6个模块,成年母猪肠道菌群在菌属水平,营养成分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菌属呈现正相关,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菌属呈现负相关。在整个规模化猪场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分为4个模块,菌群结构分为两类,与粗脂肪、Cu、Se显着正相关;与Ca、Co、Mn、Fe显着正相关。试验四: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指标的关联。采集育肥猪和种猪粪便样本时,在舍区内环境控制系统上将环境指标抄录。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指标分为4个模块,年龄较小的猪肠道优势菌与通风量呈负相关,大部分含量较少的菌门与通风量呈现正相关。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指标分为6个模块,成年母猪肠道菌群在菌属水平,和温度相关的菌群与湿度、CO2以及通风量呈现负相关。在整个规模化猪场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分为4个模块,模块菌属和湿度、通风量存在正相关,和温度、CO2呈现负相关。与湿度、通风量存在正相关的菌属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试验五:规模化猪场与散养猪场猪粪便微生物体系的差异。采取散养猪场26个样本与规模化猪场96个样本样本进行比较分析。散养猪场猪粪便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与规模化猪场分析一致。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含量有差异。散养猪场育肥猪还检测出少许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0.09%,这与散养猪场育肥猪DYF2组腹泻有关。散养猪场育肥猪与规模化猪场育肥猪相比较,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增多,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菌群含量相对减少。散养猪场种猪与规模化猪场种猪相比较,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增多,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菌群相对含量减少。散养猪场与规模化猪场菌群结构并无显着性差异,规模化猪场微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黄维江[3](2020)在《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苏太猪、巴克夏猪、柯乐猪为试验素材,针对纯种柯乐猪繁殖性能差和瘦肉率低的缺点,采用不同品种纯系亲本进行杂交,力求使F1代猪表现出双亲的优良性状,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的杂交后代,探索科学可行的柯乐猪杂交利用方案,为后期柯乐猪杂交配套系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柯)杂交组在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断奶头数、育成率方面高于(巴×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其中,断奶仔猪数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杂交组在初生个体重、20日龄个体重、断奶个体重方面高于(苏×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28日龄断奶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1),(苏×柯)组F1代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增重柯乐猪纯繁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总增重柯乐猪纯繁组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巴×柯)组F1代在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保育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保育期结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平均个体增重方面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总增重、保育期总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都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柯乐猪纯繁组在保育期间的患病数、死亡数、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治愈率最低。(苏×柯)组F1代在中猪育肥期的日增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柯乐猪纯繁组中猪、大猪在整个育肥期料重比均大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但差异不显着(P>0.05);柯乐猪纯繁组在患病数、患病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杂交组抗病能力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无死亡记录。3.(巴×柯)组F1代活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胴体重极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1),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苏×柯)组F1代屠宰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瘦肉率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巴×柯)组F1代骨率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皮厚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膘重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比例(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苏×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比例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头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失水率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熟肉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其他肉质性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4.选择10头繁殖性能优异的(苏×柯)二元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在2-6月龄期间,体现出了优良的生长性状,可作为二元母猪推广。5.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优越性及推广效益分析,(苏×柯)组每一窝比柯乐猪纯繁组多产1.25头,苏太公猪配种了153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95500.00元;(巴×柯)组F1代胴体瘦肉率比柯柯纯繁组高出平均值(11.33℅),巴克夏公猪配种了240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194400.00元。
