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

一、水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1](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贺天明[2](2021)在《基于水权理论的农业用水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石河子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农业用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节水是当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管理节水又是农业节水邻域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以促进节水为目的,从管理节水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做研究。方法:本文以促进农业节水为目的,以水权理论为基础,运用文学计量学、投影寻踪技术、博弈论及系统论思想,构建了深层次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和模型,水费支出水平承受力模型,水价-水量节水博弈模型和新疆干旱区水权交易模式,并以石河子灌区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1)运用Cite Space V可视化工具,对农业节水管理邻域进行演进路径和前沿热点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用水管理领域的内容逐渐深化,相关决策部门文件相连紧密;农业用水管理领域是一个以水权分配为核心,以“初始水权分配—农业水价改革—水权交易市场建设”为主线的研究邻域。其中初始水权分配和农业水价改革是抓手,基于水市场优化配置农业节余水量是目标,在当下水资源管理决策下,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农业节水管理研究的热点区域。(2)通过水权分配计算结果表明:石河子灌区(143团北灌区、152团、石总场)3个区域深层次的初始分配量分别为4183.68万m3,4046.05万m3,6569.28万m3;从现状灌区实际用水量计算,若整个灌区严格执行定额管理灌溉,可比现状用水量节水约15.7%。(3)以完全成本水价测算为基础,得到灌区完全成本水价和农民承受力水价分别为0.3918元/m3和0.439元/m3,与现行水价0.25元/m3相比,灌区水价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完全成本水价下,亩均灌水量可比田间实际灌水量节约71.89m3/亩,约为15%,节水潜力很大,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成本水价下的亩均用水量与定额管控下的灌水量趋于一致,约400m3/亩。(4)以2020年灌区计划减退过度开垦的土地为基准,计算得出:通过严格的定额管理灌溉和“退地减水”措施,整个灌区可从农业部门节余水量为5250.45万m3,转向工业部门水量为4 987.93万m3,转向生态部门水量为262.52万m3;通过水权交易方式,区域灌区农业节余水量可产生的工业效益值为3 502.43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948.22万元,可产生的总体效益为5 460.65万元。结论:该文基于水权理论,以明晰灌区农业初始水权和农业用水价格为基础,政府水资源管理决策下灌区农业节水潜力为媒介,通过水权交易的途径将农业节余水量转移到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形成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用水管理技术集成方案,以期为灌区“农业节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性水资源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顾志锋[3](2020)在《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00个城市中有供水不足问题的超过65%,120多个城市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突出,90%的沿海城市存在缺水问题。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安全问题突出、水生态恶化,使得城市的水问题不断加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变得势在必行。国内外已形成共识,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被证实是一种先进的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从国际上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都是将城市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规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强化水务工程建设来强化水资源的管理。目前城市水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快速发展的阻碍,而现阶段又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因此,把控城市发展进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涉水项目建设,必须对水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苏州前期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已有探索,各区(市)也成立了水务局。苏州市X城区虽然在水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水务管理体制仍不合理,涉水管理体制并未摆脱“多龙管水”的困局,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收集研究水务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苏州市X城区目前水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先进改革经验,找出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同时去芜存菁提出适应苏州市X城区区情的对策和建议;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系统的角度研究X城区水务工作,准确诊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探索、明确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原则、方向和任务,最终得出实现苏州市X城区水体一体化管理改革必须要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确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个一体化管理主体;必须要进一步整合涉水事务管理职能于水务局,强化政府横向部门间协调机制;必须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水务集团,盘活X城区水务市场;必须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进、吸收更多外界优质资源。通过研究了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苏州市X城区涉水事务管理向管理体制一体化、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转变,达成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目标。

令彦强[4](2020)在《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依照《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全社会要广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将节水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乌鲁木齐市当前水资源短缺,属于严重缺水型城市,水资源的缺乏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社会发展,城市节约用水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运用政府管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在对国内外关于城市节水管理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乌鲁木齐市节水的管理的现状做了具体描述,第一是国内总体节水情况;第二是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分布状况,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供水和用水概况;第三是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城市节水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据、管理体制、制度规范、队伍建设、宣传举措和资金保障。第四是乌鲁木齐市在城市节水管理上取得的成效,具体包括乌鲁木齐市综合节水情况、工业节水情况、生活节水情况和环境生态节水情况。