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疟疾地理流行病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翠,吕晶[1](2020)在《隐疫追踪:抗战时期粤港澳地区传染病与日本细菌战略》文中提出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军对华南地区的侵略,其细菌战战略自战前、战时到占领,实现了从"知疫"—"防疫"—"检疫"—"制疫"—"施疫"的完整过程。在控制粤港澳地区之际,以广州为中心的海港检疫、内河营运、治安体系成为细菌战实施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行动。传染病蔓延与正常检疫、日本细菌战略之间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呈现出日本对华细菌战的时间差异、地域差异以及路径差异。对以上问题进行研讨,逐渐剥离隐蔽的疫情,扩展了对日军细菌战及当地传染病史的研究,深化了对日军"细菌战"到日本"细菌战略"的认知。
吴玥[2](2020)在《外籍来华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人口流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也导致疾病传播。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工具日益便利,外籍来华人群不断增多。频繁的外籍人口流动对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传播造成一定风险,给我国卫生健康系统带来一定挑战。研究旨在分析外籍来华人群2004~2017年传染病流行特征,比较外籍人群与我国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差异,探讨两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掌握外籍人群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流行特征,探索输入性疾病可能的传播风险。分析外籍来华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供给和利用状况,探索影响外籍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传染病防控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04~2017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外籍人群传染病发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和季节性指数,分析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季节分布。比较外籍来华人群与我国人群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两人群是否存在相互影响。进一步重点分析外籍来华人群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流行特征,运用模块化分析探索病例输入国家与报告省份之间的关系,Poisson回归探索影响外籍人群疟疾输入的因素。通过现况调查和定性访谈,分析浙江省义乌市和广东省越秀区外籍常住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供给和利用状况。运用Logistic回归,探索影响外籍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2004~2017年,我国共报告外籍来华人群法定传染病33种,6247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约为17.94/10万。外籍人群传染病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4.2%。病例来自全球146个国家,我国大陆31个省份均有报告。云南报告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北京和广东。外籍人群中女性、15岁以下儿童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上升速度较快。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传染病是艾滋病(15319例),手足口病(6367例)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5629例)。艾滋病、手足口病、梅毒、流感和登革热呈发病率上升趋势。乙肝、丙肝、疟疾和痢疾呈下降趋势。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发病率保持稳定,淋病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籍人群56.13%的艾滋病,83.14%的登革热,75.75%的疟疾,53.66%的肺结核,32.89%的丙肝集中在云南,主要为缅甸人群。30.07%的丙肝和18.31%的乙肝集中在内蒙古,主要为蒙古人群,手足口病和淋病主要分布在上海,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感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多为美国人和日本人。梅毒主要由广东报告,多为东南亚人。外籍来华人群与我国人群主要传染病流行特征有所不同,可能为输入或散在传播。2005~2017年外籍人群输入的法定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共有3 8种,已知输入传染病最多的是登革热和疟疾。外籍人群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呈上升趋势,报告省份不断增加。云南省,缅甸和老挝包含了我国和境外之间最多的登革热和疟疾输入病例。云南省和我国其他省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不同。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呈明显上升趋势,10月高发,病例以女性和年轻人为主。而我国其他省份输入性登革热上升较缓,1~12月均有输入,病例以男性和中年人为主。非洲人群和亚洲人群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不同。非洲人群输入性疟疾呈明显上升趋势,8~10月高发,恶性疟占85.66%。而亚洲人群输入性疟疾发病趋势平稳,集中在5~6月份,以间日疟为主,占64.14%。影响外籍人群疟疾输入的主要因素为各国外籍人群入境人数(β=0.82,P<0.001)和疟疾发病率(β=0.40,P=0.007),各国经济卫生状况对疟疾输入没有显着影响。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外籍人群的卫生政策或管理办法,外籍人群卫生服务供给同我国人群基本一样,但还有待完善。卫生服务调查发现,浙江省义乌市和广东省越秀区的外籍人群,卫生服务需要普遍,年患病率为71.73%。