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强、解”——沉宝桢应对台湾危机的策略

“理、强、解”——沉宝桢应对台湾危机的策略

一、“理谕、设防、开禁”——沈葆桢处理台湾危机的谋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孝,罗筱霖[1](2021)在《晚清贵州籍总兵宋桂芳生平及在台史事考》文中认为贵州福泉籍爱国将领宋桂芳,一生戎马,官至福建福宁镇总兵,为维护国家领土统一、防御与开发台湾,奉献毕生。光绪初年,奉命赴台,"开山抚番",成为其人生最大亮点。由于没有传世着作,史书对其着墨不多,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今以官修史书、地方文献、奏折、日记等史料为主,对宋桂芳的生平及赴台史事进行初步探讨。希冀通过此研究,丰富晚清时期贵州与台湾交往史实。

赵蒙[2](2020)在《筚路蓝缕:同光之际清政府制定“开山抚番”政策的台前幕后》文中认为"开山抚番"是晚清政府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制定的保疆御外、开发台湾的重要政策。嘉道以来,为更好地开发和治理台湾,闽台地方官多次奏请调整"封禁"政策,清廷虽有所考虑,但未下定决心废除禁令。1874年日本侵台后,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巩固台防并将"番民"纳入政府管辖的急迫性,因而命沈葆桢、潘霨等人探索台湾"开禁""抚番"之策。在中日议和、日军撤台后,清政府命沈葆桢等人妥议善后之策。沈葆桢在总结入山开路、招抚"生番"等备战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多方参考意见,终写成《台湾善后事宜折》,揭开了"开山抚番"运动的序幕。

阮慧玲[3](2020)在《蓝鼎元古文研究》文中认为蓝鼎元学问,纯正不杂,崇正是其一大特点。其追溯儒学源流,辨析理学学统,明确反对佛老陆王学说。崇实特质更是其事功行践一生的最好注解。做学问要秉承“道不用则虚而无寄”的道用思想,有识之士应内淑“身家性命非空谈”的修养精神,而在自己有可为、能建树的履任上更应推行“经世理物”的应用实践,这三位一体的实学思想透彻表现出其作为清初理学大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与风范。蓝鼎元的教育思想体系,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体,教育学子不应以弋获科名作为求学目的,做雕章绘句之缛文与空疏无用之浮文,而应将习得学问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实践,以求匡世济民之实效。其教育实践包含书院及义学的倡建、创办、授课,培育学子的品行及学问,又于莅民敷政期间淳化风俗之教,以此做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古代教育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既致力于学术经遒,又有功于推贤育才,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教育大家。在蓝氏的文学思想中,理学之内核是其显着特征,其教育其门生,需将理学之覃思贯注到文章之中,写文章来阐发理学要义,“理学,文章之根本;功名道德之绪余”。其于文中惯用三代典故,喻指其事,无忘道统,彬彬乎存先王礼乐之意,足可见其执着卫道的精神。其自谓“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也”,强调文章与经济、学术与致用必须达到统一,“经济文章皆为有用实学”,实用实学为本,寓目所及所作皆是经济。“文所以载道也,必有益于天下国家,身心性命”,这便是蓝氏的文道观。道需取之于外,“沉浸于四子六经,以正其本,讲究性理先儒诸书,以清其源”;又需取之于内,在及物中求道,“非穷高极远,幽渺难行之谓,即在尔室屋漏,人伦日用之间”。其谓“文以气为主”,特指弥散在天地间、在作家胸襟磊怀吐纳的浩然正气,强调“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正大雄厚,无靡曼邪僻之习”。其于史传散文的记迹传意方面有实践心得,强调“据实直书,而善否自见”,考察现实是个前提。在修史制度观、史书体例方面皆有创见,行文常蕴春秋笔法,是一位具备史之三长并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史学学者。其部分古文,受明清小品文的影响,能从幽微处发议,叙事中含衔真理,理趣风致,咸惬流盎,是点睛与拔高之笔。其对场屋之章能够持辩证的态度,认为制义一科,在训诂上补苴罅漏,义理上融会众说;主张以古文为时文,切中时弊,立主脑合体式,其中“必有中正和平昌明驯雅之气象,匪高、匪深、匪新、匪奇,炼不造作,刻不伤气,镕经铸史,不见饾饤”,且应准以绳墨,规范并不影响创作才能的发挥;至于帖括,则为文辞之末,不可取。其平日鲜少作诗然对品鉴诗歌有独到的认识,“诗以道性情,必真挚而后工焉”,但“真”与“情”还需要有约束和统摄的力量,其于此强调的是儒家义理,“诗必有义理,惟深于道者能知之”,“道心”以义理为内容,“道心”统摄“人心”,亦统摄情与性。诗文虽词章之学,可以觇人品,验德性,人品与诗(文)品相统一的思想根源是中国美学高度强调“美”“善”相统一的特征。蓝氏着述中的记(纪)文,包括山水游记、涉台山水考察纪、斋室记、杂记、亭台楼阁修造记、书画记。