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熵权和改进AHP法的模糊优选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萍[1](2021)在《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远洋贸易范围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强大的海防力量;复杂绵长的海岸线,也需要快速机动的航空母舰对各类事态做出及时有力的反应,以此来提升国家安全保障。然而平战两用的航空母舰却需要强大殷实的国民经济做后盾。正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力量的积累和储备,才使航母发展逐渐走进国民的视野,也越来越受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海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的研究青睐。由于我国航母研发起步晚,跟美英法等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方案研发和相关配套方面,需要我们船舶专业人员不断锤炼航母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前期方案设计阶段相关的航母主尺度和性能要素等船型论证方面的工作,虽然早期方案论证工作繁杂却比较重要。尤其是对设计方案研发,统计资料法可以作为母型船资料法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梳理了航空母舰作为大型舰船的具体船型特点、基本特征、关键技术和动力装置等,重点分析了蒸汽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的优缺点及其对航空母舰性能的影响,根据船舶通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文献总结整理了航空母舰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方法。(2)搜集了二战后建成服役的航空母舰样本数据,分析了航母船型主尺度要素、船型参数和主要性能与满载排水量关系规律,通过单变量回归、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统计分析数学表达式,可用于船型方案论证阶段对主尺度的预测、评估和验证。(3)建立了航母船型相关的战斗力、生命力、稳性、耐波性和经济性等主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基于主客观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方法的航母船型评价模型,并选取各个航母类型中较先进的船型共计四艘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4)构建了航母船型信息及设计参数数据库,采用VB.NET编程语言在Visual Studio2019平台上开发了航母船型方案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航母船型性能多方案评估优选排序自动化。该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包含船型数据库、方案生成以及方案评价三大模块,当航母船型方案所需主尺度、船型参数或性能要素缺少时,可以辅助决策者获取相关参考信息,为航母早期设计方案论证提供了相关性能评价的实现方法。本文对航母船型性能的回归分析、指标整理、评价体系构建和改进TOPSIS评价模型搭建,可为航母的船型方案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参考;开发的决策软件系统对航母船型方案辅助评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积极意义。
孙哲[2](2021)在《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是主要的用水部门,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开展干旱区农业节水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价研究,不但可为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西北类似旱区农业节水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针对现有农业节水潜力研究中较少考虑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气候、田间管理和土壤水分变化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无法反映真实节水量等问题。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区,收集整理研究区2002—2015年作物、气候、土壤、管理等数据,构建并率定了AquaCrop模型参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求解,计算资源农业节水潜力。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农业节水潜力。明确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掘空间,为当地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三种主要作物的产量,结果表明3种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的模拟精度高于小麦。利用率定好的AquaCrop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平衡,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量分别为351.7、393.1和433.3mm,由低到高依次为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小麦。由蒸发蒸腾量的线性趋势方程拟合可知,2002—2015年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蒸发蒸腾量分别减少1.59、1.24和3.17 mm/年。(2)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结合线性加权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实现产量最大且蒸发蒸腾量最小的目标,获得了逐年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土壤水分调整后高台县2002—2015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减少量分别为8.0、13.4和14.6mm,年均资源节水潜力分别为49.66、49.81和58.04万m3,高台县年均资源节水潜力为157.51万m3。制约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导致部分水分深层渗漏流失;二是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扩张,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3)构建了县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以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经济节水和管理节水为准则的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程节水包括渠系水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率、田间工程配套率、地表水灌溉比例、节水灌溉率和灌溉设施完好率6个指标;技术节水包括土地平整率、良种率、覆盖保墒率和耕作保墒率4个指标;经济节水包括灌溉供水成本水价、灌溉用水执行水价、水费收取率、政府高效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和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比5个指标;管理节水包括农作物灌溉定额、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和农民用水协会数3个指标。(4)建立了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高台县典型年的农业节水潜力,提出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的措施。整理和计算了高台县2002年、2008年和2015年的农业节水潜力评价指标数据,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2008年农业节水潜力最小,2015年农业节水潜力和2008年相近。2002年至2008年高台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至2015年农业节水工作发展减缓。高台县农业节水仍具有一定的发掘空间,包括维护和修缮灌溉设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确定灌溉供水成本水价、降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
