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粤港食品科技发展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周振文[1](2020)在《基于主题体验的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博物馆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体验经济的到来、企业保存历史的需求、企业文化竞争的实体转变,加之国家政策对于民办博物馆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以企业博物馆为要素之一的工业旅游的推动,都从不同层面促进了中国企业博物馆的迅猛发展,然而,在建设热潮的背后,大量的企业博物馆无人问津、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建筑设计领域,企业博物馆并未给予过多特别的关注,大多套用传统博物馆或是参考行业博物馆的设计模式。本文通过对企业博物馆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博物馆现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题体验的缺失。继而根据企业博物馆的特质,将主题要素归纳为城市文化主题、生活记忆主题、产品外延主题和企业文化主题,并结合体验经济时代下设计理念的转变,总结企业博物馆主题体验具体方式,分为城市在地性体验、空间场所感体验、功能参与性体验和企业标识性体验,并结合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素的特点,从馆城互动、流线引导、功能复合和空间营造四个方面建构具体的设计策略。文化在地性体验的馆城互动策略主要探讨了企业博物馆作为城市生活记忆的组成、工业旅游的元素以及城市文化场所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展陈空间体验的流线引导策略从路径设计、流线组织以及感官的调动方面阐述了企业博物馆特色的空间体验;强化参与体验的功能复合策略,则是通过空间的界面的消隐复合,以及体验、消费空间的穿插置入等,激发观众的互动参与的意愿;标识植入体验的空间营造策略从形态、色彩、材料等方面强化空间的企业标识性。文章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项目——泸州老窖酒文化博物馆的方案设计,阐述策略的具体运用。
张沐坚[2](2018)在《中山市火龙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Foo-Lon’)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量天尺的栽培品种,是一种新兴的有良好保健功效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近年来,我国火龙果产业发展迅速,广东省是火龙果种植大省,中山市在火龙果种植及加工方面处于全省前列,然而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山市火龙果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调查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查和材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中山市火龙果生产及产业化经营的实际状况,梳理火龙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针对以上问题,形成合理化建议,提出对策,为中山市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中山市发展火龙果产业具有良好的优势。首先自然资源优势,光照热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进行火龙果种植;其次地理位置优越,中山市交通发达,方便火龙果的供销与运输;最后,政府高度重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引进了龙头企业如中山市万华农业有限公司、中山满源农业有限公司等,拥有火龙果生产示范基地。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政策扶持力度低,资金不到位;种植分布不均,未形成产业集群与区域辐射;产业规模较小,缺乏业内影响力强;营销策略滞后,知名品牌匮乏;培育技术落后,栽培标准不统一;全产业链规范不完善,产后深加工技术不足,技术支持体系不健全,智慧农业待加强。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扶持力度,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与区域辐射;发展休闲农业,提高业内影响力;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火龙果品牌知名度;选育优质品种,实施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形成产业链生产规范,拓展火龙果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技术设备,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完善火龙果技术支持体系。
朱由珍[3](2018)在《真空油炸生产脆虾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我国产量巨大,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备受消费者喜爱。但目前凡纳滨对虾主要通过冷链流通,运输成本较高;对虾产品主要为鲜虾、冷冻虾和虾干,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且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食品多样化、方便化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资源,本文以个体较小的凡纳滨对虾全虾为原料,应用真空油炸方法,研发常温流通、方便即食的脆虾休闲食品。首先对对虾的真空油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分析了对虾真空油炸过程中水分损失与油吸收的变化规律;进而考察了真空油炸对脆虾品质特性的影响;最后对真空油炸脆虾的包装方式和货架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新鲜的凡纳滨对虾全虾为原料,以模糊数学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油炸温度、油炸时间、真空度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Box-Bohnken试验设计对真空油炸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油炸温度、油炸时间、真空度及油炸时间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对感官评分有极显着影响(P<0.01),油炸温度与油炸时间、油炸温度与真空度的交互作用有显着影响(P<0.05)。对虾真空油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油炸温度110℃、油炸时间50 min、真空度0.09 MPa,在此条件下,脆虾的感官评分为90.09±1.27分,与预测值(94.51分)基本一致。2、采用两种常见的经验模型(水分损失与吸油量模型各两种)及三种基本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抛物线函数)模型对真空油炸过程中对虾的水分损失与吸油量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对虾水分损失随油炸时间、油炸温度、真空度的变化分别符合指数模型、抛物线模型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R2分别达到0.992、0.980、0.978;对虾吸油量随油炸时间、油炸温度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模型,随真空度的变化符合指数模型,模型R2分别为0.989、0.966、0.976,各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值拟合良好。3、为了探讨真空油炸对脆虾品质特性的影响,对真空油炸脆虾的吸油特性、虾青素含量和感官品质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电子鼻和GC-MS分别对真空油炸脆虾的嗅气特征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空油炸可以显着降低脆虾的吸油量(P<0.05),在最佳油炸条件下,真空油炸脆虾的吸油量为30.23%,而常压油炸脆虾高达43.4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真空油炸脆虾的虾青素含量为10.17μg/g,与鲜虾(23.06μg/g)相比,真空油炸对凡纳滨对虾的虾青素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常压油炸脆虾的虾青素(4.8μg/g)损失更严重。