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的价值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孟思宏[1](2021)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以Y煤矿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近年越来越多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相继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关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二者须并行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履行环保职责的主要表现为环境成本的增加,即为达到绿色生产目的,企业环境成本在生产经营总成本中的份额逐年增长,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资源消耗高、重污染型行业,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很多、占总成本的比例也非常高。所以,为使环境成本分配的结果更具体和准确,需要将传统核算成本的方式予以改变,而对煤炭企业来说,在核算环境成本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迈出了尝试改进的一大步。因此,本文以作业成本法为指导,研究如何构建环境成本体系,并以Y煤矿企业作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对作业成本法以及环境成本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予以介绍。第三部分则以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现状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为指导,从核算的原则、准备工作、步骤和流程等方面构建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案例,也是本文的重点。这部分首先介绍了案例企业Y煤矿企业的概况;其次,分析了Y煤矿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现状;再次,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对Y煤矿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构建;然后,对比分析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的传统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最后,对Y煤矿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五部分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有效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对策。最后一部分则是总结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就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就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内容提出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鉴于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核算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本文从作业成本核算法的角度出发,在煤矿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并以Y煤矿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希望可以给其他的煤炭企业及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核算的设计思路,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弥补企业核算体系的缺陷。
宣晓梅[2](2021)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噪声被定义为环境七大公害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影响,高噪声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高速铁路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寿命周期角度,对于社会和大众的出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可能引起的噪声问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导致在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及建设阶段,邻近高速铁路线路两侧的居民表现出对噪声影响的重视,居民通过公众参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希望高铁线路尽量远离自己的住宅,这给线路的规划选线和建设增加了难度。可见高速铁路噪声与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可能成为制约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噪声影响逐渐成为高速铁路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因此高速铁路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用负外部性来解释。选择从环境经济学视角对噪声负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控制策略,对高速铁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对高速铁路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梳理,选择在经济行为中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负外部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的量化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各参与方解决噪声负外部性问题的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最后提出噪声控制策略研究,将全寿命周期理论贯穿其中。具体包括: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后,按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将高速铁路划分为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借助外部性理论,通过对高速铁路项目效应的分析,结合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及运营的特点,定义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性的内涵,并分别对高速铁路的正负外部性进行表征分析后着重对噪声负外部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2.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论文在对比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量化方法后选择单位值转换法作为高速铁路噪声成本量化的基本方法,提出将人均购买力平价PPPGDP比值、人口密度比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值作为单位值转移法的校正因子,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的计算模型。用近12年的高速铁路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后得出不同阈值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及总成本数值。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各年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未有较大增长幅度;但高速铁路噪声总外部成本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可预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噪声负外部成本将持续增加。3.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噪声外部成本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可忽视,针对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论文借鉴博弈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居民两个方面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三方动态博弈树分析模型,搭建各方支付函数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解。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博弈,构建两者的两方有限博弈分析模型,利用支付等值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对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分别阐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问题上做出决策的约束条件。4.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结合量化分析结果和博弈分析结论,环境污染内在化方式是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的变化阐述及存在问题分析,从健全高速铁路噪声内在化制度、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重点工程示范激励、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计算等六个方面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的措施。5.提出高速铁路噪声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建设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围绕全寿命周期构建“1平台+1体系”的模式,即构建全寿命周期噪声监测与智能分析平台和噪声控制管理体系,分别对平台和体系进行功能阐述后,本着前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的原则提出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为提高整体降噪效率,提出按线路实际情况进行噪声控制的综合设计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高速铁路噪声影响。