赵洋洋[3](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连续梁桥在交通量及环境作用下劣化严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将预计的损失降至最低。目前的优选技术很少考虑到赋权方法的片面性、方案可信度及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鉴于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相关病害及处治措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多种加固方法,并分析特点和适用性,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2.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定义11个定量指标的数学公式及8个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3.在分析目前的赋权方法及优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1)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片面性及目前组合赋权法的不足,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模型。群体AHP法、熵权法及变异系数法为组合赋权模型的单一赋权法基础。为解决群体AHP法的赋权不一致问题,提出构造专家熵模型确定专家客观权重,整合专家的主、客观权重,得到专家权重,结合专家组下的指标权重矩阵后,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2)针对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的局限性,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改进证据组合的加固方案优选模型;3)灰色关联法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然后以2)中新证据组合模型融合证据体,得到信任函数,以此对方案排序。4.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韩庄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验证了本文所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技术的可行性。通过与单一赋权法的对比,表明所提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权重模型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过程,表明本文方法的加固方案优选结果整体不确信度从平均值12.11%降低到了0,较大提高了加固决策的准确性及说服力。通过本文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证据理论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在桥梁加固方案优选中的优越性。
胡建非[4](2021)在《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文中提出采矿方法的优选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系统工程。合理的采矿方法是矿山安全生产和资源最大化回收的前提。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回收率,保证采空区的稳定。本文以暮阳铅矿开采急倾斜薄矿体为研究背景,为了解决在开采急倾斜薄矿体时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针对采矿方法优选困难,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针对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评价中指标复杂多样,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该评价模型对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采场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验证了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场取样分析及结构面调查,对样本进行加工并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得出岩石力学参数。(2)以岩体体积节理数(?)值表征岩体完整性,以结构面条件因子值(?)值表征结构面条件,利用二者来量化GSI值。采用体积节理数(?)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GSI估算法,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GSI值。两者相互验证,提出修正GSI值方法。(3)根据矿区地质、水文特征、矿岩体的岩体力学参数以及相关专家建议等因素,初选三种采矿方法。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采用博弈论综合优化的两方权重,构建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TOPSIS评价方法优选出最优采矿方法。(4)运用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和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分析计算采场结构参数,初选三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采用本文建立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方案进行优选,选择出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FLAC3D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评价结果相互验证。确定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研究表明:该评价模型在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过程中,能够在多因素、多目标等复杂评价指标中优选出最优的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雪霁[5](2021)在《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是修筑在地下或山体中供车辆行驶的通道,是人们利用空间的一种方式。我国作为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国家,修建隧道在改善公路线型、节省占地、减少深路堑施工和节省后期运营成本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因此,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以及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不断扩大。