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数学中一些典型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随机数学中一些典型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一、随机数学中若干典型问题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珍[1](2021)在《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旋转弹药用地磁/MEMS陀螺组合姿态实时测量需求为牵引,围绕弹载传感信息的准确获取和高效融合问题,开展了旋转弹药外弹道运动模型构建、弹载地磁/MEMS陀螺信息模型建立及弹载应用简化、弹载地磁/MEMS陀螺输出模型参数快速标定与补偿、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姿态估计及相应的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弹载地磁/MEMS陀螺测量信息中误差因素众多、建模复杂的难题,从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角度建立了弹载地磁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弹载地磁场信息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将地磁场测量中的30个标定参数简化为12个等效误差模型参数,参数的物理概念清晰、明确。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根据矩阵正交化分解理论将地磁信息参数输出模型参数估计分解为:标准正交化过程和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标准正交化过程采用椭球拟合方法实现磁测信息的正交化、标准化及偏置参数估计;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采用基于三位置磁测数据进行正交坐标系旋转欧拉角参数估计。仿真试验表明:该标定方法具有不需要现场标定基准设备、现场操作简单、误差参数标定精度高、弹载补偿算法计算实时性好的优点,便于弹载地磁场模型参数的现场标定与实时补偿,为外弹道飞行中弹体姿态的实时估计提供准确的地磁场测量数据。(2)针对发射过载造成弹载MEMS陀螺传感特性退化问题,从性能退化机理出发,分析了影响弹载MEMS陀螺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输入输出表现形式,建立了性能退化陀螺的等效线性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地磁信息哥氏效应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在外弹道初始段陀螺性能退化稳定后,利用地磁信息和弹体角速率间的哥氏效应,可以快速在线实时估计弹载MEMS陀螺灵敏度和零偏等6个性能退化参数,具有模型参数估计精度高、无需高精度标定设备、在线实时估计等优点,解决外弹道初始段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的在线实时标定难题,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准确的弹体角速率测量数据。(3)针对旋转弹药全姿态实时准确测量瓶颈技术,提出了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性信息的序贯自适应EKF全姿态估计算法。该算法以旋转弹体运动模型为状态方程、地磁/陀螺敏感信息为观测量建立了姿态运动状态模型,采用序贯滤波和量测噪声自适应算法对弹载EKF滤波算法进行算法的实时性和自适应估计优化。仿真试验表明:该滤波算法充分利用地磁测姿误差不累积、陀螺测姿短时精度高、旋转弹外弹道姿态连续平滑的特点,可以实时估计弹体的姿态角、角速度、角加速度等信息,具有实时性好、估计精度高、可实时跟踪弹体机动姿态变化的优点,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了新方法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常规弹药制导化改造和新型智能弹药研制,加快我国精确武器的研发进程。还可推广应用于无人机、小型潜器、微纳卫星等小型载体的姿态信息测量领域。

李中生[2](2020)在《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关键的战略转型期,汽车制造业已发展成为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驱,并逐步成为中国民族产业的重要支柱。虽然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逐年增加,但国内高档发动机生产线几乎均采用了进口设备,而且主流发动机生产线大多已进入淘汰期,大批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产高档数控装备,改造现有的生产线乃至于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生产线,显得十分迫切。要自主研发发动机自动化加工系统,就必须攻克在高效加工、连续运转工况下的可靠性保障等技术难题,从而打破发达国家在高端自动化生产线行业的垄断地位,降低我国国产高端汽车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论文以2016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子课题“轿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高效柔性单元示范工程”为依托,重点开展了曲轴柔性生产线可靠性提升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加工设备、工艺流程与系统布局。根据现场采集的234条设备故障和维修数据,分析了柔性制造系统各加工设备的生产率、故障率与维修率等可靠性指标。基于曲轴磨削系统的特点,运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分析了柔性制造系统的马尔可夫状态转移图和状态转移矩阵,讨论了含缓冲区的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稳态可用度。然后基于Petri网理论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的广义随机Petri网(GSPN)模型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构建了包含16个显状态的马尔可夫链,通过求解退化嵌入马尔可夫链的激发率矩阵研究了各种工作状态的稳态概率,进而讨论了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固有可用度。(2)为全面分析机电系统维修如故的运行特性,掌握曲轴柔性生产线的整体运行状态,定义了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归纳总结了六种目前常用的串行系统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运算方法,然后根据系统运行数据对六种算法进行了求解,并对运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3)研究了两种基于延缓纠正策略的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AMSAA(Army Materiel Systems Analysis Activity)预测模型和AMPM(AMSAA Maturity Projection Model)—斯坦预测模型。依据不同的子系统重组了故障数据,求解了各组数据的斯坦收缩因子,计算了各个子系统失效强度的斯坦估计值,推导了系统整体的失效强度预测值,提出了一种计及相似失效机理和维修策略的AMPM—斯坦预测扩展模型,并基于Relia Soft公司的可靠性数据验证了新模型的鲁棒性。根据不同的故障发生机理和维修特性,将参与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数控磨床划分为五个子系统,通过三个阶段的可靠性增长试验实例展示了新预测模型的具体应用。(4)研究了两种基于延缓纠正策略的连续系统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PM2模型(Planning Model based on Projection Methodology)和CE模型(CrowExtended Model),分析了两种模型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CE模型的总体测试时间不便控制,PM2模型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参数变化对增长规划曲线的影响。分析了PM2模型中的管理策略、纠正有效性系数、系统初始MTBF等参数的下限值,讨论了管理策略和纠正有效性系数两参数乘积的取值下限。基于参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运用MATLAB生成了300组模拟数据对,采用曲线拟合模块进行了数据拟合和模型求解,构造了由管理策略和纠正有效性系数表述测试持续时间的非线性数学方程式,给出了95%置信区间的常系数推荐值。基于此数学方程,提出了一个不含测试持续时间的PM2规划扩展模型。通过对某公司曲轴搬运装卸系统开展的4 200小时可靠性增长试验验证了新规划模型的有效性。(5)构建了设备可靠度、设备修复率和设备生产率与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改进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构造的函数表达式和缓冲区容量单位建造成本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优化分配模型。随后构建了试验持续时间、纠正有效性系数和管理策略与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设备可靠性提升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的设备可靠性增长分配模型。采用具有全局寻优功能的遗传算法分别以柔性制造系统目标MTBF不小于某特定值和系统可靠性提升改造成本不大于某特定值为优化目标,对曲轴柔性制造系统开展了可靠性优化分配工作研究,为曲轴柔性制造生产线可靠性提升提供了基础。然后以设备目标MTBF不小于某特定值和设备可靠性提升成本不大于某特定值为优化目标,对设备OP110开展了可靠性增长试验优化工作研究,为设计加工设备的可靠性增长试验提供了依据。

袁嘉伟[3](2020)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水稳碎石材料半圆弯曲开裂细观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稳碎石是我国沥青路面基层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现存道路中,已有大量路段基层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疲劳损伤,针对半刚性基层结构长期保存问题,有必要对其损伤开裂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目前对水稳碎石材料损伤开裂行为的研究以宏观试验为主,绝大多数理论都建立在均匀介质假设的基础之上,很少涉及材料自身的非均匀特性。但水稳碎石是一种由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和孔隙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传统的断裂力学理论无法深入研究其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建立水稳碎石材料的细观断裂模型,从细观尺度上对其断裂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非均质细观断裂模型展开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分别生成椭圆形和多边形随机骨料数字试件,可以表征水稳碎石材料中骨料的级配、含量、最大粒径和形状,以及孔隙结构的孔隙率、孔隙尺寸和孔隙形状等细观结构特征;在多边形骨料随机建模方法中,提出最小矩形法计算随机多边形骨料的粒径,提出缓冲区的方式来有效控制随机骨料之间的最小间距;采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Cohesive单元嵌入算法,将零厚度的Cohesive单元嵌入到模型内部,以实现模型的开裂和裂纹扩展;为砂浆和界面过渡区赋予服从Weibul分布的材料随机场,以表征材料的非均质特性。其次,通过ABAQUS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对ABAQUS提供的两种非线性求解算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BAQUS/Explicit用于本文的准静态问题分析是可行的;对网格密度、加载时间进行收敛性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单元尺寸为L=2.0mm的网格密度,以及在加载位移为3.0mm的情况下设置加载时长为0.5s。然后,对内聚力模型细观参数进行研究,通过纳米压痕试验测定骨料和砂浆的模量,分别为74.6Gpa和30GPa;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SCB芯样的二维重构,建立基于骨料真实轮廓的细观断裂模型;通过参数反演的方法获取内聚力模型其余细观参数;为内聚力单元赋予材料随机场,表征其非均质特性。最后,基于细观断裂模型进行SCB半圆弯曲虚拟断裂试验,首先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对骨料特性(骨料含量、级配类型、骨料形状、骨料最大粒径)、界面过渡区特性、孔隙特性(孔隙率、孔隙尺寸、孔隙形状)、非均质特性等细观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细观结构特征对整体抗裂性能的影响,揭示其宏观断裂行为的细观机理。