王文倩[3](2021)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已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影响和改变着国家治理模式、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价值转移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为主线,采用实证研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对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平台型企业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特征绘制出移动互联网产业图谱,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归纳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路径,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其次,通过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借助确定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阐述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特征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而分析了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以及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再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竞合博弈的分析,结合案例研究,验证了相关研究假设,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机制。基于上述研究逻辑与思路,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开放式平台型组织是开放式创新和价值创造的新型主体;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受若干关键因素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行为存在耦合关系;以“用户需求”为宗旨的价值共创主导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与价值创造;数字赋能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之间耦合共轭;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产业场景中的数字赋能具有客观性和倍增效应。研究表明,由于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价值转移形成条件与基础不同,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有共性和特性之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一,揭示并归纳出移动互联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数字经济视阈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为顾客需求、技术进步、数据资源、开放式平台、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和创新绩效。第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各驱动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概念模型。第三,揭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与关键节点。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视角,系统研究了价值转移对企业战略动态演化的驱动作用与机制,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托于新兴技术并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打造开放式平台组织,建立价值共创场所和机制,全方位扩大企业网络能力。平台型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关键节点。
安德烈(Andrey Moskvin)[4](2020)在《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以以太坊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解决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存在的质检、价值转移和信任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对以太坊特征进行了叙述与分析,以评估其作为相应解决方案技术基础的适合性。为了评估基于以太坊系统可解问题的能力,对其实际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了,以太坊应用在电子商务时,必要解决五个主要问题,即低可扩展性,缺乏分布式存储,没有便利性,可靠性,以及功能完整性。为了发挥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而且克服现有基于以太坊实现方案中找出的挑战,提出了通过创建一种在以太坊框架中基于多区块链架构多模块解决方案的优化思路。最后对提出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曾冰[5](2020)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文中认为在线教育作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较传统教育培训行业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目前线上与线下更加交互的教育场景下,在线教育企业若欲取得更大突破,则须重构组织内外部环境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新的竞争联合体,创造顾客价值。本文基于价值链理论,依托价值链理论研究中的价值星系视角方向,在调研在线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并基于以价值链理论的价值星系视角进行对策探究。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价值链的研究现状对价值链理论的含义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依附的价值链理论的相关体系,文章主要从价值链理论发展的星系个体的协同方面与价值转移方面进行展开,上升到价值星系的视角,分析并得出企业发展中需要引入价值创新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基于价值链理论,阐述了在线教育发展的现状,将价值链发展理论图解模型化,从在线教育行业企业内部价值链,在线教育行业价值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挖掘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第四章分析案例企业品牌——初心教育的行业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案例企业采用基于价值链理论下的经营对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价值星系的视角,利用价值链理论梳理和剖析初心教育案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分析。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针对基于价值链研究分析出以初心教育为例的在线教育行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对策。最后是结论,基于价值星系的视角,通过价值链理论与初心品牌发展相结合,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拓展为一般性的、可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法,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同时指出本论文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本文依据价值链理论,对价值转移、价值协同、价值创新等展开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对企业的价值活动分析从链状转变到星状立体思维的过程,对于指导企业制定经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周凌玥[6](2020)在《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限于劳动力工资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等因素,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陷入价值链高端升级被锁定、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且利润被压缩的双重困境,面临着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及价值链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与制造出现了明显的融合和相互增强作用,服务化普遍被认为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但随着服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企业原有的价值来源、价值主体等价值逻辑发生变化,而新的价值逻辑尚处于摸索阶段,中国管理情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优化、重构自身价值体系尚缺乏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导致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出现了以服务化无法提升企业绩效为表征的“服务化困境”。