记体可以自由地写物、抒情、叙事、说理,这些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在蓝文中皆有体现,有记述天地间奇景,笔墨悠长,情兴无极;有记述险恶世情,清冷荡漾,似一泓秋水;有记述生活平凡事,微处着笔,擘肌分理;有记述想象中的世界,含蓄旨远,笔力矫拔……其还别出心裁地变换叙事视角描述人物、铺设环境使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有特殊空间,借言他之笔展现自己的宏才大略……这些不得不说是蓝氏于古文书写方面的思考和创见。蓝氏着述中的论说文,博赡前史,议论宏发,虽时移世易,但其中所透析的理与义亦可深刻鉴今;其于地方建置沿革颇为用心,对黔粤闽多地的区划和地志深思细量,所议析其物土,概其人文,统筹兼顾;其诱掖后进,署以字说,内含儒家修齐治平学说,饱藏儒家立人的价值期望。其论说文一意摄之,雄快警辟,文势流走,高低错落,无牵枝蔓叶的冗沓感,在质辞关系上面把握得当,擅长剪裁材料,于架堂立柱外,亦得益于其对时空跨度极大的历史经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蓝氏着述中的六条奏疏,有古懋自勉、言从肺腑的履历条奏;有卓识远见、裨益地方的经理台湾条奏;有擘析舟楫利涉,飞挽漕粮流通百货的畅兴海运条奏;有移风易俗,力田务农,变流徙民为恒产民的富教条奏;有益吏治民生,改变行政区划的封疆条奏。这些奏疏,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于政事诸端陈利弊切方案,心系社稷黎庶,思安置运筹划,讲究疏谏策略,诚如旷敏本评价“一腔忠爱之忱,与笔俱飞,与墨俱流,于此见真”,亦足可见蓝氏素日砺乃锋刃,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识。蓝氏着述中的序跋文,序体繁复多样,包含诗文序(诗序、文序、时文序)、颂序、赠序(饯别序、宴集序)、寿序等等。其擅从“人物品藻”的古典美学出发,揭示创作主体与他们各自的品德才性、身世际遇的必然联系。其借为闽学前贤、师长作序之契,崇正学斥异学,溯真儒薮道,倡经济文章,行文笔法,气势如虹。其颂序于润色洪业之余,巧妙融入“以我观瞻”的视角,且不忘借盛世之景论道,阐释皇极经纬之精义。其赠序既表达与友人惜别绸缪之意,并致敬爱陈忠告,甚至协以解决具体问题,指陈弊实,剀切淋漓。其寿序自觉规避夸毗谀词,树风帜淳美俗。其为他人作序,亦言己之心声,从这些序跋文中真切可见其学问、人品、志向和笔力。蓝氏着述中的书牍,绝大多数议政言事,其经略海疆,包括标本兼治、消弭海盗之策,鉥心刿目、呼吁开禁之声,深惟重虑、台湾尤殊之筹,海运要道、辟则利宜之议四个部分,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海洋防卫体系,其中不乏近代化启蒙的思想意识,其独特的海洋思维与经世实功的韬晦,代表了有清一代知识分子敢于推陈纳新,着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范。其言多切台事,内容涵盖台湾军事部署、海疆经济的开发、移民社会的治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睦邻共处等问题在内的筹台建言,皆是以台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的社会形态为治策出发点,因地制宜,可视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治体系,其兹谏当局数事足见其揆时度势与谋略之长。从书牍中亦可见其奉亲至孝的情怀和对冤狱事件的审思。我们将蓝文放到清代文坛中,尝试着予以定位,并推究其影响力。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收束期(1644—1911),有部分名家、名作;有少数个性突出的流派;散文理论细致、深入、具体化。我们观蓝鼎元的散文书写,经世之思想、理学之述辩与古文显着结合,经世之文、理学之文构成蓝氏古文的主体。论道、论经济文章或者说学者之文是其特色,明清之际散文流派之争,很大一部分也导源于学术而非散文本身,言事切政与考证察补的文章是其讲求经世实学精神的必然,亦是其匡济天下的儒家学者的担当。蓝鼎元的古文创作是在时代和地域双重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蓝鼎元的着述,文体纷繁多样,内容错综复杂,与清初局部战事频仍、文人崇尚经济事功、闽粤台边疆海洋环境等外在因素相关,也与其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深沈多智的个性气质、经世济民的胸襟和抱负等内部因素相关。其古文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在闽地文坛乃至整个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戚庆雨[4](2019)在《严复海权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跨海而来,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对外反侵略战争相继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海防意识的缺失。为救亡图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索加强海防建设、组建海军、培养海军人才等问题,严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严复借鉴19世纪中期后中国海防思潮的合理部分,吸取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教训,以其自身独特的船政教育背景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他的海权理念。