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STEP和XML的产品数据交换与集成在网络化制造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聚波[1](2013)在《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螺旋锥齿轮作为相交或相错轴传动的基础件,因其结构紧凑、承载能力高、传动平稳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机械、航空航海等领域中。由于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形状、加工制造技术和啮合安装条件相当复杂,其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很难保证。随着我国齿轮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其加工效率和质量是目前螺旋锥齿轮制造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化制造,作为一种制造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制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以及制造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为螺旋锥齿轮的制造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螺旋锥齿轮制造的发展需求,从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出发,综合运用螺旋锥齿轮加工制造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知识借鉴与技术创新,按照“研究相关理论、突破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理论体系,开发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系统分析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加工特性及其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并结合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数控设备集成控制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开发螺旋锥齿轮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和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网络构建。(2)针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过程中的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在分析制造信息集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XML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策略,建立了制造信息的集成模型和实现机制,并通过制定制造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统一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机制,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的松耦合集成,为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提供了信息描述与集成共享基础。(3)通过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特性与业务模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Web服务技术构建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并利用分层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开发和功能实现。(4)综合运用前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原型系统,详细阐述了原型系统的实施方案,分析了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通过弧齿锥齿轮及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的集成应用试验、效果分析,以及原型系统的企业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了螺旋锥齿轮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李聚波,邓效忠,徐爱军,李天兴,高振山[2](2010)在《基于XML与Web服务的齿轮制造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齿轮企业内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集成,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出了基于可扩展标示语言(extensive make up language,XML)与Web服务的齿轮制造信息共享与集成解决方案。研究了齿轮企业内EXPRESS数据模型与XML模型的映射机制,实现了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standard exchange of product data model,STEP)中性文件的XML转换和表达,并利用Web服务技术实现了齿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集成框架构建与软件开发。最后,通过圆柱斜齿轮的网络化磨削加工试验,来验证该信息共享与集成方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信息共享与集成方案,能有效实现齿轮企业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满足齿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侯俊铭[3](2009)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网络化制造技术的产生,企业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措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先进制造方式,它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企业动态联盟,实现网络化制造。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作为网络化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品制造过程中提高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优势。本文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协同设计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某重型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并针对该企业的盾构机协同设计进行研究,从协同设计系统的架构、体系结构、设计过程任务规划(包括设计任务分解与分配)、协同设计模型互操作、协同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点:(1)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协同设计系统任务复杂的特点,采用了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 Design Structure Marix)的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采用割裂算法对协同任务中的耦合部分进行解耦操作,根据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任务重组。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设计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协同设计任务合理规划。(2)针对协同设计模型操作过程中的互操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前三维设计CAD软件基于特征的特点,对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模型交换格式、坐标系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基于XML格式的增量传输方法传递数据,并在基于历史特征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特征辨识。对Pro/E与UG系统之间的模型进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3)针对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协同设计冲突消解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约束满足问题方法检测设计过程冲突,采用了基于CBR的冲突消解方法消解冲突。(4)针对机械设计过程中对知识重用的需求,对协同设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采用OWL语言对知识管理中的设计知识进行表达,并对设计知识的发现、重用、共享进行了研究。对设计历史知识提出了相关模型方法进行记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知识集成进行了研究。(5)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下的产品协同设计过程,并针对企业生产实际,建立了企业协同设计流程,在此基础了建立了B/S与C/S混合模式下的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结构,采用着色Petri网技术针对协同设计全过程建立了系统模型。(6)针对沈阳北方重型集团的盾构机产品,采用JSP, Java, SQLServer等技术,在基于B/S与C/S混合模式下开发了协同设计原型系统NCDS。实现协同设计过程的各项功能,经过验证,系统合理。
