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级公路收费与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涛[1](2018)在《受益原则与公路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依赖融资制度的系列创新贡献,中国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促进基础设施大发展的同时,融资环节的自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积累着巨大风险。一方面,融资行为具有典型的权宜之计特征。融资既要满足新增建设投资任务之需,又要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大多投融资方案和所谓的融资创新,多是以牺牲未来的财务可持续性来支持眼前的建设投资。这使得投融资形势落入一种日益严峻的恶性循环陷阱;另一方面,融资简单等同于解决资本不足或提供资金保障,缺乏对效率和公平的分析考量。公路发展在交通专项税费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央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模式,有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专项资金、收费还贷政策交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往往又是问题焦点和批评对象。燃油税改革初期所倡导的使用者付费原则在实践中被逐渐模糊,后来则鲜有提及。公路融资的很多深层次、长期性政策问题在现有主流的理论概念体系中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实践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在目前的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中,受益原则是最适宜系统描述和分析公路融资问题的理论工具。当公路受益对象承担与其受益程度相当的成本支出时,投融资机制成为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者付费,在类似价格信号的指引下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用户使用上也实现了公平。因此,评价公路融资政策与体制需要考察其受益与出资是否匹配。论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初步构建了公共物品融资的受益分析框架,分析了公路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受益机理,继而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和政策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受益原则在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公路融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学理论和体制改革中,受益原则可以作为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衔接市场价格与财政预算的重要纽带。在行业实践层面,公路融资是理解受益原则的集中例证。无论是早期斯密的可持续公路融资,还是现代海根的公路商业化融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受益原则理论更丰富、更具体的政策应用。在我国市场化融资日盛的今天,从受益原则入手研究公路融资问题,是一种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内在经济理性和基本财政原则的回归。第二,使用者付费是受益原则的最直接体现。使用者付费不仅是一个基础设施的融资工具,更是一个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准价格工具。在公路行业,从使用者付费角度探索可持续的公路资金来源是目前的一种国际趋势。我国政策实践中对使用者付费经常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具有使用者付费性质的收费经常同一般的行政管理费相混淆;由于脱离受益原则,使用费的融资功能被过度放大,而资源配置上的功能则被忽视。我国当前公路收费制度的完善着眼满足正常的运营养护资金需求,但也不能无视建设投资与债务的发展问题。从长远和根本来看,需要把通行费的基本定位从单纯的投融资工具调整为使用者付费的准价格工具。第三,专款专用经常作为一种被批评的财政制度安排,但现实却始终无法消灭,甚至经常被加强。显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很多情况下,专款专用和预算具有相对性。专款专用会削弱预算的弹性而遭诟病,但是专款专用恰恰是以预算失灵为存在的前提。国际上公路融资模式主要有预算制和基金制,后者经历了从传统专项基金向新型商业化基金的转变。新型商业化基金实质上具有使用者付费特征,专项基金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我国应加强符合受益原则的专项资金政策并逐步取消不符合受益原则的专项资金政策。第四,受益原则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在不同维度上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进而可用来指导公路融资的国际比较分析。美国以燃油税为主的公路信托基金制度具有典型的专款专用特征,但也具有相对性,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范围经历了多次拓展,基本结构得以维持存续。基金框架内的资金分配同样遵循了预算的基本准则,表现为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条件,尽可能配置到高收益率的领域;法国普遍采用收费融资和交叉补贴的方式发展高速公路。交叉补贴在为路网快速发展提供财务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弱化财务约束、降低投资效率的问题;我国的公路投融资模式虽然调动了各方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但若从内在机制看,公路融资体制中普遍存在着使用者付费的定位模糊、专款专用的执行不严、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不匹配、过度的举债、重建轻养等问题,明显偏离了基本的财政受益原则。
李梦君[2](2017)在《基于TOT模式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让方财务决策研究》文中指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于公路沿线地区的国土开发,以及沿线各地区的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运输效率的提高也成功地降低了运输成本,对甘肃省内重要物资的运输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因此,甘肃省政府一直大力推进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其建成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随着高等级公路建成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公路项目中部分由政府垫资或已回收所有权的经营性资产出现闲置状况,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地域、气候、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也使得巨额的建设资金得不到筹集,这些问题已成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发展的主要障碍。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是在BOT模式以后产生的一种新颖的经营性政府工程投融资模式。在TOT模式的运作中,由于涉及的相关方多,从而影响项目特许经营期内成本和效益的因素繁多,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项目的财务决策出现较大偏差。然而,作为接手项目的受让方又正是通过项目运营来获取利润的,因此考察并且决策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以及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如何与政府洽谈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等问题,通常是受让方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针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的问题,结合其建设特点及发展规划,对比研究了几种常用的融资模式,对TOT模式在甘肃省高等级公路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TOT模式下受让方财务分析影响因素多的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对受让方的财务决策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政府、项目公司、项目使用方和环境条件对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影响因素,构成受让方财务决策影响因子结构图和影响因素体系表;最后,基于一般新建公路项目的财务流程,运用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适用于TOT高等级公路项目的财务决策模型,并据此对拟转让的甘肃省某高等级公路项目进行了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实例分析。本研究既为受让方决策接手拟转让项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避免因盲目决策而导致亏损,也为推进新型TOT模式在甘肃省的广泛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马力[3](2015)在《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它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则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由于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研究也没有完整的、全面的、深入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导致在管理高速公路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阻碍和困难,最终影响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挥。本文以高速公路的基本属性和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出发,对高速公路基本概念作深刻了解,并指出我国高速公路自身的特征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并结合调查研究的方法,将国外不同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与国内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从高速公路管理的任务、目标、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设置目标、运行机构的评价等方面,并结合西北地区的特殊性对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总结了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指出了国外高速公路管理经验需要借鉴的地方,同时指出了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健全以及我国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一定的参考。
