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岱朝[1](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李中康[2](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侯慧敏[3](2021)在《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观察研究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组3天(BDP 3d)、5天(BDP 5d)、7天(BD P 7d),中风膏预适应模型组3天(ZFG+I/R 3d)、5天(ZFG+I/R 5d)、7天(ZFG+I/R 7d),每组各8只。S组仅暴露CCA、ECA及ICA,但不阻断MCA,灌服生理盐水;I/R组参照Longa等改进的大脑中动脉二次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DP组制备脑缺血预适应模型;ZFG+I/R组予中风膏悬浊液预先灌胃,再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在麻醉清醒前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D34蛋白表达;E LISA法进行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测定;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内VEGF、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脑缺血大鼠的精神、饮食及体重等情况,说明中风膏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一般情况的恢复;(2)中风膏预适应与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中风膏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更显着。(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发现脑缺血区CD34蛋白表达增加,说明中风膏对缺血区脑组织具有血管重塑作用;(4)通过ELISA法检测出缺血区脑组织VEGF的蛋白含量增高、MMP-9的蛋白含量降低,RT-PCR技术检测出缺血脑组织内VEGF基因表达增加、MMP-9基因表达减少,说明中风膏具有诱导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结论:中风膏预适应能够诱导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机制,而这种机制对脑组织具有延迟保护效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而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了缺血损伤区域CD34蛋白的表达,增加了VEGF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降低了MMP-9的含量及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王兆忻[4](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高胤桐[5](2020)在《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及MAG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行为学及蛋白角度分析头穴丛刺法及头穴丛刺预处理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18只,各组再按取材时间窗分为24h、3d、7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其中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制备,对A组SD大鼠进行假手术。C组在造模后至取材前采用头穴丛刺法进行干预,D组在造模前7天进行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干预,A组、B组不予手术外治疗性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h以及24h、3d、7d取材前,进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分别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对大鼠梗死半球海马组织进行取材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取材部分MAG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组织中MA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法防治脑缺血可能的机制。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对各组大鼠在术后4h,进行第一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大鼠在24h、3d、7d时间窗取材前,进行第二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1)24h、3d、7d时间窗中: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4h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G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1)在24h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3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在7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3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3d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可显着降低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大鼠运动障碍。2.头穴丛刺预处理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升高,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预防保护作用。3.脑缺血后MAG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头穴丛刺干预可下调MAG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头穴丛刺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早期MAG蛋白的表达,提高缺血耐受能力,减轻神经损伤。
陈浩[6](2020)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通过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大鼠,采用电针针刺其百会穴、印堂穴、双侧足三里穴,明确电针具有促进PRG5蛋白表达,抑制Rho A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并对神经功能有修复作用,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脑缺血提供新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10-12周龄,体重300±4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开始实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复制组,其中假手术组6只,模型复制组24只。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良,进行模型复制,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其中假手术组只剥离动脉,不进行栓塞。造模后按照Longa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神经功缺损能评分(剔除死亡及0分、4分大鼠),把造模成功的模型复制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大鼠选取百会穴、印堂穴、双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干预,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只作同等时间的捆绑束缚,不电针。每次10min,每24h一次,连续2周。干预结束后,再一次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结束后,进行胶粘剂去除实验。最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取出脑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的PRG5及Rho A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造模之后,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模型复制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造模成功。经过2周干预之后,与假手术组相比,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相比,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胶粘剂去除实验:在进行电针干预2周之后,胶粘剂去除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电针组所花费时间显着长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所花费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Rho 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水平上调,Rho 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4.免疫组化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Rho A阳性细胞数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阳性细胞数显着上调,Rho A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5.免疫荧光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Rho A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上调,Rho A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P<0.01)。结论:1.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明显改善,对脑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2.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运动功能。3.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能提高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降低Rho A蛋白表达,可减轻脑中风后神经功能的损伤,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李兴锋[7](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桂陈宣化汤用于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西医诊断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以及第七版《神经病学》教材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中痰瘀阻滞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TIA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上首先予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陈宣化汤,疗程均为28天,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CRP水平、脑梗死发生率,另外也需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评价两组的用药安全性,治疗组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TIA,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降低CRP、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白晓路[8](2020)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使用便利抽样,将临床客观检查指标与主观量表相结合,评估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明确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TIA患者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通过对河南省某市2所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以TIA为入院诊断且住院>1周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收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危险因素、ABCD2评分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通过临床客观资料与主观量表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通过使用Epidata3.1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描述性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s)和构成比(%)体现;组间相比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检验及秩和检验等单因素分析方法,多因素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现状本研究共纳入231例以TIA为入院诊断的研究对象,年龄处于30-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0?10.9岁,男性137例(59.3%),女性94例(40.7%),大多数研究对象已婚(7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1.1%),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57.6%)。