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罗氏沼虾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一、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浩[1](2021)在《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出现以性早熟和生长缓慢为主要特征的“铁虾”现象。近几年,“铁虾”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罗氏沼虾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为探索罗氏沼虾“铁虾”的致病机理,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2500分别对罗氏沼虾“铁虾”和正常罗氏沼虾的眼柄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6.42 G高质量数据,拼接后得到221901条Unigene,其中103570条得到注释。2003个基因在“铁虾”眼柄中差异表达,包括1209个上调基因和794个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显示催乳素、雌激素、胰岛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胰高血糖素、催产素、谷氨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等与生殖调控相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在“铁虾”与正常虾眼柄之间存在差异。此外,一些已被证明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铁虾”眼柄中显着上调,如C型凝集素、凝集素、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L、甲壳素4等。516个基因被注释到242条KEGG通路中,注释到溶酶体、吞噬体、抗原呈递处理、细胞凋亡、内吞作用等多条与免疫相关的途径,提示罗氏沼虾“铁虾”存在病原感染。我们对“铁虾”样品进行了8种虾类主要病原的检测,但均未检出阳性。通过对患病虾的不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在与复眼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相关的多种组织细胞的细胞质中发现了嗜酸性包涵体。随后从“铁虾”样本中提取了病毒滤过液并进行了感染实验,感染后的罗氏沼虾出现了“铁虾”的症状,而对照组正常。结合组织病理学的结果,我们推断“铁虾”是由病毒引起的。进一步对感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样品进行了宏转录组测序,发现一种新病毒存在于所有“铁虾”样品中,而在正常虾样本中未发现。经5’/3’RACE和Sanger测序验证,该病毒基因组全长12630 nt,为正义单链RNA病毒。经预测含有两个独立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ORF1(1530 aa)和ORF2(2134 aa)。在5561到5685位置有一个短的基因间区域(125 nt),在5518–5524位置发现了一个潜在的-1核糖体移码阅读(-1 programmed ribosomal frameshifting,-1 PRF)位点,可产生一个大小为3707 aa的多蛋白。通过对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 RP)和NS3保守结构域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可能属于荆门病毒和黄病毒属之间的一个新属。利用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直径40-60 nm的球形病毒颗粒。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杂交信号出现在“铁虾”的复眼中,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一致。我们建议将这种病毒命名为传染性早熟病毒(infectious precocious virus,IPV),并提出了crustaflavirus infeprecoquis nov.gen.,nov.sp.的拉丁名建议。为准确、快速地检测IPV,根据IPV的基因组建立了RT-PCR和基于Taq 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实验证明,这两种PCR方法均对IPV具有高特异性,与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黄头病毒、偷死野田村病毒、坦布苏病毒和正常罗氏沼虾的RNA无交叉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下限低至1×100copies/反应,标准曲线表明在1×100~1×109 copies/反应的相关系数为R2=0.999,回归方程为y=-3.406lgx+37.053。重复性实验证明在1×100~1×108copies/反应梯度范围内的变异系数小于2%。通过临床样品验证,两种方法检出的阳性与临床症状相符。因此,这两种方法可用于IPV的特异性检测和净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罗氏沼虾“铁虾”和正常罗氏沼虾的眼柄进行了转录组分析,除鉴定出许多与生殖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途径外,还发现多个在甲壳动物先天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在性早熟罗氏沼虾眼柄中的表达量上升,暗示可能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为解析罗氏沼虾“铁虾”的成因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感染实验、病毒宏转录组测序、透射电镜观察、原位杂交等技术发现一种黄病毒科的新病毒可导致罗氏沼虾性早熟,提出了一个新属名crustaflavirus nov.gen.和一个新拉丁名crustaflavirus infeprecquis nov.gen.nov.sp.的建议。根据IPV基因组建立了针对该病毒的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为罗氏沼虾“铁虾”的有效防控和净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叶明彬,陈华灵,冯国清,梁志凌,端金霞,刘振兴,观玉安[2](2020)在《绿海龟源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腐皮病是绿海龟(Chelonia mydas)龟苗培育中的常见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确定病因及治疗方法,从病龟鳍状肢的腐皮组织中分离病原菌。