其次,在对管理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找出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存在问题主要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众节水宣传不到位。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县区级缺乏独立的节水管理机构、市场参与节水管理的动力不足、节水管理的资金保障不足、管理措施未落到实处、社会公众缺乏节水意识等几个方面。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加强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提升管理队伍能力;第二,健全节水管理制度,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第三,建立有序市场体系、引进水权交易竞争机制;第四,推动节水科技创新,推进节水新模式;第五,加大节水资金投入,改造基础设施;第六,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通过以上研究,以期望能对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上提供显示参考,使节水管理更为有效,促使水资源能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保障乌鲁木齐市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毛萱杭[5](2020)在《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水定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产品、建成单位建筑面积或提供单位人数服务所需合理的取水量。用水定额体系涉及农作物、工业产品、生活服务业等方面,是覆盖节水目标控制、规划设计、评价优先、计量计算的完整标准体系。用水定额为政府精细化用水管理提供指标依据,为企业生产工艺优化升级、增效节水减排提供标准指导,为人们加强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意识提供理论依据。用水定额可以作为节水优先实施的标准,作为约束用水户用水行为的依据,使节水真正落地。上海市水资源丰富,但优质水资源较少,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且上海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用水需求量不断扩大,常住人口和来沪旅游人口逐年增加,生活用水需求量也随之上升。为平衡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紧缺间的矛盾,上海市于1998年首次制订用水定额标准,在2001年修订发布《上海市用水定额(试行)》后,自2004年至2019年期间以地方标准的形式陆续发布了38部工业、生活服务业的用水定额标准。但上海市已有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存在产品分类覆盖性较低、与全国其余省市分类不一致、定额值分级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数理统计、对标分析、专家咨询、网上征询等方式,研究了上海市用水定额和上海市宾馆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和定额标准值的制订。引入“效率抵消总量”假说概念,从用水定额制订的覆盖范围、样本选择、定额值确定的角度,定性分析用水定额制订体现的“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理念;尝试用“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结合用水定额制订,定量分析在不同情景下用水定额的节水效果和修订趋势。论文以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为案例,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研究了上海市用水定额的体系制订、体现的假说理念和修订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体系应分从产品分类和定额分级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分类应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上海市现有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进行划分,制订19个门类、77个大类、278个中类的387个产品(或服务)及居民生活用水的用水定额值,作者为验证分类和分级可行性制订了其中4个门类、7个大类、21个中类的29个产品(或服务)及居民生活用水2个产品的用水定额值;定额分级应按照《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要求根据分为通用定额值和先进定额值两级。2)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的覆盖范围基本可以约束上海市90%以上行业的用水量;调查样本选取的原则让“效率”指标更具行业代表性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用定额通过率为80%左右,20%用水户目标节约水量可以“抵消”整个行业因增产而增加的用水“总量”。3)用水定额修编情况可根据经济发展、用水户达标率变化分为以下4种情况:(1)用水定额不强制修编,趋于严格:用水户用水效率普遍高于用水定额标准,且行业产品生产现状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2)用水定额强制修编,并趋于严格:用水户用水效率普遍高于用水定额标准,且行业产品生产现状未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部分未达标的用水户用水效率即使达标后,行业产品生产现状仍不能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3)用水定额强制修编,并趋于宽松:用水户均暂未达标,用水效率均低于用水定额标准,但行业产品生产现状已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4)用水定额暂无需修编:用水户均暂未达标,用水效率低于用水定额标准,且行业产品生产现状未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部分用水户效率达标,部分未达标,但行业产品生产现状已达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部分暂未达标的用水户,若今后达到用水定额标准后,行业产品生产现状可以实现“效率抵消总量”状态。论文根据用水单元、用水量占比方面的特点,选取上海市宾馆行业为对象,研究设计了制订其用水定额的方案,并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研究其体现的假说理念和节水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宾馆行业用水定额制订体系应分从产品分类和定额分级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分类应根据上海市宾馆行业用水单元现状分为五星级宾馆、四星级宾馆、三星级宾馆、二星级及以下宾馆4类;定额分级应按照《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要求根据分为通用定额值和先进定额值两级。2)各级宾馆用水单元、服务程度不同,用水效率也不同,指标分级可以实现公平地分配水量的目标提升每一个小行业间的效率;调查样本选取的原则让“效率”指标更具行业代表性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用定额通过率为80%左右,20%用水户目标节约水量可以“抵消”整个行业因增产而增加的用水“总量”。3)在达标用水户保持现状用水的前提下,上海市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及以下宾馆的节水效率可以分别提高21.39%、20.32%、24.53%和15.10%,二星级及以下宾馆的用水定额应向更加严格的方向修编,而四、五星级宾馆的用水定额可以适当地放宽,三星级宾馆的用水定额较为符合现状,可以暂时不再修编。用水定额制订是对上海市用水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节水优先”将用水定额制订提升到了理论政策的高度,“节水”就是要建立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对每一个用水单元是不是真正做到节水有说法;“优先”就是要实行完备的节水评价制度,把充分节水作为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水资源的前提,如果节水不够充分,就不能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调度。本文对用水定额实际应用、本质理念进行研究,“效率抵消总量”假说是可以指导用水定额制订和未来修编方向,将来还可以在定量计算节水效果方面继续改进。本文得到了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研究”项目、“上海市中心城区非居民用水情况调研与评价”项目和“上海市旅馆行业用水情况调查及用水效率评价”项目的支持。