田和平[4](2019)在《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现代化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甚至滥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使得益生菌发酵饲料、微生物制剂等绿色健康养殖方式的运用应运而生。益生菌发酵饲料是在饲料发酵的过程中接种益生菌,利用益生菌的繁殖代谢降解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产生微量高活性物质,从而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和机体免疫力,能够有效替代抗生素,实现绿色健康养殖。为了探究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48头健康状况良好、生产性能接近、体况相近的母猪。将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为24头,分为饲喂基础日粮组(对照组)和饲喂益生菌发酵饲料组(试验组),其他条件相同。从母猪妊娠开始时进行试验,饲喂至母猪哺乳期结束。通过测定益生菌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母猪不同妊娠时期的平均日采食量和背膘厚、母猪的生产性能、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等,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饲料经益生菌在30℃35℃的温度下发酵2448 h后,其粗蛋白相对含量可以达到14.86%,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其粗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下降,分别为3.01%和1.87%(P<0.05);饲料菌种组成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含量达到75.00%,丁酸梭菌达到21.7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母猪的采食量更高,尤其是在母猪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P<0.05)。2.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的背膘厚、红细胞数量(RBC)、血小板数量(PLT)、白细胞数量(WBC)、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无显着影响,但可提高妊娠初期、中期母猪的孕酮浓度(P<0.05)。尤其在饲喂发酵饲料第60 d和90 d时,试验组母猪血液孕酮浓度分别为3.43 ng/mL和4.78 ng/mL,显着高于对照组母猪(P<0.05)。另外,试验组妊娠母猪的孕酮峰值较对照组母猪更早。3.试验组母猪常乳中乳蛋白含量为7.53 g/100mL,相比于对照组(5.78 g/100mL)提升了30.28%(P<0.05)。并且,试验组母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2.88g/L)相比对照组(2.60 g/L)提高了10.77%(P<0.05),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0.93 g/L)相比对照组(0.74 g/L)增加了25.68%(P<0.05)。表明益生菌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猪常乳中蛋白含量,还可提高初乳中IgG和IgM的含量(P<0.05)。4.试验组母猪断奶窝重(77.75 kg)显着高于对照组(62.30 kg)(P<0.05)。与对照相比,试验组母猪的窝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分别提高了11.13%、16.12%和11.59%,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因此,益生菌发酵饲料能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母猪采食量,改善母猪初乳营养结构,提高仔猪免疫力,增加母猪窝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着提高断奶窝重,有效改善了母猪的生产性能,对生猪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陈宪禹[5](2018)在《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防制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畜牧业发展也到达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中,生猪养殖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仔猪的健康对养殖水平高低影响巨大,但是初生仔猪却极易患大肠杆菌性腹泻。仔猪发生大肠杆菌性腹泻后严重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同时也会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探讨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选用了40头经产母猪,随机分成四组,其中三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和1.5%的微生态制剂,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通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三个试验组母猪所产初生仔猪在哺乳期间黄白痢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母猪所产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生率为13.9%,而试验组母猪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升高所产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1%、3.1%和0.9%,因此母猪食用微生态制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的降低了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生率,死亡率降低趋势与发病率相同。并且,母猪食用饲料中添加1.5%的微生态制剂,其仔猪断奶时平均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母猪所产仔猪(P<0.05),平均断奶体重高出0.77±0.11kg。通过本实验表明了母猪饲料中添加1.5%微生态制剂效果最佳。为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治效果,使用了100头27日龄仔猪,随机分成五组,其中I~Ⅲ仔猪饲料中分别添加0.5%、1%、1.5%的微生态制剂,Ⅳ组饲料中加入一定剂量(0.002%)的乳酸环丙沙星,Ⅴ组为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菌药物。结果表明,Ⅳ组仔猪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0%和5.0%Ⅴ组仔猪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5.0%和15.0%,而Ⅰ、Ⅱ、Ⅲ组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分别降至15.0%、0%和0%,均未发生死亡,此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了微生态制剂后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率和死亡率。同时,断奶仔猪使用了微生态制剂后不同程度的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三个试验组分别提高了5.4%、10.8%和16.2%。通过本试验得出了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1.5%微生态制剂效果最佳。
王腾飞[6](2018)在《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二元初产母猪(长*大)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繁殖性能、初乳成分、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激素水平、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同一时期发情配种的后备母猪8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日粮处理,分别为:对照组(5%苜蓿草粉组)、5%青贮苜蓿组、10%青贮苜蓿组和15%青贮苜蓿组。每个日粮处理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4头初次配种的后备母猪。所有试验母猪在哺乳期均以湿拌料的方式饲喂场内原有的哺乳母猪日粮。