【方法】从症状明显的稚龟四肢病灶中分离纯化得到疑似病原菌,编号CMRT91026,开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相关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菌能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呈黄色,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1%NaCl葡萄糖磷酸盐胨水、蔗糖、甘露糖和赖氨酸脱羧酶上的生化特性均显示阳性,并且在3%~10%NaCl胨水均能生长;与NCBI上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同源性达100%。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和头孢曲松敏感;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妥布霉素、大观霉素、诺氟沙星和氨曲南呈中介;对新霉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5种药物有耐药性。【结论】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及头孢类(如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敏感。试验结果为绿海龟稚龟溶藻弧菌病的诊断及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

肖楚康,方刘,阮国良,杨代勤,郑维友[3](2019)在《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为了使罗氏沼虾养殖产量再次得到提高,养殖模式更生态化,本文就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作出简要综述。目前,淡化养殖的虾苗主要来源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且经受"苗荒"的挫折;育苗条件受温度、水质、肌肉白浊病等威胁;生态成虾养殖受到高温季节温度难调控、养殖模式过于传统以及"铁壳"虾等问题困扰。经过不断发展,循环水系统的利用、益生菌和微生物的合理利用、养殖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疾病病理的研究等对于当今罗氏沼虾淡化生态养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罗氏沼虾的养殖向更生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杨彩桥[4](2018)在《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文中提出克氏原螯虾(Citrobacter braakii)俗称小龙虾,于1929年由日本传至我国的南京一带,因其肉味鲜美,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和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2017年,全国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达95万t,面积达60万hm2,预计2018年全国养虾面积可突破66万hm2,产量将达到100万t。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量逐年递增,却一直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目前已报道的克氏原螯虾常见病原主要有螺旋体、对虾白斑病毒、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维氏气单孢菌等。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普遍存在于土壤和水等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同时也是动物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该属细菌可引起人和陆生动物的感染发病及食物中毒,也已明确是某些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菌。2017年,安徽某养殖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本实验室从养殖场用冰盒带回12尾病虾,进行疾病诊断。通过对病虾的解剖发现头胸甲下方有大量腹水、肝胰脏水肿、颜色变深。从病虾肝胰脏中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X1707。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氧化酶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与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最接近。通过对AX1707菌株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等操作,结果显示AX1707与布氏柠檬酸杆菌(GenBank序列号:CP022049.1)聚为一支。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致病性,LD50为4×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多西环素敏感,对四环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养殖场使用氟苯尼考进行治疗后,小龙虾死亡数量逐步下降,最终停止死亡。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布氏柠檬酸杆菌引起克氏原螯虾发病,实验结果将为克氏原螯虾细菌病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殷嵘[5](2018)在《转vp28基因蓝藻防治日本沼虾WSS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指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已经鉴定到它可感染40种虾,39种蟹,涉及25个国家之多,已成为全球养虾业中蔓延最广、传播最快、死亡率最高的病毒。日本沼虾养殖分布广泛、常年可有,但对WSSV易感性及其防治报道极少。本文将转WSSV-vp28基因的蓝藻(Anabaena sp.PCC7120)制剂,用于日本沼虾口服,探讨日本沼虾与WSSV的感染关系,研究转基因蓝藻对日本沼虾的免疫保护效果,并探讨如何防止转基因蓝藻在制药过程中向环境释放,以保证抗WSSV蓝藻口服剂能够安全、有效的用于水产养殖业。结果主要如下:(1)用流行病学调查、不同途径感染试验等方法显示,日本沼虾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约为8.33%。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注射、摄食、浸泡途径感染WSSV,10 d内累计感染率均为100%,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75%和0%。其中注射途径感染日本沼虾,感染后5 d肌肉病毒含量达到感染后1 d的1 000倍,8 d死亡率达100%。