因此,探究中国管理情景下,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重新优化、重构企业价值体系,有哪些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可以遵循,对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向良性方向演化,实现企业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整合模式的架构进行设计。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的核心动力及过程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值仿真分析揭示了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能力提升的过程。运用扎根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并验证了服务整合能力、企业网络资本、价值主张契合、企业资源编排是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驱动要素。在此基础上,基于“驱动要素结构—价值链演化状态—价值链整合模式”这一理论框架,设计了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战略环节辐射式、价值模块凝聚式、价值网络集成式四种价值链整合模式,并对四种模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模式分析、模式构建、模式运行三个方面分别对四种整合模式进行了具体设计。首先,揭示了四种整合模式的内涵与特征、模式框架、模式的价值增值过程;其次,分别设计了四种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用户需求分析、产品服务方案设计、价值流程延展策略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战略环节识别、不同战略环节的整合模式构成、整合模式实现策略三个方面设计了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价值模块分工、价值模块集成、界面规则构建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从价值单元析出、价值单元协同与整合机制的构建、价值网络形成三个方面设计了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的构建过程。最后,对四种模式的运行进行分析。在模式运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理模型并求解,分别对模式运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选择机制及保障策略。在设计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流程的基础上,从价值增值能力驱动要素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要素结构判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三个方面构建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的选择机制;并从环境保障、组织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保障策略;并以YQHQ公司为例,对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进行实例研究,验证本文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本文在服务化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支撑下,依据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这一现状,探究装备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优化、重构企业价值体系,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能力提升,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基于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朱玉洁[7](2019)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资源产业的显着特征是依赖于中药资源作为供应链源头和价值链的输入源头,通过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环节,输出终产品到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手中。中药行业因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自身绿色价值低和外部环境损害价值高,因此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绿色生产力发展潜力。然而,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企业偏重于技术型的供应链模式构建,立足于商业角度探求整合式中药供应链模式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供应链整体视角解决中药产业的绿色发展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答,大量有价值的会计和经济数据难以充分挖掘利用,价值核算和控制无法有效实施。本研究在分析中药供应链物质流的基础上,融合价值流分析,根据价值流图构建中药供应链的绿色生产力分析理论基础和核算框架体系,实现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分析,提出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文章对价值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从中药资源价值链的拓展、特征和影响因素阐述了中药资源价值链的内涵和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内涵,同时阐明了价值链视角融合中药供应链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文章从中药在医药产业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方法现存问题和困境阐述了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并阐述了中药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融合分析的融合基础和融合过程。第三,基于绿色价值流图构建分析框架,分析了中药供应链中各链条组成部分,识别“浪费”来源,设计供应链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通过计算供应链的经济指数和环境指数,创新设计了供应链绿色生产力量化测算框架,并运用民营企业数据实证其可行性。为中药资源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水平提供了评价手段。第四,本章在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五个策略①原料药减少使用量②原材料替换③废弃物循环利用④产品替换⑤产品循环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废弃物资源化是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给出了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还需从政府规制保障(环境保护税法细化)、企业责任意识提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公众消费引导(公众环境知情权保护,参与权推广和绿色消费引导)等多维度进行调控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五,文章分析了中药废弃物资源化是中药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的最优策略,也是中药资源价值链实现价值延伸和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并以黄芪为实例,探讨了黄芪口服液供应链中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若干策略,并利用绿色生产力指数GPI计算公式黄芪绘制口服液供应链改进后的价值流图,比较前后GPI在不同供应链阶段的变化。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立足价值链视角聚焦绿色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流动,融合分析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行规律,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探索了中药供应链价值流和物质流融合分析框架,对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分析进行拓展,阐明提升供应链绿色生产力与价值链价值延伸与创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评估方法:内部资源流动的经济效益--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融合分析形成价值图模型,建立绿色生产力绩效评估指数。该指数在概念结构、价值流转呈现形式,计量基础和数据收集处理均有一定突破和创新。根据中药供应链的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提升策略和实现机制,对绿色生产力测算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实现应用创新。
