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期介绍“审计经营项目子系统”和“审计底稿处理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石佳[1](2021)在《基于熵权法的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普华永道审计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认为
张宇晗[2](2020)在《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HX集团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大型集团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转型,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财务数据背后的利用价值。同时,财政部发文指出大型集团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HX集团自2015年财务共享中心A8费控平台投入使用后,形成了大量、复杂的数据沉淀,为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数据支撑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费用报销流程和风险点以及审计重点后,分析出由于HX集团分子公司众多且费用报销制度不一、数据量庞杂、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以及抽样审计导致的工作效率不高、无法对风险进行提前预警等问题。本文在对财务共享模式、内部审计、审计预警以及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建议HX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以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为基础,搭建数据桥梁,以此实现非现场审计、全面审计以及事前事中审计。因此,本文提出建立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机制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构建费用报销审计数据中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财务共享中心与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系统的实时数据传输,包括费用报销审计数据采集、清洗与脱敏以及存储。第二步,以费用报销审计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费用报销审计专家系统,并以HX集团河北省公司差旅费报销制度为例,详细介绍费用报销审计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第三步,针对专家系统分析得出的审计疑点,本文采用MECE分析法确定费用报销审计重点,实现费用报销审计疑点的跟踪反馈,并对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提出实施建议。通过对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的研究,有利于HX集团提高财务共享中心数据的利用效率,并及时对风险进行预警,为其他已上线财务共享平台的集团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陈鑫[3](2020)在《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并且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行上市,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角逐中。传统审计方法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审计还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满足互联网企业审计的需求。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应用越来越广泛,注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并且能够对互联网企业的信息系统、信用等风险进行审计。企业的审计失败案例都表明,必须要重视重大错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对互联网企业进行审计,需要特别关注互联网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而重大错报风险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此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科学评估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将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到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中,通过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和相关关系矩阵建立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模型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将审计评估需求、相关影响因素指标以及相关关联关系进行清楚地反映,让审计人员直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从而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实现审计目标。然而,由于职业判断能力的限制,仅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及职业判断,即使是专业人员面对不确定的事项,也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判断的准确性,根据乐视网案例中异常财务与非财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运用AHP-模糊综合评判对报表层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大小进行描述。研究发现,乐视网重大错报风险为中等偏高水平。通过开展基于乐视网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研究,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重大错报风险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增强审计人员的客观独立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为审计工作提供更有意义的实际操作指导。
陈晓[4](2020)在《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审计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横向对标、对最佳实践经验进行吸收和借鉴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开展科学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T.G.ROSS在其着作《管理审计》首次提及该领域,国外人力资源审计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理论体系也趋向成熟。在我国,人力资源审计起步较晚,而具体到政策性银行,还没有构建起专门的人力资源审计体系,因而本文内容对政策性银行人力资源审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至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在我国已经历26年的发展历程,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围绕执行国家意志、服务“三农”需求筹集支农资金开展业务,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目前农发行的服务网点已覆盖全国每一个县市,它始终心系“三农”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充沛的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日益显现的员工老龄化、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人才难留、绩效考核效果不明显等系列问题,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此,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势在必行。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农发行改革及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进程,本文以农发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审计的角度审视其发展状况。本文首先进行人力资源审计的文献回顾,接着分析其人力资源审计的现状,然后对农发行的人力资源审计体系进行构建,设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指标体系和配套的审计方法、流程,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审计人员如何运用审计指标开展项目评价进行了说明,之后分析了应用人力资源审计指标开展审计作业的关键点及审计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在审计指标设置方面,本文切合农发行实际,设计了与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员工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基础结构四个板块的指标,以期能全面反映农发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在审计体系实施步骤方面,本文借鉴商业银行采用的PODCA审计流程循环,结合农发行实际对审计步骤和程序加以细化,使得审计流程更加完善,并尝试从外部环境条件、内部组织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沟通机制健全、审计技术革新六个方面对审计体系具体实施提供保障,以推动人力资源审计工作。本文期望通过上述研究,为政策性银行有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促进政策性银行有效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