用注射WSSV感染日本沼虾死亡率来测量病毒致死日本沼虾的半致死剂量(LD50),2.71×105病毒粒子/μL能使日本沼虾死亡率达到50%以上,此浓度高于南美白对虾半致死浓度。在养殖生产中,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摄食感染WSSV的病虾或死虾而感染WSSV,也能通过浸泡在含WSSV的水体中而感染,并因此成为一种传播媒介,从而影响了 WSSV的迅速传播与致病。(2)日本沼虾经转vp28蓝藻口服剂免疫7d后,投喂感染WSSV的日本沼虾肌肉组织进行攻毒。攻毒第10d后,阳性对照、野生型、空载体累计死亡率分别高达81.25%、61.5%、87.5%,免疫组1死亡率为56.25%,而免疫组2死亡率仅为37.5%。相比于阳性对照组免疫组1、2存活率分别提高了 25%、43.75%。qPCR检测攻毒后第4d日本沼虾的鳃、肝胰腺、尾部肌肉各组织中WSSV含量显示,各组沼虾体内均能检测到WSSV,阳性、野生型、空载体三组对照各组织WSSV含量无差异,免疫组WSSV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1的鳃、肝胰腺、肌肉中WSSV含量均降低了 102倍,免疫组2的鳃、肝胰腺中WSSV分别降低了 104倍、103倍,肌肉中含量低于102copies/mg;攻毒后,三组对照组的鳃和肝胰腺细胞都出现大量细胞破裂、坏死、细胞核脱落等WSSV病灶症状;免疫组1的鳃、肝胰腺组织细胞部分出现了病灶现象,组织健康明显优于攻毒对照组;而免疫组2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细胞基本未发生病理现象。各组肌肉组织细胞,未发现WSSV病理现象。转vp28蓝藻口服剂处理日本沼虾后,提高了沼虾抵抗WSSV的免疫力,减少了 WSSV在体内的增殖,有效保护了日本沼虾的鳃、肝胰腺等组织,从而提高了日本沼虾的存活率。(3)制备转基因药物的前提是其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包括对人和环境两方面。对我们构建的转基因蓝藻,由于未进入食物链,环境释放影响自然界生态平衡更重要。用pH法处理转基因蓝藻后,在不同时间、温度和光照下观察效果,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处理条件。最佳处理条件为:pH≤2.5、t≥50min、T≥30 ℃或pH≥12、t≥120 min、T≥30℃,杀藻率为100%。两个优化组合分别为:pH2.12、温度29.96℃、时间33.9 min或pH 12.33温度31.75 ℃、时间96.8 min。pH处理后的转基因蓝藻在平板上不能再继续生长。pH法对转基因蓝藻的杀藻率可达100%,有效防止了转基因蓝藻在制备对虾口服剂过程中向环境释放。上述结果首次证明了日本沼虾对WSSV的易感性低于南美白对虾,意味着日本沼虾可能含有内源的抗WSSV机制,也显示这种虾在WSSV感染区有推广价值。通过宏观死亡率及微观病毒含量和病理切片证明了转vp28蓝藻口服剂对日本沼虾有免疫效果,可用于此虾的WSSV防治。另外,本研究创立的pH法可有效防止转基因蓝藻在制备抗WSSV 口服剂过程中发生环境释,保证了本口服药的安全生产。

袁锐,张朝晖,陈辉,方苹,陈静,刘训猛,吴亚锋,王晶晶[6](2017)在《罗氏沼虾“铁壳”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虾类,原产于东南亚即印度—西太平洋区域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2]。罗氏沼虾生长快、食性广、肉质营养成分好,养殖区域宽、养殖周期短,可以就近活体上市,鲜活度高,运销成本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

殷嵘,郭媛媛,韦章良,施定基,何培民,贾睿[7](2017)在《不同途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日本沼虾的致病性》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沼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但其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易感性尚不明确。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感染试验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研究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WSSV的易感性、感染发病率以及WSSV在其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日本沼虾是WSSV的自然宿主,上海市附近省份地区120个样本的自然携带率为8.33%。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注射、摄食、浸泡途径感染WSSV,10 d内累计感染率均为100%,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75%和0%。其中注射途径感染日本沼虾,感染后5 d肌肉病毒含量达到感染后1 d的1 000倍,8 d死亡率达100%。用注射WSSV感染日本沼虾死亡率来测量病毒致死日本沼虾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2.71×105病毒粒子/μL能使日本沼虾死亡率达到50%以上。在养殖生产中,日本沼虾可以通过摄食感染WSSV的病虾或死虾而感染WSSV,也能通过浸泡在含WSSV的水体中而感染,并因此成为一种传播媒介,从而影响了WSSV的迅速传播与致病。

李晶晶[8](2016)在《益生元对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影响及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但是随着养殖强度不断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特别是疾病的爆发,导致养殖失败。因此迫切需要针对限制凡纳滨对虾产量降低的因素,全面了解对虾免疫系统调控机制,并期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使用益生元、筛选和建立有效的抗病分子遗传标记达到改良凡纳滨对虾种质、降低发病率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及V.alginolyticus后不同组织的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其次,采用SNPs标记技术对易感、抗WSSV、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三个试验群体的Toll1受体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进行了SNPs位点与抗病性状的关联分析;此外,探讨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以及抗病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Toll样受体基因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并筛选到高效的饲料组合;本试验还对其他免疫相关基因进行了探讨,以期全面了解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及V.alginolyticus后不同组织的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3种凡纳滨对虾Toll样受体基因在虾体感染不同病原微生物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同时比较了不同感染阶段中不同组织中3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其中,Toll1受体基因在肌肉、血淋巴、心脏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心脏表达量最高;Toll2受体基因在血淋巴,心脏和鳃均有较高表达,其中在鳃表达量最高;Toll3受体基因在鳃和心脏有较高表达,其中在鳃表达量最高。