他在对希腊、英国、荷兰、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海权发展史研究分析后,认为海权对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强化海权可获得“国振远驭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双重利益。在《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中,严复系统阐述了其缔造海权的构想。他认为加强海权不仅要增添陆上防御、消除内部匪患,而且要发挥侨民作用、联合其他国家。此外,还应注意军令的上行下效和间谍的防范。在实际操作中,他则建议立即着手解决海军人才的培养、军港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款项的筹措等问题。严复的海权思想是我国传统海防向近代海权转变的里程碑,在中国海权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奠定了近代中国海权的理论基础。

戚庆雨[5](2018)在《甲戌日本侵台与海塞防之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4年,中国甲戌年,日本借口琉球漂船事件,开始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的台湾。清政府得悉后及时采取行动,使得这一事件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日本侵台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激烈的海防大讨论,并引起了海塞防之争,同时,这场讨论也为中国的海军创建奠定了基础。

林少骏[6](2018)在《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文中指出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外扩张的第一战,有日本学者将其称为“大日本帝国开幕剧”,这是近代日本正式走向对外侵略道路的开始,也是近代中日关系交恶的开始。本文选择以日本侵台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策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涉事各国(中日英美)官方档案,中外涉事官员日记、书信和当时的新闻报道等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解读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论文先对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做了简要概述,还原了日本侵台事件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大背景,阐述了日本悍然发动军事行动、中日双方对峙交涉,最终在英国调解下签订《北京专条》的全过程。论文分别从“舆论操控”、“军事部署”和“外交运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明治政府在这三大领域所秉承的指导思想、所采用的策略。在“舆论操控”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拉拢国际传媒”和“管控国内舆论”双管齐下扭转舆论方面被动局面,成功操控国内外舆论为其侵台开辟道路。在“军事部署”领域,日本政府通过“改制军队建制”、“革新军需保障体制”和“设立情报系统”等举措,积极为日本侵台做好军事准备。在“外交运筹”领域,日本主动学习国际法、聘请国际法专家,利用以西方为主导的近代国际秩序挑战以中国为主导的传统的亚洲宗藩体制,并通过假借国际法合理化战争借口、利用英美中等国家之间国际矛盾等策略,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1874年日本侵台过程中所采用的舆论、军事和外交三大策略,为日本之后的对外扩张战争积累了经验,对日本一步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策略不仅可以在其后日本每一次海外扩张行动中觅得踪迹,而且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加以改进、升级、完善,成为日本海外扩张战略中的核心策略,影响至今可见。

杨济亮[7](2016)在《福建船政精英在台事功概述》文中提出船政精英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省份,包括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可以说,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精英;在中国近代三次海疆危机中,以沈葆桢为首的福建船政精英对台湾岛的防卫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英雄无畏的民族精神。

