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庆城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珺文[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文中提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长期实施的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了减贫作用,同时还带动了相对较落后地区产业的不同程度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也在不断推进,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对脱贫地区实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目标同样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巩固提升脱贫地区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真正带动农户实现增收致富,是当前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重点之一,直接关系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大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环境和脱贫攻坚成效,通过对当前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研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从对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借鉴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先进经验,对促进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观点是:禄劝县作为扶持开发时期的重点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实现脱贫目标之后,不断实施和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做好与产业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是降低相对贫困率、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途径。但禄劝县在实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过程中,仍存在产业项目缺乏可持续性、没有发挥作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政府在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过度干预、带动农户脱贫效果不明显、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议从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执行机构执行力、提高群众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能力、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动力、优化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环境等方式来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
赵晓菲[2](2021)在《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我国农业生产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内部来说,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管理方法、政策条件、消费理念、销售方式等快速调整;外部方面,市场需求多样化、农村空心化、土地流转进程加快、数字渗透等倒逼农业转型发展。甘肃省农业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作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营主体缺位、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利用2008-2018年甘肃省农业数据,通过综合指数法、协调指数法、自然断点法、多元线性回归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区域农业转型发展综合指数和协调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并找出农业增长的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一、甘肃省农业发展综合指数普遍偏低,农业发展协调性差,发展综合指数和协调性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出耦合特征。二、甘肃省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基础设施等建设都普遍落后,现代化正处于发展阶段,绿色化水平普遍较高,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强。三、农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依赖特征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特色资源开发不足,四、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特色资源分布存在空间耦合性,农业产业主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建立,但发育程度低、品牌机制尚未建立。五、对于农业转型动力机制,主流学派主要倾向于“社会中心范式”和“国家中心范式”,官僚、资本等力量裹挟下的“内卷”现象不可避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农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和政府力量的介入共同推动农业转型。六、机械化水平、灌溉条件、土地流转、种植结构、教育水平、科研强度等和农业剩余价值呈现明显正相关,和灾害水平、教育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土地流转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农业剩余价值的主要因素,这种结果和“社会中心范式”不谋而合。通过上述分析,甘肃省农业转型发展应该在社会和政府等要素共同支撑下,通过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加速流转、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主体品牌、加强科技投入等措施。使农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甘肃省农业转型发展。
李梦梦[3](2020)在《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甘肃省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构建还很不健全,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探索县域经济增长新路径,是使甘肃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主推力,是甘肃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是探索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68个县级行政单元,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评估模型、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量化了2001年-2016年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评估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与演进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探讨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表现为波动的缓慢提升,呈现西强南弱的空间布局,现代农业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和沿黄河灌溉区,县域范围内的发展差距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现代农业的演变规律大体一致,空间发展差距高于现代农业的差距水平。(2)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对发展状况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的县域逐渐减少,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量逐渐增多,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致力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3)从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发现两大系统的发展一直处于高度耦合状态,大部分县域属于中等协调和较高协调,高度协调型的县域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的分布格局与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对应关系,大致表现为:两系统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其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也较高。(4)根据分析结果,从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支持力度、缩小现代农业区域发展差距、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等方面着手,探索适宜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英[4](2020)在《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社员为获取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而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积极支持社员表达和维护自身的各项权益。在一些地区的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参与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事务中,已经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地位、路径、制约因素等方面。毋庸讳言,关于合作社在乡村社会的具体运转如何影响乡村社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弄清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以杨湾村兴富合作社为例开展了个案研究。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着重讨论了兴富合作社对杨湾村的村民法律意识、乡村社会组织、及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对杨湾村和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进行白描式的分析。通过对杨湾村的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组成、社会经济特征、产业特征的介绍,弄清了兴富合作社存在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兴富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以及经营管理的介绍,弄清了合作社的经营现状;通过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杨湾村的运转描述,说明了兴富合作社在杨湾村是最具力量的社会组织之一。