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血液及鳃中3种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均显着提高(P<0.05),并在各自达到表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直至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感染V.alginolyticus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3种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均显着提高(P<0.05),鳃中Toll1及Toll3表达量分别于感染后3小时和12小时有显着提高(P<0.05);长期感染WSSV或V.alginolyticus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在血淋巴与鳃中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2)凡纳滨对虾Toll1样受体基因SNPs与抗病性能的关联分析采用SNPs分子标记技术对本试验获得的易感、抗WSSV、抗V.alginolyticus三个试验群体的Toll1受体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进行SNPs位点与抗病性状的关联分析,分析表明位点c.1430C>T、c.1877C>T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易感组和抗WSSV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个位点的抗性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T、C,抗性优势基型分别为CT、CC;位点c.1877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易感组和抗V.alginolyticus组间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初步说明CC这种基因型可能与抗V.alginolyticus性状正相关。(3)菊粉(Inulin)、甘露寡糖(MOS)对凡纳滨对虾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量以及抗病性能的影响分别投喂添加Inulin(2.5mg/g)、Inulin(5mg/g)、Inulin(10mg/g)、MOS(2.5mg/g)MOS(5mg/g)、MOS(10mg/g)、MOS(5mg/g)+Inulin(5mg/g)4周,结果显示Inulin(5mg/g)、Inulin(10mg/g)、MOS(5mg/g)、MOS(10mg/g)、MOS(5mg/g)+Inulin(5mg/g)5个饲料组均能显着提高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喂养14天、28天时,Inulin(5mg/g)、Inulin(10mg/g)、MOS(5mg/g)、MOS(10mg/g)、Inulin(5mg/g)+MOS(5mg/g)5个饲料组的3种Toll样受体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提高;WSSV感染5天时,与对照组相比,Inulin(5mg/g)、Inulin(10mg/g)、MOS(5mg/g)、MOS(10mg/g)、Inulin(5mg/g)+MOS(5mg/g)5个饲料组的Toll样受体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V.alginolyticus攻毒1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Inulin(5mg/g)、Inulin(10mg/g)、MOS(5mg/g)、MOS(10mg/g)、Inulin(5mg/g)+MOS(5mg/g)5个饲料组Toll样受体基因m RNA表达量显着提高,得到饲料效果最好的是Inulin(5mg/g)+MOS(5mg/g)组合饲料组。(4)菊粉、甘露寡糖对4个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机制,通过喂养试验得到,Inulin(5mg/g)、Inulin(10mg/g)、MOS(5mg/g)、MOS(10mg/g)、MOS(5mg/g)+Inulin(5mg/g)5个饲料组的STAT、pro PO、Crustin、ERK基因m 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机体分别受到WSSV、V.alginolyticus感染后,Inulin(5mg/g)+MOS(5mg/g)、MOS(5mg/g)、Inulin(5mg/g)三组的pro PO、Crustin基因m 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STAT、ERK基因相对于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同时得到饲料效果最好的是Inulin(5mg/g)+MOS(5mg/g)组合饲料组。

项楠,王荣丹,曹露露,胡振兴,符史杭[9](2015)在《绿海龟腐皮病病原体的Biolog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对海南省海口、文昌、琼海、陵水、三亚等市县的绿海龟养殖场所开展调查,发现腐皮病为常发病之一;分离纯化得到的2个菌株,经过Biolog鉴定为Pseudomonas medocina和Pseudomonas viridilivida;对6只绿海龟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发现分离到的Pseudomonas medocina和Pseudomonas vitidilivida对其具有致病力;药敏试验发现Pseudomonas medocina对头孢他啶、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对新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等不敏感;Pseudomonas viridilivida对妥布霉素、诺氟沙星、氯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氧氟沙星等药物不敏感。