李祖基[8](2015)在《“牡丹社”事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始末》文中研究说明1871年发生了琉球漂民在台湾被害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准备,于1874年悍然派兵在台湾南部琅峤地方登陆,对牡丹社等进行烧杀抢掠,中国海疆出现了重大危机。清政府一面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渡海赴台,加强防卫;一面在外交上展开对日交涉。经过艰难的折冲樽俎,中日双方于当年九月在北京签订了《互换条约》,"牡丹社"事件终于落下帷幕。日本图谋侵占台湾,由来已久。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是日本将侵台图谋付诸行动的第一次尝试。在此次日军侵台事件中,美国原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等人为虎作伥,充当帮凶,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备以及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日本侵占台湾的图谋最终未能得逞。然而,清政府破财消灾的做法,既暴露了海防的空虚,又表现出外交的懦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为其后日本并吞琉球及20年后发动甲午战争和强行割占台湾埋下了祸患,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刘耀[9](2014)在《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中国面临严重的海疆危机,而台湾作为中国最大的岛屿,所面临的外来入侵与冲突尤为严峻。为此,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台湾政策,从而开启了晚清台湾的海防建设与开发。晚清台湾的海防建设与开发乃是台湾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台湾从中国比较落后的一个地区,一跃成为当时较为先进的省份之一,为台湾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晚清台湾的海防建设为出发点,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之下,探讨台湾海防建设中的各种力量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清末的海防危机出发,梳理清廷的治台政策以及对台湾战略地位的再认识。在清廷治台的前一百余年间,由于对海权的漠视,政府对台湾的防务与开发并不热心。清末的海防危机,特别是牡丹社事件的爆发,同时,兴起的第三次海防大讨论使清廷意识到了台湾作为海防前沿的重要性。而对台湾战略地位的检讨,则标志着清廷开始改变其传统的海疆政策,台湾的防务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得以展开。第二章是从晚清台湾的海防实践出发,台湾的海防包括了多个层面。在政治上,它将政府的统治延展到了台湾全岛,并将台湾整合为了一个整体;在台湾的开发进程中,铁路、电报的修筑与基隆煤矿的开发,促进了台湾地区的近代化;而在针对军备革新的台湾机器局,在晚清台湾的海防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则是从清末的政局出发,探讨湘、淮两系在台湾的争斗,以及这种争斗对台湾防务建设的影响。台湾的防务建设是清政府所推动的重大建设,而台湾海防重镇的地位使得当时清廷中有不少重要人物涉足其中。台湾原属湘军的势力范围,李鸿章借淮军入台之机,将其势力扩展至台湾。在这之后,湘、淮两系在台湾既有争斗,也有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台湾的海防建设超越了地区性建设的层面,成为晚清时期派系之间以及派系与中央间角力的阵地。第四章主要是讨论台湾的防务建设与福建的关系,即从闽台的区域关系出发,探讨台湾的防务建设。在台湾建省之前,台湾本属福建省管辖,且闽台间仅一水相隔,造就了二者间的特殊关系。在台湾防务建设展开的过程中,福建与台湾间的关系也从原来的闽台合治转变为闽台一体联防,台湾的地位开始上升,最后促成了台湾的建省。这一时期,闽台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台湾防务建设与福建防务间的冲突,使得福建对台湾防务建设的态度较为冷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的防务建设在区域政治中的困境。第五章则是回到台湾本地,探讨台湾的士绅阶层与台湾防务建设的关系。台湾的防务建设虽然是由政府在推动的,但它也得到了台湾当地士绅阶层的帮助。台湾地区的士绅阶层形成较晚,但由于清代台湾移垦型社会的特点,使得台湾的士绅阶层在财力与地方号召力都较为强大。在台湾防务建设展开的过程中,台湾的士绅阶层在财力与武力上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因此,台湾的防务建设在除去内地的影响之外,也有着台湾本地民众的参与,他们为台湾的防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台湾防务建设的成就,不是简单从上而下的国家行为,而是在多个层次展开的多方合作与协调的产物,与晚清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崔飞红[10](2012)在《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文中认为沈葆桢作为晚清重臣,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内政外交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虽不是晚清外交的灵魂人物,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外交理论体系,但其外交思想与外交实践却是晚清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沈葆桢外交思想形成的渊源、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并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活动作一扼要评述。