其次,分析兴富合作社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作为一个现代的经济组织依法设立、依法治理,对权利观念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增加了社员制定规章制度、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和能力,有助于培养社员民主观念、培养民事权利观念,树立法治理念。再次,分析兴富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委会、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党支部、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说明兴富合作社对杨湾村社会组织有重要影响。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与村委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乡村治理的关键;兴富合作社与村党支部的互动与协作促进双方治理目标的实现;兴富合作社的出现使杨湾村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焕发活力。最后,分析兴富合作社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论述兴富合作社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产业化水平、兼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兴富合作社可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值、优化产业结构、打通市场渠道、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结论认为,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激发了杨湾村的发展活力,使传统的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转变顺利。兴富合作社为杨湾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多种因素,促进杨湾村乡村现代化进程与城镇接轨,为杨湾村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李晓颖[5](2020)在《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成本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出现动力不足的态势。为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六年就“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要求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与延伸,农业多种功能逐渐被挖掘,产业融合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农村地区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甘肃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种类多样,具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区域互动欠缺等问题,基于此,在甘肃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更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甘肃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样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了2009-2018年甘肃省86个县区的产业融合度,进而运用GeoDa软件分析了空间自相关性,最后以此为依据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业内部细分产业的融合程度与一产和二、三产的融合程度都在逐渐提高,在各县区的关联序中,农业*和牧业基本占据了前两位,属强关联状态,但总体的融合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除林业和渔业以外,其他细分产业及第二、三产业的Moran’s I都显着为正,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但同样存在数值较低的问题,即空间集聚程度偏低,各县区的相互影响力较弱;最后,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促进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即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前提,以延伸产业链为核心,以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为助力,多方合力共同提升产业融合水平。
朱晓静,黄维乐,王亚斐[6](2019)在《Q市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市苹果产业具有地理资源优势、气象资源优势、苹果资源优势与苹果的加工、储藏优势。目前,Q市苹果产业呈现出四个特点:面积快速增长,区域优势不明显;无公害化的生产技术较为完善,有待提高;苹果产业化不明显,相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完善;营销体系逐步发展壮大,有待完善。面对上述问题,Q市苹果产业应秉承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方向,主要从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区域开发;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建立实体和互联网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采取措施。
武丹[7](2019)在《庆阳市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分析——以庆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资源的大力开采,可采资源量在日益减少,因其长期的非可持续性发展,导致资源型城镇出现了资源匮乏,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面对这些"资源诅咒"现象,若要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镇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庆城县为例,通过分析和研究庆城县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庆城县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证明产业转型对庆城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总结庆城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析庆城县加快产业转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影响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探究具体对策来实现庆城县的产业转型。
樊小丽[8](2018)在《金融视角下县域精准扶贫工作调查思考——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精准扶贫、缓解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为例,通过对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田丽[9](2017)在《西部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国民收入在不同程度上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发展中国家以及地区的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贫困问题依然是滋生发展中国家国内社会问题主要成因之一。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国内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一致的问题,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程度远远滞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城乡之间各类矛盾频出,严重影响国家扶贫事业的顺利开展以及完成效果。除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较大,现实中我国中、东部地区农村发展情况与西部农村地区发展状况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东、中部经济区域的农村地区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基本消除了地区内部的绝对贫困问题。而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受其区域地理位置以及交通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地方财政以及社会力量无力负担脱贫成本,致使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消除相对贫困更是遥遥无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事业的高效开展。对于连片贫困问题较突出的西部地区来说,区域内部各地的贫困问题具有一个普遍特点——即农业资源丰富但是无法将此类资源转化形成地区竞争优势,所以对于这部分地区而言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便是近二十几年来多地实施的产业扶贫方式,通过在区域内实施产业扶贫实现整村或是整个地区脱贫目标。作为西部城市之一的甘肃省庆城县为了治理县内贫困问题制定并实施了覆盖全县的产业扶贫政策,本文重点为通过构建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探讨甘肃省庆城县产业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最终得出了庆城县产业扶贫政策对于治理庆城县贫困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地区内部政策减贫效果显着的结论。由于庆城县属于典型的经济尚不发达的西部县城地区,基本具备我国西部大部分城乡地区经济发展困难的典型特征,所以庆城县产业扶贫政策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至西部地区具有类似特点的农村地区,帮助此类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地区脱贫。庆城县成功的产业扶贫经验表明,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产业扶贫是西部贫困地区立足本地地理、资源、经济、社会等优势,依靠区域自身力量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途径。地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的重点于选择合适的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为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完善地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主导产业朝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完善与产业扶贫工作相关的融资机制与土地流转制度,为主导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视专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地区农民的农技素质,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存量,进而提高主导产业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最终完成地区脱贫目标,促进农民增收。