但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低,仅54.22%外籍患者去过中国的医疗机构就诊。与亚洲人群相比,非洲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率更低,为47.35%。居住10个月以上(OR=1.48),有医疗保险(OR=1.31),认为发热应及时就医(OR=2.20)以及知道居住地附近医疗机构(OR=6.15)是促进外籍人群到中国医疗机构就诊的因素。患有慢性病(OR=0.66)是阻碍外籍人群就诊的因素。经济收入,中文水平没有影响外籍来华人群在我国的就诊,但就诊时医疗费用高,语言沟通不畅是普遍反映的问题。外籍人群住院率为5.45%,低于我国居民住院水平。住院原因主要为分娩,占50%。与他人合居是外籍人群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外籍人群健康知识水平不足,健康宣教接受率低,仅24.69%接受过中国的健康知识宣教。有医学背景(OR=2.25),在中国患过病(OR=1.39),职业为农民(OR=4.26)、政府或技术人员(OR=2.67)的外籍人群更可能接受健康宣教。结论研究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外籍来华人群长期传染病流行和输入情况,调查了我国部分地区外籍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和影响因素。2004~2017年间,外籍来华人群呈现出独特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与我国人群不同,多为输入或散在传播。云南省是外籍人群传染病报告最多的省份。艾滋病是报告最多的疾病。不同传染病发病趋势,季节特征,地理分布均有差异。外籍人群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疫情不断上升,报告省份不断增加,对我国传染病输入和传播造成一定风险。外籍人群卫生服务需要普遍,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较低。健康状况,健康意识和医疗保险是影响外籍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传染病管理,防控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输入,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疾病,进一步制定卫生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程思[3](2020)在《广州市外籍人员网络社交情况及HIV检测行为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广州市外籍人员人口学、网络社交行为特征及HIV干预服务接受情况;探讨广州市外籍人员网络社交行为与临时性行为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影响广州市外籍人员HIV检测行为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分别利用线下招募和线上招募两种方式,收集2019年10-12月期间在广州市工作、学习和(或)居住的外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得知情同意后,分别对其进行线下问卷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其基本人口学特征、网络社交行为特征、性行为特征、HIV检测行为特征、干预服务接受情况等。线下调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网络调查采用社交软件与在线调查平台问卷星相结合的形式。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分布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因素与结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社会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包括434名研究对象,其中线下问卷调查241人,网络问卷调查193人。其中男性297人(68.4%),女性137人(31.6%);年龄分布集中于18-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0±8.8)岁;主要来自非洲的有343人(79.0%),亚洲83人(19.1%);职业为来广州经商的有202人(46.5%),学生209人(48.2%)。2.HIV干预服务接受情况42人(9.7%)最近3个月在中国接受过HIV知识宣传,11人(2.5%)最近3个月与朋友讨论过HIV预防知识,163人(37.6%)了解广州HIV检测场所。142人(32.7%)认为在华外籍人员进行HIV检测有困难,23人(5.3%)觉得自己感染HIV的风险高,17人(3.9%)表示有朋友告知其HIV感染状况。3.、网络社交行为及性行为特征251人(57.8%)在中国有网络社交平台认识的朋友,272人(62.7%)社交圈中有自己国家的朋友,198人(45.6%)社交圈中有中国朋友,225人(51.8%)社交圈中有其他国家的朋友,248人(57.1%)在中国密切联系的朋友数<10个,337 人(77.6%)经常使用微信,322 人(74.2%)经常使用 WhatsApp,191 人(44.0%)经常使用Facebook,51人(11.8%)经常使用Twitter,137人(31.6%)经常使用Instagram,188人(43.3%)平均每日花费在网络社交软件的时间在1-3小时。外籍人员中363人(83.6%)曾经发生过性行为,181人(49.9%)最近3个月与配偶/固定性伴发生过性行为,55人(15.2%)最近3个月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160人(44.1%)最近1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4.网络社交行为与最近3个月临时性行为的关联性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花费在社交网络的时间>6小时比<1小时者更有可能发生临时性行为(OR=3.63,95%CI:1.31~10.08)。5.HIV检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最近3个月内接受HIV检测的有170人(39.2%),自报HIV阳性0人;若发生无保护性行为,208人(57.3%)愿意主动寻求HIV检测;257人(59.2%)认为进行HIV检测的原因是想知道自身的健康状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累计居留时间在4-12个月者(与累计居留时间<3个月者相比,OR=3.65,95%CI:1.87~7.15),最近6个月内做过健康体检(与最近6个月在中国未做过健康体检者相比,OR=2.77,95%CI:1.69~4.55),了解在广州可以做HIV检测场所(与不了解在广州可以做HIV检测场所者相比,OR=2.54,95%CI:1.54~4.18)的外籍人员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结论本次调查中来自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外籍人员艾滋病知晓率较低,网络社交行为较单一,健康需求较大,HIV宣传干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近六分之一的研究对象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花费在网络社交软件上的时间越长者更有可能发生临时性行为。累计居留时间4-12个月、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并且了解HIV检测咨询服务的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需加强宣传,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其进行HIV检测。
