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立根油滴到达匀速运动状态的确认(论文文献综述)
郑国兴[1](2020)在《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研发的井下油水旋流分离技术有体积小、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已满足了高含水油田水驱区块井下油水高效分离的应用需求,但对于聚驱区块,因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聚合物导致组分复杂化,且极易乳化,分离难度增加,已成为制约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在聚驱区块有效应用的技术难题。对含聚采出液中的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其水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中的黏弹性流体,对于含聚条件下旋流分离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都是以牛顿流体为基本假设构建数学模型和预测模型,忽略了介质黏性和流变性对旋流场的影响,这对于非牛顿流体的研究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鉴于井下旋流分离工艺在聚驱井亟待应用需求,亟需开展非牛顿流体条件下相关流场特性研究,并指导井下旋流分离工艺的设计应用。本文通过开展不同含聚条件下油水混合液的流变特性研究,拟合出不同含聚浓度下的黏度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的方式对非牛顿流体黏度模型进行了修正;选定螺旋导流内锥式旋流器作为试验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开展数模分析,获取了含聚条件下速度场、压力场、油滴运动轨迹等流场特性规律;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进行了流场测试实验分析,验证了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并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及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进行了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连续相和离散相流场变化规律分析。获取了不同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的速度特性、压力特性、分离特性以及油滴运移轨迹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含聚条件下粒径与分离效率间的拟合方程,通过分析验证最大误差控制可在5%范围内。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并引入群体平衡模型(PBM)与油水两相流模型(Mixture)相结合进行了含聚条件下油滴的粒径、流场速度、含聚浓度、含油体积分数对油相浓度分布、油滴粒径分布和压降等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获取了含聚条件下旋流器内油滴聚并破碎特性以及油滴运动特性规律,得出了流速是流体流动产生压降的关键因素。基于正交试验法进行螺旋内锥导流旋流器结构参数优化,得到了旋流器的流场速度分布特性及压力损失与参数化的影响关系,获取了槽深、升角、锥度的最佳参数;基于单一变量法并结合非牛顿流体黏度修正模型与离散相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获取了分流比、处理量、入口含油浓度、含聚浓度等操作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操作参数区间;通过室内实验与现场试验,进一步修正分流比、处理量等操作参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阳劲松,曾大鹏,陈杰[2](2018)在《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与误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密立根及其学生通过精心设计出的油滴实验首次以无可争辩的实验事实揭示出带电体的电荷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并精确测定出基本电荷量值,成为物理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其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的精度取决于油滴的选取,而实验教材只指出如何选择油滴,却未说明背后的物理原因.本文将该实验中的油滴作为研究对象,从实验的理论分析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析推导,并结合实验误差分析,挖掘出油滴选取的物理内涵,为油滴的合理选取提供理论支持.
穆松梅,刘扬,王洋洋[3](2014)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文中认为影响密立根油滴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实验中要注意容易产生误差及影响实验效果的环节,针对这些重要的环节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以确保实验成功。
向超[4](2014)在《教学实验室实时实验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摘要: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建立在对传统课堂实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弊端,并结合现今成熟的科学技术,在教学实验室里设计出一套实时实验数据无线收发的系统方案,旨在通过提高课堂内实验教师与学生间的实时互动性,均衡实验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指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系统的设计包括以下部分:研究课堂实验教学流程,组建系统功能和硬件结构,设计数据在系统上位机或下位机内的传递,设计数据在系统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传输,定制无线通信协议,处理实验数据的格式,设计PC机端控制界面。其中数据的实时收发和控制界面的设计是系统得以实现其功能的核心。系统利用RF4432无线射频模块实现数据的无线收发,选用AVRMega16作为数据无线收发的微控制器。上位机是系统的控制部分,由主机AVR、射频模块和控制界面构成,在课堂实验教学流程的各个阶段,实现与下位机的数据无线交换;下位机可供学生实验,辅助学生录入学号、获取并保存实验数据以及将这些数据返回给上位机,由从机AVR、射频模块、PS/2键盘和相关实验设备组成。