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成人高校的历史终结(论文文献综述)
邓文勇[1](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曹俊捷[2](2020)在《面向成人高校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新环境逐渐形成,针对成人高校的办学模式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求,从技术实现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设计实现一个面向成人高校、符合成人教育规律、能够有效结合现有实际情况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是具有一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本文论述了面向我国直辖市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建设研究过程。通过对主要的适应性学习技术及主流的自适应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了系统的自适应模型和基于Moodle开源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技术路线。同时,针对成人高校学习者工学矛盾突出、面授课程教学秩序不稳定、学习个体差异化大等问题,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了分析。系统通过不同维度的自适应和教学干预等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辅助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或分层教学。通过对成人高校与全日制高校学生的差异化分析,针对关键问题,以自适应为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偏好自适应地提供课程内容界面布局、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知识点学习资源的文件类型;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自适应地显示对应难度的学习内容,以及动态调整在线测试中组卷时的抽题难度策略;学习路径的规划与推荐;基于学习状态分析和微信公众号实施的教学干预功能等。文章先后对自适应的功能性需求与系统非功能性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学习风格自适应模型与业务流,以及学习水平自适应模型与业务流进行了设计,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逻辑关系构建,并对学习路径的设计与推荐模型进行了描述,还对学习状态分析模型与干预功能的设计进行了阐述。在具体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以Atom 1.41为开发工具、Navicat Premium为数据库管理软件、PHP与Maria DB为实施工具,介绍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的基本思路、部署与运行环境、数据接口定义、各自适应功能以及学习行为统计与状态分析模型等实现过程,并对Block版块的实现方式与应用形式进行了介绍。之后对整个系统分别进行了功能性与非功能性测试,对学习风格的判断进行了验证,对自适应效果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文章最后对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系统在实际投入应用后,能够稳定有效地为成人高校的师生进行服务。使用过程中各业务逻辑功能运行正常,自适应界面与内容、学习路径规划及教学干预等功能有效可用,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成为了面授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支撑,为成人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环境基础,体现了其应用价值。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沛酉[4](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徐莉[5](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认为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黄海霞[6](2014)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发展全过程中的最高阶段,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人民群众对知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体制的调整变化,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理念的深入,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区办成人高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终身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成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终身教育”这一战略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成人高校建设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以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发展需要,提出了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周宇岚[7](2013)在《基于KPI的成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并在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层层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走向更完整、更深入、更科学、更系统之路。本文旨在基于前人有关国内外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对以某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成人高校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成人高校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科研视角及水平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的不同点,把握住成人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KPI方法,抓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关键绩效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侧重点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本文对KPI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把KPI方法自身的特点、作用与成人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及绩效考核现状结合起来,论述了在成人高校教学科研考核体系中引入KPI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的成果是着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成人高校教学科研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进行成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绩效考评,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人事分配制度的落实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合理优质的师资结构,填补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的成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考核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的空白。
刘春朝[8](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白炳贵,杜友坚[9](2013)在《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路径抉择》文中认为从校均学生数来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其实质不是"萎缩",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通过"文化引领、质量立校、差异发展、特色创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唐琼[10](2012)在《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直以来,成人高校的发展以学历教育为主,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的退出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日益凸显的现状。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正在或即将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生存环境的演变是怎样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中面临哪些问题?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是偶然的,还是发展中的必然?