李佳琪[4](2020)在《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05年潘达微、高剑父等人创办的《时事画报》,是广东第一本石印画报,于1913年停刊,共出版142期,现存139期。《时事画报》以其激进的政治性和鲜明的艺术性,不仅在晚清画报史中占有一席之位,刊载的时事新闻和岭南曲艺也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与此同时,画报中的医药广告受到了冷落,鲜有问津。《时事画报》刊登的医药广告共包括285种药品、75条医生诊例和1种医药卫生期刊,其中,285种药品可细分为滋补性药品、治疗性药品和保健性药品。以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运用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引入“新文化史”的研究视角,解读广告以及配插图像的潜藏语境,勾勒《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的全景,以期鸟瞰近代广州医疗文化和疾病谱系的变迁。医疗文化方面,西医东渐后,药品广告的中医元素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西医学术语,在碰撞中,广告中出现了中、西医话语穿插使用的情况,表面上是两种医学找到了接洽的方式,实际上是药品商为了消除公众对西药的疑惧所设下的幌子;另一方面,广告中的药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滋补品的消费人群一般为社会上层阶级,而用于治疗传染病的药品,购买者多是底层百姓,是公众的一种自发站队,符合布迪厄的“消费分层”理论;《时事画报》的主体受众为乡野妇孺,“中式卫生观”更贴合他们的既往认知,因此,以“卫生”为卖点医药广告,文案中的“卫生”的语义仍多为“保卫生命”,而不是“清洁防疫”,这种“反主流”行为是晚清社会非上位者的一次叛逆,也是近代卫生史的另一图景;热衷于攀附“强种”言论的药品广告,是社会男性个体的一场自救,而专事女性的药品,虽然也套用“文明开化”等话语,但事实上仍停留于身体层面的关怀,并未真正触及“女权主义”。疾病谱系方面,以“瘴气”为主线,结合古今学者对“瘴气”的不同解读,陈说《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出现治疗疟疾、鼠疫、霍乱、水土不服、皮肤病以及防疫等药品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用于鸦片戒断的“戒烟药”和治疗梅毒的“花柳药”的组成,发现“戒烟药”加入(类)鸦片成分,可以避免戒毒者在戒断过程中暴毙,而“花柳药”以轻粉(水银)为主要成分,疗效逊色于西方的“606”制剂,但结合文化、经济因素,汞剂“花柳药”更适用于社会下层人群,两种药物的医疗价值应予肯定。将医药广告置于医学专业视阈,着眼于药品的功效,观察到药品广告虽有良善者,但由于文案的措辞模糊和过度书写,极大地危及了购服者的性命安危;此外,《时事画报》75名医生的诊例广告拼凑而成的“就诊名录”和2家施赠西法接生的善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州地区医疗资源的不足,也成为近代医疗体系转型过程中的一条缓冲带,是众多广告中最大的亮点。《时事画报》的医药广告如同一本由社会公众合着的日记,虽然不像政治史、经济史史料一般,叙事恢弘,但藉由本身浓厚的“市井之气”,收容了近代中国的种种,既有逐利背义的蝇营市侩,也有丹心碧血的医界赤子;下至花柳、烟毒等社会疮痍,上而强种图存的维新自救。人们总能从纷纭的广告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放自己的焦虑与诉求。医药广告不具深意鸿旨,但它用自己的方式刻绘民生百态,搭建了一个由芸芸众生共同主演的舞台,阳春白雪,巴人下里,展现了清末民初真实的生活场景。
张斌斌[5](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刘维斯,胡文穗,董智强,攸小瑾[6](2020)在《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传染疾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输入性传染病信息,描述广州输入性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等特征。结果 2005-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输入性传染病1 613例,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登革热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6.99%(758/1 613),疟疾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5.13%(728/1 613)。输入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88%(1214/1 613);主要为中国籍,占75.57%(1 219/1 613);年龄集中在20~45岁,占83.01%(1 339/1 613)。职业排前3位的是工人(12.83%,207/1 613),家务及待业(11.78%,190/1 613),干部职员(7.19%,116/1 613)。输入病例每年从5月开始上升,在8、9月到达高峰。输入的主要地区为亚洲其它国家、非洲。结论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病例以中国籍、男性、青壮年、工人为主。应根据发病人群特点,加强监测,进一步做好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张豪,许聪辉,任文锋,陈守义,刘小宁,陈海燕[7](2019)在《1950-2018年广州市疟疾防治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广州市1950年来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方法收集1950-2018年广州市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69年间共报告疟疾421 441例,20世纪50年代初期疟疾曾暴发流行,年发病率超过了1 000/10万,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2887.98/10万;70、80年代疫情逐渐被控制,年均发病率下降至10/10万以下。防治历程分为暴发流行、局部流行、稳定控制、疫情反复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多部门合作,同时建立了完善发热病人血检和媒介监测网,自2009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7年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论经过多年的疟疾防治工作,广州市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影响疟疾发生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仍然存在,且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多,因此应加强多部门合作,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杜绝继发病例发生。