牛家珍[8](2019)在《货币化的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惰性建筑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着。为解决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再生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按照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的分类、特征化、加权三个步骤,从中点和终点角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建立起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框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货币化加权方法的现状、原理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在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货币化方法研究中,将中点和终点类型的环境影响转换成货币价值,得到适用于“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的货币化权重体系。其中对惰性建筑垃圾造成的十一种中点类型的环境影响,本文采用社会支付意愿法(SWTP)进行货币化。具体内容为:气候变化(CC)和臭氧层损耗(ODP)用损害成本表示其社会支付意愿;酸化(AP)、富营养化(EuP)、光化学氧化物生成(POCP)、土地占用、噪音接触等区域性环境影响采用的是环境税观点。而对于终点类型环境影响,人体健康(HH)和生态系统(ED)的货币估值是由其他国家现有的估值结果进行效益转移得到。最后根据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框架,运用中点和终点货币化加权方法,对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并对未来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影响,在不同再生方案情景中进行模拟分析,为以后西宁市的惰性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措施的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在2013-2017年的中点环境影响总成本为101171.49万元,填埋处理为100507.31万元,再生利用为664.18万元;其中固体废弃物>全球变暖>土地占用>粉尘,固体废弃物和全球变暖的影响显着,占到总环境影响的96%;管理系统现状的终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的损害问题最为突出;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终点货币方法,中点货币方法更适用于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未来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中,受建筑垃圾产生量影响,环境评价结果在2018-2027年总体增长趋势稳定,2027-2042年呈上升趋势;预测模型中再生率越低造成的环境影响值就越大,考虑较高再生率的再生混凝土和再生砂浆将会有效降低环境影响。
张德琴[9](2019)在《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结构是PPP项目价值实现的起点,也是PPP项目价值稳定性的根本所在。随着中国PPP项目的深入开展,一大批项目暴露出价值不稳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从动态管理的角度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能够控制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价值的波动。因此,论文以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分析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理论逻辑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分析价值通过资金运动在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之间的传递过程,得到关系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案例分析法,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理论逻辑分析,界定了PPP项目资本结构的概念是包括各项长期资金的来源和关系在内的狭义资本结构;PPP项目价值稳定性为价值系统的稳定性,是维持各类资本能够产生经济增加值的能力,具有体抗力和恢复力的特征。(2)剖析了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机理,得出关系是在PPP项目价值系统内,经现金流量循环运动在各项价值活动中实现的价值传递;价值元素的流动集中体现在现金流量中,价值活动与资金运动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PPP项目价值主体协同是动力和行为的结合,是资本结构形成的基础;PPP项目股本和债务资金协同创造价值;资本结构借助于现金流量影响价值稳定性,价值稳定性通过主体行为控制调整资本结构,构成了关系的作用路径;绝对稳定状态下为增强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及相对稳定状态下增强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均需进行资本结构的调整。(3)通过构建PPP项目“资本结构-价值稳定性”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案例分析法,得到:投资活动中,价值稳定性随着项目债权比例和政府方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筹资活动中,价值稳定性与债权比例反向变动,与政府方股权比例同向变动;经营活动中,价值稳定性与债权比例和政府方股权比例均同向变动;债权比例变动对价值稳定性的影响效果在各个价值活动中均较股权结构变化要大;当扰动因素的刺激使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调整债权比例可以达到新的平衡,处于绝对稳定状态时调整股权结构增强可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基于模型和情景分析,得到了关于PPP项目资本结构决策和价值管理的相关启示。
周学宜[10](2011)在《产业链价值转移对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块化产业组织作为信息经济时代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具有的柔性化、快速响应、高效率的生产特点,而且这种产业组织模式已经逐渐拓展到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作为生产大国的要想保持当前的良好势头并向高端升级,就必须掌握这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运动的规律特点从而把握合理时机。因此,本文以价值转移为主线,演绎了价值转移过程中模块化产业组织变动的周期过程。首先本文在第二章梳理了在模块化产业组织中价值转移的趋势,然后根据这些趋势利用微观经济学模型和消费者行为理论验证了这种趋势的必然性。在第三章本文从交易费用和市场变化两个角度讲述了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理论根源,然后总结了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三个演进阶段并确立了一种成熟的组织结构,最后本文利用微观经济学模型证明这种组织结构在产出上的高效性。在第四章本文从产业组织内部和外部两种动力来源讲述了如何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并利用移动硬盘市场的案例验证了这一完整的变动周期。经过对价值转移和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企业要想在产业链中把握主动权,一方面要时刻了解市场变化趋势,一方面要摸索产业内组织形态的变化趋势,结合这两点不断的为企业重新定位才能时刻保持优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的价值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的价值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以Y煤矿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环境成本理论的研究状况 |
二、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状况 |
三、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应用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环境成本及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 |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
三、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 |
四、环境成本各种核算方法的评价 |
第二节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概述 |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
三、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势 |
第三节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业与作业链 |
二、价值链理论 |
三、成本动因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五、环境价值理论 |
第三章 构建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
第一节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现状 |
一、环境成本核算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 |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 |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核算的原则和计量方法 |
一、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核算的原则 |
二、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
第三节 作业成本法下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的准备工作 |
一、具备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基础 |
二、对相关人员素质的要求 |
三、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财务共享信息系统 |
第四节 作业成本法下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的程序和步骤 |
一、确定环境作业 |
二、建立环境成本库 |
三、识别主要的成本动因 |
四、计算动因分配率并分配环境成本 |
五、出具环境成本信息的报告 |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在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应用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Y煤矿企业概况 |
一、Y煤矿企业介绍 |
二、Y煤矿企业的工业流程及特点 |
第二节 Y煤矿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
