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大豆花叶病毒株抗性基因图谱

五种大豆花叶病毒株抗性基因图谱

一、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戌[1](2020)在《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而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全球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种植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本研究对350份大豆种质资源人工接种SMV3号株系,充分发病后,根据《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对大豆资源的抗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对SMV 3号株系抗性较好的大豆资源,并对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选取鉴定出的50份抗源材料,采用SSR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建立了指纹图谱。利用50K芯片对全部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link1.90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利用基于R的软件包mrMLM3.0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iPat中的GAPIT模块进行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获得与抗病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利用Haploview4.2进行单倍型块分析,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区间,参考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预测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抗病性资源61份,其中高抗材料6份,分别为九农6号、铁丰18、黑农40、黄金塔、黑滚豆、丹东金黄豆,占供试材料的1.71%;抗病材料20份,占供试材料的5.72%;中抗材料35份,占供试材料的10.00%。表现为感病的材料有289份,其中感病材料265份,占供试材料的75.71%;高感材料24份,占供试材料的6.86%。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抗病品种的病情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得出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序为: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粒色>茸毛色>花色。3.采用36对SSR引物对50份抗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这些抗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87~0.8901之间,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说明品种亲缘关系较近,抗病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4.筛选出Satt345、Satt281、Satt308和Satt226等4对核心引物,利用这4对引物建立了 50份抗源品种的指纹图谱,这4对核心引物,多态信息含量指数均在0.76以上,鉴别能力较强,可用于对大豆新品种的鉴定。5.本研究利用350个供试材料的30607个SNP标记,得出连锁不平衡距离约为112kb。利用基于单标记和单倍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后得出与抗性相关的最显着关联位点是位于13号染色体上的SNP标记ss715614889。通过单倍型块分析,最显着关联位点所在连锁不平衡块内有13个基因,通过查找基因注释,预测 Glyma.13g184200、Glyma.13g184800 和 Glyma.13g184900 三个基因可能为重要的抗病候选基因。

刘桑林[2](2019)在《大豆花叶病毒SC18抗性基因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大豆因其蕴含丰富的油脂和易被人体吸收的植物蛋白,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大豆易被感染病虫害,其中,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大豆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是南方大豆产区分布广的优势株系,但其抗性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更好的防控SC18在我国南方大豆产区的流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SC18株系在中黄24和华夏3号,“中黄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及衍生后代分离群体F1、F2等大豆品种(系)上的表现及抗性基因遗传方式。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抗病品种中黄24的SC18株系抗性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为分子抗病育种及基因功能验证提供理论基础。所得结果如下:对国家大豆区试多点试验,华南地区推广应用的大豆品种(系)及骨干亲本资源总计71个接种花叶病毒SC18株系,抗性鉴定采用5级分级。成献43、华春5号、华夏2号、华夏9号、华夏17号、交大14、交大18、辽鲜豆18、首豆38、浙农8号、浙鲜16号、中黄24、中黄325、中品661病情指数均小于15%,表现为高抗品种。选取表型差异极显着亲本中黄24和华夏3号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采用RAD重测序技术,构建中黄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后代高密度遗传图谱。用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接种RIL群体,统计抗感表型结果后利用Excel作卡平方分析符合1抗:1感的理论值,接种中黄24×华夏3号的F1,11株全部抗病,F2呈3R:1S的分离比例,证明它们对SC18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利用Win QTLCart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RIL群体花叶病毒SC18抗感性状进行检测。将大豆花叶病毒SC18抗性基因定位到一个主效位点,在13号染色体上bin65区间内,距起始标记位点的遗传距离为79.5 c M,LOD值为37.43,表型变异解释率达62.01%。通过NCBI和Soybase数据库对定位区间内的基因进行查找,定位区间内共有30个基因,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在主效位点13号染色体上Glyma.13g150000,Glyma.13g151100,Glyma13g21640这3个候选基因是具有抗病结构类型的基因,对SC18株系抗性功能有待进一步验证。

车志军[3](2019)在《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Rsc7-1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大豆(Glycine max(L.)Merr.)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油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严重危害大豆的生长发育,降低大豆产量和种子外观品质。全国大豆主要产区都受到不同SMV株系的危害,其中SC7株系是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流行株系。通过筛选抗性种质资源,利用遗传学方法定位抗病位点,并研究抗病基因功能,探索抗病机制,将为培育抗病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大豆对SMV的抗性分两种,一种是抗SMV侵染,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属于质量性状。存在株系的专化抗性,即对某些株系表现完全抗病,却对另一些株系感病,利用抗侵染的株系专化抗性,可以有效降低大豆产区流行株系造成的危害,但是这种抗性会因为株系变异而丧失抗性。另一种是抗SMV扩展,是由加性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属于数量性状。虽然表现对SMV感病,但是发病程度轻,SMV病情发展慢,对不同SMV株系均具有持久抗性,即使在疾病大爆发的情况下,也能取得满意的产量。为了挖掘大豆对SMV的抗性位点,本研究利用大豆突变群体165份材料以及自然群体219份材料对SMV株系SC7的发病率性状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调查,结合高密度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了与SC7抗性相关的位点,并预测候选基因,筛选优异等位变异,鉴定优异抗病单倍型,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165份经过EMS和60Coy复合诱变产生的大豆突变体材料为研究群体,通过2年4个环境试验,利用355 K SoySNP标记对SC7的发病率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65份突变体材料之间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基因分型发现该群体可以分为两个亚群:亚群I包括亲本“南农86-4”在内一共有93个个体,亚群Ⅱ包括亲本“南农94-16”在内一共72个个体材料,该群体的LD衰减距离大约为1 Mb。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在4个环境和BLUP中一共检测到104个与发病率性状显着相关的SNPs,其中在12号染色体上有52个SNPs在第三环境和BLUP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余的SNPs是只在单个环境检测到,一些检测到的SNPs位点落在之前报道的抗病抗虫QTLs内。这些抗性位点的鉴定有助于分子辅助选择培育大豆抗病品种。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仪对5个大豆材料(2个发病率较低突变体,2个发病率较高突变体以及亲本“南农86-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每一个大豆材料平均95.95%的基因组覆盖率和平均27.89×测序深度。通过基因组间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突变体与其野生型亲本之间存在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小片段插入或缺失(Indels)、拷贝数变异(CNVs)和结构变异(SVs)。