然而隧道工程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如何系统量化分析公路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制定应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最终将生态环境尽可能恢复到原有状态,对于促使公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全面、系统、详尽掌握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对项目施工可能涉及的重要生态因子进行识别,建立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取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恢复和景观改善方案,最终将生态环境尽可能恢复到原有状态,尽可能消除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隧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针对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同时也缺乏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公路隧道在设计阶段直至运营阶段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总结出了公路隧道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关键因素。同时透彻分析了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和公路隧道环评相关的环评法规、技术导则等,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很弱(Ⅰ)、较弱(Ⅱ )、中等(Ⅲ)、较强(Ⅳ )、很强(Ⅴ)。并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建立了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不同的公路隧道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因施工方法、隧址区地理位置和隧址区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对公路隧道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从而突出评价重点。但现有研究在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时一般采用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判断,通用性差,并且不能体现评判者对不同属性指标的重视程度,容易导致权重结果与事实情况相悖,从而致使评价结果难以对后期生态恢复工作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三类赋权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介绍,考虑到主观赋权法中AHP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实用性等优点,客观赋权法中熵权法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数理依据,因此,本文选用AHP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保证所得权重既能够加入决策人的主观意愿,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不至于赋权结果有悖常理,同时又能够有一定的数理依据,具有客观性。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中,弃渣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水土流失率等指标信息难免存在由于实测资料不全面,度量值不精确等原因造成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人类主观认识不完全造成的,把这种不确定性定义为未确知性,而未确知测度模型适用于处理解决含有未确知信息的研究对象,且未确知测度模型计算精度更高,计算结果更符合现实情况,考虑到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样本量不大,因此,经过综合考量,本文选用未确知测度模型来作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量化模型。最后,利用本文构建的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以京昆线陕西境越秦岭段复线中段五里坡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京昆线陕西境越秦岭段复线中段五里坡特长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等级为中等,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适用于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等级评价,能够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明月[6](2020)在《基于乘员体压分布与生理信息的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驾乘人员对座椅舒适性的要求日益增加,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研究已然从“人适机”进入“机宜人”的阶段。驾驶姿态下,车辆驾驶员的背部、腰部、臀部以及大腿部等与座椅长时间接触,易引发肌肉疲劳,造成旅途劳累,甚至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驾驶职业病。因此,高乘坐舒适性不仅是提升车辆乘员的乘坐体验感,降低驾驶疲劳的关键,也是研发高品质汽车座椅的核心技术,是车用座椅,甚至整车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对基于乘员体压分布与生理信息的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进行研究,通过动态操纵人椅骨肌力学模型,进行舒适驾驶姿态的实测与动态操纵仿真的一致性分析,明确舒适驾驶姿态区间的硬点尺寸。进行舒适性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间良好映射关系的建立,定量化分析用户体验感,并实施逐层分解。分析长短时驾驶过程中的体压分布和生理信息差异,以及长时驾驶时的肌肉腰椎隐性损伤。综合考虑驾驶员与座椅接触界面间的体压分布、生理信息和主观舒适性,建立舒适性预测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动态操纵下舒适驾驶姿态评估的研究问题,本文从人体骨肌生物力学特性出发,以Hill肌肉力学模型为基础,进行动态操纵下中国人体体征的5百分位、50百分位和95百分位体征驾驶员骨肌力学模型的构建。搭建六自由度柔性试验台架,运用中心复合方法完成试验次数的优化。将骨肌力学特性、台架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完成测试肌肉群的筛选。将实测和动态操纵仿真进行一致性和关联性分析,实现舒适驾驶姿态区间硬点尺寸的测定,并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测试结果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针对用户体验感客观量化的问题,改变以静态试验为主的现状,进行实车动态操纵下的驾驶姿态舒适性测试,获得舒适性的主观感知和客观特征参量。建立驾驶姿态舒适性评估模型,经聚类分析完成专家意见偏离度的计算和数据筛选。提出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新方法—AHP法限制熵权法,进行主观评价和舒适性客观参量间良好映射关系的建立,定量化分析用户驾乘体验感。最终测定肩部舒适性、背部舒适性、腰部舒适性、臀部舒适性和大腿部舒适性对整体舒适性影响的权重分别为0.056、0.346、0.308、0.193和0.096。然后,针对长短时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差异和长时驾驶过程中的肌肉腰椎隐性损伤问题,本文从人体生物力学、驾驶员与座椅接触界面间的体压分布,以及长时驾驶导致的腰椎病理角度出发,提取生物电参数、体压特征参数等,研究长短时驾驶时的舒适性差异。结合腰椎间盘核磁共振图像和腰椎间盘受力,揭示长时驾驶对人体造成的隐性损伤机理。结果表明,随驾驶时长增加,大腿部和背部对舒适性的影响更大。