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64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屏[1](2020)在《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疏肝降脂汤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改善中医症候、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彩超、减轻炎症及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疗效,证实疏肝降脂汤治疗NAFL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NAFLD的患者,按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三组,每组47例。中药组(疏肝降脂汤):疏肝降脂汤方剂浸泡30min,煎煮2次,各取汁250m L,早晚餐后温服,1剂/天,持续治疗12周。西药组(多烯磷脂酰胆碱):每日3次,456 mg/次,持续治疗12周。中西药组(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疏肝降脂汤方剂浸泡30min,煎煮2次,各取汁250m L,早晚餐后温服,1剂/天。同时每日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3次,456mg/次,持续治疗12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的BMI、肝功能及纤维化指标、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肝脏彩超结果、炎症以及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中西药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1.49%,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7.2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4.47%。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与中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BMI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BMI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胁痛、腹胀、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以及大便稀溏症候积分均低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腹胀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4.肝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γ-GT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AST和γ-GT低于中药组(P<0.05)。5.血脂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血脂指标TC和TG均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TC和TG分别与中药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肝脏彩超脂肪分布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脏彩超脂肪分布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正常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脏彩超显示正常的患者明显较西药组多(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脏彩超脂肪中度分布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1),中西药组的肝脏彩超脂肪重度分布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肝脏彩超脂肪重度分布率较西药组减少(P<0.05)。7.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flammatory factor 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血清IL-6和TNF-α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IL-6水平与中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中西药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肝纤维化指标HA和LN较西药组低(P<0.05)。中西药组HA和LN分别与中药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血常规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Determination of hemoglobin in blood,Hb)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肾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使用能够显着改善NAFLD患者的BMI和中医症候;2.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使用能够降低患者血脂,降低炎症和纤维化指标,改善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结果。
郑佳连[2](2016)在《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导师卢秉久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肝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确立活血祛湿为治疗大法。临床研究旨在观察自拟活血祛湿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疗效及机制。材料与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NASH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水林佳胶囊治疗,试验组给予自拟活血祛湿方水煎剂和水林佳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血清SOD、MDA、TNF-ɑ水平以及肝脏B超结果观察加用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NASH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实验研究:纯化高脂饲料建立大鼠NASH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自拟活血祛湿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采用相应药物干预,观察相应药物对模型大鼠肝细胞保护、血脂调节、抗氧化反应以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并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NASH模型肝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实验(一)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试验研究1.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肝功能、血脂(TG、TC)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LDL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SOD、MDA、TNF-ɑ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ɑ、MDA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肝脏B超对照组B超总有效率为46.67%,试验组B超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脏形态方面,试验组并不优于对照组。5.综合疗效评定对照组总有效率46.67%,试验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事件。实验(二)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肝脏湿重明显增加,肉眼观察肝脏颜色变黄,体积增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胞浆内可见脂肪空泡及炎性细胞浸润,NAS组织学病理评分>5分,证明NASH造模成功;各干预组较模型组相比,大鼠的体重以及肝脏湿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在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性以及总分均较其他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2.