陈亮[5](2019)在《面向主题数据的审计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设计与构建审计数据分析平台,本文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实现了不同结构的数据存储,将审计人员历年积累的审计分析模型固化在软件中。通过对软件开发全过程的管控,在规定的时间、有限的预算内提交开发成果,满足审计人员在时间、费用和性能上的不同需求,实现审计业务目标。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使用工程化的开发方法,在不同的开发周期使用不用的控制方法,遵循标准化的开发方法,注重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施工,确保软件的顺利构建和有效应用,确保开发质量;在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阶段,慎重选择系统框架,采用主题数据集与审计模型的方式,避免了审计对象数据变动对审计模型的影响;在系统详细设计与构建阶段,根据审计事项的实际性质或数量关系,确定审计模型的复杂程度,从而更有效地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科学判断;在审计平台的实现阶段,设定一个或一组查询条件,通过切片、切割、旋转、钻孔等挖掘分析,综合比对各单位和行业的数据,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分析,发现单一行业内数据难以发现的问题。审计信息化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到审计分析平台或网络审计平台,审计机关不断获取和积累了审计经验,本文设计构建的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得以应用,最终形成了按照一定的标准而构建的各类主题数据集,并建立不同行业的审计分析模型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审计问题,扩大了数字审计的应用成果。
陈伊宁[6](2019)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与应用研究 ——以C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成为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颁布,凸显了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公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但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理论的推广有助于推动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提高社会整体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如何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理论建设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解决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成为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及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系统的总结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概念、目标、应用框架、应用条件。以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为切入点,分析案例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目标、“1+2+1”的应用框架、运行方式等,阐述案例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应用效果,如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管理水平、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分析案例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包括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不成熟、“信息孤岛”的问题、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上市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建议,如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应用规划、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最后提出结论,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公司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从具体案例分析整体情况,解决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对上市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理论甚多,但涉及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研究理论较为分散,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概念、目标、应用框架、应用条件,丰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从研究视角上看,本文以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理论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1+2+1”应用框架、运行方式、应用效果等,分析案例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时存在的问题,对上市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提出建议,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彭如倩[7](2018)在《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文中提出自21世纪以来,国内外曾曝出多起巨额财务舞弊经济丑闻,通过研究后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是这些案例公司最大的共同特征。而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防范企业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的一项重要机制,有助于规避内控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受到审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财务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了现代审计体系中飞速发展的新兴审计模式。过去内部控制审计并未得到内部审计的重视,一般是由外部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强调,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剧,市场环境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企业自我监管的内生动力才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立足之本,内审部门逐渐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内部审计业务也逐步由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向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协同发展转型。我国2014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及2018年3月1日审计署新修订《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都明确了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中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特指企业内审部门开展的以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内部控制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即使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企业内审机构开展内控审计活动进行规范,但毕竟内部控制审计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较薄弱,不同领域、行业、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很多企业尚未能将实务操作与理论基础完美结合,因此本文选取GYGS内审部门——审计内控部对企业内部控制开展的审计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审计内控部在GYGS公司及其下属单位内控审计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建议,旨从个例出发,为我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理论体系和规范审计实务操作提供绵薄之力。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对研究思路、方法与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主要叙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的内涵,其次对比分析了内外两个审计主体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的异同,另外,概述了委托代理理论等概念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先对GYGS公司及其内控审计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提出了 GYGS内控审计体系、流程、内审部门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结合GYGS内部控制审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最后第六章为全文总结。希望本文能对GYGS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完善起到一定实际意义,也为其他企业内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建立健全,让内部控制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而服务。