曹尚杰[6](2020)在《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历经120年,秦皇岛港已发展成全球最大干散货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作为国内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代表,引领了国内绿色港口建设与发展。注重科技创新驱动绿色港口,将能源管理信息化作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积极推进绿色港口能源智能化平台建设。秦皇岛港六公司(以下简称“六公司”)作为承载着主营业务的重要分公司,也是旗下煤炭运输公司的典型代表,成功通过国家首批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评选,首批被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简称:APSN)授予亚太绿色港口称号,且是入围的七家中唯一干散货码头,故被选定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先行者。本文以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PM理论和管理学思维,通过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和绿色港口运营管理过程的调研和梳理,将公司与能源系统相关的信息系统整合,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绿色港口建设以及行业影响力优势,构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系统。助力秦皇岛港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智慧、绿色港口,为京津冀地区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工作做出突出贡献。首先,本论文对选题背景进行阐述,明晰出研究的意义,通过文献法和调研法将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港口、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构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阐述和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论文研究路径与方法。其次,把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归纳提炼,梳理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基础概念、系统特征,提炼业务流程管理(BPM)、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相关的方法论,作为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基础。研究明确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结合管理实际基于BPM核心理论分析归纳系统功能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功能、完成系统建设。最后,从五个方面构建系统保障体系,保证系统运行和实施。

汪艳[7](2019)在《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文中研究说明从古至今全世界流域的发展都存在着共性。城市的发展与大的水系、海洋密不可分,而水系发达的地方总是能形成贸易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经历过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水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城市产生互动性效应。近些年,中国迎来快速城市化,对历史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持续的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对于水系的适应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在生态化的国际背景下,在新型城镇化和中国梦的中国可持续城乡战略中,“水与城市”这一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水环境问题,恢复城市群对于水系的适应能力,城市历史文化与环境的“韧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城镇发展及历史变迁研究为主题,以河流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的连续性与叠加性特征,深入理解城镇起源和发展的规律及生成与发展机制,总结历史经验,发掘城市历史与未来发展的结合点,探寻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选择中国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并与欧洲低地国家滨水城镇开展比较研究。研究重点将集中在建立沿主要水网的城镇变迁格局上,同时运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和西方规划学界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框架,从“城市形态(物质环境)-城市管理(动力机制)”角度,从“历史的演变-现在的发展-未来的挑战”时间维度,从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层面,以中国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为具体城市案例,总结区域城镇发展脉络与特征,分析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变的内部动因与管理机制,探寻在历史的演进中所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类型,揭示具有江南特征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比较中国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一带及苏中地区滨水城镇与欧洲低地国家滨水城市历史时期的管理、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研究水网城市格局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关联性,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在滨水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归纳两大三角洲发展的异同性,提出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总结可学习与借鉴的历史经验。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从历史的延续性、文化的可适应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政治的一体性和经济的协同性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全文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从研究背景中提出研究问题,阐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理论支撑,由理论路线构建出研究框架与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研究综述与方法论,共同构成论文的第一部分。论文第二部分以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第一部分建构的理论体系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从区域层面对水网格局影响下的中国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的历史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建构历史演进中的城镇体系。对自然地理决定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分析,探寻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集群模式与类型,总结高密度水环境条件下岛状结构的聚落、城址模式以及“江、河、湖、海”影响下的城市类型。在高密度水网影响下的城市集群模式是“轴”与“网”结构的叠加,是流域发展起来的带状城市群和四通八达的水网发展起来的网状城市群,并形成了“城-镇-村”一体化的城市层级模式。对水网格局与城镇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其生成与发展机制,提出具有江南地区特征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论文第三部分为比较章节,第五章选取相似地形地貌的,相同经济地位的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开展比较研究。仍然从“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角度,从城址与水系关系、历史叠加性与城镇群核心演变、不同水环境决定的经济模式的不同、不同水文化影响下所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城市形式与城市要素、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主体、制度规则八个方面对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的异同性进行详细比较分析与总结,揭示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论文第四部分为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与思考,第六章主要探讨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面对未来的挑战,论文提出区域层面应从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的城镇发展中汲取历史经验,坚持整体性发展战略与一体化,坚持集群式发展;历史城市层面,学习将历史转化成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与动力,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滨水区层面,学习将文化与环境相融合的滨水区改造经验。论文提出将历史的可延续性,文化的可适应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政治的一体性、经济的协同性等相结合发展,探寻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三角洲城市发展框架。