向琳,雷秀梅[10](2016)在《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支持——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贫困地区庆城县为例,简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总结了当前农地流转特点及成效,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如: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不足、农村商业金融服务有待强化、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业风险较大与农业保险缺位等,最后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激励兼容的农地金融组织,创新农地金融服务方式,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农地流转信贷产品,健全农地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配套支撑体系等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二、浅谈庆城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庆城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村产业 |
三、产业扶持政策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
二、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二章 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
第一节 禄劝县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
第二节 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
一、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基本概况 |
二、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 |
第三节 当前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成效 |
一、农户收入明显增长 |
二、带动县域产业及经济发展 |
三、农户发展产业技能有所提高 |
四、带动农户就业 |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禄劝县农业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 |
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 |
二、实现质量兴农战略目标 |
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
四、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广泛应用 |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 |
六、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
第三章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困境及原因 |
第一节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面临的困境 |
一、产业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
二、没有发挥政策作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 |
三、政府在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过度干预 |
四、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不明显 |
五、社会参与度不高 |
六、产业扶持项目建设不规范 |
第二节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的因素 |
二、执行机构的因素 |
三、目标群体的因素 |
四、政策环境的因素 |
第四章 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甘肃庆城:强化产业发展规划 |
二、河南渐川:积极引导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 |
三、万溪冲社区建设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 |
第二节 先进经验启示 |
一、合理制定乡村产业扶持政策 |
二、提高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性 |
三、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条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对策 |
第一节 持续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 |
一、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
二、对乡村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有效评估 |
三、建立互动式的规划引领机制 |
四、选择优势特色产业项目 |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执行机构执行力 |
一、调整政府在产业扶持中的角色定位 |
二、提升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 |
三、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第三节 着力提高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能力 |
一、增强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
二、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
三、带动农户“嵌入”产业链 |
第四节 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动力 |
一、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新模式 |
二、完善参与主体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
三、完善产业扶持社会化服务 |
第五节 持续优化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环境 |
一、拓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筹资渠道 |
二、搭建完善的农业产业保险保障体系 |
三、挖掘金融和电商助农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拟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拟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 |
2.1.2 农业产业转型 |
2.1.3 农业产业转型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创造性破坏理论 |
2.2.5 市场失灵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现状 |
3.1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环境分析 |
3.1.1 甘肃省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2 甘肃省农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1.3 甘肃省农业发展环境变化应对 |
3.2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
3.2.1 甘肃省农业生产区位优势 |
3.2.2 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自然条件现状 |
3.2.3 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
3.2.4 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人力资源现状 |
3.2.5 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生产经营状况 |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水平测度及协调性分析 |
4.1 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建设 |
4.2 数据来源 |
4.3 研究方法 |
4.3.1 熵权法 |
4.3.2 区域指数计算 |
4.3.3 综合发展指数测度 |
4.4 农业产业发展整体协调性水平 |
4.4.1 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
4.5 测评结果 |
4.5.1 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
4.5.2 农业产业发展协调性分析 |
4.5.3 农业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度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甘肃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 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
5.1.1 “社会中心范式”下的农业产业转型动力机制分析 |
5.1.2 “国家中心范式”下农业产业转型动力机制分析 |
5.1.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农业产业转型动力分析 |
5.2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模型分析 |
5.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5 回归结果 |
第六章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及路径 |
6.1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演变 |
6.2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方向 |
6.2.1 规模化生产 |
6.2.2 产业化生产 |
6.2.3 数字化生产 |
6.2.4 绿色化生产 |
6.3 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
6.3.1 尊重地区差异,合理规划发展路径 |
6.3.2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相关服务水平 |
6.3.3 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 |
6.3.4 加速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
6.3.5 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农业” |
6.3.6 培育自主品牌,发展特色农业 |
6.3.7 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科研转化效率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现代农业国外研究进展 |
1.3.2 现代农业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评估模型与方法 |
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2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2.3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
2.4 相对发展指数模型 |
2.5 区位变异系数 |
3 甘肃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
3.2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3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含义 |