为绿海龟腐皮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徐洋,沈锦玉,姚嘉赟,潘晓艺,郝贵杰,尹文林[10](2012)在《罗氏沼虾主要病害研究概况》文中提出罗氏沼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动物,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大规模的养殖,尤其集中于东南亚地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发生也越来越多,给罗氏沼虾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主要疾病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病原的不同分为寄生虫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主要围绕上述几类疾病的研究及防治的工作展开论述,为今后罗氏沼虾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二、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罗氏沼虾“铁虾”
    1.2 “铁虾”的研究进展
        1.2.1 种质问题
        1.2.2 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1.2.3 病原感染
        1.2.4 其他因素
    1.3 罗氏沼虾主要疾病
        1.3.1 寄生虫感染
        1.3.2 真菌感染
        1.3.2.1 酵母菌感染
        1.3.2.2 镰刀菌感染
        1.3.3 细菌感染
        1.3.3.1 弧菌感染
        1.3.3.2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感染
        1.3.4 病毒感染
        1.3.4.1 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及其卫星病毒(satellitelike virus, XSV)
        1.3.4.2 罗氏沼虾太湖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Taihu virus,MrTV)
        1.3.4.3 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1,DIV1)
        1.3.4.4 罗氏沼虾罗尼病毒科新病毒(M.rosenbergiiGoldaVirus,Mr GV)
    1.4 黄病毒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罗氏沼虾“铁虾”眼柄转录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核酸提取
        2.2.3 文库构建和测序
        2.2.4 测序数据组装及功能注释
        2.2.5 差异表达分析
    2.3 结果
        2.3.1 测序样品RNA质检结果
        2.3.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2.3.3 基因功能注释与分类
        2.3.4 差异表达分析
        2.3.5 生殖和免疫相关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与致病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2 常见虾类病原的分子检测
        3.2.3 组织病理切片
        3.2.4 病毒粗提液的制备及感染实验
        3.2.5 差速离心法制备病毒
        3.2.6 宏转录组测序
        3.2.6.1 样品准备和核酸提取
        3.2.6.2 文库制备和转录组测序
        3.2.7 病毒基因组验证和序列分析
        3.2.8 系统发育分析
        3.2.9 透射电镜观察
        3.2.10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
        3.2.11 原位杂交
        3.2.11.1 探针制备
        3.2.11.2 原位杂交
    3.3 结果
        3.3.1 常见病原检测结果
        3.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3.3.3 感染实验罗氏沼虾症状
        3.3.4 病毒宏转录组分析及IPV的发现
        3.3.5 IPV基因组验证
        3.3.6 ORF预测及功能分析
        3.3.7 IPV系统发育分析
        3.3.8 感染IPV虾组织及纯化病毒颗粒透射电镜观察
        3.3.9 原位杂交
    3.4 讨论
第四章 IPV套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组织总RNA提取
        4.2.2 套式RT-PCR
        4.2.2.1 引物设计
        4.2.2.2 反转录
        4.2.2.3 反应体系和程序
        4.2.2.4 特异性检测
        4.2.2.5 流行病学样品验证
        4.2.3 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的建立
        4.2.3.1 引物探针设计
        4.2.3.2 反应体系和程序
        4.2.2.3 IPV标准品的制备
        4.2.3.4 分析特异性检
        4.2.3.5 分析灵敏度及标准曲线
        4.2.3.6 重复性检测
        4.2.3.7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检测
        4.2.3.8 “铁虾”不同组织IPV定量检测
    4.3 结果
        4.3.1 套式RT-PCR的特异性
        4.3.2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套式RT-PCR检测结果
        4.3.3 IPV RT-qPCR特异性分析
        4.3.4 IPV RT-qPCR灵敏度和标准曲线
        4.3.5 IPV RT-qPCR重复性检测
        4.3.6 “铁虾”不同组织IPV定量检测
        4.3.7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RT-qPCR检测结果
        4.3.8 流行病学调查样品RT-qPCR和套式PCR检测结果比较
    4.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绿海龟源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1.2.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1.2.3 菌株16SrRNA及hsp60基因序列鉴定
        1.2.4 菌株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2.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3 菌株的16SrRNA及hsp60基因序列鉴定
