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发展通过验收

“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发展通过验收

一、“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彭华[1](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孙育红,张春晓[2](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绿色技术即环保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是指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度增大条件下,能够满足人类绿色需求,减少生产和消费边际外部费用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府规划和政策不断推出,绿色技术创新的科研机构、人员、项目和经费稳步增长,绿色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巨大突破。但目前绿色技术创新中仍存在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权责不明,成果转化率偏低、宣传科普力度不够、法律约束力度不强等问题。总结成就并发现问题,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3](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阮娴静[4](2010)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近年来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并且快速的工业化导致了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改变从国家宏观、地区政府、中观区域、行业和单个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模式和视角,而从其不同性能综合评价角度研究其各种性能,例如技术、经济等,并将研究重点锁定在新能源汽车各种性能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上,以期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企业就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竞争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新能源汽车各种性能的提升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概念进行界定,分类阐释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意义,并搭建全文的脉络体系,形成全文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设计。第二,从技术角度阐述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分类,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体系,并运用相关指标体系对现今世界范围内十款天然气汽车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发掘其排名先后的原因,提出对发展我国天然气汽车的有益建议。最后,从技术层面比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情况。第三,从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的原则,构建出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世界范围内七款各种性能最优的混合动力汽车进行综合评价,从分析结果中揭示出决定其经济性能优劣的主要因素,结尾部分还从经济视角比较分析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情况。第四,综合新能源汽车的各个角度,阐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构建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理论对十类典型新能源汽车车型作出综合评价,发现现阶段最适合发展的新能源车型,并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比较分析中凝练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五,从不同视角阐述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策略、产业化策略、品牌策略及产品组合策略。第六,以DF公司为个案研究对象,在介绍其公司特点及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氢燃料电池轿车项目的实施效果情况,构建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对企业混合动力车的发展影响,并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纯电动车用电子产业链技术链接中的供求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众多模型的建立和比较分析中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有益政策建议。本文是武汉理工大学211项目“产品创新管理系统”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张丽华[5](2008)在《近年镍氢电池发展状况及前景》文中研究指明1生产技术水平获得突破1.1国外(1)日本三洋电机公司2007年8月在中国正式发售了一款新型镍氢充电电池。这款电池名为"能量环",它的最大特点是能抑制电池的自放电。与普通充电电池相比,"能量环"充满电放置6个月后,还能保持90%的能量;放置1年后,还能保持85%的能量;而普通充电电池,放置6个月和1年后,剩余能量分别只有72%和64%。此外,一节"能量环"电池可反复使用1000次,有助于节省资源。"能量环"每充一次电的使用

赵海山[6](2006)在《天津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性能优越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绿色电池的迅速崛起,为中国再造新型电池产业、打造电池强国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充分发挥前期技术储备、人才聚集和产业积累的优势,依靠科技强大的引领支撑作用,实现了以绿色电池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产品门类齐全、技术水平高的绿色电池产业集群,在生产规模、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张翔[7](2006)在《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文中指出

张翔[8](2004)在《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报告主要介绍了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工作,该课题属于中国“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混合动力轿车课题的子项目“混合动力轿车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02AA501310),由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同承担,它可以缩短电动汽车的设计周期,降低研制费用,提高汽车的性能。 本文首先在深入分析与比较的国内外的电动汽车仿真软件进行基础上,总结出了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并结合电动汽车仿真应用的一些典型范例,给出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仿真方案。接着对两个电动汽车仿真软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1、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开发的PSAT软件。在介绍PSAT的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前向仿真方法和仿真模型,最后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进行了仿真分析。2、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开发的ADVISOR软件。在介绍ADVISOR的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混合仿真方法和仿真模型,并介绍ADVISOR的系统结构和数据流程。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应用ADVISOR软件对奇瑞混合动力轿车进行了建模与仿真。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结构与功能,然后以ADVISOR为仿真平台建立了总体仿真模型,并重点对控制策略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定义了车辆的仿真数据,给出了轿车在多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并分析轿车重量等参数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此外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优化技术的研究。这一部分首先给出了电动汽车的优化设计问题的描述,然后分析了ADVISOR软件中电动汽车优化设计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常用的优化软件及其与ADVISOR软件的数据接口,给出了电动汽车优化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报告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ADVISOR软件是在Matlab?和Simulink?软件环境下开发的可免费下载的仿真软件,其全部的程序和仿真模型均对用户开放。在此基础上,作者对ADVISOR软件的全部程序和仿真模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对涉及电动汽车关键设备的程序和仿真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这项工作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混合动力样车提供了参考。