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0%和15%青贮苜蓿组在妊娠期背膘增加量上显着提高(P<0.05),15%青贮苜蓿组在哺乳期背膘损失量上显着提高(P<0.05);(2)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各试验组在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弱仔数、健仔数、健仔率、初生窝重和初生仔猪均重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3)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断奶窝重,以15%青贮苜蓿组断奶窝重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多增12.82%,但差异不显着(P>0.05);(4)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催乳素和IGF-1等激素的含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5)妊娠期饲喂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血清中Ig G、Ig A和Ig M含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6)妊娠期饲喂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哺乳后期血清中T-SOD、T-AOC、GSH-Px和MDA含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7)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血清中IGF-1、Ig A、Ig G和Ig M含量,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8)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提高了仔猪血清中T-SOD含量,降低了MDA含量,10%青贮苜蓿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提高了仔猪血清中T-AOC含量,5%青贮苜蓿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本研究发现:(1)10%和15%青贮苜蓿组试验母猪的断奶背膘与配种背膘基本保持一致;(2)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后对母猪初乳成分有较大影响,其中15%青贮苜蓿组的乳脂含量极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1),10%青贮苜蓿组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显着高于15%青贮苜蓿组(P<0.05);(3)初产母猪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改善了仔猪初生和断奶均匀度,其中以10%和15%添加水平效果较好;(4)妊娠期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提高了初产母猪哺乳后期血清中的雌二醇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降低了催乳素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Ig A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日粮中添加青贮苜蓿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T-AOC含量,15%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能够提高初产母猪妊娠前期血清中的GSH-Px含量,10%青贮苜蓿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为保持初产母猪良好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维持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良好的血清激素、免疫、抗氧化性能,初产母猪妊娠日粮中以添加10%青贮苜蓿为宜。
周水岳[7](2018)在《低聚糖对幼龄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分别以SD大鼠和断奶仔猪为动物模型,研究配方奶粉和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功能性低聚糖在食品和饲料中的科学利用提供试验依据。1、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15日龄(断奶前1周)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幼龄SD大鼠,对照组SD大鼠饲喂普通配方奶粉;试验组SD大鼠饲喂添加低聚糖(低聚果糖1.85%,低聚半乳糖0.28%)的配方奶粉,试验期28d。结果表明:1)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的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均无显着影响(P>0.05)。2)添加低聚糖能显着降低SD大鼠血清中TP和BUN含量(P<0.05),提高血清HDL-C含量(P<0.05),有降低血清CK活性的趋势(P=0.087)。3)添加低聚糖对粗蛋白、粗脂肪和钙表观消化率有所提高,但无显着影响(P>0.05);能显着提高SD大鼠小肠后段蔗糖酶活性及小肠前段和后段乳糖酶活性(P<0.05),对小肠前段和后段中Lactase基因和Mga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可以降低血清中TG和BUN含量,提高血清中HDL-C和部分氨基酸含量,对养分消化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SD大鼠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21日龄健康二元杂(长白×大白)断奶仔猪60头,随机分为A、B、C三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和C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0.20%和0.25%低聚糖(35%低聚木糖和低聚异麦芽糖)的基础日粮,试验期28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20%低聚糖对血清TG含量,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空肠和回肠黏膜中蔗糖酶活性均有显着提高(P<0.05);对钙和磷表观消化率,十二指肠黏膜中乳糖酶活性有极显着提高(P<0.01);料重比和腹泻率均显着降低(P<0.05),极显着降低血清ALT活性(P<0.01);对空肠(P=0.076)和回肠(P=0.062)黏膜中乳糖酶活性有显着提高趋势;添加0.25%低聚糖可以显着提高肝脏指数、血糖含量和磷表观消化率(P<0.05),降低血清TP含量(P<0.05);极显着提高钙表观消化率(P<0.01)。2)与0.25%低聚糖组相比,添加0.20%低聚糖对仔猪的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有显着提高脾脏指数(P=0.099)和肾脏指数(P=0.071)的趋势,对血清TG和TP含量,干物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空肠黏膜中蔗糖酶活性,回肠黏膜中乳糖酶活性有显着提高(P<0.05),对钙表观消化率,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中乳糖酶活性有极显着提高(P<0.01),对血糖含量有显着降低(P<0.05),对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有显着提高趋势(P=0.051)。3)添加0.20%低聚糖可以在纲和种水平上显着提高仔猪回肠内容物中微生物类群数(P<0.05),在门水平上有提高趋势(P=0.053),有降低回肠菌群的多糖合成与代谢功能的趋势(P=0.064);有增加仔猪盲肠中Firmicutes(P=0.066)、Actinobacteria(P=0.058)、Megasphaera(P=0.050)相对丰度的趋势,降低Proteobacteria(P=0.073)、Campylobacter(P=0.054)相对丰度的趋势,对Spirochaetes、Treponema、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显着提高盲肠菌群的酶系代谢、部分氨基酸代谢、萜类和聚酮物质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外源性物质生物降解和代谢功能(P<0.05),有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的趋势(P=0.085)。饲料中添加低聚糖可以提高断奶仔猪养分消化利用率、降低腹泻率,提高肠道完整性和二糖酶活性,以添加量为0.20%的效果更佳;添加0.20%的低聚糖可以提高仔猪盲肠中Lactobacillus、Megasphaera等有益菌群,并抑制Treponema、Campylobacter等有害菌群,进而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综上所述,配方奶粉和饲料中添加低聚糖可以改善动物健康状况,加快蛋白质代谢,促进养分消化利用率。