SNP、indel、CNV和SV的平均突变频率分别为3.3 kb、51.4 kb、185.2 kb和1.8 Mb。我们在之前关联到的SNPs位点,筛选了抗病组和感病组之间具有差异的变异基因。通过GO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一些变异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御相关的通路中,并且其拟南芥同源基因被报道参与抵抗病原物的侵染。我们的工作将有助于加深了解EMS和60Coγ引起的大豆基因组变异,预测的候选基因可以为大豆抗病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2.以自然群体219份材料对SC7的发病率表型在4个环境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19份材料存在广泛的表型差异,4个环境变异系数范围在31.43%~56.25%之间,发病率表型遗传率88.73%,表明该表型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采用混合线性模型,一共显着关联到43个SNPs,有29个SNPs分布在2号染色体上,有9个SNPs分布在13号染色体,有5个SNPs分布在19号染色体上。在13号染色体上,2个SNPs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余5个SNPs仅在单个环境中检测到。19号染色体上的5个SNPs只在单个环境中检测到。其中2号染色体上有4个SNPs在4个环境和BLUP中都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3.34%~40.24%,其中2个SNPs分别落在基因Rsc 7-1的5’-UTR区和外显子编码区。根据这2个SNPs的等位变异,可以将219份材料分为单倍型A和单倍型B,单倍型A共160份材料,平均发病率为0.79;单倍型B包含59份材料,平均发病率为0.45,方差分析表明单倍型A和B之间的发病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Rsc 7-1被列为候选基因进行功能研究。3.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注射,过表达Rsc7-1显着增加了免疫Marker基因GmPR1的表达,同时活性氧染色比对照深,干扰Rsc7-1毛状根中GmPR1表达显着降低。通过利用豆荚斑驳病毒(BPMV)载体沉默Rsc7-1,在接种SC7病毒14、21天后,Rsc7-1沉默植株中病毒积累量显着高于对照,并且免疫Marker基因GmPR1显着低于对照,沉默植株中活性氧爆发也低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Rsc7-1可以正向调控免疫反应及ROS爆发。通过在38个材料中对Rsc7-1的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1 1个SNPs和一个Indel(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5%),存在4种单倍型,其中Hap1单倍型发病率最低,是最优单倍型。Rsc7-1优异单倍型的鉴定有利于加速SMV抗性种质的筛选及抗病育种。

任锐[4](2017)在《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严重危害全球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产量和品质。在中国将SMV分为22个株系(SC1-SC22),其中SC15和SC18是我国南方及黑龙江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且SC15能突破所有10个鉴别寄主品种的抗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毒性最强的SMV株系,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培育大豆抗病品种是防治SMV最经济、环保及有效的方法,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的标记定位能为大豆对SMV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研究的内容是:(1)通过配制不同的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对SMV部分株系的抗性的遗传方式及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2)利用新开发的SSR标记,对SC15和SC18的抗病基因进行精细定位;(3)预测抗病候选基因,比较抗病候选基因在亲本间的序列差异,并对抗病候选基因在SMV诱导下的表达进行分析,筛选最有可能的抗病候选基因;(4)探索H202、抗氧化酶(POD和CAT)和植物激素在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SMV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对致病力不同的4个SMV流行株系SC10(4050-3)、SC14(ZHZH132)、SC15(6768)和SC18(4273)进行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发现4个株系全基因组长度均为9529 nt,均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ORF),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与47个SMV相关的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4个株系与中国SMV株系(SC3和SC6)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且非翻译区(N-UTR)和第一蛋白(P1)基因在全基因组中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2.抗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分析抗感杂交组合南农1138-2(感)×科丰1号(抗)、南农1138-2(感)×RN-9(抗)和齐黄1号(抗)×南农1138-2(感)衍生的各世代群体接种SMV株系SC18,结果显示F1代均对SC18表现抗性,说明抗性是显性遗传;F2代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代家系符合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说明科丰1号、齐黄1号和RN-9对SC18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RN-9(抗)×科丰1号(抗),齐黄1号(抗)×科丰1号(抗)及齐黄1号(抗)× RN-9(抗)衍生的群体接种SC18株系,F1代均表现抗性,F2代均符合15抗:1感的分离比,说明科丰1号、齐黄1号和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独立遗传。对RN-9 × 7605组合衍生的F2群体及重组自交家系(RIL)群体接种4个株系(SCI0、SC14、SC15和SC18)。F1代均表现抗病,F2代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RIL群体符合1抗:1感的分离比,说明“RN-9”对SC10、SC14、SC15和SC18的抗性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表型鉴定结果显示,216个RIL家系中53个家系对SC10、SC14、SC15和SC18的症状反应之间的交换率最低仅为6.48%,最高为12.50%。说明RN-9对4个株系的抗病性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3.RN-9对SC15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利用 RN-9 × 7605 衍生的 F2(n=315)和 RIL(F7:11,n=216)群体,把Rsc15定位于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246和Satt286之间,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又以RN-9×7605衍生的RIL群体,把RN-9对SC10和SC18的抗病基因定位于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把RN-9对SC14和SC15的抗病基因定位于标记Satt246和Satt286之间。说明RN-9在大豆6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SMV抗性基因簇。在Rsc15定位区段开发新的SSR标记,用该RIL群体把Rsc15精细定位于2个SSR标记SSR0617和BARCSOYSSR060835之间,距离两侧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 2.38 cM 和 1.66 cM。抗病候选基因预测表明:标记Sat246和Satt286之间共有136个基因,均不属于NBS-LRR家族,但有2个编码RLK和5个编码STK的基因。标记SSR0617和BARCSOYSSR060835之间的精细定位区段约为95 kb,预测有5个基因。其中Glyma.06g182500编码未知功能蛋白,Glyma.06g182600(命名为GmPEX14)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锚定蛋白,Glyma.06g182700编码碳酸酐酶涉及防止氧化损伤,Glyma.06g182800编码多肽重复类蛋白,Glyma.06g182900编码STK。对精细定位区段内和区段附近的抗病候选基因进行亲本间DNA/cDNA序列比对。精细定位区段内的5个抗病候选基因的编码序列(CDS)和基因Glyma.06g182700、Glyma.06g182800和Glyma.06g182900的启动子序列在两个亲本之间均是保守的,而在基因Glyma.06g182600(GmPEX14)的启动子序列在两个亲本之间检测到1个核苷酸插入/缺失突变(InDel;8 bp)和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差异位点。此外,所有3个STK编码基因(Glyma.06g176800、Glyma.06g177700 和 Glyma.06g183300)的 CDS在两个亲本之间是保守的,而RLK编码基因Glyma.06g175100和Glyma.06g183500的CDS或启动子序列在两个亲本之间分别有3个和6个SNP,Glyma.06g184400在7605中接近起始密码子的单碱基对缺失导致转录延迟。用qRT-PCR对精细定位区段内和区段附近的抗病候选基因进行SMV诱导表达分析。定位区段内的5个基因,只有基因GmPEX14在品种RN-9接种后1-12 hpi相对7605表达上调;精细定位区段附近的12个植物免疫相关基因,在两亲本间对SMV接种后的表达谱也有一定差异。在多种胁迫(SA、JA、ABA、ET和冷害)处理后,所有RLK、STK编码基因以及基因Glyma.06g182600,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示显着差异。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于根、茎、花和幼荚。序列和表达分析说明GmPEX14是Rsc15最有可能的抗病候选基因,并且4个RLK和STK编码基因(Glyma.06g175100、Glyma.06g182900、Glyma.06g183500 和 Glyma.06g184400)也是可能的抗病候选基因。对抗感品种接种SMV后的H2O2的含量和CAT、POD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N-9中H2O2的含量高于南农1138-2;RN-9在2-12 hpi的H2O2的含量显着高于PBS对照。