崔丹[8](2019)在《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等原因,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在改善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明确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改善水资源利用现状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环境伦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对山东省工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和用水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机理假设,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变量指标关系框架,把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变量指标选择和回归分析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基于水资源和环境责任的双重约束,以山东省化工业、纺织业等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等相关软件,采用计量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量和用水所占比重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工业生产总值的增加与水资源消耗量并不存在绝对的关系,山东省工业用水效率基本达到DEA有效但是波动幅度无规律。山东省用水管理制度的提出迫使企业科学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和完善节水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改善生态资源环境;(2)企业环境责任感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企业从水资源费用角度考虑承担企业环境责任,把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财务的关系放在首位,少数企业从资源节约角度履行环境责任;在推动水资源保护过程中,企业水资源利用各项技术尚未成熟,科学技术水平是阻碍企业采用节约用水的主要阻碍;(3)企业环境责任感知对用水管理行为和企业绩效有显着性的正向影响,企业内部环境责任感知对企业外部环境责任感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用水管理对企业环境绩效存在显着性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管理和资源环境管理存在显着影响关系。最后针对得出的结论,本文从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承担环境责任义务、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体系、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感知、改善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吴萍[9](2017)在《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战略,并出台《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研究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水和谐为理念,以水生态环境自然规律为准则,旨在实现水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包括水资源文明、水安全文明、水环境文明、水管理文明和水文化文明。基于现有部委、省市发布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实践和已有的学术理论探讨,立足于水生态文明内涵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6-2015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予以评价和分析。首先,分析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和五个维度指标体系的指标均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与水资源文明、水管理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的正相关性明显;其次,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近十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及五个维度指标体系指标值的走势予以剖析;最后,将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文明程度划分为文明、较文明、一般文明、较不文明、不文明五个等级,由此探讨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近十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省市之间非均衡性明显,而且东部区域省市的水平优于中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省市好于中部区域。就分维度文明而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分维度文明建设侧重点不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策略也有差异。针对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总体上应做好顶层设计、融入五大发展新理念,同时,从五个方面加强分维度文明建设,一是共享长江水资源,落实以人为本;二是协调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配置;三是保护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四是创新构建水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体系;五是贯穿水生态文明,开放带内外。

沈百鑫[10](2015)在《比较法视野下我国的可持续水治理》文中提出当代中国的水危机需要现代水管理理念。为此,本文通过对水和水情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指出水不仅是经济物质,同时更是人类生存基础,动植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法、欧盟和德国水法中的管理理念比较分析,明确其总的发展趋势,即在生态保护理念下,以环境目标为导向,通过规划措施和综合手段提高水体保护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时期的水管理和水体保护进行对比分析。可持续水治理只能以法治为原则、以环境目标为导向,实施综合水体管理手段。

二、水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水权理论的农业用水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石河子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权及水权分配
        1.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3 水权交易市场建设
    1.3 农业节水管理的演进路径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 Space V软件分析
        1.3.1 发文量分析
        1.3.2 演进路径分析
        1.3.3 前沿热点分析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权理论及研究区概况
    2.1 水权理论
        2.1.1 水权解释
        2.1.2 初始水权分配理论
        2.1.3 系统论
    2.2 石河子灌区概况
第三章 深层次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研究
    3.1 深层次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指标体系构建
        3.1.1 分配原则
        3.1.2 指标选取及说明
    3.2 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
    3.3 结果分析
        3.3.1 分配水量分析
        3.3.2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节水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水价承受力和节水潜力评估