    2.4 菌株药敏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3)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苗种的来源与质量
2 苗种的生态培育
3 成虾的生态养殖
    3.1 养殖前期
    3.2 养殖中期
    3.3 养殖后期
4 淡化养殖的模式及效益
5 养殖产业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5.1 苗种问题
    5.2 生态养殖问题
    5.3 病害问题
6 展望

(4)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病虾来源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细菌分离纯化
    2.3 革兰氏染色及生理生化鉴定
        2.3.1 菌液培养
        2.3.2 革兰氏染色
        2.3.3 氧化酶试验
        2.3.4 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进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2.4.1 PCR的扩增
        2.4.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4.3 对于正确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
        2.4.4 连接与转化
        2.4.5 挑取单一的白色菌落
        2.4.6 菌液PCR
    2.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人工感染试验
    2.7 药敏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克氏原螯虾的症状
    3.2 病原的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
    3.3 PCR电泳图
    3.4 AX1707 16S rRNA的基因测序结果
    3.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6 人工感染实验
    3.7 菌AX1707的药物敏感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转vp28基因蓝藻防治日本沼虾WSS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研究概况
        1.1 白斑综合征病毒概述
        1.2 WSSV的宿主及传播
    2 WSSV侵染宿主的毒力
        2.1 病毒完整性对毒力的影响
        2.2 不同感染方式对毒力的影响
        2.3 不同因子对毒力的影响
    3 白斑综合征防治研究进展
        3.1 优化养殖环境
        3.2 药物防治
        3.3 抗病品种筛选
    4 转基因安全性研究概况
        4.1 转基因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4.2 转基因技术的前景与争议
        4.3 转基因口服剂存在潜在环境释放
        4.4 微藻杀灭研究进展
    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不同途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日本沼虾的致病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生日本沼虾体内WSSV携带率调查
        1.2 材料
        1.3 病毒制备与定量
        1.4 感染实验
        1.5 病毒qPCR检测
        1.6 病毒感染日本沼虾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
        1.7 养殖管理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日本沼虾WSSV检测
        2.2 日本沼虾口服感染WSSV
        2.3 日本沼虾注射感染WSSV
        2.4 日本沼虾浸泡感染WSSV
        2.5 WSSV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
    3 讨论
第三章 转vp28蓝藻口服剂对日本沼虾预防WSSV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0 转vp28蓝藻口服剂
        1.1 药物颗粒饲料制备
        1.2 实验用虾
        1.3 病毒材料制备
        1.4 免疫实验
        1.5 感染实验
        1.6 养殖管理
        1.7 病毒qPCR检测
        1.8 病理观察
    2 结果
        2.1 蓝藻口服制剂免疫效果
        2.2 蓝藻口服剂对日本沼虾生长影响
        2.3 日本沼虾体内WSSV增殖情况
        2.4 组织病变观察
    3 讨论
第四章 用pH法防止转基因蓝藻在制药中向环境释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因素对转基因鱼腥藻杀藻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pH处理
        2.3 pH处理后转基因鱼腥藻的扫描电镜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罗氏沼虾“铁壳”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1.1 症状
    1.2 可能的原因
        1.2.1 非均匀性个体生长
        1.2.2 性早熟
        1.2.3 其他原因
2 防控建议
    2.1 杂交育种
    2.2 大规模家系选育
    2.3 性别控制
    2.4 多倍体育种
3 养殖管理
    3.1 捕捞策略
    3.2 养殖密度
    3.3 微藻效应
4 促生长物质
    4.1 活性物质
    4.2 中草药
    4.3 微量元素
5 展望

(7)不同途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日本沼虾的致病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生日本沼虾体内WSSV携带率调查
    1.2 材料
    1.3 病毒制备与定量
        1.3.1 病毒材料制备
        1.3.2 病毒定量
    1.4 感染实验
        1.4.1 注射感染
        1.4.2 口服 (摄食) 感染
        1.4.3 浸泡感染
    1.5 养殖管理
    1.6 病毒q PCR检测
    1.7 病毒感染日本沼虾的半数致死剂量 (LD50)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日本沼虾WSSV检测