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真空油炸脆虾在色泽、形状、油腻感、酥脆度方面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且各品质指标的评分都显着高于常压油炸脆虾。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判别因子分析法(DFA)和风味雷达图谱分析法对真空油炸脆虾的电子鼻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真空油炸脆虾的风味与常压油炸脆虾的风味有显着差异。采用GC-MS法在真空油炸脆虾中检出94种挥发性成分,总含量为130.31μg/kg,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有酯类、吡嗪类、酮类、醇类、醛类、酸类、吡咯吡啶类、含氮类、碳氢类及含氧杂环化合物等,其中酯类、醛类、含氮化合物含量较高。与常压油炸脆虾相比,真空油炸脆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更丰富、含量增加明显。常压油炸脆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为91种,但含量仅为56.65μg/kg,其吡咯吡啶类物质、含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真空油炸脆虾主要呈现花果香、油脂香、腥味及淡淡的焦香味,而常压油炸脆虾焦香味比较浓郁。4、为了延长真空油炸脆虾的货架期,研究了包装材料(铝箔袋、聚乙烯袋)和气体比例(100%N2、70%N2+30%CO2、30%N2+70%CO2、100%CO2)对真空油炸脆虾挥发性盐基氮(TVB-N)、过氧化值(POV)、菌落总数(TVC)等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油炸脆虾的最佳包装方式为铝箔袋、气体比例70%CO2+30%N2的气调包装。将最佳包装方式的脆虾分别于4、15、25、37、47℃下贮藏,以TVB-N值、POV值、TVC为指标,建立产品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延长,TVB-N值、POV值、TVC逐渐上升,且随着贮藏温度的上升而迅速增加。各指标的变化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出TVB-N值、POV值、TVC的货架期预测方程分别为SL=0.14e1822.4/T、SL=1.11e1401.5/T、SL=0.15e1823.0/T,并对4、15、25℃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预测值进行验证,得到真空油炸脆虾货架期实测值分别为100、80、70天,与预测结果一致。
何晔[4](2017)在《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今世界,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话题,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紧密相连,食品安全还关系着食品产业的的持续发展与未来走向,食品安全更是关乎到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保证食品安全,它与国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息息相关,成为当下政府做好公共服务的首要任务,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还关系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成为评判其服务效率的重要标准。飞速发展与崛起的中国经济,却有着与经济繁荣发达不相称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甚至忧心忡忡。如何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宁乡经开区作为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产业差异化发展理念,打造具有特色优势、集群优势和品牌优势的食品主导产业,构建了中国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食品饮料产业,搭建了较为完善的食品产业链,成为了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一定集聚力、影响力的食品专业园区。作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安全的生产源头,食品汇聚的大本营,加强食品产业的安全监管,具有典型意义。食品安全监管是宁乡经开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的安全着力点。本文立足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理论,结合我国以及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发展的的具体实际,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对策,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宁乡经开区产业发展的的具体实际,对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举措进行了全面分析,查找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培育全新的产业发展生态,完善食品产业综合配套,搭建安全食品产业集中平台,监管规范园区企业主体市场,建立食品产业安全诚信体系,构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新模式,打造宁乡经开区安全食品产业地标品牌等对策建议,促进宁乡经开区食品质量安全化、监管标准系统化、诚信品牌标识化发展。
齐鹏飞[5](2017)在《“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回归20年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初探》文中指出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经济发展之路并非坦途,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最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特区政府总结的两点:一是"善用香港的独特优势";二是"善用内地因素"。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内地全力支持与配合。经过20年的发展,香港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全面转型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为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和繁荣奠定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取得预期的重大突破,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唐爱慧[6](2016)在《基于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史研究(1978—2015)》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丰富食品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隐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爆发更加频繁,严重程度不断升级,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和影响。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信息是时代的缩影,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参与和推动。伴随着媒体的发展成熟,媒体介入食品安全发展的程度也逐渐加深,每一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都离不开媒体的深度介入。