南农1138-2中的CAT活性高于RN-9,且在2 hpi和24 hpi有两个峰值。南农1138-2和RN-9之间没有检测出POD活性的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在RN-9接种SMV的早期的阶段(0-12 hpi),GmPEX14的相对表达量与H2O2浓度和CAT/POD活性之间高度相关,说明GmPEX14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过氧化物的平衡,参与RN-9对SC15的抗性。4.科丰1号对SC18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分析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F2群体(n=180)和5个SSR标记(Satt698、Satt558、Satt634、Satt266和Satt537)把科丰1号对SC18的抗病基因定位于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标记Satt634和Satt266之间,其与2个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5 cM和15.3 cM。在抗病基因定位区段开发新的SSR标记,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2个RIL群体,把科丰1号对SC18的抗病基因精细定位于2个SSR标记 BARCSOYSSR020667 和 BARCSOYSSR020770 之间,物理距离约为 87.3 kb,预测有6个基因。对这6个抗病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基因Glyma.02G127800与受体类激酶介导的免疫共调控因子(Co-regulators of receptor kinase-mediated immunity)的系统进化关系最近,亲本间存在13个SNP位点,导致4个AA替换;Glyma.02G127900没有功能注释;Glyma.02G128000(包括Glyma.02G128100)编码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活性蛋白,能响应多重胁迫条件(盐,干旱和冷),在两亲本之间保守;Glyma.02G128200编码一个假定S-腺苷-L-甲硫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SAM-Mtase)蛋白,是萜类和异黄酮等重要生物代谢的关键酶类,亲本间同源性为98.8%,有10个AA替换,且均位于Mtase结构域;Glyma.02G128300编码一个CDP-醇磷脂酰转移酶活性蛋白,与质膜合成相关,亲本间有4个SNP,引起CDP-APT结构域内的1个AA替换。抗病候选基因的SMV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lyma.02G127800在科丰1号中在2 hpi和9 hpi之间显着上调;Glyma.02G128000(包括Glyma.02G128100)在南农1138-2中仅在2 hpi表达水平显着上调;Glyma.02G128200在3 hpi显着上调,且在科丰1号中显示较早的反应;Glyma.02G128300在1 hpi均显着上调,但南农1138-2比科丰1号的相对表达量高约3倍。以上结果表明基因 Glyma.02G127800、Glyma.02G128200和Glyma.02G128300是科丰1号对SC18最可能的抗病候选基因。抗病候选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融合蛋白Glyma.02G127800-GFP仅被定位在细胞膜上;Glyma.02G128000-GFP被定位在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上;Glyma.02G128300-GFP被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与它们的蛋白结构预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将为SC18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谷胜玉[5](2017)在《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Virus,SMV)病是大豆最主要的病害且广泛发生在我国各大豆主要产区,对大豆产量及种子质量造成显着影响。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于一套全国统一的SMV株系鉴别体系,将我国SMV划分为22个株系。针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培育抗病品种。为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大豆抗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定位上展开了研究,对于大部分SMV株系抗性位点的定位工作已经完成,抗性材料对应的关键抗病基因尚需进一步挖掘。SC7是流行于我国北方、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的强毒株系。大豆品种齐黄1号对SC7等多个SMV株系均表现为抗性,是一个相对广谱抗性种质。本研究根据已报道的抗病基因定位区间,初步将候选基因挑选区间限定于分子标记BARCSOYSSR一131140和BARCSOYSSR131185之间;我们针对上述区间的抗性基因类似物[NB-ARC domain-containing 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Disease resistance protein(TIR-NBS-LRR class)family;sulfotransferase 2A;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等]挑选了 23个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及初步功能验证,为转基因抗病育种提供潜在功能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齐黄1号不能被SC7系统侵染。本研究对齐黄1号接种SC7后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齐黄1号接种SMV株系SC7 3周后,接种叶和上位叶在表型上无明显病毒性病症,与Mock相比,在表型上无显着差异。相同条件下,对照品种NN1138-2接种SC7后表现为病毒性病症;此外,对NN1138-2和齐黄1号接种叶和上位叶上的SMV含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30、35及40个PCR循环下,对照品种NN1138-2和抗病品种齐黄1号的接种叶均能检测到SMV的累积;但在上位叶上,30、35及40个PCR循环下,在对照品种NN1138-2检测到SMV的累积,而在抗病品种齐黄1号未被检测到。上述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齐黄1号对SMV株系SC7具有抗侵染。2过表达基因qh108、qh92、qh104、qh111(附录1)极显着增强了 SC7对本氏烟接种叶的致病性,而过表达qh116、qh118和qh122分别介导了本氏烟接种叶对SC7的抗病性。本研究对齐黄1号抗性位点内的23个候选基因分别进行克隆,并将其构建到过表达载体(pBINGFP2-Gene);在本氏烟瞬时表达12h后接种SC7,接种后5天通过qRT-PCR检测接种叶SMV含量,结果发现:相对于阴性对照(pBINGFP2空载),过表达qh108、qh92、qh104、qh111的本氏烟接种叶的SMV含量显着增加了。相反,分别过表达qh116、qh118和qh122的本氏烟接种叶的SMV含量显着减少了,而且与阳性对照(过表达cp)不存在差异,说明qh116、qh118和qh122在本氏烟接种叶介导了对SC7的抗性。其它基因过表达未显着影响SC7在接种叶的累积。上述结果暗示,基因 qh108、qh92、qh104、qh111、qh116、qh118 和 qh122 的过表达促进或抑制了病毒SMV株系SC7在本氏烟接种叶的累积,推测上述基因为大豆抗SMV育种潜在致病/抗性基因。3、本氏烟接种叶分别过表达qh119、qh121(附录1)介导了对pSMVGUS的抗性,但过表达基因qh112促进了接种叶pSMVGUS的累积。本研究对齐黄1号抗性位点内的23个候选基因分别进行克隆,并将其构建到过表达载体(pBINGFP2-Gene);本氏烟瞬时表达各基因,于12h后注射侵染性克隆pSMVGUS,注射pSMVGUS后5天通过染色观察接种叶GUS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过表达qh119和qh121的本氏烟接种叶的蓝色斑点显着少于阴性对照(pBINGFP2空载),但多于阳性对照(过表达cp)。表明qh119和qh121参与了本氏烟接种叶对pSMVGUS的抗性。相反,过表达qh112的接种叶的蓝色斑点显着增加了,说明pSMVGUS含量增加了。其它基因过表达未显着影响pSMVGUS在本氏烟接种叶的累积。上述结果暗示,基因qh119、qh121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抑制功能,而基因qh112则对病毒的复制有促进作用,推测上述基因为大豆抗SMV育种潜在抗性/致病基因。

李凯,任锐,王涛,高乐,落金艳,刘士超,智海剑,盖钧镒[6](2017)在《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文中认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1均抗病,F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1、F2和F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李翠[7](2016)在《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RSC3Q和RSC7Q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别》文中研究表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培育抗SMV病的品种是保证大豆稳产、优质、高产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本研究对黄淮和长江流域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进行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基因组DNA重测序结果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等对精细定位区段内的预测基因进行分析,以获得较可靠的抗病候选基因甚至抗病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RSC3Q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鉴别本研究在目标区间内开发在亲本间表现稳定多态的新SSR标记(S-37,S-93,S-110和S-35)和InDel标记(K26-2,25-57,G25-19和G25-45)各4对。利用筛选到的交换单株和新开发的标记将13号染色体上的RSc3Q基因位点所在区间由65 1kbp缩小到标记S-110和BARCSOYSSR131136间约180kbp区间内,区间内预测的基因数目17个。其中的4个具有NBS-LRR结构域的基因(Glyma13g25920、Glyma13g25950、Glyma13g25970和Glyma13g26000)是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积极响应的基因。