张晓图[8](2018)在《日粮中不同比例亚油酸/亚麻酸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选用二元杂交(长×大)妊娠母猪,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亚油酸(LA)和亚麻酸(LNA),研究适宜比例LA/LNA对母猪繁殖性能、泌乳性能、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初乳乳成分等常规指标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对母猪和仔猪血浆以及乳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胎次、体况、体重相近的二元杂交(长×大)妊娠母猪24头,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大豆油、亚麻籽油为脂肪源调整LA/LNA比率为3.0、5.0、7.0和8.0配制4组等氮等能的配合饲料。试验从母猪妊娠第91d开始到仔猪28d断奶。主要结果如下:(1)母猪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结果显示:1)妊娠后期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泌乳期第14周的ADFI、泌乳全期ADFI、母猪泌乳期失重、总泌乳量、料乳比、背膘损失以及断奶后发情间隔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总泌乳量有增加趋势(P=0.091),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LA/LNA7.0组达到最大值(P<0.10)。2)各组母猪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健仔数、宫内生长迟缓仔猪发生率、初生窝重、初生均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仔猪寄养后初生窝重、初生均重、断奶窝重、断奶均重、断奶窝增重、平均日增重(ADG)以及28日龄仔猪成活率在各处理间也无显着差异(P>0.05),但会发现,添加不同比例的LA/LNA有增加仔猪断奶窝重、ADG的趋势,且LA/LNA 7.0组影响最大(P<0.10)。(2)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初乳乳成分指标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适宜比例LA/LNA能显着降低母猪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P<0.05),极显着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P<0.01)。但对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仔猪血清中GPT、TP、ALB、GLO、GLU、TC、TG、HDL和LDL的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ALB随着LA/LNA比值有增高趋势,且LN/LNA 7.0组有最大值(P<0.10);HDL随着LA/LNA比值有降低趋势,且LN/LNA 7.0组有最小值(P<0.10)。2)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LA/LNA对初乳、母猪和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比例LA/LNA有提高母猪和仔猪血清中IgG的趋势,且在LA/LNA比值为7.0时有最大值(P<0.10),同时母猪血清中IgM随着LA/LNA比值变化也有升高趋势(P<0.10)。3)对母猪血清而言,适宜比例LA/LNA能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P<0.05),而对丙二醛(MDA)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对乳汁而言,不同比例LA/LNA对初乳和常乳中MDA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LA/LNA 7.0组能显着提高初乳中SOD含量(P<0.05),与LA/LNA 3.0组相比,LA/LNA 7.0组能显着提高初乳中T-AOC的含量(P<0.05),对GSH-Px的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有一定的改善趋势(P<0.10)。LA/LNA 7.0组能显着提高常乳中GSH-Px和T-AOC的含量(P<0.05),而不同比例的LA/LNA对常乳中SOD的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仔猪血清而言,适宜比例LA/LNA能显着提高仔猪血清中GSH-Px的含量(P<0.05),对MDA、SOD和T-AOC的含量则无显着影响(P>0.05),但有降低MDA和提高SOD含量的趋势(P<0.10)。4)适宜比例LA/LNA能显着提高初乳中乳蛋白质的含量,且LA/LNA 7.0组效果最好(P<0.05)。而不同比例的LA/LNA对初乳中乳脂肪、乳糖、总固形物均无显着影响(P>0.05)。(3)母猪血浆、初乳、常乳和仔猪血浆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适宜比例LA/LNA能极显着的提高母猪血浆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以及n-6/n-3PUFA的比值,尤其是C16:0、C18:0、C18:1n-9、C20:1n-9和C18:2n-6的含量,且在LA/LNA 7.0组有最大值(P<0.01),但对n-3PUFA的含量则无显着影响(P>0.05)。2)适宜比例的LA/LNA能极显着的提高初乳中SFA、MUFA、n-6PUFA的含量以及n-6/n-3PUFA的比值(P<0.01);降低初乳中包括C18:3n-3、C20:5n-3、C22:6n-3和C18:3n-6在内的n-3PUFA的含量,且LA/LNA 7.0组效果最明显(P<0.01)。3)适宜比例的LA/LNA能极显着的提高常乳中MUFA、n-6PUFA的含量以及n-6/n-3PUFA的比值,降低SFA、n-3 PUFA的含量,且当LA/LNA达到7.0时影响效果最大(P<0.01)。4)适宜比例的LA/LNA能极显着的提高仔猪血浆MUFA、n-6PUFA的含量及n-6/n-3PUFA的比值,尤其是C18:0、C16:1n-7、C18:1n-9和C18:2n-6的含量,降低SFA的含量,且当LA/LNA达到7.0时影响效果最大(P<0.01),而对n-3PUFA的含量则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当饲粮中添加LA/LNA比值为7.0时可改善哺乳母猪和仔猪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和乳品质,极显着的影响母猪、乳汁和仔猪血浆脂肪酸组成。
邢帅[9](2018)在《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感染大肠杆菌后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以及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减轻大肠杆菌引起的应激反应以及在饲粮当中添加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试验一,试验选取(21±2)日龄健康“东北民猪×巴克夏”断奶仔猪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有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丁酸梭菌组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了0.05%的丁酸梭菌的饲粮。试验为期14d,第14d时断料不断水,并采血进行检测。结果:丁酸梭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提高,差异显着(P<0.05);血小板数目增加,差异显着(P<0.05);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肌酐、尿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试验二,结合上一章试验进行到14d时进行断料不断水处理,将基础饲粮组和丁酸梭菌组各分为两组,并将各自其中一组进行攻毒大肠杆菌,即把断奶仔猪20头,分为4组,每组5头仔猪,标记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为基础饲粮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为丁酸梭菌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攻毒大肠杆菌。24 h后进行采血,分离血清进行检测。随后屠宰仔猪采取肝脏,保存待测。结果:应激指标,乳酸脱氢酶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肌酸激酶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显着(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降低,差异显着(P<0.05);血清抗氧化能力,试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丙二醛下降,差异显着(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下降极其显着(P<0.01)。试验Ⅰ组与对照组、试验Ⅲ组相比过氧化氢酶上升,差异显着(P<0.05);肝脏抗氧化能力,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丙二醛(肝)下降,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肝)升高,差异极其显着(P<0.01)。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肝)下降,差异显着(P<0.05);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锌铜超氧化物歧化酶试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P<0.05)。锌铜超氧化物歧化酶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升高差异显着(P<0.05);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基因表达,ERK1试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NF-κB试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降低差异显着(P<0.05)。综上可知,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其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引起的应激在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氧化应激血清抗氧化酶、肝脏抗氧化酶、肝脏(GPX1、GPX4、CuZnSOD)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分子(ERK1和NF-κB)表达上对仔猪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说明丁酸梭菌对仔猪生长性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仔猪攻毒大肠杆菌后产生的应激反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徐志彬,徐向晖[10](2011)在《鸡恶癖发生的原因》文中指出鸡恶癖也称啄癖、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代谢障碍所致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品种的鸡均能发生本病,尤以雏鸡、中鸡发生较多,特别是密集饲养和笼养鸡群发病率更高。鸡恶癖一旦出现,很快会蔓延整个鸡群,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达50%。即使激发因素被消