王锐[4](2015)在《我国公路收费研究:理论阐释与对策选择》文中指出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回应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公路基础设施需求以及我国公路投融资体制适时进行相关改革,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公路收费政策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公路收费政策极大地缓解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公路建设投资资金不足问题,使社会公众能够享受到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偿还银行贷款,支撑非政府投资主体收回公路建设投资本金并获得特定收益,我国公路收费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收费站点过多、收费透明度低、超期收费、收费标准过高、违规转让等突出问题,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反响甚至是质疑。因此,作为影响深远的经济社会政策,我国公路收费政策亟需在客观的历史功绩以及改革调整现存突出矛盾问题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本文拟从公共产品理论和资产补偿理论两方面,探讨公路收费的理论基础,并研究公路收费所牵涉的公平和效率权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我国公路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就完善我国公路收费政策与制度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6章,分别如下:第1章,导论。交代选题背景,分别探讨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支持和反对收费公路发展、公路通行费价格形成机制、收费公路管理现存问题、公路收费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等方面综述既有研究。在评述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研究主题,进而阐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公路收费的一般理论分析。第一节,主要探讨公路收费类型,并基于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公路收费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收费公路模式的演进规律。第二、三、四节,分别从公共产品属性、资产补偿理论以及公平和效率权衡视角探讨公路收费问题。在探讨公路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基础上,分析了公路收费的成本补偿性,进而对公路收费的动力机制及公路收费效率与公平进行剖析。第五节,研究公路供给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主要考虑政府在供给公路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政府为公路供给提供激励和约束制度等方面。第3章,我国公路收费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第一节,主要从我国公路收费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公路收费发展成效以及公路收费相关制度规范等方面,客观描述我国公路收费的现状。第二节,从公路收费制度不规范、公路收费管理弱化两方面,分析我国公路收费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三节,从管理法规滞后和监控软约束以及地方政府的公路收费权限过大两方面,分析我国公路收费存在问题的成因。第4章,公路收费标准确定与收益率测算。第一节,探讨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公路收费标准确定,主要研究还贷模式和经营模式下的公路收费标准以及不同车型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第二节,探讨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以及公路收费的公共定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公路收益率的CAPM模型测算,主要论证CAPM测算公路收益率的适用性,并构建公路基准和合理收益率测算的基准模型。第四节,以高速公路为实例,分别计算高速公路行业基准收益率和合理收益率上限。第5章,公路收费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第一节,从各国收费公路规模和公益性属性程度两方面,就收费公路规模进行国际比较。第二节,从公路融资方式与政策、收费政策的目标导向以及公路养护财政责任三方面,考察美国和日本公路收费政策。第三节,国际公路收费经验借鉴,将国际公路收费经验提炼概括为特许经营是公路市场化的普遍模式、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公路收费以及严密的全国性公路收费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第6章,我国公路收费的策略选择与对策建议。就健全我国公路收费制度,完善我国公路收费管理政策提出策略选择和对策建议。第一节,我国公路收费的策略选择,主要包括妥善处理公路收费的效率和公平关系、适时调整公路收费策略和创新融资方式。第二节,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和主导作用,校准我国公路收费的政策目标,上收地方政府公路收费权力与权限。第三节,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和期限,确定合理的收费期限,扩大收费车辆覆盖面,完善公路收费费用公平分担机制。第四节,严格收费公路规制和管理,立足于提高公路收费的法制化水平,强化公路收费的政策规制,提高公路收费监管效率。
刘海阔[5](2014)在《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是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高等级收费公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公路建设应适度超前发展,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公路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吸收民营资本投资收费公路建设是筹集资金的有效途径。论文积极探索民营资本投资收费公路的环境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积极研究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公路项目资金来源及融资情况,对比我国收费公路项目资金来源及融资情况,提出对我国民营资本参与到收费公路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的几条措施。全面分析我国收费公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民营资本的发展规模及民营企业投资情况,结合收费公路的特点和民营企业投资要求,得出民营企业参与收费公路建设完全可行。其次,对BOT、TOT、BT、ABS四种融资模式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列举我国工程实例,分析各种融资模式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情况,总结得出各种融资的缺陷和主要存在的风险所在。最后,依据民营企业在我国公路建设中的投资表现,总结得出民营企业进入收费公路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人们思想观念、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建设、政府管理监督、专业人才培养几个宏观角度提出改善我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的具体措施。依据各种融资模式的在工程实例中的运用,分析其共同问题,提出民营资本参与收费用路建设应该从项目立项开始,准许民营企业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入了解项目勘察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通过自己预测或全面了解道路通车交通流量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对比,自己判断一个项目的盈利能力及风险情况,增强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王译[6](2014)在《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收费公路政策实行以来,有效地缓解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压力。正是由于收费公路的存在与发展,使得我国公路总里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公路网建设也得以更加完善。