《中国热带医学》编辑部[8](2018)在《《中国热带医学》2018年第1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任文锋,许聪辉,刘小宁,徐建敏,张豪[9](2016)在《广州市2011-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广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15年报告疟疾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2015年共报告360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病例中299例为非洲国家感染,58例为亚洲国家感染。其中119例为外国籍,其余均为近期归国人员;病例中男性312例,女性48例,年龄介于160岁,87.2%的病例集中于2040岁;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0月份有一小高峰;病例中恶性疟占75%,间日疟占19.72%。结论广州市疟疾防治效果稳定,近年来发病均在较低水平。病例均为输入性的,以外籍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且恶性疟比例逐年增大。
罗雷,李晓宁,景钦隆,肖新才,李意兰,曹庆,魏跃红,杨智聪[10](2014)在《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二、广州市疟疾地理流行病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疟疾地理流行病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隐疫追踪:抗战时期粤港澳地区传染病与日本细菌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知疫”:粤港澳地区传染病史与战前日方传染病情报搜集 |
(一)粤港澳地区传染病史 |
1.广州 |
2.香港 |
3.澳门 |
“防疫”:日本防疫给水部队与侵略粤港之战事 |
(一)参与日军广东登陆战 |
(二)参与日军香港攻略战 |
(1)给水 |
(2)检水 |
(3)消毒 |
(4)其他 |
“防疫”“检疫”与“施疫”:日本在粤港澳地区的细菌战略 |
(一)明里:粤港澳之间的“防疫”与“检疫” |
(二)暗里:以广州为大本营铺向周边的“制疫”与“施疫” |
小 结 |
(2)外籍来华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2004~2017年外籍来华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来源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法定传染病流行概况 |
4.2 主要传染病流行特征 |
4.3 外籍来华人群和我国人群主要传染病流行特征比较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外籍来华人群输入性登革热和疟疾流行特征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来源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病例定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外籍来华人群输入传染病种类 |
4.2 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 |
4.3 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 |
4.4 外籍来华人群输入性疟疾影响因素分析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外籍来华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理论框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相关指标及定义 |
3.3 变量分组 |
3.4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倾向特征 |
4.2 促进资源 |
4.3 卫生服务需要 |
4.4 卫生服务供给 |
4.5 卫生服务利用 |
4.6 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卫生服务需要普遍 |
5.2 卫生服务利用不足 |
5.3 健康意识有待提高 |
5.4 不同人群患病后卫生服务利用不同 |
5.5 对策和建议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及局限性 |
1 创新点 |
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3)广州市外籍人员网络社交情况及HIV检测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现场 |
3.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4 样本量计算 |
3.5 研究内容 |
3.6 调查方法 |
3.7 相关定义 |
3.8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3.9 质量控制 |
3.10 伦理审查 |
3.11 技术路线图 |
四、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1.1 人口学特征 |
4.1.2 健康状况 |
4.1.3 医疗保险情况 |
4.1.4 干预服务接受情况 |
4.1.5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4.2 研究对象网络社交情况分析 |
4.2.1 社会支持基本特征 |
4.2.2 网络社交行为基本特征 |
4.3 网络社交行为等与性行为的关联 |
4.3.1 性行为基本情况 |
4.3.2 安全套使用情况 |