体压分布对舒适性的影响最终反映在驾驶员与座椅接触界面间的平均压力和力度上,驾驶姿态下持续发力的大腿部、上肢和小腿部容易产生疲劳。此外,将核磁共振图像的测试结果以及舒适性的模拟仿真相结合,结果表明L4-5椎间盘处和L5-S1椎间盘处容易出现退行性病变,引发肌肉腰椎隐性损伤。最后,针对汽车座椅、踏板、方向盘等主要人机布置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舒适性预测模型的问题,本文综合考虑驾驶员与座椅接触界面间的体压分布、生理信息等特征参数,运用正则化RBF神经网络,进行基于客观参量的舒适性预测模型的构建。将舒适性预测模型、人椅骨肌力学模型和体压分布相结合,全面分析满足舒适性的汽车座椅、踏板和方向盘等人机布置参数,进行不同体征驾驶员最优人机布置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则化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平均偏离度和Theil不等系数分别0.9141%和0.0071,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拟合度。相比于BP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综合运用舒适性预测模型、人椅骨肌力学模型和体压分布,分析汽车座椅、踏板和方向盘等人机布置参数对驾驶姿态舒适性的影响,实现了不同体征驾驶员最优人机布置参数的优化设计。
李文[7](2020)在《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文中认为非煤矿山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复杂,包含设备、工艺、物质、场所、作业等,这些要素的信息多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适时动态性。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多以局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为主,较少涉及系统属性静态特征随局部管理状态变化以及系统整体动态风险的评估,且缺少应用于多个局部系统并实现对系统整体动态反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日常动态监管有机结合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煤矿山系统属性风险与动态风险聚合的现实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分级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双重目标。阐述了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特征与风险结构的认知路径。分析了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固有属性、管理属性及动态信息传递的认知路径,诠释了固有风险、初始风险与现实风险特征及系统属性风险结构之间的协调方式,提供了风险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构化理论框架。基于复杂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要素较多,旨在分析主要致灾因素,特提出了以情景分析法、德菲尔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手段相融合的风险辨识手段和风险点辨识总体路径。结合尾矿库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与风险分布描述,能有效提高系统风险辨识的完备性。将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简称“4M+E”)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管理、安全文化(简称“3E+C”)理论作为建立重大风险指标体系的依据,形成了固有风险指标、风险管控指标及动态风险指标的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重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结构性与层次性。频率求解方法。最后,将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与风险管控频率指数聚合为风险点初始风险。利用赋权法求得单元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采用均值补集法求得单元风险点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将两者聚合形成单元初始风险。建立系统属性固有风险量化方法,考虑管理状态对固有风险产生的扰动,提出对固有风险的修正办法,形成初始风险。首先,从风险点固有属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及危险场所、危险作业、危险设备设施补偿系数提出改进的DOW法,实现了非煤矿山系统固有风险指标风险严重度量化。其次,为解决扰动要素风险分析数据获取难度大、静态化的问题,以风险管控指标为中心,构建风险点事故树因果关联的FFTA模型获取初始评估参数,利用DBN模型分析判断事故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构建了对固有风险修正的风险管控形成关键动态指标修正初始风险的非煤矿山现实风险评估模型。依据监测项目特征值提出关键动态风险指标修正方法,对初始风险进行动态修正,并经动态适时修正后集成现实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系统属性与管理状态相耦合的适时风险评估。以冒顶片帮为例,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并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从风险辨识、固有风险评估技术、企业风险管控、动态风险管控四个层面提出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或风险监管信息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田蔚然,徐燕玲,黄莹[8](2020)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评价中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城市街道景观评价可为街道景观的优化提升提供决策依据.以着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市为例,基于实地调查提取研究区街道景观信息,通过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特征,分级构建了以功能、生态、美学和文化4方面作为评价准则的城市街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熵权法,分析了桂林市5条主要旅游通道街道景观的现状,并针对分析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优选.分析结果表明:权重变化对基于AHP法的街道景观评价结果影响不大,两种不同的指标赋权法得到的指标权重虽有所差异,但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即5条旅游通道街道景观质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滨江路、翊武路、龙隐路、七星路和穿山路.通过比较AHP法和熵权法的城市街道景观评价结果,揭示了AHP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评价中因其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局限性,证明了熵权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评价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丰富了空间多准则决策技术.