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颁布,监管体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媒体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本研究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对食品安全发展各阶段所呈现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食品安全立法和监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同时对食品安全发展各阶段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解读,发现媒体对推动食品安全发展的影响。在梳理食品安全发展历程全景的基础上,本文对三十年来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的变化特征及媒体对食品安全发展的影响加以研究分析,发现媒体报道食品安全发展历史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整个食品安全发展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不足进行归纳,同时总结得出本文结论和历史对今天的启示,为未来食品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主要是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学术界对论题相关的研究情况做出梳理。第二章是食品安全发展背景梳理,包括对食品安全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法律背景分阶段梳理,阐释和分析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律建设对食品安全发展的影响。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媒体呈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原因、食品安全立法演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演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获得食品安全发展演变的概貌。第六章是根据前三方面的历史演变对媒体报道食品安全的变迁以及媒体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第七章是媒体报道对食品安全发展的影响。第八章归纳食品安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媒体监督食品安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不足;第九章是结论与启示,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媒体视角的食品安全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从中得出对今天发展的启示。本文通过从媒体视角总结这三十多年来食品安全的发展历史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没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事件不是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升级中,且食品安全的立法和监管仍存在许多问题。食品安全立法总是滞后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监管也总是滞后于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通过研究发现,综观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安全的发展过程,“媒治”几乎贯穿我国整个食品安全发展史,无论是对立法的推动,还是对制度建设和监管体系完善,媒体都是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安全发展史中的重要力量。当然,媒体作为政府以外的第三方监管力量,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局限性,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喻冰清[7](2014)在《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阳逻经济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对我国全方位发展凸显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各种国家各级政府、各种群体的聚集的重点。城镇化建设的好坏不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的实际体现。加强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城镇的研究,而基于开发区的城镇化建设更是有着其独特之处,通过对开发区内的城镇化进行分析,不但能理清这种模式的理论逻辑,也能为我国蓬勃建设的开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采用了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为个案,分析了开发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效、问题以及对策。第一部分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从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研究现状着手,主要分析了城镇化的内涵、影响因素、模式和特点,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回顾,指出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必要性,并梳理开发区城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以上部分明确了开发区模式的城镇化现实依据和理论逻辑。第三部分通过案例重点分析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城镇化发展。该地的城镇化发展依照严密的理论逻辑进行的,依次包括了规划先行、资金支持、资源利用和信息反馈四个部分。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影响阳逻经济开发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大部分。促进因素主要是政府的推动、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聚集。而阻碍因素则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对外辐射能力弱和体制政策不健全等方面。第五部分针对阳逻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便同类型经济开发区在城镇化建设得到顺利实施。
刘靖婧[8](2014)在《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苏丹红”,“污点馒头”,“地沟油”,“转基因食品”,“毒奶粉”等食品安全词汇成为了网络搜索重复率极高的词汇。经济的快速发展促发了不法商人疯狂逐利的心态,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使人们忘记了对道德情操的同步修养(亚当斯密)。表现在食品安全上,中国政府和民众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对我国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管研究,将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本文中,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以公共管理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理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理论以及危险性分析理论为对象,在对比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政府失效与政府监管、第三方失效与政府监管的分析框架下,运用跨学科方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政府监管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获得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对策。本研究以昆明市为例,对发生在昆明的几个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食品安全事件给我国人民乃至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需要政府进行监管。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从法律体系,政府监管体系,以及科学的标准化检验等几个方面突破。最后,本研究借鉴美国,欧洲食品安全方面政府监管的具体经验,指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系统,必须从法律、体系、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我国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过程中,食品安全事故仍然频发,而且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也较晚,因此,监管之路仍很漫长。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也将伴随着民生工程,民生幸福不断推进和发展。