吕军[4](2019)在《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洪涝灾害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直存在,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威胁。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能让人们了解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概率及分布,为相关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然而风险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评价因子众多且过程复杂,个别定性评价因子还会遇到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需要采用新的理论方法加以解决。巢湖流域历史上是洪涝灾害高发的地区,如今又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区域,急需对该流域的洪涝灾害分布进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救灾对策。本文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过程入手,采取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利用ArcGIS、Matlab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等,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管理。针对洪涝灾害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随机性和模糊性的情况,本研究引入了随机数学和模糊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云模型理论,利用其表达事物不确定性和快速解决定性定量数据转换问题的优势,对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理论的区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综合评估模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中定性定量转换方法常忽视定性概念自身不确定性,直接用“硬”边界划分评价区间,容易产生误差。本研究将一维云模型扩展至二维和多维空间,通过构建条件云、评语云和云推理规则,对地形危险性评价算法进行改进,将原有方法中定性概念的量化边界柔化,克服原方法刻画事物模糊性和随机性的不足,为洪涝灾害风险多要素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地形危险性分析研究表明,沿江和环湖区域的和县、无为以及巢湖市地处江湖的冲积平原,汛期受长江和巢湖洪水共同影响,危险性最高;合肥市、肥西县的东南部、舒城县东部以及庐江县位于低山丘陵与冲积平原之间的岗冲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危险性次之;肥东县、舒城县中部及肥西县大部分地区属低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在50m左右,地形起伏明显,危险性中等;舒城县西南部的大别山区以及巢湖市和含山县的部分山地,平均海拔在400m以上,地形变化较大,地形危险性相对较低。(2)局部区域历史降水通常会呈现准周期性规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持续稳定性。本研究将云模型理论引入降水模拟预测研究,借助最大熵谱分析方法获取降水准周期,并用云模型方法生成历史云和趋势云并建立规律云降水预测模型,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为洪涝灾害风险降水预测提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除肥西、无为和含山模拟值有一些误差外,其余市县依据规律云生成的降水模拟值与实际相一致,平均误差为14.43%,远优于BP神经网络模拟结果。从规律云生成结果分布看,流域南部和东南部的庐江、无为与和县的降水期望值较高,表明它们未来降水量可能值要高于其他市县。同时,无为、巢湖和肥西三县的熵较高,表明这些地区降水量的不确定性较大,汛期出现大的降水可能性相对较高。(3)层次分析法是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立的主要方法,但无法体现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本研究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方法(Cloud-AHP),用云标度代替原有的数字标度,建立云判断矩阵进行分析,既合理包含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又能快速有效地集结多位专家的决策判断,使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准确。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模型的框架下,汇总了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文献中近50种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并结合巢湖流域实际情况选取了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三个大类,降水、地形、水系、经济、人口、土地六个子类共21个评价指标,运用Cloud-AHP方法分别计算出每一层次的云判断矩阵和重要度云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到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完成洪涝灾害风险系统的建模。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巢湖流域洪涝灾害所有指标进行逐一分析并叠加后,得到巢湖流域洪灾风险分布图。从分布形状看,风险高值地区呈现较明显的左半包围态势,大致为英文字母“C”形状,也即围绕流域中心巢湖湖体的流域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地区风险相对较高,而巢湖以东的区域以及流域西南大别山区风险较低。具体说来,紧邻长江的无为县中部和南部以及庐江县南部是整个流域风险最高的区域,流域北部的肥西县南部和合肥市的包河区暴露性和脆弱性较高,也属于风险较高区域;舒城县中部和北部、庐江县北部、肥东县西部和肥西县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等偏上的风险水平;舒城县西南部以及巢湖和含山的部分山区灾害风险相对较低。最后,根据巢湖流域洪灾风险评价结果将流域12个县区划分成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结合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提出管理策略。对于沿江的无为、庐江和北部的肥西、合肥包河区这些高风险区,建议发挥灾害风险区划作用,加强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管理,促进大中水库的达标并发挥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建立灾害监测与警报服务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工作;对于西南部的舒城和中部的肥东县、巢湖市、蜀山区以及东部的和县等中等风险区,建议重点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健全洪水应急管理体制,加大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而对于含山与合肥市的庐阳区和瑶海区等低风险区,应当重点提高城镇的防内涝能力,在兴建防洪设施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加强洪涝灾害的综合监测,预防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

江秀强[5](2019)在《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与鲁棒最优制导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火星进入轨迹规划与制导是火星着陆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而火星进入过程中初始状态不确定性和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火星进入制导精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与鲁棒最优制导问题亟待解决。为了降低火星进入飞行风险和提高制导精度,本文从不确定性量化、鲁棒轨迹优化、鲁棒最优制导三个方面入手,发展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与制导规划理论方法和算法。首先,发展了两种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在侵入式多项式混沌框架下,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广义多项式混沌的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方法。通过随机空间分解,抑制了求解高维不确定性量化问题时等价确定性微分方程数量的剧烈增加;采用谱分解对随机空间基函数进行自适应更新,提高了强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高维不确定性量化的解算精度。在非侵入式多项式混沌框架下,发展了基于敏感度配点非侵入式多项式混沌的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方法。通过评估不确定性的敏感度,并结合拉丁超立方配点,实现了对具有不同分布类型的混合不确定性的更贴切的统计学描述,从而保证了混合不确定性量化的效率和精度。应用所提出的两种方法,通过仿真分析揭示了火星进入过程中初始状态不确定性和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及两者耦合不确定性量化与演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发展了两种火星进入轨迹鲁棒优化方法。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快速规划火星进入轨迹,发展了基于粒子群算法和高斯伪谱法的混合优化算法;通过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快速接力寻优,提高了生成火星进入最优轨迹的效率。为了获得对不确定性具有良好鲁棒性和可靠性的最优标称轨迹,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量化的火星进入轨迹鲁棒优化方法;通过将初始状态不确定性和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对动力学、性能指标和约束的影响纳入火星进入轨迹优化过程,从而使生成的轨迹兼顾了性能指标的最优性和鲁棒性并满足约束的可靠性。最后,发展了两种火星进入鲁棒最优制导方法。为了实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鲁棒最优标称轨迹的准确跟踪,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逼近跟踪误差中的不确定性项,发展了基于二阶滑模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火星进入鲁棒跟踪制导算法。为了增强最优制导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鲁棒性,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和伪谱法的火星进入与着陆的协同最优制导方法;通过构建协同优化计算框架,利用在线求解最优切换来协调最优火星进入制导与最优动力下降制导,从而兼顾了制导算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鲁棒性和最优性。