4.3.3 网络社交行为等与最近3个月临时性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4.4 HIV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HIV检测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4.4.2 HIV检测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五、讨论 |
六、结论 |
七、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 调查问卷 |
综述 在华居留外籍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时事画报》述要及其医药广告介绍 |
1.1 《时事画报》概况 |
1.1.1 代售点 |
1.1.2 发售价格与广告收费标准 |
1.1.3 主要内容 |
1.2 《时事画报》的创刊动机 |
1.2.1 引起社会对艺术的重视 |
1.2.2 唤醒国内群众的革命意识 |
1.3 《时事画报》的影响 |
1.3.1 “考物纪事,俱用图像”——广东画报的引领者 |
1.3.2 “开通群智,振发精神”——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
1.4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分类 |
1.4.1 药品广告 |
1.4.1.1 滋补品广告 |
1.4.1.2 治疗品广告 |
1.4.2 诊例广告 |
1.4.3 书籍与杂志广告 |
1.5 小结 |
第二章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的社会文化 |
2.1. 医药广告中的消费文化 |
2.1.1 广告话语的变迁探源——以“滋补性药品”为例 |
2.1.2 贫穷与富裕的割裂——药品种类与消费人群 |
2.2 叛逆还是保守:医药广告中的“卫生”景观 |
2.3 医药广告中的国家政治:“强种论”与“女权主义”的萌芽 |
2.4 小结 |
第三章 《时事画报》医药广告中的近代疾病谱 |
3.1 “瘴乡”岭南与相关疾病 |
3.2 成效几何:关于近代“戒烟药”和“花柳药”临床效用的思考 |
3.2.1 戒烟药 |
3.2.2 花柳药 |
3.3 小结 |
第四章 《时事画报》的医药广告功过之辩 |
4.1 医药广告之过——以部分药品广告为例 |
4.2 医药广告之功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法 |
2.3.5 行动研究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
3.1 环境分析 |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
3.2.1 问卷的设计 |
3.2.2 问卷的发放 |
3.2.3 结果分析 |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
4.1.1 实施对象 |
4.1.2 实施时间 |
4.1.3 实施过程 |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
4.3.1 讲授法 |
4.3.2 专题讲座法 |
4.3.3 直观演示法 |
4.3.4 情境教学法 |
4.3.5 案例教学法 |
4.3.6 讨论法 |
4.3.7 参观法 |
4.3.8 活动教学法 |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
4.4.2 案例二:《狂犬病》 |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
5.2.2 课堂教学评价 |
5.2.3 学生学业评价 |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
第六章 讨论 |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1.1 学生的发展 |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7.2 建议 |
7.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
后记 |
致谢 |
(6)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定义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2.2.1 人群分布 |
2.2.2 时间分布 |
2.2.3 地区分布 |
3 讨 论 |
(7)1950-2018年广州市疟疾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2 资料来源 |
1.3 文献收集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发热病人血检概况 |
2.3 传播媒介 |
2.4 防治措施及效果 |
3 讨论 |
(9)广州市2011-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输入性病例判定标准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地区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人群分布 |
2.5 病例分型构成 |
3 讨论 |
(10)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广州市疟疾地理流行病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隐疫追踪:抗战时期粤港澳地区传染病与日本细菌战略[J]. 冯翠,吕晶. 江海学刊, 2020(06)
- [2]外籍来华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 吴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广州市外籍人员网络社交情况及HIV检测行为调查[D]. 程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市井与医疗:《时事画报》医药广告研究[D]. 李佳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6]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刘维斯,胡文穗,董智强,攸小瑾. 现代预防医学, 2020(09)
- [7]1950-2018年广州市疟疾防治效果分析[J]. 张豪,许聪辉,任文锋,陈守义,刘小宁,陈海燕. 热带医学杂志, 2019(06)
- [8]《中国热带医学》2018年第18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热带医学》编辑部.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2)
- [9]广州市2011-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任文锋,许聪辉,刘小宁,徐建敏,张豪. 热带医学杂志, 2016(09)
- [10]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 罗雷,李晓宁,景钦隆,肖新才,李意兰,曹庆,魏跃红,杨智聪.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