系统重点设计了数据在级内和级间的传输:建立统一的接口和电平转换电路,实现PC机与主机AVR的数据传递;用SPI总线实现AVR单片机与RF4432射频模块问的数据交换,实现对射频模块的控制;结合课堂实验教学,将十进制的实验数据转化成十六进制,并定制套简单、稳定和高效的无线通信协议,实现上位机和下位机点对点的数据无线通信;设计时分通信,让上位机轮流与对应的下位机建立通信连接,实现点对多的数据无线通信。结合课堂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系统对控制界面进行了简单化和直观化的设计,以满足实验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流程中的基本需求。将系统运用于密立根油滴实验,模拟多个学生同时做实验的真实实验课堂,对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并在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系统的设计。最终的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节省了实验教师的有限精力,大大提高了其教学效率和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邱成锋,杨嘉,张金凤[5](2014)在《密里根油滴实验中两种方法分析平衡电压和下落时间选取》文中研究说明密里根油滴实验采用静态法测量中,分析了油滴的运动过程。由油滴的运动方程,选取半径在的油滴,计算了测量中所需的时间区间;并结合平衡电压和下落时间曲线分析了合适油滴的时间选取和电压选取。
张风雷,王志斌[6](2014)在《科里奥利力对油滴实验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由科里奥利力引起的油滴下落东偏对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偏移距离对实验结果影响微弱。
吉宪,张正贺,陈霞[7](2011)在《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优化方案》文中提出通过动态法优化了密立根油滴实验,分析油滴在无电场中由静止到向下匀速运动,电场中由向下的匀速运动到静止,由静止到向上匀速运动,整个运动过程中各个运动状态的变化,推导出油滴匀速运动的条件,确定了油滴两次匀速运动的位置选取.提高了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的成功几率,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华道宽[8](2009)在《2009年全国高考物理模拟测试题精选(上)》文中研究指明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试题工作室[9](2009)在《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文中研究表明力学部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1.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图1所示是几个我们学习过的
胡杰,徐志洁,安长星[10](2008)在《测量密立根油滴的平衡电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密立根油滴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推导出仪器显示电压不等于油滴平衡电压时油滴的运动规律.当判断仪器显示电压是平衡电压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让油滴静止不动,这段等待时间的长短难有统一的标准.而用在密立根油滴受电场力的作用下,测量油滴运动确定距离的时间计算平衡电压.
二、密立根油滴到达匀速运动状态的确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立根油滴到达匀速运动状态的确认(论文提纲范文)
(1)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旋流分离的特点与应用 |
1.2.1 旋流分离器的基本原理 |
1.2.2 旋流分离器的应用进展 |
1.3 旋流场内非牛顿流体研究现状 |
1.3.1 理论模型方法 |
1.3.2 实验研究方法 |
1.3.3 数值模拟方法 |
1.4 旋流场内液滴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
1.4.1 液滴运动轨迹研究 |
1.4.2 液滴破碎聚结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含聚条件下旋流器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
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 聚合物浓度对介质流变特性影响规律 |
2.2.1 含聚条件对介质流变特性影响机理 |
2.2.2 试剂配制及流变测试 |
2.3 物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
2.4 旋流器内流场特性及油滴运移轨迹分析 |
2.4.1 旋流器内流场特性分析 |
2.4.2 油滴在旋流场内的运动特性分析 |
2.4.3 分离效率 |
2.5 基于PIV的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 |
2.5.1 PIV系统及工作原理 |
2.5.2 实验操作步骤 |
2.5.3 数值模拟与实验误差分析 |
2.6 含聚条件下目标旋流场内流场特性及运移轨迹分析 |
2.6.1 模拟参数设置 |
2.6.2 含聚条件下流场特性分析 |
2.6.3 含聚条件下油滴运动特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聚条件下目标旋流器旋流场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研究 |
3.1 群体平衡模型(PBM) |
3.1.1 破碎机理与聚结机理 |
3.1.2 破碎频率与聚并效率 |
3.2 群体平衡模型(PBM)的适应性 |
3.3 边界条件和计算条件设定 |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1 粒径对旋流器油滴破碎与聚并的影响 |
3.4.2 含聚浓度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3.4.3 流速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3.4.4 油相体积分数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锥型螺旋导流式旋流器结构参数及操作参数优化 |
4.1 正交试验设计 |
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1 直观分析 |