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特征显示: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为55.0%、57.6%、65.8%和51.9%;且不吸烟和不喝酒的患者所占比例为70.6%和75.3%;TIA的临床表现多为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43.7%)、1个小时内缓解(43.7%)的概率相对较高。2.研究对象的ABCD2评分现况将年龄、血压、TIA临床表现、TIA持续时间和糖尿病5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后,近二分之一的研究对象(48.1%)处于ABCD2评分量表的低危评分范围。3.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水平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得分为93.01±11.41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对照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每个条目评分标准,研究对象日常健康行为的频率处在“从不”和“有时”之间。健康行为的6个维度中单个条目显示:得分较高的维度是营养(1.89±0.48)和健康责任(1.80±0.50);运动锻炼、压力应对和自我实现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分别是(1.79±0.46、1.77±0.39、1.68±0.43)。4.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以1周为观察结点,根据影像学MRI检查有无责任梗死灶发现:168例研究对象没有进展为脑梗死,63例研究对象进展为脑梗死,231例研究对象在首次发病1周后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是27.2%。5.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TIA组和脑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TIA临床表现、TIA持续时间、颈动脉斑块、LDL-C、TC、ABCD2评分、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应对、运动锻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P<0.05)。6.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族史、ABCD2评分、BMI、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和运动锻炼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7.2%,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评估和防治工作在临床上需要被高度重视。2.有家族史、肥胖和ABCD2中的高危组评分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健康责任以及较好的运动锻炼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
李苗苗[9](2020)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窗(24h、3d、7d)神经功能评分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拟从蛋白水平探讨头穴丛刺法对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各18只。每个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窗分为24h组、3d组、7d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A组进行假手术模型制备。C组大鼠在MCAO术后用头穴丛刺法按照24h、3d、7d不同时间窗进行干预。D组大鼠在MCAO术前用头穴丛刺法连续干预7天。A组、B组不进行治疗干预。在大鼠醒后4h及24h、3d、7d各个不同时间窗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术后评分。在大鼠海马组织取材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大鼠造模后4h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显示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在24h、3d、7d各时间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组间比较:在MCAO术后24h,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3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7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MBP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及针刺预处理组(D组)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在大鼠造模前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对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作用逐渐减弱,在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2.大鼠在MCAO造模术后MBP表达明显增多,经过头穴丛刺法干预能够下调MBP的表达,提示头穴丛刺法可能通过下调MBP的表达稳定髓鞘的结构,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起到治疗作用,在造模后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针刺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治疗作用。
杨蓉蓉[10](2020)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症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的关系并且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是基于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随访资料,(1)描述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且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探讨2型糖尿病与不同分型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关系中的作用;(3)研究2型糖尿病、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以及2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最后进一步估计脑血管疾病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期间(1998年3月至2002年9月),44919例≥40岁的双生子受邀参与双生子的全生命过程研究项目,以此作为研究人群的基线调查。在排除基线时患有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后,以43238例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44275例未发生痴呆症的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16年12月。研究对象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信息是通过瑞典全国的病人住院登记系统获得。统计分析方法:(1)根据随访期间新发病例计算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以随访期间新发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和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b.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设计:以双生子对子当中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病例,而另一位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对照,控制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b.2型糖尿病、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GEE模型)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来分析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4)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致痴呆症发病风险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累积发病率为11.43%,发病密度为7.1/1000人年,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脑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人群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为7.50%,发病密度为4.6/1000人年,女性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脏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48(1.35-1.61),主要是增加脑梗死(OR=1.61,95%CI:1.46-1.79)以及动脉阻塞(OR=1.98,95%CI:1.30-3.01)的发病风险,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关(OR=1.13,95%CI:0.96-1.32);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没有关系,其OR(95%CI)为1.13(0.91-1.41)。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过量饮酒及不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型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下降(OR=1.49,95%CI:1.19-1.8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3)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BMI、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OR=1.14,95%CI:1.03-1.27)。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有所上升(OR=1.42,95%CI:1.13-1.79)。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42,95%CI:1.21-1.67)、脑梗死(OR=1.43,95%CI:1.28-1.61)、脑出血(OR=1.42,95%CI:1.10-1.82)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未发现动脉阻塞(OR=1.11,95%CI:0.82-1.51)、蛛网下腔出血(OR=1.08,95%CI:0.67-1.75)与痴呆症之间有关。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3,95%CI:0.96-1.5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发病风险总效应的18.1%。结论: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瑞典双生子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脑梗死、动脉阻塞以及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梗死-痴呆症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药物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各实验组大鼠生活状态观察 |