杨美[9](2014)在《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合理履行政府职能,依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大问题。自我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后,各省积极响应,相继制定规划和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求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又需要政府灵活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范围。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履行其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开放规范的市场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断促进科技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本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命题为起点,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发挥的职能。通过分析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总结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及其不足,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江西省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将政府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主要发挥引导、激励、服务职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完善政府职能的不同对策建议:引入期,发挥“助起”职能,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长期,发挥“助推”职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熟期,发挥“助跑”职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整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筑服务平台。
焦薇[10](2014)在《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8年我国第一个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在深圳开始建设以来,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引导下,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局面。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物流园区主要是单体运作,相互之间缺乏合作,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处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园区,由于位置毗邻、自然经济条件相似、文化习俗相近,具有更加优越的结成良性互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先决条件。消除物流园区自成体系的简单、重复建设现象,使之成为区域物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区域物流产业协调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现代物流学、生态学、动态竞争理论、博弈论、共生理论、协同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算)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方法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的生态学特征,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以及物流园区在竞争、合作和协同进化时的产出。(2)运用动态竞争理论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的内涵、特征,以及竞争演化过程。基于市场需求、服务成本、服务类型、其它物流园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运用Bertrand定价策略和微分博弈理论,建立物流园区动态竞争系统价格调整模型。(3)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内涵、特征、产生原因、共生行为模式。将总利润、物流园区在合作时的贡献、成员之间合作成功概率、成员对利润分配的满意度等因素考虑在内,综合运用Nash协商模型和Shapley值法,建立基于满意度的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利润分配模型。(4)将协同学理论用于研究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协同进化的过程,建立以物流园区利润为序参量,以投资、成本为控制参量的协同学方程,借以分析物流园区协同效应、利润变化和不同投资方式的投资效率。(5)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政府调控的必要性,提出政府调控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加强组织和协调、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等方面着手。同一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21世纪粤港食品科技发展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粤港食品科技发展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题体验的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企业博物馆的建设热潮 |
1.2.2 企业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1 研究对象定义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现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企业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企业博物馆的发展与特点 |
2.1.1 国外企业博物馆的发展及特点 |
2.1.2 我国企业博物馆的兴起及现状 |
2.2 企业博物馆的案例研究 |
2.2.1 案例的选取与要素分析 |
2.2.2 国外企业博物馆案例研究 |
2.2.3 国内企业博物馆案例研究 |
2.3 企业博物馆现存的主要问题分析 |
2.3.1 同质化的个性缺失 |
2.3.2 复制化的设计模式 |
2.3.3 固有局限下的体验匮乏 |
2.4 企业博物馆发展困境的设计反思 |
2.4.1 企业博物馆特质主题的设计导向 |