肝功能及血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显着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或P<0.01)。各干预组大鼠血清TC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三)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1.肝组织SOD、MDA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增加(P<0.01)。各干预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2.肝组织中CYP2E1 mRNA以及蛋白表达及分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YP2E1 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自拟活血祛湿方高、中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大鼠肝组织CYP2E1 m RNA及蛋白表达、分布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实验(四)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 p65、TNFR1、TNF-ɑ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 p65、TNFR1、TNF-ɑ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结论:1自拟活血祛湿方联合水林佳可通过改善患者BMI指数、肝功能、血脂水平、肝脏影像学等方面治疗NASH,未出现毒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和体征。减轻内脏脂肪堆积,促进自由基清除,增加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因子可能是其治疗NASH的作用机理。2自拟活血祛湿方通过降低大鼠体重以及肝脏湿重,保护肝功能,调节血脂,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等方面治疗NASH。3自拟活血祛湿方能够增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具体体现在:增强机体以及肝脏局部SOD酶活力,促进排除血清以及肝脏中脂质氧化反应的产物MDA,抑制肝脏中CYP2E1基因以及蛋白的表达,减少CYP2E1蛋白分布。4自拟活血祛湿方增强肝组织抗炎症反应能力,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可能机制有二:(1)下调肝脏中TNF-ɑ以及NF-κB p65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2)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通路。5.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较中、低剂量效果更佳。
邹聪[3](201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及其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归纳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BMI、腰围、血脂等的相关性,从而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依据、并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对量化的指标,进而更好的进行辩证施治,达到减少本病发病率的目的。2内容和方法论文包括两篇综述以及临床研究部分,并包括了一些引用的标准、中医体质量表、计算结果等。两篇综述分别论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及中医研究进展,其中中医研究进展中将中医体质的发展、演变囊括其中,意在明确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中西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并为临床研究部分提供充分的依据。临床研究部分,则运用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进行,对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人群进行体质量表以及一般情况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相关查体(身高、体重、BMI及腰围)及化验检查(血脂及肝功)。最后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3结果3.1在10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九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及湿热质为多,无特禀质者。3.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年龄段与体质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3.3超重者及肥胖者所占比例高达75%,其中又以痰湿质为最多见的体质类型,不同体重指数与体质类型之间、不同腰围与体质类型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3.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检测水平及血脂检测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3.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患者较少,体质类型分布均为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体质类型与男女性别无相关性(P>0.05)。4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体质存在一定偏颇,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指数、不同腰围与体质类型之间有相关性。
陈蓓琪[4](2012)在《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现代化膳食结构发生改变,饮食习惯逐渐趋向于高蛋白质、高脂肪,而人体的代谢水平有限,随着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逐渐增多,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及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等原因,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发病率也越高,并且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并己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研究目的:随着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日益增多,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近代中国国内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总结影响临床研究质量的因素,揭示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临床研究现状,并探讨解决方法;并对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提高该病的临床研究水平提供依据,也为中医治疗脂肪肝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从而提高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脂肪肝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进一步预防脂肪肝所引起的其他疾病,为人类的健康尽一份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I)、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1995年~2012年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中医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主题词、关键词、摘要相结合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分别以“脂肪肝”、“脂肪性肝病”、“中医”、“治疗”为检索词,在上述数据库中交叉检索,以及对文献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搜索、确认,以免遗漏,检索语种为汉语。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由于目前脂肪肝的研究文献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文献居多,故将所收集文献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文献质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设计并制作“文献信息采集表”,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对所录数据进行统计。2.