程琬涵[9](2020)在《基于AHP-熵权TOPSIS法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三个月内,全国感染人数达到了八万人之多,疑似病例以及需要进行医学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最高峰更是达到了十几万人之多,这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用于人员隔离的场所出现了供求失衡的情况。为了应对这一突发情况,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开始大面积征用酒店用于密切接触及疑似病例人员的隔离工作。因此,如何进行酒店客房消毒工作,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隔离酒店客房的环境进行了分析,了解了隔离酒店需具备的硬性条件以及客房的运营管理和操作流程,之后对客房现阶段所使用的消毒产品和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消毒产品和消毒形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现存问题,设计出更符合用户与市场需求的产品,本文将AHP法和熵权法纳入了TOPSIS的决策体系,构建了一个主观分析与客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互补的用户需求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AHP-熵权TOPSIS综合决策模型用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首先,对隔离酒店客房用户群体进行分类,选取目标用户进行访谈,采用KJ法建立用户需求卡片,得到11个用户需求。然后,通过用户需求对工程特性进行映射,归纳出5个工程特性。最后,根据11个用户需求和5个工程特性建立决策体系,对最终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了5个重点用户需求和3个对用户需求有显着影响的工程特性,用以指导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这证明了该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根据重点用户需求和显着工程特性设计了三个酒店客房消毒产品方案,通过AHP法对方案进行筛选,得到最终方案。利用Rhino三维建模软件和Key shot渲染软件完成了酒店客房消毒产品的概念设计。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对酒店卫生消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杨昌睿,李远富,邹鑫,蒋频,樊敏[10](2021)在《基于组合赋权-TOPSIS的艰险山区铁路长大坡道线路方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艰险山区铁路建设中出现的长大坡道和线路方案决策时难以系统量化指标权重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AHP)、改进熵权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长大坡道线路方案评价方法,选取工程技术经济、工程地质、运营安全、生态保护4个方面1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山区铁路长大坡道线路方案综合优选评价体系,利用改进AHP-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主观、客观权重,并进行组合赋权得到综合权重,结合TOPSIS法计算各线路方案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并以渝昆高铁筠连至昭通段4个长大坡道线路方案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计算各线路方案综合优越度,得出30‰坡度集中使用方案最优。结果表明:所提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可为山区铁路长大坡道线路方案优选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二、基于熵权和改进AHP法的模糊优选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熵权和改进AHP法的模糊优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2 航母船型特点及设计方法 |
2.1 航母综述 |
2.1.1 航母由来和发展趋势 |
2.1.2 航母分类 |
2.1.3 航母基本特征 |
2.1.4 航母关键技术 |
2.2 航母动力装置 |
2.2.1 动力装置概述 |
2.2.2 常规动力装置优缺点 |
2.2.3 核动力装置对航母总体性能影响 |
2.3 航母总体设计流程和方法 |
2.3.1 航母总体设计特点和基本流程 |
2.3.2 航母总体设计基本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航母主要要素数学建模研究 |
3.1 统计数据分析 |
3.1.1 样本分布 |
3.1.2 数学建模 |
3.1.3 正态评估 |
3.1.4 敏感性分析 |
3.2 单变量回归分析 |
3.2.1 主尺度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2 性能参数选择依据及数学模型 |
3.2.3 主尺度比与航速范围 |
3.3 多元回归分析 |
3.3.1 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引入 |
3.3.2 满载排水量多元回归 |
3.4 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
3.4.1 BP神经网络算法及原理 |
3.4.2 BP神经网络建模及结果 |
3.5 数学拟合模型验证 |
3.5.1 单变量回归数学模型验证 |
3.5.2 多元回归和BP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合权重改进TOPSIS法的船型方案评价 |
4.1 船型评价概述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船型评价方法及流程 |
4.2 航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战斗力指标 |
4.2.2 生命力指标 |
4.2.3 稳性指标 |
4.2.4 耐波性指标 |
4.2.5 经济性指标 |
4.3 改进复合权重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改进复合权重获取 |
4.3.2 TOPSIS法分析模型构建 |
4.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实例 |
4.4.1 AHP法权重计算 |
4.4.2 EWM法权重计算 |
4.4.3 组合权重计算 |
4.4.4 TOPSIS法综合评判排序 |
4.5 本章小结 |
5 决策系统软件实现 |
5.1 系统软件概述 |
5.1.1 软件实现技术及开发平台 |
5.1.2 系统主要模块及整体流程 |
5.2 系统开发内容及操作界面说明 |
5.2.1 主界面 |
5.2.2 航母船型数据库 |
5.2.3 航母船型方案生成 |
5.2.4 航母船型方案评价 |
5.3 系统应用实例展示 |
5.3.1 条件查询和快速查询 |
5.3.2 生成船型方案 |
5.3.3 方案决策过程 |
5.3.4 核动力航母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业节水潜力概念内涵 |
1.2.2 农业节水潜力定量计算 |
1.2.3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1.2.4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基本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2 水资源概况 |
2.2.1 降水与蒸发 |
2.2.2 地表水资源 |
2.2.3 地下水资源 |
2.2.4 水资源利用状况 |
2.3 农业水资源节水现状 |
2.3.1 作物种植结构 |
2.3.2 灌溉用水 |
2.3.3 渠系衬砌 |
2.3.4 管理节水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3.1 AquaCrop模型介绍 |
3.1.1 AquaCrop模型原理 |
3.1.2 AquaCrop模型输入 |
3.1.3 AquaCrop模型模拟和输出 |
3.1.4 AquaCrop模型校准和评估 |
3.2 基于AquaCrop模型估算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 |
3.2.1 作物产量模拟 |
3.2.2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
3.2.3 县域蒸发蒸腾量计算 |