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倒闭是普遍现象,还是仅为中国所特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退出实行的标准和程序是怎样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是不是注定昙花一现的命运?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在进行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原因---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中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科学退出为主要研究线索,就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做出相关研究和讨论。为了对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进行研究,论文通过总结分析北京、天津、陕西、重庆和广东六所城市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生存现状及问题,并应用了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数量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的生存现状及问题。由于高校扩招,招生人数不足,学校办学质量越来越差,导致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数量不断减少,生存形势严峻,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就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分析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中面临的问题,如适应问题、管理问题、善后问题等,得出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体系不够完善。最后提出了建构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的评价标准和退出程序。在完善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退出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高校三大重要力量要相互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共同规范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退出。
二、论成人高校的历史终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成人高校的历史终结(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型城镇化 |
二、职业教育 |
三、成人教育 |
四、协同发展 |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
一、协同共生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面向成人高校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项目背景概述 |
1.1.2 成人高校与全日制高校的差异化分析 |
1.2 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适应性学习技术 |
2.1.1 适应性学习技术概述 |
2.1.2 主流自适应学习系统分析 |
2.1.3 自适应技术的比较与使用 |
2.2 Moodle二次开发技术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概述 |
3.1.1 系统功能和语境 |
3.1.2 功能模块划分 |
3.1.3 用例图 |
3.2 学习风格自适应需求详述 |
3.2.1 学习风格的分类 |
3.2.2 学习风格自适应需求分析 |
3.3 学习水平自适应需求详述 |
3.3.1 学习水平初始化 |
3.3.2 学习水平自适应需求分析 |
3.4 学习路径规划与推荐需求 |
3.5 学习状态的获取与教学干预需求 |
3.5.1 学习行为的获取与归类统计 |
3.5.2 学习参与度 |
3.5.3 学习进度与完成情况 |
3.5.4 基于微信公众号消息推送的教学干预需求 |
3.6 非功能性需求 |
3.6.1 性能 |
3.6.2 可靠性 |
3.6.3 兼容性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2 学习风格自适应设计 |
4.2.1 学习风格自适应模型 |
4.2.2 课程布局与内容样式自适应业务流 |
4.2.3 学习资源自适应业务流 |
4.3 学习水平自适应设计 |
4.3.1 学习水平自适应模型 |
4.3.2 学习水平初始化业务流 |
4.3.3 学习内容难度自适应业务流 |
4.3.4 在线测试难度自适应业务流 |
4.4 学习路径规划设计 |
4.4.1 学习资源的逻辑关系 |
4.4.2 学习路径的构建算法 |
4.4.3 学习路径规划实例 |
4.4.4 学习资源界面与路径推荐业务流 |
4.5 学生状态分析与教学干预设计 |
4.5.1 学生状态分析模型 |
4.5.2 教学干预的触发模式 |
4.5.3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学干预业务流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概述 |
5.1.1 系统实现总体思路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1.3 数据操作API |
5.2 学习风格自适应实现 |
5.2.1 课程模块布局自适应的实现 |
5.2.2 学习内容样式自适应的实现 |
5.2.3 学习资源类型自适应的实现 |
5.3 学习水平自适应实现 |
5.4 学习路径实现 |
5.5 学习情况统计与分析的实现 |
5.5.1 学习情况分析实现框架 |
5.5.2 学习情况分析 |
5.5.3 学习分析接口 |
5.5.4 配置器 |
5.5.5 学生状态与教学干预实现 |
5.6 系统UI的实现与Block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概述 |
6.1.1 测试方法 |
6.1.2 测试环境与测试辅助工具描述 |
6.2 功能性测试 |
6.2.1 学习风格的验证 |
6.2.2 状态重置测试 |
6.2.3 学习风格自适应功能测试 |
6.2.4 学习水平自适应功能测试 |
6.2.5 学习路径功能测试 |
6.2.6 教学干预功能测试 |
6.3 非功能性测试 |
6.3.1 性能测试 |
6.3.2 可靠性测试 |
6.3.3 兼容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6)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新意 |
第2章 概念规范与理论借鉴 |
2.1 概念规范 |
2.1.1 成人教育概念 |
2.1.2 成人高等教育 |
2.1.3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
2.1.4 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 |
2.2 理论借鉴 |
2.2.1 成人教育理论 |
2.2.2 继续教育理论 |
2.2.3 终身学习理论 |
2.2.4 终身教育理论 |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概览 |
3.1.1 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2 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
3.2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概况 |
3.2.1 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 |
3.2.2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
3.3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
3.4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
3.4.1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数量减少,招生规模下降 |
3.4.2 网络教育兴起,教学质量备受质疑 |
3.4.3 成人高校教学管理松弛 |
第4章 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的发展历程 |
4.1.1 初步阶段(1949年—1965年) |
4.1.2 停滞阶段(1966年—1977年) |
4.1.3 全面恢复阶段(1978年—1982年) |
4.1.4 稳步发展阶段(1983年—1998年) |
4.1.5 转型发展阶段(1999年—2009年) |
4.1.6 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
4.2 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的办学特色 |
4.2.1 独特的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办学层次 |
4.2.2 师资力量雄厚,配备双师型人才 |
4.2.3 教学资源丰富,教务管理规范 |
4.2.4 非学历培训项目众多,颇具特色 |
4.3 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存在的问题 |
4.3.1 办学定位不清晰 |
4.3.2 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 |
4.3.3 资源配置不合理 |
4.3.4 管理体制落后 |
4.3.5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
第5章 促进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
5.1 充分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 |
5.2 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5.2.1 教学理念创新 |
5.2.2 教学模式创新 |
5.2.3 改革课程建设和考核方式 |
5.3 建立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
5.3.1 改革评估机制 |
5.3.2 规范教育管理机制 |
