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海1号玉米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亮[1](2020)在《瑞普908等17个玉米新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优良玉米新品种的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对加速玉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宝鸡市地区玉米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对适宜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进行了筛选和鉴定。2017年和2018年在宝鸡市陇县和千阳县两个试验点对17个玉米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倒伏、株高、穗位、穗行数、行粒数、病害等性状进行分析对比,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各品种生物性状分析、抗病性分析以及产量的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两年两点试验表明,瑞普908、鑫研218、西蒙208、农科大18、登海3721和瑞普909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2)病害鉴定结果:登海3721、瑞普908和金凯8号对大斑病和小斑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3)通过对比两年两点的数据得出,不同玉米品种的穗行数差异不显着,但行粒数存在明显差异,且受地点环境影响大。(4)在两个试验点中,陇县试验点的登海3721出籽率最高,中榆968出籽率相对较低。而在千阳县试验点,金科玉3308相对出籽率较高,而登海3721次之,相比而言,西蒙668出籽率最低。(5)在两年两试验点中,宝单918、瑞普908、农科大18、潞玉1525、鑫研218和金科玉3306倒伏率均为0,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6)通过在两年两个试验点中对于玉米产量的因子分析,总结出影响玉米产量的三个性状因素:单位面积穗数、百粒重和穗粒数。三个性状因素中,单位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综合各品种的性状表现情况得出结论,瑞普908、鑫研218、西蒙208和农科大18为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可作为宝鸡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的春播玉米品种。
杨虎[2](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刘韶青,韩伟,林香青,阴启忠,隋曙光[3](2010)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考绩档案的开发利用,以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探索出挖掘、整理、编研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思路和做法,切实在改革创新中提升其社会效益。
陈梅英[4](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5](2006)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文中研究说明
孙世贤[6](2004)在《2003年国审玉米品种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安红嵘[7](2018)在《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文中研究说明金凯1493是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省民和县种子站选育的普通玉米单交种。母本JL906是从早熟材料群体中选育的中早熟自交系,父本JD15是用国外血缘的杂交种选育的二环系。2012-2016年在参加青海省春玉米水地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试验中,表现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2016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该品种适宜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种植金穗3号、登海1号的玉米早熟区推广种植,从出苗到成熟需≥10℃有效积温2500℃以上地区覆膜春播单种。
安红嵘[8](2018)在《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的选育及栽培要点》文中研究表明金凯1493是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省民和县种子站选育的普通玉米单交种。母本JL906是从早熟材料群体中选育的中早熟自交系,父本JD15是用国外血缘的杂交种选育的二环系。2012—2016年在参加青海省春玉米水地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试验中,表现为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2016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该品种适宜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种植金穗3号、登海1号的玉米早熟区推广种植,从出苗到成熟需≥10℃有效积温2500℃以上地区覆膜春播单种。
徐丽[9](2017)在《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文中指出昌吉州是我国西北玉米杂交种生产规模发展较稳定的基地之一,玉米制种面积最大时达到34650 hm2,2011至2015年制种玉米单产在6500 kg/hm2左右,地理优势与气候特殊性非常适合玉米种植。本文以玉米种业价值链为研究线索,分别阐述了昌吉州玉米种业的品种选育与推广、种业监管、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种子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昌吉州玉米种业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推广人员的缺乏与推广方式的单一、种子企业盈利能力低、种子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快玉米种业发展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品种选育方面,加大对优势品种推广力度,搭建种质资源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种子企业发展方面,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促进种子企业经营由小而散的区域自给性经营向全方位市场竞争企业转变,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树立种子企业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在种业监管方面,抓好基层监管机构的人员建设和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地区玉米种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和健康发展,为昌吉州玉米种业今后的发展做出对策参考。
洪锡红[10](2016)在《刍议玉米浙凤单1号特征及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们对日常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粗粮由此得到人们的重视,而粗粮中的玉米则是最受欢迎的。浙凤单1号就是浙江地区的新型品种的一种。文主旨在对浙凤单1号玉米的特征和栽培技术进行剖析和论述。
二、登海1号玉米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登海1号玉米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瑞普908等17个玉米新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玉米产业概况 |
1.2 宝鸡市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1.3 宝鸡市玉米产业存在的不足和发展对策 |
1.3.1 玉米产业存在的不足 |
1.3.2 玉米产业发展对策 |
1.4 品种适应性在发挥良种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
1.4.1 品种适宜种植生态类型对适应性的影响 |
1.4.2 品种的特征特性对适应性的影响 |
1.4.3 品种栽培措施对适应性的影响 |
1.5 玉米品种适应性试验研究目的 |
1.5.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点 |