周晶[4](2009)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正朝着网络化、全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制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网络化制造是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而实施的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构建面向企业特定需求的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突破空间地域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和方式的约束,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集成,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新的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技术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要。网络化技术服务是指通过Internet和Web技术给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信息,它是在产品和客户分散化、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实现对客户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是为了适应企业制造的分散化以及客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国际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它主要是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的用于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技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体系结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协同工作技术、服务信息的任务规划及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型系统开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涵与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及技术服务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阐明了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2)提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定义,分析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建立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型,设计了基于多Agent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3)为了提高系统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技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了基于本体论的技术服务知识融合与重用,构建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研究了技术服务领域知识本体库构建方法。(4)实现网络化环境下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是进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开发的关键与技术难点。STEP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数据交换协议,构建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环境下基于STEP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模型。(5)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重点研究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满足网络化技术服务要求的系统工作环境构建方法、关键技术及工具。提出了应用程序共享技术与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相结合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开发方法。(6)为了提高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序关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并通过算例详细论述了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模糊综合评价过程。(7)为了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沈阳某机床厂的实际需求进行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并对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与使用方法进行了简单分析。
张运森,刘保国,刘珂[5](2009)在《基于XML与STEP的产品数据描述及转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XML与STEP各自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利用XML描述STEP产品数据实现Internet环境下交换与共享的方法,进而研究了EXPRESS数据模型与XML的映射模式和STEPpart21物理文件的XML转换和表达,最后给出了详细的STEP-XML转换系统设计,为网络化制造解决异构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途径。
艾青松[6](2008)在《产品信息共享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使网络化制造这一先进的制造模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化制造强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共享,并以此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由于产品信息具有分布性、动态性和异构性等显着特征,使得产品信息在统一、透明、无缝和高效共享方面面临着难题。与此同时,由于产品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通过Internet来实现,而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自由加入,因此产品信息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按照“研究相关理论、突破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对产品信息共享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研究了产品信息共享的概念模型、控制模型、共享层次和产品信息库的构建理论以及产品信息共享的服务质量衡量指标。然后研究了产品信息建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关键技术,提出了一个基于STEP(Standard for theExchange of Product Model Data)的通用产品建模框架(Generic Product ModellingFramework,GPMF)。该框架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产品提供一种通用、标准、中性的机制对产品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产品信息进行建模,使得不同的应用系统或程序可以对同一信息模型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存取,是实现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内的产品信息共享的基础。(2)基于GPMF框架,以注塑产品为例,建立了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产品信息的集成数据模型,并根据一定的映射规则,将这些产品信息模型映射到数据库中,开发了一个关系型的产品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产品信息数据的统一存取与管理。以产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设计开发了一个集中式产品信息共享原型系统,使得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Intranet方便的对产品信息数据库的信息进行访问、搜索、编辑、修改和管理,从而实现了产品信息的共享。(3)在分析了制造网格(Manufacturing Grid,MGrid)的内涵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包含分布式信息聚合层、网络层、协议层、信息管理层、网格服务中间件层、网格应用层、网格门户在内的侧重于产品信息共享的七层MGrid体系结构。基于MGrid体系,设计了一个分布式产品信息共享原型系统,该系统能提供一个高效的、动态的、安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格式、不同内容的产品信息的无缝共享与交换。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还研究了基于工作流的网格服务集成技术和分布式信息并行查询技术。(4)在分析了产品信息安全共享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保证产品信息安全共享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产品信息共享的信息安全体系,该体系可以控制用户的登录操作、对登录产品信息共享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根据用户所分配的权限严格控制用户的访问操作、对共享的产品信息的版权进行保护、并且对用户对产品信息数据库的操作进行安全审计。基于该信息安全体系和集中式产品信息共享原型系统,设计了一个产品信息安全共享原型系统。分别对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逻辑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典型模块的运行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张莉彦[7](2008)在《基于Internet的STEP-NC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数控加工将数控机床限定为简单的执行机构,缺乏智能性,与上游的CAD、CAM系统也存在着模块割裂、信息不能共享的缺点。现在,一种新的数控编程语言STEP-NC为数控加工提供了新的数据模型,它采用高层次、具有工程语义的信息,使数控机床具有智能性。这种高层次的语义信息,也恰好为STEP-NC与CAD/CAM的集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网络技术结合,可以发展到基于Internet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解决曲线曲面的直接插补加工问题,提供了前提保证。本文围绕这些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分四部分展开研究:(1)深入研究了STEP及STEP-NC标准,强调指出在STEP中使用的是设计特征而STEP-NC中使用的是制造特征,制造特征有利于与CAD、CAM的信息集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STEP-NC的制造特征模型,讨论了制造特征的定义原则、分类方法及信息存储结构。