2.4.2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体验需求转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博物馆设计的组成要素特点 |
3.1 选址的城市记忆性 |
3.1.1 企业旧址的历史记忆 |
3.1.2 城市场所的生活记忆 |
3.2 功能分区的弱化性 |
3.2.1 功能组成及配比 |
3.2.2 展陈区的个性化 |
3.2.3 功能区的多义化 |
3.3 观展流线的多样性 |
3.3.1 观展流线的组织 |
3.3.2 生产流线的引导 |
3.3.3 体验空间的置入 |
3.4 建筑形态的企业性 |
3.4.1 表达企业理念 |
3.4.2 体现产品主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博物馆设计的主题体验特点 |
4.1 企业博物馆的主题内涵 |
4.1.1 地域身份性 |
4.1.2 不可复制性 |
4.1.3 生活记忆性 |
4.2 企业博物馆设计的主题要素分类 |
4.2.1 在地性——城市文化主题 |
4.2.2 场景化——生活记忆主题 |
4.2.3 参与性——产品外延主题 |
4.2.4 标识性——企业文化主题 |
4.3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设计理念转变 |
4.3.1 体验的需求转变 |
4.3.2 体验的参与转变 |
4.4 企业博物馆设计的主题体验方式 |
4.4.1 城市在地性体验 |
4.4.2 空间场所感体验 |
4.4.3 功能参与性体验 |
4.4.4 企业标识性体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主题体验的建筑设计策略 |
5.1 文化在地体验的馆城互动策略 |
5.1.1 城市生活记忆的组成 |
5.1.2 工业旅游的城市元素 |
5.1.3 开放的城市文化场所 |
5.2 展陈空间体验的流线引导策略 |
5.2.1 主题路径引导 |
5.2.2 生产流线引导 |
5.2.3 感官体验引导 |
5.3 强化参与体验的功能复合策略 |
5.3.1 空间界面的消隐复合 |
5.3.2 体验参与的空间穿插 |
5.3.3 休闲消费空间的置入 |
5.3.4 空间可视的体验激发 |
5.4 标识植入体验的空间营造策略 |
5.4.1 建筑形态的主题塑造 |
5.4.2 色彩场景的主题标识 |
5.4.3 建筑构件的主题符号 |
5.4.4 质感肌理的主题联想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实践——以泸州老窖酒文化博物馆为例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简介 |
6.2 项目特质分析 |
6.2.1 城市风貌特质 |
6.2.2 历史文化特质 |
6.2.3 基地现状特质 |
6.2.4 项目目标特质 |
6.3 设计策略运用 |
6.3.1 城市文化广场的主题外延 |
6.3.2 酒城街巷体验的路径引导 |
6.3.3 企业文化体验的空间强化 |
6.3.4 工艺生产细节的材质隐喻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企业博物馆名录(不完全统计) |
附录2 国外企业博物馆名录(不完全统计) |
附录3 企业博物馆面积配比分析 |
致谢 |
附件 |
(2)中山市火龙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火龙果概述 |
1.1.1 火龙果肉质概述 |
1.1.2 火龙果栽培特性 |
1.1.3 火龙果的种植优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火龙果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火龙果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 |
2.1 中山市概况 |
2.1.1 中山市地理概况 |
2.1.2 自然资源概况 |
2.1.3 农业概况 |
2.2 中山市火龙果的生产状况 |
2.2.1 火龙果的种植现状 |
2.2.2 火龙果的市场现状 |
2.3 火龙果产业发展优势 |
2.3.1 区位优势 |
2.3.2 产业优势 |
2.3.3 产后加工 |
3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及问题解析 |
3.1 火龙果产业化状况 |
3.1.1 火龙果主要销售模式 |
3.1.2 火龙果产业链 |
3.2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
3.2.1 市场需求旺 |
3.2.2 南果北上市场潜力大 |
3.3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趋势 |
3.4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问题解析 |
3.4.1 缺乏品牌效应市场价格限制较大 |
3.4.2 种植投资成本高,新品种培育能力不足,栽培标准不一 |
3.4.3 产业链标准化尚未形成 |
3.4.4 栽培方式创新力和轻简化不足 |
3.4.5 火龙果深加工品推广不足 |
3.4.6 土地资源要素对农村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
4 中山市火龙果产业发展对策 |
4.1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产业扶持 |
4.2 创新乡村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
4.3 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农业经济新动力 |
4.4 精选优质品种,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
4.5 完善火龙果技术支持体系 |
4.6 规范种植用地,聚集连片作业,形成规模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真空油炸生产脆虾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
1.2 凡纳滨对虾研究与加工利用现状 |
1.3 真空油炸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真空油炸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真空油炸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3.3 真空油炸工艺研究 |
1.3.4 真空油炸工艺参数的模型拟合 |
1.3.5 真空油炸产品货架期预测动力学模型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对虾真空油炸工艺参数的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感官品质评分表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对虾真空油炸过程中水分损失与吸油量变化规律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对虾真空油炸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规律 |
3.3.2 对虾真空油炸过程中吸油量变化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真空油炸脆虾的品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感官评价 |
4.3.2 真空油炸对脆虾吸油特性的影响 |
4.3.3 真空油炸对脆虾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
4.3.4 真空油炸脆虾嗅气特征分析 |
4.3.5 真空油炸脆虾挥发性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真空油炸脆虾贮藏稳定性及货架期预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包装条件的选择 |
5.3.2 货架期模型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食品安全监管的一般理论阐释 |
2.1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一般理念分析 |
2.2.1 人本治理理念 |
2.2.2 全程治理理念 |
2.2.3 社会治理理念 |
2.2.4 责任治理理念 |
2.3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市场失灵理论 |
2.3.3 政府监管理论 |
第3章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 |
3.1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概况 |
3.1.1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概况 |