5.3.3 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
5.3.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5.4 依托社区教育发展,开展高层次非学历教育培训,逐步实行转型 |
5.5 重视学分银行建设,推动与各成人高校之间的沟通 |
5.6 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KPI的成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背景 |
二、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 是促进成人高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双重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
二、 是践行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 |
三、 是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法的补充和创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KPI(关键绩效指标)理论 |
一、 定义及理论基础 |
二、 优、缺点及作用与意义 |
三、 设立原则及方法 |
四、 问题与对策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 KPI 应用研究现状 |
二、 普通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应用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关于 KPI 引入高校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基于 KPI 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内容和评价制度 |
二、 国外基于 KPI 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方法和实践研究 |
第三章 成人高校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成人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分析 |
一、 成人高校教育特点综述及对教师的要求 |
二、 成人高校教学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 |
三、 成人高校科研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 |
第二节 成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一、 绩效考核指标未能反映成人高校的战略目标 |
二、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考核功能,轻发展功能 |
三、 绩效考核指标没有体现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性 |
四、 绩效考核指标中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不平衡 |
第四章 构建成人高校教学科研考核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第一节 KPI 引入成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一、 是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 |
二、 是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KPI 引入成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基于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分解 |
二、 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进行衡量 |
三、 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而不是对所有操作过程的反映 |
四、 组织上下认同 |
第三节 构建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和步骤 |
一、 构建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
二、 构建关键绩效指标的步骤 |
第五章 以某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的教学科研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第一节 基于 KPI 的某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考核体系 |
一、 概述 |
二、 学期考核 |
三、 学年考核 |
四、 考核指标 |
第二节 基于 KPI 的某广播电视大学科研考核体系 |
一、 科研积分 |
二、 科研奖励 |
三、 科研考核 |
第六章 结论 |
一、 本文研究成果 |
二、 实际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 概念界定 |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4 小结 |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
3.4 经验和启示 |
3.5 小结 |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
4.5 小结 |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1 访谈主要目的 |
5.2 访谈方案设计 |
5.3 访谈资料分析 |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6 小结 |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3 小结 |
7 案例剖析 |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论文的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路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综述 |
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萎缩论”反诘 |
三、从“数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 |
四、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方向 |
(一) 文化引领 |
(二) 质量立校 |
(三) 差异发展 |
(四) 特色创新 |
五、结束语 |
(10)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成人高等院校发展方面的研究 |
1.2.2 有关民办高等院校退出方面的研究 |
1.2.3 有关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发展方面的研究 |
1.2.4 其它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性 |
第2章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的背景分析 |
2.1 高校扩招对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生存空间挤压 |
2.2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的生存状况严峻 |
2.3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生存环境严峻的原因 |
第3章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
3.1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的退出现状 |
3.2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的退出方式 |
3.2.1 合并 |
3.2.2 转制 |
3.2.3 转型 |
3.2.4 兼并 |
3.2.5 “自灭式”退出 |
3.3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3.3.1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中所面临的问题 |
3.3.2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中面临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合理退出的建议 |
4.1 建立退出评价标准 |
4.2 规范退出程序 |
4.3 建立信息公布制度 |
4.4 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
4.5 建立教师保障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论成人高校的历史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2]面向成人高校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曹俊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6]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区办成人高校为例[D]. 黄海霞. 西南大学, 2014(01)
- [7]基于KPI的成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研究[D]. 周宇岚.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8]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9]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路径抉择[J]. 白炳贵,杜友坚. 成人教育, 2013(03)
- [10]独立设置成人高等院校退出研究[D]. 唐琼. 湖南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