制定了特征建模要遵守的规则,提出制造特征的建模思想,就是从毛坯上去除制造特征,与加工过程一致,以此达到信息的集成共享。以Pro/ENGINEER软件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支持,开发了原型系统,最后给出了制造特征建模的实例。(2)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制造特征模型的工艺设计。建立以制造特征为核心的工艺知识库,数据表的组织尽量考虑与STEP-NC的实体及实体关系一致,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同时降低工艺设计的难度,方便STEP-NC的生成。工艺决策以制造特征驱动,同时提出并实现了利用优先级进行工步排序的算法,减少了人为因素,实现了自动化。并以已经建立的制造特征模型为实例,进行工艺设计,最终生成了STEP-NC程序,实现了基于制造特征的CAD/CAM与STEP-NC的集成。(3)研究了STEP-NC在Internet上的实现。提出了基于Schema的两步法实现STEP-NC与XML的映射的思想,实现STEP-NC物理格式文件到XML的转换,并且开发了图形化界面,可以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地查看STEP-NC中的加工信息。同时还开发了STEP-NC物理文件到现有数控机床使用的GM代码的转换接口,并且集成到该图形界面中,可以利用现有机床执行、测试STEP-NC加工数据。另外,提出了XML信息传输的三种模式,并以高级模式为基础,建立了基于SOA架构和WEB服务技术的制造集成框架,给出了实施步骤。同时研究了SOA架构的基本结构、运行方式及WEB服务技术的体系。(4)研究了STEP-NC中曲线、曲面描述及其插补算法。实现了基于泰勒展开式的NURBS曲线实时插补算法。采用进给速度自适应的方法,保证加工精度,即曲线的轮廓误差。另外,利用S型曲线进行加减速处理,提出利用NURBS曲线的对称性进行减速点的预测,解决了速度规划的难题。在高速加工中,在曲线的尖点处,由于曲率半径很小,又要保证轮廓误差,进给速度会发生剧烈波动,这会影响加工精度。提出并实现了尖点预处理的方法,在尖点区域,提前减速,降低加速度,满足机床的动态特性及加工精度的要求。曲线插补算法是曲面插补算法的基础,曲面的直接插补加工比曲线的直接插补更具有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参数线法曲面插补算法,利用等参数步长法实现了加工路径的规划,计算简单、速度快。最后通过实例,对算法在实时性、加工精度、速度波动等方面都进行测试及仿真分析,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STEP-NC是开放体系结构,将该算法集成到STEP-NC系统中,就能够解决自由曲线曲面的直接插补加工问题。
王成勇[8](2007)在《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研究国内外模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模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将模具产业的发展放在制造业全球化背景下,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多种先进制造理论,提出采用模具动态联盟(MDA)的思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提升我国模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分布式协同技术搭建模具企业的协作联盟平台,组建虚拟的模具生产集群,通过共享各自优势的模具设计人才资源和模具制造设备资源,使中小模具企业能够实现群体协作,完成复杂的成套模具生产任务,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MDA是中小模具企业提高敏捷性、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于Web的MDA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动态联盟方式下实现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协同工艺和网络制造所涉及的关键支撑技术。在MDA的组建技术方面,主要讨论了盟员优选问题、协同数据管理问题和专业网络门户技术。模具盟员选择的约束条件复杂,对盟员能力的评定指标众多,其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而且各评定指标之间又有主次层级关系。因而,模具盟员选择属于模糊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对模具盟员的多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实现模具动态联盟的盟员优选。为了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产品数据的管理。提出将传统的PDM技术延伸至网络,形成基于网络的协同数据管理(cPDM),并对cPDM的相关开发技术进行了讨论,描述了cPDM在MDA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实现模具数据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在服务平台的搭建技术方面,研究了目前主流的网络门户(Web Portal)开发技术,提出在通用门户平台中增加模具相关的支撑组件和协同工具,构成专业化的网络门户,即MDA网络服务平台。在异构模具CAD模型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交换模型,即专用接口模型和通用接口模型,指出在MDA中应优先选用通用交换模型。研究了适合通用数据交换的STEP中性文件建模语言,提出基于专业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方案,该方案可以在不改变STEP数据格式、不扩展图元类型定义的情况下,利用STEP规范的特征命名机制直接嵌入模具专业语义标记,实现快速准确的特征识别和提取。文中以一副典型的模具型腔三维STEP数据作为实例,详细描述了该方案的实现过程及相关算法,并开发了Java APPLET样例程序。为了减小模具三维模型数据量,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实现三维模型异地同步协同浏览,研究了三维模型的轻量化技术。通过对常用三维CAD软件中的轻量化技术和国际组织制定的中性轻量化模型规范的研究,本文利用各轻量化技术的API接口,将轻量化图形数据解析内核以ActiveX形式进行集成,开发出集成的轻量化模型浏览器,供盟员脱离专业CAD设计环境,直接浏览多种格式的模具轻量化模型。为了便于在MDA中将数据集中存储和提取,研究了将模具中性数据交换模型STEP数据与轻量化模型Web3D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具有中性交换功能和网络显示功能的单一文件;开发了基于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中间件利用XML DOM技术实现数据封装、解析、提取与还原。在模具协同设计方面,提出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各客户端CAD软件的交互操作命令采用宏录制的方法提取出来,形成文本格式的命令流,以本文所开发的组播中间件为协同工具,在设计群组内组播命令流,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同步协同设计。在模具协同工艺讨论方面,研究了多用户共享的三维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了共享桌面和共享屏幕技术的不足,提出共享三维交换矩阵的模具模型远程同步浏览方案,开发了具有多用户同步浏览功能的模具工艺协同工具。为了在动态联盟中实现模具的网络制造,研究了适合网络制造的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通过对STEP-NC规范的XML格式数控程序的分析,并借助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开发了三维XML刀路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三维刀路在线检视。同时,还提出一种真实感模具加工过程切削效果动态仿真方法,便于模具专家通过动态联盟网络平台查看模具型面、型腔等关键部位的数控切削效果,介绍了动态仿真文件的合成技术。
屈力刚[9](2007)在《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制造是在经济全球化、制造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制造正日益成为制造业研究和实践的热门领域。网络化协同设计是网络化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化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中,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产品设计任务。对传统CAD技术及其设计模式而言,网络化协同设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进步,它从根本上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结合所承担的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发展网络化制造对策与支持网络化制造系统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03220025)和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基于CSCW远程控制的机械装备协同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05057),对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模型、支持面向项目管理的“多用户、多任务”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制造企业具体的机械产品设计项目为应用对象,开发构建了制造企业机械产品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平台,为制造企业实施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网络化制造技术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网络化协同设计技术在网络化制造中的概念、地位和意义,明确了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2)系统地研究了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多Agent系统,构建出具有C/S三层结构的、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的功能和体系结构模型,并构造出该体系结构中各Agent的一般结构模型,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框架;(3)提出了面向项目管理的、支持“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式,并根据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设计的工作流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算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设计结构矩阵(D SM:Design Structure Matrix)方法,对协作伙伴选择和任务分解与分配等项目协同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面向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协同设计。(4)提出了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创建和OLE DB数据库访问的数据服务技术、基于XML Web Services的数据通讯技术和基于COM组件的客户端开发技术在本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基于MAS的三维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的实现技术,(5)根据相关项目研究提出的网络化协同设计系统实现目标,结合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的工程化原型系统,并结合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项目进行了系统平台的工程化应用验证。