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将所收集文献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每篇文献的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录入作者名、文章名称、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治法治则、用方用药等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软件分别设计并制作辨证分型规律统计表、用药规律统计表,将Excel中所录入的内容输入统计表中,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10软件进行初步分析,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通过电子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共计1,055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849篇,共获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文献206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39篇。在39篇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中,采用正确的随机对照方法的试验仅15篇,考虑到文献质量评价的可信度,仅对剩下的15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目前的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仍普遍存在着重复性研究、样本量小、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随机方法使用错误、没有随访、没有相关的安全性评价、数据统计不完全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均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使试验结果的科学价值难以得到医学界认可。所以,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设计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2.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通过电子检索,共获得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文献共计568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154篇。在154篇纳入文献中,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献有37篇,描述了用药的文献有152篇。在37篇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献中,证型分类的表述不统一,最少的只有1型,最多的则分为8型,不同证型的表述多达71种,其中实证49种,虚证11种,虚实夹杂证11种。统计结果显示,在37篇描述了辨证分型的文章中,以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内盛型、痰瘀互结型、肝郁脾虚型7型为最常见,其余证型在文献中的出现次数均在10次以下。通过对152篇文献中药用药的使用次数及药物分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出现的248味中药中,治疗脂肪肝最常用中药依次为:山楂、丹参、泽泻、柴胡、佚苓、郁金、白术、半夏、决明子、陈皮、当归、自芍、大黄、何首乌、茵陈蒿共有15味;治疗脂肪肝较常用中药依次为:延胡索、枳壳、甘草、黄芪、香附、虎杖、赤芍、苍术、党参、薏苡仁、川楝子、厚朴共有12味。此外,据统计显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气药、补阴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是治疗脂肪肝的常用中药类型。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显示,虽然脂肪肝的致病因素众多,病机复杂且多有兼夹,但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肾亏虚等。故在脂肪肝的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滋肾益肝为主要治法,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化痰、理气、消食等多种治法及中药,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殷晓轩[5](2011)在《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别通过维肝降酶复方和辨证代表方对模拟临床病证相合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研究,探讨两类处方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优劣势,为总结肝损伤的优势治疗途径和规范用药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200只,酒精灌胃造模的同时,按照肝郁脾虚和湿热内蕴造模方法制造出复合模型,分别予以中医经典代表方、辨病专方、辨病专方加减方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维肝降酶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优势与机理,并发现不足。结果:成功复制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肝病病症相合大鼠模型;维肝降酶饮、维肝降酶饮加味、辨证方剂对病症相合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p<0.05,p<0.01)。在湿热证组别里,各给药组之间,在降低肝指数、降低GGT、FFA、肝脏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组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在降低TNF含量和瘦素水平方面,维肝降酶饮加龙胆草车前草组有着较好优势,而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维肝降酶饮较其他组有较好的优势;肝郁脾虚组别里,维肝降酶饮加柴胡薏仁的综合疗效由于其它组。说明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优势各不相同。进一步证实维肝降酶饮在多组证型中,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降低血清本斌甘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基转移酶的含量、降低血清自由基含量、提高血清SOD和GSH活力、降低TNF含量和瘦素水平、减少肝组织CD14表达等等方面疗效确切,从而起到减轻肝细胞炎症,保护机体的作用。结论: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突出辨证论治,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阶段用药与环节用药相结合、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同时发现,在证型较为突出的基础上,依据辨证论治,参考古籍经典方,临床有更有优势之处。
马会芳,刘文奇[6](2011)在《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综述近年来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况。认为中医药在脂肪肝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提出一些展望。
覃光地,杨嘉珍[7](2010)在《“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脂肪肝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在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特效药物[1],且极易复发,更显出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脂肪肝与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当以宣传教育为主,重视饮食、行为调理和加强运动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如能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和优势,脂肪肝是完全能够防治的。
赵智宏[8](2010)在《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对肝脏影像、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中医临床症候、腰臀比指数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一种安全、可靠、价廉,方便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中药制剂。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各56例,治疗组口服芪茵颗粒剂(由生黄芪等组成)一次19g,一日一剂,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为易善复)一次二片,一日三次,两组患者服药2个月后观察以上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肝脏影像、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中医临床症候、腰臀比指数及临床症状等方面作用与对照组相当。