但是,在收费公路政策实施的三十年中,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以及收费公路是否应当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题一直充满争议,社会公众与媒体对收费公路的质疑也并未停止过。本文在此背景之下展开讨论,就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专门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托,全面地论述了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今后持续发展的策略。论文以现阶段社会公众对收费公路存在的质疑作为切入点,从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宏观经济背景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三个层面出发,针对存在争议的主要观点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找出不足与缺陷,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从而形成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论文首先从我国经济水平与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着手,探究发展收费公路的必要性,系统的分析了收费公路发展对公路网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对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AHP模型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力度进行了量化,得出发展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收费公路需要持续发展下去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具体分析了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出以政策创新的方式带动收费公路的均衡发展,并为今后收费公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实现思路,以便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李琼[7](2013)在《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收费公路政策的实施,使收费公路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收费公路发展,协调收费公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转变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然而,现有关于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极其薄弱和匮乏,加之收费公路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并不足以完全指导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实践,因此,论文就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新制度经济理论、政府管制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全面总结和论述了收费公路产业属性,系统归纳分析了收费公路发展历程,通过量化分析总结提出了收费公路产业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并基于论文研究的需要,重新对收费公路产业内涵、政府职能及政府职能转变等重要概念了进行界定,明确了论文研究范围,形成了论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的逻辑起点。论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有相对成熟的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际对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为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体系确立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对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实证分析,包括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多维困境及深层原因剖析,系统总结提出了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五个要点,为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提供支撑;论文以规范收费公路产业自身发展,促进收费公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收费公路产业政府与市场合理关系、收费公路产业绩效、收费公路类型等三个全新的视角,分别依据相应的标准构建了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体系,为新时期科学确立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体系提供理论借鉴;最后,论文从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产业行政垄断、推进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公益性回归等四个方面对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进行了系统设计,一方面把收费公路政府职能转变与一定时期产业政府相关改革相结合,适应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收费公路产业政府重点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为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多样化的并伴生有一定目标或依托重点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唐俊忠[8](2013)在《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分析理论与方法》文中认为高速公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绩,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并发挥出较强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建设成本的提升,收费高速公路规模的快速扩张,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突出、高速公路发展政策法规调整滞后等导致高速公路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如有些高速公路收费无法偿还贷款利息导致偿债压力巨大,有些高速公路由于收费不规范导致暴利情况的出现,尤其高速公路通行负担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高速公路使用者甚至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高速公路的收费大幅度提高出行的负担水平,降低甚至减免高速公路收费的呼声不断升温,这类问题一再将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推向舆论的风尖浪口,但是现有理论与实践无法回答社会媒体对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提出的各种质疑。如何客观、科学、合理的衡量高速公路通行负担水平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对解决我国高速公路发展遇到的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为构建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分析理论与方法,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论文基于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级差效益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输经济学的运输供给理论、运输需求理论,以及价值流理论与博弈论等理论,采用系统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机理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内涵界定的前提下,以高速公路运营产业链关键利益主体(高速公路运营主体、使用者主体、国民经济主体)及其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依托,以相关利益主体在不同收费标准下成本与收益变化的对比为基础,以在高速公路收费约束条件下保证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上满足运输需求进而实现高速公路最大限度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主线,从通行负担产生机理、表现形式、变化特征、分析基础、具体衡量、合理性判断等方面对高速公路通行负担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得出基于运营主体、使用者主体、国民经济主体的高速公路通行负担水平均较高,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高速公路通行负担较重主要源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相关政策,尤其是高速公路投融资政策,而通行负担水平与这些政策相适应。