2.3 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及其他技术措施 |
2.4.1 苗期阶段管理 |
2.4.2 穗期阶段管理 |
2.4.3 花期阶段管理 |
2.4.4 适时收获 |
2.5 试验数据记载 |
2.5.1 气候条件的观察记载 |
2.5.2 生物学性状记载和测定 |
2.5.3 室内考种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产量比较分析 |
3.2 不同品种生育期分析 |
3.3 不同品种倒伏率分析 |
3.4 不同品种株高和穗位分析 |
3.5 不同品种穗行数和行粒数分析 |
3.6 不同品种病害鉴定与分析 |
3.7 产量与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玉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比较 |
4.1.2 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差异表现 |
4.1.3 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品种适应性的影响 |
4.1.4 不同玉米品种良种优势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
二、玉米种子工程 |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业务考绩档案的作用及构成 |
2 业务考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2.1 创新工作思路 |
2.2 创新工作方式 |
3 开发利用考绩档案信息资源的体会 |
(4)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
(7)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
2 产量表现 |
2.1 初级试验结果 |
2.2 宁夏南部山区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2.3 甘肃省早熟组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2.4 青海省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2.5 试验示范结果 |
3 特征特性 |
3.1 植物学特性 |
3.2 生物学特性 |
3.3 性状经济 |
3.4 抗逆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4.1 播种时间与方法 |
4.2 田间管理 |
(8)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的选育及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
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
3 产量表现 |
3.1 初级试验结果 |
3.2 宁夏南部山区早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3.3 甘肃省早熟组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3.4 青海省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
3.5 试验示范结果 |
4 特征特性 |
4.1 植物学特性 |
4.2 生物学特性 |
4.3 性状经济 |
4.4 抗逆性 |
5 栽培技术要点 |
5.1 播前准备 |
5.2 播种时间与方法 |
5.3 田间管理 |
(9)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外有关种业研究进展 |
2.2 国内有关玉米种业研究进展 |
2.2.1 玉米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2.2.2 玉米种业生产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
2.2.3 玉米种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2.4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4.1 玉米种业相关概念界定 |
2.4.2 玉米种业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
3.1 昌吉州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现状 |
3.1.1 玉米品种选育 |
3.1.2 企业科研能力 |
3.1.3 推广人员分布 |
3.1.4 玉米推广品种结构 |
3.2 昌吉州种子监管现状 |
3.2.1 种子监管人员构成 |
3.2.2 种子监管机构工作业务范围 |
3.2.3 种子监管机构监管能力 |
3.3 昌吉州玉米种子生产现状 |
3.3.1 玉米种植规模扩大与产量提高 |
3.3.2 昌吉州玉米制种区域分布 |
3.3.3 制种玉米生产模式 |
3.3.4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
3.4 昌吉州玉米制种农户与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调查 |
3.4.1 昌吉州制种农户基本状况 |
3.4.2 昌吉州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 |
3.5 昌吉州玉米种子加工状况 |
3.6 昌吉州种子企业销售现状 |
3.7 昌吉州种子企业售后服务现状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玉米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1 推广人员与基层推广经费紧缺 |
4.1.2 推广模式和方式单一 |
4.2 玉米制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
4.2.1 制种户“一低一高”,生产技术难掌握 |
4.2.2 合作安全意识欠缺 |
4.2.3 市场信息获取不对称 |
4.2.4 人工成本难掌控 |
4.3 玉米制种企业存在的问题 |
4.3.1 种子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且过于分散 |
4.3.2 科研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
4.3.3 售后服务无法满足消费群体需求 |
4.4 玉米种子监管存在的问题 |
4.4.1 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和推广,成为种子安全监管潜在风险 |
4.4.2 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执法手段弱,难以形成有效经营监管 |
4.4.3 基层种子监管机构人员建设不合理 |
第5章 促进昌吉州玉米种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实施多元化农业推广途径 |
5.2 完善信息平台构建,提高农户运用网络技能 |
5.3 搭建种质资源交流信息平台 |
5.4 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 |
5.5 加强基层种业监管部门人员建设 |
5.6 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 |
5.7 加强各层次人才培养,输入创新新血液 |
5.8 种子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登海1号玉米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瑞普908等17个玉米新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D]. 宋文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3]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 刘韶青,韩伟,林香青,阴启忠,隋曙光. 山东农业科学, 2010(12)
- [4]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J]. 陈梅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
- [5]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Ⅵ)——稻(2)[J]. 品种管理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种子科技, 2006(06)
- [6]2003年国审玉米品种介绍[J]. 孙世贤. 玉米科学, 2004(S1)
- [7]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 安红嵘. 青海农技推广, 2018(02)
- [8]青审玉杂交种金凯1493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 安红嵘. 农业与技术, 2018(09)
- [9]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D]. 徐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刍议玉米浙凤单1号特征及栽培技术[J]. 洪锡红. 农业与技术, 2016(13)