高国平[6](2018)在《建筑内人员疏散的行为特征与疏散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聚集,建筑内形成大规模人群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并且人群中人员构成也在不断变化。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如何保证建筑内的人员快速安全的疏散成为了建筑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一个合适的考虑建筑内人员信息的建筑疏散环境,对于建筑内的疏散应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内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受疏散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建筑内的疏散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构建与人员信息相关的建筑疏散环境。对建筑内影响人员疏散的人员因素和建筑因素进行了分析,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并分析各因素在疏散过程中对人员疏散可能造成的后果及产生这些后果的原因。为研究帮助行为对人员疏散影响,建立一种考虑帮助行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把疏散人员分为提供帮助的年轻人和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两类,用不同的速度和共同行动策略模拟帮助行为。通过仿真分析疏散过程中年轻人员的帮助概率、老年人占有比例和老年人初始位置分布等变化时帮助行为对人员疏散的影响,进而了解人员构成、人员素质、人员位置等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为研究行人对多出口房间出口熟悉程度对疏散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一大型购物中心内人员对出口的熟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指出人员的流动性、人员的认知能力等对人员熟悉出口的影响较为显着。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一种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根据行人对多出口房间出口熟悉个数来描述个人对多出口房间的出口的熟悉程度,依据个人熟悉程度的构成描述整个建筑内人员对出口的熟悉程度,通过熟悉程度构建动态化的静态场,实现对人员疏散的仿真,分析疏散过程中的从众行为、人员密度、熟悉的出口的均匀性等变化时行人对出口的熟悉程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进而了解人员的构成、人员的流动性、人员的认知等对人员疏散影响。为研究建筑楼层结构内部变化对整个建筑内人员疏散的影响,文中构建一种改进的多格子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对人员在不同位置占据元胞的变化,不同位置的行动速度变化,人员转身问题进行了描述。进而通过模型仿真分析了整个建筑各楼层内部结构不同组合情景下的整体人员疏散情况,每一层楼内人员疏散情况,楼梯内人员变化情况以及楼层内部结构微小变化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等。基于前面的研究,在了解人员密度、构成、素质、初始位置、流动性、认知等人员信息和建筑信息与人员疏散关系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与BIM技术构建了基于人员信息的建筑疏散环境评价模型。在模型中,通过设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等建筑信息,人员密度、构成等人员信息,通过BIM模型获取评价所需的建筑相关信息,利用改进的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建筑的疏散环境进行检验评价,为建筑设计、建筑运行的应急管理提供帮助。

岳琦均[7](2016)在《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铁路发展迅速,客运需求不断增长,虽行车技术作业时分与过去相比大大压缩了,但我国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标准时间主要由人工决策制定的,缺乏科学手段,导致大量技术作业时间与实际不符,造成列车惯性晚点,降低了铁路通过能力。如何科学有效的制定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以其投资小、无风险、成效显着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基于此,本文运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模拟铁路行车技术作业中列车的走行,计算不同车站的标准技术作业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制定技术作业时间标准。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是一个基于铁路路网图形,仿真铁路行车技术作业,直观展现铁路列车走行和行车设备状态的平台。通过仿真,可以分析并发现技术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技术作业时间标准,检验列车运行图的技术参数是否合理,为铁路相关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铁路列车运行仿真的基础上,对铁路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在仿真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行车技术作业的仿真方法,并介绍了所仿真的行车技术作业内容,指出了仿真系统的目标。其次,基于系统用户的特点从系统的功能、数据库、运行环境、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以牵引计算理论为基础分析确定了列车运行控制模型算法,明确了系统技术作业时间计算方法,并深入探讨了基于运行图的列车仿真控制、基础设备联锁关系以及仿真系统时钟的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然后,从系统仿真方案、总体结构、仿真运行策略、接口等方面进行了概要设计。根据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确定了三个子系统,并详细设计了三个子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的模块,依据模块间的联系描述了各个模块间的数据传输,分析了系统仿真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和用户界面。最后,对论文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代金鑫[8](2016)在《岩溶富水隧道多场耦合分析及涌水量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在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地下水影响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变化以及突水、突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工程界。在岩溶富水地区修建隧道时,由于地下水的存在,使隧道围岩稳定性变化规律及地下水涌水量的预测问题变的更为复杂,如果不能有效预测、控制地下水,则发生突水等灾害事故的可能性增大,进而影响到工程的顺利施工,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针对岩溶富水隧道地质灾害复杂的特点,开展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力场、渗流场、位移场之间的多场耦合问题研究,提出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对岩溶隧道的安全施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岩溶富水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水文观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监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下渗流场变化对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多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岩溶富水隧道的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多场耦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隧道最大涌水量的计算方法,并以实际在建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多种理论方法的涌水量预测,并与施工过程中实际监测涌水量对比,得出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并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现场试验,获得了渗流水影响下隧道围岩松动圈发育范围,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三泉隧道工程实例进行了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法以及泉流量汇总法进行了涌水量的预测,根据隧道施工过程中涌水量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各分区涌水量预测的准确率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水补给明确时,使用地下径流模数法预测岩溶隧道的涌水量的准确度最高,水均衡法次之。同时降雨量和涌水量之间的关系表明隧道主要水源补给靠大气降雨,证明了地下径流模数法和水均衡法在岩溶富水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根据工程实例分析了岩溶地区富水隧道在遇到大型垂向岩溶管道涌水时的处理方案,给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工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2)通过工程现场试验,选取典型断面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受地下水的影响会引起应力场以及岩体强度的变化。不同地下水条件下,受地下水渗流影响大的围岩压力变化值、围岩位移值以及松动圈范围均大于受地下水渗流影响小的。因此,在岩溶富水隧道工程中,地下水渗流会造成应力场变化值增加、围岩位移值增大以及松动圈范围变大的结果,采用多点位移计测量出隧道围岩松动圈的范围,验证了地质雷达测量隧道围岩松动圈的准确性。(3)利用数值模拟,以三泉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多场耦合条件下隧道围岩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塑性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渗流场会对围岩的应力、位移以及塑性区造成明显的影响,数值分析的结果和理论解析以及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基本相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