陈方[8](2017)在《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化,传统审计方法已无法有效应对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数据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能否有效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审计证据,已成为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而这有赖于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推行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响应号召,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建立“业务管理应用”和“内部管理应用”框架来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以期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这种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经营效率是否提升、信息技术是否有效利用、管理是否到位等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焦点。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的研究文献,概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及现状。其次,本文以M所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M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检验M所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营效率。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和访谈记录,指出M所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期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本文在研究M所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营效率时发现:(1)M所的战略部署已走在行业前列,但信息化的实际效率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没有完全发挥作用;(2)M所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变革对经营效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不足;(3)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中的技术和管理不到位,没有跟上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发现M所审计信息化规划完整,覆盖面广,对企业内部管理和业务执行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发现M所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以下不足:(1)审计数据分析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分析程度较弱,金融审计竞争力不够;(2)信息通讯平台不够完善。邮件系统难以满足企业内部不同类型沟通的需求;(3)信息化人才短缺。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使得信息化建设缺少领头羊的角色,难以达到理想目标;(4)内部信息化推广不到位。员工对于信息化认识不足导致大多软件使用浮于形式,没有发挥管理作用。因此,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从管理和技术角度出发,对M所的人员培养、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1)从研究内容上看,之前学者对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大多从国家审计的立场出发,侧重研究国家审计机关中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改进方向,本文具体研究社会审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弥补了之前学者对审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审计的不足。(2)从研究视角上看,学者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建议对策大多从理论角度出发,而本文结合事务所实际工作情况,从实际运用出发,在完善数据分析系统、建立实习生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通讯平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推广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建议,为完善M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胡冰冰[9](2017)在《JGS投资管理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态。从IPO开闸,到证券公司一人多户的放开,再到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这一切对于金融类企业来说是个大好的机遇,但同时也蕴含着很大的风险。面对来自“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这类外部黑天鹅事件时,国内相关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从公司内部自身角度来应对外部风险。而在完善金融类企业治理结构中,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金融企业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从头至尾关注公司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后,应以企业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为导向,从整体层面上分析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综合评价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风险水平。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首先成为选择具体内部审计项目及确定特定项目中重点关注领域的依据,将高风险的审计所关注领域纳入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因此,内部审计项目的选择与企业经营目标及企业风险紧密相联。除了实现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应对、公司内部审计管理的职能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在推进公司治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这一最终目标。本文按照“导论—理论概述—案例对象现状—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制度体系设计—实施注意的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以系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探讨如何为JGS投资管理公司设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并结合JGS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有6个章节,相关内如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内容,并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并综述国内外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此外,还简述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是投资管理类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首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针对投资管理类企业的本身的特点,对投资管理类企业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投资管理类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殊性。第三章是对JGS公司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阐述。简述JGS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情况,结合JGS公司实际情况提从相关角度来论证相关内部审计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是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的构建。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审计权限职责的划分、审计工作内容设计,审计工作流程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地构建JGS公司内部审计体系。第五章是JGS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从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公司管理层是如何进行授权,并重视如何将该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落实、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思考,制定出后续配套措施,从而确保JGS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在公司有效运转。第六部分,总结。在前文阐述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提出不足和展望。