4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与分析 |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4.2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
4.2.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时间特征 |
4.2.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
4.2.3 结果分析 |
5 甘肃省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测度与分析 |
5.1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
5.1.1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特征 |
5.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
5.1.3 结果分析 |
5.2 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
5.2.1 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间特征 |
5.2.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
5.2.3 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甘肃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规划科学产业结构——保障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提升 |
6.2.2 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缩小现代农业区域发展差距 |
6.2.3 打造良好互动机制——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支持力度 |
6.2.4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乡村社会组织 |
2.1.2 乡村产业 |
2.1.3 法律意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法律移植理论 |
第三章 杨湾村、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分析 |
3.1 杨湾村基本情况 |
3.1.1 自然区位条件 |
3.1.2 社会组成状态 |
3.1.3 经济发展特征 |
3.1.4 产业发展特征 |
3.2 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3.2.1 发展历程 |
3.2.2 组织架构 |
3.2.3 经营管理 |
3.3 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杨湾村运转的基本情况 |
3.3.1 乡村社会组织方面 |
3.3.2 经济发展方面 |
第四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村民法律意识的影响 |
4.1 权利观念增强 |
4.1.1 民主权利观念增强 |
4.1.2 民事权利观念增强 |
4.2 法治理念的逐渐养成 |
4.2.1 建章立制观念逐渐养成 |
4.2.2 法治宣传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
第五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影响 |
5.1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村委会 |
5.1.1 杨湾村村委会的现状 |
5.1.2 兴富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合作与竞争 |
5.2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党支部 |
5.2.1 杨湾村党支部的现状 |
5.2.2 兴富合作社与村党支部的互动与协作 |
5.3 兴富合作社与杨湾村集体经济组织 |
5.3.1 杨湾村集体经济组织现状 |
5.3.2 兴富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
第六章 兴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 |
6.1 缓和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
6.1.1 科技投入增加 |
6.1.2 农业产值提升 |
6.2 提高了产业化水平 |
6.2.1 产业结构优化 |
6.2.2 市场渠道扩展 |
6.3 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 |
6.3.1 自然环境改善 |
6.3.2 人居环境改善 |
结论 |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研究 |
1.2.2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测评研究 |
1.2.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融合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村产业融合 |
2.1.2 乡村振兴战略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分析 |
3.1 测算方法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测算结果分析 |
3.3.1 农业内部细分产业融合度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
3.3.2 一产和二、三产融合度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4.1 方法介绍 |
4.2 农业内部融合情况分析 |
4.3 一产与二、三产融合情况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Q市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Q市苹果产业的优势 |
(一)地理资源优势 |
(二)气象资源优势 |
(三)苹果资源优势 |
(四)苹果的加工、储藏优势 |
二、Q市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面积快速增长,区域优势不明显 |
(二)无公害化的生产技术较为完善,有待提高 |
(三)苹果产业化不明显,相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完善 |
(四)营销体系逐步发展壮大,有待完善 |
三、Q市苹果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
(一)发展思路 |
(二)主要对策 |
1. 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区域开发 |
2. 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新 |
3. 建立实体和互联网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
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 |
5. 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品牌战略 |
(7)庆阳市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分析——以庆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资源概况 |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3. 庆城县产业转型的swot分析 |
4. 结论 |
(8)金融视角下县域精准扶贫工作调查思考——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做法 |
(一) 凝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
(二)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
(三) 丰富金融信贷扶贫模式。 |
(四) 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 经济基础薄弱, 有效率的扶贫信贷需求不足。 |
(二) 财政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难以形成扶贫合力。 |
(三) 金融精准扶贫创新不足, 操作性不强。 |
(四) 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和保险机制。 |
三、对策建议 |
(一) 加强各方协同推进。 |
(二) 有效发挥金融扶贫政策合力。 |
(三) 创新金融精准扶贫信贷产品。 |
(四) 改善金融精准扶贫基础条件。 |
(9)西部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简要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贫困的界定 |
二、扶贫的界定 |
三、产业扶贫的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西部农村产业扶贫政策运作机制: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 |
第一节 西部农村地区贫困现状 |
一、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 |
第二节 甘肃省庆城县基本情况 |
一、地理区位 |
二、经济社会现状 |
第三节 甘肃省庆城县产业扶贫政策运行机制 |
一、政策内容 |
二、政策运行机制 |
第三章 甘肃省庆城县产业扶贫政策减贫效应分析 |
第一节 政策减贫弹性的测度 |
第二节 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
一、Topsis综合分析法 |
二、Topsis综合分析法的指标选择 |
三、Topsis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 |
四、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法的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政策的整体扶贫效果显着 |
二、产业扶贫面临困境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扶贫 |
二、优化产业扶贫融资结构 |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五、重视农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浅谈庆城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D]. 张珺文.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 赵晓菲. 兰州大学, 2021(12)
- [3]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估与对策研究[D]. 李梦梦.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4]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杨湾村的影响研究[D]. 刘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D]. 李晓颖. 兰州大学, 2020(01)
- [6]Q市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朱晓静,黄维乐,王亚斐. 发展, 2019(11)
- [7]庆阳市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分析——以庆城县为例[J]. 武丹. 西部资源, 2019(01)
- [8]金融视角下县域精准扶贫工作调查思考——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为例[J]. 樊小丽. 西部金融, 2018(12)
- [9]西部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D]. 田丽.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10]贫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支持——以甘肃省庆城县为例[J]. 向琳,雷秀梅. 甘肃金融,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