井浩[10](2007)在《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网络化制造是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企业群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是一个支持网络化制造的企业间协同支撑环境,它为实现大范围异构分布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相关协议、公共服务、使能工具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同时为企业间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资源共享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与应用互操作手段,为实现不同企业间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与制造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开展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本论文课题以国家863计划项目“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为背景,以支撑区域网络化制造应用为目标,深入研究了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VPN、XML、Web服务、WSRF、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平台门户开发、制造知识发现等技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的开发。作者的主要研究开发工作与贡献如下:在深入分析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六层体系结构,为区域性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制造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系统地建立了网络化制造资源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遵循Web服务资源框架(WSRF)规范封装制造资源的新方法,可把制造资源封装成符合WS-Resource结构的制造网格服务,通过集成平台的Web服务系统发布,为实现异构分布环境下制造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提出并实现了集成平台门户的系统结构,以及基于WSRF的集中认证系统解决方案,可实现用户身份集中验证与授权的统一机制,以及对制造资源服务级的访问控制。应用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技术,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可根据用户级别以及系统安全需要进行灵活控制,减小了权限管理的负担和代价。提出了基于门户、以流程为中心的网络化制造服务导航系统,给出并实现了主要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以及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算法,包括集成事务管理引擎和SOAP路由器算法。提出了一种融合Web服务与网格技术,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模型,为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的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包括一系列支持知识共享以促进网络化制造协作的机制。建立了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开发实现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并投入实际运行。该平台包括访问、应用服务、通用服务、工具集、资源和基础六层。其中:基础层提供集成平台运行的基础硬件、软件支撑环境。资源层提供成员企业可共享的制造资源。工具集层包括实现资源整合所需支持工具。通用服务层提供集成平台的一系列共性基础服务。应用服务层以门户的形式连接了产品创新设计、开放式制造和网络化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三:大应用系统。用户访问层提供了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统一的单点登录用户界面。本论文课题的研究开发成果,将对我国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STEP和XML的产品数据交换与集成在网络化制造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STEP和XML的产品数据交换与集成在网络化制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螺旋锥齿轮制造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啮合理论与设计技术 |
1.2.2 加工机床与加工技术 |
1.2.3 齿面偏差检测与修正技术 |
1.2.4 传动误差与振噪检测技术 |
1.3 网络化制造及其在螺旋锥齿轮制造中的应用现状 |
1.3.1 网络化制造概述 |
1.3.2 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及其数控设备网络化构建 |
2.1 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及其成形工艺特点 |
2.1.1 齿面特点及分析 |
2.1.2 齿面成形方法 |
2.1.3 切齿工艺特点 |
2.2 螺旋锥齿轮的制造过程 |
2.2.1 齿面几何参数化设计 |
2.2.2 螺旋锥齿轮的切齿加工 |
2.2.3 实际齿面检测与修正 |
2.2.4 动态啮合性能检测 |
2.3 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
2.3.1 传统制造模式及分析 |
2.3.2 网络化制造模式的提出 |
2.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 |
2.3.4 实施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 |
2.4 螺旋锥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构建 |
2.4.1 数控设备的通信性能分析 |
2.4.2 数控设备网络化集成控制体系结构 |
2.4.3 数控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策略 |
2.4.4 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开发 |
2.4.5 数控设备的网络集成控制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锥齿轮制造信息的网络化集成与共享 |
3.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特性分析 |
3.1.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流程 |
3.1.2 制造信息的异构性分析 |
3.1.3 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逻辑层次描述 |
3.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机制 |
3.2.1 XML技术体系 |
3.2.2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模型 |
3.2.3 基于XML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实现机制 |
3.3 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基础 |
3.3.1 STEP与XML的映射转换 |
3.3.2 STEP标准产品数据的XML描述及转换实现 |
3.3.3 XML与数据库的映射转换 |
3.3.4 XML与数据库的转换实现 |
3.4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制定 |
3.4.1 XML Schema的设计及建模 |
3.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数据流分析 |
3.4.3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设计实现 |
3.4.4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SOAP传输 |
3.4.5 XML信息的数据解析与处理 |
3.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 |
3.5.1 Web服务技术体系 |
3.5.2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模型 |
3.5.3 Web服务的构建与发布 |
3.5.4 Web服务的调用运行机制 |
3.5.5 信息集成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构建 |
4.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特性分析 |
4.1.1 集成平台的功能特性分析 |
4.1.2 集成平台的业务模型 |
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框架体系 |
4.2.1 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
4.2.2 集成平台的功能结构模型 |
4.2.3 构建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 |
4.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设计 |
4.3.1 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 |
4.3.2 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
4.3.3 业务逻辑功能的Web服务封装设计 |
4.3.4 平台的系统功能实现 |
4.4 基于集成平台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集成 |
4.4.1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框架 |