首先,探讨了沈葆桢外交思想形成的渊源。从家庭教育的熏陶和传统经世爱国观念的影响两方面来展开。其次,阐述了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权自我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他与英法斗争,维护船政主权;对日交涉,保护台湾;与英交涉,保护铁路主权等涉外活动中。其二:不妥协,不迁就,维护现存利益。这从他妥善平息教案、识破西班牙讹诈阴谋等处理涉外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三:增强国力,为外交提供坚强后盾。这主要体现为他主张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雇佣洋员、发展近代军事企业;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海军人才;开发台湾、加强内政、防御外敌等方面。再次,对沈葆桢的外交思想及外交实践进行了简要评述。沈葆桢的外交实践活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拓展和丰富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经验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他仍未能跳出封建意识的窠臼和传统外交思想的束缚,故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具有守旧和不成熟的一面。

二、“理谕、设防、开禁”——沈葆桢处理台湾危机的谋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谕、设防、开禁”——沈葆桢处理台湾危机的谋略(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贵州籍总兵宋桂芳生平及在台史事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定地方叛乱,官至总兵
二、履职福建,勤政亲民
三、福宁备战与组建新式水师
四、在台期间后山北路“开山抚番”
五、病逝台湾,附祀专祠
六、结语

(2)筚路蓝缕:同光之际清政府制定“开山抚番”政策的台前幕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禁”:从奏议到决心
二、“开路”设防与招抚“生番”
三、善后之策的提出
结 语

(3)蓝鼎元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蓝鼎元生平及理学、教育、文学思想
    第一节 蓝鼎元生平
        一、书香世家
        二、青少年求学时期(1690-1708)
        三、杜门耕读时期(1709-1720)
        四、参赞戎伍时期(1721-1723)
        五、拔贡入京时期(1723-1728)
        六、知邑普潮时期(1729-1733)
    第二节 蓝鼎元理学、教育思想
        一、崇“正”之学
        二、崇“实”之学
        三、书院、义学教育活动
        四、民众教育与风俗教化
    第三节 蓝鼎元文学思想
        一、理学,文章之根本
        二、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
        三、文所以载道,必有益于天下国家
        四、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
        五、平实典要的语言风格
        六、记迹传意的史传散文观
        七、从幽微处发议的理趣文
        八、对场屋之章的看法
        九、情理气的诗论
第二章 奇峻幽邃之记、纪
    第一节 山水游记
        一、山水游记之“游”
        二、心境、心志下的景语
    第二节 涉台山水考察纪
        一、事实察补,考据真伪
        二、本用实学,心系民生
        三、理趣风致,咸惬流盎
        四、雄劲可追,简净可率
        五、结庐山水,家焉之想
    第三节 斋室记
        一、遥忆涧峦,可室可斋
        二、坎凛咏怀,穷途一恸
        三、出尘之想,济世之怀
    第四节 杂记
        一、及物求道——《除庭草记》
        二、奇骇之记——《饿乡记》
        三、多个视角下的叙事——《怪尹记》
        四、借题发挥——《盘陀宜城记》
    第五节 修造记与书画器物记
        一、亭台楼阁修造记
        二、书画记
    小结
第三章 警策多慨之论、说
    第一节 不述而作,辞不胜理
    第二节 论说之“势”
    第三节 一意摄之,雄快警辟