一、Y煤矿企业的环境成本构成内容 |
二、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
三、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四、Y煤矿企业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Y煤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 |
一、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项目的确认 |
二、确定资源动因,建立环境成本库 |
三、划分成本动因,计算环境成本动因分配率 |
四、进行环境成本的间接费用分配 |
五、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的计算 |
六、生成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报告 |
七、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
第四节 Y煤矿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
第五节 Y煤矿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存在的局限性 |
一、缺乏相关会计法律规范和准则的具体指导 |
二、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
三、当前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未能匹配作业成本核算功能 |
四、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涉及环境成本 |
五、环境成本动因的划分具有一定主观性 |
第五章 完善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应用的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和作业成本核算制度 |
一、尽快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
二、结合企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作业成本核算制度 |
第二节 试点推进,积累经验 |
一、学习国内外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成功经验 |
二、选择间接费用高的部门进行试点应用 |
第三节 提高相关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学习及应用 |
一、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
二、推进财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和环境成本的理论学习 |
三、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前要先培训和应用模拟 |
第四节 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建设 |
一、引入“大智移云”平台,提供更多环境成本信息的数据 |
二、投入开发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系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成果方面 |
二、实践成果方面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高速铁路噪声研究 |
1.2.2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措施 |
1.2.3 交通运输外部性研究 |
1.2.4 既有研究不足 |
1.3 论文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外部性理论 |
2.1.1 外部性定义 |
2.1.2 外部性理论发展 |
2.1.3 外部性经济学分析 |
2.1.4 外部性理论启示 |
2.2 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 |
2.2.1 溯源与分类 |
2.2.2 内容及研究热点 |
2.2.3 经济学分析 |
2.3 博弈模型理论 |
2.3.1 博弈论分析 |
2.3.2 博弈论分类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4.1 全寿命周期内涵 |
2.4.2 典型全寿命周期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研究 |
3.1 高速铁路项目物品分类探讨 |
3.1.1 公共物品项目 |
3.1.2 准公共物品项目 |
3.1.3 经营性项目 |
3.2 高速铁路项目效益分析 |
3.2.1 经济效益 |
3.2.2 社会效益 |
3.3 高速铁路外部性表征分析 |
3.3.1 定义及分类 |
3.3.2 正外部性表征 |
3.3.3 负外部性表征 |
3.4 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 |
4.1 外部成本理论分析 |
4.1.1 外部成本内涵 |
4.1.2 外部成本量化必要性 |
4.2 外部成本量化方法研究 |
4.2.1 损害成本法 |
4.2.2 规避成本法 |
4.2.3 重置成本法 |
4.2.4 价值转移法 |
4.3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
4.3.1 欧盟噪声成本计算方法 |
4.3.2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
4.4 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构建 |
4.4.1 模型参数设置 |
4.4.2 噪声平均成本模型 |
4.4.3 噪声总成本模型 |
4.5 量化模型验证 |
4.5.1 模型变量计算 |
4.5.2 噪声平均成本及趋势分析 |
4.5.3 噪声总成本及趋势分析 |
4.5.4 中国与欧盟噪声成本对比分析 |
4.6 解决噪声外部成本的基本思路 |
4.7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 |
5.1 博弈均衡作用机理分析 |
5.1.1 作用过程机制 |
5.1.2 博弈条件分析 |
5.1.3 论文涉及的典型博弈关系 |
5.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
5.2.2 博弈模型构建 |
5.2.2.1 博弈树 |
5.2.2.2 战略组合 |
5.2.2.3 支付矩阵 |
5.2.2.4 支付函数 |
5.2.3 博弈均衡探讨 |
5.2.3.1 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 |
5.2.3.2 混合纳什均衡——企业 |
5.2.3.3 混合纳什均衡——地方政府 |
5.2.3.4 混合纳什均衡——中央政府 |
5.2.4 博弈均衡解深度分析讨论 |
5.2.4.1 中央政府监管分析 |
5.2.4.2 地方政府监管分析 |
5.2.4.3 企业投入治理分析 |
5.3 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
5.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
5.3.2 博弈表述 |
5.3.3 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
5.3.4 博弈均衡解分析 |
5.4 博弈工具对解决噪声外部性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控制策略研究 |
6.1 外部性内在化方法研究 |
6.1.1 政府公共政策 |
6.1.2 私人解决方法 |
6.2 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表述 |
6.2.1 初步建立阶段 |
6.2.2 完善与发展阶段 |
6.2.3 全新发展阶段 |
6.3 环境成本内在化政策实施问题分析 |
6.3.1 价格激励政策应用性范围受限 |
6.3.2 税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
6.3.3 生态补偿激励政策效果欠佳 |
6.4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策略 |
6.4.1 健全噪声内在化制度 |
6.4.2 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 |
6.4.3 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 |
6.4.4 重点工程示范激励机制 |
6.4.5 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 |
6.4.6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核算 |
6.5 本章小结 |
7 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
7.1 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概述 |
7.1.1 全寿命周期划分 |
7.1.2 噪声控制基本原则及研究依据 |
7.2 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体系 |
7.2.1 控制总体目标 |
7.2.2 噪声管理体系 |
7.2.3 噪声智能监测与分析平台 |
7.3 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 |
7.3.1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顶层研究 |
7.3.2 设计阶段 |
7.3.3 建设阶段 |
7.3.4 运营阶段 |
7.4 噪声综合控制策略 |
7.4.1 策略实施路径 |
7.4.2 组合方案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 |
2.1.2 移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业 |
2.1.3 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 |
2.1.4 平台型企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理论界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
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与基础 |
3.1.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条件 |
3.1.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表现形式 |
3.1.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形成基础 |
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动因与演进 |
3.2.1 动因分析 |
3.2.2 演进过程 |
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内在机理分析 |