4.4.2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集成制造应用试验 |
5.1 原型系统方案设计 |
5.1.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1.2 网络支撑体系 |
5.1.3 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 |
5.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整体过程 |
5.2.2 弧齿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3 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3 原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5.3.1 弧齿锥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2 准双曲面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3 原型系统总体性能 |
5.4 原型系统企业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基于XML与Web服务的齿轮制造信息的共享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齿轮共享信息的网络化描述 |
1.1 STEP/XML映射转换 |
1.2 STEP中性文件的XML转换 |
2 齿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
3 齿轮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 |
4 结论 |
(3)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制造业的基本概念 |
1.1.1 制造业的概念 |
1.1.2 制造业的发展 |
1.1.3 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
1.2 网络化制造 |
1.2.1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 |
1.2.2 网络化制造的特征 |
1.2.3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
1.2.4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协同设计概念 |
1.3.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 |
1.3.2 协同设计的概念 |
1.3.3 协同设计的类别结构 |
1.3.4 协同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5 协同设计涉及的技术 |
1.3.6 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7 协同设计在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
1.4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 |
1.4.2 协同设计研究现状 |
1.4.3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4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协同设计任务规划 |
2.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 |
2.1.1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方法概述 |
2.1.2 协同设计任务分解过程 |
2.1.3 协同设计任务解耦 |
2.2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
2.2.1 协同设计任务重组 |
2.2.2 实例分析 |
2.3 设计任务分配 |
2.3.1 设计任务分配方法 |
2.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计任务分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数据交换方法的研究 |
3.1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方法 |
3.1.1 CAD系统功能模型 |
3.1.2 数据交换方法 |
3.2 基于特征的数据交换过程 |
3.2.1 特征的概念 |
3.2.2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的特点 |
3.2.3 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格式 |
3.2.4 协同设计数据传输 |
3.3 基于特征的永久命名方法 |
3.3.1 特征永久命名的必要性与原则 |
3.3.2 特征永久命名方法 |
3.3.3 参数辨识 |
3.3.4 系统开发工具 |
3.3.5 坐标系以及特征树处理问题 |
3.4 协同设计通信问题 |
3.4.1 通信定义 |
3.4.2 通信方式 |
3.5 基于STEP的CAD/CAM一体化 |
3.5.1 一体化的要求 |
3.5.2 XML到STEP的转换 |
3.5.3 一体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问题 |
4.1 冲突概述 |
4.1.1 协同设计冲突概念 |
4.1.2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原因 |
4.1.3 协同设计冲突分类 |
4.1.4 协同设计冲突的特点 |
4.1.5 协同设计冲突产生的后果 |
4.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 |
4.2.1 冲突检测概述 |
4.2.2 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方法 |
4.3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
4.3.1 基本冲突消解策略 |
4.3.2 协同设计冲突消解策略 |
4.3.3 死锁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知识管理系统集成 |
5.1 知识管理概述 |
5.1.1 知识管理的概念 |
5.1.2 知识分类 |
5.1.3 知识工程概念 |
5.2 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 |
5.2.1 知识表达方法 |
5.2.2 本体论概念 |
5.2.3 知识表达 |
5.3 协同设计中的知识获取 |
5.3.1 协同设计知识获取方法 |
5.3.2 基于粗糙集的知识获取方法 |
5.3.3 协同设计过程知识获取 |
5.3.4 其他知识获取方法 |
5.4 知识重用与共享 |
5.4.1 设计历史问题 |
5.4.2 设计知识重用方法 |
5.4.3 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
6.1 协同设计的结构要求 |
6.1.1 系统结构选择 |
6.1.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功能 |
6.2 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
6.2.1 协同设计过程分析 |
6.2.2 盾构机设计过程分析 |
6.3 协同设计体系结构 |
6.3.1 协同设计系统功能结构图 |
6.3.2 协同设计系统结构 |
6.3.3 系统拓扑结构 |
6.4 基于多Agent的协同设计建模方法 |
6.4.1 多Agent技术 |
6.4.2 分布式协同设计模型建立的方法 |
6.5 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6.5.1 CORBA技术 |
6.5.2 互联网络技术 |
6.5.3 访问控制技术 |
6.5.4 XML语言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的实现 |
7.1 系统应用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
7.1.1 系统应用背景 |
7.1.2 可行性分析 |
7.2 系统开发技术 |
7.2.1 MVC技术简介 |
7.2.2 JSP技术 |
7.2.3 数据库技术 |
7.3 协同设计系统相关功能 |
7.3.1 用户管理界面 |
7.3.2 企业联盟管理子系统 |
7.3.3 合同管理子系统 |
7.3.4 任务管理子系统 |
7.3.5 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文档管理 |
7.3.6 冲突消解管理子系统 |
7.3.7 协同工具子系统 |
7.3.8 设计知识管理子系统 |
7.3.9 协同系统管理 |
7.3.10 系统应用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1.2.1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与功能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
1.2.4 国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
1.2.5 国内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情况 |
1.3 技术服务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技术服务的定义与内涵 |
1.3.2 技术服务的主要类型 |
1.3.3 技术服务的国外研究情况 |
1.3.4 技术服务的国内研究情况 |
1.3.5 目前技术服务研究的不足 |
1.4 课题的来源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功能分析 |
2.2.1 传统技术服务模式 |
2.2.2 传统技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3 网络化技术服务及其特征 |
2.2.4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的主要功能 |
2.3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体系构建 |
2.3.1 系统的基本要求 |
2.3.2 C/S模式和B/S模式的比较 |
2.3.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4 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工作流程 |
2.3.5 技术服务请求信息的任务指派与列队 |
2.3.6 系统体系结构层次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融合与重用 |
3.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知识分类与表示 |
3.1.1 技术服务中知识的特点与分类 |
3.1.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表示 |
3.2.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融合 |
3.2.1 知识融合概述 |
3.2.2 网络化技术服务中知识融合的体系结构 |
3.2.3 本体库的构建与管理 |
3.2.4 技术服务领域本体 |
3.3 技术服务中的知识重用 |
3.3.1 技术服务知识的重用过程 |
3.3.2 基于知识重用的知识库基本检索方法 |
3.3.3 技术服务系统的知识库组成 |
3.3.4 基于CBR和RBR的技术服务知识推理 |
3.4 小结 |