潘晶[9](2014)在《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有关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安全问题取得日益关注,信息安全在科技前沿领域和普通民用领域中都至关重要。混沌理论是20世纪着名的科学发现之一,混沌信号因其初值敏感性等内随机性质被广大研究者们应用到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领域的研究中,已构成了该领域的一大主题,近年来对混沌信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良好随机性的混沌信号是实现更好的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的重要基础,而混沌信号由于其产生的方式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低维混沌信号,高维混沌信号以及经过量化处理的数字化混沌信号等。本论文针对上述不同的混沌信号开展了随机化处理方面的有关研究,通过类比随机理论的有关研究方案对混沌信号进行随机化处理,实现了低维混沌信号与随机的类比研究,高维混沌信号显着特征的随机化改善,基于随机模型建立数字化混沌新模型提高输出序列的随机性等,最后采用结合传统密码学方案作为随机化处理的混沌加密模块设计应用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对低维混沌信号进行随机化处理的有关研究,低维混沌信号多产生于差分迭代方程,根据信号类似随机信号的特征,类比随机理论中的随机变量与随机过程的概念,提出混沌类随机变量与混沌类随机过程,并从理论与仿真分别分析了基本的统计特征,进一步地提出了随机混沌系统并根据不同的混沌映射和随机分布提出随机混沌样本假设模型,利用不同的随机分布与不同的混沌信号来探索该模型的输入输出性质。然后对高维混沌信号进行随机化处理的有关研究,根据高维混沌信号的研究发现经典高维混沌Lorenz信号具有显着的时域和频域特征,为改善这种显着特征提出基于频域FFT截断法的随机化处理方案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中,进一步地进行仿真研究提出混沌遮掩改进方案并分析改进效果及改进参数对随机化处理的改善效果。而后对数字化混沌信号进行随机化处理的有关研究,根据数字化混沌信号的特性退化现象,定性分析了建立数字化混沌新模型的基本条件,从随机建模的角度对其进行随机化处理的探索性研究,提出基于隐式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数字化混沌新模型方案,在统计意义下分析了数字化混沌序列与新模型产生的数字序列的特性,从不同的随机性与类随机性检验指标分析说明了新模型序列随机性的提高。最后设计随机化处理混沌信号的应用研究,考虑实际应用对密码安全的要求,利用结合传统密码学算法设计的混沌加密模块,提出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手机短信息硬件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实验分析其能够完成与普通手机一样收发信息的功能,并实现短信息加解密安全传输。进一步地,结合本文对不同混沌信号随机化处理的有关研究,对未来工作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混沌信号进行随机化处理的有关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混沌信号随机性的提高与改善,从随机理论的不同侧面开展对不同类型混沌信号的研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结合为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索性研究方案。

祝慧娜[10](2012)在《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河流环境风险模型及其预警指标体系》文中指出河流环境风险分析是河流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然而,河流环境风险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了河流环境风险分析的精度,甚至会导致错误的风险管理决策。论文总结了河流环境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回顾了河流环境健康风险、河流污染风险、河流沉积物生态风险以及河流突发性风险等的主要特点及研究方法。阐述了环境风险系统中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三种常用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区间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随机数学方法。将这三种不确定性方法分别应用于河流环境风险分析及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系统地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了基于区间数的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用区间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采用年均值所带了的不确定性。并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模糊化分级,避免了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所带来的武断判别。对比显示基于区间数的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在某些断面上高于确定性评价。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了优先控制污染物,为河流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2)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浓度和动态聚类分析的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模糊综合浓度的概念,根据枯、平、丰三个水期污染物的浓度计算了湘江干流的模糊综合浓度;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浓度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采用动态聚类分析对各断面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类;为经济、人力、物力有限情况下优先控制断面的选取提供了理论基础。(3)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河流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将河流污染风险定义为危害性与脆弱性的模糊综合函数,分别建立了危害性和模糊性的模糊隶属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河流的污染风险。该模型与前两个模型相比,不仅仅考虑了河流污染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同时考虑了河流本身的脆弱性,即受污染的难易程度。(4)通过对比前面三个模型下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指出了风险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并证明在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污染物浓度的不确定性及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5)建立了基于模糊毒性指数的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在风险评价代码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毒性指数的概念,建立了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今后河流沉积物生态风险的分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根据随机理论,利用序贯高斯方法模拟了长沙某铬盐厂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分布情况,将被六价铬污染的地下水作为污染源。采用非稳定二维水质模型,模拟地下水突发事故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对下游取水口的风险。(7)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河流污染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预警等级,并对不同的预警级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针对河流环境风险分析,结合不确定性理论,系统地分析了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污染风险、沉积物生态风险、河流突发风险中的不确定性,运用区间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若干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用序贯高斯随机数学方法模拟了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深刻揭示不确定性因素对河流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在本质上加深对河流环境风险系统中不确定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论文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分别研究了湘江流域长株潭段的水环境健康风险,湘江流域水环境的污染风险,株洲霞湾港沉积物的生态风险以及长沙某铬盐厂地下水突发事故下对湘江的污染风险,对于湘江流域污染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随机数学中若干典型问题的计算机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数学中若干典型问题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弹载姿态测试关键技术及测试方法分析
        1.2.1 制导炮弹姿态测试环境及关键技术分析
        1.2.2 弹载姿态测试方法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陀螺仪的发展现状
        1.3.2 磁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3.3 制导弹药姿态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4 地磁/陀螺传感参数标定技术现状
        1.3.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弹药姿态实时估计技术