3.1.2 宁乡经开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
3.1.3 宁乡经开区食品安全监管对象 |
3.2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方法 |
3.2.1 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责任” |
3.2.2 实行食品安全监管“格式化检查” |
3.2.3 推行食品安全监管“痕迹化”管理 |
3.3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 |
3.3.1 实施“一企一档”监管模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查处力度 |
3.3.2 创新监管机制,强化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监管 |
3.3.3 加强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宣传 |
3.3.4 优化服务,以监管助力园区食品产业发展 |
第4章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宁乡经开区食品监管体制不顺 |
4.1.1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 |
4.1.2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能力欠缺 |
4.1.3 食品安全监管社会监督缺失 |
4.2 宁乡经开区食品监管体系不完善 |
4.2.1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体系不完善 |
4.2.2 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处理和预警体系缺乏 |
4.3 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自身监管体系不健全 |
4.3.1 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诚信意识不强 |
4.3.2 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缺乏龙头企业的自主监督引领 |
4.3.3 缺乏对食品上下产业链的安全监管 |
第5章 加强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健全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模式体系 |
5.1.1 理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体制 |
5.1.2 建立宁乡经开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标准规范 |
5.1.3 健全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
5.1.4 构建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测体系 |
5.1.5 探索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模式体系 |
5.2 完善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平台体系 |
5.2.1 建立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
5.2.2 培育“工厂+基地”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生态平台 |
5.2.3 完善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综合配套平台 |
5.2.4 搭建定位高端的中小食品产业安全监管集中平台 |
5.2.5 打造食品产业安全监管工业旅游平台 |
5.3 推动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5.3.1 加强食品企业责任主体自我安全监管诚信意识 |
5.3.2 提升食品安全科技含量强化安全监管诚信保障 |
5.3.3 建立园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溯源管理体系 |
5.3.4 完善食品产业安全监管诚信服务体系 |
5.3.5 打造安全健康、和谐生态的食品产业安全监管诚信品牌标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史研究(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2.1 1978-1995年食品短缺问题解决 |
2.2 1996-2009年食品安全问题多发 |
2.3 2009-2015年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
2.4 1978-2015年市场化进展中的食品安全法律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
3.1 1978-1995年媒体呈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
3.2 1995-2009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原因 |
3.3 2009-2015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原因 |
3.4 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演变的理论阐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产生与完善 |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产生与完善 |
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安全监管的演进 |
5.1 行政监管的发展演变 |
5.2 媒体监管的演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变化分析 |
6.1 媒体形式的发展变迁 |
6.2 媒体报道的发展演变 |
6.3 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特征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媒体报道对食品安全发展的影响 |
7.1 媒体报道深度参与食品安全的发展变迁 |
7.2 正面客观的媒体报道对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的推动 |
7.3 负面不实报道对食品安全发展的不利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成绩与不足 |
8.1 食品安全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
8.2 食品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8.3 媒体监督的作用与不足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阳逻经济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发展逻辑 |
2.1 我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
2.2 经济开发区发展城镇化的内涵 |
2.3 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实依据 |
2.3.1 国家政策主导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 |
2.3.2 现实需要推动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 |
2.4 开发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逻辑 |
第3章 阳逻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政策规划先行推进城镇化发展 |
3.1.1 开发区规划指导整体建设 |
3.1.2 新城规划指导城镇化发展 |
3.1.3 园区规划指导产业园区发展 |
3.1.4 产业规划指导产业导向 |
3.2 资源组织带动开发区城镇化发展 |
3.2.1 政府资本注入促进城镇化发展 |
3.2.2 企业融资为城镇化带来新资本 |
3.2.3 招商引资成为城镇化的外部支撑 |
3.3 资源盘活加速城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 |
3.3.1 土地资源为开发区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3.3.2 人力资源的吸纳为开发区城镇化提供充足劳动力 |