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抗感近等基因系间表达差异显着;且重测序结果显示在抗感近等基因系间这四个基因与该区段内的其他基因相比单核苷酸差异较大,因此推测这4个基因是最可能的抗病基因。2、RSC3Q候选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对基因RSc3Q精细定位区间内的4个抗病候选基因Glyma13g25920、Glymal3g25950、Glymal3g25970和Glyma13g26000 的编码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序列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均不含有跨膜区,无明显的疏水结构域;除基因Glyma13g26000所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信号肽序列外,其他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均无信号肽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4个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较高,其中基因Glyma13g25920和Glyma13g26000氨基酸间序列相似度高达93.63%。4个候选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除基因Glyma13g25950与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inea)基因母Rpg1-b亲缘关系较近外,其他基因均与大豆抗SMV的Rsv1位点内基因簇的基因亲缘关系较近。3、RSC7Q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鉴别本研究利用新开发的SSR和Indel标记(S-16,S-42,K-20和S-36)将13号染色体上的沿c7Q基因位点缩小到S-16和BARCSOYSSR131158间约250.6kbp区间内,该区段内共存在17个基因。在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基因中筛选5个具有NBS-LRR结构域的基因和1个具有PK(Protein kinase domain)结构域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进行分析。QRT-PCR表达分析表明:基因Glyma13g26310、Glyma13g26420、Glyma13g26460和Glyma13g26530在抗感品种间诱导表达差异显着;且重测序结果显示在抗感近等基因系中这四个基因与该区段内的其他基因相比单核苷酸差异较大,因此推测这4个基因最可能为抗病相关基因。同时研究发现,接种SMV-SC7后,植物激素通路中关键基因GmPR1和GmNCED3在接种病毒的抗感品种间诱导表达差异显着,在抗病品种中GmPR1达到峰值时的表达量是对照的10倍左右而感病品种在选择的时间点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基因GmNCED3在抗病品种中达到峰值时的表达量约是对照的3倍,而感病品种在选择的时间点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因此推测大豆抗SMV-SC7最可能诱导SA和ABA激素通路参与抗病,且SA是主要的植物激素通路。

仲勇坤[8](2015)在《大豆抗性基因RSC7和RSC13的精细定位及对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在全球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广泛分布的病毒性病害,对大豆的产量与品质产生严重的危害。培育抗SMV的品种是防治SMV病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地SMV株系的动态变化和新株系的出现,大豆品种对SMV的可持续的广谱抗性研究已经成为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基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一套鉴别寄主已对全国SMV株系的重新鉴定的前提下,本研究针对其中的流行株系SC7和SC1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公布的大豆全基因组序列(the Williams82 whole-genome shotgunsequence,WGS),探索抗性基因的抗性机制,以获得抗性候选基因的相关信息,此外还对SMV抗性基因聚合品系进行评价,为克隆抗性基因以及获得转基因抗病品种奠定基础,同时为抗SMV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性基因RSC7和风C1R的抗性遗传科丰1号×南农1138-2的RIL和次级群体接种SMV SC7和SC13株系后的结果经卡平方测验显示,RIL群体的分离结果符合1抗:1感分离比例,次级群体符合1抗:2晚感:1感的分离比例,结果表明科丰1号对SC7和SC13株系的抗性各是由1对基因控制的。2.抗性基因RsC7和RsC13的精细定位以科丰1号×南农1138-2的RIL群体(184个家系)初定位的基础上,分别以SP-F2群体的116个单株和128个单株为材料,将科丰1号对SC7的抗性基因RSC7精细定位在大豆的2号染色体上(D1b连锁群),Rsc7位于BARCSOYSSR020667和BARCSOYSSR-020670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77kb,该区段中存在具有LRR结构的基因和F-boxregion类的转录因子。而将科丰1号对SC13的抗性基因RSC13位于BARCSOYSSR020610和BARCSOYSSR02062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91 kb,此区段内主要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HSP40和SRF类基因。3.SMV抗性基因的聚合品系的评价本研究以前人通过MAS技术获得的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F7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以及田间常见病虫害抗性调查,发现这5个抗性基因聚合品系中在大多数农艺性状上均比四个亲本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个抗性基因聚合品系接种SMV18个株系后发现,它们不但抗SMVSC4、SC8和SC14三个株系,而且对21个SMV株系均表现出抗性。试验结果证明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抗性基因聚合育种技术的可行性。

闫洪朗[9](2014)在《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对我国大豆生产具有严重影响,会导致产量与品种的严重下降。培育和种植抗SMV大豆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因此对SMV进行抗性材料筛选、抗性基因/QTL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分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会较快推动大豆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程。本研究对SMV株系进行了抗源筛选,获得了一批对SC3与SC7抗性较好的大豆材料,为抗性基因定位与抗SMV育种提供抗性种质。同时,为了鉴定大豆基因组中与SMV抗性相关的QTL/功能基因,本研究利用具有广泛表型变异的自然群体以及覆盖基因组的SSR与SNP标记,对大豆SMV抗性进行了关联分析,获得了一些与SMV抗性显着关联的位点,为抗病育种打下基础。在初步定位基础上,对RSC7进行了精细定位,对此区段内预测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希望能确定SC7抗性基因,为抗病基因的图位克隆以及抗SMV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对SMV株系SC3与SC7的抗源筛选本研究对包含育成品种以及地方品种的219份大豆品种接种SMV株系SC3与SC7,共筛选到对SC3抗性较好材料28份,占全部大豆品种的12.8%;对SC7抗性较好材料14份,占全部大豆品种的6.4%;其中同时对SMV株系SC3与SC7抗性较好的大豆品种数目为10份,占全部大豆品种的4.6%。筛选的优异抗源,对SMV抗性基因定位研究以及抗SMV育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育成大豆品种抗性要高于地方大豆品种。2.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抗性与SSR的关联分析利用205对SSR标记对196份大豆材料的SC3和SC7抗性进行关联分析,在多个环境中鉴定到与其抗性显着关联SSR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Q+K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共检测到40个SSR-抗性关联,涉及30个SSR标记,其中22个SSR位点与SC3抗性显着关联,18个SSR位点与SC7抗性显着关联,10个SSR位点与SC3以及SC7抗性均显着关联。在显着关联SSR位点中,稳定检测到2个SSR位点在所有环境中与SC3以及SC7抗性均显着关联。在检测到的与SC3抗性显着关联的SSR位点中,位于6和7号染色体上的SSR位点聚集在较近位置;而与SC7抗性显着关联的SSR位点中,也于6和7号染色体上聚集在较近位置。在鉴定到的10个与SC3以及SC7抗性均显着关联SSR位点中,位于6号染色体的SSR位点satt365、satt319和satt658,以及7号染色体上SSR位点CSSR306、sat316和satt201处于临近区域,表明这两个区域可能存在SMV抗性相关基因。3.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抗性与SNP的关联分析利用筛选后的1142个SNP标记对191份大豆种质材料SC3与SC7抗性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1份大豆种质材料对SMV株系SC3与SC7抗性具有广泛变异;通过两种模型(Q+K以及PCA+K)共鉴定到37个SNP-性状关联,涉及31个SNP标记,其中14个SNP位点与SC3抗性显着关联,23个SNP位点与SC7抗性显着关联,6个SNP标记与SC3以及SC7抗性均显着关联。在检测到的与SC3抗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中,部分位于9、15、18以及20号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聚集在较近位置;而在与SC7抗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中,部分位于3、8、18、19以及20号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聚集在较近位置;同时与SC3以及SC7抗性显着关联位点中,位于18和20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聚集在较近位置,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与SMV抗性相关基因。4.抗性基因RSC7的精细定位利用抗性基因RSC7的初步定位结果,在目标区内通过加密标记对抗性基因R及SC7的进行精细定位,将RSC7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SSR标记BARCSOYSSR020621与BARCSOYSSR02063之间,物理距离小于200 kb。与大豆基因组数据库比对得知,在此区段内含有15个预测基因,包含一个LRR基因,一个热激蛋白基因,一个丝氨酸羧肽酶基因。通过qRT-PCR对15个预测基因接种SC7后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11个基因在接种SC7后抗感品种间表达量有显着变化,为抗性基因图位克隆提供有效信息。