3.2.4 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3.3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3.3.1 AquaCrop模型构建 |
3.3.2 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 |
3.3.3 高台县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分析 |
3.3.4 基于AquaCrop模型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
3.3.5 高台县蒸发蒸腾量计算 |
3.3.6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 |
4.1.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 |
4.1.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特性 |
4.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
5.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 |
5.1.1 改进AHP法 |
5.1.2 熵权法 |
5.1.3 组合赋权法 |
5.1.4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5.2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
5.2.1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指标数据 |
5.2.2 权重确定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的现存问题 |
1.3.1 优选方法的问题 |
1.3.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的问题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1 模糊数学 |
1.4.2 灰色关联 |
1.4.3 证据理论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相关病害及加固方法 |
2.1 典型病害 |
2.1.1 预应力孔道灌浆不密实 |
2.1.2 梁体裂缝 |
2.1.3 梁中下挠 |
2.2 一般病害 |
2.2.1 桥面铺装层 |
2.2.2 混凝土缺陷 |
2.2.3 钢筋锈蚀 |
2.2.4 伸缩缝病害 |
2.3 加固方法 |
2.3.1 上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2 下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3 桥面系养护维修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
3.1 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建立目的 |
3.1.2 构建原则 |
3.1.3 影响因素 |
3.1.4 指标体系 |
3.2 指标定义及量化 |
3.2.1 定量指标 |
3.2.2 定性指标 |
3.2.3 指标的标准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1.1 群体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1.2 熵权法 |
4.1.3 变异系数法 |
4.1.4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方法 |
4.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
4.2.1 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流程 |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计算Mass函数 |
4.2.3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改进证据组合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
4.2.4 改进证据组合优选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描述 |
5.1.3 桥梁病害及结构性能评定 |
5.1.4 加固方案 |
5.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流程 |
5.2.1 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及赋值 |
5.2.2 基于组合赋权法确定优选指标的综合权重 |
5.2.3 加固方案优选计算 |
5.3 优选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采矿方法优选的必要性 |
1.1.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
1.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
1.2.1 主观优先方法 |
1.2.2 客观优先方法 |
1.2.3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 |
1.2.4 多目标决策权重 |
1.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1 经验类比法 |
1.3.2 力学理论计算法 |
1.3.3 数值模拟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矿区概况 |
2.1 矿区位置与交通 |
2.2 矿区开采现状 |
2.3 矿区地质特征 |
2.3.1 地层 |
2.3.2 构造 |
2.3.3 矿床地质特征 |
2.3.4 矿体赋存情况 |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4.1 水文地质 |
2.4.2 工程地质 |
2.4.3 环境地质 |
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1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
3.3.2 围岩GSI值的定量化方法 |
3.3.3 H-B准则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3.3.4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采矿方法优选 |
4.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1.1 采矿方法初选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1.3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4.1.4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4.2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设计 |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4.2.2 熵权法基本原理 |
4.2.3 博弈论集结模型 |
4.2.4 改进TOPSIS的评判模型 |
4.3 采矿方法优选工程应用 |
4.3.1 运用AHP法计算各指标主观权重 |
4.3.2 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客观权重 |
4.3.3 博弈论集结权重 |
4.3.4 改进TOPSIS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5.1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主要参数计算 |
5.1.1 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 |
5.1.2 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 |
5.1.3 间柱尺寸计算 |
5.2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
5.2.1 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计算 |