二、仔猪断奶初期喂母猪日粮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断奶初期喂母猪日粮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肥城市猪场福利状态调查研究及福利养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动物福利事业发展现状 |
1.5 肥城市区域概况及肥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1.6 动物福利的概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问卷调查方法 |
2.2 不同断奶日龄对断奶仔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2.3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2.4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2.5 不同饲喂方式对哺乳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长阶段生猪福利水平的调研结果 |
3.1.1 养猪场户的基本情况 |
3.1.2 养猪场户的哺乳仔猪福利水平 |
3.1.3 养猪场户的生长育肥猪福利水平 |
3.1.4 养猪场户的妊娠母猪福利水平 |
3.1.5 养猪场户的哺乳母猪福利水平 |
3.2 不同断奶日龄对断奶仔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3.2.1 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腹泻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
3.3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3.3.1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肢蹄损伤的影响 |
3.3.3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行为学的影响 |
3.4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3.4.1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3.4.2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行为学的影响 |
3.5 不同饲喂方式对哺乳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3.5.1 不同饲喂方式对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
3.5.2 不同饲喂方式对母猪断乳后第一次发情时间间隔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生长阶段生猪福利水平的建议 |
4.1.1 养猪场户哺乳仔猪存在的福利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2 养猪场户生长育肥猪存在的福利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3 养猪场户的妊娠母猪存在的福利问题及改进措施 |
4.1.4 养猪场户的哺乳母猪存在的福利问题及改进措施 |
4.2 不同断奶日龄对断奶仔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4.2.1 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腹泻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
4.3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4.3.1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肢蹄损伤的影响 |
4.3.3 不同地面材料对生长育肥猪行为学的影响 |
4.4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4.4.1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2 不同饲养模式对妊娠母猪行为学的影响 |
4.5 不同饲喂方式对哺乳母猪福利水平的影响 |
4.5.1 不同饲喂方式对仔猪断奶重的影响 |
4.5.2 不同饲喂方式对母猪断乳后第一次发情时间间隔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东省肥城市猪场福利状态调查表 |
附录B 78家生猪养殖场户基本信息表 |
致谢 |
(2)规模化猪场肠道细菌基因组多样性检测及生物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规模化猪场及生物安全体系 |
1.2 猪胃肠道结构及消化特点 |
1.3 猪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1.3.1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
1.3.2 猪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
1.3.3 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
1.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5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一不同生长阶段猪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猪粪便的采集 |
2.2.2 引物设计 |
2.2.3 总DNA的提取 |
2.2.4 PCR扩增、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2.2.5 测序数据分析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OTUs聚类分析 |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2.3.3 粪便细菌群落分析 |
2.3.4 不同生长阶段猪微生物菌群组成和菌群结构 |
2.3.5 不同生长阶段猪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 |
2.4 讨论 |
2.4.1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 |
2.4.2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5 小结 |
3 不同生理周期猪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猪粪便的采集 |
3.2.2 引物设计 |
3.2.3 总DNA的提取 |
3.2.4 PCR扩增、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3.2.5 测序数据分析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OTUs聚类分析 |
3.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3.3.3 粪便细菌群落分析 |
3.3.4 不同生理期猪微生物菌群组成和菌群结构 |
3.3.5 不同生理期猪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 |
3.4 讨论 |
3.4.1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 |
3.4.2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5 小结 |
4 猪粪便微生物与粪便营养成分的关联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猪粪便的采集 |
4.2.2 样品的处理与测定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及营养成分的关联 |