    2.2 日本沼虾口服感染WSSV
    2.3 日本沼虾注射感染WSSV
    2.4 日本沼虾浸泡感染WSSV
    2.5 WSSV的半数致死剂量 (LD50)
3 讨论

(8)益生元对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影响及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凡纳滨对虾常见病害
        1.1 病毒性疾病
        1.2 细菌性疾病
        1.3 寄生虫病
    2 对虾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
        2.1 物理防御
        2.2 细胞免疫
        2.3 体液免疫
        2.3.1 免疫识别
        2.3.1.1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2.3.1.2 JAK/STAT信号通路与ERK MAPK信号通路
        2.3.2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2.3.3 凝血系统
        2.3.4 抗菌肽
    3 益生元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3.1 益生元简介
        3.2 甘露寡糖(MOS)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现状
        3.3 菊粉(Inulin)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现状
    4 DNA分子标记
        4.1 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4.2 SNPs标记
        4.2.1 SNPs标记的特征
        4.2.2 SNPs检测方法
        4.2.2.1 直接测序法
        4.2.2.2 构象检测法
        4.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4.2.2.4 基于杂交的检测法
        4.2.3 SNP标记在凡纳滨对虾主要性状上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感染WSSV及溶藻弧菌后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
        1.2.1 主要试验试剂
        1.2.2 主要试验试剂配制
        1.3 方法
        1.3.1 溶藻弧菌菌悬液的制备
        1.3.2 WSSV病毒的制备
        1.3.3 感染试验
        1.3.4 总RNA的提取步骤
        1.3.5 基因组RNA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1.3.5.1 2%甲醛变性胶电泳检测法
        1.3.5.2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法
        1.3.6 反转录
        1.3.7 PCR扩增
        1.3.7.1 引物设计
        1.3.7.2 引物溶液的配制
        1.3.7.3 最佳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建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凡纳滨对虾总RNA提取
        2.2 凡纳滨对虾不同类型Toll样受体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
        2.3 感染溶藻弧菌后凡纳滨对虾不同类型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2.4 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不同类型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2.5 感染WSSV或溶藻弧菌14天后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Toll1基因SNPs与抗病性能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引物设计
        1.3.2 最佳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建立
        1.3.3 Y1、Y2、Y3、Y4四对引物PCR产物电泳检测
        1.4 直接测序
        1.5 数据分析
        1.5.1 凡纳滨对虾Toll1样受体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分析
        1.5.2 凡纳滨对虾Toll1受体基因SNPs位点的统计分析
        1.5.3 凡纳滨对虾Toll1受体基因SNPs与抗病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2 结果
        2.1 Toll1受体基因PCR扩增产物检测及序列比对
        2.2 凡纳滨对虾Toll1样受体基因SNP分析结果
        2.3 SNPs标记与抗WSSV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SNP标记与抗溶藻弧菌性状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凡纳滨对虾三个试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SNPs标记与抗病性状关联性分析
第三章 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以及抗病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用虾和养殖设施
        1.3 饲养试验
        1.4 WSSV和溶藻弧菌的感染试验
        1.5 荧光定量分析
        1.6 引物设计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2.3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2.4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2.5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2.6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2.7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2.8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三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3.1 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3.2 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3种Toll样受体基因的影响