本文通过结合JGS公司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审计理论,试图构建出一套适合JGS公司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投资管理类企业的应用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张东丽[10](2017)在《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规模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不仅使得各类经济活动变得复杂,相应地,也带来了问题和风险。此外,随着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的期望值增加,内部审计责任也不断增加,使得内部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亟需借力于内部审计发挥“经济卫士”的作用,查错纠弊,发现和防范各类风险,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便成为高校为了生存发展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等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ZY学院内部审计现状,对内部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ZY学院内部审计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分析。从内部、外部两方面识别了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审计风险=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为风险管理模型,选取5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建立了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实施评估。评估发现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处于高风险的水平。其中胜任风险、技术风险和行为风险的风险水平较高,管理风险存在一定的威胁,社会风险影响较小。针对评估结果,分别从胜任风险、技术风险、行为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风险方面提出了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确保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持续地发展。
二、这期介绍“审计经营项目子系统”和“审计底稿处理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期介绍“审计经营项目子系统”和“审计底稿处理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HX集团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财务共享模式 |
1.3.2 费用报销 |
1.3.3 审计预警与专家系统 |
1.3.4 区块链在审计中的应用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集成理论 |
2.1.2 规模经济理论 |
2.1.3 信息系统审计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财务共享模式与内部审计 |
2.2.1.1 财务共享模式 |
2.2.1.2 内部审计 |
2.2.1.3 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
2.2.2 费用报销审计 |
2.2.3 审计预警 |
2.2.3.1 审计预警概念 |
2.2.3.2 审计预警的实现方式 |
2.2.4 区块链技术 |
第三章 HX集团费用报销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HX集团及其财务共享中心费控平台概况 |
3.1.1 HX集团简介 |
3.1.2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控平台简介 |
3.1.3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流程分析 |
3.2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风险点与内部审计重点 |
3.3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现场审计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 |
3.3.2 抽样审计方式存在固有局限性 |
3.3.3 事后审计无法及时防控风险 |
3.4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HX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
3.4.2 HX集团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
3.4.3 HX集团内审人员对财务共享中心利用不足 |
第四章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机制设计 |
4.1 构建费用报销审计数据中心 |
4.1.1 费用报销审计数据采集 |
4.1.2 费用报销审计数据清洗与脱敏 |
4.1.3 费用报销审计数据存储 |
4.2 构建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系统 |
4.2.1 构建费用报销审计知识库 |
4.2.2 构建费用报销审计专家系统 |
4.2.2.1 费用报销审计专家系统的结构 |
4.2.2.2 费用报销审计专家系统工作流程——以差旅费为例 |
4.2.3 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系统 |
4.3 费用报销审计疑点跟踪反馈 |
第五章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的实施与建议 |
5.1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的实施 |
5.1.1 预警准备阶段 |
5.1.2 制度评估阶段 |
5.1.3 预警实施阶段 |
5.1.4 预警报告阶段 |
5.2 HX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的实施建议 |
5.2.1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数据思维 |
5.2.2 保障信息系统内部数据安全 |
5.2.3 加强综合性内审人才的培养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现状 |
1.2.2 重大错报风险研究 |
1.2.3 综合评述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整体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特征 |
2.1.2 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深口袋”理论 |
2.2.5 舞弊动因理论 |
第3章 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因素识别 |
3.1 案例资料 |
3.1.1 乐视网企业的行业状况及组织结构 |
3.1.2 企业战略及业务模式 |
3.1.3 乐视网生态模式 |
3.2 基于乐视网财务报表层次的风险因素识别 |
3.2.1 会计政策选择及运用 |
3.2.2 递延所得税资产 |
3.2.3 所得税费用扭亏为盈 |
3.2.4 商业伦理 |
3.2.5 经营管理行为 |
3.2.6 营运能力 |
3.2.7 偿债能力 |
3.2.8 盈利能力 |
3.3 基于乐视网认定层次风险因素识别 |
3.3.1 无形资产认定估值风险 |
3.3.2 应收账款风险 |
3.3.3 研发支出资本化风险 |
3.3.4 关联方担保 |
3.3.5 关联方交易 |
第4章 构建乐视网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 |
4.1 AHP-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权重分配 |
4.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3 AHP-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重大错报风险总水平 |
4.3.2 各层次风险水平分析 |
4.3.3 评估结果汇总 |
第5章 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应对对策 |
5.1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总体应对措施 |
5.1.1 了解被审计单位战略决策 |
5.1.2 评估企业业务经营状况 |
5.1.3 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
5.1.4 关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 |
5.2 针对认定层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
5.2.1 关注应收账款舞弊的风险 |
5.2.2 加强对无形资产风险控制 |
5.2.3 对营业收入实施实质性程序 |
5.2.4 对研发支出实施分析程序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人力资源审计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界定 |
2.2 人力资源审计相关理论 |
2.2.1 国外人力资源审计理论 |
2.2.2 国内人力资源审计理论 |
第三章 农发行概况及其人力资源审计现状 |
3.1 农发行简介 |
3.1.1 农发行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经营概况及行业地位 |
3.2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现状 |
3.2.1 人力资源审计制度架构不完善,人力资源审计重要性未显现 |
3.2.2 人力资源审计指标体系不完整 |
3.2.3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价值核算方法 |
3.2.4 人力资源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人员充足度不够 |
3.2.5 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备 |
3.2.6 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四章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4.1 审计体系的构成要素 |
4.2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
4.2.1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
4.2.2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4.3 审计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与步骤 |