蔡惠民[9](2012)在《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修建了大批的高等级公路,促使甘肃的公路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公路的等级技术及经济总体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大,存在公路造价高,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车流量相对较小、难以及时收回成本等困难。高等级公路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充分体现了一个省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水平,甘肃高等级公路行业正处在产业的扩张期,面临着持续繁荣的契机,目前资金短缺和资金使用效率低成为制约甘肃高等级公路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局面,研究甘肃高等级公路的投融资政策,探索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措施,这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发展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政府投融资管理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描述,阐明了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存在融资渠道、负担债务、法律体系及管理体制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发展高等级公路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投融资法律体系及加强政府投融资内部管理体制等主要对策来强化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希望能缓解高等级公路资金紧张的局面,为政府在高等级公路投融资管理上提供参考。通过对甘肃高等级公路投融资政府管理职能进行研究,为甘肃高等级公路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做理论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邢敏[10](2008)在《公路收费基础理论分析及改进的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公路收费模式理论基础分析,指出现有的公路收费理论和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实和改进的思路,在理论层面上理清对收费公路的认识,并分析其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以更为科学地指导我国公路的建设发展,促进公路运输快捷、健康、高效地进行。
二、高等级公路收费与融资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收费与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受益原则与公路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夯实公路融资的理论基础 |
1.2.2 挖掘受益原则的政策价值 |
1.2.3 丰富受益原则的时空含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概念 |
1.5 逻辑主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财政学理论的回顾 |
2.1.1 早期财政学理论的演进脉络 |
2.1.2 公共物品与公共财政 |
2.1.3 财政交换与公共选择 |
2.2 公路融资的文献综述 |
2.2.1 亚当·斯密的可持续道路政策原则 |
2.2.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制度方法 |
2.2.3 艾·G·海根的道路商业化融资政策体系 |
2.3 国内关于受益原则和公路融资的研究综述 |
2.3.1 关于受益原则的一般性研究 |
2.3.2 关于公路融资的研究 |
2.4 本文的研究空间 |
3 公共物品融资的概念框架 |
3.1 逻辑起点:基于受益特征差异的公共物品分类 |
3.2 受益的一般维度:税费方式选择与专款专用 |
3.2.1 使用者付费的政策机理 |
3.2.2 支出管理的专款专用 |
3.3 受益的空间维度: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处理 |
3.3.1 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配 |
3.3.2 财政收入权的分配 |
3.3.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
3.4 受益的时间维度:市场化融资与代际公平 |
3.4.1 受益的代际公平 |
3.4.2 债务融资 |
3.4.3 利用私人资本 |
3.5 本章小结 |
4 公路融资的受益机制分析 |
4.1 公路基础设施的经济特征 |
4.1.1 受益对象的公共性 |
4.1.2 受益空间的多层次和外溢性 |
4.1.3 受益时间的长周期 |
4.2 公路的资金来源 |
4.2.1 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 |
4.2.2 公路的主要税费来源 |
4.2.3 公路用户税费的国际趋势 |
4.3 资金管理制度 |
4.3.1 公路预算制 |
4.3.2 公路基金制 |
4.3.3 对比分析 |
4.4 政府间财政关系 |
4.4.1 政府间职能分配 |
4.4.2 政府间转移支付 |
4.5 公路债务融资机制 |
4.5.1 公路建设债务融资的内在机理 |
4.5.2 项目与路网之间的财务平衡 |
4.6 本章小结 |
5 美国公路发展与融资的受益分析 |
5.1 美国公路发展融资的历史 |
5.1.1 前州际公路时代(1920年~1940年代) |
5.1.2 州际公路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
5.1.3 后州际公路时代(1990年代~) |
5.2 美国公路融资体制特征 |
5.2.1 美国公路管理体制 |
5.2.2 美国公路资金来源 |
5.2.3 联邦公路信托基金 |
5.2.4 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 |
5.3 美国公路发展融资的经验启示 |
6 法国收费公路发展与融资的受益分析 |
6.1 法国特许收费公路的发展 |
6.1.1 国有收费公路公司的产生及高速公路的起步阶段(1955~1969) |
6.1.2 民营公路特许经营权主导的加速建设时期(1969~1981) |
6.1.3 政府回购和交叉补贴阶段(1981~1987年) |
6.1.4 路网的进一步扩张和民资的重新进入(1988以后) |
6.2 法国收费特许经营的关键特征分析 |
6.2.1 特许项目大小 |
6.2.2 经营期限和收费价格 |
6.2.3 公司内和公司间的交叉补贴 |
6.2.4 特许公司的自由裁量权 |
6.2.5 政企之间的风险分配 |
6.3 法国公路收费融资的经验启示 |
7 中国公路发展与融资的受益分析 |
7.1 中国公路发展和投融资的历史回顾 |
7.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83年 |
7.1.2 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1992年 |
7.1.3 交通大发展阶段:1992年至2010年 |
7.1.4 深化改革阶段: 2010年至今 |
7.2 发展经验与问题 |
7.2.1 一系列投融资政策创新 |
7.2.2 扎实的技术规划工作 |
7.2.3 面向市场和地方的分权 |
7.2.4 严峻的投融资形势 |
7.3 公路融资问题的受益分析 |
7.3.1 使用者付费的定位模糊 |
7.3.2 专款专用的执行不严格 |
7.3.3 重建轻养的投融资目标偏差 |
7.3.4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 |
7.3.5 过度的债务和投融资创新 |
8 中国的交通专项资金政策 |
8.1 交通专项资金的制度框架 |
8.1.1 政府性基金与财政专项资金 |
8.1.2 不同专项资金的受益特征 |
8.1.3 探讨专项资金政策的一般标准 |
8.2 交通专项资金制度的演进 |
8.2.1 政策初衷与定位 |
8.2.2 交通供求形势的变化 |
8.2.3 专项资金自身改革问题 |
8.2.4 财政体制中的专项与统筹关系 |
8.3 公路专项资金的“费改税” |
8.3.1 主要公路专项资金政策概况 |
8.3.2 早期以公路使用公平负担为改革目标 |
8.3.3 中期“费改税”改革目标转向了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
8.3.4 后期则强调节能减排 |
8.3.5 燃油税改革方案述评 |
8.3.6 进一步的反思 |
8.4 交通专项资金的战略定位调整 |
8.4.1 逐步取消不符合受益原则的专项资金政策 |
8.4.2 发挥交通使用者付费的需求管理和创收功能 |
8.4.3 平衡使用者付费收入的专款专用和再分配 |
8.4.4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专项资金 |
9 中国的收费公路政策 |
9.1 中国收费公路政策的发展实践 |
9.1.1 收费公路政策的由来 |
9.1.2 收费公路的融资机制 |
9.2 收费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9.2.1 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
9.2.2 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不佳 |
9.2.3 公众对收费政策认可度下降的原因 |
9.3 定价机制分析:解读审计公告 |
9.3.1 收费公路问题的重新分类 |
9.3.2 单一项目范畴内的问题 |
9.3.3 路网整体融资的要求 |
9.4 重新认识收费公路政策的经济合理性 |
9.4.1 公路收费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机制 |
9.4.2 交通规划与市场原则相冲突 |
9.4.3 公益性概念模糊了市场机制 |
9.4.4 收费期限、费率与规模三个问题的异同 |
9.4.5 “两个体系”的政策逻辑问题 |
9.4.6 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 |
9.5 政策建议 |
9.5.1 满足正常的运营养护资金需求 |
9.5.2 正视建设投资与债务的发展问题 |
9.5.3 调整通行费的基本定位 |
10 结论、建议与展望 |
10.1 主要工作与基本结论 |
10.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0.1.2 研究的基本结论 |
10.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0.3 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TOT模式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让方财务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采取TOT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
2.1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
2.1.1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发展现状及规划 |