赵琳[10](2012)在《大豆抗性基因RSC8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文中提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在世界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分布,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SMV危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而抗病育种最为关键的是具备对当地流行株系的优质抗源并明确抗性的遗传方式。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完成对全国SMV株系的重新鉴定,本研究针对其中的流行株系SC8进行抗性的遗传分析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在此基础上完成候选基因的克隆测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抗病基因目标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以获得抗性基因的相关信息,为抗SMV育种提供抗性种质及指导,同时为克隆抗性基因以及获得转基因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接种SMV广分布株系SC8的情况下,对科丰1号×南农1138-2组合的F1、F2及F2: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F1植株在接种后均表现抗病;F2群体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测验,符合3抗:1感;对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均符合1:2:1,说明科丰1号对SC8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2.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选取BARCSOYSSR020596、BARCSOYSSR020602、 BARCSOYSSR020610、BARCSOYSSR020616、BARCSOYSSR020618BARCSOYSSR020621、BARCSOYSSR020727这7对引物以及282个单株的F2群体将RSC8定位于BARCSOYSSR020610与BARCSOYSSR020618两标记间,在此基础上,对初定位目标区段设计了43对SSR引物以用于精细定位研究,发现有1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结合多态性引物在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选取ZL-24、ZL-39、 ZL-42、ZL-52这4对引物进行F2大群体(2122个F2单株)的定位研究,最终将抗病基因RSC8定位于ZL-42和ZL-52两标记间,且ZL-42与ZL-52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6cM,物理距离约为40kb。3.抗性候选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已有报道认为在RSC8抗病基因所在的区段有11个基因可能参与了科丰1号对SC8的抗性,本研究对这11个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开发了SNP、Indel标记,以期应用于精细定位的研究中。科丰1号对SC8株系的抗性基因精细定位于大豆2号染色体约40kb的物理区间内,大豆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库分析后发现该区间内共存在5个候选基因,其中2个为未转录或推测编码未知功能的蛋白或假设蛋白。本试验着重对3个编码确定功能蛋白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这些基因具有推测结构域和预测功能,3个基因分别是zinc finger protein、MADS box protein和K-box region类的转录因子。与Glyma02g13400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的为大豆1号染色体上的Glyma01g08130基因和菜豆中相关基因,Glyma02g13420基因与William82品种中相关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菜豆中相关基因,然后为苜蓿中相关基因,最后为猴面花中相关基因,这几个被划分到一个亚组,其它亚组中的成员也与该基因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较远;Glyma02g13430基因与蓖麻子中相关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和菜豆分到了一个亚组之中,因为其它物种中的研究较少,同样不能提供有利的帮助,分析大豆基因组数据库中信息发现该基因属于C3HC4类型的锌指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抗病候选区段内基因进行分析发现:Glyma02g13400、 Glyma02g13420与Glyma02g13430基因均对机械损伤、SMV的诱导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分析后认为Glyma02g13400与Glyma02g13420基因参与了科丰l号对SC8的抗性。4.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分别携带3个抗性基因的齐黄1号(RSC14Q)、科丰1号(RSC8)和大白麻(RSC4)做抗性基因的供体杂交得到的F4代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温网室接种SMV鉴定的验证,筛选到22株聚合3个抗性基因的单株,随后利用这些单株进行了F5代农艺性状的调查、温网室接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最终获得了74株聚合多个抗性基因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植株。

二、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1.1.1 植物病毒病
        1.1.2 大豆的主要病害
        1.1.3 大豆花叶病毒的发现和危害
        1.1.4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
        1.1.5 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组基本性质
        1.1.6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1.1.7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1.1.8 大豆花叶病毒的传播途径
        1.1.9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1.2 大豆对SMV的抗性研究
        1.2.1 抗侵染研究
        1.2.2 抗扩展研究
        1.2.3 种粒抗性研究
    1.3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1.3.1 分子标记介绍
        1.3.2 SNP标记技术
        1.3.3 SSR分子标记
        1.3.4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
    1.4 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2 关联分析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
        1.4.3 大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4 单倍型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资源对SMV3号株系抗性评价及农艺性状分析
    2.1 供试材料
        2.1.1 种质材料
        2.1.2 病毒株系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花叶病毒的繁殖和接种液的制备
        2.2.2 鉴定方法设计
        2.2.3 接种病毒方法
        2.2.4 农艺性状的调查
        2.2.5 病情调查方法
        2.2.6 病情分级
        2.2.7 计算病情指数
        2.2.8 抗性评价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抗性分析
        2.3.2 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析
        2.3.3 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SMV3抗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DNA提取
        3.1.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3.2.2 供试材料遗传相似性分析
    3.3 指纹图谱的构建
        3.3.1 核心引物的筛选
        3.3.2 指纹图谱的构建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SMV3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全DNA的提取和芯片分析
        4.1.3 数据分析
        4.1.4 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数据的统计量
        4.2.2 群体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4.2.3 供试材料的群体结构
        4.2.4 供试材料基于SNP标记的聚类分析
        4.2.5 供试材料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4.2.6 供试材料SMV抗性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7 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
        4.2.8 单倍型块分析
        4.2.9 与大豆病毒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大豆花叶病毒SC18抗性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1 前言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
        1.1.1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性