4.3.2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及营养成分的关联 |
4.3.3 规模化猪场猪粪便微生物及营养成分的关联 |
4.4 讨论 |
4.4.1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与营养成分的分析 |
4.4.2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与营养成分的分析 |
4.4.3 规模化猪场猪粪便微生物与营养成分的分析 |
4.5 小结 |
5 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联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环境指标的采集 |
5.2.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及环境指标的关联 |
5.3.2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及环境指标的关联 |
5.3.3 规模化猪场猪粪便微生物及环境指标的关联 |
5.4 讨论 |
5.4.1 不同生长阶段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分析 |
5.4.2 不同生理期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分析 |
5.4.3 规模化猪场猪粪便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分析 |
5.5 小结 |
6 规模化猪场与散养猪场猪粪便微生物体系的差异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猪粪便的采集 |
6.2.2 引物设计 |
6.2.3 总DNA的提取 |
6.2.4 PCR扩增、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6.2.5 测序数据分析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散养猪场粪便微生物分析 |
6.3.2 规模化猪场与散养猪场育肥猪粪便微生物体系差异 |
6.3.3 规模化猪场与散养猪场种猪粪便微生物体系差异 |
6.4 讨论 |
6.4.1 散养猪场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6.4.2 不同饲养环境育肥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6.4.3 不同饲养环境种猪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方猪品种资源 |
1.1 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 |
1.2 贵州地方猪品种资源 |
2.柯乐猪简况 |
2.1 产区自然地理条件 |
2.2 品种形成及分布 |
2.3 体形外貌 |
2.4 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 |
2.5 品种开发与保护 |
3 巴克夏猪简介 |
4 苏太猪简介 |
5 杂交技术概述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验地点及时间 |
1.3 试验方案 |
1.4 日粮配方 |
1.5 数据分析 |
2 测定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窝活产仔数的影响 |
3.2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的影响 |
3.3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后代与柯乐猪20日龄个体重和20日龄窝重的对比分析 |
3.4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
3.5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头数和育成率的影响 |
3.6 其他因素 |
4 小结 |
第三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生长性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采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断奶10日龄增重结果分析 |
2.2 断奶40日龄增重结果及分析 |
2.3 保育期患病死亡情况结果与分析 |
2.4 中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5 大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2.6 F1代育肥结果与分析 |
2.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保育期生长性状 |
3.2 保育期的料重比 |
3.3 保育期的患病死亡情况 |
3.4 中猪育肥性能 |
3.5 大猪育肥性能 |
3.6 F1代育肥性能 |
3.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数情况 |
4 小结 |
第四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器材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1代胴体品质结果与分析 |
2.2 F1代肉质性能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杂交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F1杂交对肉质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苏太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母猪生长发育测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日粮配方 |
1.4 数据收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
1 柯乐猪自身的发展 |
2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效果分析 |
2.1 繁殖性能 |
2.2 瘦肉率 |
2.3 后腿瘦肉率及其占胴体比例 |
3 苏太、巴克夏种公猪配种情况 |
4 推广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 |
4.2 社会效益 |
4.3 生态效益 |
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Ⅲ 部分英文缩略词 |
附录Ⅳ 图版 |
(4)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益生菌概述 |
1.1.1 益生菌菌株的选择标准和要求 |
1.1.2 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 益生菌发酵饲料概述 |
1.2.1 益生菌发酵饲料菌种 |
1.2.2 益生菌发酵饲料的类型 |
1.3 益生菌发酵饲料的优点 |
1.3.1 扩充饲料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
1.3.2 阻抑病菌生长,维护胃肠健康 |
1.3.3 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采食量 |
1.3.4 营养丰富,提高动物生长性能 |
1.3.5 增强免疫效力,提高抗病能力 |
1.3.6 减少臭气排放,避免环境污染 |
1.4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 |
1.4.1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禽生产上的应用 |
1.4.2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牛生产上的应用 |
1.4.3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羊生产上的应用 |
1.4.4 益生菌发酵饲料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1.5 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
1.5.1 母猪配种年龄及产仔胎次 |
1.5.2 日粮营养水平 |
1.5.3 品种和配种季节 |
1.5.4 其他因素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益生菌发酵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1.3 益生菌发酵饲料制备 |
2.1.4 饲料营养成分测定 |
2.1.5 饲料菌种及含量测定 |
2.1.6 母猪采食量测定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益生菌发酵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2 益生菌发酵对饲料菌种的影响 |
2.2.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采食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益生菌发酵对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2 益生菌发酵对饲料菌种的影响 |