第4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
4.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综述 |
4.1.1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的作用及意义 |
4.1.2 数据交换格式与协议 |
4.2 STEP标准 |
4.2.1 STEP标准概述 |
4.2.2 EXPRESS语言 |
4.2.3 STEP Part21文件 |
4.2.4 STEP标准的实现方式 |
4.3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与交换 |
4.3.1 国内外有关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研究状况 |
4.3.2 基于STEP的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实现机制 |
4.3.3 XML在产品数据共享和交换中的应用 |
4.4 基于STEP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
4.4.1 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实现 |
4.4.2 CAD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过程 |
4.5 小结 |
第5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绩效评价 |
5.1 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5.2.1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2 指标解释及内容 |
5.3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1 序关系分析法 |
5.3.2 序关系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应用实例 |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绩效评价 |
5.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和步骤 |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服务绩效评价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系统的协同工作技术 |
6.1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概述 |
6.2 应用程序共享技术 |
6.2.1 应用程序共享的原理 |
6.2.2 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共享方法 |
6.2.3 应用程序共享的优化方法 |
6.3 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技术 |
6.3.1 基于Internet的音视频的通用交流技术 |
6.3.2 音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
6.3.3 视频系统的特殊处理 |
6.4 基于层次的协同工具集成框架 |
6.5 基于NetMeeting的协同工作工具 |
6.5.1 NetMeeting的功能和系统结构 |
6.5.2 基于NetMeeting COM接口的开发 |
6.6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的协同环境 |
6.7 小结 |
第7章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技术服务原型系统开发 |
7.1 应用背景分析 |
7.2 系统的架构 |
7.3 系统的网络环境 |
7.4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 |
7.5 应用实例分析 |
7.5.1 系统登录 |
7.5.2 新产品开发决策支持服务 |
7.5.3 产品设计服务 |
7.5.4 工艺服务 |
7.5.5 质量服务 |
7.5.6 设备服务 |
7.5.7 售后服务 |
7.5.8 系统绩效评价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5)基于XML与STEP的产品数据描述及转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STEP与XML的结合 |
2 EXPRESS数据模型与XML映射机制的建立 |
2.1 映射类型 |
2.2 EXPRESS模式向XML Schema的映射 |
3 STEP_XML转换系统设计 |
3.1 转换系统框架设计 |
3.2 转换系统的关键模块分析 |
4 结束语 |
(6)产品信息共享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品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制造网格的研究现状 |
1.2.3 产品信息共享的信息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产品信息共享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2 产品信息共享理论 |
2.2.1 产品信息共享的概念模型和控制模型 |
2.2.2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产品信息共享层次 |
2.2.3 面向信息共享的产品信息库 |
2.2.4 产品信息共享的服务质量 |
2.3 产品信息建模相关理论 |
2.3.1 产品信息模型的概念 |
2.3.2 产品信息建模原理 |
2.3.3 产品信息建模要求 |
2.3.4 常用产品信息建模方法 |
2.3.5 广义产品信息建模 |
2.4 产品信息建模的相关关键技术 |
2.4.1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
2.4.2 产品模型与数据交换 |
2.5 基于STEP的通用产品建模框架 |
2.5.1 GPMF框架结构 |
2.5.2 EDM结构 |
2.5.3 基于STEP的建模环境 |
2.5.4 五步建模法 |
2.5.5 EDM数据交换与共享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产品信息模型的集中式产品信息 共享研究 |
3.1 概述 |
3.2 注塑产品信息模型 |
3.2.1 产品与装配信息数据模型 |
3.2.2 工具信息数据模型 |
3.2.3 机床信息数据模型 |
3.2.4 制造信息数据模型 |
3.2.5 原料信息数据模型 |
3.2.6 供应商信息数据模型 |
3.2.7 员工信息数据模型 |
3.3 产品信息数据库 |
3.3.1 关系数据库原理 |
3.3.2 EXPRESS模式到关系数据库模式的映射 |
3.3.3 产品信息数据库 |
3.4 基于WWW的集中式产品信息共享原型系统 |
3.4.1 系统总体结构 |
3.4.2 产品信息共享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制造网格的分布式产品信息 共享研究 |
4.1 概述 |
4.2 制造网格的内涵 |
4.2.1 制造网格的概念 |
4.2.2 制造网格的基本特征 |
4.2.3 制造网格的内涵 |
4.3 侧重产品信息共享的制造网格体系结构 |
4.4 基于MGrid的分布式产品信息共享原型系统 |
4.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4.2 系统网格门户设计 |
4.4.3 OGSA-DAI |
4.4.4 基于工作流的网格服务集成 |
4.4.5 分布式信息并行查询 |
4.4.6 系统安全性 |
4.4.7 产品信息共享过程 |
4.5 分布式产品信息共享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品信息安全共享原型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产品信息安全共享关键技术 |
5.2.1 应用密码技术 |
5.2.2 PKI/CA技术 |
5.2.3 版权保护与数字水印技术 |
5.2.4 安全审计技术 |
5.3 产品信息共享的信息安全体系 |
5.3.1 系统登录控制流程 |
5.3.2 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实现 |
5.3.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
5.3.4 产品信息版权保护方案 |
5.3.5 产品信息数据库的安全审计框架 |
5.4 产品信息安全共享原型系统总体设计 |
5.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4.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5.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5 典型模块及其实现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术语表 |
(7)基于Internet的STEP-N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前人的研究成果 |
1.2.1 STEP标准的提出及应用 |
1.2.2 STEP-NC标准及研究现状 |
1.2.3 基于WEB服务的制造业的集成框架 |
1.2.4 特征技术和CAD/CAM集成化的研究 |
1.2.5 NURBS曲线曲面插补技术的研究 |
1.3 选题依据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面向STEP-NC的制造特征模型 |
2.1 STEP-NC标准的研究 |
2.1.1 产品信息建模思想 |
2.1.2 STEP-NC的描述方法 |
2.1.3 物理文件的交换格式 |
2.1.4 从EXPRESS到交换文件的映射 |
2.1.5 STEP-NC的信息模型 |
2.1.6 几个重要实体的分析 |
2.2 设计特征与制造特征 |
2.3 面向STEP-NC的制造特征模型 |
2.3.1 信息模型 |
2.3.2 建模思想及建模规则 |
2.3.3 制造特征的分类与定义 |
2.4 系统实现及实例研究 |
2.4.1 特征库的建立与使用 |
2.4.2 Pro/TOOLKIT菜单设计 |
2.4.3 用户界面及数据库接口的开发 |
2.4.4 应用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制造特征模型的工艺设计 |
3.1 特征驱动的工艺设计的总体结构 |
3.2 建立以制造特征为核心的工艺知识库 |
3.2.1 加工方法库 |
3.2.2 制造资源库 |
3.2.3 加工工艺库 |
3.3 工艺设计中的决策推理 |
3.3.1 加工方法链的决策推理 |
3.3.2 工步的决策排序 |
3.3.3 生成STEP-NC接口文件 |
3.4 实例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TEP-NC在Internet上的实现 |
4.1 STEP、STEP-NC与XML的转换 |
4.1.1 XML技术体系 |
4.1.2 两步法实现STEP-NC到XML的转换 |
4.1.3 EXPRESS与XML Schema的映射 |
4.1.4 STEP Part21物理文件到XML的转换 |
4.2 STEP-NC的图形化显示及与CNC的接口 |
4.3 应用XML实现CAD/CAM/STEP-NC在Internet上的集成 |
4.3.1 XML信息传输模式的研究 |
4.3.2 集成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TEP-NC中曲线曲面描述及插补技术的研究 |
5.1 NURBS曲线的数学表示及性质 |
5.1.1 STEP-NC中曲线曲面的描述 |
5.1.2 NURBS曲线的齐次坐标表示 |
5.1.3 NURBS曲线的性质 |
5.2 NURBS曲线实时插补技术的研究 |
5.2.1 实时插补算法 |