        1.1.2 SMV在大豆植株上的症状
        1.1.3 SMV的株系划分
    1.2 大豆抗花叶病毒的研究
        1.2.1 大豆对花叶病毒的抗性遗传机制
        1.2.2 抗病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2.3 大豆对SMV质量抗性基因定位
        1.2.4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1.3 高通量测序的RAD-seq技术及其应用
    1.4 QTL定位
        1.4.1 QTL定位的原理
        1.4.2 QTL定位的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病毒株系
    2.2 大豆花叶病毒病SC18抗性基因定位
        2.2.1 大豆花叶病毒病原菌的活化
        2.2.2 接种方法
        2.2.3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2.2.4 大豆资源抗感表型筛选与评价
        2.2.5 重组自交系群体抗感表型QTL定位
    2.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SR标记研究
        2.3.1 SSR标记设计
        2.3.2 重组自交系DNA的提取
        2.3.3 PCR扩增
        2.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4 数据分析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品种对SMV抗性评价
    3.2 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3.3 中黄24抗SC18基因精细定位
    3.4 SC18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大豆花叶病毒病定位结果的比对分析
        4.1.2 抗病候选基因的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黄24×华夏3号168个RIL家系对SC18 株系的抗性反应
附录B 引物序列表
附录C 已报道的花叶病毒病QTL信息
附图A 中黄24×华夏3号重组自交系群体20条染色体连锁图谱

(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Rsc7-1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1.1 植物病毒病研究进展
        1.2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研究进展
        1.2.1 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进展
        1.2.2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及分布
        1.2.3 大豆SMV的抗性遗传研究
        1.2.4 大豆对SMV的抗性位点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1.2.5 植物抗病毒的分子机制
        1.2.6 大豆抗SMV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1 LD在不同物种中的研究
        1.3.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二章 利用大豆突变群体挖掘对SMV株系SC7抗性的候选基因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数据分析
        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2.2.1 表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遗传率分析
        2.2.2 筛选发病率高和低的大豆突变体
        2.2.3 群体结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2.2.4 大豆突变群体对SC7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 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
        2.3.1 评价测序质量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2.3.2 四个突变体材料的突变频率
        2.3.3 NBS-LRR类变异基因
        2.3.4 变异基因的GO分类
        2.3.5 变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2.3.6 候选基因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2.4 讨论
        2.4.1 EMS和~(60)Coγ复合诱变频率高、变异类型丰富
        2.4.2 大豆对SMV的抗扩展分析
        2.4.3 鉴定到新的抗SMV位点
        2.4.4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鉴定抗性基因
    第三章 自然群体219份材料对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的关联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表型调查
        3.1.3 SNP标记过滤
        3.1.4 表型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数据结果
        3.2.2 关联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发病率表型性状分析
        3.3.2 影响关联分析结果的因素
        3.3.3 大豆抗扩展相关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第四章 大豆RSC7-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4.1.2 菌株和质粒载体
        4.1.3 主要的仪器和试剂
        4.1.4 EHA105、K599感受态制备、cDNA第一链的合成
        4.1.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1.6 载体构建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sc7-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3 亚细胞定位结果
        4.2.4 大豆毛状根转化
        4.2.5 BPMV介导的基因沉默
        4.2.6 Rsc7-1的单倍型分析
        4.3 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以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及其英汉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病概述
        1.1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的症状与危害
        1.2 SMV的特性与检测
        1.3 SMV寄主范围与株系划分
        1.4 SMV基因组学研究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控
    2 大豆对SMV的抗性研究
        2.1 大豆对SMV的抗性机制
        2.2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3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功能分析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对部分SMV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SMV接种
        2.3 聚类分析
        2.4 病毒RNA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2.5 病毒基因组特异引物设计
        2.6 PCR扩增、载体连接和转化
        2.7 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2.8 杂交群体构建
        2.9 表型鉴定及卡平方适合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对SMV的抗性鉴定及SMV株系的聚类分析
        3.2 不同致病力的4个SMV株系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3 大豆对SMV株系SC18的抗性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3.4 RN-9对SC10,SC14,SC15和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大豆对SC15和SC18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DNA提取及检测
        2.3 引物序列
        2.4 PCR扩增
        2.5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2.6 连锁分析与标记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RN-9对SC10、SC14、SC15和SC18抗性基因的遗传连锁分析
        3.2 科丰1号对SMV株系SC18抗性基因的遗传连锁分析
        3.3 RN-9对SMV株系SC15抗性基因Rsc15的精细定位
        3.4 科丰1号对SC18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4 讨论
第四章 RN-9对SC15抗病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特异性引物设计
        2.3 材料处理及样品采集
        2.4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2.5 候选基因测序PCR扩增、载体连接、转化和测序
        2.6 序列比对和蛋白结构域预测
        2.7 qRT-PCR
        2.8 H_2O_2含量测定、CAT和POD活性测定
        2.9 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sc15抗性候选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
        3.2 Rsc15抗性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大豆受SMV诱导后H_2O_2含量及CAT、POD酶活性变化
        3.4 GmPEX14表达量、H_2O_2浓度、CAT和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科丰1号对SC18抗病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特异性引物设计