3.3.3 港口资源的开发为开发区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
3.4 信息反馈显现开发区城镇化发展效果 |
3.4.1 人口城镇化的反馈体现开发区城镇化的进程 |
3.4.2 新型工业化的反馈指导开发区城镇化的发展 |
3.4.3 企业的反馈为开发区城镇化提供新意见 |
3.5 阳逻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小结 |
第4章 阳逻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促进因素 |
4.1.1 政府动力促进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 |
4.1.2 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 |
4.1.3 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为城镇化发展添活力 |
4.2 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的阻碍因素 |
4.2.1 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制约城镇化进展 |
4.2.2 劳动力素质低阻碍城镇化推进 |
4.2.3 对外辐射能力弱影响城镇化外部发展 |
4.2.4 体制和政策环境制约城镇化发展 |
第5章 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对策分析 |
5.1 用现代农业助推城镇化建设 |
5.2 提高劳动素质,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 |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圈、产业集群成本 |
5.4 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提升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效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餐饮行业监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餐饮行业的定义 |
2.2 食品与食品安全概念 |
2.3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概念 |
第3章 主要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
3.1 主要理论视角 |
3.1.1 公共管理理论 |
3.1.2 制度经济学理论 |
3.1.3 HACCP理论 |
3.1.4 食品卫生分级管理理论 |
3.1.5 危险性分析理论 |
3.2 分析框架 |
3.2.1 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 |
3.2.2 政府失效与政府监管 |
3.2.3 第三方失效与政府监管 |
第4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启示 |
4.1 美国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 |
4.1.1 政府监管的法律体系健全 |
4.1.2 政府监管的体系高效 |
4.1.3 社会信用体系完备 |
4.2 欧盟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 |
4.2.1 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先行 |
4.2.2 一体化的监管格局 |
4.2.3 食品安全的预警原则 |
4.3 供港食品监管 |
4.3.1 法律先行:制度保障 |
4.3.2 科技领先:食品溯源 |
4.3.3 监管措施:政府监管 |
4.4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启示 |
4.4.1 法律法规体系完整 |
4.4.2 政府监管体系统一 |
4.4.3 风险评估标准科学 |
第5章 昆明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路径依赖与选择 |
5.1 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 |
5.1.1 昆明猪圈火锅回收油案 |
5.1.2 假牛羊肉问题 |
5.1.3 毒米线添加剂案 |
5.2 昆明市餐饮行业政府监管的问题和原因 |
5.2.1 昆明市餐饮行业的主要特点 |
5.2.2 昆明市餐饮行业政府监管模式的主要问题 |
5.2.3 昆明市餐饮行业政府监管模式的主要原因 |
5.3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路径依赖 |
5.4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路径选择 |
5.4.1 自发矫正之一:市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 |
5.4.2 自发矫正之二:市场对食品安全逆向选择 |
5.4.3 自发矫正之三:市场对道德风险 |
5.4.4 自发矫正之四:第三方矫正 |
5.5 昆明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制的对策研究 |
5.5.1 建立体系化的法律制度 |
5.5.2 构建系统化的监管机制 |
5.5.3 制定科学化的监测标准 |
5.5.4 完善信用监管措施 |
5.5.5 发挥市场自动矫正机制 |
5.5.6 政府提高食品安全的把控意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特征及产业生命周期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 |
2.2 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职能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思考 |
3.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职能分析 |
3.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及不足 |
3.2.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 |
3.2.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不足 |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经验 |
4.1.1 韩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经验 |
4.1.2 印度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经验 |
4.2 国内经验 |
4.2.1 浙江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经验 |
4.2.2 江苏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经验 |
4.3 经验总结及启示 |
4.3.1 经验总结 |
4.3.2 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 |
5. 完善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
5.1 引入期,发挥“助起”职能,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5.1.1 依据资源优势,正确识别和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 |
5.1.2 突出地方特色,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
5.1.3 了解产业性质,灵活把握干预范围和力度 |
5.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
5.2 成长期,发挥“助推”职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5.2.1 完善制度环境,落实各项政策 |
5.2.2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
5.2.3 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
5.2.4 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
5.3 成熟期,发挥“助跑”职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5.3.1 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支撑 |