5.2.2 改进TOPSIS评价优选 |
5.3 数值模拟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地应力场拟合 |
5.3.3 判断采场失稳的方法 |
5.3.4 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B 矿区构造纲要图 |
(5)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采用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采用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理论 |
2.1 生态环境基础概念 |
2.1.1 生态环境内涵 |
2.1.2 生态环境的组成 |
2.2 公路隧道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2.2.1 公路隧道勘察设计阶段 |
2.2.2 公路隧道施工阶段 |
2.2.3 公路隧道运营阶段 |
2.3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1 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
2.3.2 指标权重赋权方法优缺点分析 |
2.3.3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赋权方法的确定 |
2.3.4 综合评价模型优缺点分析 |
2.3.5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研究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3.3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3.3.1 生物与生态敏感区影响指标组 |
3.3.2 非生物影响指标组 |
3.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3.4.1 建立分级标准的依据 |
3.4.2 生物与生态敏感区影响指标分级标准 |
3.4.3 非生物系统影响指标分级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方法 |
4.1 主观权重的确定 |
4.1.1 AHP法的基本步骤 |
4.1.2 AHP法的计算结果 |
4.2 客观权重的确定 |
4.2.1 熵权法的基本步骤 |
4.2.2 熵权法的计算结果 |
4.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4 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基本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应用 |
5.1 建设项目概述 |
5.1.1 施工期生态影响及污染源分析 |
5.1.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
5.2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建议 |
5.2.1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5.2.2 对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6)基于乘员体压分布与生理信息的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进展 |
1.2.1 舒适性形成机制 |
1.2.2 舒适性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
1.2.3 舒适性评价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骨肌生物力学的舒适驾驶姿态研究 |
2.1 引言 |
2.2 影响驾驶姿态的硬点尺寸研究 |
2.3 基于骨肌生物力学的舒适驾驶姿态评估台架试验研究 |
2.3.1 台架试验方案设计 |
2.3.2 舒适驾驶姿态评估台架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基于骨肌生物力学的舒适驾驶姿态仿真分析 |
2.4.1 驾驶员驾驶姿态的仿真建模 |
2.4.2 台架试验与仿真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
2.5 验证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HP法限制熵权法的驾驶姿态舒适性客观量化评估 |
3.1 引言 |
3.2 驾驶姿态舒适性机理与试验研究 |
3.2.1 驾驶姿态舒适性机理 |
3.2.2 驾驶姿态舒适性试验研究与分析 |
3.3 基于AHP法限制熵权法的驾驶姿态舒适性指标权重评价模型 |
3.3.1 驾驶姿态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2 驾驶姿态舒适性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方法 |
3.3.3 基于AHP法限制熵权法的驾驶姿态舒适性评价模型 |
3.4 基于AHP法限制熵权法的驾驶姿态舒适性量化评估结果与分析 |
3.5 验证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体压分布和生理信息的长短时驾乘舒适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体压分布和生理信息的长短时驾乘舒适性试验方案设计 |
4.3 基于体压分布和生理信息的长短时驾乘舒适性试验结果 |
4.3.1 长短时行驶工况下的体压分布 |
4.3.2 长短时行驶工况下的肌肉激活程度和受力特性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基于体压分布的汽车座椅驾乘舒适性 |
4.4.2 基于生理信息的汽车座椅驾乘舒适性 |
4.4.3 基于体压分布与生理信息的驾乘舒适性量化评估与隐性损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正则化RBF神经网络的舒适性预测模型 |
5.1 引言 |
5.2 正则化RBF神经网络 |
5.3 正则化RBF神经网络舒适性预测模型 |
5.3.1 正则化RBF神经网络舒适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
5.3.2 正则化RBF神经网络舒适性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 |
5.3.3 与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对比 |
5.4 不同体征驾驶员的最优人机布置参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成果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 |
1.2.2 风险辨识研究 |
1.2.3 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量化 |
1.2.4 风险评估聚合方法研究 |
1.2.5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认知 |
2.1 非煤矿山事故导向下风险认知 |
2.2 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认知 |
2.2.1 “4M+E”内在因素风险失控路径 |
2.2.2 “3E+C”可能性因素风险传递路径 |
2.2.3 基于信息流的FDA动态信息传递路径 |
2.3 系统风险特征分析 |
2.3.1 固有风险特征 |
2.3.2 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
2.3.3 初始风险特征 |
2.3.4 现实风险特征 |
2.4 系统风险结构认知 |
2.4.1 风险结构的管理模式 |
2.4.2 风险结构的协调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煤矿山系统安全属性风险辨识与指标分析 |
3.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3.1.1 危险源特性分析 |
3.1.2 非煤矿山事故风险点分析 |
3.2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方法 |
3.2.1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流程 |
3.2.2 基于风险因子优选的风险辨识方法 |
3.2.3 风险点关键风险因子辨识 |
3.3 非煤矿山重大风险指标体系 |
3.3.1 固有风险指标 |