3.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自组织研究 |
3.3.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增值与价值网络重构 |
3.3.3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汇聚的关键节点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数据资源 |
4.1.2 开放式平台 |
4.1.3 价值共创 |
4.1.4 网络能力 |
4.1.5 创新绩效 |
4.1.6 客户需求 |
4.1.7 技术进步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模型 |
4.2.2 变量的定义与测度 |
4.2.3 调查方式及样本回收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2 问卷信度分析 |
4.3.3 问卷效度分析 |
4.4 结构方程模型 |
4.4.1 模型建构 |
4.4.2 确定性因素分析和测评指标 |
4.5 研究假设验证与修正后模型 |
4.5.1 相关性检验 |
4.5.2 修正后模型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演化路径 |
5.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与数字消费需求变化耦合关系 |
5.1.1 数字消费行为及演变趋势 |
5.1.2 数字消费者在价值转移中的行为研究 |
5.1.3 网络外部性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影响 |
5.2 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设计 |
5.2.3 Lotka-Volterra模型 |
5.2.4 竞合博弈分析 |
5.2.5 耦和共轭下创新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的关联分析 |
5.2.6 移动互联创新主体耦合共轭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 |
第六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实证研究 |
6.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6.2 案例研究背景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6.3.2 研究样本选取 |
6.3.3 数据获取与编码 |
6.4 目标案例简介 |
6.4.1 阿里巴巴简介 |
6.4.2 海尔集团简介 |
6.5 案例内分析 |
6.5.1 阿里巴巴与价值转移 |
6.5.2 海尔集团与价值转移 |
6.6 案例间比较研究 |
6.6.1 目标案例研究的异同点 |
6.6.2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和关键节点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管理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的驱动因素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区块链与跨境电子商务关系的文献综述 |
2.1 区块链技术基本知识 |
2.2 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问题 |
2.2.1 价值转移问题 |
2.2.2 信任危机问题 |
2.2.3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 |
2.3 解决方案要求 |
2.3.1 解决方案的总要求 |
2.3.2 价值转移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2.3.3 信任危机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2.3.4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 |
3 以太坊及其特性 |
3.1 简介及发展情况 |
3.2 以太坊平台架构 |
3.3 以太坊技术特征分析 |
3.4 以太坊应用案例分析 |
3.4.1 价值转移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
3.4.2 信任危机解决方案分析 |
3.4.3 产品质检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
3.5 分析结论及引入以太坊区块链挑战 |
4 在以太坊框架中解决方案优化思路 |
4.1 综合解决方案的基本架构及其特性假定 |
4.2 模块的逻辑结构 |
4.3 解决方案概念潜在系统架构叙述 |
4.4 优化思路优劣点 |
4.5 基于实际案例的解决方案应用潜在功能前景分析 |
4.6 解决方案引进挑战及未来发展 |
4.7 本章结论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5)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价值链理论综述 |
1.3.2 价值星系视角下价值链理论 |
1.3.3 在线教育价值链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价值链与价值星系的理论分析 |
2.1 价值链理论分析 |
2.1.1 价值链理论 |
2.1.2 基于价值星系视角下的价值链理论创新 |
2.2 价值星系视角下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
2.2.1 价值转移 |
2.2.2 价值协同 |
2.2.3 价值创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在线教育价值链研究 |
3.1 在线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在线教育的定义和起源 |
3.1.2 在线教育的发展 |
3.1.3 在线教育的现状 |
3.2 在线教育价值链分析 |
3.2.1 在线教育内部价值链分析 |
3.2.2 在线教育关键价值链环节分析 |
3.2.3 在线教育行业价值链分析 |
3.3 在线教育价值链辅链分析 |
3.3.1 价值创造工具提供 |
3.3.2 价值平台提供 |
3.3.3 价值终端提供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初心教育经营发展问题 |
4.1 初心教育的案例介绍 |
4.1.1 初心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4.1.2 初心教育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4.2 初心品牌在线教育价值链模型探索 |
4.2.1 初心教育的价值链目的 |
4.2.2 初心教育下的价值链梳理 |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初心品牌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
4.3.1 价值转换不同阶段的问题 |
4.3.2 内部协同问题 |
4.3.3 外部协同问题 |
4.3.4 拓展业务新边界问题 |
4.3.5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状况应对问题 |
4.4 小结 |
第五章 价值星系视角下初心教育经营对策 |
5.1 初心教育在价值转移不同阶段的经营对策 |
5.1.1 价值流入阶段:跟随策略 |
5.1.2 价值稳定阶段:重构价值角色策略 |
5.1.3 价值流出阶段:寻找“价值缝隙”,培育蓝海市场 |
5.2 初心教育价值星系内外部协同、构建联盟对策 |
5.2.1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协同策略 |
5.2.2 基于价值链的外部协同策略 |
5.2.3 提升价值星系核心企业的向心力 |
5.3 初心教育在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创新性对策 |
5.3.1 持续性创新对策 |
5.3.2 破坏性创新对策 |
5.4 疫情等突发性问题的综合对策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策略与建议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研究 |
1.3.2 服务化与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
1.3.3 基于服务化的企业价值链整合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分析 |
2.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内涵 |
2.1.2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内涵及特征 |
2.1.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内涵及基本要素 |
2.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核心动力分析 |
2.2.1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分析 |
2.2.2 服务化与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逻辑 |
2.2.3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逻辑与价值链整合核心动力 |
2.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分析 |
2.3.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理论分析 |
2.3.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模型构建 |
2.3.3 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与价值增值能力变化仿真分析 |
2.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识别 |
2.4.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2.4.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
2.4.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增值能力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分析 |
2.5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机理模型 |
2.6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架构设计 |
2.6.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设计思路 |
2.6.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构成 |
2.6.3 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间关系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 |