2.3.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采食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孕酮含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仪器 |
3.1.3 母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
3.1.4 母猪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3.1.5 母猪血液孕酮含量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孕酮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孕酮含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4.1.3 母猪背膘厚度测定 |
4.1.4 猪常乳成分测定 |
4.1.5 猪初乳免疫球蛋白测定 |
4.1.6 母猪生产性能测定 |
4.1.7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常乳成分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猪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4.3.2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常乳成分的影响 |
4.3.3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猪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4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防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 |
1.3 抗生素对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作用 |
1.4 防控措施 |
1.5 发酵饲料 |
1.6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微生态制剂预防哺乳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饲养管理 |
2.1.4 评价指标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母猪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 |
2.2.2 母猪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断奶时体重的影响 |
2.2.3 母猪日粮中微生态制剂的最佳添加量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制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微生态制剂对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 |
3.2.2 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在保育期间增重和饲料报酬的影响 |
3.2.3 免疫功能检测 |
3.2.4 仔猪饲料中微生态制剂的最佳添加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苜蓿的营养价值与研究现状 |
1.1.1 蛋白质的营养与功能 |
1.1.2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功能 |
1.1.3 维生素的营养与功能 |
1.1.4 苜蓿提取物的营养与功能 |
1.1.4.1 苜蓿叶蛋白的营养与功能 |
1.1.4.2 苜蓿多糖的营养与功能 |
1.1.4.3 苜蓿皂苷的营养与功能 |
1.1.4.4 苜蓿黄酮的营养与功能 |
1.1.4.5 膳食纤维的营养与功能 |
1.2 青贮苜蓿的研究与应用 |
1.2.1 青贮添加剂 |
1.2.1.1 发酵促进剂 |
1.2.1.2 发酵抑制剂 |
1.2.1.3 营养性添加剂 |
1.2.2 青贮苜蓿制作工艺 |
1.2.2.1 半干青贮 |
1.2.2.2 拉伸膜裹包青贮 |
1.2.2.3 混合青贮 |
1.2.3 青贮苜蓿品质的影响因素 |
1.2.4 青贮苜蓿与苜蓿草粉的营养价值比较 |
1.3 日粮纤维在初产母猪上的应用机理 |
1.3.1 母猪的营养与繁殖 |
1.3.2 母猪利用日粮纤维的营养学机理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饲养管理 |
3.4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3.5 样本采集与制备 |
3.5.1 青贮苜蓿与饲料样品的采集 |
3.5.2 血样的采集与制备 |
3.5.3 初乳样品的采集 |
3.6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6.1 常规营养成分 |
3.6.2 pH值 |
3.6.3 菌落数 |
3.6.4 氨态氮 |
3.6.5 挥发性脂肪酸 |
3.6.6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3.6.7 背膘厚度 |
3.6.8 血清激素水平 |
3.6.9 血清免疫指标 |
3.6.10 血清抗氧化指标 |
3.6.11 初乳成分 |
3.6.12 日采食量 |
3.6.13 母猪繁殖性能 |
3.6.14 仔猪生长性能 |
3.7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4.2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4.4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哺乳期日采食量和仔猪窝重的影响 |
4.5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初生和断奶均匀度的影响 |
4.6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均重和日增重的影响 |
4.7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4.8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9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10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血清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4.1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背膘厚度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
5.2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初乳成分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5.4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5.5 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及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低聚糖对幼龄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幼龄动物生理特点 |
2.2 功能性低聚糖的主要生理作用 |
2.3 功能性低聚糖的应用现状 |
3 本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3.1 目的意义 |
3.2 技术路线 |
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小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4 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糖对SD大鼠小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2 试验日粮 |
2.3 饲养环境 |
2.4 样品采集 |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5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3.6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酶活的影响 |
3.7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4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
4.5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酶活的影响 |
4.6 日粮中添加低聚糖对仔猪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五章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 创新点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日粮中不同比例亚油酸/亚麻酸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亚油酸的研究现状 |