张志云,王芳[9](2009)在《丹参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脂肪肝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程华焱[10](2009)在《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共识病(证)名追溯明清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共识病名和病证名为线索,对明清医籍中脂肪肝相关疾病的防治方药进行系统整理,寻找其用药规律,为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借鉴,并丰富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思路。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获得1998年-2007年有明确脂肪肝中医称谓的文献121篇,对其中每一个中医名称进行记录并将属于中医病名和病证名者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构成比,遴选出脂肪肝的中医共识病(证)名并以此为检索词对明清主要医籍进行检索,收录其防治方药,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1)病名遴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脂肪肝中医病(证)名为胁痛和积聚,共计占总病(证)名的61.03%。2)方药研究结果显示:明清医家防治脂肪肝相关疾病上以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四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53.45%,是构成治疗脂肪肝相关病证的主要药物,其中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血药为主,共计占补虚药的82.34%;四气以温性药最多占50.73%,凉性药最少占1.49%;五味以辛、苦、甘最常见,共计占90.08%,涩味药物较少占0.89%;归经用药以脾、胃、肝、肺居多,共计占66.07%,其中入脾经的药物最多占22.90%。全部方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为:生姜、甘草、陈皮、当归、木香、青皮、肉桂、茯苓、三棱、白术、半夏、干姜、枳壳、香附、川芎、白芍、莪术、黄连、大黄、人参。结论:1)现代医家普遍认为脂肪肝应归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的范畴。2)明清医家防治脂肪肝相关疾病的思路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从脾论治,助化蠲浊;③辛开苦降,甘温并施。
二、消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64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64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 NAFLD与 IR相关 |
1.2 NAFLD与氧化应激相关 |
1.3 NAFLD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 |
1.4 NAFLD与肠道微生物相关 |
1.5 其它与NAFLD相关因素 |
2 中医对NAFLD的认识 |
2.1 中医对NAFLD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对NAFLD辨证分型 |
3 NAFLD的治疗 |
3.1 西药治疗NAFLD |
3.2 微生态制剂治疗NAFLD |
3.3 中医对NAFLD治疗研究 |
3.4 非药物方法治疗NAFLD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与材料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中医诊断标准及体征量化标准 |
1.1.3 西医诊断标准 |
1.1.4 纳入标准 |
1.1.5 排除标准 |
1.1.6 病例剔除标准 |
1.1.7 病例脱落标准 |
1.2 材料 |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2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注意事项 |
3 观察项目及指标 |
3.1 BMI变化 |
3.2 三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检测 |
3.3 纤维化指标测定 |
3.4 血清IL-6和TNF-α指标测定 |
3.5 安全性指标 |
3.6 疗效评价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8 不良反应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后患者BMI比较 |
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4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
5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
6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炎症指标变化 |
7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8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脏彩超分级比较 |
9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NAFLD的中医病机 |
2 NAFLD的中成药治疗 |
3 NAFLD的西药治疗 |
4 NAFLD的临床特征 |
4.1 NAFLD与 BMI的相关性 |
4.2 NAFLD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 |
4.3 NAFLD与血脂指标相关性 |
4.4 NAFLD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 |
4.5 NAFLD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
4.6 影像学对NAFLD的诊断 |
5 NAFLD中西药结合治疗 |
6 本文中医组方以及现代药性、药理研究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综述2 活血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及其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目的 |
2 内容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ABSTRACT |
1 Objective |
2 Contents and methods |
3 Results |
4 Conclusion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流行现状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古籍中与NAFLD临床表现相对应的论述 |
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和治法方药 |
4 中药的药理研究 |
5 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
6 从中医体质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结果 |
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医体质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1. 脂肪肝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
1.1 脂肪肝的概念 |
1.2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
2. 脂肪肝的分类 |
2.1 酒精性脂肪肝 |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 |
3. 流行病学 |
4. 发病原因及机理 |
4.1 脂肪代谢异常 |
4.2 激素影响 |
4.3 环境因素 |
4.4 遗传因素 |
4.5 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 |
4.6 免疫反应 |
4.7 肝筛改变 |
4.8 游离脂肪酸的作用 |
4.9 缺氧和肝微循环障碍 |
5. 治疗方法 |
5.1 去除病因 |
5.2 调整饮食 |
5.3 药物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法方药 |
4.1 经方治疗 |
4.2 以法论治 |
4.3 自拟方治疗 |
4.4 其它疗法 |
5. 小结 |
综述三 循证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
1. 循证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2. 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 |
3. 系统评价对中医临床学研究的重要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及整理 |