4.2.2 方差检验 |
4.2.3 试验结果验证 |
4.3 操作参数优化 |
4.3.1 入口处理量 |
4.3.2 分流比 |
4.3.3 入口含油体积分数 |
4.3.4 含聚浓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锥型螺旋导流式旋流器试验研究 |
5.1 室内实验研究 |
5.1.1 室内工艺流程 |
5.1.2 含油分析系统 |
5.1.3 室内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
5.2 现场试验对比研究 |
5.2.1 井口试验流程设计 |
5.2.2 现场试验井选定 |
5.2.3 现场试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缩写和符号说明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
2 误差分析 |
3 总结 |
(3)密立根油滴实验中若干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对实验中某些环节的讨论 |
1.初步选择油滴的方法和原则 |
2.控制各测量量引起的人为误差 |
3.对于匀速下落状态的确认 |
4.注意选择合格的实验用油 |
5.注意环境对实验的影响 |
三、结语 |
(4)教学实验室实时实验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教学实验室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背景 |
1.2 教学实验室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意义 |
1.3 教学实验室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内容 |
1.4 教学实验室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研究方法 |
2 系统的各部分组成 |
2.1 系统组成各部分简述 |
2.2 系统无线部分所选的微控制器 |
2.2.1 内部存储器 |
2.2.2 端口及其应用 |
2.2.3 串行外围接口SPI |
2.2.4 USART及其相关的中断 |
2.3 RF4432无线收发模块 |
2.3.1 无线收发模块的介绍 |
2.3.2 FIFOs工作模式及相关的寄存器 |
2.3.3 FIFOs模式下数据包的处理 |
2.4 系统上位机的设计 |
2.4.1 PC机和Mega16的数据通信 |
2.4.2 主机AVR与无线收发模块的数据通信 |
2.5 系统下位机的设计 |
2.5.1 密立根油滴实验仪 |
2.5.2 学号录入与保存 |
2.5.3 实验数据获取与保存 |
2.5.4 LCD提示界面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实验对象、实验流程和控制界面 |
3.1 密立根油滴实验内容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原理 |
3.1.3 实验内容 |
3.1.4 实验数据处理 |
3.2 实验教学流程 |
3.3 PC机控制界面 |
3.3.1 实验教师登陆页面 |
3.3.2 主控页面 |
3.3.3 实验详细情况页面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设计 |
4.1 学号和实验数据的进制转化处理 |
4.2 系统无线通信数据帧结构的设计 |
4.2.1 半双工通信和数据方向 |
4.2.2 操作命令 |
4.2.3 系统下位机的编号 |
4.2.4 数据在无线传输中的处理 |
4.2.5 结束符 |
4.3 主要的点对点无线通信 |
4.3.1 一对一点名 |
4.3.2 一对一获取实时实验数据 |
4.4 系统的点对多时分通信 |
4.4.1 星形结构 |
4.4.2 时分通信 |
4.5 实验流程中控制界面及主机/从机AVR的数据处理 |
4.5.1 点名过程 |
4.5.2 实时进度监测过程 |
4.5.3 获取某一下位机实时实验数据过程 |
4.5.4 换机和获取最终实验数据过程 |
4.5.5 无线通信中主机和从机AVR的工作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与运行结果 |
5.1 系统下位机工作调试 |
5.1.1 学号录入调试 |
5.1.2 获取实验数据调试 |
5.2 系统数据通信调试 |
5.2.1 PC机与主机AVR的串口调试 |
5.2.2 控制界面应用于实验教学课堂的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科里奥利力对油滴实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下落油滴运动情况分析 |
2数值计算 |
3结论及分析 |
(7)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密立根实验的测量方法选取 |
1.1 静态法 |
1.2 动态法 |
2 动态法分析密立根油滴测量过程确定达到终极运动的条件 |
2.1 平行极板不加外加电压时 |
2.2 平行极板加上外加电压时 |
2.2.1 油滴在加外电压由vg下落到速度为0的状态 |
2.2.2 油滴在外加电压速度由0到向上以v匀速运动的状态 |
2.3 油滴整个运动过程的分析 |
3 结 论 |
四、密立根油滴到达匀速运动状态的确认(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牛顿流体旋流场中油滴运动规律及分离机理研究[D]. 郑国兴. 东北石油大学, 2020(12)
- [2]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与误差分析[J]. 阳劲松,曾大鹏,陈杰. 大学物理, 2018(12)
- [3]密立根油滴实验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 穆松梅,刘扬,王洋洋. 考试周刊, 2014(65)
- [4]教学实验室实时实验数据无线收发系统的设计[D]. 向超. 中南大学, 2014(03)
- [5]密里根油滴实验中两种方法分析平衡电压和下落时间选取[J]. 邱成锋,杨嘉,张金凤. 大学物理实验, 2014(02)
- [6]科里奥利力对油滴实验的影响[J]. 张风雷,王志斌.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7]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优化方案[J]. 吉宪,张正贺,陈霞.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8]2009年全国高考物理模拟测试题精选(上)[J]. 华道宽. 试题与研究, 2009(31)
- [9]高中物理最新试题精选[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试题工作室.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Z1)
- [10]测量密立根油滴的平衡电压[J]. 胡杰,徐志洁,安长星. 物理实验,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