1.1 亚油酸的结构及来源 |
1.2 亚油酸的生物学功能 |
1.3 亚油酸的应用 |
2 亚麻酸的研究现状 |
2.1 亚麻酸的结构及来源 |
2.2 亚麻酸的生物学功能 |
2.3 亚麻酸的应用 |
3 不同比例LA/LNA的研究现状 |
3.1 不同比例LA/LNA对鱼类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LA/LNA对甲壳类动物的影响 |
4 母猪的繁殖性能 |
4.1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
4.2 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 影响泌乳期采食量的主要因素 |
4.4 泌乳期仔猪性能 |
5 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母猪营养中的应用 |
5.1 亚油酸和亚麻酸对母猪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5.2 亚油酸和亚麻酸对母猪和仔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以及母猪乳成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初乳乳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初乳乳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和仔猪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
1.3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乳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 不同比例的LA/LNA对仔猪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2 不同比例的LA/LNA对母猪乳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不同比例的LA/LNA对仔猪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9)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抗生素在畜牧生产中面临的挑战 |
1.1.1 药物残留 |
1.1.2 耐药性 |
1.2 抗生素在畜牧生产中的出路选择 |
1.2.1 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
1.2.2 加紧研发抗生素替代品 |
1.3 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
1.3.1 酸化剂 |
1.3.2 抗菌肽 |
1.3.3 植物提取物 |
1.3.4 微生态制剂 |
1.4 丁酸梭菌的研究进展 |
1.4.1 丁酸梭菌的概述 |
1.4.2 丁酸梭菌的生理功能 |
1.4.3 丁酸梭菌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现状 |
1.5 仔猪应激 |
1.5.1 应激发生的原因 |
1.5.2 仔猪应激的表现 |
1.6 仔猪大肠杆菌病 |
1.6.1 发病原因 |
1.6.2 临床症状 |
1.6.3 预防 |
1.7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丁酸梭菌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动物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 |
2.3 检测指标 |
2.4 检测方法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6.2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
2.6.3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蛋白的影响 |
2.6.4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肝肾功能的影响 |
2.7 讨论 |
2.7.1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7.2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常规的影响 |
2.7.3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蛋白的影响 |
2.7.4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肝肾功能的影响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诱导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丁酸梭菌制剂和基础日粮 |
3.1.2 试验动物 |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试验设计 |
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3.1 检测指标 |
3.3.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3.3 断奶仔猪肝脏相关基因表达试验方法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3.5 结果 |
3.5.1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应激水平的影响 |
3.5.2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3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4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5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 讨论 |
3.6.1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应激水平的影响 |
3.6.2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6.3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6.4 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感染断奶仔猪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引物列表 |
附录二 实验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鸡恶癖发生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 |
2 饲养管理不当 |
3 患有寄生虫病 |
4 其他因素 |
四、仔猪断奶初期喂母猪日粮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肥城市猪场福利状态调查研究及福利养殖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徐晓菲.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规模化猪场肠道细菌基因组多样性检测及生物安全评价[D]. 特日格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D]. 黄维江. 贵州大学, 2020(02)
- [4]益生菌发酵饲料对妊娠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田和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5]微生态制剂对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防制效果的研究[D]. 陈宪禹.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日粮中不同添加水平的青贮苜蓿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 王腾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低聚糖对幼龄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 周水岳.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3)
- [8]日粮中不同比例亚油酸/亚麻酸对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应用效果的研究[D]. 张晓图.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9]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抗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 邢帅.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10]鸡恶癖发生的原因[J]. 徐志彬,徐向晖.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