3.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分析 |
3.1.1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3.1.2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框架 |
3.1.3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3.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构建 |
3.2.1 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服务需求分析 |
3.2.2 基于用户服务需求的产品服务方案设计 |
3.2.3 基于产品服务方案的价值流程延展策略 |
3.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 |
3.3.1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3.3.2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的网络均衡模型构建 |
3.3.3 价值流程延展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求解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 |
4.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分析 |
4.1.1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4.1.2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框架 |
4.1.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4.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构建 |
4.2.1 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识别 |
4.2.2 基于不同战略环节的整合模式构成 |
4.2.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实现策略 |
4.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 |
4.3.1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4.3.2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3.3 战略环节辐射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 |
5.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分析 |
5.1.1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5.1.2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框架 |
5.1.3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5.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构建 |
5.2.1 模块化分工 |
5.2.2 模块化集成 |
5.2.3 界面规则构建 |
5.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 |
5.3.1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5.3.2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5.3.3 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求解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 |
6.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分析 |
6.1.1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内涵界定与特征 |
6.1.2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框架 |
6.1.3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价值增值过程 |
6.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构建 |
6.2.1 价值单元析出 |
6.2.2 价值单元协同与整合机制构建 |
6.2.3 价值网络形成 |
6.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网络整合模式运行 |
6.3.1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6.3.2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的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
6.3.3 价值网络集成式整合模式运行的模型演化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式选择及保障策略 |
7.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 |
7.1.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流程 |
7.1.2 价值增值能力驱动要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7.1.3 驱动要素结构判定及整合模式选择 |
7.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保障策略 |
7.2.1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组织文化保障 |
7.2.2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人力资本保障 |
7.2.3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沟通协调保障 |
7.2.4 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的环境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实例分析 |
8.1 YQHQ公司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行为分析 |
8.2 YQHQ公司基于服务化的价值链整合模式选择 |
8.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与数据收集 |
8.2.2 驱动要素结构评定与整合模式选择 |
8.3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模式构建 |
8.3.1 YQHQ公司价值模块分工 |
8.3.2 YQHQ 公司价值模块集成 |
8.3.3 YQHQ公司界面规则构建 |
8.4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模式运行与保障策略 |
8.4.1 YQHQ公司价值链整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8.4.2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模式运行策略 |
8.4.3 YQHQ公司价值模块凝聚式整合的保障策略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与环境压力 |
1.1.2 传统资源价值理论与绿色发展的矛盾 |
1.1.3 传统绿色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述评 |
2.1 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 |
2.1.1 供应链管理与循环经济研究 |
2.1.2 绿色供应链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
2.1.3 中药产业供应链研究现状 |
2.2 价值链视角的供应链研究 |
2.2.1 价值链 |
2.2.2 价值链视角分析供应链的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 |
2.3 绿色生产力创新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2 绿色发展理念 |
3.1.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3.1.4 现代环境会计理论 |
3.2 中药资源价值链的内涵分析 |
3.2.1 价值链的拓展 |
3.2.2 中药资源价值的分类 |
3.2.3 中药价值链的特征 |
3.2.4 中药价值链的影响因素 |
3.3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
3.3.1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与拓展 |
3.3.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内涵 |
3.4 价值链视角融合中药供应链分析的理论框架 |
3.4.1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的可行性 |
3.4.2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问题的原则 |
3.4.3 价值链视角分析中药供应链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发展现状研究 |
4.1 中药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现实基础 |
4.1.1 中药在医药产业中的构成及比较优势 |
4.1.2 粗放型经济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
4.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方法现存问题及困境 |
4.2.1 中药供应链运行模式 |
4.2.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调控的手段:物质流分析 |
4.2.3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分析的困境 |
4.3 中药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的融合分析 |
4.3.1 融合基础:中药资源的“二项”属性 |
4.3.2 融合过程:中药供应链物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循环 |
第五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测算框架与实证研究 |