5.3.2 注重市场培育,加快品牌建设 |
5.3.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环境 |
5.4 调整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筑服务平台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我国经济区域内物流合作及物流园区运营发展 |
1.2.1 我国经济区域内物流合作 |
1.2.2 我国物流园区的运营发展 |
1.3 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3.1 物流园区内涵研究 |
1.3.2 物流园区及物流相关领域竞争研究 |
1.3.3 物流园区及物流相关领域合作研究 |
1.3.4 物流领域竞争合作研究 |
1.3.5 既有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和主要内容 |
2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研究 |
2.1 物流园区与生物体的相似性 |
2.2 物流园区数量特征生态学分析 |
2.2.1 生态学中的种群增长模型 |
2.2.2 物流园区产出増长模型 |
2.3 生态位基本理论 |
2.3.1 生态位概念 |
2.3.2 生态位测度 |
2.4 物流园区生态位相关理论 |
2.4.1 物流园区生态位的内涵 |
2.4.2 物流园区生态位维度 |
2.4.3 物流园区生态位测度 |
2.5 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分析 |
2.5.1 物流园区生态位的整体评价 |
2.5.2 物流园区生态位相似性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研究 |
3.1 物流园区竞争相关理论 |
3.1.1 物流园区竞争的内涵 |
3.1.2 物流园区竞争的特征 |
3.1.3 物流园区竞争的演化过程 |
3.2 物流园区竞争产出模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竞争结果 |
3.3 物流园区动态竞争系统价格调整模型 |
3.3.1 模型建立和求解 |
3.3.2 动态竞争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合作研究 |
4.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相关理论 |
4.1.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内涵 |
4.1.2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特征 |
4.1.3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产生原因 |
4.2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
4.2.1 寄生 |
4.2.2 偏利共生 |
4.2.3 非对称互惠共生 |
4.2.4 对称互惠共生 |
4.2.5 物流园区对称互惠合作产出模型 |
4.3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利润分配 |
4.3.1 利润分配要素 |
4.3.2 利润分配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的协同进化研究 |
5.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相关理论 |
5.1.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内涵 |
5.1.2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特征 |
5.1.3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类型 |
5.1.4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过程 |
5.2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产出模型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协同进化结果 |
5.3 物流园区协同效应 |
5.3.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协同学分析 |
5.3.2 物流园区协同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研究 |
6.1 政府调控必要性分析 |
6.2 政府调控措施建议 |
6.2.1 加强组织和协调 |
6.2.2 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 |
6.2.3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6.2.4 建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6.2.5 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7 案(算)例分析 |
7.1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分析 |
7.1.1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整体比较 |
7.1.2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相似性比较 |
7.2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分析 |
7.2.1 物流园区竞争产出 |
7.2.2 物流园区动态竞争价格调整 |
7.3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合作分析 |
7.3.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产出 |
7.3.2 物流园区合作利润分配 |
7.4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21世纪粤港食品科技发展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题体验的企业博物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周振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山市火龙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张沐坚.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真空油炸生产脆虾的技术研究[D]. 朱由珍. 广东海洋大学, 2018(01)
- [4]宁乡经开区食品产业安全监管现状与问题研究[D]. 何晔. 湘潭大学, 2017(12)
- [5]“国家所需、香港所长”——香港回归20年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初探[J]. 齐鹏飞.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7(04)
- [6]基于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史研究(1978—2015)[D]. 唐爱慧.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7]经济开发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阳逻经济开发区为例[D]. 喻冰清.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9)
- [8]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监管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刘靖婧. 云南大学, 2014(02)
- [9]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D]. 杨美.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4)
- [10]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D]. 焦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食品安全标准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 火龙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