2.1.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特点分析 |
2.2 TOT模式与其他常用融资模式的对比研究 |
2.2.1 定义及应用流程对比分析 |
2.2.2 应用特点对比分析 |
2.3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采取TOT模式的适用性 |
2.3.1 甘肃省为采取TOT模式提供的相关保障 |
2.3.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采取TOT模式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TOT模式下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让方财务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3.1 受让方财务决策成本—效益因子分析及结构图 |
3.2 受让方财务决策影响因素构成分析 |
3.2.1 政府对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影响因子分析 |
3.2.2 项目公司对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影响因子分析 |
3.2.3 项目使用方对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影响因子分析 |
3.2.4 甘肃省环境条件对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影响因子分析 |
3.3 受让方财务决策影响因素体系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OT模式下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让方财务决策模型的建立 |
4.1 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内容与方法 |
4.1.1 受让方财务决策的内容 |
4.1.2 受让方财务决策方法 |
4.2 受让方财务决策方法基础数据的确定及预测 |
4.2.1 TOT项目投资额的确定 |
4.2.2 TOT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 |
4.2.3 TOT项目运营收入的预测 |
4.2.4 TOT项目运营效益计算 |
4.3 受让方运营期财务报表的选取与编制 |
4.3.1 贷款还本付息表 |
4.3.2 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 |
4.3.3 TOT项目利润表 |
4.4 受让方财务决策影响因素与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4.4.1 应用理论的原理研究 |
4.4.2 确定财务决策影响因素与因子权重的模型 |
4.4.3 财务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
4.5 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
4.5.1 政府方的对策分析 |
4.5.2 项目公司的对策分析 |
4.5.3 项目使用方的对策分析 |
4.5.4 甘肃省环境条件的对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甘肃省某高等级公路项目实例背景描述 |
5.2 该段高等级公路项目采用TOT模式的优势 |
5.3 应用模型进行受让方财务决策分析 |
5.3.1 基础数据的确定及预测 |
5.3.2 相关财务报表的编制 |
5.3.3 财务决策影响因素和因子权重的确定 |
5.4 受让方财务决策的指标计算 |
5.5 财务决策计算结果分析及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概述 |
2.1 高速公路基本范畴界定 |
2.1.1 高速公路 |
2.1.2 高速公路的属性特征 |
2.1.3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 |
2.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
2.2.1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定义 |
2.2.2 高速公路的特征对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 |
2.3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作用及影响 |
第三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对比分析 |
3.1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3.1.1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3.1.2 国内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历史回顾 |
3.2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有模式分析 |
3.3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有模式分析 |
3.3.1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基本模式 |
3.3.2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经验总结 |
第四章 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 |
4.1 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4.1.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现状 |
4.1.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基本模式 |
4.1.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 |
4.1.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管理 |
4.1.5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管理 |
4.2 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4.2.1 落后的经济支撑 |
4.2.2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法规体系不健全 |
4.2.3 权利和职能不明确 |
4.2.4 同一路段存在不同隶属的管理机构 |
4.2.5 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决策机制不合理 |
4.2.6 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发展步伐较慢 |
第五章 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善对策研究 |
5.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
5.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
5.2.1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基本模式选择 |
5.2.2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管理体制改革 |
5.3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施 |
5.3.1 机构设置与职能划分 |
5.3.2 建立科学标准的管理行为 |
5.3.3 管理明确参与者的职责 |
5.3.4 完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
5.3.5 加强高速公路服务与安全监督管理 |
5.3.6 推行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发展手段 |
5.4 西北地区高速公路推行PPP等多元化融资与管理模式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我国公路收费研究:理论阐释与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支持和反对收费公路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2 公路通行费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1.2.3 收费公路管理现存问题研究 |
1.2.4 公路收费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
1.2.5 研究成果评述及本文研究主题界定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公路收费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公路收费类型和模式 |
2.1.1 公路收费类型划分 |
2.1.2 公路收费模式分析 |
2.1.3 公路收费模式转换趋势 |
2.2 公共产品属性角度的收费公路解析 |
2.2.1 公路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
2.2.2 公路公共产品属性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
2.2.3 公路供给的资金来源分析 |
2.3 资产补偿理论视角的动力机制分析 |
2.3.1 公路投资的补偿方式 |
2.3.2 公路收费的动力机制分析 |
2.4 效率与公平权衡的公路收费 |
2.4.1 收费公路效率的一般分析 |
2.4.2 非财政资金介入下的公路收费公平与效率 |
2.4.3 财政融资支持的公路收费公平与效率 |
2.5 公路供给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
2.5.1 把握政府在供给公路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
2.5.2 政府为公路供给提供激励和约束制度 |
3 我国公路收费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我国公路收费现状 |
3.1.1 我国公路收费产生的背景 |
3.1.2 我国公路收费发展历程 |
3.1.3 我国公路收费发展及成效 |
3.1.4 公路收费相关制度规范 |
3.2 我国公路收费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1 公路收费制度不规范 |
3.2.2 公路收费管理弱化 |
3.3 我国公路收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管理法规滞后和监控软约束 |