    4.1 完全成本农业水价核算
    4.2 农户水价承受力分析
    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节水潜力分析
        4.3.1 水价-水量节水博弈模型
        4.3.2 石河子灌区节水潜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权交易模式构建及转让效益分析
    5.1 干旱绿洲区水权交易模式设计
    5.2 “退地减水”措施下区域可交易的农业节余水量
    5.3 水权交易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生态效益分析
    5.4 石河子灌区农业用水管理技术集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水务
        2.1.2 水务管理
        2.1.3 水务一体化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2.2.1 都柏林—里约原则
        2.2.2 系统理论
        2.2.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3 我国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本方向
        2.3.1 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依据
        2.3.2 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三章 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与现状
        3.1.1 苏州市X城区的基本情况
        3.1.2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3.1.3 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体制现状
    3.2 目前苏州市X城区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涉水建设矛盾突出
        3.2.2 涉水监管出现真空、交叉及错位
        3.2.3 涉水管理信息资源难整合
        3.2.4 涉水管理政企不分
        3.2.5 水务市场发展后继乏力
        3.2.6 涉水企业深陷发展低谷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2 涉水企业资源整合度过低
        3.3.3 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僵化
        3.3.4 水务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四章 国内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和借鉴
    4.1 国内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1.1 上海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经验
        4.1.2 深圳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4.2 国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4.2.1 法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2.2 英国的水务管理模式
    4.3 适应X城区区情值得借鉴的做法
        4.3.1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4.3.2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3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4.3.4 依法治水
        4.3.5 实施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第五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方案
    5.1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改革优化的基本目标
        5.1.2 改革优化的基本原则
        5.1.3 改革优化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5.2 确定水务一体化管理主体
        5.2.1 建立集权化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5.2.2 整合组建区级水务集团
    5.3 构建多元的水务市场投融资机制
        5.3.1 有效整合现有公司资源
        5.3.2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5.3.3 全面深化水价改革
    5.4 简要小结
第六章 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
        6.1.1 增强协同发展理念
        6.1.2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6.1.3 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6.1.4 增强创新发展理念
    6.2 体制、制度保障措施
        6.2.1 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支持
        6.2.2 出台的相关制度
    6.3 市场运行方面保障措施
        6.3.1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供求机制
        6.3.2 建立合理的供排水价格调控机制
        6.3.3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
        6.3.4 建立合理的水务市场补偿机制
    6.4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保障措施
    6.5 一体化管理平台硬件建设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关于苏州市 X 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的访谈报告

(4)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节约用水
        2.1.2 城市节水
        2.1.3 节水管理
        2.1.4 节水型城市
        2.1.5 城市节水指标
    2.2 基础理论
        2.2.1 政府管制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加强城市节水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3.1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2.3.2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3.3 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第3章 乌鲁木齐市节水管理现状
    3.1 全国总体节水状况
        3.1.1 农业节水情况
        3.1.2 工业节水情况
        3.1.3 城镇节水情况
    3.2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分布状况
        3.2.1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总量
        3.2.2 乌鲁木齐市地下水量
        3.2.3 乌鲁木齐市地表水量
        3.2.4 乌鲁木齐市供水情况
        3.2.5 乌鲁木齐市用水情况
    3.3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基本情况
        3.3.1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据
        3.3.2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管理体制
        3.3.3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制度规范
        3.3.4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队伍建设
        3.3.5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宣传举措
        3.3.6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资金保障
    3.4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取得的成效
        3.4.1 综合节水取得显着成效
        3.4.2 工业节水发展潜力较大
        3.4.3 生活节水管理不断加强
        3.4.4 环境生态节水稳中向好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4.1.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4.1.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1.4 公众节水宣传不到位