4.3.1 基于小样本预测试 |
4.3.2 审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4.3.3 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指标检验 |
4.4 应用人力资源审计指标开展审计作业的关键点 |
4.5 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的实施步骤 |
4.5.1 预备计划审计阶段 |
4.5.2 非现场审计阶段 |
4.5.3 正式现场审计阶段 |
4.5.4 审计查核落实阶段 |
4.5.5 后续跟踪审计阶段 |
第五章 人力资源审计体系实施的保障 |
5.1 优化外部审计环境 |
5.2 改善内部组织环境 |
5.3 强化审计文化建设 |
5.4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
5.5 健全审计沟通机制 |
5.6 推动审计技术革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研究总结 |
6.1.2 研究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面向主题数据的审计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软件开发的管理及过程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目标 |
2.1.2 项目控制 |
2.2 开发方法概述 |
2.2.1 传统SDLC方法 |
2.2.2 可行性分析 |
2.2.3 需求定义 |
2.2.4 系统详细设计与构建 |
2.2.5 系统开发 |
2.2.6 最终测试与实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需求调研阶段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主题数据集规划 |
3.4 数据采集转换 |
3.5 审计模型搭建 |
3.6 审计模型测试验证 |
3.7 系统试运行与验收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构建 |
4.1 数据采集转换系统 |
4.1.1 数据采集模式 |
4.1.2 数据转换系统 |
4.2 审计数据查询 |
4.2.1 常规帐表查询 |
4.2.2 SQL通用查询器 |
4.3 审计分析模型 |
4.3.1 社保基金业务审计 |
4.3.2 公积金业务审计 |
4.3.3 财政业务审计 |
4.3.4 部门预算业务审计 |
4.4 审计方法 |
4.5 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的交互 |
4.6 审计结果管理 |
4.7 系统管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审计平台的实现 |
5.1 系统管理 |
5.1.1 基础设置 |
5.1.2 权限管理 |
5.2 数据中心 |
5.2.1 数据资源规划 |
5.2.2 财务数据采集加工 |
5.2.3 数据采集加工通用工具 |
5.3 审计模型分析 |
5.3.1 社保基金审计模型举例 |
5.3.2 公积金审计模型举例 |
5.3.3 财务审计模型举例 |
5.3.4 部门预算审计模型举例 |
5.4 查询分析 |
5.4.1 SQL分析 |
5.4.2 多维分析 |
5.4.3 专题分析 |
5.5 疑点管理 |
5.6 项目管理 |
5.7 资源管理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与应用研究 ——以C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文献述评 |
2.2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涵义 |
2.2.1 内部审计的涵义 |
2.2.2 审计信息化的涵义 |
2.2.3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涵义 |
2.3 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3.3 信息化管理理论 |
3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理论 |
3.1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 |
3.1.1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概念 |
3.1.2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目标 |
3.1.3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1+2+1”应用框架 |
3.2 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应用条件 |
3.2.1 内部审计信息化思想认识到位 |
3.2.2 落实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 |
3.2.3 具备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
3.2.4 配备信息化的人力资源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设计 |
4.1.1 案例选择 |
4.1.2 案例公司简介 |
4.1.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CH公司内部审计简介 |
4.2.1 CH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 |
4.2.2 CH公司内部审计整体业务情况 |
4.2.3 CH公司内部审计流程 |
4.3 CH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 |
4.3.1 CH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
4.3.2 CH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架构 |
4.4 CH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应用效果 |
4.4.1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
4.4.2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
4.4.3 提高审计管理水平 |
4.4.4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4.5 CH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1 “信息孤岛”问题 |
4.5.2 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不成熟 |
4.5.3 专业复合型人才短缺 |
5 上市公司应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建议 |
5.1 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应用规划 |
5.2 完善审计信息系统 |
5.3 加强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7)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新颖点及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新颖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1.2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1.3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
2.1.4 内审部门与外部机构实施内控审计的异同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第3章 GYGS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
3.1 GYGS公司简介 |
3.2 GYGS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
3.2.1 GYGS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建设情况 |
3.2.2 GYGS内部控制审计目标 |
3.2.3 GYGS内部控制审计流程 |
3.3 GYGS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审计内控部独立性较差 |
3.3.2 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覆盖不全面 |
3.3.3 内部控制审计建议有失精准 |
3.3.4 审计建议执行力度不到位 |
3.4 GYGS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
3.4.2 未科学有效地构建审计队伍 |
3.4.3 内部控制制度结构不完善 |
3.4.4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有缺陷 |
3.4.5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4章 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措施 |
4.1 优化内部控制审计程序 |
4.1.1 改进内部控制审计模式 |
4.1.2 拓宽审计范围,加强事前、事中审计 |
4.1.3 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后续审计工作 |
4.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体系 |
4.2.1 构建部门内部控制自评机制 |
4.2.2 改进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
4.3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考核方式与奖惩机制 |
第5章 内部控制审计保障措施 |
5.1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环境 |
5.1.1 提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 |
5.1.2 提高审计内控部独立性 |
5.1.3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素质培养 |
5.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
5.2.1 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
5.2.2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法规体系 |
5.3 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审计信息系统更新进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SWOT分析 |
第三节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实现手段 |