5.2.2 NURBS曲线点的求值和导矢计算 |
5.2.3 精度控制及进给速度的自适应调节 |
5.2.4 曲线尖点的离线预处理 |
5.2.5 NURBS曲线实时插补的速度控制 |
5.3 NURBS曲线实时插补的性能测试分析 |
5.3.1 插补模块的实时性测试 |
5.3.2 加工精度测试与分析 |
5.3.3 进给速度的波动分析 |
5.4 NURBS曲面插补算法 |
5.4.1 NURBS曲面的数学表示 |
5.4.2 参数线法曲面插补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8)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我国模具产业的现状 |
1.2.2 中小模具企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 |
1.2.3 模具动态联盟生产模式的优点 |
1.2.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2.5 课题来源 |
1.3 动态联盟产生背景及其技术特征 |
1.3.1 动态联盟的产生背景 |
1.3.2 动态联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
1.3.3 动态联盟的特征与内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1.5 动态联盟的应用情况 |
1.6 基于Web的动态联盟相关支撑技术 |
1.6.1 分布式对象技术和B/S、C/S模式 |
1.6.2 产品数据表达与共享技术 |
1.6.3 虚拟现实技术 |
1.6.4 组播技术 |
1.7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技术 |
2.1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关键技术 |
2.1.1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的动因 |
2.1.2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功能 |
2.1.3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
2.2 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中的盟员选择 |
2.2.1 盟员选择的过程模型 |
2.2.2 盟员选择技术的研究现状 |
2.3 模具盟员选择算法及其实现 |
2.3.1 AHP法的数学模型 |
2.3.2 AHP法的计算方法 |
2.3.3 模具盟员选择问题层次模型 |
2.3.4 模具盟员的选择算例 |
2.3.5 模具盟员选择的模糊群决策问题 |
2.4 协同数据管理(cPDM) |
2.4.1 cPDM的三种支撑技术 |
2.4.2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数据管理的关键要素 |
2.5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网络门户技术 |
2.5.1 门户技术概述 |
2.5.2 门户开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具动态联盟数据共享与交换 |
3.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概述 |
3.1.1 模具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的提出 |
3.1.2 基于模具专业语义的STEP数据共享及特征提取 |
3.2 模具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共享机制 |
3.3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模式选择 |
3.3.1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分析 |
3.3.2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共享交换模型 |
3.4 模具模型数据表达 |
3.4.1 模具数字模型结构定义 |
3.4.2 模具模型实例 |
3.5 中性三维 CAD建模语言 |
3.5.1 EXPRESS语言特点 |
3.5.2 EXPRESS语言规范 |
3.6 STEP数据结构及实现数据交换的方法 |
3.6.1 STEP标准的体系 |
3.6.2 STEP数据交换实现方法 |
3.6.3 STEP AP203应用协议数据格式 |
3.7 模具 STEP文件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 |
3.7.1 STEP数据中图元特征识别和关键提取算法研究 |
3.7.2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 |
3.7.3 数据检索流程 |
3.8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和重构中间件设计 |
3.8.1 中间件运行模式及开发环境 |
3.8.2 中间件程序实现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具动态联盟三维数据轻量化与数据集成 |
4.1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概述 |
4.1.1 三维数据轻量化问题的提出 |
4.1.2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的现状 |
4.1.3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工艺对轻量化技术的需求 |
4.2 主流三维 CAD软件对轻量化技术的支持 |
4.2.1 UG的轻量化技术 |
4.2.2 SolidWorks的轻量化技术 |
4.2.3 Pro/ENGINEER的轻量化技术 |
4.2.4 CATIA的轻量化技术 |
4.3 常用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及其在模具动态联盟中的应用 |
4.3.1 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对模具动态联盟的重要性 |
4.3.2 Acrobat 3D |
4.3.3 VRML与Web3D |
4.4 Web3D与STEP数据的集成 |
4.4.1 两种数据集成的必要性 |
4.4.2 STEP的XML表示 |
4.4.3 Web3D与STEP集成方案 |
4.4.4 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功能及数据共享流程 |
4.5 常用三维轻量化数据集成浏览器的开发 |
4.5.1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功能 |
4.5.2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开发思想和实现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 |
5.1 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 |
5.2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系统框架 |
5.3 组播技术 |
5.4 命令流组播的实现 |
5.4.1 基于 JAVA的 IP组播实现 |
5.4.2 建立命令流组播的关键代码 |
5.5 基于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群的建立及运行控制 |
5.6 命令流组播中间件开发实例 |
5.6.1 CAD命令流的提取与封装 |
5.6.2 中间件的功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模具专家在线讨论工具 |
6.1 基于Web的同步协同浏览技术概述 |
6.1.1 网络环境下协同工艺讨论的关键技术 |
6.1.2 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
6.2 典型协同浏览与同步交互方案 |
6.2.1 基于共享屏幕的协同浏览方案 |
6.2.2 基于共享桌面的协同浏览方案 |
6.2.3 基于模型复制的协同浏览方案 |
6.3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解决方案 |
6.3.1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原理 |
6.3.2 共享浏览的模型选择 |
6.4 基于 Java 3D的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
6.4.1 三维空间几何变换的图形学原理 |
6.4.2 三维场景图中对象的定义及控制 |
6.5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协同浏览的实现 |
6.5.1 三维协同浏览工具的功能框图 |
6.5.2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关键代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的网络制造 |
7.1 模具的网络化制造及其关键技术 |
7.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网络制造对开放式数控技术的需要 |
7.2.1 现有数控技术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不足 |
7.2.2 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优势 |
7.3 STEP-NC数控程序文件格式 |
7.3.1 STEP-NC两种应用模型 |
7.3.2 基于ISO 10303 Part 21的STEP-NC物理文件格式 |
7.3.3 STEP-NC数控程序的XML描述 |
7.4 基于Web的数控加工刀路运动仿真 |
7.4.1 刀路运动仿真与校验目的 |
7.4.2 基于 JAVA的刀路运动仿真工具的程序实现 |
7.5 真实感模具型面加工过程切削效果的动态检验 |
7.5.1 真实感数控切削过程仿真的优点 |
7.5.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数控程序开发及仿真结果的制作发布流程 |
7.5.3 真实感数控仿真动画技术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专着 |
(9)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网络化制造及其研究内容 |
1.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含义 |
1.2 网络化协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主要形式 |
1.2.2 国外对协同设计的研究 |
1.2.3 国内对协同设计的研究 |
1.2.4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发展趋势 |
1.3 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3.3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协同设计理论研究 |
2.2.1 协同设计内涵 |
2.2.2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基本特点 |
2.2.3 网络化协同设计工作模式 |
2.2.4 网络化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2.3 多Agent系统(MAS)技术研究 |
2.3.1 Agent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3.2 Agent的体系结构 |
2.3.3 多Agent系统(MAS) |