第四章 菊粉、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饲料
        1.2 试验用虾和养殖设施
        1.3 饲养试验
        1.4 WSSV和溶藻弧菌的感染试验
        1.5 荧光定量分析
        1.6 引物设计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1.1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STAT基因的影响
        2.1.2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proPO基因的影响
        2.1.3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Crustin基因的影响
        2.1.4 菊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ERK基因的影响
        2.2 不同添加剂量的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2.2.1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STAT基因的影响
        2.2.2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proPO基因的影响
        2.2.3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Crustin基因的影响
        2.2.4 甘露寡糖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ERK基因的影响
        2.3 感染WSSV、溶藻弧菌,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2.3.1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STAT基因的影响
        2.3.2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proPO基因的影响
        2.3.3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Crustin基因的影响
        2.3.4 感染WSSV、溶藻弧菌后,不同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ERK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完成情况
致谢

(9)绿海龟腐皮病病原体的Biolog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实验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主要试剂及材料
    1.4 方法与步骤
        1.4.1 细菌的分离纯化
        1.4.2 革兰氏染色
        1.4.3 B i o l o g微生物系统鉴定
        1.4.4 保存菌种
        1.4.5 攻毒试验
        1.4.6 药敏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鉴定
    2.2 Biolog生物鉴定
    2.3 攻毒试验
    2.4 药敏实验
3 讨论与结论

(10)罗氏沼虾主要病害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症状
    1.1 寄生虫疾病
        1.1.1 幼体寄生虫感染
        1.1.2 亲虾寄生虫感染
    1.2 真菌性疾病
    1.3 细菌性疾病
        1.3.1 幼体弧菌感染
        1.3.2 亲虾细菌性感染
    1.4 病毒性疾病
2 诊断
    2.1 形态学观察
    2.2 生理生化鉴定
    2.3 分子技术的应用
    2.4 免疫学检测
3 防治
    3.1 环境调控
    3.2 药物防治
    3.3 免疫增强剂的研制
4 结语

四、罗氏沼虾一些常见病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染性早熟病毒的发现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D]. 王国浩.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绿海龟源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 叶明彬,陈华灵,冯国清,梁志凌,端金霞,刘振兴,观玉安.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6)
  • [3]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现状与展望[J]. 肖楚康,方刘,阮国良,杨代勤,郑维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8)
  • [4]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D]. 杨彩桥.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5]转vp28基因蓝藻防治日本沼虾WSS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 殷嵘.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6]罗氏沼虾“铁壳”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J]. 袁锐,张朝晖,陈辉,方苹,陈静,刘训猛,吴亚锋,王晶晶. 水产科学, 2017(03)
  • [7]不同途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日本沼虾的致病性[J]. 殷嵘,郭媛媛,韦章良,施定基,何培民,贾睿. 生物工程学报, 2017(06)
  • [8]益生元对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影响及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影响研究[D]. 李晶晶.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9]绿海龟腐皮病病原体的Biolog鉴定[J]. 项楠,王荣丹,曹露露,胡振兴,符史杭. 北京农业, 2015(05)
  • [10]罗氏沼虾主要病害研究概况[J]. 徐洋,沈锦玉,姚嘉赟,潘晓艺,郝贵杰,尹文林. 生物学杂志, 2012(06)

标签:;  ;  ;  ;  

罗氏沼虾的几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