        1.3.6 旋转弹姿态测量的关键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与弹载传感信息理想模型
    2.1 坐标系统及相互间的转换
        2.1.1 描述弹体运动的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参数间的几何关系
    2.2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
        2.2.1 旋转弹体动力学方程
        2.2.2 旋转弹运动学方程
        2.2.3 有控飞行段的弹体控制方程
    2.3 弹载地磁/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3.1 弹载地磁信息理想模型
        2.3.2 弹载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4 典型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计算机仿真
        2.4.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4.2 机动飞行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载地磁/MEMS陀螺传感信息分析与建模
    3.1 弹载三轴磁传感器测量模型分析
        3.1.1 三轴磁传感器制造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1.2 磁传感信息与弹体系间机械对准误差角机理分析与建模
    3.2 弹体磁干扰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2.1 弹载干扰磁场源分析
        3.2.2 弹载干扰磁场特性
    3.3 弹载磁传感矢量信息综合模型
    3.4 弹载MEMS陀螺传感测量误差模型
        3.4.1 弹载MEMS陀螺发射过载后功能退化
        3.4.2 弹载MEMS陀螺输出等效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载地磁/微陀螺快速标定技术
    4.1 弹载地磁传感等效模型的正交化分解
    4.2 基于椭球拟合算法的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1 椭球拟合标定算法理论分析
        4.2.2 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3 基于三位置法的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
        4.3.1 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方法分析
        4.3.2 对准误差角现场快速标定及补偿算法
        4.3.3 三位置法对准误差标定算法误差分析
        4.3.4 基于弹载磁传感模型参数的地磁场数据获取
        4.3.5 试验验证及分析
    4.4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微陀螺在线标定
        4.4.1 地磁矢量的哥氏定理
        4.4.2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在线估计方法
        4.4.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弹道模型/地磁/微陀螺信息的弹体姿态实时估计
    5.1 自由飞行段纯地磁测姿算法
        5.1.1 单历元的地磁测姿算法
        5.1.2 基于地磁/弹道特征信息的EKF姿态估计算法
    5.2 机动飞行段的地磁/微陀螺信息融合姿态估计算法
        5.2.1 基于地磁/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全姿态估计算法
        5.2.2 改进型EKF弹体姿态信息实时估计
    5.3 弹体姿态估计算法仿真试验及分析
        5.3.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仿真试验
        5.3.2 针对地面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3 针对空中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4 各姿态估计算法实时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自动化柔性加工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可靠性增长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可靠性优化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架构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架构
第2章 曲轴柔性制造系统可用度分析
    2.1 可靠性评估概述
        2.1.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1.2 可靠性的定义
        2.1.3 设备可靠性评价指标
        2.1.4 制造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指标
    2.2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
        2.2.1 曲轴结构及功能
        2.2.2 曲轴精密磨削系统的加工工艺与设备组成
        2.2.3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的布局
        2.2.4 生产线各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2.3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理论的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3.1 随机过程
        2.3.2 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概述
        2.3.3 带有缓冲区的串联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4 基于Petri网理论的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4.1 Petri网理论
        2.4.2 Petri网分析制造系统的固有可用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系统可靠性分析
    3.1 系统可靠性基本理论
        3.1.1 系统可靠性定义
        3.1.2 系统可靠性的度量指标
    3.2 串联系统的MTBF算法研究
        3.2.1 固有可用度法
        3.2.2 生产线开动率法
        3.2.3 故障数据拟合法
        3.2.4 运行平均值法
        3.2.5 带缓冲区的串行法
        3.2.6 计算机仿真法
    3.3 柔性制造系统的MTBF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靠性增长预测技术
    4.1 可靠性增长纠正方式
        4.1.1 系统性故障
        4.1.2 残余性故障
        4.1.3 A类故障
        4.1.4 B类故障
        4.1.5 时间截尾数据
        4.1.6 故障截尾数据
        4.1.7 纠正比
        4.1.8 纠正有效性系数
        4.1.9 三种纠正方式
    4.2 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
        4.2.1 AMSAA预测模型
        4.2.2 AMPM—斯坦预测模型
        4.2.3 AMPM—斯坦预测扩展模型
    4.3 新模型鲁棒性分析
    4.4 实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
    5.1 可靠性增长规划概述
    5.2 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
    5.3 规划模型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3.1 PM2模型的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3.2 CE模型的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4 规划模型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4.1 PM2模型的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4.2 CE模型的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5 PM2模型参数的边界条件
        5.5.1 PM2模型试验总时间分析
        5.5.2 PM2模型管理策略参数的边界条件
        5.5.3 PM2模型纠正有效性系数值的边界条件
        5.5.4 PM2 模型系统初始MTBF值的边界条件
        5.5.5 参数混合关系分析
    5.6 新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的建立
    5.7 实例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
    6.1 可靠性分配概述
        6.1.1 可靠性分配的意义
        6.1.2 可靠性分配准则
        6.1.3 可靠性分配方法
    6.2 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因素
        6.2.1 单台设备的可靠度
        6.2.2 单台设备的修复率
        6.2.3 单台设备的生产率
        6.2.4 缓冲区容量
        6.2.5 成本约束
    6.3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模型
        6.3.1 设备可靠度─费用函数
        6.3.2 设备修复率─费用函数
        6.3.3 设备生产率与费用间的关系
        6.3.4 系统优化分配模型
    6.4 基于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的设备可靠性分配模型
        6.4.1 试验持续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6.4.2 纠正有效性系数与成本的关系
        6.4.3 管理策略与成本的关系
        6.4.4 设备可靠性分配模型
    6.5 优化算法的选择
    6.6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分配
        6.6.1 特定可靠性水平下的柔性制造系统优化
        6.6.2 特定成本下的柔性制造系统优化
        6.6.3 特定可靠度水平下的设备可靠性优化
        6.6.4 特定成本下的设备可靠性优化
        6.6.5 柔性制造系统改进方向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300组模拟数据对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水稳碎石材料半圆弯曲开裂细观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损伤断裂行为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细观力学研究现状
        1.2.3 内聚力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均质细观断裂模型研究
    2.1 基于随机骨料的数字试件
        2.1.1 椭圆形随机骨料数字试件
        2.1.2 多边形骨料数字试件