2.3.4 协同设计的MAS解决方案 |
2.4 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系统结构模型 |
2.4.1 基于MAS协同设计系统功能模型 |
2.4.2 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
2.4.3 Agent在系统中表达 |
2.4.4 系统特点 |
2.5 多Agent协同系统支持三维设计实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项目协同管理关键技术 |
3.2.1 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
3.2.2 项目管理 |
3.2.3 协作伙伴选择与团队管理 |
3.2.4 任务执行机制 |
3.2.5 任务进度机制 |
3.3 协同设计关键技术 |
3.3.1 协同设计Agent结构模型 |
3.3.2 协同设计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实现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服务技术研究 |
4.2.1 创建数据服务的数据表 |
4.2.2 数据库访问技术研究与实现 |
4.3 通讯技术研究与实现 |
4.3.1 基于XML Web Service的产品数据交换技术及实现 |
4.3.2 基于NetMeeting的交互通讯技术实现 |
4.4 基于COM组件的客户端技术与实现 |
4.4.1 客户端结构及COM组件技术应用 |
4.4.2 管理Agent组件的开发与实现 |
4.4.3 面向SolidWorks的设计工具组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AS的三维协同设计系统原型实现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专题项目基本情况 |
5.2.1 系统研究与原型实现的背景 |
5.2.2 原型系统设计的目标 |
5.3 系统原型网络结构及实现方法 |
5.3.1 原型系统功能结构 |
5.3.2 原型系统技术支持工具 |
5.3.3 系统原型网络结构 |
5.3.4 原型系统安装与配置 |
5.4 协同设计原型系统应用 |
5.4.1 原型系统应用背景 |
5.4.2 原型系统运行实例 |
5.4.3 原型系统性能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10)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 |
1.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发展 |
1.3.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概念 |
1.3.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关键技术 |
1.3.3 国内外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研究情况 |
1.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5 论文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之处 |
1.8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性需求 |
2.2.2 非功能性需求 |
2.2.3 可用性需求 |
2.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数学模型 |
2.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 |
2.4.1 软件体系结构理论描述 |
2.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总体结构 |
2.4.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功能详述 |
2.4.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技术体系 |
2.5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网络支撑结构 |
2.5.1 VPN技术概述 |
2.5.2 基于VPN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网络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 |
3.1 引言 |
3.2 Web服务资源框架技术原理 |
3.2.1 WSRF技术架构和核心规范 |
3.2.2 WSRF的资源管理模式 |
3.3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内涵和分类分析 |
3.3.1 制造资源的定义 |
3.3.2 网络化制造中制造资源的特点 |
3.3.3 网络化制造对制造资源的功能要求 |
3.3.4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分类 |
3.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制造资源层次模型 |
3.5 基于WSRF的制造资源封装 |
3.5.1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属性分析 |
3.5.2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 |
3.5.3 应用WSRF实现制造资源的封装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研究开发 |
4.1 引言 |
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系统功能结构 |
4.2.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分析 |
4.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结构 |
4.2.3 网络化制造门户网站的功能特点 |
4.3 基于UML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建模 |
4.3.1 系统用例图 |
4.3.2 系统类图 |
4.4 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4.4.1 基于WSRF的单点登录系统 |
4.4.2 服务导航系统设计 |
4.4.3 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 |
4.4.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
4.4.5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 |
5.1 引言 |
5.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特征 |
5.3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 |
5.4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与关键技术 |
5.4.1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EAI框架 |
5.4.2 集成架构关键技术分析 |
5.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设计 |
5.5.1 应用集成事务管理引擎的主要算法与实现 |
5.5.2 SOAP路由器开发 |
5.6 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 |
5.6.1 基于WSRF的虚拟企业内应用集成 |
5.6.2 基于WSRF的虚拟应用集成 |
5.7 本章小节 |
6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知识发现 |
6.1 引言 |
6.2 语义Web技术简介 |
6.2.1 语义Web的概念与体系结构 |
6.2.2 语义Web的研究现状 |
6.3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 |
6.4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改进模型 |
6.4.1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模型的支撑技术 |
6.4.2 一种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 |
6.4.3 一种领域模型的语义树生成算法 |
6.4.4 一种基于OST的语义互操作推理算法 |
6.5 一种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 |
6.6 本章小节 |
7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实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项目研究背景和目标 |
7.3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组成 |
7.4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
7.5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7.6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门户 |
7.7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基础服务系统 |
7.7.1 集成平台管理系统 |
7.7.2 集成平台服务导航系统 |
7.7.3 集成平台知识发现系统 |
7.8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STEP和XML的产品数据交换与集成在网络化制造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李聚波. 江苏大学, 2013(08)
- [2]基于XML与Web服务的齿轮制造信息的共享与集成[J]. 李聚波,邓效忠,徐爱军,李天兴,高振山.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7)
- [3]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侯俊铭. 东北大学, 2009(06)
- [4]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技术服务研究[D]. 周晶. 东北大学, 2009(06)
- [5]基于XML与STEP的产品数据描述及转换技术研究[J]. 张运森,刘保国,刘珂. 制造业自动化, 2009(03)
- [6]产品信息共享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艾青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0)
- [7]基于Internet的STEP-NC的研究[D]. 张莉彦.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8]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成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9]基于MAS的网络化三维协同设计研究[D]. 屈力刚. 东北大学, 2007(06)
- [10]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井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