        一、一意摄之
        二、雄快警辟
    第四节 道南学养
    第五节 诱掖后进之字说
    小结
第四章 雅驯典实之奏疏
    第一节 经国之枢机
        一、谋谟与略猷
        二、思人臣效职
    第二节 雅正
        一、形式上的“雅正”
        二、内容上的“雅正”
    第三节 主文谲谏
        一、美盛德之形容
        二、依违谲谏之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深醇古茂之序、跋
    第一节 铨文与叙引共纪
        一、叙引与铨文两种功能
        二、“传者转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诗文序
        一、诗序
        二、文序
        三、时文序
    第三节 颂序
        一、记事记象
        二、颂帝王、颂盛世
        三、与作者的联系
        四、皇极经纬,理学之论
    第四节 赠序
        一、致绸缪之意
        二、致敬爱,陈忠告
    第五节 寿序
        一、树风帜淳美俗
        二、规避夸毗谀词
    第六节 跋
        一、窥评学问与人品
        二、借他人事言心声
    小结
第六章 议政言事之书牍
    第一节 宦海沉浮
        一、竭力奉亲以尽孝行
        二、冤狱事件之起伏思量
    第二节 修史志观
        一、增修明史纲目
        二、蓝氏之三史之长
        三、显微阐幽,维持风教
    第三节 经略海疆
        一、蹈厉之志,海疆蓝图
        二、标本兼治,消弭海盗
        三、足国裕民,呼吁开禁
    第四节 筹台宗匠
        一、雷者震也,震东方也
        二、海外明珠,扼略海疆
        三、台地筑城,缓急自固
        四、兵单地广,半线作县
        五、开放渡台,积极垦辟
        六、情法相辅,治民安民
        七、怀柔铁血,徕顺和番
        八、保甲团练,守望相助
        九、振励文教,观感奋兴
        十、风动时雍,教成美俗
        十一、整饬吏治,提高效能
        十二、洞悉战事,运筹帷幄
    第五节 析县辖地
    小结
第七章 蓝鼎元古文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经世之文
        一、叙事条理,录次简净
        二、议论警策,逻辑清晰
        三、阳刚雄浑,多有奇气
    第二节 理学之文
        一、理学家的古文
        二、古文家的理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蓝鼎元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严复海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海权
        二、海防、海军与海疆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中国海防史研究之回顾
        (一)宏观海防思想史研究
        (二)晚清重要人物海防思想研究
        (三)阶段与区域海防史研究
        二、严复海权思想研究现状
        (一)严复在中国海军史上的地位
        (二)严复海权建设的思想
第一章 严复海权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国内外的条件
        一、19世纪中叶以来国内的海防论争
        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 严复的船政教育背景
        一、初入福州船政学堂
        二、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三、执教北洋水师学堂
第二章 严复海权思想的基本内容——缔造海权的重要性
    第一节 “独握海权,牢笼商务”
        一、英国“海权最大,而商利独闳”
        二、俄国“常以无四时不冻口门,使商利不恢,国威不畅为恨”
    第二节 “古今未有能奋海权而其国不强大者”
        一、希腊、罗马的海权与国家的强弱
        二、英国、荷兰的海权与国家的强弱
        三、日本的海权与日俄战争
第三章 严复海权思想的基本内容——缔造海权的构想
    第一节 “欲筹之海者,必先为之陆”
    第二节 规复海军,不可缓者六事
        一、“必有海权,乃安国势”
        二、“将修内政,先固外封”
        三、“欲求公道,必建强权”
        四、“消内患,弭外忧”
        五、“嘉谋及远,翕附侨黎”
        六、“先振声威,乃资联合”
    第三节 知其难而不可不勉为其难者四事
        一、海军之兴,在于人才
        二、军港根据地建设
        三、善于规画(划)经办
        四、设法筹款
    第四节 遵守法令与保护情报
        一、军旅之法,毋曰违令
        二、保护情报,防范间谍
第四章 严复海权思想的评析
    第一节 甲午战后严复对海军的反思
        一、中国海军战败的原因
        二、日本战胜的原因
    第二节 严复海权思想的地位与特点