3.3.2 地方政府的公路收费权限过大 |
4 公路收费标准确定与收益率测算 |
4.1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公路收费标准确定 |
4.1.1 公路收费标准的影响因素 |
4.1.2 政府还贷情况下的公路收费标准 |
4.1.3 特许经营情况下的公路收费标准 |
4.1.4 不同车型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 |
4.2 公路收益率的CAPM模型测算 |
4.2.1 CAPM测算公路收益率的适用性 |
4.2.2 公路基准和合理收益率测算的基准模型 |
4.3 收费收益率测算的高速公路实例 |
4.3.1 高速公路行业基准收益率的计算 |
4.3.2 高速公路行业合理收益率上限的计算 |
5 公路收费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5.1 高速公路收费规模的国际比较 |
5.1.1 世界各国收费公路里程 |
5.1.2 公益性属性程度 |
5.2 美国和日本公路收费政策考察 |
5.2.1 公路融资方式与政策 |
5.2.2 收费政策的目标导向 |
5.2.3 公路养护财政责任 |
5.3 国际公路收费经验借鉴 |
5.3.1 特许经营是公路市场化的普遍模式 |
5.3.2 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公路收费 |
5.3.3 严密的全国性公路收费管理和监控 |
6 我国公路收费的策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
6.1 我国公路收费的策略选择 |
6.1.1 妥处公路收费的效率和公平关系 |
6.1.2 适时调整公路收费策略 |
6.1.3 创新融资方式 |
6.2 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和主导作用 |
6.2.1 校准我国公路收费的政策目标 |
6.2.2 上收公路收费权力与权限 |
6.2.3 明确公路供给中的政府定位和供给方式 |
6.2.4 引进“治理”理念,强化公路收费的全方位治理 |
6.3 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和期限 |
6.3.1 确定合理的收费期限 |
6.3.2 扩大收费车辆覆盖面 |
6.3.3 完善公路收费费用公平分担机制 |
6.4 严格收费公路规制和管理 |
6.4.1 提高公路收费的法制化水平 |
6.4.2 强化公路收费的政策规制 |
6.4.3 提高公路收费监管效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公路建设融资分析 |
2.1 国外收费公路建设融资分析 |
2.1.1 公路建设现行融资渠道及特点 |
2.1.2 国外收费公路项目融资模式发展分析 |
2.1.3 国外公路项目融资成功思路及启示 |
2.2 我国收费公路融资发展进程 |
2.3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的机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收费公路项目建设民营资本融资分析 |
3.1 民营资本市场分析 |
3.2 我国收费公路建设发展前景 |
3.3 民营资本参与公路建设现有体制分析 |
3.4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的可能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项目融资模式分析 |
4.1 BOT 融资模式 |
4.1.1 BOT 项目融资模式概述 |
4.1.2 BOT 项目融资实例分析 |
4.1.3 BOT 融资模式在实例中运用总结 |
4.2 TOT 融资模式 |
4.2.1 TOT 项目融资概述 |
4.2.2 TOT 项目融资实例分析 |
4.2.3 TOT 融资在实例中运用总结 |
4.3 BT 融资模式 |
4.3.1 BT 项目融资概述 |
4.3.2 项目融资实例分析 |
4.3.3 BT 融资模式在实例中运用总结 |
4.4 ABS 融资模式 |
4.4.1 ABS 项目融资概述 |
4.4.2 融资实例分析 |
4.4.3 ABS 融资模式在实例中运用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激励机制对策 |
5.1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面临困难分析 |
5.1.1 思想观念上对民营企业歧视 |
5.1.2 国家行政体制及政策方面引起的困难 |
5.1.3 我国的经济体制对民营资本的限制 |
5.1.4 融资困难、权益难以保障 |
5.1.5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困难 |
5.1.6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引起的困难 |
5.2 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的环境改善 |
5.2.1 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民营资本的歧视 |
5.2.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2.3 完善法律法规创建融资环境 |
5.2.4 政策扶持同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
5.2.5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 |
5.3 现有项目融资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阶段对收费公路发展的诸多质疑 |
1.1.2 国民经济发展对高等级公路的需求日益增加 |
1.1.3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收费公路政策 |
1.1.4 收费公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1.1.5 国家方针政策对收费公路的支持 |
1.2 研究综述 |
1.2.1 是否支持收费公路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2 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收费公路市场化的研究综述 |
1.2.4 关于收费公路政策的研究综述 |
1.2.5 关于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综述 |
1.2.6 研究综述述评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收费公路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公路的结构体系 |
2.1.2 收费公路体系与普通公路体系的界定 |
2.1.3 收费公路的构成 |
2.1.4 收费公路的经济属性 |
2.1.5 收费公路的商品属性 |
2.2 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1 国民经济内涵界定 |
2.2.2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意义 |
2.2.3 经济发展的方式 |
2.2.4 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
2.3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2.3.1 收费公路发展经济学理论 |
2.3.2 收费公路市场化运作理论 |
2.4 收费公路的融资模式理论分析 |
2.4.1 政府投资 |
2.4.2 银行贷款 |
2.4.3 证券融资 |
2.4.4 特许经营权转让融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公路发展对公路网发展的作用研究 |
3.1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分析 |
3.1.1 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探析 |
3.1.2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仍需大发展 |
3.2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
3.2.1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分析 |
3.2.2 国内贷款投入比例分析 |
3.2.3 外资投入比例分析 |
3.2.4 自筹资金投入比例分析 |
3.3 财政资金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可行性分析 |
3.3.1 我国财政资金收支现状分析 |
3.3.2 公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
3.3.3 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公路发展需求 |
3.4 收费公路发展带动公路网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
3.4.1 收费公路发展规模分析 |
3.4.2 收费公路的有效性分析 |
3.4.3 收费公路的经济效率分析 |
3.4.4 收费公路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研究 |
4.1 国民经济发展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
4.1.1 历史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
4.1.2 经济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
4.1.3 政策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
4.2 收费公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
4.2.1 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 |
4.2.2 对交通运输总体水平的影响 |
4.2.3 对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
4.2.4 对公路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 |
4.2.5 对公共服务和谐发展的影响 |
4.3 收费公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必然性分析 |
4.3.1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收费政策的支持 |
4.3.2 收费政策是高等级公路养护资金来源的保障 |
4.3.3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4.4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协整关系实证分析 |