杨威[9](2004)在《电动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赶超的捷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我国经济的强劲表现拉动整个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石油和一系列原材料的价格。现在全球油价飚升,正抵消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对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是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数。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更是形成制约,国际石油的价格的飚升必然导致国内油价的上涨;增加汽车消费者的负担,更何况我国人口众多,一旦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进入广大老百姓的家庭,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数量将难以想象。同时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内燃机汽车在我国的普及将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将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当今世界,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现在我国要发展电动汽车,虽然电动汽车对许多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但其发展前景将是光明的,其对于环境的改善,缓解我国能源的巨大压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内燃机汽车产业表面貌似繁华,但事实却是没有自主产权,没有研发,完全由外企控制。而汽车产业不仅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而且是关系国家长远安全的重要产业。长此下去,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是阻碍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所以发展电动汽车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是我国汽车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捷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从能源,环境与产业布局上论证了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进而介绍了电动汽车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研发与产业化的现状,指出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与优势;从而论证了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可行性。接着从科技研发,产业政策二方面提出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化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以企业、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通过附加值生产链在一定区域相互联系的网络,促进电动汽车相关主体在空间上聚集形成产业群。最后从战略角度上指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与要注意的问题。

天津和平海湾电源集团有限公司[10](1999)在《不断创新,实现国有企业新发展》文中认为 1996年8月由天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和平海湾电源集团有限公司,以承担国家863九五重大产业化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自公司组建后,产学研密切合作,先后攻克当时国内镍氢电池技术多项关键指标,如低温特性、高容量、循环寿命等,生产线电池达到或超过国标,并申报了6项国家专利。1999年1月16日提前一年通过国家科技部863专家委员会的项目验收并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信息产业部

二、“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显着成就
    (一) 政府不断推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规划和政策
        1. 通过规划和方案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宏观引导。
        2. 通过“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直接启动重大绿色技术创新。
        3. 通过一系列相关规定保障绿色技术创新的实施。
    (二) 支撑绿色技术创新的科研机构、人员、项目和经费稳步增长
    (三) 稳步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绿色技术产业化
    (四) 绿色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巨大突破
        1. 环境国际公约履行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 开创了多双边绿色技术合作新局面。
        3. 环保国际咨询服务发展迅速。
三、目前绿色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绿色技术创新中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权责不明
        1.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只有政府能够更好的代表并维护全体人民的长远和整体利益、特别是后代人的利益, 才能制定与环保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并监督其有效执行。
        2. 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对绿色技术的需求力仍然明显不足。
        3. 公民作为消费者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普通公民对绿色消费的认同和行动, 会产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 从而拉动这一技术创新。
    (二) 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1. 绿色技术供给和需求未能有效对接。
        2. 绿色技术应用成本过高, 企业采用绿色技术负担重。
    (三) 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宣传和科普力度不够
    (四) 绿色技术创新中法律约束力度不强
        1.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2. 已有的法律法规也未被充分落实。
四、结论与展望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4)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评价
    2.1 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2 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2.4 新能源(天然气)汽车技术评价模型
    2.5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3.1 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原则
    3.2 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3 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经济评价模型
    3.4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4.1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4.2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模型
    4.4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综合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5.1 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5.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策略
    5.3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策略
    5.4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组合策略
    本章小结
第6章 DF公司新能源汽车实证分析
    6.1 公司及产品介绍
    6.2 DF公司氢燃料电池轿车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6.3 DF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实证研究
    6.4 DF公司纯电动车电子产业链技术链接中供求双方关联效应分析
    6.5 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A 天然气汽车技术多维度评价体系量表
附录B DF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调查问卷

(6)天津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二、建设国家绿色能源基地
三、积极完善产业链建设

(7)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1.国家“863”计划
    2.国家“973”计划
    3.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
    4.中国政府的采购
    5.电动汽车国家标准体系
二、中国企业的电动汽车项目
    1.一汽集团
    2.东风汽车集团
    3.上汽集团
    4.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5.长安汽车公司
    6.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8.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9.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
    1 0.舜天电动车技术发展公司
    1 1.雷天电动源(深圳)公司
    1 2.明华集团
    1 3.钜华集团
    1 4.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1 5.北京捷恒信能源公司技术公司
    16.北京时光科技有限公司
    17.万向集团
    18.洛阳乾元纯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19.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三、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电动汽车项目
    1.清华大学
    2.北京理工大学
    3.同济大学
    4.哈尔滨工业大学
    5.合肥工业大学
    6.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
四、几点建议