第四章 M所审计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一节 M所简介及选择理由 |
第二节 M所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
第三节 M所审计信息化总体方案 |
第四节 M所审计信息化应用分析 |
第五章 M所信息化建设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样本筛选 |
第三节 DEA效率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M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审计数据分析系统不够完善 |
第二节 信息通讯平台不完善 |
第三节 信息化人才短缺 |
第四节 内部信息化推广不到位 |
第七章 完善M所审计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审计数据分析系统 |
第二节 完善信息通讯平台 |
第三节 注重信息化人才引进与培养 |
第四节 加强内部信息化推广 |
第五节 加强行业指导与平台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JGS投资管理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风险导向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
1.2.2 投资类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2 投资管理类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涵义与特点 |
2.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涵义 |
2.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 投资管理类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
2.2.1 投资管理企业的分类 |
2.2.2 投资管理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依据 |
2.3.1 系统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战略管理理论 |
3 JGS公司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JGS投资管理公司简介 |
3.1.1 JGS投资管理公司基本情况 |
3.1.2 JGS公司组织架构 |
3.1.3 JGS公司主要业务范围 |
3.1.4 JGS公司主要投资业务流程 |
3.1.5 JGS投资管理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2 JGS投资管理公司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
3.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
3.2.2 管理公司风险的重要角色 |
3.2.3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
3.2.4 推进投资战略管理的审计制度保证 |
3.2.5 实施投资小组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
3.3 JGS投资管理公司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
3.3.1 控股股东和管理高层的积极支持 |
3.3.2 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
3.3.3 良好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 |
4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
4.1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原则与架构 |
4.1.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 |
4.1.2 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 |
4.2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 |
4.2.1 内部审计人员的层级设置 |
4.2.2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资格 |
4.2.3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 |
4.3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设计 |
4.3.1 对财务收支活动层面的审计 |
4.3.2 对投资业务活动层面的审计 |
4.3.3 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活动层面的审计 |
4.3.4 对管理的下属产业类投资基金审计 |
4.3.5 经济责任审计与舞弊审计 |
4.4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的设计 |
4.4.1 审计立项及审计授权 |
4.4.2 审计准备阶段 |
4.4.3 审计实施阶段 |
4.4.4 审计终结阶段 |
4.4.5 审计后续阶段 |
4.4.6 审计总结与立卷归档 |
5 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注意问题 |
5.1 改善JGS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 |
5.1.1 公司高层明确授权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5.1.2 要树立为企业增值服务的特色审计理念 |
5.2 加强JGS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的相互协作 |
5.2.1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作 |
5.2.2 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协作 |
5.2.3 注重内部审计部门与投资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 |
5.3 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
5.3.1 确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标 |
5.3.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实施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
2.1.1 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2 内部审计的特征 |
2.1.3 风险管理的涵义 |
2.1.4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2.2 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
2.2.1 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
2.2.2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
2.2.3 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Y学院内部审计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ZY学院发展现状 |
3.1.1 ZY学院整体发展现状 |
3.1.2 ZY学院内部审计现状 |
3.2 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
3.2.1 内部因素 |
3.2.2 外部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 |
4.1 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风险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
4.1.3 构建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2 Z 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步骤 |
4.2.3 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
5.1 胜任风险方面 |
5.2 技术风险方面 |
5.3 行为风险方面 |
5.4 管理风险方面 |
5.5 社会风险方面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这期介绍“审计经营项目子系统”和“审计底稿处理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熵权法的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普华永道审计苏宁易购为例[D]. 石佳.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HX集团费用报销审计预警研究[D]. 张宇晗.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3]互联网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 ——以乐视网为例[D]. 陈鑫.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农发行人力资源审计体系探究[D]. 陈晓. 河北大学, 2020(08)
- [5]面向主题数据的审计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D]. 陈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与应用研究 ——以CH公司为例[D]. 陈伊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GYGS内部控制审计改进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D]. 彭如倩. 南昌大学, 2018(01)
- [8]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 陈方.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6)
- [9]JGS投资管理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设计[D]. 胡冰冰.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10]ZY学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张东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