4.4.1 协整模型应用于发展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 |
4.4.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4.4.3 实证分析 |
4.4.4 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影响作用计量研究 |
5.1 收费公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
5.1.1 基于客运量分析 |
5.1.2 基于货运量分析 |
5.2 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量化分析 |
5.2.1 定量方法的评述 |
5.2.2 定量方法的选择---C-D 生产函数模型 |
5.2.3 C-D 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 |
5.3 收费公路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性评价 |
5.3.1 评价步骤 |
5.3.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3.3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建立 |
5.3.4 评价指标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5.3.5 基于 AHP 模型的最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6.1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
6.1.1 扩大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范围 |
6.1.2 创新融资方式 |
6.1.3 加大收费公路市场化力度——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
6.2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政策创新 |
6.2.1 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基础设施项目政策的提出 |
6.2.2 对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基础设施项目的界定 |
6.2.3 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的基本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研究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 |
2.1 涉及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与分析 |
2.1.1 新制度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借鉴 |
2.1.2 政府管制理论及其分析 |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分析 |
2.2 对收费公路产业理论的再认识 |
2.2.1 收费公路产业的内涵 |
2.2.2 收费公路产业属性的再认识 |
2.2.3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 |
2.3 两大公路体系与收费公路产业发展 |
2.3.1 国家两大公路体系架构 |
2.3.2 收费公路体系 |
2.3.3 收费公路发展历程 |
2.4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及分析 |
2.4.1 政府职能 |
2.4.2 政府职能转变 |
2.4.3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作用评价 |
3.1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评价 |
3.1.1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方法 |
3.1.2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结论 |
3.1.3 收费公路政策的再评价 |
3.2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市场作用评价 |
3.2.1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市场作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2.2 收费公路产业发展中市场作用的分析与评价 |
3.2.3 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3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与市场基本关系分析 |
3.3.1 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 |
3.3.2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践探索 |
3.3.3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与分析 |
4.1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1 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
4.1.2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多维困境 |
4.2.1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轨迹 |
4.2.2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的多维困境及其表现 |
4.3 当前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多维困境产生原因探析 |
4.3.1 产业内部动力不足 |
4.3.2 产业外部压力不充分 |
4.3.3 政府职能转变的长期性 |
4.4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要点 |
4.4.1 转变政府观念 |
4.4.2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
4.4.3 处理好各方利益 |
4.4.4 合理确立政府职能体系 |
4.4.5 科学设计职能转变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体系的确立 |
5.1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体系确立的基本设想 |
5.1.1 政府职能体系确立的整体思路 |
5.1.2 政府职能体系架构 |
5.2 基于收费公路产业政府与市场合理关系的政府职能体系确立 |
5.2.1 对政府与市场合理关系的再认识 |
5.2.2 基于收费公路产业政府与市场合理关系的政府职能体系 |
5.3 基于收费公路产业绩效的政府职能体系确立 |
5.3.1 收费公路产业绩效及其衡量 |
5.3.2 基于收费公路产业绩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
5.4 基于收费公路类型的政府职能体系确立 |
5.4.1 政府职能在政府还贷公路与经营性公路的差异性分析 |
5.4.2 政府还贷公路政府职能体系 |
5.4.3 经营性公路政府职能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
6.1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及路径选择思路 |
6.1.1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目标 |
6.1.2 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的总体思路 |
6.2 基于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
6.2.1 收费公路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要求 |
6.2.2 政府职能转变应置于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之中 |
6.2.3 基于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 |
6.3 基于破除产业行政垄断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
6.3.1 收费公路产业行政垄断及其表现 |
6.3.2 收费公路产业行政垄断的危害 |
6.3.3 基于破除产业行政垄断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 |
6.4 基于推进产业市场化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
6.4.1 对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的再认识 |
6.4.2 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水平界定与指标设计 |
6.4.3 基于推进产业市场化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 |
6.5 基于收费公路回归公益属性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
6.5.1 政府财政分配决定收费公路回归公益性强度 |
6.5.2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高等级公路发展的必然要求 |
6.5.3 收费公路公益性回归历程与趋势展望 |
6.5.4 基于收费公路公益性回归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分析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由来 |
1.1.1 高速公路收费舆论压力增大 |
1.1.2 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
1.1.3 通行费政策作用显着 |
1.1.4 研究课题支撑与知识积累 |
1.2 研究背景 |
1.2.1 收费公路社会负担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
1.2.2 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攀升 |
1.2.3 高速公路管理法规滞后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高速公路通行负担 |
2.1.1 通行负担的经济内涵 |