        2.1.3 随机骨料与真实骨料的差异性
    2.2 内聚力模型
        2.2.1 CZM模型简介
        2.2.2 CZM模型本构关系
    2.3 细观断裂模型
    2.4 非均质细观断裂模型
        2.4.1 Weibull分布理论
        2.4.2 非均质材料随机场的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有限元细观数值模拟收敛性分析
    3.1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3.2 非线性分析有限元求解算法
        3.2.1 隐式求解算法
        3.2.2 显示求解算法
        3.2.3 两种求解算法的比较
    3.3 网格依赖性分析
    3.4 加载时间收敛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聚力模型细观参数研究
    4.1 纳米压痕试验
        4.1.1 纳米压痕试验原理
        4.1.2 试样制备与测试方法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骨料真实轮廓的细观参数反演
        4.2.1 半圆弯曲试验
        4.2.2 SCB芯样的二维重构
        4.2.3 参数反演
    4.3 随机力学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观断裂模型细观结构敏感性分析
    5.1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5.2 骨料特性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2.1 骨料含量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2.2 级配类型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2.3 骨料形状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2.4 骨料最大粒径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3 ITZ特性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3.1 ITZ粘结强度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3.2 ITZ断裂能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4 孔隙特性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4.1 初始缺陷下裂纹扩展机理研究
        5.4.2 孔隙率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4.3 孔隙尺寸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4.4 孔隙形状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5 非均质特性对抗裂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涝灾害风险定义及其内涵
        1.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 常见评价方法
        1.2.4 云模型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云模型
        2.3.1.1 云模型的定义与数字特征
        2.3.1.2 云模型的性质
        2.3.1.3 云模型的分类
        2.3.1.4 云模型的代数运算和综合算法
        2.3.1.5 云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
        2.3.2 GIS空间分析方法
        2.3.3 层次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危险性分析
    3.1 地形危险性分析
        3.1.1 地形危险性分析方法改进
        3.1.2 巢湖流域地形危险性分析
    3.2 降水危险性分析
        3.2.1 基于云模型的降水模拟
        3.2.2 巢湖流域降水危险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风险识别现状与选取原则
        4.1.1 风险识别现状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
    4.2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4.2.1 云模型改进下的层次分析法
        4.2.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5.1 数据归一化
    5.2 危险性评价
        5.2.1 降水危险性
        5.2.2 地形危险性
        5.2.3 水系危险性
    5.3 暴露性评价
    5.4 脆弱性评价
        5.4.1 经济脆弱性
        5.4.2 人口脆弱性
        5.4.3 土地脆弱性
    5.5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5.6 评价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6.1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6.2 巢湖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对策
        6.2.1 高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2 中等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3 低风险地区管理对策
        6.2.4 其他管理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与鲁棒最优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确定性量化研究进展
        1.2.2 鲁棒优化研究进展
        1.2.3 不确定性条件下火星进入制导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本模型和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基本数学模型
        2.2.1 坐标系
        2.2.2 火星重力加速度模型
        2.2.3 火星大气密度模型
        2.2.4 火星进入器气动加速度模型
        2.2.5 火星进入动力学方程
    2.3 不确定性的基本理论
        2.3.1 不确定性的定义与分类
        2.3.2 不确定性建模的数学基础
        2.3.3 不确定性量化的基本方法
    2.4 鲁棒优化的基本理论
        2.4.1 鲁棒优化的基本概念
        2.4.2 鲁棒优化的基本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问题描述
    3.3 基于自适应广义多项式混沌的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
        3.3.1 广义多项式混沌
        3.3.2 自适应谱分解
        3.3.3 随机空间的自适应分解
        3.3.4 在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问题中的应用
    3.4 基于敏感度配点非侵入式多项式混沌的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
        3.4.1 非侵入式多项式混沌
        3.4.2 基于敏感度的配点
        3.4.3 不确定性变量的求解
    3.5 仿真分析
        3.5.1 仿真设置
        3.5.2 算例1:均匀不确定性
        3.5.3 算例2:高斯不确定性
        3.5.4 算例3:混合不确定性
        3.5.5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星进入轨迹鲁棒优化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火星进入轨迹优化问题描述
        4.2.1 火星进入动力学方程
        4.2.2 火星进入段不确定性建模
        4.2.3 约束条件
        4.2.4 目标函数
        4.2.5 优化问题描述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和高斯伪谱法的火星进入轨迹规划
        4.3.1 混合优化策略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3 高斯伪谱法
    4.4 基于不确定性量化的火星进入轨迹鲁棒优化
        4.4.1 鲁棒优化方法
        4.4.2 动力学不确定性量化与传播
        4.4.3 重新构建鲁棒轨迹优化问题
        4.4.4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不确定性量化
        4.4.5 hp自适应伪谱法
        4.4.6 鲁棒性和可靠性评估
    4.5 仿真分析
        4.5.1 仿真设置
        4.5.2 算例1:末端高度最大化
        4.5.3 算例2:末端偏差最小化
        4.5.4 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星进入鲁棒最优制导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二阶滑模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火星进入鲁棒跟踪制导
        5.2.1 火星进入动力学方程
        5.2.2 纵向制导律设计
        5.2.3 侧向制导律
    5.3 基于强化学习和伪谱法的火星进入与着陆协同最优制导
        5.3.1 最优问题描述
        5.3.2 协同最优制导设计
        5.3.3 求解方法
    5.4 仿真分析
        5.4.1 基于二阶滑模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火星进入鲁棒跟踪制导仿真
        5.4.2 基于强化学习和伪谱法的火星进入与着陆协同最优制导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建筑内人员疏散的行为特征与疏散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员疏散的行为特征研究现状
        1.2.2 建筑内疏散环境的研究现状
        1.2.3 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建筑内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分析
    2.1 人员对疏散的影响
        2.1.1 人员个体因素
        2.1.2 人员群体因素
    2.2 建筑结构及设施对疏散的影响
        2.2.1 建筑结构
        2.2.2 疏散设备或设施
    2.3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3.1 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疏散的影响
        2.3.2 人员预动作时间的决定因素
        2.3.3 疏散应急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帮助行为的人员疏散研究
    3.1 引言
    3.2 影响帮助行为的因素分析
    3.3 模型
        3.3.1 模型中帮助行为的描述
        3.3.2 移动规则
    3.4 模拟分析
        3.4.1 不同的时间点行人疏散情况