(8)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电动汽车仿真研究概述
    1.1 前言
    1.2 课题来源
    1.3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的分析
    1.4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的特点
    1.5 本文工作简介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PSAT的分析与应用
    2.1 前言
    2.2 PSAT软件的系统功能
    2.3 PSAT软件的仿真步骤
        2.3.1 定义车辆的结构类型
        2.3.2 设置车辆的仿真参数
        2.3.3 设计控制策略
        2.3.4 选择仿真类型
        2.3.5 分析仿真结果
    2.4 PSAT的前向仿真方法
        2.4.1 后向仿真方法
        2.4.2 前向仿真方法
        2.4.3 PSAT的仿真原理
    2.5 PSAT的仿真模型
        2.5.1 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
        2.5.2 驾驶员模型
        2.5.3 控制器模型
        2.5.4 部件控制单元模型
        2.5.5 传动系统模型
    2.6 PSAT的应用
        2.6.1 混合动力轿车Prius的结构与功能
        2.6.2 混合动力轿车Prius的仿真模型
        2.6.3 混合动力轿车Prius的仿真参数
        2.6.4 仿真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的分析与应用
    3.1 前言
    3.2 ADVISOR的系统功能
        3.2.1 定义车辆的仿真参数
        3.2.2 运行仿真
        3.2.3 仿真结果
        3.2.4 其它功能的说明
    3.3 ADVISOR的混合仿真方法
        3.3.1 ADVISOR的混合仿真方法
        3.3.2 分析ADVISOR的模型
    3.4 分析ADVISOR的工作原理
        3.4.1 ADVISOR的系统结构
        3.4.2 定义ADVISOR的输入脚本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结构与功能
    4.3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总体模型
    4.4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的模型
        4.4.1 分析Insight控制策略的模型
        4.4.2 设计控制函数
        4.4.3 设计奇瑞控制策略的模型
    4.5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发动机控制模型
        4.5.1 发动机控制模块的模型
        4.5.2 怠速工况的模型
    4.6 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的仿真参数
        4.6.1 车辆模块的仿真参数
        4.6.2 发动机模块的仿真参数
        4.6.3 电机模块的仿真参数
        4.6.4 蓄电池模块的仿真参数
        4.6.5 变速器模块的仿真参数
    4.7 仿真结果
        4.7.1 汽车工作过程的仿真
        4.7.2 汽车性能的仿真
        4.7.3 混合动力轿车与纯内燃机轿车的比较
        4.7.4 镍氢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比较
        4.7.5 多种道路循环的比较
        4.7.6 与Insight控制策略的比较
    4.8 参数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汽车优化设计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2 电动汽车优化设计问题的描述
        5.2.1 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
        5.2.2 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
    5.3 ADVISOR软件优化设计的原理与实现
        5.3.1 运行原理
        5.3.2 ADVISOR软件的调用函数
        5.3.3 优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5.4 ADVISOR与优化软件的数据接口
        5.4.1 通过数据文件
        5.4.2 应用程序接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1 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展
    A1.1 引言
    A1.2 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支持
        A1.2.1 国家“863”计划
        A1.2.2 国家“973”计划
        A1.2.3 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
        A1.2.4 中国政府的采购
    A1.3 中国的电动汽车项目
        A1.3.1 一汽集团
        A1.3.2 东风汽车集团
        A1.3.3 上海汽车集团
        A1.3.4 长安汽车公司
        A1.3.5 清华大学
        A1.3.6 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A1.3.7 北京捷恒信能源公司技术公司
        A1.3.8 北京时光科技有限公司
        A1.3.9 常州长江客车集团
        A1.3.10 浙江大学
        A1.3.11 爱迪生汽车技术研究所
        A1.3.12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A1.3.13 深圳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
        A1.3.14 舜天电动车技术发展公司
        A1.3.15 雷天电动源(深圳)公司
        A1.3.16 明华集团
        A1.3.17 万向集团
        A1.3.18 洛阳乾元纯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A1.3.19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A1.3.20 香港大学
        A1.3.21 台湾工研院机械所
        A1.3.22 总结
    A1.4 本章小结
附录2 电池荷电状态校正算法的研究
    A2.1 引言
    A2.2 判断荷电状态校正算法有效的标准
    A2.3 荷电状态校正算法
        A2.3.1 线性荷电状态校正算法
        A2.3.2 零差值荷电状态校正算法
    A2.4 应用实例
    A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9)电动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赶超的捷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
    2.1 从能源上:涉及国家安全
    2.2 从产业布局上:占领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制高点
    2.3 从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3章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电动汽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3.1 发展历程
    3.2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动汽车产业化上所取得的进展、国家的态度和产业政策
    3.3 电动汽车在中国产业化现状
第4章 当今世界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现状
    4.1 当今世界电动汽车3大技术
    4.2 中国在电动汽车研发上的现状和技术选择
第5章 我国和国外相比,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的优势、劣势,以及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可行性研究
    5.1 优势分析
    5.2 劣势分析
    5.3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可行性研究
第6章 我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化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6.1 科技研发上的重点
    6.2 国家政策上的重点
第7章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研究
    7.1 研发上的战略重点
    7.2 政策上的战略重点
    7.3 产业化上的战略重点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回顾与思考[J]. 孙育红,张春晓.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5)
  •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4]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阮娴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1)
  • [5]近年镍氢电池发展状况及前景[A]. 张丽华. 第十二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 2008
  • [6]天津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J]. 赵海山. 中国科技产业, 2006(02)
  • [7]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J]. 张翔. 汽车工业研究, 2006(02)
  • [8]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 张翔.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2)
  • [9]电动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赶超的捷径[D]. 杨威.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2)
  • [10]不断创新,实现国有企业新发展[J]. 天津和平海湾电源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科技, 1999(06)

标签:;  ;  ;  ;  ;  

“863”重大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发展通过验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