2.1.2 高速公路收费与通行负担之间的关系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高速公路收费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2 负担方面的相关研究 |
2.3 综述评价 |
2.3.1 现有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2.3.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分析的基础理论框架 |
3.1 利益主体分析 |
3.1.1 利益主体的内涵 |
3.1.2 高速公路通行负担涉及到的关键利益主体 |
3.1.3 关键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联系 |
3.2 基于利益主体的高速公路通行负担研究思维 |
3.2.1 通行负担的现有研究思维 |
3.2.2 基于利益主体的通行负担研究思维 |
3.3 基于利益主体的通行负担分析基础 |
3.3.1 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分析 |
3.3.2 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益分析 |
3.4 基于利益主体的通行负担衡量 |
3.4.1 通行负担衡量的理论思路 |
3.4.2 通行负担衡量的方法 |
3.5 基于利益主体的通行负担合理性判断 |
3.6 依托的基本理论 |
3.6.1 研究依托的基本理论 |
3.6.2 基本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参考借鉴 |
第四章 基于运营主体的高速公路通行负担 |
4.1 运营主体发展的条件 |
4.1.1 公路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是前提条件 |
4.1.2 经济属性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条件 |
4.1.3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保障条件 |
4.1.4 资本密集性是经济条件 |
4.1.5 技术特征是基础条件 |
4.2 运营主体的性质与分类 |
4.3 基于运营主体通行负担的分析基础 |
4.3.1 成本识别 |
4.3.2 成本内容分析 |
4.3.3. 成本指标体系 |
4.3.4 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5 成本的衡量方法 |
4.3.6 运营成本综合分析 |
4.3.7 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营成本 |
4.4 基于运营主体的通行负担 |
4.4.1 运营主体通行负担的研究现状 |
4.4.2 运营主体通行负担的表现形式 |
4.4.3 运营主体通行负担的衡量方法 |
4.4.4 运营主体通行负担的动态变化特征 |
4.4.5 运营主体通行负担水平的合理性判断 |
第五章 基于使用者主体的高速公路通行负担 |
5.1 使用者主体分析 |
5.1.1 使用者主体的内涵 |
5.1.2 使用者主体作为利益主体的必要性 |
5.2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研究现状 |
5.2.1 基于成本结构不合理的通行负担研究 |
5.2.2 基于运营主体收益率偏高的通行负担研究 |
5.2.3 现有对通行负担研究中存在的误区 |
5.3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
5.3.1 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内涵 |
5.3.2 研究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假设条件 |
5.3.3 研究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角度 |
5.3.4 研究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方法 |
5.4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分析的基础 |
5.4.1 使用者主体的成本识别 |
5.4.2 使用者主体的成本结构 |
5.4.3 使用者主体各成本间的关系 |
5.4.4 使用者主体的直接经济收益 |
5.4.5 使用者主体的间接机会收益 |
5.5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
5.5.1 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表现形式 |
5.5.2 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特征 |
5.6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衡量 |
5.7 基于使用者主体通行负担的合理性判断 |
5.7.1 使用者主体成本的合理性 |
5.7.2 使用者主体收益的合理性 |
5.7.3 使用者主体的弹性分析 |
第六章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的高速公路通行负担 |
6.1 国民经济主体分析 |
6.1.1 国民经济主体的内涵 |
6.1.2 国民经济主体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
6.2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的通行负担 |
6.2.1 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的内涵 |
6.2.2 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的表现形式 |
6.3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分析的前提 |
6.3.1 高速公路发展的经济性条件 |
6.3.2 高速公路发展的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 |
6.3.3 高速公路收费的必然性 |
6.4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分析的切入点 |
6.4.1 合理收费标准的经济基础 |
6.4.2 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判断 |
6.4.3 合理收费标准的制定机制 |
6.5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分析的依托 |
6.5.1 客运需求 |
6.5.2 货运需求 |
6.5.3 功能定位 |
6.6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分析的基础 |
6.6.1 降低收费后的收益变化 |
6.6.2 降低收费后的成本变化 |
6.6.3 降低收费后的均衡分析 |
6.7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的衡量 |
6.8 基于国民经济主体通行负担合理性判断 |
6.8.1 降低收费可行性的基础理论 |
6.8.2 降低收费可行性的计量模型 |
6.8.3 降低收费可行性的参数标定 |
6.8.4 降低收费可行性的实际测算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二、政府高等级公路投融资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 投融资基本理论 |
(二) 政府管理职能 |
(三) 具体方法及内容 |
三、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 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现状 |
(二) 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
(三) 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产生原因 |
四、加强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
(一) 发展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
(二) 构建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法律体系 |
(三) 加强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内部管理体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公路收费基础理论分析及改进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路收费动力机制分析 |
1. 动力源:公路建设资金相对短缺。 |
2. 内部动力:收费公路商品属性使然。 |
3. 外部动力: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
二、公路收费理论依据 |
1. 公路收费理论 |
2. 公路收费理论评析 |
三、公路收费理论基础的改进思路 |
1. 公路价值流分析 |
2. 对公路资产补偿理论的探讨 |
3. 以使用者收益为核心的公路收费理论 |
四、高等级公路收费与融资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受益原则与公路融资研究[D]. 李玉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2]基于TOT模式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受让方财务决策研究[D]. 李梦君.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1)
- [3]我国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及改善对策研究[D]. 马力.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4]我国公路收费研究:理论阐释与对策选择[D]. 王锐.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5]民营资本参与收费公路建设融资研究[D]. 刘海阔. 长安大学, 2014(03)
- [6]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王译. 长安大学, 2014(12)
- [7]收费公路产业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李琼. 长安大学, 2013(06)
- [8]高速公路通行负担分析理论与方法[D]. 唐俊忠. 长安大学, 2013(05)
- [9]甘肃高等级公路政府投融资管理研究[D]. 蔡惠民. 兰州大学, 2012(09)
- [10]公路收费基础理论分析及改进的思路[J]. 邢敏. 交通财会,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