        3.4.2 老年人初始位置不同对疏散时间的影响
        3.4.3 疏散过程中人数的变化分析
        3.4.4 人员离开时间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对多出口房间出口熟悉程度的人员疏散研究
    4.1 引言
    4.2 人员对出口熟悉情况的调查分析
        4.2.1 问卷分析
        4.2.2 与出口熟悉程度相关的因素及行为分析
        4.2.3 讨论
    4.3 疏散模型
        4.3.1 模型中熟悉程度的描述
        4.3.2 静态场和动态场
        4.3.3 移动规则
    4.4 模拟分析
        4.4.1 考虑从众行为时熟悉程度的影响
        4.4.2 人员密度的影响
        4.4.3 行人熟悉的出口的分布均匀性影响
        4.4.4 对疏散过程中人数变化的影响
        4.4.5 人员离开的时间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楼层内部结构变化的人员疏散研究
    5.1 引言
    5.2 人员疏散中楼层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
    5.3 疏散模型
        5.3.1 人员移动规则
        5.3.2 行人移动特点
        5.3.3 更新规则
    5.4 模拟分析
        5.4.1 整个建筑的人员疏散时间分析
        5.4.2 每一楼层内人员疏散时间分析
        5.4.3 不同情景下楼梯内人员变化情况
        5.4.4 通道长度变化对疏散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BIM的建筑内人员疏散环境评价研究
    6.1 BIM技术与疏散环境
        6.1.1 BIM技术
        6.1.2 疏散环境评价的内容
        6.1.3 BIM技术在疏散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6.2 疏散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6.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6.2.2 疏散环境评价方法
    6.3 基于BIM的建筑内疏散环境评估模型
        6.3.1 模型框架
        6.3.2 实施过程
    6.4 工程案例
        6.4.1 构建BIM模型
        6.4.2 参数设置
        6.4.3 获取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A 购物中心人员疏散调查问卷

(7)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轨道交通仿真模拟现状
        1.2.1 干线区间运行仿真研究现状
        1.2.2 铁路车站作业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2.3 牵引计算在仿真模拟运用中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分析
    2.1 系统仿真概述
        2.1.1 系统仿真的定义与方法
        2.1.2 系统仿真模型概述
        2.1.3 铁路行车技术作业仿真方法
    2.2 仿真对象概述
        2.2.1 列车车站间隔
        2.2.2 列车追踪间隔
        2.2.3 车站作业
    2.3 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分析
        2.3.1 系统目标及意义
        2.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3.3 系统研究内容
        2.3.4 系统研究范围
第3章 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概述
        3.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3.1.2 用户的特点
        3.1.3 假定与约束
    3.2 功能性需求
        3.2.1 总体功能需求描述
        3.2.2 数据管理功能需求
        3.2.3 仿真运行功能需求
        3.2.4 数据输出需求
    3.3 数据库需求
    3.4 非功能性需求
        3.4.1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3.4.2 系统安全性需求
        3.4.3 系统性能需求
第4章 行车技术作业仿真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4.1 牵引计算理论概述
        4.1.1 列车受力分析
        4.1.2 列车运动方程
        4.1.3 列车多质点模型分析
    4.2 基于牵引计算的列车运行分析
        4.2.1 列车运行过程分析
        4.2.2 列车运行控制模型
        4.2.3 列车安全制动曲线计算
    4.3 基于仿真系统的行车技术作业时间计算
        4.3.1 行车技术作业时间计算特点
        4.3.2 基于仿真系统的行车技术作业时间计算
    4.4 基于运行图的列车仿真控制分析
        4.4.1 启动牵引时间计算
        4.4.2 进站制动时间计算
        4.4.3 中间运行控制分析
    4.5 基础设备联锁控制技术分析
        4.5.1 车站设备联锁控制分析
        4.5.2 区间闭塞控制分析
    4.6 仿真系统时钟控制分析
第5章 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概要设计
    5.1 设计思路概述
    5.2 系统仿真方案分析
        5.2.1 基于行车技术作业过程的仿真方案
        5.2.2 基于列车运行图的仿真方案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3.2 系统结构分层设计
    5.4 列车仿真运行策略分析
        5.4.1 列车牵引策略
        5.4.2 列车仿真运行策略
    5.5 接口与错误报警设计
        5.5.1 接口设计
        5.5.2 错误报警设计
第6章 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详细设计
    6.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6.2 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
        6.2.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6.2.2 参数管理模块
        6.2.3 仿真数据管理模块
    6.3 仿真运行子系统
        6.3.1 仿真时序控制模块
        6.3.2 列车运行控制模块
        6.3.3 基础设备控制模块
        6.3.4 运行图约束模块
        6.3.5 技术作业时间计算模块
        6.3.6 错误检测模块
    6.4 数据输出子系统设计
    6.5 仿真流程分析
        6.5.1 数据流分析
        6.5.2 仿真流程分析
    6.6 系统数据库设计
        6.6.1 数据库概述
        6.6.3 数据库概念模型E-R图
        6.6.4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6.7 用户界面设计结果
        6.7.1 系统主界面
        6.7.2 子系统界面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岩溶富水隧道多场耦合分析及涌水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岩体渗流场研究现状
        1.2.3 岩石工程中的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1.2.4 多场耦合在隧道工程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隧道围岩多场耦合理论研究
    2.1 岩土体的渗流研究
        2.1.1 裂隙介质的渗流研究
        2.1.2 裂隙岩体的渗流模型
    2.2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2.2.1 岩体应力场对渗流场的作用机理
        2.2.2 岩体渗流场对应力场的作用机理
    2.3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位移场耦合模型
        2.3.1 连续介质耦合模型
        2.3.2 裂隙网络耦合模型
        2.3.3 等效连续介质耦合模型
        2.3.4 岩溶隧道围岩渗流场的解析解
    2.4 本章小结
3 岩溶富水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3.1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概述
    3.2 岩溶富水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3.2.1 近似方法
        3.2.2 理论分析方法
        3.2.3 数值法和解析法
        3.2.4 随机数学和非线性理论方法
    3.3 岩溶富水隧道稳定渗流涌水量预测
    3.4 工程实例分析
        3.4.1 三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3.4.2 三泉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
        3.4.3 三泉隧道涌水量预测评价
        3.4.4 三泉隧道涌水量方法评价
        3.4.5 三泉隧道垂向岩溶管道处理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渗流水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4.1 渗流水对围岩压力及位移的影响分析
        4.1.1 渗流水对围岩压力的影响分析
        4.1.2 渗流水和隧道位移的影响分析
    4.2 渗流水对隧道围岩松动圈的影响
        4.2.1 地质雷达法探测隧道松动圈
        4.2.2 实例分析渗流水对隧道松动圈的影响
        4.2.3 地质雷达法探测松动圈的补充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岩溶富水隧道多场耦合数值模拟
    5.1 FLAC3D软件及其理论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数值模拟多场耦合理论
    5.2 三泉隧道的数值模拟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9)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有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混沌信号随机化处理的研究背景
        1.1.2 混沌信号随机化处理的研究意义
        1.1.3 混沌信号随机化处理的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混沌与随机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混沌与随机噪声作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
        1.2.2 混沌与随机系统作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
        1.2.3 混沌类随机性分析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
        1.2.4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简述