        一、奠定近代中国海权理论基础
        二、海权建设立足于现实条件
        三、海权建设之方式与旨归是和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甲午战争至二战结束
        二、二战后至冷战结束
        三、冷战结束后至今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资料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使用的主要史料
第一章 1874年日本侵台始末
    第一节 日本侵台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列强觊觎台湾已久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第二节 中日交涉与《北京专条》
        一、日本出兵侵台
        二、中日双方对峙与交涉
        三、《北京专条》的签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侵台之舆论操控
    第一节 明治初年的日本新闻业
    第二节 日本欺瞒国际舆论的手段
        一、拉拢各大目际媒体
        二、设立专用英文报刊
        三、利用西方随军记者
    第三节 日本对国内舆论的管控
        一、实行严苛的新闻管制政策
        二、扶植亲官方的各种传媒
        三、建立舆论管控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侵台之军事部署
    第一节 军队建制与海外扩张
        一、建构中央军事管理体系
        二、地方镇台制的设立
        三、征兵制的实施
        四、改革军事指挥制度
    第二节 军需保障与对外战争
        一、战前的经济准备
        二、运输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情报系统与侵台布局
        一、陆海军情报系统的建立
        二、驻华使领馆的布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侵台之外交运筹
    第一节 利用国际法伺机侵台
        一、日本人开始重视国际法
        二、日本人学习国际法别有用意
    第二节 借助美英实现侵台目的
        一、假借国际法合法化战争借口
        二、利用国际矛盾达到本国目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侵台之历史影响
    第一节 舆论造势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惯用手法
        一、侵台后日本舆论导向的运用
        二、媒体管控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第二节 军事机制逐渐形成
        一、军事二元制日臻完善
        二、征兵备战屡试不爽
        三、国民捐款只为备战
        四、军事谍战备受关注
    第三节 外交谋略运用于战争
        一、甲午战事沿袭侵台外交策略
        二、外交运筹与日俄战争
    本章小结
附录1: 华族会馆组织的军资捐献
附录2: 明治政府购置的研究国际法的书籍
附录3: 波瓦索纳德所提供的19份咨询报告
附录4: 侵台期间美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附录5: 侵台期间英国公使与日本外务省交流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福建船政精英在台事功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船政精英保卫台湾反击帝国主义侵略
    1.1874年沈葆桢巡台与“牡丹社事件”中的船政精英
    2.福建船政人在中法战争中保卫台湾
    3.福建船政人参与反割台斗争
二、福建船政精英推动台湾行政建置和吏治军制改革
    (一) 左宗棠、沈葆桢推动台湾建置沿革和单独设省
    (二) 福建船政官员为台湾行伍改革和吏治沤心沥血
三、福建船政精英推动台湾大开发和经济发展
    (一) 交通建设和海洋、城市测绘
        1. 公路建设。
        2. 铁路建设。
        3. 海岸与城市测绘。
    (二) 对台开禁、开山抚番与台湾农业开发
    (三) 煤矿和石油采掘业
        1. 煤矿开采
        2. 石油开采
    (四) 电报通信业

(8)“牡丹社”事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事件的起因: 琉球船民被害
二日本侵台之策划与准备
    ( 一) 实施 “琉球处分”方案, 为出兵台湾制造借口
    ( 二) 高薪延聘李仙得作为侵台帮手
    ( 三) 借换约及觐见之机套取征台 “口实”
    ( 四) 派员到中国侦察, 测绘地形, 收集情报
三日本侵台军事行动之实施
四中国方面的反应与对策
五沈葆桢渡台加强防务
六中日间外交折冲樽俎与 《互换条约》的签订

(9)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与目的
    二、学术前史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台湾海防地位的再认识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对台湾海防地位的认识