3.2 中风膏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3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浓度的影响 |
3.5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浓度的影响 |
3.6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 浓度的影响 |
3.7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m RNA表达的影响 |
3.8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m RNA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研究 |
4.2 中药预适应现代研究 |
4.3 中风膏主要组成治疗中风研究 |
4.4 中风膏在ICVD中的应用研究 |
4.5 中风膏预适应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6 中风膏预适应对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4.7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
4.8 中风膏预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VEGF?MMP-9 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4.8.1 中风膏对CD34 蛋白的影响 |
4.8.2 中风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
4.8.3 中风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
5.结语 |
5.1 结论 |
5.2 体会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1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
附录2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
附件 |
(4)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标准 |
4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
9 脱落病例 |
讨论 |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
4 临床疗效分析 |
6 问题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卒中针灸预处理研究现状 |
1. 脑缺血性疾病针灸预处理的理论基础 |
2.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性疾病的保护机制 |
3. 针刺预处理时间的设定与穴位的选择 |
4. 针刺预处理的研究价值 |
综述二 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功能机制及其在脑缺血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
1. 轴突再生抑制蛋白 |
2. MAG蛋白的生理结构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机制 |
3. MAG蛋白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部分 |
3.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2 实验针刺方法——于氏头穴丛刺法 |
3.3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影响 |
3.4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头穴丛刺预处理临床可行研究方案探讨 |
4. 本实验的创新 |
5.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蛋白样品制备及Western blot检测 |
附录二: Western blot附图 |
(6)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TIA的认识 |
1.1 西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
1.2 TIA的发病机制 |
1.2.1 微栓塞 |
1.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
1.3 TIA的发病病因 |
1.3.1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
1.3.2 血液流变学 |
1.3.3 特殊或少见病因 |
1.4 TIA的治疗 |
2 中医防治TIA的认识 |
2.1 中医对TIA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TIA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TIA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9 安全性评定 |
1.10 疗效评价标准 |
1.11 安全性评价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脱落病例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病例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的变化 |
2.6 安全性结果 |
3 讨论 |
3.1 立法选方依据: |
3.2 化痰通络方方义剖析 |
3.3 化痰通络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TIA与 CRP的关系 |
3.5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3.6 治疗效果分析 |
3.7 药物安全性分析 |
3.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中风先兆的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表二 ABCD~2评分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TIA |
1.2.2 脑梗死 |
1.2.3 健康行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统计分析方法 |
2.2.4 质量控制 |
2.2.5 伦理原则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ABCD2评分情况 |
3.3 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现状 |
3.4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情况 |
3.5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 |
3.5.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3.5.2 疾病相关资料 |
3.5.3 ABCD2评分 |
3.5.4 健康行为 |
3.6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现状分析 |
4.2 一般人口学资料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2.1 文化程度 |
4.2.2 BMI |
4.2.3 其它一般人口学资料 |
4.3 疾病相关资料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3.1 家族史 |
4.3.2 疾病相关特征 |
4.3.3 生化彩超检查 |
4.4 ABCD2 评分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5 健康行为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5.1 人际关系 |
4.5.2 健康责任 |
4.5.3 运动锻炼 |
4.5.4 其它健康行为 |
4.6 本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
4.6.1 创新 |
4.6.2 局限 |
4.6.3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9)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穴丛刺法的历史溯源及研究进展 |
1. 头针的经络腧穴理论依据 |
2.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提出及简介 |
3.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作用机制 |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
2. 缺血性脑卒中与髓鞘碱性蛋白 |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MBP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干预手段——头穴丛刺法 |
3.2 针刺时机——预处理 |
3.3 行为学评价——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
3.4 目标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 |
3.5 MCAO模型制备的选择 |
3.6 MCAO模型制备注意事项 |
3.7 创新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收集 |
1.1.3 疾病的诊断 |
1.1.4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1.2.2 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
1.3 讨论 |
1.3.1 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 |
1.3.2 痴呆症的流行状况 |
1.4 小结 |
二、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收集 |
2.1.3 疾病的诊断 |
2.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及新发脑血管疾病的类型 |
2.2.2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2 2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3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4 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5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可能作用机制 |
2.3.6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三、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脑血管疾病在此关系中的作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收集 |
3.1.3 疾病的诊断 |
3.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3.2.2 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
3.2.3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3.3 讨论 |
3.3.1 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3.3.2 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3.3.3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对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的作用 |
3.3.4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D]. 侯慧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D]. 高胤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D]. 陈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桂陈宣化汤治疗痰瘀阻滞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兴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D]. 白晓路. 河南大学, 2020(02)
- [9]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D]. 李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D]. 杨蓉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