    4.2 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县区级缺乏独立的节水管理机构
        4.2.2 市场参与节水管理的动力不足
        4.2.3 节水管理的资金保障不足
        4.2.4 节水管理措施未落到实处
        4.2.5 社会公众缺乏节水意识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上海市节水管理经验
        5.1.1 水务管理一体化
        5.1.2 注重节水宣传工作
    5.2 银川市节水管理经验
        5.2.1 推进水权转换和水权交易
        5.2.2 落实资金保障
    5.3 以色列节水管理经验
        5.3.1 严格处罚用水超标
        5.3.2 重视应用先进技术
    5.4 新加坡节水管理经验
        5.4.1 实施水效标识计划
        5.4.2 强制安装节水设备
    5.5 启示
第6章 加强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节水管理体制,提升管理队伍能力
        6.1.1 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6.1.2 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
        6.1.3 增加和培训节水管理人员
    6.2 健全节水管理制度,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6.2.1 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6.2.2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2.3 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
        6.2.4 强化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6.3 建立有序市场体系,引进水权交易竞争机制
        6.3.1 建立节水市场体系
        6.3.2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机制
    6.4 推动节水科技革新,推进节水新模式
        6.4.1 加大节水新技术的应用
        6.4.2 重视发展合同节水新模式
    6.5 加大节水资金投入,改造基础设施
        6.5.1 扩大投融资渠道
        6.5.2 加大对节水基础设施的改造
    6.6 加强节水宣传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6.6.1 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
        6.6.2 组建全社会参与的节水管理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用水定额含义及作用
        1.2.2 用水定额制订方法
        1.2.3 用水定额及实施效果评估
        1.2.4 “效率抵消总量”对节约用水的指导及应用于用水定额的改进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下的用水定额制订和评估方法研究
    2.1 用水定额制订的方法
        2.1.1 用水定额制订方法比较
        2.1.2 用水定额制订方法对比分析
    2.2 用水定额评估的方法
        2.2.1 用水定额评估方法比较
        2.2.2 用水定额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2.3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内容
        2.3.1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提出
        2.3.2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应用情景
    2.4 应用“效率抵消总量”假说评估用水定额节水效果
        2.4.1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对评价用水定额节水效果的可行性
        2.4.2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对评价用水定额节水效果的方法
3 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的工作基础研究
    3.1 上海市基本情况
        3.1.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2 水资源利用概况
    3.2 2019 年之前上海市用水定额的制订情况
        3.2.1 上海市用水定额发展的历程
        3.2.2 2019 年之前用水定额地方标准
        3.2.3 2019 年之前用水定额地方标准不足
    3.3 用水定额的实施情况
        3.3.1 计划用水管理
        3.3.2 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
        3.3.3 节水评估管理
        3.3.4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3.3.5 节水型载体建设
4 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及其评估研究
    4.1 用水定额制订的方案设计
        4.1.1 制订框架设计
        4.1.2 制订流程设计
    4.2 用水定额制订的依据、原则
        4.2.1 制订依据
        4.2.2 制订原则
    4.3 用水定额制订过程和成果
        4.3.1 制订过程
        4.3.2 主要成果
    4.4 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下上海市用水定额研究
        4.4.1 用水定额体现的“效率抵消总量”假说
        4.4.2 上海市用水定额节水效果研究
        4.4.3 未来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趋势研究
    4.5 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下上海用水定额制订建议
        4.5.1 农业用水定额制订建议
        4.5.2 工业用水定额制订建议
        4.5.3 服务业用水定额制订建议
        4.5.4 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订建议
5 上海市宾馆用水定额制订及其评估研究
    5.1 选取宾馆行业制订及评估用水定额的必要性
        5.1.1 宾馆行业用水需求现状
        5.1.2 宾馆行业用水特点
    5.2 宾馆用水定额制订方案设计
        5.2.1 制订方案
        5.2.2 用水定额框架设计
    5.3 宾馆用水定额调查过程和成果
        5.3.1 调查过程
        5.3.2 制订成果
    5.4 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下上海市宾馆行业用水定额研究
        5.4.1 宾馆行业用水定额制订体现的“效率抵消总量”假说
        5.4.2 宾馆行业用水定额节水效果
        5.4.3 宾馆行业未来用水定额制订趋势
    5.5 上海市宾馆行业用水定额制订和用水效率提高的建议
        5.5.1 宾馆行业用水定额制订的建议
        5.5.2 宾馆不同用水单元建议
        5.5.3 宾馆内部节水管理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对用水定额制订方法的讨论
    6.3 “效率抵消总量”假说改善建议
    6.4 “节水优先”下用水定额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办法
    2.1 绿色港口
        2.1.1 绿色港口内涵
        2.1.3 绿色港口的发展趋势
        2.1.4 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2.2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2.2.1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2.2.2 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形式
    2.3 业务流程管理(BPM)
        2.3.1 BPM概念
        2.3.2 业务流程
        2.3.3 流程的编排
        2.3.4 流程执行与监控
    2.4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法
        2.4.1 信息系统构建的模型
        2.4.2 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SOA)
        2.4.3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秦港六公司概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绿色港口建设情况
        3.1.3 绿色港口能源管理效果的核心约束指标
        3.1.4 主要耗能设备和耗能关键流程
    3.2 能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能源管理体系现状