    1.3 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的同类研究概况
        1.3.1 低维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现状
        1.3.2 高维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现状
        1.3.3 数字化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现状
        1.3.4 混沌信号随机化处理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涉及的混沌与随机基本理论简述
        1.4.1 随机理论基础的简述
        1.4.2 混沌理论基础的简述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低维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低维混沌信号与随机的类比研究
        2.2.1 低维混沌信号简介与关键问题
        2.2.2 混沌类随机变量及其统计特性分析
        2.2.3 仿真研究结果及分析
        2.2.4 混沌类随机过程及集总平均表示
    2.3 随机混沌系统与随机混沌样本假设模型
        2.3.1 随机混沌系统描述
        2.3.2 随机混沌样本假设模型
        2.3.3 随机混沌样本假设模型的系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维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
    3.1 引言
    3.2 高维混沌信号的简介及关键问题
        3.2.1 高维混沌信号的简介
        3.2.2 高维混沌Lorenz信号的关键问题
    3.3 高维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
        3.3.1 概述
        3.3.2 基于频域FFT截断法的随机化处理方案
    3.4 随机化处理高维混沌信号的仿真应用
        3.4.1 混沌同步及混沌保密通信方案的简述
        3.4.2 混沌遮掩保密通信方案及系统仿真
        3.4.3 基于频域FFT截断法的混沌遮掩保密通信改进方案及仿真
        3.4.4 改进方案与原方案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化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研究
    4.1 引言
    4.2 数字化混沌的定义及特性退化现象
        4.2.1 数字化混沌的定义
        4.2.2 数字化混沌的特性退化现象与关键问题
    4.3 构造数字化混沌新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4.3.1 数字化混沌新模型的探索方案
        4.3.2 如何构造一个数字化混沌新模型的定性分析
        4.3.3 基于HMM模型的数字化混沌新模型的研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手机短信加密系统的硬件设计
        5.2.1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2.2 混沌混合A5/1 算法的加密模块设计
        5.2.3 基于FPGA的系统硬件实现
    5.3 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10)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河流环境风险模型及其预警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境风险评价
        1.2.1 基本概念
        1.2.2 发展进程
        1.2.3 评价程序
    1.3 河流环境风险分析
        1.3.1 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1.3.2 河流沉积物生态风险分析
        1.3.3 河流突发性风险分析
    1.4 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1.4.1 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
        1.4.2 环境风险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1.4.3 环境风险中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目的
        1.5.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区间数的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模糊化理论
        2.1.2 区间数理论
        2.1.3 基于区间数的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2.1.4 评价标准的模糊化分级
    2.2 研究区域及数据
        2.2.1 研究区域
        2.2.2 基础数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评价
        2.3.2 总风险分析
        2.3.3 模糊综合评价
        2.3.4 确定性评价
        2.3.5 综合模糊评价和确定性评价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综合浓度和动态聚类的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模糊综合浓度
        3.1.2 基于模糊综合浓度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3.1.3 风险值的动态聚类分析
    3.2 研究区域及数据
        3.2.1 参数选择
        3.2.2 监测数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断面的模糊综合风险评价
        3.3.2 各断面风险等级的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河流污染风险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污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2 河流水环境的脆弱性
        4.1.3 河流水环境的危害性
    4.2 研究区域及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参数的确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脆弱性”计算结果
        4.3.2 “危害性”计算结果
        4.3.3 水环境污染风险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不确定性模型下河流水环境风险的对比
    5.1 三种不确定性方法的介绍
    5.2 三种不确定性方法下河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的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毒性指数的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风险评价代码
        6.1.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6.1.3 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6.2 研究区域及样品分析
        6.2.1 研究区域和采样
        6.2.2 样品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重金属污染评价
        6.3.2 风险评价代码的评价结果
        6.3.3 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的评价结果
        6.3.4 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价结果
        6.3.5 三种方法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源强随机模拟的突发性河流水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序贯高斯模拟
        7.1.2 非稳态二维水质模型
    7.2. 研究区域概况
    7.3 模拟结果与讨论
        7.3.1 污染源计算——地下水六价铬浓度分布
        7.3.2 瞬时二维水质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河流污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8.1 模糊层次分析法
    8.2 预警级别的确定
    8.3 河流污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8.3.1 日常污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8.3.2 突发性污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8.4 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意义
        8.4.1 日常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意义
        8.4.2 突发性预警指标体系各指标意义
    8.5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8.5.1 日常预警指标体系
        8.5.2 突发性预警指标体系
    8.6 预警级别的模糊综合评判
    8.7 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
    8.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四、随机数学中若干典型问题的计算机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D]. 高丽珍. 中北大学, 2021(01)
  • [2]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D]. 李中生.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水稳碎石材料半圆弯曲开裂细观数值模拟研究[D]. 袁嘉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云模型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 ——以巢湖流域为例[D]. 吕军. 安徽师范大学, 2019
  • [5]火星进入不确定性量化与鲁棒最优制导方法研究[D]. 江秀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6]建筑内人员疏散的行为特征与疏散环境研究[D]. 高国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系统研究[D]. 岳琦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岩溶富水隧道多场耦合分析及涌水量预测研究[D]. 代金鑫. 重庆大学, 2016(03)
  • [9]混沌信号的随机化处理有关研究[D]. 潘晶. 黑龙江大学, 2014(05)
  • [10]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河流环境风险模型及其预警指标体系[D]. 祝慧娜. 湖南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随机数学中一些典型问题的计算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