3.3.2 风险管控指标 |
3.4 风险评估指标组合权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合固有风险指标与风险管控指标的初始风险评估 |
4.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指标量化方法 |
4.1.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评价流程 |
4.1.2 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的危险指数 |
4.2 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 |
4.3 基于FFTA-DBN的风险管控频率预测 |
4.3.1 模型构造 |
4.3.2 FFTA向DBN模型转化的方法 |
4.3.3 基于FFTA的根节点先验概率求解 |
4.3.4 管控状态的更新概率 |
4.4 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
4.5 初始风险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现实风险评估模型 |
5.1 关键动态指标 |
5.2 动态风险修正 |
5.3 现实风险评估 |
5.4 典型事件风险评估 |
5.4.1 典型事件固有风险严重度 |
5.4.2 典型事件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
5.4.3 风险评估结果 |
5.5 模型验证 |
5.6 基于风险评估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评价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资料 |
1.2 评价指标体系 |
1.3 评价方法 |
1.3.1 AHP法 |
1.3.2 熵权法 |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2.1 基于AHP法的评价结果 |
2.2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结果 |
2.3 AHP法和熵权法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2.3.1 指标权重的比较 |
1) AHP法 |
2) 熵权法 |
2.3.2 评价结果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9)基于AHP-熵权TOPSIS法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民用消毒行业发展现状 |
1.2.2 产品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隔离酒店客房环境与消毒方式 |
2.1 酒店客房环境现状分析 |
2.1.1 隔离区划分的目的 |
2.1.2 隔离酒店客房环境要求 |
2.1.3 隔离酒店客房运营管理及操作流程 |
2.2 酒店客房消毒方式及产品分析 |
2.2.1 消毒技术与方式的分类 |
2.2.2 客房消毒方式 |
2.2.3 客房消毒产品分析 |
2.3 隔离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
3.1 理论研究现状 |
3.1.1 AHP理论 |
3.1.2 信息熵理论 |
3.1.3 TOPSIS理论 |
3.1.4 现状总结 |
3.2 用户需求分析方法 |
3.2.1 用户需求与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 |
3.2.2 用户需求分析 |
3.3 AHP-熵权TOPSIS法综合决策模型 |
3.3.1 确定工程特性与用户需求的贴近程度 |
3.3.2 客房消毒产品设计实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实践 |
4.1 获取目标用户需求 |
4.1.1 用户群体分析 |
4.1.2 目标用户访谈 |
4.1.3 目标用户需求整理与归纳 |
4.2 用户需求分析 |
4.2.1 建立酒店客房消毒产品需求评价体系 |
4.2.2 需求指标权重计算 |
4.3 工程特性与用户需求贴近程度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成果与评价 |
5.1 关键技术定位 |
5.1.1 UV-C紫外线消毒技术 |
5.1.2 客房空气净化技术 |
5.1.3 客房地面自主消毒技术 |
5.2 产品设计实践 |
5.2.1 设计分析 |
5.2.2 设计定位 |
5.3 酒店客房产品设计 |
5.3.1 产品设计草图方案 |
5.3.2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效果图 |
5.3.3 产品内部结构 |
5.3.4 使用场景展示 |
5.4 产品设计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10)基于组合赋权-TOPSIS的艰险山区铁路长大坡道线路方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 |
1.1 改进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构造判断矩阵 |
(3)计算权重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
1.2 改进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1)建立初始评价矩阵和指标数据标准化。 |
(2)计算各项指标的信息熵。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为 |
(3)确定各指标权重。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
1.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2 长大坡道线路方案综合评价 |
2.1 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
(1)初始决策矩阵 |
(2)标准化决策矩阵 |
(3)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
(4)贴进度分析 |
2.2 长大坡道线路方案指标评价体系 |
3 工程实例分析 |
3.1 筠连至昭通段铁路长大坡道方案评价指标 |
3.2 改进AHP-熵权法确定权重 |
(1)改进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
(2)改进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3)确定组合权重 |
3.3 TOPSIS综合评价 |
4 结语 |
四、基于熵权和改进AHP法的模糊优选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航母船型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张秋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D]. 孙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D]. 赵洋洋. 河北大学, 2021(09)
- [4]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D]. 胡建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雪霁.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基于乘员体压分布与生理信息的汽车座椅乘坐舒适性研究[D]. 李明月. 吉林大学, 2020(03)
- [7]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D]. 李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8]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评价中的比较分析[J]. 田蔚然,徐燕玲,黄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9]基于AHP-熵权TOPSIS法酒店客房消毒产品设计研究[D]. 程琬涵.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10]基于组合赋权-TOPSIS的艰险山区铁路长大坡道线路方案评价方法研究[J]. 杨昌睿,李远富,邹鑫,蒋频,樊敏. 铁道标准设计,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