        3.2.2 现有能源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3.3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存在的问题
    3.4 基于BPM的能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4.1 BPM的核心理念
        3.4.2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必要性
        3.4.3 基于BPM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流程
        3.4.4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4.1.1 设计的原则
        4.1.2 设计的目标
    4.2 基于SOA的能源管理系统总体架构体系
        4.2.1 总体目标框架
        4.2.2 业务应用框架
        4.2.3 基础设施框架
    4.3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4.3.1 电能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2 无线远程自动水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3 电子皮带秤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3.4 流机燃油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1 能源整体在线监测实现
        5.1.2 电能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3 水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4 皮带秤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1.5 流机燃油管理模块分析与实现
    5.2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部署
        5.2.1 总体结构部署
        5.2.2 信息资源部署结构
    5.3 秦皇岛港六公司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保障
        5.3.1 遵循公司信息化战略及规划主线
        5.3.2 建立信息化优化质量保证体系
        5.3.3 形成信息化优化技术支撑
        5.3.4 及时跟进信息化应用培训
        5.3.5 系统功能的持续完善与升级改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城市化
        1.1.2 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
        1.1.3 三角洲大都市区域面临的共同挑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名词定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方法论
    2.1 中国与西方相关理论
        2.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1.2 西方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
    2.2 研究综述
    2.3 理论框架构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5 研究方法
        2.5.1 总体研究方法
        2.5.2 具体研究方法
    2.6 研究思路
    2.7 研究路线
第三章 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城镇发展
    3.1 生成——早期聚落与城市的点状分布
        3.1.1 早期自然地理与聚落发展(-公元前21世纪)
        3.1.2 城市的形成(-200BC)
    3.2 转折——运河两岸城市与产业的线性集聚
        3.2.1 运河-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50BC–600AD)——以运河为轴线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3.2.2 以太湖、长江、大运河为圈层和轴线的城市体系(550AD-950AD)
    3.3 定型——水系导向城乡聚落的网络格局
        3.3.1 “水城市-水城镇-水乡村”初步形成(900AD-1400AD)
        3.3.2 城镇发展的多样化(1350AD-1850AD)
        3.3.3 民族工业与铁路的兴起(1850AD-1950AD)—交通方式的转变带来城市格局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生成与发展机制
    4.1 自然地理决定的城镇化模式
        4.1.1 高密度水环境条件下的聚落、城址与水:岛状结构
        4.1.2 城市与水:不同水环境促生的城市类型
        4.1.3 城市群与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集群模式—“轴”与“网”的叠加
        4.1.4 高密度水网影响下的城市层级模式:城-镇-村一体化发展
    4.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特征总结
        4.2.1 城镇发展与水系关联性特征
        4.2.2 整体呈现均质化、高密度、多中心、多层级的发展特征
        4.2.3 城镇发展与经济关联性特征
        4.2.4 流域促成的产业带与国家粮仓
        4.2.5 历史文化名城集群
        4.2.6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叠加性
        4.2.7 区域中心从内陆向沿海发展
        4.2.8 水网中衍生的江南文化
    4.3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管理)分析
        4.3.1 影响因素
        4.3.2 城市行为的主导者(城市主体)
        4.3.3 制度——城市职能与城市管理
        4.3.4 城市管理总结
    4.4 江南地区特征的城市发展规律
        4.4.1 历史演进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总结
        4.4.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
第五章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比较研究
    5.1 欧洲三角洲自然环境
    5.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比较分析
        5.2.1 比较一:城址与水系关系
        5.2.2 比较二:历史叠加性与城镇群核心演变
        5.2.3 比较三:不同水环境决定的经济模式的不同
        5.2.4 比较四:不同水文化影响下所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
        5.2.5 比较五:城市形式与城市要素
        5.2.6 比较六: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5.2.7 比较七:城市主体(城市行为的主导者)
        5.2.8 比较八:制度规则
    5.3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异同性总结
        5.3.1 历史演进中的欧洲三角洲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总结
        5.3.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异同性总结
    5.4 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
第六章 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与思考
    6.1 发展经验总结
        6.1.1 区域层面的发展经验
        6.1.2 历史城市的复兴:历史作为资源促进城市生长
        6.1.3 滨水区经验:注重文化与环境相融合
    6.2 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6.2.1 历史演进所形成的规律与经验中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
        6.2.2 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
    6.3 论文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6.3.1 论文的创新点
        6.3.2 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名目录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研究
        1.2.2 关于用水行为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
    2.2 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支撑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企业环境伦理理论