2.2 文献采集表的设计与制作 |
2.3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
3.3 诊断、纳入、排除和疗效判定标准 |
3.4 样本含量及估算 |
3.5 退出脱落病例分析 |
3.6 随访、不良反应情况 |
3.7 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及疗效观察 |
3.8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4. 小结 |
4.1 一般情况 |
4.2 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 |
4.3 诊断、纳入、排除和疗效判定标准 |
4.4 样本含量及估算 |
4.5 退出脱落病例分析 |
4.6 随访、不良反应情况 |
4.7 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及疗效观察 |
5. 讨论 |
5.1 重复性研究 |
5.2 样本量小 |
5.3 标准不统一 |
5.4 随机方法使用错误 |
5.5 没有随访 |
5.6 没有相关的安全性评价 |
5.7 数据统计不完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脂肪肝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及整理 |
2.2 辨证论治规律统计表的设计与制作 |
3. 研究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统计结果 |
3.3 脂肪肝中药用药规律统计结果 |
4. 讨论 |
4.1 脂肪肝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分析 |
4.2 脂肪肝用药规律分析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文献信息采集表样本 |
附件2:文献数据采集表内容填写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动物实验 |
实验一中医专方治疗湿热内蕴合并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动物及饲养环境 |
1.3 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方法 |
2.2 主要检测指标 |
3 结果 |
3.1 造模对大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氧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TNF 含量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
3.5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胆红素及总胆汁酸的影响 |
3.6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氧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8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 |
3.9 大鼠肝细胞电镜观察 |
4 小结 |
实验二 维肝降酶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药品 |
1.2 动物及饲养环境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方法 |
2.2 主要检测指标 |
3 结果 |
3.1 实验造模对大鼠体重的影响(X±S) |
3.2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肝脏指数的影响 |
3.3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维肝降酶复方加减对血清MDA,SOD 和GSH 的影响 |
3.5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主要血清TNF 含量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
3.6 维肝降酶复方对大鼠肝组织MDA,SOD,GSH 的影响 |
3.7 肝组织病理学 |
3.8 免疫组化 |
3.9 肝组织电镜观察 |
4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1 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资料 |
1.2 酒精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
1.3 酒精性肝病的预后 |
1.4 酒精性肝损伤的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相关因子的认识 |
3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学归属、病因病机及治法学认识 |
3.1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学归属 |
3.2 病因分析 |
3.3 病机及演变 |
3.4 酒精性肝病治法学认识 |
4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优与劣 |
4.1 辨证论治 |
4.2 中医辨病论治 |
4.3 中医辨病辨证 |
4.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4.5 病证结合是辨病专方产生的基础 |
4.6 病证结合基础上的辨病专方论治是现代中医临床学研究的主要趋势 |
5 导师肝病用药经验体会 |
5.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5.2 整体宏观辨治与局部微观用药相结合 |
5.3 坚持环节用药 |
5.4 遣方用药,性味归经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 |
5.5 中西药互参,做好搭配用药 |
5.6 肝病用药的具体方法 |
6 维肝降酶饮组方分析 |
6.1 药物组成 |
6.2 功效 |
6.3 组方立意 |
6.4 药物分析 |
7 课题中加减药物和对照处方在酒精性肝病中的应用 |
8 实验机制探讨 |
8.1 病症相合模型造模初成,亟待改善 |
8.2 维肝降酶饮对酒精性肝病的确切疗效 |
8.3 课题的深化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7)“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脂肪肝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未病先防 |
1.1 生活调理 |
1.2 饮食调理 |
1.3 精神调理 |
2 既病防变 |
2.1 中医药治疗 |
2.2 针灸、穴位注射治疗 |
(8)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及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4 质量控制 |
5 研究方法 |
5.1 试验设计 |
5.2 样本量计算 |
5.3 治疗方法 |
5.4 观察指标 |
5.5 疗效标准 |
5.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共识病(证)名追溯明清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脂肪肝的中医诊断标准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综述1 |
综述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消脂益肝汤治疗脂肪肝64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陈燕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D]. 郑佳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及其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D]. 邹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4]脂肪肝文献评价和辨证论治规律探讨[D]. 陈蓓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D]. 殷晓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6]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马会芳,刘文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04)
- [7]“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脂肪肝中的运用[J]. 覃光地,杨嘉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5)
- [8]芪茵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D]. 赵智宏.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9]丹参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脂肪肝研究进展[J]. 张志云,王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02)
- [10]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中医共识病(证)名追溯明清方药研究[D]. 程华焱.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