5.1 相关概念 |
5.1.1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VSM) |
5.1.2 绿色价值流图析技术 |
5.2 研究方法和框架设计 |
5.2.1 中药供应链绿色价值流图 |
5.2.2 绿色生产力指数 |
5.3 实证研究: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测算研究 |
5.3.1 黄芪 |
5.3.2 黄芪口服液 |
5.3.3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环境指数计算 |
5.3.4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经济指数计算 |
5.3.5 黄芪口服液CPI计算 |
5.4 绿色生产力绩效指数的应用 |
第六章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管理策略与实现机制研究 |
6.1 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 |
6.1.1 三个基本前提 |
6.1.2 供应链管理策略 |
6.2 中药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分析 |
6.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6.2.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
6.2.3 提升策略权重计算 |
6.2.4 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提升策略 |
6.3 中药产业供应链绿色生产力实现机制 |
6.3.1 政策保障 |
6.3.2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
6.3.3 公众参与机制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药价值链的价值延伸与创造 |
7.1 废弃物资源化——中药资源产业价值创造过程 |
7.1.1 中药价值链的价值延伸 |
7.1.2 中药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 |
7.2 废弃物资源化在黄芪口服液供应链中的应用探索 |
7.2.1 废弃物产生及其可利用物质 |
7.2.2 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及其产业化方式 |
7.3 不同改进策略下黄芪口服液绿色生产力提升实践 |
7.3.1 黄芪口服液供应链提升绿色生产力策略 |
7.3.2 改进策略下绿色生产力绩效CPI计算 |
7.3.3 以中药饮片企业为中心提升绿色生产力水平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8)货币化的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货币化加权方法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
2.1 货币化加权方法理论研究 |
2.2 货币化加权方法应用研究 |
2.2.1 中点类型货币化方法应用研究 |
2.2.2 终点类型货币化方法应用研究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章 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货币化方法 |
3.1 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框架 |
3.1.1 分类 |
3.1.2 特征化 |
3.1.3 加权评估 |
3.2 惰性建筑垃圾LCIA中点货币化方法 |
3.2.1 非生物资源消耗(ADP) |
3.2.2 气候变化(CC) |
3.2.3 臭氧层损耗(ODP) |
3.2.4 酸化(AP) |
3.2.5 富营养化(EuP) |
3.2.6 光化学氧化物生成(POCP) |
3.2.7 水体悬浮物(SS) |
3.2.8 粉尘及固体废弃物 |
3.2.9 土地占用 |
3.2.10 噪音接触 |
3.2.11 小结 |
3.3 惰性建筑垃圾LCIA终点货币化方法 |
3.3.1 中点到终点损害评估 |
3.3.2 效益转移方法 |
3.3.3 人类健康(HH) |
3.3.4 生态系统(ED) |
3.3.5 资源损耗(RC) |
3.3.6 小结 |
第4章 货币化加权方法在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4.1 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 |
4.2 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现状的环境影响评价 |
4.2.1 中点环境影响评价 |
4.2.2 终点环境影响评价 |
4.2.3 对比分析 |
4.3 未来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的模拟分析 |
4.3.1 西宁市惰性建筑垃圾管理系统预测模型 |
4.3.2 管理系统预测模型的环境影响模拟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PPP项目普遍存在价值不稳定现象 |
1.1.2 资本结构是PPP项目价值实现的关键 |
1.1.3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关系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PPP项目资本结构研究 |
1.2.2 PPP项目价值研究 |
1.2.3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关系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1.1 PPP项目 |
2.1.2 PPP项目资本结构 |
2.1.3 PPP项目价值稳定性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价值理论 |
2.2.3 现金流量理论 |
2.2.4 系统论 |
2.3 本章小结 |
3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机理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关系要素分析 |
3.2.1 现金流量 |
3.2.2 PPP项目价值系统 |
3.2.3 主体协同 |
3.2.4 资本结构 |
3.3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的相互影响 |
3.3.1 资本结构引起项目价值涨落 |
3.3.2 价值稳定性影响资本结构 |
3.3.3 关系路径 |
3.4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模型构建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4.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4.1.2 建模步骤 |
4.2 系统界定和结构分析 |
4.2.1 系统界定 |
4.2.2 结构分析 |
4.3 因果回路图 |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4.1 基本假设 |
4.4.2 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基本情况介绍 |
5.2 参数设定及模型检验 |
5.2.1 参数设定 |
5.2.2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3 模拟仿真 |
5.3.1 情景设定 |
5.3.2 情景模拟仿真 |
5.4 模拟结果讨论与案例启示 |
5.4.1 模拟结果讨论 |
5.4.2 案例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产业链价值转移对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价值转移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链价值转移的机理 |
2.1 产业链价值转移 |
2.2 模块化价值转移 |
第3章 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变动 |
3.1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内涵 |
3.2 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动因 |
3.3 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模型分析 |
第4章 价值转移与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关系 |
4.1 价值转移促进模块化生产组织结构变动的动力机制 |
4.2 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案例分析 |
第5章 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措施建议 |
5.1 基于价值转移的企业战略升级策略 |
5.2 基于模块化价值转移的企业市场升级策略 |
5.3 基于模块化价值转移的企业技术升级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中的价值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以Y煤矿企业为例[D]. 孟思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宣晓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转移研究[D]. 王文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区块链应用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问题及相决方案 ——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框架的研究[D]. 安德烈(Andrey Moskvin). 浙江大学, 2020(02)
- [5]价值星系视角下的在线教育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初心教育为例[D]. 曾冰. 闽江学院, 2020(08)
- [6]基于服务化的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D]. 周凌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药资源产业价值链与供应链融合创新研究[D]. 朱玉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货币化的惰性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 牛家珍. 青海大学, 2019(04)
- [9]PPP项目资本结构与价值稳定性关系研究[D]. 张德琴. 重庆大学, 2019
- [10]产业链价值转移对模块化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D]. 周学宜. 东华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