        2.2.5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理论
    2.3 企业环境责任驱动因素
3 山东省工业用水现状和用水管理分析
    3.1 山东省工业用水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水资源利用结构
        3.1.2 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3.2 山东省用水管理分析
        3.2.1 生态环境管控制度分析
        3.2.2 工业用水定额分析
        3.2.3 水资源双控约束分析
        3.2.4 水资源价格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假设
    4.1 问卷指标设计
        4.1.1 问卷设计
        4.1.2 研究指标设计
    4.2 理论研究框架
    4.3 研究假设
        4.3.1 企业环境责任感知与用水管理的研究假设
        4.3.2 企业环境责任感知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假设
        4.3.3 用水管理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假设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来源、信度效度检验与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与基本统计分析
        5.1.1 样本获取来源
        5.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5.2 量表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5.2.1 指标变量描述性分析
        5.2.2 信度分析
        5.2.3 效度分析
    5.3 模型路径分析
        5.3.1 拟合度分析
        5.3.2 模型回归分析及假设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 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问题
        1.2.3 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3.2 国内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3.3 简要评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依据和原则
        2.1.1 构建依据
        2.1.2 构建原则
    2.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2.2.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2.2 评价指标解释
3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与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
        3.1.1 评价样本的选择及缺失值处理
        3.1.2 主成分分析法
    3.2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分析
        3.2.1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数值分析
        3.2.2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等级分析
        3.2.3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时间格局分析
        3.2.4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分析
        3.2.5 小结
4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分维度评价与分析
    4.1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文明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4.1.1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数值分析
        4.1.2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等级分析
        4.1.3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文明时空格局分析
    4.2 长江经济带水安全文明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4.2.1 长江经济带水安全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数值分析
        4.2.2 长江经济带水安全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等级分析
        4.2.3 长江经济带水安全文明时空格局分析
    4.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文明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4.3.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数值分析
        4.3.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等级分析
        4.3.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文明时空格局分析
    4.4 长江经济带水管理文明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4.4.1 长江经济带水管理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数值分析
        4.4.2 长江经济带水管理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等级分析
        4.4.3 长江经济带水管理文明时空格局分析
    4.5 长江经济带水文化文明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
        4.5.1 长江经济带水文化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数值分析
        4.5.2 长江经济带水文化文明指标体系指标值等级分析
        4.5.3 长江经济带水文化文明时空格局分析
    4.6 小结
5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指导
        5.1.1 做好顶层设计
        5.1.2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5.2 长江经济带分维度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5.2.1 共享长江水资源,落实以人为本
        5.2.2 协调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配置
        5.2.3 保护水环境,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5.2.4 创新构建水生态文明的管理制度体系
        5.2.5 贯穿水生态文明,开放带内外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水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水权理论的农业用水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石河子灌区为例[D]. 贺天明.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苏州市X城区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顾志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乌鲁木齐市城市节水管理研究[D]. 令彦强. 新疆大学, 2020(07)
  • [5]基于“效率抵消总量”假说的上海市用水定额制订案例研究[D]. 毛萱杭.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秦皇岛港六公司绿色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曹尚杰. 燕山大学, 2020(02)
  • [7]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D]. 汪艳. 东南大学, 2019(01)
  • [8]企业环境责任感知、用水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崔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D]. 吴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比较法视野下我国的可持续水治理[J]. 沈百鑫. 环境资源法论丛, 2015(00)

标签:;  ;  ;  ;  ;  

水资源管理符合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