        2.3 SMV接种
        2.4 植物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2.5 候选基因测序PCR扩增、载体连接、转化和测序
        2.6 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域预测和系统进化分析
        2.7 qRT-PCR
        2.8 亚细胞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科丰1号对SC18抗病候选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
        3.2 科丰1号对SC18抗性候选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
        3.3 抗病候选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 讨论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撰写情况
致谢

(5)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生产概况
    2 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2.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与症状
        2.2 SMV的特性与寄主范围
        2.3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2.4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传播与流行影响因素
        2.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3 植物抗病性研究概况
        3.1 植物抗病机制
        3.2 已克隆的抗性基因
        3.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4 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齐黄1号对SC7抗性的表型鉴定与分析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品种
        2.2 试验株系
        2.3 试剂
        2.4 主要仪器
    3 试验方法
        3.1 病毒保存与繁殖方法
        3.2 表型鉴定接种方法
        3.3 接种叶和上位叶RT-PCR检测方法
        3.4 RNA捉取
        3.5 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6 RNA反转录
        3.7 SMV CP基因克隆
    4 结果与分析
        4.1 齐黄1号对SC7的表型鉴定
        4.2 RT-PCR检测齐黄1号、NN1138-2接种叶和上位叶上SMV的累积
    5 讨论
第三章 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的初步验证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品种
        2.2 菌株及质粒
        2.3 试剂
        2.4 主要仪器
    3 试验方法
        3.1 23 个候选基因克隆
        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农杆菌注射渗透)的方法
        3.4 23 个候选基因过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
        3.5 侵染性克隆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总RNA的提取
        4.2 23 个候选基因的克隆
        4.3 连接T载体及转化大肠杆菌DH5a
        4.4 植物表达载体pBINGFP2的构建
        4.5 本氏烟瞬时表达预测基因荧光定量分析
        4.6 侵染性克隆GUS染色结果
    5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接种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
        1.2.2 抗病基因定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感品种验证
    2.2 大豆品种对SC18的抗性遗传分析
    2.3 大豆品种对SC18抗病基因等位性测验
    2.4 大豆品种RN-9对SC18抗病基因的定位
3 结论与讨论

(7)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RSC3Q和RSC7Q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征与寄主范围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1.3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
        1.4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2 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2.1 分子标记的种类
        2.2 大豆对SMV的抗性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3 植物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
        3.1 植物NBS-LRR类抗病基因结构及功能
        3.2 植物抗病反应的类型
        3.3 基因的克隆技术
        3.4 作物抗病育种
    4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R_(SC3Q)基因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别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发SSR和InDel标记
        2.2 接种SMV-SC3株系后的表型鉴定
        2.3 鉴定重组单株、缩小精细定位区间
        2.4 区段内基因的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R_(SC3Q)候选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候选基因编码区的克隆
        2.2 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及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2.3 候选基因间同源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R_(SC7Q)基因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发SSR和InDel标记
        2.2 接种SC7株系后的表型鉴定
        2.3 鉴定重组单株、缩小精细定位区间
        2.4 候选基因的筛选及表达分析
        2.5 接种SMV后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豆抗性基因RSC7和RSC13的精细定位及对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的概述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征
        1.1.1 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与组成
        1.1.2 大豆花叶病毒编码的蛋白质种类及其功能
        1.1.3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1.1.4 大豆花叶病毒的种传与蚜传
        1.2 大豆花叶病毒感染植株后的症状
        1.3 SMV的株系划分
        1.4 大豆花叶病毒的检测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
        2.1 遗传作图群体的构建
        2.1.1 初级群体
        2.1.2 次级群体
        2.2 遗传标记的研究
    3 大豆抗SMV的研究进展
        3.1 大豆抗SMV的抗源筛选
        3.2 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研究
        3.3 大豆对SMV质量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3.4 植物抗病毒机制的研究
        3.5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特点
        3.5.1 NBS
        3.5.2 LRR
        3.5.3 STK
        3.5.4 LZ
        3.5.5 TIR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
        4.1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基因聚合的研究进展
        4.2 利用MAS技术基因聚合在育种上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科丰1号对SMV株系SC7和SC13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所需主要仪器
        1.2 群体构建
        1.3 试验方法
        1.3.1 田间试验与网室接种
        1.3.2 抗性遗传分析
        1.3.3 连锁分析与连锁图绘制
        1.3.4 候选基因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遗传结果分析
        2.2 大豆对SMV株系抗性基因的初定位验证
        2.2.1 大豆对SC7抗性基因的初定位
        2.2.2 大豆对SC13抗性基因的初定位
        2.3 大豆对SMV株系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2.3.1 大豆对SC7和SC13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2.4 抗病区段内的候选基因
        2.4.1 抗病区段内的候选基因的筛选
        2.4.2 候选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4.3 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科丰1号抗多个SMV株系的基因定位
        3.2 坏死症状和晚感症状
        3.3 抗病区段内的候选基因
        3.3.1 Rsc7抗性候选基因的分析
        3.3.2 Rsc13抗性候选基因的分析