        一、台湾弃留之议
        二、清前中期台湾的建制
        三、清代中期的台防论
    第二节 晚清海疆危机中的台湾
        一、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台湾
        二、台湾开埠与欧美列强的侵略活动
        三、牡丹社事件
    第三节 第三次海防大讨论与台防
        一、台湾战略地位的上升
        二、海防布置与台湾
第二章 晚清台湾的海防实践
    第一节 台湾治理的深化:析疆增吏与开山抚番
        一、析疆增吏
        二、开山抚番
    第二节 台湾近代化的开启:台防目的下的洋务建设
        一、电报
        二、铁路
        三、煤矿
    第三节 台湾军备的革新:以台湾机器局为中心
第三章 湘淮视域下的台湾海防建设
    第一节 湘淮两系与台湾海防
        一、传统海防经略的延续:左宗棠的台防理念
        二、台湾近代海防的开启:李鸿章与台湾海防建设
    第二节 台湾建省中的湘、淮之争与合作
    第三节 淮系在台湾的落幕
第四章 从闽台合治到闽台联防
    第一节 闽台合治而不合
        一、行政设置上的冲突
        二、海禁政策
    第二节 牡丹社事件冲击下的闽台防御体制
    第三节 闽台联防的实践
        一、从巡抚驻台到建省
        二、澎湖战略地位的重构
    第四节 闽台联防的协调
        一、台防——福建巡抚职权的突破
        二、财政——福建总督的掣肘
第五章 台绅与台防
    第一节 清代台湾的士绅阶层
        一、科举士绅
        二、捐纳士绅
        三、武功士绅
    第二节 劝捐助饷——台绅的财力支持
        一、台绅的经济实力
        二、台绅的捐输
    第三节 台勇——台绅的武力支持
        一、台勇与台绅
        二、台勇的捐助与组织——台绅的武力支持
        三、土勇营——台绅武力的国家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10)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沈葆桢外交思想的渊源
    1、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
    2、传统经世爱国观念的影响
二、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内容
    1“权自我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1) 与英法斗争,维护船政主权
        (2) 与日交涉,保卫台湾
        (3) 与英交涉,保护铁路主权
    2、不妥协、不迁就,维护现存利益
        (1) 南昌教案
        (2) 建平教案
        (3) 西班牙讹诈事件
    3、增强国力,为外交提供坚强后盾
        (1) 引进技术、雇佣洋员、发展近代军事企业
        (2) 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海军人才
        (3) 开发台湾、加强内政、防御外敌
三、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理谕、设防、开禁”——沈葆桢处理台湾危机的谋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贵州籍总兵宋桂芳生平及在台史事考[J]. 王文孝,罗筱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筚路蓝缕:同光之际清政府制定“开山抚番”政策的台前幕后[J]. 赵蒙.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4)
  • [3]蓝鼎元古文研究[D]. 阮慧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严复海权思想研究[D]. 戚庆雨.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甲戌日本侵台与海塞防之争[J]. 戚庆雨. 福建史志, 2018(03)
  • [6]舆论、军事与外交:1874年日本侵台策略之研究[D]. 林少骏.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福建船政精英在台事功概述[J]. 杨济亮.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5)
  • [8]“牡丹社”事件——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始末[J]. 李祖基. 台湾历史研究, 2015(00)
  • [9]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D]. 刘耀. 武汉大学, 2014(06)
  • [10]沈葆桢外交思想与实践述论[D]. 崔飞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理、强、解”——沉宝桢应对台湾危机的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