        3.4 科丰1号对SMV的抗性机制
第三章 SMV抗性基因聚合材料的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品种
        1.1.2 SMV株系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
        1.2.2 农艺性状和对常见病虫害抗性的调查
        1.2.3 接种SMV的抗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农艺性状及其对常见病虫害抗性的调查
        2.2 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抗性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和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9)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与症状
        1.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危害
        1.1.2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
        1.2 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性质和基因组结构
        1.2.1 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性质
        1.2.2 大豆花叶病毒(SMV)的基因组结构
        1.3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与寄主范围
        1.3.1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划分
        1.3.2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1.3.3 大豆花叶病毒病害的循环史
        1.4 大豆对SMV抗源鉴定及筛选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1.6 大豆对SMV抗性遗传研究
        1.6.1 成株抗性遗传研究
        1.6.2 种粒抗性遗传研究
        1.6.3 生理生化抗性研究
    2 大豆对SMV抗性基因的发掘
        2.1 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
        2.1.1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标记
        2.1.2 基于PCR技术的标记
        2.1.3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与PCR技术的标记
        2.1.4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
        2.2 SMV遗传作图研究
        2.2.1 连锁作图
        2.2.2 关联作图
        2.2.3 SMV质量抗性基因的鉴定
        2.2.4 SMV数量抗性基因的鉴定
        2.3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的抗源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毒繁殖与接种方法
        1.3 抗性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抗性与SSR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毒繁殖与接种方法
        1.3 抗性调查
        1.4 数据统计分析
        1.5 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96份大豆品种对SC3、SC7抗性表型变异
        2.2 SMV抗性关联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大豆对SMV株系SC3和SC7抗性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毒繁殖与接种方法
        1.3 抗性调查
        1.4 数据统计分析
        1.5 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91份大豆品种对SC3、SC7抗性表型变异
        2.2 大豆SMV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 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与利用
    3 讨论
        3.1 群体结构与关联分析方法比较
        3.2 关联分析鉴定到关键SNP位点
第五章 大豆对SMV株系SC7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病毒株系
        1.1.3 引物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病毒繁殖与接种鉴定
        1.2.2 大豆对SC7抗性鉴定标准
        1.2.3 抗性遗传分析方法
        1.2.4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检测
        1.2.5 PCR扩增及产物电泳检测
        1.2.6 qRT-PCR
        1.2.7 实验仪器与试剂配方
    2 结果分析
        2.1 抗性遗传分析
        2.2 SSR标记筛选
        2.3 大豆对SC7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2.4 候选基因预测
        2.5 qRT-PCR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豆抗性基因RSC8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特性
        1.3 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
        1.4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2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2.1 大豆抗SMV的抗源筛选
        2.2 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研究
        2.3 遗传标记的研究
    3 基因克隆的相关研究
        3.1 基因克隆的方法
        3.2 与大豆抗SMV相关的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4 基因聚合方面的研究
        4.1 遗传转化基因聚合分子育种
        4.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基因聚合育种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豆对SC8抗性候选基因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叶片总RNA的提取
        2.2 cDNA合成及后续基因克隆
        2.3 克隆得到的目的片段回收后的检测
        2.4 含有目的片段的菌液检测
        2.5 利用候选基因测序结果开发SNP、Indel标记
    3 讨论
第三章 大豆对SC8株系的抗性遗传规律与精细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遗传分析结果
        2.2 大豆对SC8株系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
    3 讨论
第四章 大豆对R_(SC8)抗性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病区段内的候选基因
        2.2 候选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 R_(SC8)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SMV抗性基因聚合材料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交F_5代分离群体农艺性状的调查
        2.2 自交F_5代分离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1.1 大豆对SMV SC8株系抗性候选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2 大豆对SMV SC8株系的抗性遗传规律与精细定位
        1.3 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性基因的关联定位[D]. 张子戌. 延边大学, 2020(05)
  • [2]大豆花叶病毒SC18抗性基因精细定位[D]. 刘桑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7抗性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Rsc7-1的功能研究[D]. 车志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D]. 任锐.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5]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 谷胜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4)
  • [6]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J]. 李凯,任锐,王涛,高乐,落金艳,刘士超,智海剑,盖钧镒. 大豆科学, 2017(02)
  • [7]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RSC3Q和RSC7Q的精细定位及抗病候选基因的鉴别[D]. 李翠.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8]大豆抗性基因RSC7和RSC13的精细定位及对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评价[D]. 仲勇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7)
  • [9]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D]. 闫洪朗.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10]大豆抗性基因RSC8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不同抗性基因的聚合研究[D]. 赵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五种大豆花叶病毒株抗性基因图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